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兔运南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兔运南瓜范文1
庞贺天
有一天,小兔家来了一位客人。兔妈妈让小兔去南瓜地摘一个大南瓜,做南瓜蛋糕。小兔去南瓜地挑了一个大南瓜,它抱着走到大街上,它实在抱不动了,它想:怎么办呀?小兔子急得团团转。
小兔抱着南瓜坐在路边上发愁,这时,小兔看见小熊骑着自行车从这里路过。它心想:车轮式圆的,我的南瓜也是圆的,应该也可以滚吧?
小兔用力把南瓜立了起来,轻轻一推,果然没错呀!小兔高兴地滚着南瓜回家了。
小兔运南瓜范文2
有一天,小白兔家来客人了。兔妈妈准备给客人做一顿丰盛的南瓜蛋糕。就让兔宝宝上南瓜地挑一个大大的南瓜。兔宝宝去南瓜地摘一个大大的南瓜,它抱也抱不动,急得满头大汗。
兔宝宝在路边坐着想办法。这是,小熊骑着自行车路过这里。兔宝宝想:小熊的车轮是圆的,我的南瓜也是圆的,小熊的车轮能滚动,我的南瓜叶能滚动吧?
兔宝宝使劲儿地把南瓜立起来,兔宝宝轻轻一推,“啊,我的办法成功了!”兔宝宝推着南瓜兴高采烈地回家了。
看,兔宝宝多聪明啊!
指导教师:孔繁岐
小兔运南瓜范文3
以往的说话课,学生想不到,说不出。口语交际只是流于表面形式,多半为草草收场。如何才能打破僵局,让学生说起来,动起来呢?
说话课《小兔运南瓜》正在进行。小白兔在地里摘了一只又大又沉的南瓜,它既抱不起,又背不动,可兔妈妈却看见大南瓜被搬回了家,感到奇怪极了。小白兔是怎么把南瓜搬回家的呢?我知道若用老套路直奔主题,教室里肯定同样是一片死寂,激不起半点波澜。该怎样打破这不正常的平静呢?我扫视下教室里坐得端端正正的同学,灵机一动,一个点子跃上心头。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白兔吗?”全班同学响亮而又肯定的回答“喜欢”。见同学们的兴趣高涨起来,我紧接着又追问到“如果你是小白兔,你会怎么搬南瓜呢?”此言一出,班里一下子像炸开了锅似的。同学们纷纷交头接耳起来。走在教室的过道里,不时可以听见不同的声音。
五分钟后,“小白兔”们开始介绍自己是怎样搬南瓜的。有的说:“用车子来推,不费力。”有的说:“找别的小白兔来帮忙抬。”有的说:“南瓜是圆的,我让它在地上滚着走。”有的说:“找绳子来,死死的拴住,拉着走。”……
说话声此起彼伏,一个个方法都被同学们想出来了。但我发现,同学们的方法都有局限,大多数都是凭自身的努力来尽力完成,思维还没能完全拓展开来。我联系工人修筑房子,举例说:“同学们,工人修几十层高的楼房,那重重的水泥板是怎样抬上去的呢?”听了我委婉的提示,同学们顿时恍然大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虎头虎脑的陈兴松站起来有板有眼地说:“我请大象帮忙。大象用鼻子一卷,不就轻轻松松的到家了吗。”教室里一下子就响起了嘘嘘声,见此机会,我急时翘起大拇指表扬。后排的罗祥伟则不慌不忙地站起来,大方地说:“我请老鹰帮忙,老鹰用它那尖尖的爪子一抓,腾空而起,一下子就到家了。”接着同学们说的答案更是五彩缤纷,有的说:“请小猪用嘴巴拱。”有的说:“请老虎用嘴巴衔。”有的说:“请老牛来帮忙,用它那弯弯的牛角顶。”有的说:“请马来驮”……
在老师尊重、信任与宽容中,孩子们的创造想象力得到了开拓。学生说的答案已够多了,是就此罢手了吗?不,只要还有拓展的空间,就应向更深处挖掘开来。“同学们,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喜欢他?”问题触到了学生的心灵,教室里活了起来。“孙悟空、奥特曼、起重机、铲车……”听着大家的发言,同学们一下茅塞顿开。有的说:“奥特曼力大无比,请它来给我帮忙。”有的说:“用铲车来铲。”……在大家的赞叹声中,小兔搬南瓜的方法越来越多:从天上到地上,从人到机器,从动物到机器,真是神了!
