苹果的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苹果的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苹果的故事

苹果的故事范文1

刚开始工作时,人们又会选择做哪一棵苹果树呢?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你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渴望在岗位上干出一番成绩来,可是现实无情。或许,你为单位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却发现得不到重视提拔;也或许,你的付出和薪水根本不成正比,还受到别的无所事事的同事的嘲笑――总之,你觉得自己就像那棵正在每年开花结果的苹果树,倾尽全力,结出果实,自己却只享受到了很小的一部分,与你的期望相去甚远。

于是,你愤怒,你懊恼,你牢骚满腹,你怨天尤人……最终,你决定不再那么努力,你开始随波逐流,你变得庸碌无常,在自己的成绩上睡大觉。几年很快过去,你的事业丝毫没有起色,年华却日渐苍老,你回头一看,发现现在的自己,早没有了当初的激情和创造力。是什么毁灭了一个才华渐进的好青年?正是你自己。

这样的故事,身边比比皆是。我们有时会忘记,生命不是一段短短的历程,而是一个连贯始终的整体。我们时常会觉得自己已经成长过了,现在是到了该结果的时候,到了该收获的季节,于是我们格外在意一时的得失,比较付出与所得是否成正比,却忽略了成长本身才能带来最大的广阔空间,最美的人生蓝图。

苹果的故事范文2

    日前“新蕊计划——2010北京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堂”第十二期专家讲座在北京石景山少儿图书馆隆重举行,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所长、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梁雅珠,应邀为到场的家长们做了“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公益讲座。梁雅珠老师,从事学前教育研究30多年,多次参与幼儿园教材编写工作,并主持北京市“十五”重点科研课题“开展对社区0~3岁儿童早期教育的指导的研究”等多项重点课题;曾荣获北京市第3届教育教学成果奖;撰写出版《儿童成长档案》、《快乐亲子园实用教材》等多部专着。

    十五、分苹果的故事

    梁雅珠专家:

    在结束之前,我也想讲一个故事,就是分苹果的例子,美国一个社会学者他做了一个社会调研,他让监狱里的犯人,和社会最高层的人,让这两种人做一个童年追忆,社会学者用童年追忆来反射家庭教育给孩子成长的烙印,他是这样追问的,你小时候家里吃苹果吗?你父母怎样分苹果?监狱犯人回忆说,我的母亲是这样分苹果的,我们家是一个多子女家庭,当母亲分苹果的时候,我们所有孩子都要大的,我们家小弟弟就想吃大的,当母亲鄙视的目光看他的时候,他就说母亲我想吃小苹果,我把大苹果给弟弟妹妹,当母亲听到我的声音的时候,母亲眼睛顿时发亮,还是约翰懂事,所以他说违心话的时候,他母亲给了他大苹果,他说当我拿到大苹果的时候,我有一丝阴暗的侥幸心里,就是可以通过撒谎得到大苹果。

    美国的白领阶层,他也回忆,我们家分苹果,我永远朦胧的记忆当中,母亲拿来一筐苹果,我们都会举起手来要吃最大的,母亲经常会说花园该收拾了,房间该打扫了,给我们孩子分配任务,按照年龄,做的最好的孩子,一定最后得到最大的苹果,他说我母亲的行为告诉我,要靠自己的诚实劳动获取自己的果实,两种母亲都是希望自己好的,但是行为方式不同,一个是看中孩子的行为,一个是看中孩子的语言,所以我们不同的教育,养成不同的教育习惯,造成不同的人格,最后形成不同的命运。

苹果的故事范文3

刘苹果(范冰冰饰)和她的老公安坤(佟大为饰)都是从外地到北京的打工一族,女的在一家沐足馆当“洗脚妹”,男的则是一个高空作业的洗窗工人:一份日薪较高的职业。不料,一次,沐足馆老板林东(梁家辉饰)趁苹果喝醉酒竟将她了,而这情形恰巧被正在洗抹窗子的安坤瞧个正着,于是要讨个价,赔其损失。怎料,林东妻子(金燕玲饰)因为其不育而被老公冷落却主动要与安坤发生性关系,理由是要让自己老公也戴绿帽,让安坤进行报复。

