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汇报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专项汇报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专项汇报的

专项汇报的范文1

一、领导重视 精心组织

烟花爆竹专项整治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了把这项工作抓好、抓落实,我们把它纳入了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中。一是落实了领导班子,成立了烟花爆竹专项整治领导小组,由书记刘生贵负总责,镇长李平国任组长,人大主席舒孝望任副组长,全体干部及舒建新、刘兴利、石丽平、张克义、向勇、朱远征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镇安监站内),由舒孝望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刘兴利、石丽平为成员,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开展。二是落实了目标管理责任制。年初由镇政府统一下达烟花炮竹专项整治工作任务,并与各村各单位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各村各单位须交纳400元风险保证金,明确烟花爆竹专项整治的内容和目标,把社会稳定和安全事故与镇、村干部的奖金和工资挂钩,作为各级干部及村级年度工作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因工作不力而造成社会不稳定的,扣除责任人风险金,并限期督促整改。三是落实部门责任。我们以责任书的形式,把责任细化到各部门,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镇政府负责搞好烟花爆竹专项整治工作的宣传发动和工作过程中的指导和监管;镇财政所做好资金调度,财政再困难,首先要保证烟花爆竹专项整治经费到位,镇派出所负责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的查处,镇司法所负责各类矛盾纠纷的调处,工商所负责烟花爆竹的正常销售,镇安监站负责合法厂家的安全管理,销售点的换发证,个体作访户的排查摸底。四是落实工作经费。镇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挤出4800元用于烟花鞭炮的宣传和整治经费。

二、大力宣传 全面排查

针对我镇非法烟花爆竹生产、销售的反弹情况,我们思想上不松懈、工作上不疏忽、措施上不软化。一是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大力宣传非法烟花爆竹生产、销售的危害性。我镇启动舆论机制,充分利用会议、有线电视、宣传车、标语、横幅、广播等媒体,广泛深入宣传烟花爆竹专项整治的内容、目的、意义。一年来,全镇共层层召开会议14次,悬挂横幅9幅,书写固定性标语36幅,张贴红纸标语3400张,举办电视讲座3期,出动宣传车6次,组织文艺队下乡宣传2次。由于宣传深入,不留死角,增加了群众的安全意识,使少数非法生产作坊户自觉停产转业;二是组织了60多人工作队伍,深入到各生产厂家、个体作坊,对合法生产厂家的安全隐患和非法个体作坊进行排查摸底,共查出正在从事非法生产点40余家,为整治打击活动提供了依据。同时我们在老屋园、严家坡、力子坪、牌子田、月塘、吉家冲、杨和坪、阳兴、后村湾、镇东居委会等重点部位还确定了专门的信息员,做到了信息准确,掌握及时,发现隐患,立即查处。

三、突出重点 全面整治

非法烟花爆竹生产、销售严重反弹直接危及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打击、取缔非法烟花爆竹生产和销售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年来,全镇共进行集中整治2次(1月8日-1月15日、9月1日-9月22日),在镇长、分管领导的带领下,政府全体干部职工、七站八所工作人员、公安和工商工作人员每天凌晨5时开始深入到老屋园、严家坡、栗子坪、牌子田、月塘、吉家冲和杨和坪等村整治打击。通 过整治,全镇共取缔关闭非法烟花鞭炮生产作坊、生产点17个,取缔关闭非法临时加工户38户,依法没收了烟花鞭炮成品及半成品370万响,没收生产械具15套,抓获违法人员6人,并已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我们还对从事非法烟花爆竹生产的小作坊户主和从事非法销售的网点摊位户主,在政府进行了训诫教育,举办了法制培训班3期,使这些非法从业人员提高了认识,转变了观念,并承诺今后不再从事非法烟花爆竹生产和销售。目前我镇烟花鞭炮非法生产厂家已经全部停产,各村非法生产加工户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同时,我们还不断加强对合法生产厂家、合法销售网点的规范管理。20__年元月份,我们排查发现力子坪村烟花爆竹生产厂家负责人武思江,虽然办理了有关合法手续,但是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生产,半成品硝酸钾堆放在其住房内,成品也堆放在住房内,安全隐患十分突出,我们立即向公安、工商部门汇报,并请求支持,又责令其立即将半成品和成品存放到加工厂规定地点。通过限期整改,消除了隐患,保护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专项汇报的范文2