小兔运南瓜范文4
一、着眼互动,因文设境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互动的过程,是面对面你来我往的信息交流,是双向互动式的动态语言实践活动。在低年级口语交际课教学中,应着眼互动,依据交际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交际情境中“情动而辞发”,产生交际欲望,乐于交际,自主交际,习得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
1.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些口语交际话题直接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在教学中,可设计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引发学生的心理需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在口语交际中说得真实,说得具体,说得有趣,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如:教《买文具》,怎样让学生自己学会买文具呢?可先引发学生的生活需要:“在生活中我们偶尔一两次没带文具可以向同学借,应应急。可要是自己没有这种文具,学习时又要用,该怎么办呢?”再创设三个生活情境使学生回到生活,在生活中交际,在交际中生活。一是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尝试交际;二是凭借录像、道具,进行实践交际;三是拓展生活情境,进行求异交际,与同学一起进行口语交际,这样不仅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而且学会了交易的生活技能,更丰富了生活经验,为“学会生存”奠定了基础。
2.眼动耳动口动手动心动。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部分口语交际内容是指向景物的。在进行以景物为内容的口语交际时,应以观察、想象为基础,因为即使是可感、生动的外界景物如若少了学生自身的形象感知、内化,口语交际也只会是苍白无力的。而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从心理学的角度说,低年级儿童的动作思维占优势。在教学中,要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感官的情境,使之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进而由感生情;真正心动,在动中认识事物,在动中思考问题,在动中帮助交际。如:教《秋天里》,为了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教师创设了三种情境:①走进秋天,亲身体验;②开展竞赛,合作贴图;③看图引思,分享趣事。随后,虚拟“秋天”,让学生以“秋天,我想对你说”的形式吐露真情。这样,学生在多种多样活泼有趣的情境中,真正地做到了眼动、耳动、口动、手动、心动,不仅进行了口语交际训练,而且在关爱自然、关爱社会中学会了人文关怀。
3.人事景三位一体。图画故事和情节故事有时也作为低年级口语交际的话题。这类口语交际内容都是出示一个不完整的故事,将话题蕴含在故事中,要求将故事补充完整,或续情节,设置悬疑,使交际内容具有模糊不确定性,为发挥想象力提供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中,应从低年级学生的认识心理特点考虑学生思维、表达的承接性,抓住故事的三要素(人物、事件、场景),创设三位一体的故事情境,使学生感到真切,达到交际目的。如:《小兔运南瓜》一课的口语交际,教材上只有开头、结尾两幅画图,至于小白兔用什么办法运南瓜,书上只有一幅空白图。在课堂上,教师在让学生了解故事大意的前提下,创设了三个情境:①走进故事,置换角色。②设置场景,各抒己见。③人物表演,完善故事。而后选出几个小组戴上不同角色的头饰,分别按故事情节表演。学生在一个个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中饶有兴致地进行口语交际,既培养了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综合素养,又张扬和发展了个性。
二、凭借情境,互动交际
参与交际的人,不仅要听懂对方的交流信息,而且要适时接话,谈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在双向互动中实现信息的沟通和交流,这就需要凭借情境实现互动交际。
1.让学生会问答。一问一答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交际形式。在低年级口语交际课中,如何把自己的意思说清楚,如何让对方把意思说清楚,可以采用问答的形式。如《买文具》一课中“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尝试交际”的环节,可创设“我去买文具”的交际情境,让买过文具的同学说说自己的体会,其他小朋友提问,促使他(她)把话说清楚。学生学会了问答,不但能使交流可持续发展,而且能使口语能力得到提高。
小兔运南瓜范文5
1目标导行
口语交际应该说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因此口语交际目标的确立,教师必须应有恰当的把握,要有深层次的思考,绝不能单纯地看作是简单的听说训练,要在突出重点目标的同时充分考虑相关能力的培养,着眼于整体。从这种意义上讲,口语交际的训练应是学生综合性学习的体现,对此我与同事们从目标的确立上各抒已见进行深层次的研讨。例如三年级以“秋天的快乐”为主题的口语交际课在教学目标的确立过程中,教师经过研讨认为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此前虽然学习了有关秋天的课文,对秋天有些感性的认识,但平时观察积累不够,因此将教学目标确立为:让学生在一周的时间内,采用调查访问的方式,收集秋天里同学们做过的有趣的事,然后课堂上进行交流,从而真切的感受到秋天带来的快乐。目标定好之后,便是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调查、访问,这是学生与人交往的过程,因此还要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访问能力的训练,并指导学生进行信息的处理,这是学生最受益的过程。正是有了操作性、实际性的目标,有了过程的指导,才有在课堂上交流时,学生有条理、有内容的精彩描述。
