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南乡子苏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南乡子苏轼范文1
关键词: 男子体操 格局演变 影响因素
前言
竞技体操是我国的传统优势竞技体育项目,1962年第15届世锦赛上,于烈峰取得了鞍马比赛的铜牌,从此中国运动员开始登上世界体操大赛的领奖台。1979年,15岁的马艳红在第20届世锦赛上为中国夺得了第一枚世界大赛的金牌。1982年第6届世界杯上“体操王子”李宁一举夺得6枚金牌,创造了历届世界杯个人获金牌的最高纪录。从1984年到2008年7届奥运会我国体操健儿已经连续获得了22枚金牌,占我国取得的所有奥运金牌的14%;男子体操队先后10次夺得了世界三大赛的团体冠军,包括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团体金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团体金牌;造就了48名竞技体操世界冠军,从而确立了我国的竞技体操在世界体坛上的强国地位,为我国迈进竞技体育强国的行列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我国奥运争光计划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世界男子体操格局演变的特点,世界男子体操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有关体操研究的中文期刊、文献资料,以及其他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专著、书籍、科研论文等,并仔细研究了2006版男子竞技体操规则以及历届体操三大赛的成绩册。
1.2.2录像分析法。
分析了2006年第39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多哈亚运会体操比赛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体操比赛的实况录像,记录了运动员A分、B分以及落地稳定性的情况等。
1.2.3逻辑分析法。
通过分析、推理等形式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对比、概括,总结出影响世界男子体操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同时根据2005、2006两年的竞争态势和2006版新规则的变化,分析我国男子体操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的发展思路。
2.结果与分析
2.1世界男子体操格局演变的主要特点
2.1.1不同时期的体操强国交替处于垄断或者半垄断地位。
从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开始,前苏联引领世界体坛,1962年日本开始超越前苏联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1979年的世界体操锦标赛前苏联又重新夺回第一的位置,引领世界体坛十几年,前苏联解体后,中国、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处于领先地位。这样一个不断变换的历史演变过程既精彩纷呈又扣人心弦。历史的发展因为英雄而精彩,英雄的崛起和没落让历史有说不完的传奇,前苏联队、日本队、中国队、俄罗斯队等都在这个历史演变过程中谱写了自己的辉煌。前苏联队在渐入佳境的时候却遭遇国家解体,中国在2003年世锦赛达到事业顶峰后却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意外失利。这些变化都为男子体操格局的演变增添了无限感慨。经历了失败的中国,奋起直追,在第39、40届世锦赛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都有突出的表现,一举夺得了三届冠军。纵观这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类似于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的演变过程,相似的历史进程,同样的历史魅力(图1)。
2.1.2前苏联及其加盟共和国长期保持一定的优势,日本依靠创新在1962年布拉格世界锦标赛―1979年东京世界杯引领世界体坛。
前苏联从1952年参加世界大赛开始,成绩一直保持在世界一流强队的水平上。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1960年罗马奥运会,前苏联以绝对的优势高居金牌和奖牌的榜首,1962年布拉格世界锦标赛―1979年东京世界杯,虽然被日本队超越,但是前苏联队一直保持着一定数量的奖牌数,团体也始终保持在第二的水平,虽然第一强国的位置被取代,但还是一流的体操强国,并在1979年沃斯堡世界锦标赛―1991年印第安纳波利斯世界锦标赛又重新回到第一强国的位置,直至前苏联解体。前苏联解体后,加盟共和国如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国的体操水平一直保持在世界前列。这主要得益于前苏联国家以管理为主的训练体制,这种体制帮助前苏联积累了雄厚的训练经验,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保证了前苏联男子体操长盛不衰,为世界体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1.3金牌和奖牌的竞争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金牌和奖牌多数集中在少数的几个国家之间,前苏联在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1960年罗马奥运会金牌的占有率高达75%,奖牌占有率也达到了45%的高度。