2、《苹果》电影的主要演员介绍:

《苹果》是由李玉执导,范冰冰、佟大为、梁家辉、金燕玲领衔主演的黑色幽默剧情电影。于2007年5月18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苹果的故事范文4

一、问题的提出

环境产品(EGs, Environmental Goods),根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和欧盟统计局(Eurostat)的定义,是指为水、空气和土壤的环境破坏,以及有关废弃物、噪声和生态系统问题提供测量、防治、限制,并使之最小化或得到纠正的产品。环境产品贸易有利于减缓全球环境问题,各国都意识到开展绿色革命、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正确选择,环境产品的实质就是削减或消除环境损害,具有环境友好的特性,在生产、使用和处置过程中对环境的危害小于其它可供选择的同类产品。开展环境产品贸易必然对缓解全球环境问题产生积极影响,对推进绿色经济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在这种背景下,环境产品贸易自由化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贸易发展的共同目标和,环境产品贸易自由化能减少和消除环境产品的关税及非关税贸易壁垒,扩大环境产品的市场准入程度,有利于推动各国环境产品贸易的发展,更好地促进资源在整个世界范围的分配,帮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沿着更为环保和可持续的线路发展经济。

环境产品贸易自由化也将对中国环境的改善及经济的整体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不过,中国作为WTO成员,在环境产品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压力。因此,全面评估环境产品贸易自由化的趋势下中国环境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将有利于帮助中国认清所处的状况,并依此制定相应政策发挥这些优势,以帮助中国实现预期的环境和贸易利益。同时,对中国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对中国更加有效地参与WTO贸易与环境议题谈判,以及在环境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中谋取更大的国际利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然而,WTO《多哈宣言》第31(Ⅲ)段中虽然规定要求各成员国就降低或适当消除有关环境产品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展开谈判,但是并没有明确给出环境产品的定义。WTO各成员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提出环境产品清单来决定环境产品涵盖范围,然后再通过谈判达成对环境产品清单内容的共识,并针对清单所列商品进行降税。目前在环境产品贸易自由化的谈判过程中,主要的环境产品清单有以下四种,即APEC环境产品清单、OECD环境产品清单、WTO综合清单与核心清单,以及世界银行的环境产品清单。其中,为了配合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实现贸易与环境协调的目标,世界银行提出了43种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环境产品,即气候友好产品(Climate-Friendly Goods)。气候友好产品的贸易自由化的谈判可以取得贸易和环境双赢的效果,深受各方关注。因此,本文将以此43项气候友好环境产品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评估我国环境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提升中国环境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

二、43项环境产品的中国关税分析

根据2008年12月多哈谈判非农主席案文,对于削减关税的模式,现在各方基本同意对所有非农产品按照瑞士公式:削减后税率=系数*现有税率/(系数+现有税率)。“拉米方案”(Lamy Package)设置的系数是发达国家为8,发展中国家可以选择20、22或25。发展中国家可以自由选择其中一个系数,但选择越小的系数(也就是关税削减幅度越大)享受的灵活性也就越多。但实际各方对系数值的意见并不一致,各个国家对给予灵活性的幅度有各自的不同要求。根据上述公式,削减后的结果一定会使削减后税率≤系数。则达到高税多减,低税少减的效果。世界银行提出的43项环境产品都属于非农产品范畴,所以都须按照此公式削减关税。

彼得森研究所Adler Matthew等人(2009)的研究中指出,对于世界银行43项气候友好环境产品,若所有WTO成员将其关税都降到0,此43项产品的全球出口贸易将增加77.8亿美元。中国在此43项环境产品上将增加18.3亿美元的逆差。其中,中国的进口贸易增加额为22.8亿美元, 但是中国的出口增加额共计仅4.5亿美元,其中对美国的出口增加2亿美元,对欧盟和日本的出口增加非常少。对印度出口额将增加1.5亿美元,对巴西出口额将增加0.9亿美元。