【关键词】 成因 危害 监管

“爆灰”是烧结多孔砖的两大硬伤之一,其成因在学界已达成普遍共识——主要由以下三个环节造成:首先是砖坯取材中掺杂了富含碳酸钙的杂质;其次是砖坯锻烧过程中,该杂质发生了化学反应(CaCO3=CaO+CO2),生成了氧化钙(俗称生石灰)和二氧化碳;最后是成品砖中的氧化钙遇水发生水化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俗称消石灰)[CaO+H2O=Ca(OH)2],体积剧烈膨胀,同时产生大量的热量。从而导致爆灰现象。

研究表明,砖坯取材中富含碳酸钙的杂质统称为“礓石”,它是一种沉积在粘土中由碳酸钙分子凝聚而成的颗粒,随着形成年代的不同,颗粒的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常见的体积多如花生粒般大小。当然,除礓石外,其它如靠近石灰岩(广西多见)、大理石岩质的粘土地中,多夹杂有碎石屑;还有地处河床的粘土中可能混有蛤蚌、螺蛳等贝类躯壳等等,总之,这些砖坯所夹杂质的化学成分均属于碳酸钙。

接下来,在砖坯锻烧过程中,碳酸钙烧成生石灰的温度为900℃,略低于红砖的烧结温度,则上述杂质(碳酸钙)经过化学反应均转化成块状的生石灰(CaO)夹杂在成品砖里。我们可以预见,当这样的成品砖遇水后,其夹杂的生石灰即发生水化反应,释放大量的热量,致使参与反应的水分子吸热后气化,体积急剧膨胀进而产生相当大的压力,最终导致砖体开裂,俗称“爆灰”。

当然,砖体的开裂程度依据其本身所掺杂的生石灰颗粒大小以及与水接触的充分度而定,那么“爆灰砖”的危害就有隐弊性和长期性两个显著特点。而乡镇地区村民自建房多为砖混结构,对红砖的依赖可想而知,爆灰的危害也更为突出。村民一旦遭遇爆灰砖,轻则影响墙体观感、抹灰质量等(如图1);重则若不慎将爆灰砖做为承重墙的选材,则势必影响房屋的结构安全,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影响将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剧,就像埋下一颗地雷,后果不堪设想!进一步说,“爆灰砖”水化前跟合格砖一样,在观感和物理性能方面并无区别,可能看不出任何毛病,但随着氧化过程的深入会慢慢爆裂粉化。也就是说,砖出厂时可能看不出问题,但是过一两年砖头可能就粉化没有强度了,而有的可能要过十几年二十几年才出现问题(如图2)。

(图1:爆灰砖影响墙体观感)

(图2:煤灰砖爆裂粉化)

那么对于爆灰砖的监管到底存在哪些漏洞呢?就笔者乡镇调研的经历来看,最主要的原因是生产厂家和村民自身对爆灰砖问题认识不够,特别是新上马的小型砖厂,在经验、技术、设备、人员等方面都不太成熟,更何况随着“禁实”工作的推进,该类砖厂均已被纳入了淘汰的行列。再加上基层质检、墙改部门对“点散量多”的小型砖厂很难进行有效的监控,更不用说那些无证经营的私人作坊。换个角度来看,村民或非专业人士大都因自身知识结构的缺陷,对“爆灰砖”无法进行有效的辨认,对爆灰砖的危害性也不了解。在爆灰砖问题上,他们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即使专业的检测机构,若不对问题砖进行有针对性的爆灰试验,其它常规检测项目数据与合格砖基本无异。笔者在乡镇调研中遇到的不少砌砖工质疑:“爆灰砖比正常砖更难用砖刀敲开,硬度要大得多,怎么还不合格呢?”。而就笔者试验检测的数据来看,未发生水化反应前的爆灰砖,它的强度确还略高过合格砖。

与此同时,在基层监管部门具体的监督过程中也遇到过村民不理解或不支持的现象,少数村民因建房资金不充足而贪图便宜,如2012年3月10日早上,笔者随质监部门人员进驻某乡镇检查时,发现李某的私人房已进场有爆灰砖(如图3),质监人员建议李某将该批爆灰砖退场时,户主竟不理不采,还抱怨说房子是他自己的,要是出质量问题、出人命也是他自己的事。后经现场质监人员的耐心解释,并当场劈开爆灰砖,浸入水桶,没多久爆灰砖就开裂了,至此李某亲眼所见才决定马上退场该批次的红砖(如图4)。

(图3:大量使用爆灰砖砌筑的村民自建房)

(图4:开裂后的爆灰砖)

