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上帝的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写给上帝的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写给上帝的信范文1

--题记

有一个父亲带领着他孩子一起爬山,想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有惊人的毅力,在父亲强烈的‘鼓励’下,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父亲激动得向孩子树起了拇指;‘看,那就是咱们的家,多美啊,现在还后悔和爸爸出来吗?”。孩子很不乐意;“既然山的下面那么好,为什么还要废那么大力气爬到山上面来呢?”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自己到底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也许只有别人才会发现。

在这个世界上,最美的风景似乎永远在远方。有人曾说过这样意味深长的话,旅行就是从自己活腻了的地方到别人活腻了的地方去。

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或许孩子比我们更清楚。

为什么要给小小的心灵那么急忙的注入大人心中所谓的真理。

他们是孩子,让他们做孩子该做的事,也许只有这样,孩子才会真正懂得将来怎么样去做大人。

有人说,人一旦走出了童年,知道了金子比沙子更直钱的时候,就是他一生悲剧的开始。

不,不会是这样的,我坚信,我们可以做到,让幸福继续蔓延,让爱与希望继续蔓延,让童真继续蔓延。

衷心地祝愿世界上所有的‘孩子’真的就像那首歌唱的那样,“我们都是好孩子,最最幸福的孩子”。

我想说一个人

奥修:印度思想家,一个我们真的应该去好好聆听的哲学大师。

&无论何时当你懂得你已经错过了生命时,回归的第一个原则就是再度变成一个孩子,这个奇迹通过静心便成为可能,静心,它能摘除所有不是你的东西,拯救那些属于你的真实的存在,一个人在太阳下,在风中,就好像你是降临到地球上的第一个人

静心将带给你敏感,一个属于这个世界上的伟大感觉

&他不想笑,但是如果母亲来了,他想喝牛奶,他就笑,这就是政治

&成为什么是一种心理疾病,存在就是你

&永不要追求完美,你无权向任何人索取任何东西,如果某人爱你,你要感谢,这是是一个奇迹,你会被这个奇迹所感动

&摆脱你的父母,(但绝不要理解为肉体的)因为父母是你心里所有事物的代表,你要变成一个个体,你将拥有一个真实存在的样子,用心观察你父母在做什么,?你自己在做什么,你是否也曾问过他们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情?而你也是否在重复着你父母那些必须被抛弃的行为,只有那样你才会懂得爱是什么,也这样的人才能对他的父母深怀感激,否则你将永远怨恨他们

&他的单独不是孤单,独处不是孤寂,是静心

写给上帝的信范文2

他就是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七岁就开始云游欧洲的“神童”。父亲列奥波尔德·莫扎特的目的很明确:让儿子在全欧洲获得声望,获得贵族的保护。他们去了慕尼黑、法兰克福、波恩、维也纳、巴黎、伦敦、米兰、波隆那、佛罗伦萨、那不勒斯、罗马、阿姆斯特丹等等许多地方。莫扎特是以神童的面貌出现在欧洲上流社会的,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巨大的轰动!在奥地利国都维也纳,他们还被皇帝请进王宫进行表演。

现在,让我们暂时忽略这些辉煌,回到旅行本身的意义上。莫扎特是音乐家中的旅行家,足迹遍布了整个欧洲。而对于作曲家来说,旅行是必要的。

首先,想象一下18世纪欧洲的美丽风光。在少年的旅途中,有多少次抚摸着多瑙河与莱茵河的流水,看夕阳下的粼粼波光。微风吹拂着,树木一排排从窗旁退后,田园风光像油画一样美好。莫扎特音乐就好像是在这种自然环境下一个18世纪的欧洲宫廷式的花园。它典雅、优美,令人陶醉。他在旅途与奔波中完成着那些抚动心灵的乐章,这即使对于旅行快捷的现在也是不易而艰辛的。那时唯一的交通工具是马车,速度可想而知,晚上在旅馆短暂休息后,凌晨又要开始颠簸的一天。我们能够从《林茨》、《哈夫纳》、《布拉格》等等曲子中听得出马蹄的得儿得儿声,也是他在人类心中留下了恒久的印记。西方学者早已提出过“音乐地理学”, 如果把自然景观移到伏尔加河、顿河大草原和涅瓦河沿岸,那就不会有莫扎特音乐了,而只能是格林卡、柴可夫斯基和鲍罗丁的东西。若再移到尼罗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恒河流域,那就更不是莫扎特了,而是阿拉伯和印度音乐。藏族音乐,蒙古音乐,同那里的青藏高原、蒙古大草原的地形、地貌和气候都有着密切关系。这是音乐地理学的核心思想。

另一方面,在旅途中,莫扎特广交朋友:在巴黎与萧伯纳相识;在伦敦从巴赫之子约翰·巴赫处学习了当时新发明的新式钢琴和方兴未艾的意大利歌剧;在维也纳认识了海顿,并结下终生的友谊,故居中一座玻璃塔里放着一封莫扎特写给父亲的家信,上面写着:只有海顿了解使我欢笑并深入我心灵的秘密。

但是,旅行归根到底,只是外部环境的影响。真正的音乐语言,由她强大的内涵支持,才可以成为经典。莫扎特在文学上的钻研,在哲学上的思考与理解,便提供了这种内在的力量。

因为写作歌剧要阅读剧本,所以莫扎特熟读了莎士比亚、席勒和歌德的作品,并作了许多眉批。他还广泛阅读文学刊物,包括诗刊,民谣,如《自由之歌》和《梦境》。莫扎特本人也爱写诗。莫扎特对歌德的诗文尤为熟悉,比如,他读过《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作品问世那年,莫扎特正好18岁,自身便有那烦恼。莫扎特是在18世纪德国文化的薰陶下成长起来的。他一再说:“如果我们德国人认真地开始用德语思考、用德语交谈,按德国人的习惯行动,甚至——用德语演唱,那么,德国就一定会振兴起来!”