接下来,我们将考察按照上述关税公式削减后(中国取系数20)中国在43项环境产品上的税率的变化情况及其影响(见表1)。在此,本文把税率大于0、小于或等于5%的关税规定为低关税;税率大于5%、小于或等于10%的关税定为中等关税;税率大于10%的关税则定为高关税。

将43项环境产品根据上述公式削减关税后,有2个环境产品为0关税,13个环境产品属于低关税,有26个环境产品属于中等关税,数量最多, 只有2个属于高关税。简均关税为5.9%。

从2011年这43项环境产品的进出口额来看,中国顺差的环境产品有29项, 14项环境产品出现逆差。此外,中国43项环境产品总出口额490.8亿美元,总进口额238.7美元,总贸易顺差为252.1亿美元,因此,中国在这43项环境产品上总体具有较大的顺差。

将关税、进出口贸易情况以及上述的低中高关税的划分相结合来看,此43项环境产品中没有中国贸易逆差且维持高关税的产品。除此之外,我们把43项环境产品分成以下六类(详见表2)。其中, 第一类和第二类属于中国零关税和贸易顺差且低关税的环境产品,具有比较明显的进攻优势。它们一共9个,分别是701931、840219、840290、840681、841090、841989、841990、850161、854140。第三、第四和第五类共有27个环境产品,需要进一步考察。第六类是贸易逆差且中等关税的环境产品,有防守利益优势,一共7个,即840510、841181、841940、841950、850680、900290、903220。所以,中国在以此环境产品清单作为基础的谈判中,应发挥这些优势,以实现利益的平衡。下面,本文将进一步的评估这43个环境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43项环境产品中国整体国际竞争力分析

本文将贸易价值、数量、价格竞争力指数作为指标,对中国环境产品贸易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贸易价格竞争力指数(VTC)指一国某一类产品的净出口占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如果此数值越大,则优势就越大,其计算公式为:VTC=(出口额-进口额)/进出口总额。VTC的数值处于-1到1之间。当VTC值越接近-1时,表示该国在某一类产品上的贸易竞争力较弱;当VTC值越接近1,则表示该国在某一类产品上具有较强的贸易竞争力。贸易数量竞争力指数(NTC)是从数量角度反映贸易竞争力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NTC=(出口数量-进口数量)/进出口总量。贸易数量竞争力指数值处于-1到1之间,NTC值越接近1,国内环境产品贸易数量优势越大;NTC值越接近-1,则劣势越深。贸易价格竞争力指数(PTC)是从价格角度反映贸易竞争力的指标,实质是贸易条件指数,其计算公式为:PTC=(出口额/出口数量)/(进口额/进口数量)。PTC值如果大于1,表明对出口国有利;如果小于1,对进口国有利。

环境产品贸易价值、数量和价格竞争力指数三者间关系是:当PTC等于1时,VTC等于NTC;当PTC大于1,VTC大于NTC;当PTC小于1,VTC小于NTC。PTC、NTC、VTC值存在多种排列组合及产品比较优势状况以及43项环境产品类属的汇总情况具体见表3:

在考察的43个环境产品税号中,I类税号是量价俱优的产品,包括840681、841011,它们属于工业类,这得益于技术优势。虽然这类产品最具有竞争力,但是产品数量比较少,只有2种,占4.7%,因而应该鼓励发展。II类税号仅1种,即依靠价格优势弥补数量劣势的产品,占2.3%。此环境产品的价格优势主要归因于其技术优势,而数的劣势则是由于供给能力不足所致,满足不了出口需求,因此也可以鼓励发展。III类税号26种,即以数量优势弥补价格劣势型为主,占60.5%,约2/3。量优价劣型税号占绝大多数,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环境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所以以量取胜实质是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来换取外汇。在当今中国资源和能源日益趋紧的情况下,必须要逐渐扭转这种贸易格局。第IV类与II类情形相似,不同的是价格优势小于数量劣势。该类产品税号有2种,占4.7%,其价格优势归功于技术创新,数量劣势是因为国内环境产品行业竞争力低于巴西和美国等贸易伙伴。此类环境产品也需要得到政府的扶持。第V类与III类情形相似,只是数量优势小于价格劣势。税号9种,占20.9%,即1/5。VI类税号有3种,即量价俱劣的的产品很少,占6.9%。这些环境产品的竞争力最低,主要是技术落后的原因。目前,中国出口的这些税号环境产品大部分属于中低端产品,而这类产品的生产技术都属于高新技术,未来前景广阔,政府应予以扶持。

