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说明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动物说明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动物说明文

动物说明文范文1

科普说明文是用以介绍和普及科学知识的一种文体。它一般发表在科普杂志、报纸或专门的科普专著中。

科普说明文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是提升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一种重要工具。知识对于当代人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从整体上说,当前的时代被称为知识爆炸的时代,社会迫切要求人们成为有知识、有道德、讲文明、守纪律的新型人类。

第二,满足人们在课堂之外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要求。从个人角度来说,求知欲是与生俱来的生命欲望之一,这一欲望永远不会得到彻底的满足。一个人的一生有相当多的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但书本上的知识却远远不能满足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在走出学校之后的长长的岁月中,人们仍然要靠工作实践、业余自习的方式,获得各种各样自己需要的科学知识。

第三,为有特殊爱好的人提供精神享受。有些人对某一领域的知识有着特殊的爱好,例如有人喜欢天文,有人喜欢地理,有人喜欢汽车,有人喜欢兵器,他们往往长时期的订阅特定的科普读物,如有人订阅《奥秘》、《飞碟探索》,有人订阅《国家地理》,有人订阅《兵器知识》等。此类刊物上发表的科普文章能给这些人们带来极大的精神享受。

(二)科普说明文的特点

1.知识性

知识性是科普说明文的第一特点。这里所说的知识,主要是指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涉及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等各个领域。科普说明文尤其重视基础知识和最新知识,基础知识可以帮助人们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最新知识则可以使人们认识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现状。

2.通俗性

科普说明文是普及科学知识的文章,是写给广大群众看的,不是写给专家看的。因此,它必须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读者进行深入浅出的知识讲解。

3.趣味性

为了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科普说明文要尽力吸引更多的读者,这就作者力争把文章写得新鲜生动,富有趣味。有些小品式的科普说明文甚至采用文学的手段,笔法灵活,妙趣横生。

(三)科普说明文的类型

1.科学说明文

这是采用普通说明文写法的科普说明文,它要求写得准确、通俗、朴实、明白,以知识本身的魅力调动读者的阅读趣味,但不刻意追求文学性和趣味性。多数科普说明文,都属于这种类型。

2.科学小品

这是用文学手法写出的科普说明文。它跟一般科普说明文的区别在于:一是标题新颖生动,如高士其介绍消化道内细菌知识的《我们肚子里的食客》,贾祖璋介绍珍贵动物丹顶鹤的《白丝翎羽丹砂顶》。二是行文大量采用比喻、拟人手法,如《洲际导弹自述》以洲际导弹的口吻来讲述自己的诞生、特点和类型,十分生动有趣。

(四)科普说明文的写作

1.标题

科普说明文的标题写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总体要求是:

第一,以文章介绍的知识对象为拟定标题的中心依据,换句话说,就是让人一看标题就知道文章是介绍什么科学知识的。如果含混朦胧,不知所云,很有可能失去对读者的吸引力。

第二,语言简要。标题只需要点明所介绍的知识对象,有时也可兼及它的特点、作用、意义、价值等,但不能详细展开知识介绍。标题通常只有几个字,一般没有副标题。

第三,生动新颖。标题要尽力做到生动新颖,以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但除科学小品外,不必刻意标新立异,要避免过于造作,否则会显得不够自然朴实。

2.结构

跟所有的文章一样,科普说明文也是由三大部分组成: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是总体介绍,先提出说明对象,然后概括介绍它的特征、作用、意义、价值。

主体篇幅最长,是科普说明文的核心部分,有关说明对象的各种知识就是在这一部分充分展开表达的。这部分的写法没有一定之规,但在结构上有这样的原则:必须分为若干层次依次表达,层次与层次之间或并列,或递进,或分总,要呈现出清晰的逻辑秩序。

结尾或指出当前存在问题,如贾祖璋介绍丹顶鹤的文章在结尾处就提出了丹顶鹤保护的严重问题;或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如某篇介绍基因工程的文章就预测基因工程的应用前景;或提醒人们注意吸收新的知识,如在结尾处告诉读者相关知识还有很多可注意阅读。也有些科普说明文没有结尾,主体结束时全文就自然收束了。