莫扎特研读过18世纪德国著名通俗哲学家门德尔松(M.Mendelssohn,1729—1786,19世纪德国杰出作曲家门德尔松的祖父)的论著,他是德国犹太教思想家,启蒙运动学者,他有篇论文叫《论灵魂的不死》。莫扎特从中吸取了许多思想和观念。比如,1781年12月5日,莫扎特在给父亲的信中曾表述过这一思想:“我认为我有一个不死的灵魂。这不仅是我的想法,也是我的信念。在人与牲畜之间,有什么区别呢?”这无疑是阅读了门德尔松的著作之后所引发出来的思考。这种思考是必要的,它造就了莫扎特音乐创作的深沉。

艺术家身上有丰富的感觉,这好比是水泥。读哲学著作可以从中获得必要的钢筋。没有钢筋的水泥是成不了大气候的。

莫扎特把死亡看成是人生的真正最终目的,这一观念也是得自门德尔松的哲学著作。后来,这一观念便深深影响了莫扎特最后人生阶段和他的音乐创作。人生是三段体ABA;音乐也是。后者是前者的抽象投影。得益于门德尔松的这一观念,使莫扎特晚期作品更为幽深、旷达,超脱。那是一组很粗很粗的“钢筋”。它对莫扎特晚期创作具有重要意义。门德尔松对莫扎特创作的重要性,不亚于康德著作对贝多芬创作的意义,两个人的后面都有各自的哲学家,音乐因为思考而更加伟大。1787年4月4日,莫扎特在致父亲的一封信中还展开了门德尔松的观念。莫扎特说,死亡是人的最好、最真诚的朋友;死亡的形象于他决不是可怕的,更多的是平静和安慰。

为什么对死亡如此从容?这就要了解莫扎特直接把大自然的法则和上帝的法则等同起来的泛神论思想。1778年12月,22岁的莫扎特在写给他表妹的信中说:“……这样做是违背大自然法则的,也违背上帝的法则。”

1778年7月3日,莫扎特母亲去世。这是一段内忧外患的日子,也是莫扎特呼唤上帝最热烈、最虔诚的一段时期。人在苦难的日子更迫切需要上帝的安慰。他从巴黎写信给朋友:“……我是在深夜2点给你写信。——我得告诉你,我的母亲,我亲爱的母亲,已经走了!上帝把她召了回去。他收容了她,我心里很明白这一层意思。我只有顺从上帝的意愿(God’s will)。他把母亲赐给了我,这回也是他的力量把母亲从我身边召回去……她走时就像一盏灯灭。……这是上帝的意愿。”这个上帝是非常人格化的。这段自白也披露了莫扎特对死亡的看法。他是那末坦然、达观和心平气和地对待一个“死”字。撇开莫扎特对死亡的超脱看法去谈论他的后期作品是办不到的。他的核心思想是:生死都是“上帝的意愿”。

1789年7月,莫扎特在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中,忧心忡忡地谈到她妻子的病:“她在静候命运对她的判决,要么康复,要么就是去死,即真正哲学意义上的听 天由命。写到此处,我泪如泉涌。”这也是一封很重要的信,披露了莫扎特对死的看法:死是根本性的听天由命,也只能如此。

泛神论把大自然的一切美都归功于上帝的圣手圣功。莫扎特也是这样想的。他甚至把歌剧也看成是上帝赐给人类的礼物。“夏天,大自然的美对于他那颗深沉的心是一种陶醉而着迷的享受。”莫扎特的好友尼姆捷克这样回顾往事。这回忆是可信的,真实的。艺术家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迷恋一年四季大自然的美,并把这种迷恋写进他的作品。在他眼里,上帝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就算这是他的幻视和幻觉吧,这却大大诱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使他身上恒保有一种敬畏大自然的心境。——这便是他写下许多慢乐章的主要灵魂状态。

把目光转向现在。旅行?我们整日封闭于书本、课堂之中,旅行对于我们来说只是游乐、放松。谁会在夕阳美景中有拿出线谱写一段音乐的冲动?而平日里的所见所受,与迎合这个飞速的时代产生的摇滚、流行倒更加贴切。只能于古典音乐中寻找平静,不奢望浮躁的社会中谁还能再创造这种来自上帝的声音。文学?一样是快餐式,今天小清新明天超现实,经典作品知其名而不知其内容的数不胜数。哲学?在某种意义上被捆上了枷锁,有多少人在思考着。信仰?……。

莫扎特的曲子之所以能打动我们,是因为音乐是种良药,专治心理和精神上的疾病,没有病,也可以保健。德国犹太作曲家马勒的一段论述妙不可言:“我们的音乐所演奏出来的,归根到底不过是整个人:也就是感觉的人,思想的人,呼吸的人,遭难的人。”莫扎特之所以成为莫扎特,是因为他的音乐,有旅途中沉淀的美丽,足以打动我们;有成为文字、成为语言的能力,诉说着种种深情;有思想上强大的力量,支撑起我们的懦弱与物质;还有信仰的力量,审判我们的缺失。

莫扎特——一个受上帝遣派来到凡间为世人传达纯真、善良、美丽,又早早地完成了使命,被召回天堂的音乐精灵,这便是他的音乐人生。

【参考文献】

[1] 周玉明,赵鑫姗.莫扎特之魂.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

[2] 卡尔巴特.论莫扎特.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写给上帝的信范文3

论文关键词:宿命论,内容体现,人物体现,主题

《白鲸》是麦尔维尔最著名的作品,它不仅是一部惊险的航海小说和“十九世纪捕鲸业最生动的记录”,[1]85也是一部“揭示生活的哲学著作”。 [2]6《白鲸》的价值在于它的知识性与哲理性的结合。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有关航海、鲸鱼及捕鲸的资料;它又是一部充满哲理性的作品,作者通过象征手法揭示了生活的哲学。而它最吸引人的地方便是它象征的不确定性。正如作者自己所言:“我写了一本邪书,不过,我觉得像羔羊一样洁白无疵。”[2] 3评论家希勒加斯说:“《白鲸》的意思不在书中,而在读者身上。”[3]48总体而言,人们一般从哲学与宗教的角度来解读《白鲸》。它的象征性具有不确定性,它所体现出的宿命论色彩却是基本确定的,这可以从小说的内容、人物及宗教色彩等方面看出。