虽然世界银行提出的43项气候友好型环境产品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有一定比重,但其整体竞争力偏弱。本文认为提高中国环境产品竞争力的基本策略是,大力支持表3中的第I和第II类税号环境产品的生产;鼓励第III、IV类税号环境产品生产;此外,尽量采取措施保护第V类、VI类税号环境产品,并扶持其中幼稚新兴环境产业的成长。与此同时,对依靠资源尤其是稀有矿产资源和环境资源取得优势的行业采取谨慎发展的态度,对依靠技术创新取得优势的行业应当予以鼓励,对目前技术比较落后但是前景广阔的劣势行业应当扶持发展。

四、中国43项环境产品国际竞争优势提升的路径

(一)创新环境技术和产品,提高环境产品竞争力

创新环境技术和产品,提高环境产品竞争力可选择的策略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中国中小环境企业要学会瞄准环境市场的空白领域,实现环境产品和技术的创新。要细分环境市场需要,积极介入大企业不愿做、而中小企业能做的环境项目,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开与大企业的竞争,另一方面可以更加成功地开发新的环境产品。这是创新中小企业环境技术和产品,提高竞争能力的良策。第二,盯住环境技术变动的领域,特别是中小环境企业应以环境技术变动大的领域作为目标努力进攻,以寻找进一步发展的机会,成功开发新环境技术和产品并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和销售。第三,选择应用性环境技术领域进行创新。我国中小环境企业应关注并细分环境市场的需求,采取跨步技术,拦截最终成熟的环境技术产品,进行边缘和旁击式开发。

(二)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投资

根据相关统计,中国是环境产品的净进口国,短期内中国对发达国家的环境产品很难从逆差变为顺差。如果只是就环境产品谈判谈环境产品,从贸易利益而言,中国必将处于不利地位。所以,从中国的长远经济和环境综合利益角度考虑,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环境技术与环境投资,一方面将有利于中国环境产品质量的改善;另一方面,由于外国企业加入,引入竞争,带来先进的环境技术和管理理念,有利于中国学习其先进技术,从长远角度,可以发挥中国环境产业的优势。

跨国公司积极进入中国市场,较多采用产品出口、技术转让或者合资组建企业等方式开拓市场,中国企业可以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对各种技术引进模式进行比较,采取适当的模式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投资。例如远大集团通过与法国燃气公司合作,利用其销售网络成功的推销绿色环保型燃气中央空调等。据国家商务部统计,2007年环境保护新设立外商投资项目53个,比2006年同期增加8个,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155万美元。

(三)政府应继续加大对环境产业的扶持

政府应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加大对环境产业的投资,在税收、信贷、财政补贴方面对环境产业予以政策优惠与扶持。例如,在美国,其联邦政府将环境产业视为兼有公益事业性质的高科技产业来看待,通过一些经济手段如财政补助、税收支出、投融资等,促进了环境产业的发展。中国政府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运用各种经济手段促进环境产业的发展。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引导资金投入环境产业,同时,努力完善相关的金融政策,制定节能减排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其次,政府应该实行减免税优惠,如减免征收环境企业的营业税、增值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等等,同时提供财政补贴;政府还可以对环境产业中某些收益较少或较难的行业给与银行贷款的贴息支持;为收益较慢的项目设立特许期和宽限期,在宽限期内减免征收所得税等,从而促进环境产业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Adler Matthew, Brunel Claire, Hufbauer Gary. Et al. What’s on the Table? The Doha Round as of August 2009 [R]. Washington: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9.

