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问信格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慰问信格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慰问信格式

慰问信格式范文1

基本格式

1.标题:可写成慰问信、写给***的慰问信或者***致***的慰问信。

2.称谓:(空两格)称谓应表示尊敬。

3.正文部分:

(1)简要文字讲述原因、背景,提起下文;

(2)较全面具体地叙述事实、表示慰问或学习;

(3)结合形势提出希望,表示共同的愿望和决心,以勉励的话结束全文。

4.署名和署时:一般写在右下角先写姓名,在姓名下写日期。

写作指导

第一行正中写慰问信三个字;如果写成***致***慰问信,那么慰问信三个字可移至第二行写在中间。接着换一行顶格写受慰问的单位或者个人的称呼。

写单位要写全称;

写个人,要在姓名之后加上称呼如同志先生师傅之类,后边用冒号。

在个人姓名前边,往往还要加上敬爱的尊敬的亲爱的等字样,以表示尊重。

然后另起一行,空两格起写正文。

正文的内容,应该先说明写慰问信的原因,或是因为对方在四化建设中取得了成绩,或是因为对方遭到了暂时的困难和挫折。其次叙述对方的模范事迹或遇到的困难时表现出来的高尚品质,并向对方表示慰问。

慰问信格式范文2

______人才市场:

兹介绍我公司员工___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____位同志前往你处办理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现场招聘相关事宜,请予接洽。

联系人: 电话:

此致

敬礼

(有效期____天)

公司名称:

(签章)

年 月

招聘单位介绍信范本2

xxx,身份证号:xxxxxxxxxxxxxxx,xxxx 年xx 月经人事部门(或劳动保障部门)办理了正式就业手续,是我单位正式在职人员,现同意其报名应聘xx 县20xx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

慰问信格式范文3

【关键词】新闻单位 人事制度改革 合同聘用制

人事制度改革是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目前一些新闻单位的人事改革还不够深入,亟待解决的问题依然较多:人员能进不能出,职务能上不能下,级别能升不能降,待遇能高不能低等人事管理方面的“终身制”还没有被彻底破除,“大锅饭”、 “铁饭碗”、“铁交椅”现象还明显存在,严重挫伤了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性,阻碍着新闻队伍素质的提高。因此,进一步深化新闻单位的人事管理改革,破除同新闻事业发展不相适应的机制和陋习,建立科学、规范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是当前新闻单位所面临的迫切任务。对此笔者认为,应着力推行合同聘用制、竞争上岗制、绩效工资制和科学考核制。

一、推行合同聘用制是解决新闻单位人员能进不能出的根本途径

目前许多新闻单位的用人制度仍然延用“行政分配制”,即由行政人事部门对单位人员进行指令性调配。这种体制的弊端,突出表现为新闻单位没有用人自,不论劳动者素质如何,行政人事部门一旦确定,单位就必须无条件接纳,没有特殊情况,劳动者也不得调出,使劳动者成为永久性、固定式的“单位人”,造成了人事用工上的“终身制”。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改行政调配制为合同聘用制。

合同聘用制是一种新型的用工制度。其主要内容就是让用人单位同社会上任何人员都能在人才市场上直接见面,依据双方标准和条件,实行“双向选择”;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达成聘用合同,让合同规范制约双方的行为:一方违约可以提前解除合同,合同期满经双方协商也可以续聘等等。

这种用工机制的好处:⑴充分体现“双向选择”的原则,符合条件者可以进,不符合条件者可以出;⑵双方责权利明确、公开,靠契约维持关系,十分便于考核操作;⑶能够将国有用人改为单位用人,劳动者由原来永久性、固定式的“单位人”变为定期性、流动性的“社会人”,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⑷能够在单位以外形成无形的“人才库”、“蓄水池”,打通新闻单位与社会之间的人才交流渠道,既扩大了单位选人、用人的自,又增大了单位选人用人的空间和余地,提高新闻单位的用人质量;⑸能够将过去医疗包干、住房分配、终生养老的复杂用工改变为简单的合同契约形式,使新闻单位彻底放下“进一人,包一生”的沉重包袱,减轻单位的经济压力等等。