在现实生活中,宿命论是经常被使用的一个概念,其大体意思是人的命运是由必然因素决定的,是可预测、可预知而又是注定的、不可改变的。麦尔维尔生长于加尔文教盛行的环境中,加尔文教中的“预定论”必定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加尔文认为上帝不是在同等条件下创造人的,因此,一些人会得永生,另一些人会受永恒诅咒;他还认为“万事均由上帝的密旨所统括……无一不在上帝的掌握中”“世界上的秩序、理性、目的和必然性多隐藏于上帝的旨意之中。”[4] 87这使他从思想意识中具有形成“宿命论”的可能性。而现实社会与人生的坎坷与苦难便促成了这种思想的形成。麦尔维尔的一生是富有传奇性而又不平凡的一生。他本有着富裕的生活,在他十二岁那年,父亲破了产,由于精神的打击和过度劳累内容体现,他父亲不久便离世。从此,一家陷入贫困。为了减轻经济负担,年轻的麦尔维尔做过许多工作,如推销员、乡村教师、银行职员和农场帮工等。一八三七年,麦尔维尔开始了严酷的航海生涯。他先后呆过三艘捕鲸船,皆因受不了艰苦的非人生活而逃跑论文格式范文。虽然,麦尔维尔曾因出版小说而名噪一时,但好景不长,更多的时间他被人们所冷落,就连代表他小说最高水平的《白鲸》也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他始终未能摆脱贫困的境地。到一八九一年,麦尔维尔病逝时,人们早已忘记了他为何许人。命运如此坎坷,又加上加尔文教预定论的影响,他的宿命论思想的形成也就顺理成章了。而这,在《白鲸》中得到了鲜明而集中的体现。

一、宿命论在小说内容中的体现

宿命论思想贯穿于作品的始终。可以说小说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主线索也是明线索,即“裴阔德”号在海上的航行历程;一条是副线也是暗线,即贯穿始终的宿命论思想。它始终与主线相交织,在增添作品的神秘性、故事性与揭示主题、深化象征意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品中,作者时时透露出一切都是早已安排好的,一切结果都是命中注定的思想。“裴阔德”号,这艘捕鲸船的名字就具有暗示性,“这个名字是美国在殖民时期被消灭了的种族,这艘捕鲸船以此命名,暗示他们的命运也会像这个种族一样归于湮灭。正如以实玛利所说的,‘裴阔德’号船员们做着一切努力,千辛万苦地穿越那无垠的大海,只是为了奔赴他们的死期。他们天涯海角地追踪、追逐,只是在搜索最终会毁灭他们的东西。”[5] 174船长亚哈的决心再大、行动再怎么疯狂,也无法对抗白鲸所代表的超人力量,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亚哈复仇失败的结局和船毁人亡的悲剧,是天意如此,命运如此。人无法与上帝对抗,只得服从;人不能通过自身的力量得到拯救,只有通过上帝的慈悲。在这种意义层面上,白鲸就是上帝的象征。亚哈的复仇就是对上帝的反叛。在反叛中,虽然亚哈表现出了人类的意志与勇敢,是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人物。结局也似普罗米修斯般悲惨,只是不似普罗米修斯般悲壮与崇高。亚哈的反叛是他个人恩怨的驱使,是欲望的极度膨胀,是一种偏执的行为,不仅不能为他人造福内容体现,反而给他人带来了灾难。

作者通过一系列带有象征性与暗示性的人或事来体现宿命论。第九章中,主人公以实玛利与魁魁格在教堂听梅普尔神甫讲道,梅普尔神甫讲了《圣经.约拿书》中耶和华安排一条大鱼吞了约拿的故事,以此来教导人们要信仰上帝、遵从上帝。约拿犯了抗命之罪,他不但不忏悔,反而“设法逃避上帝还进一步蔑视上帝” [6] 40他想乘船出逃,上帝安排大鲸把他吞食了。最终,约拿悔罪,被上帝宽恕。梅普尔神甫教育听众说:“千万不要犯罪,不过,如果犯了罪,那么请注意,千万要像约拿那样悔罪。”[6] 44 “愿那个被这世界诱惑得离弃了福音的本分的人受难!愿那个当上帝把海酿起了大风,他却把油倒在海上的人受难!”[6] 46在出海之前,作者有意安排这么一章,将亚哈与约拿对比,为亚哈的犯罪和他的悲惨下场做了铺垫,因为他遵从了自己,违反了上帝,并且不知悔改。出海前,以实玛利还看到了两只黑色的大木锅、一根像绞架的旧桅杆这样不祥的兆头;听到了一个叫以利亚的带有预示性的言语“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不过也许到头来又不会怎样。不管怎样,一切都已定了、安排好了。”[6] 89这些无不在暗示“裴阔德”号的命运是注定的,带有明显的宿命论色彩。再看“裴阔德”号出发时的情景,“一阵寒冷、潮湿的夜风打中间吹了过来;空中掠过一只凄鸣的海鸥;两只船身勇猛地前进;我们发出三声抑郁的呼喊后,就像命运式的盲目冲向那寂寥的大西洋去了。”[6] 100寒冷、潮湿的夜风,凄鸣的海鸥,抑郁的呼喊,这一切都是令人压抑、沉闷的,喻示着前程像命运一样盲目而又是上帝安排好了的。