3.表达方式

科普说明文当然要大量运用“说明”这种表达方式,有时兼及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就“说明”表达方式内部来说,还有举例说明、定义说明、诠释说明、分类说明、比较说明、比喻说明、图表说明等多种技巧。写作中要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展开表达。

【 例 文 】

中国湿地的特点

中国湿地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

类型多。按照湿地公约对湿地类型的划分,31类天然湿地和9类人工湿地在中国均有分布。中国湿地的主要类型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河口湿地、海岸滩涂、浅海水域、水库、池塘、稻田等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面积大。中国湿地面积约6594万公顷(其中还不包括江河、池塘等),占世界湿地的10%,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其中天然湿地约为2594万公顷,包括沼泽约1197万公顷,天然湖泊约910万公顷,潮间带滩涂约217万公顷,浅海水域270万公顷;人工湿地约4000万公顷,包括水库水面约200万公顷,稻田约3800万公顷。

分布广。在中国境内,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湿地分布,而且还表现为一个地区内有多种湿地类型和一种湿地类型分布于多个地区的特点,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组合类型。

区域差异显著。中国东部地区河流湿地多,东北部地区沼泽湿地多,而西部干旱地区湿地明显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青藏高原湖泊湿地多,青藏高原和西北部干旱地区又多为咸水湖和盐湖;海南岛到福建北部的沿海地区分布着独特的红树林和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人工湿地。青藏高原具有世界海拔最高的大面积高原沼泽和湖群,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

动物说明文范文2

关键词:科普说明文;想象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6-045-2

[写在前头]

什么是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

想象力至关重要。如果比尔·盖茨不想象一种更简洁的、便于交互的操作模式,那么windows 就不会诞生。儿童是天生的幻想家。在他们的小脑袋里存在着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想法、事物。他们对一切事物都感到有趣、好奇,那些神秘的科学知识、不解之谜深深地吸引着他们,诱惑着他们。当他们与科普类说明文碰撞在一起,他们那小脑袋瓜子里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呢?可是,现实中,学生的想象等能力培养却又排在了成绩之后。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新一代公民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这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想象力与创造力,何等重要!!!

科普类说明文介绍新兴科学知识,内容涉猎面更广了,知识接触点更新了,走在技术的前列,是人类发展的指示灯。它更为我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可是这类文章教学情况如何呢?仔细留心,我们不难发现:看看身边的名师课堂、各级的语文公开课,说明文的教学实例着实不多;看看身边的报刊杂志,与说明文相关的文章确实乏善可陈;学生学起来,读个几遍,基本已懂内容,不知还能学会;教师教起来,讲则怕成科学课,不讲那课用来做啥?很多教师在教学科普类说明文时,演变成只传授知识,忽视技能与能力的培养。

正因为有这些问题与疑惑,我申报了与之相关的市第六期个人课题。结合自己的课题,我尝试在科普类说明文的教学中,精选训练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前思后想——联系上下文,想象精彩画面

科普类说明文,简短干练,通常为了普及科学知识,这也许是大多数教师的当然想法。然而,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无关文体,根本不影响我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某个角度来说,科普类说明文更可以为学生们打造一个想象的瑰丽舞台。 如五上《变色龙》,全文脉落清晰,共分为三个部分: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色龙。而重点就是端详变色龙,其又是从变色龙的外形、捕食、变色三个方面来“端详”的。在“变色龙捕食”这个部分时,书中只有“似睡非睡的变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刷’地伸出它那长得惊人的舌头——舌头长度超过它身长的一倍,刹那间,那只彩蝶已被卷入它的口中,成为美餐。”这一段文字。变色龙捕食是多么精彩呀,把时间放慢放慢再放慢,想象着变色龙那惊心动魄的一幕,是多么有趣。

我问:此时此刻,你就是一只变色龙,结合上下文,你来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你自己捕食的过程吧!

师补充强调:各位变色龙呀,一定要把你捕食的动作讲清楚!