推行合同聘用制:⑴要明确进出人员标准和条件,使新闻人员进有依据,出有理由。从目前情况来看,从事新闻工作人员至少应具备四个基本条件:一是具备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二是所学专业基本对口,如从事采编工作的最好是掌握新闻专业或中文专业的人才;三是思想道德素质较高,政治上比较成熟,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四是有一定的新闻工作实践经验,胜任新闻工作。坚持上述标准,不仅便于操作,而且有利于新闻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⑵要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形成书面合同。责权利的统一是“双向选择”的核心内容,而书面合同则是“双方”关系和各自的责权利得以固定下来的必要形式,同时也是双方今后的行为规范和奖惩依据。合同的形成必须体现双方自愿的原则,不能一方强迫另一方;必须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彻底消除“临时工”观念,强化原有“固定工”的危机感。⑶要切实把好资格审查、考试考核、录取试用、合同签定及解聘续聘几个关口和环节,保证聘用合同制实施过程的公开、公正和公平,增强工作的透明度。⑷要改变新闻单位人员编制的设置办法,由原来编制到人到岗,转变为总额控制,彻底打破“在编”人员和“不在编”人员的界限,为人员能进能出、破除人员“终身制”提供人事编制方面的条件。

二、推行竞争上岗制是解决新闻单位职务能上不能下、级别能升不能降有效办法

竞争上岗制是近几年一些单位和行业在改革过程中总结探索出的一种成功的选人用人方式。其核心内容就是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科学设置岗位、职能和人数,彻底引入竞争机制,让单位全体工作人员一律参加竞岗;不参加竞岗者,视为主动放弃岗位;竞岗不成者,也将被淘汰、下岗。竞争上岗制的特点集中表现为大家同在一个起跑线上,通过竞争能者上,庸者下;干好的上,干不好的下;胜任者上,不胜任者下。这样有利于人才的成长、培育和选拔,有利于新闻人才的脱颖而出和作用的充分发挥。

实行全员竞争上岗,必须科学设置工作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做到按需设岗、依岗竞聘,绝不能因人设事、因人设岗、必须切实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末位淘汰制度,杜绝全员竞聘变为全员聘用;必须形成完善的考核体系,实现按约履职、按责考核、按果奖惩的工作程序;必须坚持“双向选择”原则,既要人选岗位又要岗位选人,既要体现个人意愿又要符合岗位需要;必须制订竞聘方案,区分不同层次,先后依次实施;必须实行技术职务评聘分开,消除以评代聘现象,切实体现按能就职精神,高职可以低聘,低职也可以高聘。

三、推行绩效工资制是解决新闻单位待遇能高不能低的有效举措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而按绩效和贡献计酬则是按劳分配原则的有效而具体的表现形式。但是有些新闻单位在贯彻这一原则的过程中,没有落实到底,出现了“拿钱的不干活,干活的不拿钱”、“占着茅厕不拉屎”的怪现象;吃老本、吃资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有些高中级采编人员的工作量远没有一般普通记者、编辑的工作量大,便是心安理得地享受着高中级待遇;而一些普通的记者、编辑的工作量大大超过某些高中级人员,却拿着比高中级人员低得多的待遇。这种现象严重挫伤了广大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起到了鼓励落后,打击先进的作用。因此,全面推行绩效工资制,建立能高能低、按劳按绩分配的激励机制,应当作为当前新闻单位管理制度改革的迫切任务。

推行绩效工资制,必须从实际出发,区分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如对采编人员,应对照职责目标,根据其采编数量和质量来确定工资收入水平;对广告经营人员,可以实行承包责任制或效益提成制,以一定的承包基数或提成比例来确定收入水平;对行政后勤人员,可以实行岗位工资制,主要视其完成任务的程度、数量、质量、出勤情况以及大家的满意程度,参照采编、经营人员的收入情况来确定收入水平。但不管采取哪种形式,其基础工资部分不应过高,而绩效工资部分则不能过低。鉴于各地工资改革力度和职工心理承受能力的不同,笔者认为,当前新闻单位基础工资的比例不应超过30%,绩效工资应占70%以上。这样既能明显体现绩效工资精神,又能适应广大职工心理承受能力,从而保证绩效工资制的顺利推行。