也就在当天下午质监人员到隔壁村的黄某家时,黄某已进了约四万块的爆灰砖,用于砌牛棚、猪棚和围墙,正在现场砌筑,经过现场人员对爆灰砖的详细解释,道理他是听懂了,可黄某说他只是用来砌牛棚、猪棚、围墙不会出什么人命关天的事情。问题是万一有人去牛棚、猪棚牵牛喂猪或围墙在有人经过时突然倒塌,怎么不会出事?况且用爆灰砖砌筑,其耐久性可想而知,没几年塌了再重新补砌那花的钱不是更多?就算不出什么大事,也无形中扩大了爆灰砖销售的潜在市场?更有甚者,个别黑心砖厂利用村民的这种无知,有意用低价大量抛售爆灰砖。笔者调研中,就有砖厂老板辨称他低价销售的是过火砖,颜色稍深点。而“好看”的正常砖要比“过火砖”贵两毛钱一块,同时特别暗示笔者“过火砖”在乡镇好销得很。

(图5:散落一地的爆灰砖)

据此,针对乡镇地区的爆灰砖,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建议源头治理才是治本之道,源头有两个:一个是生产砖的源头,一个是采购砖(村民)的源头,参照利益相关的原理,这两个源头理应有区别地对待。

生产砖的源头,基层的质检和墙改部门要联合起来严把“准入制度”,新上马的砖厂,要对它的人员、设备、技术进行有效评估,并要在试运行阶段,增加抽测成品砖的频次,两项结合作为该砖厂所生产的成品砖能否投入市场的有效凭据;对于老砖厂,同样要加大排查的力度,合格一个登记一个,不合格的要坚持“零容忍”的原则,发现一家,停业整顿一家,直至取缔,同时将这项数据随时更新并通过乡镇一级的行政机构向社会公布,以期把“爆灰砖”的消费市场遏制在萌芽状态。

采购砖的源头,考虑到村民知识结构的缺陷,首先要做的是加强对“爆灰砖”的宣传力度,建议将“爆灰砖”、“瘦身钢筋”等的建材危害制作成通俗易懂的画册或影像视频,在村民办理建房相关手续的时候,可以由工作人员在现场做一个必要的介绍,并公开咨询热线,随时解答村民的相关疑问。其次是形成举报制度,就笔者的实践来看,这项制度能有效控制砖厂“爆灰砖”的贱卖,凡是查实的举报线索,给举报者数量可观的现金奖励,从反馈的信息来看,举报的不仅有自建房的村民,也有承担运输砖的司机,可见该项措施是切实可行的。除此之外,基层的质检部门应会同墙改办,开展有针对性专项治理行动,不仅查厂,也为自建房的村民提供免费的检测服务。同时也应逐步完善乡镇地区村民自建房的报监手续,提高质监部门对乡镇地区村民自建房的知情度,使监管落到实处。

最后,传授爆灰砖简易的鉴别方法:如红砖劈开后,从表面上看是否夹杂有不同杂质,特别是是否含有疑似生石灰的块状颗粒;若有则将该红砖浸入水中数小时,查看是否有开裂现象。

专项汇报的范文3

【关键词】报纸;教育;专业性;影响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特有的独生子女现象,使得人们对子女的教育和教育的发展予以高度关注,教育处在了“聚光灯”下,任何细微的变化和举动都备受瞩目,在这种大背景下,各种各样的媒体对教育新闻都有了新的认识,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以博取受众的“眼球”。

在这种大背景下,作为教育报这一专业性媒体的记者,我们不能只将新闻视角局限在常规教育工作的小圈子里,要充分认识到教育新闻是具有极强社会性的新闻,要想把教育新闻做好、做精彩,就必须将教育新闻放到社会这个大背景中进行思考、研究。

一、面向社会,树立“大教育观”,这是做好教育新闻的基础

以往,说起教育报,人们总会认为专业报的读者群都是教育界的人,报道的就是学校的事。其实不然,在现如今,教育关系着社会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方面,每一个家庭,牵动着社会的每一根神经。作为教育报的记者,就要突破“以专对专”、“以教对教”的狭隘观念,要将教育新闻置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大背景下,去思考,去反映,去宣传。

比如,近年来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学校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学校往往成为一个地区最漂亮的名片。我们在做这类新闻报道的时候,不但要报道投入情况,以及学校的变化,更多的应该报道教育对经济、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正是因为教育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充当了重要角色,才使政府对教育投入更加重视,以此才形成良性循环。

作为专门从事教育新闻报道的记者,不仅要面对一所学校、一个家庭、一个学生、一种教育现象,还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从整体、从全局、从方向性、规律性等方面来看待思考问题。