全班同学热火朝天的说起来了。

几分钟后,教师开头:“HI,大家好!我是变色龙。我躲在一根树枝上静静的窥探着。我的两只眼睛360度的全方位的转动着。忽然,我的两只眼睛同时对上了一只小虫子,近了,近了……”

学生群情沸腾。

生:猎物来了,我的眼睛就盯着它,那种立体感一出,我快速分析判断距离。近了,近了,近了,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唰”地伸出我那长的惊人的舌头,往回一卷,那猎物成为了我的盘中餐。我嚼着我口中的美餐,不由得一种满足感油然而生。

学生说得多好呀,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在自己头脑中构筑画面,将书中具体的语文文字提炼成一幅幅引人入胜的画面,诞生出学生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想象。

二、左思右想——凭借“主角”,想象丰富语言

科普类说明文多采用叙述的语言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没有细致的描写与渲染,语言平实。其中的主角大多仅是说明的对象,在文中一再被提及。不过我在自己平时的教学中,经常让这些主角开口说话——把学生变成文中的主角,借用其身份,想象其语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夜晚的实验》就是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通过四次夜晚实验,终于揭开蝙蝠飞行秘密的经过,这一实验结果促使人们对超声波的研究,并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恩惠。蝙蝠飞行的秘密到底是怎样的呢?让学生读文,再结合图来说。我的教学基本思路就是这样的。这与大多数教师的设计是差不多的,只不过在最后,设计了这个话题给学生一个想象的舞台:你现在就是一只蝙蝠,请你为其他动物介绍自己捕食的本领。

学生一听,自己是蝙蝠,下面坐着的全是动物——来劲了,叽叽喳喳了一阵,学生上台了

小宋同学:大家好,我是一只蝙蝠,我们捕捉的食物要比你们厉害多了。我们都是高科技,你们OUT了。俺们利用喉咙发出一种你们听不见的超声波。如果前面有障碍,我们可以迅速做出反应;如果前面是食物,我们立刻捕捉它们;哪像你们还得用眼睛看,再用嘴巴咬,我们直接超声波,一口吞掉。

不错,时间很短,能讲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另外一个上台了。

动物说明文范文3

关键词:说明文教学 游戏

在小学生的眼里,一堂好课的表征就是好玩、有趣,而说明文又往往以理性的介绍出现,使之难以亲近。为了让说明文教学充满趣味,笔者进行了“在游戏中学习说明文”的教学尝试,即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的实际水平,合理创设宽松和谐的游戏情境,系统组织活泼有趣的游戏活动,使学生与游戏和谐相融,从而促进其语文学习。

一、在读图中感受词语内涵

【案例】

师:关于麋鹿的生活环境,课文中有这样两句话(出示:1.黄海滩涂这片广阔的土地,气候温和,林茂草丰,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2.只有英国贝福特公爵在私人别墅乌帮寺动物园饲养的8头麋鹿生长良好,并迅速繁殖。)自由读读句子,想想两个带点词的意思有哪些差别?

生:“放养”指麋鹿在自然环境中成长,而“饲养”是指人工喂养,就像动物园里的动物那样。

师:(课件播放野生麋鹿生活图片)你觉得被放养的麋鹿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生1:自由自在的生活。

生2:无忧无虑的生活。

师:谁能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一读第一句?

生:(感情朗读)

师:透过“放养”这个词,我们看到了麋鹿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真是麋鹿的天堂。

【评析】语言准确简洁是说明文的一大特点。教学时,新词在句中对比出现,学生在辨析中理解其含义的细微差别。而图片又为进一步理解词语内涵提供了新的生长力量:在鲜活的画面中,学生的感官和心灵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并与语词交相反应,感悟到了“放养”一词背后,麋鹿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此时,学生再来读句子,感受到的便不再是静态的文字,而是有形有象、有色有味的生命文字。

二、在辨图中理解课文内容

【案例】

师:现在,就让我们近距离观察黄海滩涂上的这群麋鹿。请大家轻声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描写麋鹿外形特点的,然后填写课堂作业单上的表格。

(学生读书后交流)

师:作者抓住了麋鹿最显著的特点为我们介绍,而这些特点大都与它的生活环境相适应。(出示图片)此时,你的眼前出现四头鹿,你能分辨出哪头是麋鹿吗?