四、实施科学的考核制是解决新闻单位奖罚不明的有效措施

业绩考核是人事管理的重要内容。考核机制的完善程度、考核制度的严格程度,直接影响考核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也直接影响合同聘用制、竞争上岗制和绩效工资制的推行和落实,体现着一个单位人事管理的层次和水平。目前一些新闻单位在考核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⑴考核内容不具体、无量化,只是几条笼统的要求,缺乏考核的切实依据,具体操作比较难,从而造成考核结果不准确,不能令人信服。⑵考核方式简单化,只是大家测测、领导议议,凭印象、依现象,缺乏考核的科学性,甚至产生一些误导,误导人们把主要心思不是放在工作上,不是放在创造工作实绩上,而是放在周旋人际关系上。⑶考核兑现力度差,缺乏考核的权威性,发挥不了奖优罚劣、激励先进的作用。因此,科学地实施考核、进一步严格考核制度,是当前新闻人事工作的重要任务,亟待抓紧抓好。

首先,要硬化考核内容。无论是岗位职责、工作目标,还是具体工作指标,都应力求量化、力求具体,使考核工作更有操作性。如对记者可以有发稿数量指标、稿件字数指标、质量指标及奖惩指标等;对编辑可以有组版数量、版面质量。如对记者可以有发稿数理指标、稿件字数指标、质量指标及奖惩指标等;对编辑可以有组版数量、版面质量、差错惩罚等指标;对行政后勤人员可以有办事效率、办事质量、失误惩罚等指标;对思想道德、工作态度及集体公益活动等表现,可以有好人好事的件数、违规违纪次数、义务劳动次数、无偿献血次数、迟到早退次数、文体活动次数以及捐款捐物数量等指标和统计。这样才能够事前有指标,事中可监督,事后可考核。

其次,要严格考核制度。合理的考核制度是搞好考核工作的基础;而严格执行考核制度则是做好考核工作的关键。有些单位制度订的不少,也比较合理,但在执行中往往不能贯彻到底,有的执行走了样,有的只是摆摆形式,有的则被束之高阁。究其原因:一是不重视、不习惯,感觉“法治”不如“人治”来得快,运作起来复杂。二是怕得罪人,感觉不如你好我好大家都,既稳当又太平。三是思想不解放、方法太传统,感觉没必要搞得过细,大体过得去就行。应该看到,依法管理已成为社会大潮,要使新闻单位的工作不断前进,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没有科学的考核制度不行,没有制度的严格执行更不行。

第三,领导干部要做出表率。制度得以全面落实,关键要靠新闻单位的领导干部。因为领导干部既是制度制订的主要参与者,又是制度落实的主要操作者、监督者和执行者。这就要求新闻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必须注重学习,提高素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必须解放思想,顾全大局,坚持原则,敢于碰硬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使考核工作在合同聘用制、竞争上岗制的推行中发挥重要作用。■

慰问信格式范文4

事实上,新浪微博在资本市场上所要说的故事,就是中国版的Twitter。那么,与Twitter相比,微博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1.为什么没有Twitter值钱

Twitter现在市值已达300亿美元,这已经是新浪微博的母公司市值的5倍以上了。微博与Twitter不能比的原因之一,是微博“僵尸粉”太多。尽管微博的月活跃用户数1.29亿,与Twitter的2.41亿相比差距不大。没有高质量与庞大的用户群,一切都无从说起。

2.它的软肋是什么

尽管在招股书上,“社交”一词被新浪微博提了212次,但是,新浪微博的社交属性并不强。这是一把双刃剑,看起来很热闹,但商业化不易。

3.内耗如何解决

不仅新浪公司内部员工对各种派系如数家珍,很多媒体报道也指出新浪内部分为“四通、北美、台湾、元老”等各种派系。在过去,微博做了很多并不受用户欢迎的产品,但依然能上线,这种内耗与各派系林立有一定关系。

4.为什么迟了至少两年上市

新浪微博是一个好产品,也是新浪押注了全公司资源做的产品,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放手融资。但微博没有找到商业上的亮点,上市自然不容易。相信去年底,引入阿里巴巴也是无奈之举。

5.如果没有阿里巴巴

去年第4季度,新浪微博首次实现单季度盈利300万美元,而且传出即将上市的消息。但一个数字是,微博计入阿里巴巴带来的广告收入为2350万美元。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阿里巴巴送来的这笔钱,微博单季还会亏损2000万美元左右。此外,阿里巴巴还引入电商等产品,尽管拉低了用户体验,但微博毕竟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化了。

6.活跃度怎么办

尽管官方数字显示微博活跃度一直在上升,但去年3月,市场研究机构GlobalWebIndex调查称,微博的用户活跃度下降了近40%。至少在微信的冲击下,新浪微博在大部分的时间里处于“安静状态”。