苹果的故事范文5

【关键词】德国;高等教育评估模式;经验与借鉴

90年代,为保证德国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德国开始向欧美国家取经,开始了德国高等教育的监督模式——教育评估。

1.德国高等教育的评估模式

1.1宗旨和目标

德国高等教育评估的根本宗旨是促进大学内涵建设和质量提高,围绕这一宗旨,德国高等教育评估也制定了相应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

(1)真实反映各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以方便国家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2)对高校教学、科研及学科机构等进行评估分析,为高校的管理层和院系领导做出决策、制定发展计划提供信息源。

(3)使高校找准定位,充分发挥优势和竞争力,以形成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和独到特长。

(4)通过高等教育评估,加强领导层、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促进高校自治能力的提升和内部自我管理机制的完善。

(5)加强公众对高校的认识,增强家长和学生信任度

1.2评估机构

德国的评估组织不是由州政府或高校直接负责,而是由介于两者之间的评估中介组织来进行的。主要包括:

(1)全国性的半官方评估机构。该类机构主要是指独立于联邦政府、州政府和高校,但经费资助来自于政府和基金会的全国性质的教育咨询或协调机构。例如:德国科学议会、德国高等学校校长会议等。

(2)州政府授权的地区性评估机构。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各州相继成立了地区性评估机构,主要负责对本地区大学进行评估。例如:北威州大学评估中心、下萨克森州大学评估中心等。

(3)各州文教部建立的各类学科委员会及评估小组。例如:1997年,巴伐利亚州文教部建立的科研委员会专门负责学科评估工作。①

(4)民间评估组织。1994年北德大学协会建立,它是由汉堡大学、基尔大学、不莱梅大学等六所会员大学自愿组成的地区性评估网络,主要负责对各会员大学的同类专业和课程进行评估。

(5)有国际影响力的纸质媒体,如德国著名周刊《明星》、《明镜》等,如《明星》在1999年开展的“大学测评”活动。

1.3评估内容

就德国高等教育评估总体来看,内容主要包括4个方面:

(1)院系评估。主要包括:院系在整个大学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院系发展目标、院系管理情况、院系对外合作情况、院系教学内容、院系教师资格、院系学生考试管理、院系教授教学情况、院系设备和毕业生就业情况等。②

(2)学科评估。评估内容分为学科教学评估和组织机构评估二个方面。教学评估具体涉及学生学习年限、在校生、毕业生人数、课程数量及类别、图书馆及实验室装备情况等;组织机构评估内容具体包括组织内部的人事、决策、财务管理,机构内部信息沟通与交流的有效性,校外合作情况以及媒体宣传情况等。

(3)科研评估。主要是对各高校的科学研究能力进行测评,内容涉及各高校科研项目的申请、立项、完成情况;各高校著作、论文、专利等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学术报告会的举办情况;科研机构和研究中心的数量和类别;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咨询的情况以及国际会议的举办情况等。

(4)教授资格评估。德国对教授的任命选拔是非常严格的。按照《高等学校总法》(1976)中规定,教授须具有博士学位和大学任教资格,能够培养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工作能力,并不断学习提升自己,使学生掌握最新学术走向和最前沿的科学知识。

1.4评估方法与过程

在德国,虽然各州的评价标准与体系各有特色,但评估的方法与程序基本上是一致的。评估方法主要是自我评估和不自主评估。评估的程序上讲,一次完整的评估主要包括四个阶段。

1.4.1自我评估阶段

自我评估目标定位在被评高校自我分析院系、学科等方面上的优势和不足,是评估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是收集基本资料,为下一步的外部评估做好准备。时间间隔为5-8年一次。自我评估具体执行时,分为准备阶段和评估阶段。

(1)准备阶段。

为促进评估工作第一阶段的顺利开展,评估机构与组织将对被评高校院系进行评估宗旨与方针、评估指标体系与标准、评估方法与程序、评估问卷与内容等方面的全面指导,以使被评学校和院系能够尽快成立内部专家评估小组,有针对性地对高校院系工作进行梳理并专门负责准备、整理评估材料。