比如,笔者曾获得的天津市新闻奖一等奖的《小学该玩却学得疲惫大学该学却玩得疯狂》,这篇报道就是基于“大教育观”这种思考下完成的。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是孩子认识社会、认识同伴、认识自己的必由之路,是孩子学知识、长才智、变聪明的最佳方式,但是在“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家长们晕了头,只能上好学校、只能拿第一的目标让孩子几乎从一出生就背上了沉重的压力。今天上这个辅导班,明天上那个兴趣班,孩子们小小年纪,睡,不得睡,玩,不得玩,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课堂,花在了作业上,花在了上辅导班上……玩,成为了一种奢望。经过十多年的苦读,终于走进了大学校门,大学本该是学生们畅游书海,充分汲取精神食粮的时候,可是因为被压抑得太久了,很多大学生就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般,想玩就玩,想翘课就翘课,把宝贵的青春任意挥霍。这一教育怪现象的发生充分反映了当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诸多问题。这篇报道看似小题目,却隐含着深层的思考。笔者正是跳出“以教对教”的局限,放眼整个社会教育,以新闻事实说话,最终完成了这个选题的报道。

二、面向学校和师生,提高服务意识,这是扩大媒体影响力的前提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发广泛,媒体如果继续采取“我说你听”和“居高临下”的“说教式”的宣传方式,自然就会被受众淘汰。媒体应该和受众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平等对话,因此,很多媒体都增加了与读者、听众互动的内容,聆听基层之声,反映基层之难。作为专业性的教育报纸,同样也应该顺应这种发展的需要,提高服务意识,要努力做到面向市场群体的供求关系,在客观报道的同时,注重新闻信息中的情理的引导,通过新闻事实的报道,让读者从中得到结论。

同时,努力拓展多种形式的服务渠道,面向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面向社会教育。不可否认,专业性的教育报纸拥有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记者也因为经常深入教育一线,更容易了解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的所思所想。为了真正服务受众,《天津教育报》推出了一系列服务举措。比如,每年举行“十大新闻人物”、“十大特色学校”的评选活动,在全年报道的人物和学校中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列为候选,通过投票的方式进行评选,为很多普通但极具特色的学校提供了展示平台,被广大读者所了解。还比如,每两年举行的“学生最敬佩的老师”、“最具创新精神的校长”的评选,使很多默默奉献的教师、校长脱颖而出,展示出自己的教育智慧和管理水平。此外,报社编辑记者定期举行“百校行”活动,所有编辑记者都深入下去,到最边远的学校去采访,与广大基层学校的校长、教师做朋友,了解他们的需求,反映他们的心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年记者节,编辑记者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在为读者服务中庆祝自己的节日。正是通过这些服务,使报社不断扩大了社会影响。

除了用自身的服务扩大影响之外,教育媒体也应该像其他综合性媒体学习,提高自我宣传的意识。俗话说,好酒也怕巷子深,我们在为被采访者提供宣传平台的同时,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报纸的自我宣传也是社会宣传的组成部分,我们需要摒弃束缚报纸工作手脚的陈腐观念,提高报纸自我宣传的意识,要敢于组织有影响的社会活动,真正面向社会办报。

三、面向热点问题,在“深”字上下功夫,这是提高报纸可读性的重要举措

以前,教育专业性报纸不被广大读者所重视,因为编辑记者往往只局限于“小教育”这个圈子中,“两耳不闻窗外事”,只管教育人报道教育事,其他与教育无关的不管不问。当然,“专业性”是教育专业报纸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忽视时效性和思想性,任凭各种社会热点报道铺天盖地,只一心做自己的报道,这样久而久之就会被社会边缘化,社会参与性也就无从谈起。

尽管,教育专业报纸和其他日报相比不是天天出,一般只是周刊或者周二刊,但并不能以此为理由忽视报道的时效性,我们在时间上拼不过他们,但是可以在“深”字上另辟蹊径,做足文章。

比如,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其他媒体都将眼光放到家长给孩子买什么礼物,学校开展什么样的活动上,我们则可以抛开表面的热闹,从儿童成长的规律出发,真正关注孩子内心世界,策划出“六一”儿童节应该送给孩子“安全、尊重、幸福”这三样礼物的系列报道,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该真正关注的是什么。

专项汇报的范文4

同心创伟业,奋力求跨越。希望金水在时代的高起点上,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继续解放思想,把握新机遇,挖掘新潜力,形成新优势,谋求新突破,创造新业绩,实现新跨越。按照这一思路,下面,我讲三个问题,与同志们交流共勉。