在航行中,船员们虽然航遍了几大渔场都不能发现白鲸,却又能时时发现似乎是白鲸所喷的水花而且那个水花“不论时间隔得多久,地点隔得多远,始终是可望而不可即。”[6] 222这样一种诡异的喷水不断地引诱着,引领着他们向前似乎是有意把他们引向既定的被“撕得粉碎的”命运。第七十一章,写“裴阔德”号遇到“耶罗波安”号所发生的怪事。“耶罗波安”号上一个叫迦百列的船员,他有些疯癫,却能预测一些事情。当亚哈想要把一封写给“耶罗波安”号上已经死了的船员的信交给船长时,迦百列就变得异常起来,他不但拒绝收信,而且预言亚哈“就快上那边去了”,[6] 304即就快像那个死去的收信人一样葬身大海了。在本章的最后,作者写道:“就这一荒唐的事件而论它已经暗示出许多”。[6] 304而且在以后的章节中内容体现,作者一再写像这样荒唐而又有预见性的事,如掉进海中变成白痴的比普,这件事“给这艘始终是嘻嘻哈哈而命运却早已注定的船,提供了一种生动而又始终摆脱不了的预言:它自己总要遭到任何一种粉身碎骨的结局”论文格式范文。[6] 390再如费达拉对亚哈及自己所做的预言,黑夜中听到的像是掉进海中的人的狂叫,亚哈的被老鹰衔走又掉进海中的帽子,“欢喜”号所举行的葬礼等等。种种现象都是“裴阔德”号遇难的凶兆与预演,预示着“裴阔德”号的在劫难逃。因为在作者看来,这些都是注定的,是亚哈的宿命。这样写不仅暗示了结局,也增加了悲剧色彩,因为读者已经知道无论亚哈怎样努力,结局都会是失败。读者所等待的只是结局的验证,亚哈的努力越大,悲剧性就越浓。

在亚哈与白鲸的三天的搏斗中,作者也写了“裴阔德”号遇难前的征兆,只盯着亚哈小艇而不去骚扰其他小艇的鲨鱼群、啄走大船风信旗的老鹰,这些与前述现象一样,成了亚哈及“裴阔德”号葬身大海的最后的预示。最后“一切都消失了,可是,那个寿衣似的海洋,又像它在五百年前一般继续滔滔滚去。”[6] 545至此,亚哈的宿命得以验证:与上帝对抗终将被毁灭。

总之,无论是航行前、航行中,还是最后与白鲸的搏斗,作者都用大量的暗示性与象征性事件,暗示亚哈的船毁人亡是命中注定,从而告知人们上帝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命运是注定不可反抗的,充满了浓郁的悲观与宿命论色彩。因此,麦尔维尔为我们呈现的是一部命运的悲剧,是人类挑战命运最终未能摆脱命运的悲剧。这种悲剧不是源于他者,而是源于自身,源于人与命运的抗争;这种悲剧是崇高悲壮的又是无可奈何的,它反应了人类的一种生存困境,即想要摆脱外力的束缚,却又不得不遵从的无奈。这种悲剧具有极强的教化作用,能够让人通过故事反思自身,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减少悲剧的发生。什么是正确的选择?麦尔维尔的答案也许是这样的,永远不要叛离上帝,只有坚定信仰,人类才能得到救赎。

二、宿命论在小说人物中的体现

此外内容体现,作品中人物的名字大多取自《圣经》,这不仅增加了小说的宗教色彩,也进一步加深了宿命论色彩。其中,最典型的是亚哈和迦百列。亚哈取自《圣经.列王纪上》中的以色列国王亚哈王,亚哈王是个十恶不赦的人物,他做上帝眼中看为恶的事,并且背叛上帝,改信异教,致使以色列遭受旱灾的惩罚。之后,亚哈王为满足个人的私欲,听从王后的诡计,害死拿伯,霸占了他的葡萄园。上帝知道此事后,对犹太先知以利亚说:“告诉他,狗在什么地方舔拿伯的血,也要在那里舔你的血!”[7] 49最终,亚哈王战死在沙场,并且他的后世子孙还要受到上帝的惩罚。《白鲸》中的船长亚哈与亚哈王名字相同,性格也相似,都是权威者,都傲慢、邪恶,做着背叛上帝的事,都为一己的私欲而一意孤行。作者以“亚哈”为船长命名,用意即是以亚哈王的悲惨命运暗示亚哈的命运,最终亚哈将为自己的所为付出代价而葬身大海。由此看来,作者从以“亚哈”为船长命名起,就设计好了船长及“裴阔德”号的命运,显出鲜明的宿命论色彩。并且,《白鲸》中也有一个叫以利亚的人物,像先知以利亚一样,他也具有先知先觉的能力,在以实玛利出海前,一再用怪异的言行向他暗示注定的结局。迦百列是《圣经》中众天使之一,是启示的天使,能够先知先觉一些事,曾启示过耶稣的受胎、复活和诞生等,而最著名的事迹即是向约翰的父亲报告约翰诞生及向玛莉亚报告她将怀孕圣子耶稣。在《白鲸》中,他成了“耶罗波安”号上的水手。小说写他原是震教派的预言家,后来自愿到“耶罗波安”号上当了一个后备的船员,宣称自己是“海洋的拯救者,五大洋的监督。”[6] 301并称白鲸是震教派神的化身,赋予白鲸以神圣的象征意义。他以天使长的身份预言,猎杀白鲸就是冒犯神明内容体现,因此必将葬身大海,并对亚哈直言:“你快上那边去了”,以此预示着亚哈的行为是违反上帝的罪行,必将遭到上帝的惩罚。作者的用意很明显,即是使用《圣经》中“罪恶”与“惩罚”这两个概念来暗示亚哈的反叛必遭惩罚,亚哈葬身大海的宿命终将实现。显然,麦尔维尔非常熟悉《圣经》中的故事,并十分坚信其中关于“原罪”“罪恶”与“惩罚”的思想,这些一定程度上都为作品增添了宿命论色彩。