而这个阶段获得金牌的国家只有7个,获得奖牌的国家只有9个。1962年布拉格世界锦标赛―1979年东京世界杯,日本继承了前苏联的风格,占有了接近一半的金牌和奖牌,占有率分别为46%和41%。这个阶段获得奖牌的国家增加到10个,获得奖牌的国家增加到12个。1979年沃斯堡世界锦标赛―1991年印第安纳波利斯世界锦标赛,前苏联回复生机,金牌占有率较上阶段日本有所上升,为58%,但奖牌数有所下降,为36%。这个阶段获得金牌的国家为9个,获得奖牌的国家为13个。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随着前苏联解体,多元化发展全面展开,居奖牌榜首位的中国,金牌占有率为20%,奖牌占有率为15%,远远低于鼎盛时期的前苏联和日本。同时,这个阶段27个国家获得金牌,30个国家和地区获得奖牌,远远超出了前三个阶段。(见表1)这些变化主要是由于体操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规则的变化。前苏联解体以后,大批优秀的人才流向了世界各地,带动了当地体操事业的发展。设置单项世界锦标赛、团体比赛采用6―3―3制等变化也促进了体操在更多的国家开展。上述分析表明,世界男子体操正在朝多元化发展。
2.2影响世界男子体操格局演变的因素
影响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是管理体制的完善、规则的导向、人才的流动和训练经验等资源的共享。
2.2.1不断完善的管理体制是体操不断发展的基础。
体育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是经济体制的反映。世界各国体育管理体制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国家管理型、社会管理型、国家与社会结合型。几个体操强国的管理体制是国家管理型和社会管理型两种。前苏联和中国是典型的国家管理型,美国是典型的社会管理型。
2.2.2规则的导向引领了格局的变化。
体操是难美项群评分类的项目,评分规则就像是体操技术发展的指挥棒,哪个国家能够及时把握规则的走向,创造出与规则相适应的难度动作、难度组合或者成套动作,哪个国家就能在大赛中获得主动,在格局的演变中占领上风。竞赛规程的变化加剧了比赛结果的不确定因素,上场的队员必须保证成功率,不能出现大的失误,这就需要全能型的运动员。所以,1997年以后的团体比赛的成绩出现了很大的起伏变化。统计显示,经常获得前3名的有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几个国家。(见表2)
2.2.3人才的流动和训练经验等资源的共享。
体操项目是一个技术性非常强的项目,训练经验、训练手段、技术要领和周期计划等等都是经过前人无数次实践积累而来的,前苏联的体操运动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长期的经验积累。这些宝贵的经验以往是各个国家队的机密,不会轻易公之于众。但是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多向流动,打破了这一坚冰,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训练经验交流、共享,尤其是流向体操项目开展较为缓慢的国家。在经验的交流方面中国、美国和俄罗斯比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参考文献:
[1]李丽,潘小波.美国体操的运作与发展因素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6,(2).
[2]宋雯.世界体操强国制胜探秘[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3):68-71.
[3]常利华.从悉尼到雅典:俄罗斯竞技体操的反思,体操信息,2005,(6):1-10.
南乡子苏轼范文2
关键词:“苏南模式”;政府;乡镇企业;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位于太湖之滨、长江三角洲中部的苏南大地上曾产生一个经济奇迹――“苏南模式”指导下的地方经济。苏南地区拥有地理优势:毗邻上海,拥有苏州、无锡和常州等发达的大中工业城市和市场,水陆交通便利;人力资源优势:苏南地区农民与大中城市的产业工人有密切的联系,较容易接收到大中城市的经济、技术辐射;产业技术优势:苏南地区是近代中国工商业的发祥地,苏南地区在计划经济时代就有集体经济的传统和基础。于是苏南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走的是一条先工业化再市场化的发展路径。
“苏南模式”的产生及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国民经济的建设中取得了非凡成就。
但是上个世纪末,“苏南模式”盛极而衰,从其特征上来看,苏南模式是“地方政府公司主义模式”、“能人经济模式”和“政绩经济模式”,本质上是“政府超强干预模式”。苏南模式是在政企不分的前提下而进行的集体产权制度安排,在这样的内在隐患中,造成了乡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结构上的缺陷,形成了激励低下、机构臃肿的普遍现象;再加上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动、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等因素,导致了苏南模式的全面崩盘。在这种情况下势必需要一种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出现。