(2)评估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由校内成立的专家评估小组负责。内部专家评估小组在接受评估机构的指导与帮助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对被评院系学科机构组织、教学水平与条件、科研能力、师资队伍、学生能力与就业情况以及院系专业特色、优势等各方面进行评估,收集整理资料。在此基础上,分析评估机构评估体系的合理性,根据院系实际修改评估指标,撰写自评报告,最后提交高校、院系和评估机构负责人。

1.4.2外部评估阶段

外部评估由评估机构组织,选取相同或者相近学科领域的专家组成专家小组进行。这些评估专家在学科领域内享有声望,具有丰富的评估经验,更重要的是来自其他州甚至国外,与被评高校院系没有人事上或者业务上的关系。专家组外部评估阶段主要分为四个步骤:

(1)准备(一般是6周的时间):评估专家组结合评估机构所给的评估方案和要求,认真阅读院系自评报告,熟悉了解被评院系的基本情况,考虑下一阶段的访谈问题和所需要的评估材料。

(2)同行评估(一般是2天时间):专家组进入高校,采用观察法、个人访谈法、小组讨论法等对被评高校校长、院系领导、内部自评专家小组成员、院系管理人员以及普通教师和学生等进行了解、检查和现场评估。

(3)交流讨论:评估专家组就进驻学校现场调查情况进行交流讨论,形成初步的评估报告,结论和建议,并征求学校、院系对该评估报告的意见,讨论交流以达成共识。

(4)撰写报告:专家评估小组将被评高校自评报告与学校现场评估情况相结合,并参考初步评估报告和被评高校院系的意见,撰写出最终评估报告。此报告可提交政府正式全文公布或者评估机构自行决定公开的内容和方式。

1.4.3评估报告执行阶段(时间一般为2-3年)

前两个阶段的评估结束后,被评院系应根据评估报告制定具体的整改计划和实施措施,并与学校签订改进协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院系整改责任和协议内容,最后撰写执行报告提交学校。

1.4.4后继性评估(时间为5-8年)

院系提交评估结果执行报告后,学校根据院系整改和执行的落实情况进行审查,或申请评估机构进行新一轮评估。相比外部评估阶段,它的时间要短、成本要低、程序要简单,主要目的是检查院系整改和执行评估报告的效果和情况。

2.德国高等教育教学评估模式的特征与借鉴

尽管德国的高等教育评估模式仍在完善与探索中,但其评估目标与标准、评估机构、评估方法以及评估结果的执行等方面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模式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1评估目标与标准的适应性和特色性

欧洲许多国家的质量评估体系都遵循目标适应性原则,德国也不例外。它在具体评估高校院系时,会根据院系的特色,参考院系意见,对评估标准进行修改。这样为德国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学科专业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方向引导。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实行自上而下的评估,由教育部制定统一的评估标准,评估内容和评估指标体系用于评估所有被评高校,重视共性的要求却忽略了学校个性化特色化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多地区、多类型、多层次大学的实际发展需求。我们应借鉴德国经验,在评估目标与标准的制定上遵循适应性原则。

2.2评估机构的独立性

德国高等教育评估机构属于社会中介组织,独立于政府和高校之外,有利于保证评估的专业性、客观性和公正性。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评估机构依赖于政府,由政府组织,具有强烈的行政导向性,这使高校疲于应付,评估结果缺乏真实性。我们应加强第三方评估机构和高校质量认证主体的建设,做到评估主体去官僚化、行政化,它既可以接受政府委托对高校进行评估,引导高校发展方向,也可以接受高校委托,对高校内部进行评估,以加强高校内涵建设,保证评估的专业性和指导性。

2.3内外部评估的有机结合性

德国高等教育评估是以内部评估为基础,外部评估为补充,内外部评估有机结合,最终达到提高被评高校自我管理能力和教学科研质量目标的一种模式。从评估开始时,评估机构就与被评高校院系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沟通,使高校明确评估的目的,积极主动展开内部评估,为外部评估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两者有机结合,保证评估目标不偏不倚。③

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行政化和官方色彩浓厚,评估机构与被评高校是明确的上下级关系,缺乏沟通交流。高校在不明确评估宗旨与目标的情况下,承受上级评估的压力,只能被动应付准备评估材料,偏离了评估的真正意义和目的。因此,我国政府和高校应该充分重视高校内部评估的重要性和基础性,明确评估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外部评估,以真正实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宗旨和目的。