一、把握新机遇,挖掘新潜力,形成新优势

机遇是一种稀缺性的发展资源。在当今大变革、大转型的时代,机遇的形成,往往是历史性的瞬间契合。抓住了机遇,就会打破旧的格局,开创新的局面,引领新的跨越;错过了机遇,就会失去主动,陷入被动,就有可能边缘化、弱势化。我认为,当前金水在新一轮的发展浪潮中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一是思想解放孕育新机遇。思想解放是创新创造的先导,蕴涵新的发展契机。目前,全省各地都在开展以“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掀起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热潮;全市上下也在深入推进“继续解放思想、加快推进跨越式发展”大讨论活动。徐光春同志在省委中心组大讨论活动学习报告会上,对新一轮解放思想的实质内涵、功能意义进行了系统论述,强调指出,当前继续解放思想必须着力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解决深化改革开放存在的问题。着力破解存在难题,加大改革力度,扩大开放程度,激发发展活力。二是要解决科学发展存在的问题。着力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三是要解决维护社会稳定存在的问题。着力研究新情况,树立新理念,寻找新途径,解决新问题。四是要解决加强党的建设存在的问题。着力创造新思路,创造新制度,创造新方法,提升新水平。希望金水区委、区政府主动抓住当前思想大解放、大讨论的好氛围、好机遇、好条件,对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审视发展环境,反思发展理念,消除观念羁绊,破解发展瓶颈,找准实现全面跨越的切入点、着力点、突破点。对照上海、广州、杭州等发达城市先进城区,找差距、判优劣、学标杆、求跨越,分析潜力优势,创新发展路径,冲破制约发展的观念障碍和体制机制约束,把思想的活力转化为发展的活力,把创新的动力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实现超常规、大跨度、高水平发展。

二是城区经济隆起带来新机遇。发展城区经济是省、市领导关注的重点。省委、省政府已确立了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发展战略。下一步,将大力发展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服务经济等现代产业,在产业扶持、税收管理、资金项目、城市建设等方面,出台一系列鼓励城区经济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这些为金水区在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强劲动力。金水区有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合理的所有制结构,民间资本投资热情高涨,市场空间巨大,在城区经济发展中具有先发优势。下一步,要抓住机遇、创造机遇,遵循经济规律,把握轻重缓急,找潜力,借外力,聚合力,着力打造“河南首善之区”、“中部地区首善之区”。

三是产业转型升级创造新机遇。当前,经济全球化、产业国际化、生产集约化、管理信息化、科技高端化、人才资源化浪潮迅猛发展,新一轮国内产业梯度转移趋势明显加强,区域性竞争日益激烈。市委、市政府在科学判断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心城区产业“退二进三”和“腾笼换凤”新思路,推进低端产业和生产环节向外转移,腾出发展空间和环境容量,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创意经济,把郑州建设成现代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基地。为此,将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扩大产业集聚效应。金水区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具有建设省级现代产业集聚区的得天独厚资源优势,在产业结构转型中要抓住新机遇,实现新跨越。

比较优势是实现全面跨越的核心支撑点。金水区在空间区位、经济实力、第三产业、队伍建设等方面有自己的独特优势,这是金水实现科学发展和全面跨越的宝贵资源。

一是空间区位的中心优势。金水区是全省人口最多、经济最活跃的城区。作为省委、省政府和众多省直机关的所在地,金水区汇聚了全省众多的优质资源,是河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金融、信息的中心城区,又被称为“行政区”、“中心区”。辖区拥有中国第一家期货市场试点单位——郑州商品交易所、中西部最大的科技产品集散地——河南科技市场、全国有影响的区域性蔬菜批发市场——刘庄蔬菜批发市场、全国速冻食品行业领头羊——郑州思念食品有限公司、中国三大面粉厂之一——金苑面粉厂、亚洲最大的铁路运输编组站——郑州北站,辖区汇集了中央部委和省、市所属大中专院校、科研机构100多家,是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区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

四是基层党建和队伍建设的标杆优势。金水区的基层组织建设起步早、氛围好,有谋划、有创新、有亮点、有成效。“红色家园”模式叫响全国;“千名党员进社区”活动,密切了党群关系,促进了社区和谐;“十佳百优”活动,提升了“两新”组织的影响力和感召力。金水区有一个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领导班子,有一支勤勉敬业、敢做善为的干部队伍,有一套理念现代、科学有效的工作思路,有一种激情拼搏、勇争一流的进取精神,有一个加快发展、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这是引领金水全面跨越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

专项汇报的范文5

关键词:土地;土地流转;失地农民;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F30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1-0053-02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据估算,目前中国完全失去土地或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高达4 000万~5 000万,其中有30%左右处于无业或离岗状态。如果按照现行征地制度与经济发展速度,到2020年,中国的失地农民将超过7 800万人,占现有农民数量的十分之一[1]。土地在中国农村仍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保障功能,养老、医疗、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都附着其上。一旦土地经营承包权转让出去,这些都有了后顾之忧。从各地情况看,失地农民中只有极少数能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他们失去土地后,既有别于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既不享有土地的保障,也不享有同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处于社会保障的真空地带,成为一个边缘群体。中国集体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素有“口粮田”和“责任田”之分,设定“口粮田”就是为了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但现行土地流转制度基本上采取的是“一刀切”的方式――用征地补偿替代土地的保障功能。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现行流转制度不规范、收益分配不尽合理,农地流转收益往往不能落实到农民身上,甚至不能满足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