三、从宿命论看作品的主题

作品所体现的宿命论角度来看,小说体现了服从与反叛、欲望与理性的主题。小说所要宣扬的是上帝的神威与不可抗性,否定人类对上帝的反叛,象征性的表现了作者对宗教神权的信仰和对人生价值的怀疑。服从与反叛是一个悖谬的问题,要么服从,要么反叛。“如果我们遵从上帝,我们就得违反自己。”[6] 40而亚哈却是遵从了自己复仇的欲望,背叛了白鲸所象征的上帝。亚哈与白鲸是一对矛盾体,亚哈是人类的代表,白鲸是上帝的象征,“裴阔德”号在海上的航行则是人生旅程的象征。“亚哈捕鲸的故事包含着宗教意义上的隐形结构:犯罪—惩罚—不知悔改—继续背叛—毁灭。”[5]174亚哈因为早先捕杀白鲸而失掉一条腿,可以看作是因对上帝有所怀疑而遭到小小的惩罚。然而,亚哈不但不悔罪,反而因此怨恨上帝,失去对上帝的崇敬与信仰,满怀复仇的恶念走上了反叛的道路,最终遭到了灭顶之灾论文格式范文。小说中,亚哈被描写为一个英雄式的人物,在船员眼中,他“是个伟大的不敬神却又像神似的人物。”[6] 76他具有绝对的权力与威严,是“船上的可汗,海中之王,也是大海兽的太君”。[6] 122船员们“害怕亚哈远远超过害怕他们自己的命运”,[6] 491他“孤零零地置身在熙熙攘攘的人间,神明、人类都不是他的邻居。”[6] 525这样一个半人半神式的人物,俨然可以与任何事物相抗衡了。为了复仇,他不畏艰辛、不顾生死,执着地搜寻着白鲸的身影。欲望使他失去了理智与人性,他只关注着复仇,置他人的苦痛与生死于不顾。尽管亚哈有着坚定的意志,有着丰富的航海经验和高超的捕鲸技术,尽管他的船上配有骁勇善战的标和神秘的异教徒,亚哈最终没能杀死白鲸,反而遭到船毁人亡的结局。麦尔维尔这样写是为了强调,无论人类的意志有多么顽强、力量有多么强大、技术有多么先进内容体现,人类都无法与命运的主宰相抗衡,人类不能忘了本来就有的对上帝的应有的敬畏。服从才是人类得以解脱苦难的道路,反抗的结局注定是悲剧。

亚哈的反抗是欲望的驱使,复仇的欲望使其丧失了理性,忘记了本该有的服从。因此,服从与反叛的主题也可理解为欲望与理性的主题。如此,便可得出另一种结论:生活中人应该保持理性、克制欲望。在这种意义上,体现了作者对人类前途与命运的思索。作者意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本能的欲望可能会无限度地扩张,人类或许会自以为是地以为自己会摆脱一切的束缚,成为万物的主宰,从而丧失对上帝和自然的敬畏。如果不加以克制,人类终将葬身欲望的海洋。人类的意志是自由的,但不是无拘无束的。人类自由意志必须服从上帝、顺应自然,而不是反叛与背离。作者以这样一个悲剧,为人类欲望的扩张敲响了警钟。在此方面,《白鲸》具有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现如今日本捕鲸业的盛行不正是十九世纪捕鲸业的缩影与延续吗?不顾国际社会反对而执意大肆捕鲸的日本,不正是当今又一个亚哈吗?

综上所述,《白鲸》中带有浓厚的宿命论色彩,作者以此否定了人类对上帝的反叛,否定了人类欲望的膨胀,是一部宣扬基督教教义、维护上帝权威与教导人们克制欲望、保持理性的作品。这也许就是作者说自己写了一本邪书而又像羔羊一般纯洁的原因吧。

参考文献

[1]虞建华.20部美国小说名著评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

[2]曹庸.白鲸译本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3]转引自虞建华.20部美国小说名著评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9.

[4]加尔文.基督教原理.转引自王玲.试述加尔文“先定论”的产生及其积极意义[J].黄山学院学报. 2002.4 (4).

[5]刘娴.白鲸的宗教意识和精神探索浅析[J].社科纵横. 2008.23 (4) .

[6]麦尔维尔.白鲸[M].曹庸.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7]旧约.列王纪.转引自王青.白鲸与圣经的互文性阐释[J].宜宾学院学报 . 2008. (5) .

写给上帝的信范文4

【关键词】加缪;莫尔索;基督

被称为“荒诞三部曲”之一的《局外人》是加缪的代表作之一,亦是他的成名作,这部作品可以说是加缪哲学思想的文学表达,而且在哲学散文《西西弗的神话》中所阐述的哲理,在这部小说中变得更加生动,以人物的形式表现得更加突出,就像萨特认为的那样,“《局外人》是一部经典之作,一部理性之作,为荒诞及反荒诞而作。”许多分析文章都认为《鼠疫》中的主人公莫尔索是一个意识到荒诞的人,或是一个反英雄,但是这些并没有穷尽这一形象所蕴含的意义,加缪自己也赋予了莫尔索一个新的形象――“基督耶稣”。在1955年写给美国大学版作品集的导言中,加缪明确表示,“(这是)一个关于愿意为真理去死的人的故事,这种行动当中没有丝毫的哗众取宠…..我尝试着将这个人刻画成唯一的我们应当拥有的基督。”而在序言中,他更加深入的指出“将耶稣基督与莫尔索等同起来并无嘲讽,我说话有时候,或者常常,有些矛盾,我试着将莫尔索描绘成为唯一的我们值得拥有的基督…..我这样说并不是出于亵渎神明,只是有些嘲讽的情感,这是艺术家在感受自己所创造的形象地时候有权利感受到。”从这两段话中我们能总结出三点:第一,莫尔索具有基督的特质;第二,基督为真理而死;第三,这个基督是加缪所欣赏的并且是这个世界需要的。在这三点中,第二点是核心,将其余两个特点联系起来,构成了加缪自己的基督观。但是仔细考察了加缪对莫尔索与基督耶稣间所存在关联的描述后,两个问题接踵而至:第一,莫尔索式的基督为了什么样的真理而死;第二,这样的基督是否还是《福音书》中所描写的那个基督?