在“苏南模式”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政府起主导作用,对人力资源管理规划、招聘、配置、培训与开发等各个环节实行全面管控,这个是处于传统人事管理的战术型管理。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势必意味着这种人事管理模式必须要转化到人力资源战略型管理,而“苏南模式”却一直墨守成规,最终在内忧外患中崩盘。人事战术性管理与人力资源战略型管理,这两者在管理的性质、管理的内容、管理的特点和地位上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首先,就管理的性质来看,传统人事管理是一种单纯的业务型、战术型的行政事务管理。在“苏南模式”中,政府超强干预企业人事管理,把持着乡镇企业人事管理各个方面,因而乡镇企业人事管理主要集中于地方政府高层战略决策。而现代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战略型的管理,具有很重要的战略地位。以常州市牛塘化工厂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独立设置人力资源部门根据根据市场需求,主要制造粉末涂料固化剂、医药中间体、食品添加剂和农药中间体,而牛塘镇政府在其中只是起到辅助该企业科学合理地配置使用各类人员,使人的能力、创造力和潜力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发挥的作用。
其次,就管理的内容而言,传统人事管理是孤立的静态管理,在“苏南模式”中,地方政府公司片面追求政府政绩,因而在纵向上把互相联系的几个阶段――录用、培训、考核、调动、退休等人为地分割开来,孤立地进行管理,造成录用与使用、使用与培训、培训与晋升奖励等环节互相脱节。在横向上形成人员的“政府所有制”,只重视对人才的拥有而不重视使用,人才闲置、浪费、压制、机构臃肿现象普遍。现代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则克服了上述弊端,在管理程序上体现了全过程的动态管理特征,把人员的招聘、录用、培训、考核、使用、调动,升降、奖惩和退休等有机结合、全程管理;现代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内容上既是一套完整的管理程序,又是一套整体性开发战略。它的视角跨越了在“苏南模式”中部门分割的局限,将全体员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动态管理,具有开放性和竞争性,可以根据乡镇企业自身条件以及外在宏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以追求乡镇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主,有利于人力资源投资获得最佳效益,同时也改变政府主导下的“铁饭碗”体制,使员工产生危机感,促进员工自觉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现代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而不是“苏南模式”中政府的行政指令为中心,注重人力资源的整体性开发与利用。传统人事管理政府主导下因人设岗,一来造成在乡镇企业的泛滥,二来导致了人力资源的浪费;现代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再把人看成是技术因素,而是把人看成是具有“内在建设性潜能”的主体因素,把人看作使组织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它注意通过培训、开发、授权、激励等一系列方法对人力资源进行整体性开发,发掘人的潜能,提升素质,增值资本,从而使人力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更大的效益。在常州市牛塘化工厂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综合考虑人力资源管理录用、培训、考核、调动、退休的各个方面,尤为强调的是对员工的培训与开发,该公司平均每个月要对员工进行一次培训;每个季度对员工有一次考核,考核优异者可直接提拔,连续考核较差者,将会给予相应处分;该企业会把企业自身运营与员工工资直接挂钩,这无形中起到了对员工的极大激励。
再次,在管理的特点方面,一方面是在“苏南模式”中,政府在乡镇企业传统人事管理中起到支配作用,乡镇企业无自主性,因而传统人事管理具有被动性、执行性,如人员调配、考勤、工资发放等都是在政府的超强干预下进行;而在现代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充分发挥其自主性,从而具有战略性、前瞻性,从资源开发、职业发展与组织发展角度,前瞻性地注意乡镇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根据乡镇企业发展的需要进行挑战性的开拓。现代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参与制定战略、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塑造企业形象等。在现代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人力资源部实际上是一个决策型的服务部门,其职责不仅是为乡镇企业输送优秀员工,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通过系统培训,使每个人才都在最适合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能力,从而实现乡镇企业利益最大化。