2.4评估专家结构的专业性和合理性

评估专家的来源结构、素质和权威性是评估中的关键所在,其人员组成体现着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德国高等教育评估机构对专家们的选择是非常慎重和严格的。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评估模式中专家的选择机制是不合理的,专家多来自政府部门和部属高校,来源范围窄;缺乏相关学科专业领域中的权威性人物;专家们评估经验缺乏,很多都是第一次参与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出现很多专家来自被评高校的现象,这些因素严重影响着专家评估小组的专业性及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今后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应建立合理的专家选拔机制,确保评估专家结构的合理性和专业性。

2.5评估结果执行的有效性

苹果的故事范文6

关键词:国际工程专业认证;高校德育;全方位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052-02

高校德育评估是根据一定的德育目标制定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采用科学的方法对高校德育各方面工作进行的监督、检查、评比和评价,是检验德育系统各组成部分性能和状态优劣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如何改革和突破现行的高校德育评估模式,构建大学生全面德育评估体系,不仅是一个理论课题,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通过对当前在高校实施国际工程专业认证进行探析与比较,尝试对当前我国高校德育评估体系提出改革和创新,期望对我国高校德育评估以及高校德育工作的健康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国际工程专业认证指标体系与德育评估体系的比较分析

全球化趋势带动了工程教育的国际化,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预备会员,标志着我国高校的工程专业教育如果通过国际工程专业认证,认可该专业的教学质量,就为工程专业毕业生进入相关职业领域提供准入资格,标志着我国高校的部分工程专业将逐渐与国际接轨。2013年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通过了“食品科学与工程”国际工程专业认证三年有效资质后,深刻感受到我们平时所做的德育工作为顺利获得专业认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院紧接着又接受了学校的德育评估,在比较分析认证体系标准和德育评估体系后发现,两个体系指标所重叠的部分占到三分之二以上。为此,我们对两个指标体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要求学生必须达到以下8项基本要求:具有人文素质、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能应用数学、自然科学、经济管理知识解决问题;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工程实践等专业知识与能力;文献与资料获取能力;懂得专业相关法律法规;认识工程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具有组织管理、交往能力以及团队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国际视野、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分析标准,除了第三条对本学科专业知识有要求,其余的七条几乎都是能力或素质教育。分析我校的德育工作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德育工作保障、基层学生组织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资助工作、就业工作6个一级指标体系、27个二级指标体系,73个三级指标体系。该体系不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道德,还涵盖了除专业教育以外几乎全部的教育内容,如政治立场、科学文化知识、身心健康、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诸方面。体现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外在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等。两个体系仅在对专业知识和技能、基层学生组织建设两个方面有所差异;而相同之处不约而同地指向了思想理论、科技文化、法律、经济、管理等知识;认识处理事物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应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应对社会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品德素养、人文科学素养、艺术修养、个性心理、生理健康、逻辑思维、开拓创新等方面的素质。这些素质很难被分解,我们可以称为综合素质。两个体系指标所重叠的部分占到三分之二以上。标准中对学校的要求还有关于完善的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科技创新活动等方面的内容,我们发现,这些都与高校德育工作相关。也就是说德育工作在工程专业认证中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而且德育与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是不可分割的。