二、土地社会保障职能对土地流转的负面影响

(一)土地的社会保障职能

1.生活保障。虽然当前农民谋生的手段和就业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但绝大多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仍依赖于土地的产出,土地的基本产出能力决定了农民贫困的界线,也就是说,农民拥有土地的多少、肥沃贫瘠程度决定了农民能否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

2.就业保障。土地还是农民的就业保障,绝大多数农民必须以承包土地作为谋生的手段,失去土地就面临着失业危机;对少数从农村流到城市就业的农民,土地还可以成为失业保障,在他们从事非农产业遭受挫折时,可以退而务农,不至无所事事。

3.养老保障。由于现代化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尚未建立,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依然保持着以土地为依托的家庭养老方式。迈入老龄的农民,如果自己还能劳动,“土地+劳动”就是他们的养老保险。土地作为一种生产生活资料可以由子孙代为耕种,同时养老的重担也由子孙接过。年迈农民也可以将土地转包出去以获得部分生存保障。

(二)土地社会保障职能对农地流转的负面影响

1.制度层面的制约。(1)均田制(平均分配的土地使用权)的制约。“均田制”一般采取按户或按人口平均分配,地块大小搭配、优劣搭配。“均田制”使得农户承包农地分散,导致超小规模的经营方式,不利于规模经营,不利于合理耕作以及农机化和现代科技的推广,且过小的规模在土地流转时往往伴随着较高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2)集体产权制度的制约。中国农村实行集体产权制度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为农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界定模糊、农地的所有者(集体)和使用者(农民)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模糊。农地的所有者――集体概念抽象,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主体模糊,产权代表不明确。农民的承包权是否属产权、经营权的处置等也无明确界定。不稳定的地权(产权不明晰)造成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土地流转时的交易成本。

2.农民的心理行为制约。在农村,土地具有生活、就业、养老等多方面的社会保障功能。有些农民即使已经找到了一份较为稳定的工作,但担心未来政策的多变,为给自己留条后路,也不愿意随便放弃土地。很多外出经商务工的农民处理土地的方法是粗放经营、撂荒、无偿甚至倒贴交给熟人耕种,视需要随时收回。几千年来土地的社会保障职能形成了部分农民“小农经济”意识强,视土地为命根子,离土缺乏安全感等心理,成为农地流转规模化、市场化的长期制约因素。

三、土地流转中农民失地的原因及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一)土地流转中农民失地的原因分析

土地的流失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原因,二是政府追逐经济利益的原因[2]。

1.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扩大了非农用地。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大量土地从农业部门转移至非农业部门,而且农地非农化的趋势还在加快,短期内可能无法逆转。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1987―2001年经批准的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 394.6万亩的数据,中国实际征占耕地数约4 420万亩,已安置的失地农民约5 525万人。2002年以来,按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每年需征用土地约300万亩,需安置的失地农民约429万人,到2010年底,被安置的失地农民将达到1亿 [3]。

2.土地流转中行政管理缺位与执法不严,流失了一部分土地。一些地方领导对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落实不到位,致使乱占耕地现象的蔓延;甚至以地谋私、以地生财,为大发土地横财,违法批地和违法违规出让土地。一是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的名义占用基本农田,变相搞房地产开发;二是以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搞现代农业和设施农业为名,在基本农田内建设永久性建筑或进行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活动;三是不少地方为了追求政绩,树立形象工程,行政撮合,强迫流转,暗箱操作,从中渔利。

(二)土地流转中失地农民利益损失的原因

1.土地流转中对失地农民的安置不当使农民利益受损。在实践中,征用农村集体土地后,对失地农民的传统安置模式主要有货币安置、招工安置、留地安置等基本形式。但目前国内大多采俗称“一脚踢”的货币安置模式,仅仅给予一次经济补偿,对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就业和社会障等问题,则缺乏有效的解决措施[4]。失地农民所到的经济补偿,依照当地的物价水平,往往仅够维持三至四年的基本生活,长远生计得不到有效保障。许多失地农民处于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状态。