同时,也为乡镇企业创造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苏南模式”中,政府干预过多造成传统人事管理缺乏系统性,人事管理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衔接配套不够,人事管理的整体有效性较差。在“苏南模式”中,政府盲目干预乡镇企业发展,进行片面指导,割裂人力资源各环节联系。而现代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种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模块之间是存在相互联系的。在常州市牛塘化工厂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他们一直强调的是企业自主、政府辅助,对于涉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各方面,比如员工招聘、录用、培训、考核、薪酬管理等,都是根据该企业现阶段的运营情况而制定。
最后,对于管理的地位,“苏南模式”本质上是一种政府超强干预乡镇经济发展的模式,所以传统人事管理活动处于执行层、操作层。现代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则是进入决策层、战略层,它把人力资源管理与实现单位的目标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单位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关系到单位战略目标的实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使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大大提高。
“苏南模式”中政府包揽企业一切人力资源管理事务的人事战术型管理,已明显不适应市场经济下经济发展需要与企业运行的需要,而以企业自身独立自主运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及市场需求而进行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才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新望.《苏南模式的终结》.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2]叶勤良.《制度变迁中的政府行为分析:以苏南模式为研究对象》.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南乡子苏轼范文3
摘要:通过对世界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的各项身体素质指标与其跳高成绩的灰关联度分析,列出它们之间的灰关联顺序,找出影响优秀跳高运动员成绩的主要身体素质指标因素,并在跳高的身体素质训练中,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跳高;优秀运动员;运动成绩;身体素质;灰关联分析
中图分类号:G823.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5-0706-03
现代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要求运动员掌握先进的技术,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因此,作为竞技运动能力主要因素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对先进技术的掌握和运动成绩的提高起着决定作用。由此可见,身体素质是掌握技术、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要取得优异成绩,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发展和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
跳高是一项以自身能力征服高度障碍的运动项目,它有着悠久的历史。跳高成绩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们自身的身体素质,并随着身体素质的不断提高而提高,目前研究跳高的各项身体素质与运动成绩之间的关系主要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及主成分分析法。例如:张天华等人在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上发表的“多元回归分析法用于跳高运动项目因素分析中存在的问题”;李佳谙等人在浙江体育科学上发表的“我国跳高运动成绩因素的主要成分分析”等。关联度是指对于两个系统或系统中两个因素之间随时间而变化的关联性大小的量度。它定量地描述了系统发展过程中,因素之间相互变化的情况,即变化的大小、方向与速度等的相对性。灰色关联度分析是对于一个系统发展变化态势的定量比较与描述。
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度分析与数理统计学的回归分析是不同的。首先,它们的理论基础不同,关联分析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灰色过程,而回归分析基于概率论的随机过程;其次,分析方法不同,关联分析是进行因素间时间序列的相对变化的计算和比较,而回归分析基于因素间各对数组值之间的计算;第三,数据量要求不同,关联分析不要求太多数据,而回归分析必须有足够多的数据;第四,关联度分析主要研究系统的动态过程,而回归分析则以静态研究为主。