7.为什么暂时不可被替代

当公众事件出现时,微博的活跃度就会上来,这几乎成为一个规律。最近的“马航事件”就是如此。尽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微信,但微信的个人社交属性太强,不适合讨论公共话题,而微博具备这一元素。

8.腾讯曲线围攻

近期,腾讯在新浪开通微博,也算表明官方态度:彻底放弃了腾讯微博。实际上,2012年底,腾讯就收回了在三四线城市开拓资源的微博人员。但随着微信崛起,微博部门人员也向微信输入。腾讯“微博式微信”的迹象越来越明显。

9.新股发行难度高

2013年,新浪微博总营收为1.88313亿美元,净亏损3811.5万美元。其中,来自第三

慰问信格式范文5

维度一:民生理念回归电视新闻传播的“受众本位”

民生新闻理念的核心价值观强调“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以平民立场为切入视角,注重对民众强化信息的主流取向、情感的深层抚慰、意义的理性启发”。①这真正实现了电视新闻“受众本位”的传播理念。这种传播理念,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小民生,强化“草根”服务意识。民生新闻的崛起很大程度在于民生新闻的草根性。直接参与《南京零距离》策划的著名学者、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潘知常教授认为,一般新闻的基本功能是“告知”,只要将新近发生的事实传达清楚,使命就完结了,而民生新闻则必须将问题加以解决,必须“为老百姓说话,替老百姓办事”。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一个栏目只有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以民为重,为人民服务,才能感人、动人、震撼人,才能赢得观众的厚爱。

大民生,从大处着眼从本地着手。当前,很多国计问题都不单纯是政府的事情,而是牵涉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民生新闻要增强生命力、提高竞争力,就不能回避这些主流问题,把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等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纳入民生新闻的报道范畴,“尽量给大众一个真实而主流的民生图像”。②

然而,民生新闻在报道“大民生”方面该如何做?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教授认为:“一个具有‘卖点’的传播产品,应该有好看、有用、重要三个基本元素”。“大民生”新闻如何做得好看、有用、重要?这需要记者面向当地普通群众,选取老百姓感受最深、最容易理解的角度,选取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问题和现象,以群众的语言去解读重大政策和决策的内涵,对民众可能带来的具体的、直接的影响,解读政策、决策出台的背景和依据,并力求在前瞻性、贴近性、服务性上为市民提供全方位的资讯解读和更多、更广、更深的资讯视野和冷暖情怀。

湛江台《第一视线》播出的节目《国务院叫停五一调休方案,我市旅游市场影响不大》《成品油价格再次上调 我市客运价格不调整》《新列车运行图今天起实施,湛江受影响》《六部委叫停“无抗奶”,港城部分超市仍有售》等新闻着眼于大国计,落脚点则是本地民生,从大处着眼,从本地着手,完成从仰视到平视的转变,突出观众的主体地位,强调受众的价值观。

舆论监督,追求立竿见影。民生新闻的崛起并不仅仅在于报道鸡毛蒜皮的事情,更多的在于舆论监督,舆论监督节目是民生新闻的本质要求。民生新闻中的舆论监督节目该如何做?有学者指出,民生新闻因与市民“零距离”,因此,民生新闻的基本效果应该是立竿见影。广东台的《今日关注》、南方电视台的《今日一线》、陕西台的《今晚播报》等民生新闻栏目,对于舆论监督节目,打出的旗号就是“一追到底”。“一追到底”的目的就是“立竿见影”。

维度二:本土视角实现电视新闻传播“三贴近”

做与当地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传播学研究认为,人在面对信息选择时,更加倾向于获知与自身最接近的事件,这包括心理的接近和地域的接近。

民生新闻的内容大都是老百姓身边发生的事情,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所以,本土化是民生新闻最基本的诉求,是电视新闻实现“三贴近”最有效的方法。《直播南京》从开播当天起,就提出了响亮的口号:“百姓心声,声声入耳,南京时事,事事关心”。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直播南京》充分挖掘本地新闻资源,在保证足够素材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亲和力。观察成功的民生新闻,不管是江苏的《零距离》(2009年5月1日由《南京零距离》改版升级),还是广东的《今日关注》、黑龙江的《新闻夜航》、吉林台的《守望都市》、湛江台的《第一视线》等,它们的选题大都是发生在当地老百姓身边的事情。