2创设情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新大纲提出这样的要求:“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这是口语交际训练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具体情境的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形象思维占主要优势,没有具体的情境,学生就不可能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也不可能有双向互动的实践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情境,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1实物创设情境:小学生智能发展尚处于低级阶段,他们观察事物往往比较粗略,因此,在教小学生说话时,要教会他们观察。直观形象的实物展示,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易于学生观察,引起学生口语交际的欲望,激发他们口语交际的热情。如第六册语文课本中有口语交际“说家乡”,教师把一幅幅家乡的山水画、果园、田野、建筑、风情世俗等熟悉的画面呈现于学生面前,学生个个眼前一亮,随着教师的相机点拨,人人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话题到“家乡的景”、“家乡的人”、“家乡的建筑”、“家乡的风情”,在小组中进行交流,然后每小组留下一人,其他成员带着本组交流成果分别到其他小组分享,这样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口语交际,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2.2表演创设情境:儿童是用形象、色彩来思维的,儿童只有通过表演,再现生活情景,从中感受、体验形象,观察、思维、想象和表达能力才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如教学二年级《秋天里》,有位教师这样给学生创设情境,教师首先与学生进行对话,让学生说说自己眼里的秋天,学生说的不够具体,这时教师激发学生想不想亲身感受一下秋天呢?接着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美丽的原野,去观察秋天,亲近秋天,看看秋天的花、草、小动物,还有在田间劳动的农民等。学生在秋天里尽情地欣赏、尽情地感受。然后回到教室,进行讨论交流,这时的学生热情极高,纷纷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感受到的秋天。学生在此过程中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
在一年级《小兔运南瓜》口语交际的教学时,教师特别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展示出“小兔见到了大南瓜想办法”和“南瓜已经运到家”,将运南瓜的过程画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随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小兔会用什么好办法把南瓜运回家的。学生被多媒体课件所呈现的可爱的画面深深地吸引,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小兔可能会用的方法,小组交流后在班上又进行了交流,学生说得头头是道。
创设交际的情境方法很多:语言的渲染、场景的设计、课件的展示……要根据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而恰当地加以选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促进口语交际课的有效性。
3指导口语交际的方法
口语交际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会说。这就要对学生进行说话能力的训练,而方法的指导显得更为重要,我校课改教师,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1指导课前的准备。一般说来,口语交际应尽量做好课前准备,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必要的引导。在课前做发一定的准备,比如,材料的搜集、信息等。比如三年级《讲名人的故事》口语交际训练前,教师就在课前让学生收集自己喜爱的名人的故事,这样学生在交际时也就有话可说,有内容进行交流。
3.2引导有序观察,按顺序交际。新课改的实验教材有许多的口语交际课都配有插图,教师应指导学生弄清图意后,再按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远到近或从整体到部分等)仔细观察,边观察边动脑,图上有什么?事物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然后再按观察的顺序讲出来,加以合理的想象。比如:一年级《该怎么办》教学时,教师首先让每位学生看每一幅图,弄懂每幅图的意思,再把三幅图连起来说一说,在此基础上交流:假如你是小明,你会怎么办?这样学生逐渐养成了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3.3激发想象思维,丰富交际内容。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在口语交际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放飞学生思维,可以使交际内容更为丰富。三年级口语交际《秋天的快乐》学生把做过的许多有趣的事交流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秋天给我们带来这么多快乐,咱们有没有办法留住它呢?学生装的话匣子被打开了,“画下来!”、“拍下来!”“写下来!”……还想对秋天说些什么吗?学生对秋天的声声赞美,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学生的想象丰富,还感受到学生的情感真挚。
小兔运南瓜范文6
关键词:语文;焦点;经验
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说过:“21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能否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关键因素。学校教育应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焦点和核心。“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没有探究性学习,是很难产生新思维、新观念、新看法的。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师生的思维像“原子反应堆”迸发出无穷的能量,创造力得到直接的发挥,创新能力在一次次挑战和考验中得到了提高。
一、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敢创新