本文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15名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的各项身体素质指标与其运动成绩(表1)”’关联度的灰色计算,排出各项身体素质指标与运动成绩的关联度大小的顺序,并进行理论分析,为我国优秀运动员跳高水平的提高提供借鉴。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以北京体育大学学者黄坚毅在2001年发表的论文数据资料为原始材料,见由中国体育报业总社、中国田径协会主办的《田径》2001年4月刊第14页文章“解读自己――男子跳高”。取该文数据资料前15名世界级男子跳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及其相对其成绩所应具有的各项身体素质进行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方法 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收集有关数据,作为分析研究的依据。
1.2.2 关联分析法 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度分析法,对十五名世界男子跳高运动员的各项身体素质指标和运动成绩的灰色关联度进行计算,按各项身体素质指标对运动成绩的影响程度进行关联排序,找出影响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运动成绩的主要身体素质指标因素。
1.2.3 综合分析法 采用图表进行分析,找出国内外优秀跳高运动员的训练指导的成功之处,为我国确立科学合理的训练指导思想,提供参考。
2 十五名世界男子跳高运动员的各项身体素指标和其运动成绩的灰关联度分析
根据灰色系统理论,我们可以把15名世界男子跳高运动员的比赛成绩看成是一个灰色系统工程,通过对关联度的分析,把各项身体素质指标在其成绩中的地位和作用予以提示,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其具体步骤如下:
1)根据15名世界男子跳高运动员的各项身体素质指标和其运动成绩,建立母子序列函数,各项身体素质指标为子序列。
2)均值化,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统一量纲),对各组数据求其平均值。用所求均值去除各个原始数据得均值化数列(表2)。
3)计算各子序列(各项身体素质指标)与母序列(比赛成绩)在同一时刻的绝对差值,并列出对应数列表(表3)。
5)求关联度。利用表4中的关联系数的数据,分别将各个序列每个时刻的关联系数相加并平均,即得各身体素质指标与比赛成绩的灰色关联度(表5)。
3 讨论与结果
3.1 根据关联度分析原则,各项身体素质指标对比赛成绩的灰关联度顺序排列为 r3>r5>r4>r7>r6>r2>r9>r8>rl即立定三级跳远>4~6步助跑跳高,助跑手摸高,抓举,后抛,100m,杠铃半蹲系数,深蹲杠铃,30m行进间跑。
3.2 根据关联度分析原则及综合评定结果证明 立定三级跳远、4-6步助跑摸高、助跑手摸高与比赛成绩关系很大,抓举、后抛铅球、100m、杠铃半蹲系数、深蹲杠铃其次,30m行进间跑最小。为此,我们认为:立定三级跳远、4~6步助跑跳高、助跑手摸高是决定跳高成绩的关键身体素质指标。因此在进行跳高的身体素质训练时,应特别注意弹跳和爆发力的训练。
由于跳高项目中各身体素质间的相互渗透与相互影响较大,特别是反映同一类素质的各身体素质指标间的影响更为明显。如:立定三级跳远、4~6步助跑摸高、助跑手摸高均属于反映弹跳和爆发力的素质,由于它们是取得较好跳高成绩的主要身体素质指标因素。而这些身体素质无疑对他们各自的掌握与提高也是非常有益的,所以,我们在平时的身体素质训练中,要重视这些同一类群体的各身体素质指标之间的渗透性、迁移性、转移性,摸索它们之间的相互规律,使训练和成绩的提高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弹跳和爆发力在跳高训练比赛中的重要性是无可非议的,所以在乎时的身体素质训练中,我们应树立以弹跳和爆发力为中心的训练概念,致使跳高成绩有长足的提高。但在平时的身体素质训练中,仅仅强调以它们为中心,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建议在乎时的身体素质训练中,应突出重点,注重全面,力求突破,从实战出发“重质量”、“讲效果”。
4 建议
1)跳高教练员在今后的训练中,应树立“以发展弹跳和爆发力为中心,注重全面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的能力,完善技术结构”的训练指导思想。单一身体素质再突出,其它身体素质不好或跟不上,无法提高运动成绩;个别身体素质过分突出,其它身体素质不协调,也会直接或间接影响运动成绩。
2)素质是基础,技术是关键,只有具备良好、全面的身体素质,才能在训练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不要只顾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基础性的身体素质训练。
3)每个阶段的身体素质训练后,应采取相应的效果评定手段,及时发现训练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及时有效的纠正。例如:身体素质比原来好了,但成绩却上不去。教练员应当分析是某方面的身体素质没上去而直接影响了成绩的提高;还是没有注重技术方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学萌,等.灰色系统模型在农村经济中的应用[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18-21.