二、国际工程专业认证对我国高校德育评估的借鉴与启示

通过参加国际工程专业认证,我们深深感觉到,国际工程专业认证指标体系,植入了太多的德育要素,他们将这些要素分布于专业教育的各个环节,通过课堂理论学习、实验技能学习、企业生产实践、文理交叉贯通、自主创新锻炼、社会状况调查、毕业论文撰写、职业规划引导等一系列教学活动来实施,表面上没有出现德育二字,暗地里时刻没有脱离德育内涵,使德育与智育密切结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专业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为保障专业教学质量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高校德育作为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保证,理应也该有一个评判的体系,这有助于高校德育目标的实现,更有助于高校德育的发展与完善。目前各国都在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并建立起本国的德育体系,其本质就是为了自身的政治稳定和价值观的灌输。我国多年来也是如此,这在一定时代背景下的确有其必要性。但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如果仍将其成为一种政治的教育和宣传手段就使得德育在高校内独立开展工作遇到困难。美国高校也有自己的德育评估标准。对学生而言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民主公民教育》中提出的公民课教学情况衡量标准学说,即“民主公民的学习评估”。对中美高校德育评估标准的比较与分析,为我们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德育评估体系提供了重要启示。美国高校德育评估体系提出的公民品性,指行为的倾向或内心的习性,它是各种公民素质的综合表现。包括:做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成员;尊重个人的价值与人性尊严;承担公民在个人、政治和经济等各方面的责任;有思想、有见识、有效地参与公民事务;促进美国民主的健康运作等。可见,美国主要是从探索性、创造性来判断公民教育中的教育者是否成功;从公民的自主性、参与性和决定力来分析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效果。美国作为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德育目的就是为了培育出认同资本主义制度的所谓“民主公民”。它比较偏向从微观层面。而我国高校德育评估过于倚重宏观层面,不够精确。显现可操作性不足。我国高校德育评估体系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高校德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大学生自身的成才需求所决定的。它既要体现党在现阶段基本路线的要求,也要反映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诉求。目前国内并不是每一所高校都开展德育评估活动。全国性的高校德育评估一直没有浮出水面,只是作为教育评估的一个项目、一个指标、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加以探讨和研究。

德育难以深入开展的原因有多方面:将思想、政治与道德的教育割裂开来、将德育工作与专业教育等相对立;德育评估的功能没有得到科学有效的发挥,……缺少对德育的潜在状态、隐之形成性与发展性的深层次考察,从而丧失德育评估应有的激励与导向功能;有的院校没能正确把握德育评估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评估标准模糊,指标体系建构不科学等。从目前高校德育评估指标体系来看,德育依然独立于专业学习以外,“三全育人”体现的不够深入。这也是高校德育得不到学校和院系高度重视的原因之一。

三、深入贯彻“三全育人”,优化我国高校德育评估

必须将专业教育与德育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当然,要做好这项工作,仅靠专职辅导员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全体专业教师一起对学生进行德育,因为这是学院整体工作的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必须让全体教师意识到,每个老师及其每门课程都肩负着德育教育的任务,只有将专业与德育相结合才能真正保障和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因此,将德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全过程,深化“三全育人”德育机制,在以系统和整体的角度解决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中具有明显优势。专兼结合,深化“全员育人”。德育工作不仅是专职辅导员的职责,更是所有专业课教师,以及各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还要充分发挥校友的作用,树立统一的育人目标,形成全员参与、全员负责、全员监督的育人体系。将育人意识深扎在教育队伍与学生组织中,充分发挥“全员育人”的整体作用。点面交叉,深化“全方位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途径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方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角度地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拓展与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并将思政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在细微之处发挥巨大作用。润物无声,深化“全过程育人”。发挥思政教育“润物无声”的功能,根据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结合各阶段成长重点,发挥引导、激励、监督、评价的作用,将思政教育渗透到学生在校期间的全过程,对学生的素质提高及其将来的事业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我校开展的“四年不断线”、结合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是德育和专业教育相互融合、互为联系的有力抓手,学生通过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预测,对自己进行整体分析,诊断自己在学习所过程中缺乏或应掌握的知识与能力,有针对性地去学习和实践,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当然,德育评估不是德育的终点,还应坚持校内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大学生毕业后,高校应及时收集用人单位对其德能勤绩各方面详细的评价,以便了解本校育人的效果与不足。

总之,国际工程专业认证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让每个教师、每个德育工作者、每一个学生都意识到,德育必须与专业教育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不可分裂!这不仅符合将要认证的工程类专业,同样也符合其他所有专业的通识教育。

参考文献:

[1]郑莹.当前高校道德教育工作面临的现状与困境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6).

[2]晏辉.当代价值冲突的哲学批判[J].社会科学辑刊,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