生1:第二头是麋鹿,因为它角的各枝尖都指向后方。

生2:而且第二头鹿的尾巴最长。

生3:麋鹿的毛色在夏季是棕红色的,和那头鹿的颜色一致。

师:是的,这头才是真正的麋鹿。我们之所以能够准确断定,就是根据麋鹿的奇特外形。

【评析】所谓说明就是把事物的形态、性质、特征、成因、关系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而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小学说明文教学必须根据这种文体的特点,咬定语文不放松。

在本课教学中,理解麋鹿的奇特外形是一个重点。学生借助形象化的图作比较,他们根据麋鹿的尾巴最长、麋鹿的角型独特、麋鹿的毛色在夏季是棕红色等显著特点分辨出了哪头才是真正的麋鹿,也进一步体会到了麋鹿的外形十分奇特。这样的“游戏学习”富于探究性,它深深地植根于文本语言的沃土中。学生的选择理由,都是来自对几幅图的细心审视,来自对文本信息的选择性提取,来自比较性探究中睿智的发现。

三、在填图中体会课文情感

【案例】

师:麋鹿的外形奇特、繁殖力奇低,它们的经历还充满传奇色彩!(出示折线图,横轴为时间,纵轴为数量)请自读课文5~7自然段,找出表示麋鹿数量的词语或数字填在折线图上。

学生找到了这些词语:有、匿迹、120、绝迹、18、400、2000、39、800。

师:这些数字背后还藏着很多东西,想想你能不能找出来?请再次读读这三个自然段,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感受。

动物说明文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说明文 兴趣激发 方法途径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实践证明,只要教师能努力激 发学生对说明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转向主动,从“勉为”变成“乐为”,提高说明文教学效率 是大有潜力可挖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许多学生爱学习记叙性的文章,而厌学说明性的文章;许多教师也认为,教学说明文总不如文学作品那么形象生动,学起来不免让人感到枯燥、乏味。其实不然。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行省编义务教材初中语文也考虑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入选的一些说明文,多是精美的科学小品,不少写得形象生动,通俗活泼,让人读也饶有趣味。教师只要根据说明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就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一、树立明确的目标

省编初中语文第三册,重点培养说明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它是由第二册重点培养记叙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过渡而来的。况且,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说明也是常见、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说明文同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文学作品所无法替代的。学生的说明能力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可见,学好说明文,树立明确的目标,今后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二、教之以情,学之以趣

“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首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让学生爱读说明文。俗话说:“树倒猴群散。”如果教师自己都厌教,那么,怎么谈得上学生“学海无涯乐作舟”呢?

三、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叶老说过,说明文“是传授知识的文字”。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根据说明文具有知识性强和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期的特点,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一定会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例如第三册中,《松鼠》、《动物尾巴的功能》,文字活泼,生动有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北京亚运村》,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中国石拱桥》、《祖国的大豆》文情并茂,既富有知识性,又饱含强烈的爱国激情。

四、课内外结合,重视实物教学

说明文的说明性强,即实用性强。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各门学科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课内外生活结合起来,多让学生留意自己身边的事物,显示说明文学习的指导作用,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浓厚兴趣。又如第三册中,学生学过《中国石拱桥》后,仔细观察自己所在地区的某一座桥的特点,摹仿课文介绍卢沟桥的写法,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短文。多数学生兴趣很高。

五、借助于说明文的语言魅力

说明文的客观性很强,就是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和周密。教学中,教师只要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分寸,同样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再如,讲“石拱桥”特点时,“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其中关联词表示出“形式”到“质地”的主次与递进的关系,不仅形体美,而且耐用,这足以说明石拱桥的好处了。讲“赵州桥”的特点之二时“大拱桥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让学生画出三幅大拱上有小拱的不同位置和数量的三座桥,进行比较,体会出说明语言的真正魅力。

六、组织学生在参与图表教学中出新趣

动物说明文范文5

[关键词]品味特点;探究写法;迁移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6-0056-03

[作者简介]陆正浩(1974―),男,江苏太仓人,本科,江苏省太仓市浮桥镇九曲小学教师,小学一级。

科普说明文的教学中最难处理的是科学知识、说明方法与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而这部分也常常为教师所忽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固然很重要,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始终是它的主要目标。针对科普类说明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有以下建议:

一、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生动

在科普说明文教学中,部分教师淡化了文本色彩的教学。例如在教学《麋鹿》一文时,有不少教师在教学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时,有层次地引导学生讲述麋鹿的上述特点。他们先自己练讲,后在小组内合作讲述,各小组再在全班展示。这样讲故事虽然热闹有趣,却淡化了说明文的文本色彩。其实在教学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看这两段话,思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

[原文:从此,麋鹿在国内几乎绝迹。至今全世界麋鹿总数估计已经超过2000头。一般雄麋鹿体重可达250千克左右。麋鹿的角型是鹿科动物中独一无二的――站着的时候,麋鹿角的各指尖都指向后方。

改文:从此,麋鹿在国内绝迹。至今全世界麋鹿总数已经超过2000头。雄麋鹿体重可达250千克。麋鹿的角型是鹿科动物中独一无二的――麋鹿角的各指尖都指向后方。]

生:与原文相比,少了几个词语,“左右”“一般”“几乎”。

师:这三个词可以删除吗?为什么?

生:不可以。(学生仔细分析了“左右”“一般”“几乎”的意思,初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表达的特点)

师:说明文的语言是准确、周密、生动的。在写作时,我们要学会用这样的表达。

说明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准确、周密的语言表达方式。以两段话为例,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进行思考,让他们切实感受说明文语言精准表达的重要性,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认识说明文。

二、在知识要点的掌握中探究说明方法的丰富多样

科普说明文的使命是普及科学知识,但知识的普及只有通过说明方法的运用才能有效地实现。而当前的科普说明文教学中,教师们也都能重视说明方法的介绍。可是他们往往习惯于先梳理科学知识,后介绍说明方法,再联系生活讲知识的运用。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僵化的固定模式:梳理知识―研究写法―联系生活。在这种模式中,知识的描述与说明方法的介绍基本被割裂开来。这样的教学,知识是落实了,说明方法也讲明白了,但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其效果可想而知。为改变这样的现状,笔者试着把知识的传授与说明方法的渗透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例如《恐龙》一文,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片段:

师:雷龙给你的感觉怎样?作者怎样说明它?

生1:它是庞然大物。作者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师:(出示原文与改文)我们来具体体会雷龙、梁龙、翼龙的特点。

[原文:1.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轰响,好似雷鸣一般;2. 梁龙的身体很长,从头到尾足有二十多米,走起路来,好像是一架移动的吊桥;3. 翼龙身体两侧长着翅膀,展翅高飞时,如同一架在天空中翱翔的轻型飞机。改文:1.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重;2.梁龙的身体很长;3.翼龙身体两侧长着翅膀。]

师:原文与该文哪个好?为什么?

生2:当然原文好。因为原文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让我们仿佛亲眼看到了恐龙走路、飞翔的样子。

生3: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的写法,课文比较有趣,让我们想进一步了解恐龙。

师:如果我们换用别的说明方法,比如下定义、分类别,可以说明上述几种恐龙的科学知识吗?

生4:(小组讨论后)不可以,运用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的写法描述上述几种恐龙的特点最适当。

这样,教师在梳理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说明方法的运用做了点拨。

三、引导学生“用教材学语文”,并在迁移运用写法中训练语文能力

在当前的科普类说明文教学中,不少教师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语言理解的指导。这样的阅读教学课往往异化为科学课,充其量是一般意义上的课外阅读课,学生在学习说明文时始终游离在语言文字训练之外,他们的语文能力与语感的训练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笔者建议在教学中应重点突出以下两方面:

(一)加强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学会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比如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时,笔者设计让地球写“寻人启事”,先由学生自己写,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全班展示。有的同学这样写:“我的孪生弟弟火星与我的相似之处如下:与我同样有南极、北极;同样有高山、峡谷;同样有白云、尘暴和龙卷风,同样四季分明,一天的时间很接近。”有的同学这样写:“我的孪生弟弟火星与我差异很明显:火星比我个头小很多,对物体的吸引力也小得多。火星在太阳的照射下,表面的大部分水蒸发成气体,逃离火星。”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每个学生都明白了火星与地球的相似之处以及差异之处。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学的是课文的语言,讲述的是课文的语言,在生动活泼的讲故事活动中,学生轻松地将概括、整合内容的方法学会了。

(二)加强学生的模仿表达能力

如学习了《大自然的文字》一文,为了引导学生模仿表达说明大自然的文字,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平时生活中,你是不是一个有心人,是否发现了大自然的文字呢?大自然的动植物是文字,天上的云也是文字。请你们先读现代诗歌《大自然的语言》,找找其中的大自然文字。

生:白云、蚂蚁、大树等。

师:你们能模仿诗歌,描述一种大自然的文字吗?