南乡子苏轼范文4
重阳寒寺满秋梧,客在南楼顾老夫。
步蹇强登游藻井,发稀那更插茱萸。
横空过雨千峰出,大野新霜万叶枯。
更望尊中酒,殷勤能得几回沽。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解琬
瑞塔临初地,金舆幸上方。
空边有清净,觉处无馨香。
雨霁微尘敛,风秋定水凉。
兹辰采仙菊,荐寿庆重阳。
重阳山居
司空图
此身逃难入乡关,八度重阳在旧山。
篱菊乱来成烂熳,家僮常得解登攀。
年随历日三分尽,醉伴浮生一片闲。
满目秋光还似镜,殷勤为我照衰颜。
九日陪崔郎中北山宴
严维
上客南台至,重阳此会文。
菊芳寒露洗,杯翠夕阳曛。
务简人同醉,溪闲鸟自群。
府中官最小,唯有孟参军。
踏莎行
辛弃疾
夜月楼台,
秋香院宇。
笑吟吟地人来去。
是谁秋到便凄凉,
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
等闲歌舞。
问他有甚堪悲处。
思量却也有悲时,
重阳节近多风雨。
瑞鹧鸪
葛立方
井梧叶叶秋风晚。
东篱点点金钱满。
开急为重阳。
日烘深院香。
幽姿无众草。
莫恨生非早。
嚼蕊傍池台。
寿公桑落杯。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苏轼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梧酬,但把清尊断送秋。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九日次韵王巩
苏轼
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従事到青州。
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
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九日黄楼作
苏轼
去年重阳不可说,南城夜半千沤发。
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
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
岂知还复有今年,把盏对花容一呷。
莫嫌酒薄红粉陋,终胜泥中事锹锸{校本作“千柄锸”}。
黄楼新成壁未干,清河已落霜初杀。
朝来白露{校本作“雾”}如细雨,南山不见千寻刹。
楼前便作海茫茫,楼下空闻橹鸦轧。
薄寒中人老可畏,热酒浇肠气先压。
烟消日出见渔村,远水鳞鳞山齾齾。
诗人猛士杂龙虎,(坐客三十余人,多知名之士。)楚舞吴歌乱鹅鸭。
一杯相属君勿辞,此境何殊泛清霅。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须插满头归。
南乡子苏轼范文5
关键词: 苏轼 禅宗文化 实用主义
王国维曾有过这样的定论:“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文学小言》)苏轼作为宋代著名的文学大家,无论是诗、词、文,还是绘画、书法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这与他本人的才学努力是分不开的,更与当时社会中盛行的禅宗文化密不可分。他的思想以儒为主,兼顾释、道,他接受了儒家积极进取、热爱生活的精神,又吸取了佛门随缘自适的思想,坦然面对一切打击和不公,保持自己宠辱不惊、旷达的人格尊严,并排斥佛教的一些消极方面。尽管他开创了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地位,开拓了以俗为雅的审美情趣,并写了很多富于人生哲理和禅趣的诗,但作为一个不断遭受打击的文人,他同样流露出对人生的不解,对命运的无法把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虚幻。
一、禅宗文化的形成
禅宗兴盛于北宋,宋代以后,一改前人灭佛政策,对佛教采取保护、鼓励的政策,佛教宗派重新兴盛起来,尤其是禅宗和净土宗。禅宗由达摩祖师首创,在中国土生土长,又由慧能集大成的一个宗派,它主张“静虑”,讲究“顿悟”。静虑即安静地沉思为禅定,认为佛法只在人的心里,不用外求,“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所说依次修行,西方只在眼前”。
宋代禅宗创造了一个传说,说佛陀一日在灵山会上说法,拈花示众,大弟子尊者迦叶默然神会,微笑会意,从而传授了佛陀法,经过二十八代,代代相传,传至菩提达摩来到东土为初祖,开创了东土禅宗。禅宗不论是由何而来,它与中国文化融合孕育,符合中国当时士大夫阶层的需要,因此在宋代兴盛起来。禅宗文化一度有过离经叛道的倾向,它在思想上对后世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有影响。
禅宗本身具有的旷达通放的精神与苏轼追求自由、旷达豪放的性格不谋而合,因此也对苏轼思想与处世风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些著名文人如王安石、黄庭坚、杨万里,特别是南宋时期“江西诗派”都慕禅论道,出入深山古刹。而最为大家熟知的应该是苏轼与佛印的一番对话,苏轼说:“我看你是一堆牛粪。”佛印说:“我看你是一尊佛。”苏轼很得意,问他:“为什么?”佛印说:“心中有佛,看谁都是佛……”这下轮到苏轼不好意思了,由此可以想见当时禅宗的兴盛。
正是禅宗文化在精神上的陶冶,宋代文人大多有积极的入世观,面对坎坷能坦然面对,不像唐代文人那样愤世嫉俗,也不像东晋文人那样归隐山林,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面对政治迫害大都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为人也更加理性,乐天知命。
二、随缘自适的处世哲学