试图弄清真理的内容,就要了解法庭对莫尔索的审判和其原因。预审法官始终想弄清楚,为什么莫尔索要开第二枪,而且还是过了一会儿。也许预审法官是为了断定莫尔索的没有人性,或者是他灵魂的空虚,然而在他看来向尸体开枪这一近乎举动是深重的罪孽,莫尔索一定是忌惮什么才无法说出他开第二枪的真实原因,但是上帝的宽恕却能够给他这个勇气。可是在莫尔索看来,这在一切都是偶然的,阳光太过刺眼,导致了他开枪第一枪,而

(下转第265页)

接下来的射击也是毫无缘由的,开枪与他的道德和灵魂问题没有丝毫的瓜葛,但是法庭却是以道德的名义对莫尔索进行宣判。法官的逻辑在莫尔索看来清晰可辨“他(法官)说我实际上没有灵魂,没有丝毫的人性,没有任何一条在人类灵魂中占神圣地位的道德原则,所有这些都与我格格不入。”法官为了证明他的论断,列举了大量的事例,对母亲死亡的无悲伤感,没有在葬礼上落泪,甚至看费尔南德的电影都成了确凿的证据。所以“他(莫尔索)被处以死刑并不是因为杀了人,而是因为他没有恪守社会习俗,没有哭死去的母亲。”2 因此莫尔索才会感觉到“即使是坐在被告席上,听那么多人谈论自己,也不失为一件有意思的事情。”3在法官按照固有的逻辑进行犯罪推定时,一些偶然发生的事情被肆意用来解释莫尔索的行为,以至于被告本人都无法认出自己的形象。就连莫尔索本人也感觉到人们在法庭上“也许谈论我比我的罪行更多。”“审讯者不调查杀人案件本身,却前方百计的把他杀人的行为与他母亲之死以及他和玛丽之间不正常的行为联系起来,认为莫尔索有罪。”4正是如此,加缪描绘了一副图景:一个作为本真面目的人无法与外部沟通,否定了外人所规定的价值,从而并无法为世界做出解释断定其意义,留下的只有偶然性与不确定性。

正是因为不认可法庭的定罪,莫尔索也不需要上帝来宽恕罪行。在《局外人》的中,莫尔索被捕之后曾经两次直接发表了对基督和对上帝的看法。在他看来,“大家都是幸运者,世界上只有幸运者。有朝一日,所有的其他人无一例外,都会被判死刑,他(神甫)自己也会被判死刑,幸免不了。”5

莫尔索掌握的真理存在于死亡与生命意义这二者的张力之中。因为人必有一死,所以生命显得没有意义,世界就是是荒诞的,而且死亡也作为最大的荒诞存在于世间,但是上帝恰恰为我们提供一个意义和活下去的理由。然而,在这个理由却并不值的人信任,至少莫尔索不赞同,他(神甫)的神气不是那么确信有把握吗……是的,我只有这份把握,但至少我掌握了这个真理,正如这个真理抓住了我一样。我以前有理,现在有理,将来也永远有理。

在这份宣泄般的独白中,我们看到莫尔索以“我”为中心,对世界进行感受,从而拒绝了来自外界任何价值设定。就这样,“现在我(莫尔索)面对着这个充满了星光与漠视的夜,第一次向这个冷漠的世界敞开了我的心扉。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向我,如此友爱融洽,觉得自己过去曾经是幸福的。为了善始善终,功德圆满,为了不感到自己属于另类,我期待处决我的那天,有很多很多人前来看热闹,他们都向我发出仇恨的喊声。”

莫尔索曾用激烈的语言否定了上帝存在和其存在必要性之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基督就变成单纯的历史画面中的人物,而不再具备永恒的意义。所以加缪笔下的“基督”――莫尔索身上充斥的人性远远大于神性的一面。而加缪正是通过对这种人性的描写,戏仿了《圣经》中的故事,从而塑造出一个另类的基督。莫尔索之所以会去海滩,会枪杀阿拉伯人,都和他的一个朋友――雷蒙――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他和雷蒙的交往则始于一顿晚餐。而这顿晚餐很可能是加缪对《福音书》中故事的模仿,用以突出他心目中基督的人性。“食物在撒旦对耶稣的诱惑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就像在莫尔索与雷蒙的晚餐中和他(莫尔索)许诺去完成那封信一样。”7面对诱惑,莫尔索与《福音书》中的耶稣有着完全不同的举动,他欣然的接受了邀请,而且答应了雷蒙的要求――写信。正是这封信,引出海滩上的悲剧。可以这样理解,“事实上,他(莫尔索)成为了人――基督,带有全部人类的弱点。”8虽然,加缪笔下的这个基督人性色彩过于浓重,但是毕竟还是如加缪所说,有着为真理献身,这一基督所具有的特性的。果真如此?当我们返回到基督教思想的背景中是,我们会发现,加缪的莫尔索式的基督的献身,仍然是没有根基的。“对于《新约》而言,耶稣的死决不仅仅是罗马人与犹太人所为,他更是上帝的救赎和耶稣自愿的牺牲。”9上帝的救赎是耶稣献身的基础,否认这种救赎,耶稣的死就会价值,上帝的“虚己”也就无从体现。

