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原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钱塘湖春行原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钱塘湖春行原文范文1

1、乱花渐欲迷人眼,下一句:浅草才能没马蹄。

2、《钱塘湖春行》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原文: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阳光温暖的树木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来源:文章屋网 )

钱塘湖春行原文范文2

古诗文不仅意境优美,而且语言富有音乐美,古诗尤其如此,连牙牙学语的孩子都喜欢读,因此,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心理,还他们诵读的权利。课堂上,看学生摇头晃脑、煞有介事地诵读,简直是一种享受。于漪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有趣的反复的诵读中,学生不仅把握了内容,增强了语感,而且体会了诗文的意境。同时,在美读中达到熟读,实现背诵目标。与死记硬背比,这种无意记忆不仅愉悦,而且更持久、更深刻。

2. 恰当运用多媒体,优化学习氛围,营造诗意境界

在教授意境优美的古诗文时(如《满井游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三峡》《与朱元思书》《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等),要运用音乐、美术等艺术手段引导学生渐入佳境。在佳境中,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才能达到人文相融的境界。

问题的提出要避免引起学生反感。

古诗文的教学,尤其古文的教学,离不开词语解释、句子翻译等常规工作,而这样说也最容易引起学生反感,因此,要避免直接说:“请某某同学翻译课文。”而是说“给学生表演的机会”。

中学生喜欢表演,要尊重这种心理,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授《晏子使楚》一文时,我曾经尝试运用表演课堂剧的形式。教学目标的每一个环节都是通过学生的表演及评价表演的方式来实现。

一读:读准、熟读课文。实现方法:学生根据角色需要组成小组,用原文表演文中角色。(学生为了表演就自发地主动地训练朗读了)这一环节的进行,学生不仅读熟了课文,而且粗知大意。

二读:读懂课文、掌握内容。实现方法:学生根据角色需要组成学习小组,练习用现代文表演。(其实就是翻译课文,如果布置翻译,就是不快乐的心理暗示,容易引起学习反感;反之,为了更好地表演,学生就自觉自愿地逐字逐句疏通课文了)

三读:读懂人物、读宽外延。实现方法:学生想象表演。根据课文内容,根据自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适当、合理地改编课文,进行大胆表演。(这使学生对人物形象、课文主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把握)

钱塘湖春行原文范文3

本文从语文课堂出发,结合课堂实例,试图寻找能够锻炼学生思维的几种方法进行探讨研究。思维训练由此而提出――画面法、作文法、主问题创设法等几种方法。期望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让学生在思维的深度、发散性、敏捷性等方面获得成长。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思维训练 实践研究

乌申斯基在《儿童世界》一书中提出:“语言乃思想的有机的创造,它扎根于思想之中,并且从思想不断地发展起来”,所以,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不断发展他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想单独地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

语文学习包含“文”和“言”,这两方面的发展如果能同时帮助思维能力的锻炼,又将反过来促进语文学习。

根据这样的思维方式的年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有这样几种实践尝试可以关联起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广度、变通性等方面入手。而要培养这几种特征,很重要的一条是给学生提供思维训练的机会,安排一些能够刺激学生进行思维的环境,逐渐培养学生多面向、多角度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习惯。

一、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

首先,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应注意用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方式。(1)教师的提问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在与学生通过问题进行互动时,注意由浅入深,给予学生思考的信心。注意将学生思维灵活性调动起来之后,才将问题逐步深入。当学生在回答的内容令人满意时,有时可以进一步追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更深层次;当学生回答错误时,可以通过询问其他同学观点后,加以比较分析,找到思维的不同方向。由此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逐步加深的习惯,而非浅尝即止。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先提问:“我”是怎样爬下悬崖的?接着进一步深入问题:“走一步再走一步”在本文中有什么更深层次的涵义?(2)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多采用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等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训练表达能力,扩展多向思维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尽量发散对问题的思考结论。例如,在学习《故乡》时,分析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之后,引导学生思考:杨二嫂是好人还是坏人?为什么?《我的叔叔于勒》先请学生概括于勒的人物形象,并说说每种概括的依据,从谁的视角来看于勒的?在学生有了明确的结论之后,请学生再思考,你觉得于勒是好人还是坏人?为什么?如果于勒是你的亲叔叔,你会带他回家吗?《羚羊木雕》一文中也是很好的锻炼思维发散的课文。可以设问:这件事到底谁对谁错?请同学们来辩论。