苏轼是宋代最浪漫又最饱受苦难的诗人,他在漫长的贬谪生涯中,面对政治仁途的坎坷、人生的苦难,对人生产生了虚幻的想法,他称自己是“谪仙”:“我是玉堂仙,谪来海南村;多生宿业尽,一气中夜存。”在《南华寺》中还写道:“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练。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既然本来就是仙国人,对尘世的恩怨名利又何必太在意,他形成了“随缘自娱”(《答李琮书》)的处世哲学,即在逆境中不失风范,宠辱不惊,进退自如,这种鲜明的无畏的人格魅力令后人敬仰。
佛教认为得失皆有前因后果,前世的因,今世的果,没有任何原因,人生百年只是转眼一瞬。缘起是指“诸法因缘起”,缘起缘灭,都是缘。“无常”是指任何事物都不存在永恒的固定的状态,仅仅只是因果相生的刹那生灭,这种看破生死的观点对当时宋代文人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也是他们能够坦然面对不幸的思想上的一个支点。
缘起论对苏轼最直接的影响是他在贬谪生涯中形成了随缘自适的思想,这也是他的处世哲学。生命的无常、仕途的坎坷、贬所生活的困顿,加上报国无门的境遇,使苏轼产生了“吾生如寄”的感慨。他在《和王晋卿》中写道:“吾生如寄耳,何者为祸福?不如两相忘,昨梦那可逐。”人生在世不过百年,就像暂时寄身于人世间,对旦夕祸福又何必太放在心上,还不如忘记这些事情,把这些当作一场梦吧。既然一切都是前缘和命中注定的,那就要在困苦的生活中发现乐趣,这种鲜明的思想贯穿在他的作品中,虽然有些无奈和茫然,但苦中求乐的做法对现代人仍是一种激励。后世流传最广的《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透露出苏轼在困苦的环境中寻求乐趣、随遇而安的状态,他这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值得每个身处困境的人去学习。
三、人生如梦的禅学主题
“梦”的主题在中国文人中是个不变的主题,最早的是唐代李商隐《锦瑟》中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失意的文人都会产生人生如梦、一切都是虚幻的个人感受。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苏轼的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一尊还捋江月”既有伤悼“千古风流人物”的怀古之情,又有感叹“早生华发”一事无成的个人忧伤,更在沉重的历史感悟中透出“人生如梦”。
处于北宋慕禅成为风气的社会氛围中,苏轼从小就受到禅宗文化的影响,他八岁就拜道士张易简为师,少年时读《庄子》,以后又读《道藏》和佛经,特别是他被贬黄州以后,与僧人来往,游历古寺。“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西江月・黄州中秋》),他取号东坡居士,而居士一般是指不出家的佛家弟子,由此可见,他深受佛教文化影响。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南乡子》),“寓身此世一尘沙,笑看潮来潮去了无涯”(《南乡子》)。就有了一份笑看万事蹉跎的超然。一粒沙就是一个世界,一个世界也寓于一粒沙中,在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中,人如一粒沙般随波逐流,笑看潮起潮落,这份平静的心境正是禅宗最致力达到的。但苏轼并没有放弃对人生的探索,一方面他对人生充满怀疑和失望,另一方面却又热衷于现实生活,这就使他无法超脱痛苦,在两难境地苦苦追寻。这也正是他的可贵之处,他不是一个沉迷于佛教虚幻世界的佛教教徒,他还用实用的手法,掌握好出世与入世之间的分寸,他写过“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平生”(《临江仙・夜归临皋》),他也向往“江海寄平生”的自由生活,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把热情和精力投向了下层人民。
四、富于理趣的禅诗
禅宗的核心是“自识本心,自见本性”,主张对事物应当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观察事物。苏轼写了富有哲理思辨色彩的禅诗,其中代表作是他游庐山时写下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横、侧、远、近、高、低等各个角度来观察庐山,以期识得“庐山真面目”,这就是禅宗强调的“本心”,这首诗使人们领悟到世间一个事物要多角度的观察,以期达到最真实的效果,已经具有辩证思想的光芒。
还有一首《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这首诗视角新颖,多用于主体与客体密不可分的原理上,富有哲理色彩。
南乡子苏轼范文6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3、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李清照
4、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采莲曲》 唐·白居易
5、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赠荷花》 唐·李商隐
6、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赠荷花》 唐·李商隐
7、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狂夫》 唐·杜甫
8、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西洲曲》 南北朝·佚名
9、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宋·欧阳修
10、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宋·欧阳修