生:当然能!

生1:(交流)花草树木萌芽,大自然在地面写着春姑娘已经来到人间。

生2:你看早晨天上有棉絮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它告诉人们,午后必有雨淋淋。

生3:鱼儿浮出水面在冒泡,大自然在水面写着出门要带雨伞。

师:从大自然的文字,不仅可以读出科学知识,还可以读出人物的品质。例如从“蚂蚁运骨头”,读出做事要合作互助;“雪松遇到大雪,先弯曲,作出让步,后反弹”启发人们在逆境和巨大的压力面前,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

这样的练习不仅拓宽了课程资源,还让学生对学到的表达方法进行了训练。

总之,科普说明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始终是它的主要目标,因为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核心又是语感。因此,科普说明文教学应将获取知识、领悟方法、灵活运用等要求有机地整合到语感训练这条主线上来。

只有我们在教学科普说明文时,心中牢记一个中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始终把三个基本点――获取知识、领悟方法、运用方法整合在语感训练这条主线上,科普说明文才会成为语文学习的金矿。

参考文献:

[1]姜梅红.如何把说明文教出语文味[J].小学语文教师,2012(2).

[2]滕衍平.感知科普味,感悟语文味――科普类课文的特色解读与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2011(7).

动物说明文范文6

一、了解文本价值,激发学习热情

1.提升科学素养,培养探究精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科普说明文不仅带给学生科学知识,文章的字里行间还充满着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和渗透,它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对动物、植物生命的珍爱,对宇宙行星的幻想,可以培养学生对大自然探究的精神,形成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反对迷信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课内指向课外,架起阅读桥梁

在科普说明文教学中,知识与能力是一只鸟儿的双翼,缺其一翼,鸟儿便会折翅。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书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适度拓展,创造性地设计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活用说明方法,提升语言的表达能力。

一旦学生的科学兴趣被激起,他们探求更为广泛的科学知识的欲望就会更加强烈。所以,课内说明文的阅读应该架起通向课外阅读的桥梁。例如《恐龙》一课,教师要利用课堂,利用课内的知识来激发学生探索课外更广阔的天地。前面相关恐龙的知识激起了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因此播放一段有关恐龙生活、灭绝的录像一定能把学生的探究欲望推向。放手让学生浏览“恐龙之最”“恐龙之谜”,为学生提供“中华恐龙园”“恐龙博物馆”“恐龙世界”的超级链接,让他们收集资料,以自己的观点,猜测一下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布置学生找出更多的资料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查阅资料的能力。很多学生家里有图书,也有光盘,还有模型,因此我在课后开展了一次“恐龙知识展览”,发动学生去做一些材料的收集工作。在交流中,学生的兴趣很浓厚,听得也很认真。

二、有效提取信息,提升阅读能力

1.概括整合,提取信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引导孩子学习科普知识,更主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文本采用的说明方法、表达顺序、独特的语言等。

(1)圈点勾画明重点。例如学习《石头书》一课时,我们可以提出: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本特殊的书――石头书。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它有什么特点呢?引导学生明确石头书的特点:一页一页、有字有画、有知识,然后思考“石头为什么像书呢?”请学生画出石头像书的地方。通过勾画,帮助学生明确文章的重点,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2)设计图表提信息。运用表格是提取信息的有效手段。这种方式,能帮助学生快速提取有效信息。例如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表格。

这样的图表一目了然,直观清晰,能够帮助学生迅速提取有效信息。

2.品味语言,明确方法

(1)品味语言准确性。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征。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词句进行咬文嚼字,让学生充分感受说明文准确用词的意识。例如《恐龙》一课中有一句“恐龙大多以吃植物为主,也有专门食肉的”。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句中“大多”一词,思考能否把“大多”去掉。类似的词语可以让学生反复咀嚼,进行对比研读,深入思考,从而认识到说明文语言表达的严谨、精确性,体会说明文的科学性。