2.土地流转中利益分配不公平时农民利益受损。近年来,土地纠纷正在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首要问题。征地补偿费过低是纠纷的主要原因。浙江省一项调查表明,如果征地成本价是100%,被征土地收益分配格局大致是:地方政府占20%~30%,企业占40%~50%,村级组织占近30%,农民仅占5%~10%[5]。从成本价到出让价之间所生成的土地资本巨额增值收益,大部分被中间商或地方政府所获取。这种级差地租分配的巨大失衡,极容易引发失地农民的不满。

3.制度不完善,造成社会保障的缺失。在目前中国的二元城乡经济结构中,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普遍尚未建立,失地农民失去土地保障享受不到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一是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具有失业人员的资格,成为“国家、集体、社会”三不管的边缘群体。二是养老无依靠。农民主要是依靠子女养老,但是由于多数失地农民在就业、收入等方面的不稳定性,子女养老也变得艰难了。三是就医状况让人担忧。很多农民对疾病的态度是小病拖,大病抗,农民无力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失地以后,农民的经济更为紧张,不敢进医院,不敢找医生。四是子女入学难。失地农民的子女因为没有城市户口,入学要交议价费、借读费,将经济困难的农家子弟挡在门外,给失地农民造成极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

四、解决土地流转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职能。弱化土地保障权能并不是让转让土地的农民丧失社会保障权,而是要实现保障权转换。(1)从土地保障转换为社会保障。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加速土地流转。要加快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社会就业、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离开土地也不再有生存上的后顾之忧。(2)从农村保障转换为城镇保障。加快城市化进程,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对农转非人口要与原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社会保障,鼓励农民进城落户,推动农民与农村的分离。

2.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的经济补偿机制。要制定合理的农村土地流转价格和经济补偿方案,特别是健全征地过程中的经济补偿机制,要适当地提高征地的补偿标准,重构土地征用的收益分配比例。土地在非农转用后增值收益是巨大的,征地成本一般是75万~150万元/hm2,批租出让金则通常达到750万~900万元/hm2,有的高达1 500万元/hm2以上。而这一巨额差值大部分被中间商(如房地产开发商)或地方政府获取,作为土地所有者和承包者的农户则分文未得[6]。要实现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就必须重新分配土地征用收益的比例,提高农民的补偿标准。

3.建立土地补偿长效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征地补偿是失地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获得的最直接的经济利益,也是最容易引发征地矛盾的焦点。土地对农民具有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双重功能,土地补偿金就是失地农民的“保命钱”。因此,寻找政府、征地主体、失地农民间最佳的利益联结点,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

4.建立就业扶持机制,增强失地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农民失去土地后,虽然获得了一定的经济补偿和收益分配,但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上班无岗、就业无门的问题,就难以实现自我发展。着力培育本地区的主导产业,增强城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通过主导产业的崛起,带动新产业的发展和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城镇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政府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再次,鼓励失地农民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政府协调金融机构,优先提供信贷资金,并在工商、税收及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减免,激发失地农民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袁杰.中国失地农民医疗保险问题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08,(3).

[2]赵小军.对土地私有化之批判――兼论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J].河北法学,2007,(1).

[3]张桂娟.中国城郊社区失地农民安置政策引发的问题浅析[J].商场现代化,2007,(3).

[4]孔令强,等.构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的思考[J].农村经济,2007,(8).

专项汇报的范文6

【关键词】《二十一世纪报》 非英语专业 大学生词汇习得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6-0018-03

词汇作为语言学习的基础,历来是语言教学的重中之重。“四六级考试大纲”对词汇的要求与高中相比数量急剧增加。此外,“高等教育英语学纲”对词汇学习的要求更加注重对词汇实际应用的深层次理解和把握。换言之,大学英语词汇学习无论是质还是量与高中英语词汇学习相比均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词汇这一语言基础的学习变得尤为重要。