但是恰恰是这种“虚己”式的救赎,在加缪看来是不可能的甚至是荒诞的。在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基里洛夫认为基督并没有复活时,加缪对基督做出了这样的描述“仅仅在这个意义上,基督完全体现了人类悲剧。基督是完人,是实践了最荒诞状况的人。”10这与加缪对基督教教义的认识相关。“加缪精辟的总结了他对基督教信仰的理解,‘本质上,基督教(这也是他最大的悖论)(在教义上)是非正义的。它建立在牺牲一个无辜的人以及对这种牺牲接受的基础之上。’”11耶稣基督是人类历史生活中最伟大的和珍贵的“奇迹”,他在自己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不间断的宣扬“父”的真理,宣扬天国的来临;然而莫尔索式的基却从根本上否认了“父”和“父”的许诺,于是他的死亡成了一种彻底的荒诞。自然而然,莫尔索式耶稣之死也就不再是以救赎为目的了,而是要让人们清醒的认识到死亡――这一最大的荒诞的问题的存在,并且去接受这一事实。这一切都对立于《福音书》中的基督受难――克服死亡,将亚当带给人的罪――死――从世界中驱除出去。在这层意思上,莫尔索确实宣传了他所掌握的真理,只不过这一真理已经不再是上帝所带来的福音,更多的是一种残酷的真理――上帝的不存在与生活的荒诞。

如奥特所说,“基督教对拿撒勒人耶稣的信仰是对一个真实事件的信仰,而不是一中推断和一般理论。我们通过拿撒勒人耶稣真正聆听到了上帝的声音。在耶稣身上,上帝与我们相遇,而且仍在于我们相遇。上帝通过耶稣对我们讲话,上帝便是如此存在着。”12基督的存在,让人们确信上帝的存在,基督将上帝国的信息带给人们;然而莫尔索,作为基督,则将消除作为人生终极意义规定者的上帝最为自己的目标。这无疑也是荒诞的。某种意义上,加缪通过一个荒诞的基督形象,向人们展示出荒诞“这一真理”,即超出此世的价值没有任何意义,为了寻找生活的意义,为了某种目的,为了适应某种思想的偏见而为自己树立起道道樊篱都是不可取的。这个所谓的“基督”不再宣扬什么来世与拯救,相反却将现世的意义这一问题留给了我们,从而将人类推到了不得不生活下去的窘境,即使是面对不可避免的死亡,仍然要勇敢的承担这不可改变的命运。

【参考文献】

[2][3] [美]埃贝尔.洛特曼:《加缪传》,肖云上等译,广西:漓江出版社, 1999年, 第185页,第285页

[4] 杜小真:《加缪:微笑着的悲哀》,《诗人哲学家》周国平主编,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23页

[5][7][8][9] 柳鸣九等主编:《局外人》,《加缪全集・小说卷》,柳鸣九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0页,第61页,第61页

[6] 李元:《加缪的新人本主义哲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125页

写给上帝的信范文5

个性会在重大的时刻彰显,但它是在细小的时刻造就的。

每日自励

我从自己的内心寻找力量。

每日短文:任何人都能改变自己

有不少人轻视自己。最近我接到的来信中就有一个难得见到的对自己极端轻蔑的例子。那是一位女性写来的。以下是那封信的片段:

“我相信这封信不会直接到达你的手上,但我还是写了。皮尔先生,有件事使我苦恼不已,那就是我对自己完全缺乏信心。我觉得自己很愚昧,没有资格获得上帝的爱。我常想,上帝为什么让像我这样的人活着,我是为了什么生到这个世间来的。

“我的丈夫经营一家公司,是很聪明的人,我和他简直无法相比。我的父母很早就离异了,我是被父母遗弃的孩子。从小我就不曾享受过一点亲情,在冷漠的环境中成长。我想这就是我不容易相信上帝会真正爱我的原因。同时,我也犯了很多错误。身为基督徒的我,以为是好事而去做的一些事情,到后来常发现是错误的。因此我非常讨厌自己。

“皮尔先生,我也想过自杀,但我知道那样做是不对的。我相信自己应该立刻实行先生所说的积极思维。我常听说先生在卡片上写一些圣经上的字句给某人,使那个人得到很大的鼓励。能不能也为我这么做呢?

“我读过很多先生的书,可是实行起来却很困难。我总是抱着否定的看法,很早以前就是这样。请你帮帮我吧。”

我依照她的请求写了一张卡片,建议她经常带在身边,要常常(尤其就寝前)大声念出来。我祈祷坚强的信心能在她心里萌芽。不论她不信任自己的念头是多么根深蒂固,在我写给她的话中所包含的积极思想,往往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我给她的卡片上写的文句如下:

我喜欢自己。我相信自己。

我是造物者创造的。造物者绝不会创造坏东西。

造物者创造的都是杰出的。所以我也很杰出。

我的心里也有自然的完全性。

我爱人生、爱人类。

我有潜能。能把事情做得很好。

我是幸福的。我心中充满了感谢。

我自尊自重。

我相信自己是上帝的儿子。

这位女子照卡片上说的去做了,现在她已逐渐摆脱了严重的自我蔑视。

凡对自己缺乏信心、无法自我控制或者永远无法忘怀失败的人,都需要做根本的自我改造。人本来每天都在变化之中,使自己永远处在悲惨状态,实在是一件很愚昧的事。

任何人都能改变自己。我们都能改变,我能,你也能!

记住,态度决定你的命运!