(2)品析语言悟方法。科普说明文中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因此,我们在教学科普文时,应该巧妙渗透、引导学生品味其丰富的具有表现力的语言。例如《恐龙》一课的教学。

生:我从“梁龙的身体很长,从头到尾足有二十多米,走起路来,好像是一架移动的吊桥这句话知道了梁龙很长。

师:我注意到了你把“二十多米”这个数字读得很重,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这个数字写出了梁龙的长。

师:也就是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梁龙的长是吧?你知道吗,这一种说明方法,叫作列数字

教师不是刻意地去讲说明文中的说明方法而是引领学生饶有兴致地去阅读文本,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中心领神会,进而“豁然洞开水底天”,对说明方法有所领悟,有所习得。怎么悟?通过朗读让他们朦胧地感受说明方法,并通过品析词句,形象地感受说明方法。

3.揣摩顺序,训练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科普说明文教学,要致力于从整体和局部上梳理和把握说明文的内在逻辑结构,这对学生今后说话写文章有条有理是大有裨益的也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最好的依托。

例如《恐龙》一课,可给课文画个概念图(如下)。这个概念图,再现了作者的行文思路,学生一看就明白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恐龙的生活年代――恐龙的种类――恐龙的亲戚――恐龙的食物――恐龙的繁殖――恐龙的消失

三、读懂科学知识,读出盎然情趣

1.指向性读

对于叙事性的科普说明文,我们可以采用指向性朗读的方式,读懂知识。课堂上教师要明确读书的任务和指向,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内驱力,让知识在学生头脑中被加工整理,然后再消化,理解,吸收。如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在初读时要求学生画出表示“小骆驼”的心情变化的词语。再读,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小骆驼”心情变化的。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后,读得很认真,很专注,在这样的梯度朗读中习得知识,习得语言。

2.情趣性读

情趣,指的是情感和趣味。小学低中年段的科普文,往往是童话题材,如《跟踪台风的卫星》《水上飞机》等,语言诙谐风趣,生动,是学生练习朗读的很好的平台,可以采用赛读、角色表演等方式读懂知识,读出情感,让知识和情感共生。例如教学《跟踪台风的卫星》一课时,整堂课以朗读台风和卫星的对话为主线。教学时,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角色,在反复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狂怒”“狂暴”“暴跳如雷”等词语,并通过插入台风肆虐的录像,使学生深切体会台风的狂暴和气势汹汹,抓住“偏偏”“没门儿”“嘲笑”“自豪”等词语,读出气象卫星的自信与坚定。这类课文大多是以对话的形式来呈现角色形象的,这些对话充满了童真童趣,品味其中的语言,一个个鲜活的角色形象活灵活现。

四、学会读写结合,培养创新思维

这类课文的教学可以根据年段要求和教学实际在学文的基础上进行片段扩写、改写、仿写、续写和编写等多种形式的训练。在读写的过程中有机渗透科普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唤醒学生的童心,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将科普教育和语言、思维的训练融合在一起。

1.仿写有例

例如《水上飞机》一文中,水上飞机在介绍自己的兄弟的时候用了这样一段话:“我还有很多兄弟。有的可以随时从海上起飞,参加战斗;有的可以给航行中的船只输送物资;还有的能从海中汲水,去扑灭森林大火……”这段话的句式比较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学习时,我们既可以指导学生仿照其中一个句式再介绍一种水上飞机,也可以让其借助省略号发挥想象,给予现实生活中人物的介绍方式,模仿这一段的总分写法,按照“我叫( ),我的本领可大了,可以( )”的句式来学写几个自己设计的未来的水上飞机的句子。

2.续写有据

例如《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教学,要善于凭借课文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丰富、充实课文的内容,拓展课文的空间,深化、升华课文的主题。“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见到了那匹小红马,它会怎么说,怎么做?”这道题明确地提示我们,在学生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了有关动物常识,品悟到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后,还应该让学生“续写”。续写的指导还是应该从课文内容出发,引导学生设计有趣的合理的场景,紧紧围绕小骆驼的驼峰、眼毛、脚掌的特点和作用来展开,拓展延伸,寻求合理基础上的自主、创新。

上一篇流浪歌曲

下一篇网络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