11、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孟浩然
12、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子夜吴歌·夏歌》 唐·李白
13、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妾薄命》 唐·李白
14、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五代·李璟
15、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纳凉》 宋·秦观
16、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采莲曲》 唐·李白
17、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宋·苏轼
18、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渌水曲》 唐·李白
19、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折荷有赠》 唐·李白
20、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鄂州南楼书事》 宋·黄庭坚
21、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山居即事》 唐·王维
22、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宋·辛弃疾
23、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别储邕之剡中》 唐·李白
24、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唐·李商隐
25、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采莲曲》 唐·王昌龄
26、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南北朝·谢灵运
27、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采莲曲》 南北朝·萧纲
28、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为农》 唐·杜甫
29、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江神子·江景》 宋·苏轼
30、波面澄霞,兰艇采香去。《祝英台近·荷花》 宋·高观国
31、藕花珠缀,犹似汗凝妆。《临江仙·雨停荷芰逗浓香》 五代·阎选
32、白鸟朱荷引画桡,垂杨影里见红桥,欲寻往事已魂消。《浣溪沙·红桥》 清·王士祯
33、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宿赞公房》 唐·杜甫
34、田田初出水,菡萏念娇蕊。《菩萨蛮·题画》 清·龚翔麟
35、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暮秋独游曲江》 唐·李商隐
36、一番荷芰生池沼,槛前风送馨香。《临江仙·一番荷芰生池沼》 五代·尹鹗
37、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咏同心芙蓉》 隋·杜公瞻
38、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苏幕遮·燎沉香》 宋·周邦彦
39、晚来妆面胜荷花。《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华》 宋·晏殊
40、东望鞭芙缥缈,寒光如注。《桂枝香·吹箫人去》 宋·刘辰翁
41、露清枕簟藕花香,恨悠扬。《虞美人·触帘风送景阳钟》 五代·顾敻
42、夕阳倒影射疏林,江边一带芙蓉老。《踏莎行·晚景》 明·陈霆
43、湘女归魂,佩环玉冷无声,凝情谁诉。《过秦楼·黄钟商芙蓉》 宋·
44、翠盖佳人临水立,檀粉不匀香汗湿。《雨中荷花》 宋·杜衍
45、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采莲子·船动湖光滟滟秋》 唐·皇甫松
46、荷花芳草垂杨渡。《踏莎行·闲游》 宋·刘将孙
47、佳人反覆看荷花,自恨鬓边簪不得。《东湖看荷花呈愿父》 宋·宋自逊
48、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鹧鸪天·赏荷》 宋·蔡松年
49、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放言五首·其一》 唐·白居易
50、菡萏香连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迟。《采莲子·菡萏香莲十顷陂》 唐·皇甫松
51、却是池荷跳雨。《昭君怨·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52、白莲种山净无尘,千古风流社里人。《东林寺二首其一》 宋·黄庭坚
53、空擎承露盖,不见冰容,惆怅明妆晓鸾镜。《洞仙歌·荷花》 宋·刘光祖
54、水溢芙蓉沼,花飞桃李蹊。《昔昔盐》 南北朝·薛道衡
55、今日方教花并蒂,迟迟,终是莲台大士慈。《南乡子·戊申秋隽喜晤故人》 清·高鹗
56、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池上》 唐·白居易
57、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摇柄柄香。《莲叶》 唐·郑谷
58、莫把碧筒弯,恐带荷心苦。《卜算子·赏荷以莲叶劝酒作》 宋·葛立方
59、蜻蜓立在荷花上,受用香风不肯飞。《湖边》 宋·崔复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