每日文摘:哈佛商业管理寓言(三)

7.短暂的快乐

一间蜂蜜工厂的仓库里,洒了很多蜂蜜,吸引了许多苍蝇飞来吃,而且因为蜂蜜太香了,它们都舍不得离开。不久,这些贪吃的苍蝇都因脚被蜂蜜粘住而飞不走了。当它们快溺死时,很难过地说:我们真是太贪心了,为了短暂的快乐,却赔上了宝贵的生命。

原意:美食往往成为许多灾祸的原因。

说明: 贪婪是一切祸乱的根源,不论做人处事,都必须戒慎。与人相处,若好贪便宜,必将受人唾弃;经营事业,若好高鹜远,不能本诚信原则慢慢扩张也难长久。

8.能力与待遇

主人将货物分成两份,平均分给驴和骡背,驴看到自己背的东西和骡一样多,很气愤地说:人们给骡吃的食物比我多一倍,却让我和它驮负一样重的货物。

走了一段路以后,主人看到驴支持不了,就把它身上的货物移一部分到骡背上。再走了一段路以后,驴更没精神了,又把货物移过去一部分,最后,驴身上空无一物。这时骡瞪着驴说:你现在还会认为我多吃一倍食物不应该吗

原意:判断一个人的能力,一定要长期观察,不可逐下评论。

说明: 一个组织的工作,可分成例行工作及解决问题的工作。通常是愈富有解决问题性质的工作,工资愈高,但所承受的压力也愈大。有些专做例行性工作的人,却埋怨工资比不上其他人,但他若有机会尝试解决问题性的工作时,就会了解别人是否比他有能力多了。

9.两面人的防范

一只狐狸被猎人追赶,它看到樵夫,赶紧向他求救。樵夫让它躲在自己的小茅屋里。不久,猎人追到,问樵夫有没有看到一只狐狸经过 樵夫既虽然说没有看到,手却指向狐狸躲藏的地方。

可是猎人没有看到樵夫的手势,就离开了。狐狸看到猎人走了,立刻跑出来,没有向樵夫道谢就要离开。樵夫责备它不知感恩,狐狸回答说:如果你的心口如一,我就会向你道谢了。

写给上帝的信范文6

玩疯了的九年级学生:

孩子们呀,你们什么时候才能迷途知返?

你们真的要把上帝的心伤透?

或许这篇震聋发聩的文章能让你们惊醒?

带这个班整整半个学期了,现在的班级和我刚接班时没有太大区别,或者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变化。刚来时同学们都想看一看,这个老师有着什么样的法宝,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试探了一个月发现,老师没有任何神奇的,他不过如此,现在的班级依旧回归到我刚来时的那样:混乱、没有责任心。

我知道,大家在考验我的耐心,因为这个班不是你们的,而是我的;

我知道,你们需要时间,因为你们有的是时间,你们那么小,你们根本不在乎一年两年,小学、初中、高中……你们还有的混呢。

我知道,你们并不需要我的帮助,因为你们有自己的想法,你们藐视一切权威,你们才是世界的中心,老师和家长只是你们的奴隶,充其量也只是闯祸以后的避难所而已。

都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我知道,你们不要鼓励,因为你们已经自甘堕落,你们目光如炬,任何鼓励都被你们一眼看穿:又想来哄我们好好学习了。(因为你们不是来学习的)

我知道,你们也并不需要批评,从小到大,你们被批评得太多,任何批评对你们来说就像耳边的风,吹不进你们的心灵。

我知道,你们不需要我这个班主任,因为我太温柔,妄想感化你们这群铁石心肠,其实你们不需要感化,因为你们觉得这样很好。

你们认为你们不要学习,也能考上大学。(班主任工作 )

你们认为不需要打扫卫生,因为将来会有保姆为你们做的,至于现在嘛,教室会自动变干净的。

你们认为你们不需要奋斗,因为你们过得很安逸,学习不好就出国嘛,反正家里不缺钱;

你们认为随便怎么闯祸都没关系,到时候父母会为你们摆平的,你们犯了错误照样可以心安理得,因为你们还小嘛,才10来岁,嘴里含着泡泡糖来上课,保持着童真。

你们鄙视所有常规要求;

你们无视任何规章制度;

你们以无知和无畏为荣;

你们不接受任何帮助,除了金钱;

你们不对任何人负责,除了朋友(出事时例外);

你们自认为很讲义气,其实你们从不兑现任何承诺;

你们自认为自己是最不幸的人,因为你们要学习,你们认为学习是这个世界上最苦最累的事;

你们自认为所有的师长都不理解你们,只是因为他们不允许你们鬼混;

那么,请你们告诉我,这些年的教育让你们懂得了什么?

你们拳头变硬了,用来对同学拳脚相加;

你们学会了灵活,用来对付你们的师长;

你们学会了审美,用来挥霍父母的钱财;

你们学会了观察,用来考场作弊;

你们继承了许多传统,除了勤奋;

你们体验了所有情感,除了感恩。

不要怪我把你们说得一无是处,你们正在用实际行动写就你们的青春证明;

没有任何人说你们差,但你们真的很差,你们自己甘愿这么差,因为那给了你们抱怨一切的借口!

就这样下去吧,你们这群娘娘腔,你们哪里有一点点勇气面对困难!

你们别总嫌你们的父母烦,不要妄想着独立,因为你只能在家里对最爱你的人称王称霸,出了家门,你们什么都不是;不靠父母养着,你们只能饿死。还动不动就闹着离家出走、退学,你走出去试试看,不混出个人样就别回来;你退了学试试看,谁脑子坏了会雇佣一个只有小学学历、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动不动还矫情的豆芽菜!

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谁让我是你们的班主任呢?但我是有期徒刑,你们的父母是无期!

你们不要觉悟,不要思考,就这样挺好,

现在你们已经给了我一千个原谅你们的理由,我不原谅你们不行啊,因为你们还没有断奶。

我可以原谅你,上帝不会原谅你!因为你们的无知与冷漠让上帝看了都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