罗杰斯指出:“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才能导致学生的创造性。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思维更敏捷,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传统的教学中只是一根教鞭,存在着“师道尊严”的观念,学生一看到教师那“冷漠”的面孔,自然就“敬而远之”了,能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就已经很不错了,更谈不上创新。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蹲下身子面对面地与学生交流,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良好氛围,使学生敢于创新。
如,开学初,我就着手布置教室,设计了一个“我能行”,主要展示学生认为写得最棒的作业;“星星伴我长”一栏主要公示学生各项规范评比,每得一次优就获得一颗“”,期末谁的星星多谁就是优胜者;“识字擂台”主要收集学生平时课外收集的生字。另外在教室的一角还设立了“图书角”和“卫生角”。把教室装扮得漂漂亮亮,使之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课堂上,我通过变换座位形式,让学生围坐在教师旁边。时而进行小组讨论,时而全班交流,时而生问师答,时而师问生答,教师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理解和宽容。在温馨的教室里,学生没有了心理压力,没有了思想的负担,自然就敢想、敢说、敢争论,在争论的过程中不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二、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创新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要在生活中用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从小抓起,把语文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语文贴近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习起来自然就亲切真实。
首先,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依据学生对课文材料的兴趣,激发学生想创新的欲望。如,教口语交际课《小兔运南瓜》,我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帮小兔想一个运南瓜回家的好办法。一阵沉默思索过后,有的学生说用车载,有的学生认为小兔可以请同伴如山羊、小狗等帮忙,有的学生认为把南瓜倒立起来,让它像车轮一样用“滚”的办法把南瓜运回去等。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由于谈话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觉得很新鲜,感到学习语文很有用,自发地产生一种探索的兴趣。
又如,学完《应该怎么做》一课后,学生都明白文中的小华做得好,因为她把水龙头关好了,水不会再流出来了。我并没有满足,进一步提问:“你还有比小华更好的办法吗?”有的学生说:“我还要把地上的水舀起来,再拿去浇花。”有的学生说:“我还要告诉别人,以后不能再浪费水了。”等等,“大家说得太好了。”我不禁为学生那天真而又可行的想法鼓起掌来。为了满足自身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只有不断的“创新”。
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语文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如,学完“东西南北”这首儿歌后,我引导学生以学校为中心,测算出自家所处的方位。了解了《不要在野外迷了路》中介绍的几种辨别方向的方法,我让学生谈谈:如果你在野外迷路了,该怎么办?大家都畅所欲言。值得一提的是,当学生有创新意识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时,教师别忘了要发挥主导作用,应给予必要的引导,要让学生明白创新思维要顺应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随意臆造。
三、立足认知基础,让学生能创新
心理学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迁移和应用,学生的认知是以已有知识经验为前提。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设计一些具有新颖性、多面性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如,上完《狼和小羊》一课后,我设计了一道开放题作为本课的结尾,“狼就向小羊扑去……请你续编故事的结尾。”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小羊被狼吃掉了。”“狼扑过来时,小羊一闪,狼掉进河里了。”……学生放飞了想象的翅膀,拓宽了思维的空间,活跃了课堂气氛,把本节课推向了。此时,教师利用教材的“空白”,留给学生选择和思考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既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又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
四、体验成功快乐,让学生爱创新
俗话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次。”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便会激起再一次追求成功的信念和力量。教学时,如何使学生爱创新呢?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认知水平,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条件,想方设法使他们成功。如,在识记“q”的字形时,我引导学生用一个办法来记忆它。有的学生说:“七个气球qqq;像个9字qqq;g去钩qqq”……学习“m、n”时,学生编儿歌:一个门洞nnn,两个门洞mmm。在学生发言时,我及时进行肯定和表扬,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笑得更灿烂了。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因人而异,精心设计问题,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树立“我能行”的信心,使他们乐于创新,爱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