一 《二十一世纪报》作为英语学习辅助材料的可行性

与传统英文教材相比,英文报刊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英文报刊时效性强的特点能充分满足学生了解社会动态的好奇心,使学生能紧跟时展步伐。这种为获取信息而自发进行的学习让学生摆脱了传统课堂为学习而学习带来的负面压力,英文报刊学习从而成为美妙的体验历程。“如果利用英语报刊进行课外阅读能够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回忆,成为一种美好的体验,就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实用与兴趣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本研究选用的《二十一世纪英文报》以大学生群体为受众,选材以大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内容丰富,包括热点翻译、双语新闻、英语学习、精彩视频等,还有一些热门资源下载都是和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涵盖经济、科技、文化、体育、娱乐等领域。同时,《二十一世纪报》时常有英语教研方面的专家为读者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辅导、介绍学习方法、介绍国内新的考试动态。这无疑为大学生最关注的英语四、六级考试及研究生考试提供了理想的学习平台。除此以外,该报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辟专栏刊登学生优秀的英文写作、交流学习体会、探讨学习方法等。并且设专栏及时介绍大学校园生活、趣闻轶事、热门话题及人物,这无疑能够抓住大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阅读中愿意学、主动学。此外,《二十一世纪报》有其独有的特色。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网络在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二十一世纪报》出版社与时俱进,在纸质版基础上率先开通了《二十一世纪报》网站。针对每一期报纸,网站均设专栏提供报纸电子版下载、听力音频、翻译赏析等模块,为学生更加充分利用《二十一世纪报》进行英语学习提供了巨大便利。而且,《二十一世纪报》出版社专门邀请专家编写报纸配套课件上传至网站,大大减少了教师备课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二十一世纪报》出版社提供的多途径的学习渠道改变了以往报纸只能看、不能听、无法检测自学效果等导致的英文报刊理论价值高而实用效能低的尴尬局面。所以无论学生自学还是教师课堂教学,《二十一世纪报》都是不错的选择。鉴于此,《二十一世纪报》因其独有的优势势必会对大学生词汇习得产生一定甚至是巨大的影响,从而对大学生英语词汇习得带来有益的启示,这正是本研究的出发点。

二 研究设计

自2010年以来,我校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实施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分级教学以高考英语成绩为依据,按105分及以上、80~104分、60~79分三个分数段(60分以下的学生将进行小语种学习,此分数段的学生不在本研究讨论范围内),把学生依次编入A、B、C组进行大学英语学习。实施分级教学有效改变了因传统教学组中学生

――――――――――――――――――――――――

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局面。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的抽样方法,而实施分级教学也为本研究的抽样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本研究在3个班随机抽取了A、B、C三个级别的学生,每个班随机抽取30人作为实验对象,其中15人组成实验组,另15人组成对照组。

在为期一年的跟踪调查中,所抽取的三个对照组学生进行了常规大学英语学习,而三个实验组学生除了进行常规大学英语学习外,还在英语老师指导下,进行《二十一世纪报》的学习。教师均通过相应培训,很好地理解了本研究的目的和理念。在指导学生进行《二十一世纪报》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均使用相同的教学方法和材料。此外,在调查开始前和结束后研究小组设计了专门的测试题分别对学生进行前测与后测,以便收集第一手数据定量分析《二十一世纪报》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词汇习得的影响。

实验数据借助于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进行处理。对实验数据将进行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横向对比即分别对A、B、C各级别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词汇量进行为期一年的跟踪对比;纵向对比即对A、B、C三个级别的实验组学生的词汇量与对照组学生的词汇量分别进行为期一年的跟踪对比。前者能客观反映是否进行《二十一世纪报》学习对近似同一英语水平学生词汇习得的影响;后者能客观反映是否进行《二十一世纪报》学习对不同英语水平学生词汇习得的影响。对实验数据进行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能真实反映是否进行《二十一世纪报》学习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词汇习得的影响,从中得出对英语词汇教学活动具有积极指导意义的经验总结。

三 研究结果

对A、B、C三个级别的实验班学生和对照班学生实验前后的阅读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利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

首先对各个班的实验前后成绩进行成对样本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表1 成对样本统计量

表2 成对样本相关系数

表3 成对样本检验

通过成对样本分析结果,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结论:(1)A、B、C三个级别的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开始前的测试平均成绩无显著差异,表明对照班和实验班学生的阅读水平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2)A、B、C三个级别的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结束后的测试平均成绩均有所提高,但实验班的成绩提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班的提高幅度,并且标准差减小,说明实验班在成绩提高的同时,成绩的离散程度也减少。(3)A、B、C三个级别的实验班平均成绩提高的幅度是A

由于A、B、C三个级别的实验班和对照班之间都是采用相同的教师、教案、教学法进行授课,区别在于实验班每周额外进行3学时的《二十一世纪报》阅读训练,对照班则没有进行阅读训练。实验期间实验班一共进行了大约50学时的阅读训练,我们假定50个学时的阅读时间就是引起实验前后测试阅读成绩差异的变量(实验班阅读时间为50,对照班阅读时间为0),利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相关性分析见表4:

**.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从上表中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A、B、C三个级别的实验前后测成绩和阅读时间的相关性系数均大于0.9小于1,说明阅读成绩的提高同阅读《二十一世纪报》的时间有极高的相关性,而显著性系数P=0.000

四 结束语

通过为期一年的利用英文报刊学习进行词汇习得的实证研究,本文揭示了英文报刊对大学生词汇习得的积极促进作用。笔者期望本研究能给英语教育工作者带来有益的启示,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最终推动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投资人汇报

下一篇向政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