国际、国内新闻的本土化视角处理。传播学认为,现代受众对媒体的需求是多层次的、立体的。受众固然喜欢了解发生在身边的各类新闻,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观众的眼界已经延伸到全球。本土化的新闻已经无法满足观众的需要,如玉树地震、福建南平杀害学生案、波兰飞机爆炸、南非世界杯等国内外重大事件即使远隔千里,仍能引起观众浓厚的兴趣。

一档时长数十分钟的民生新闻栏目,如果排除国内外的重大事件的报道,那不可避免会出现信息量单薄和视野狭隘的问题。对于地方台来说,民生新闻该如何处理国际国内的新闻?首先,派出本栏目的记者进行现场采访。如玉树地震,不少地方台的民生新闻栏目都派出记者现场采访,发出自己的声音。深圳台的《第一现场》还通过海事卫星、3G技术进行现场直播。其次,通过SNG协作体、全国都市民生新闻协作体、中国电视公共新闻网等合作组织交换节目。此外,还可以通过连线报道。如海地发生地震之后,湛江台的《第一视线》给予极大的关注,通过海事卫星,连线采访派驻海地的边防官兵,较好地满足观众的知情权。再次,以本地的视角对新闻进行解读。如湛江台《第一视线》的新闻《四年一狂欢,湛江市民疯狂迎接世界杯》,该新闻以2010年6月11日南非世界杯开幕作为切入点,反映湛江市民对世界杯的期盼,本土视角处理妥帖、自然。

维度三:双向互动创新电视新闻传播的参与方式

民生新闻的兴起及其走向改变了电视单向传播模式,确立了“受众本位”的全新传播理念。为强化“受众本位”的传播效果,民生新闻的传播者积极拓展更为开放的传播空间,变单向传播为观众的双向参与,实现双向互动,使受众从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

当前,民生新闻中的互动包括观众热线报料、大型公益活动、DV记录、手机短信、网站论坛、Call-in(电话接入)等多种形式。江苏台的《零距离》等民生新闻栏目都是积极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通过策划大量的公益活动来带动节目,实现节目与观众的双向互动;湛江台的《第一视线》在每天节目的最后都会公布一个话题,观众可以通过发短信等形式发表意见,第二天的节目会公布观众不同角度的评论和意见;齐鲁台的《拉呱》是全国最早引入Call-in技术进行互动的节目,观众可以通过电话直接参与节目的互动。

凭借新技术,实现双向互动,这不仅为民生新闻节目赢得了忠实的受众,同时实现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沟通了解和信息交流,创新了电视新闻传播的参与方式,突出受众的主体价值。

(作者单位:湛江广播电视台)

慰问信格式范文6

佳报频传辞旧岁,锐意昂扬迎乙酉。我们以喜悦的心情送走了硕果累累的xx年,迎来了承载着无限期望的xx年。值此新春到来之际,我们衷心祝多年来关心支持集团公司改革发展并为之做出贡献的各界人士:新年好!

刚刚过去的一年,我们伟大的祖国政通人和,国运昌盛;集团公司捷报频传,“亮点”纷呈。集团上下认真学习贯彻“xxxx”重要思想和党的xx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干事创业,加快发展,实行全员教育军训,积极打造卓越团队,各项工作出现了新局面。经济规模和效益大幅度增长,煤电铝煤化工主导产业加快形成,战略资源开发取得重大进展,技术创新实现历史性突破,资本运作成效显著,“走出去”战略迈出重要步伐,企业改革稳步推进,职工生活进一步改善,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创新,企业形象持续提升。xx年实现销售收入225.32亿元,增长47.63%。成绩的取得,是包括各界人士在内的广大职工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凝聚和体现着各界人士的心血和汗水。

新的一年,是集团公司改革发展至关重要的一年。改革正未有穷期,发展航船扬巨帆。实现“xx”总体奋斗目标,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我们倡议,各界人士务必认清所肩负的历史责任,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认真学习党的xx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关心和支持党的建设,关心和支持集团公司的改革发展,讲学习,守纪律,保安全,积极参与准军事化管理,切实提高服从力、执行力,做到凝心聚力促发展,同舟共济创伟业,为实现新年度新目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集团发展逢盛世,与时俱进谱新篇。让我们在党的xx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在集团公司党政的正确领导下,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保持稳定,为建设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具有国际化水平企业集团而努力奋斗,共同谱写兖矿集团改革发展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