其次,让学生处于思维的安全心理中。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自我认识的敏感时期,很注重同学和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因此,安全心理对学生能否在课堂上积极思维活动,起到很重要的影响。教师对于学生的想法,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有讥讽、嘲笑的意思,哪怕学生的想法有时候很幼稚,教师都应给予足够的尊重,并及时作出适当的判断。当然这个判断的延迟给出,往往让学生因为心中有问,而更多角度的积极思考。同时,养成提前告知上课内容和预习的习惯,让学生胸中有成竹,在课堂与老师、同学交流的时候,会有更安全的心理。

二、多种形式进行思维训练

初中教科书的文本内容,多数都是能引发学生的形象思维的作品,只要通过阅读与启发,大部分学生都可以调动起形象思维,那么如何更深一步地引发其逻辑思维呢?

1.画面利用法。画面利用法就是通过文字想象还原画面的方法,进行思维训练。初中课本中大部分诗歌都是画面感较强的作品,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来还原画面,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例如《钱塘湖春行》中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所传达的画面,学生可以仅仅通过读就能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画面。但这还停留在形象思维上,画面上。方法设计:你能把想象的画面描述一下吗?并写下来,与同桌比较。这就需要学生将画面生成文字,这还只是第一步。第二步通过与同桌比较,比较的过程中,发现虽然是同样一句诗句转换的画面,却气象有所不同。那么通过“比较”,也能看到个人解读的风格,与个人的经历、气质、经验等无不关联。彼此比较、吸收,说说自己的看法,又可以进一步对诗句加以分析、赏析。同样可以借鉴此法的比如:《观沧海》中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天净沙 秋思》让学生进行想象,再用语言组合画面。通过给画面的补白,可以较好地增加思维的广度,再进行语言还原画面,也对学生进行语言逻辑思维的培养。

2.作文训练法。这里所说的作文不是目的,而是达到思维的方法和手段。笔者尝试的两种方式可以借鉴。一种是改变人称重写故事。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从父亲与杰利的角度来改写故事。通过这种改写,涉及到人物的心理的推敲,故事人称的转换,故事逻辑性的再塑,是很好的思维操。再如《再塑生命的人》也可以用这种方式训练。

另一种是文章或文章片段的仿写。这种方法可以一箭双雕,既可以让学生在遣词造句上获得锻炼,也可以积累文中的词句;又可以通过这种词语文字的再运用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这种小规模文章的仿写,是可以长期实践下去以证明其对学生思维发展的意义和价值的。例如泰戈尔的《金色花》,通过仿写激发了学生很多奇思妙想,从多个角度锻炼思维。

第三种是对原文的再创造。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改造想象,对原文进行再创作,也能产生不一样的效果。例如《皇帝的新装》结局的续写。这种多种可能的故事结局的续写,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也是思维训练的好方法。

3.主问题的创设。主问题的精心创设,也可以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所谓主问题,是对文章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通过主问题的创设,可以激发起学生对文章诸多问题的思考和质疑,从而加深了对文本的解读,同时也拓宽了思维的广度。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主问题可以这样创设:朱自清写父亲对自己的爱,为什么选择了买橘子这件小事,又为什么不从正面来写,而选择写父亲的背影?通过这个主问题,可以激发起学生对诸多问题的思考,诸如:父亲在什么情形下决定亲自送我?从父亲的买橘子的背影中、语言中和后来的信中透露了父亲怎样的爱?作者对父亲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钱塘湖春行原文范文4

关键词:古典诗词 知人论世 反复吟诵 解读鉴赏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素有“诗国”之美誉。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元曲,创作繁荣,名家辈出,精彩纷呈。学习古典诗词,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有助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古典诗词,每篇都是古典文学的佳作。那么,教师应怎样指导学生学习古典诗词呢?

一、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要想理解古典诗词的内容,首先要对作者本人和诗歌背景有所了解,即古人所说的“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资料,在课堂上交流。这样既能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讲李白的作品时,应该首先全面地介绍李白所处的时代,特别是他的经历、思想、个性,努力还原出盛唐时期的政治、思想、文化环境和这个环境中生存、思考、写作的活生生的李白。李白是一个富有浪漫气质和个性自由的人物。一方面,他以不世之才自居,一生始终不渝地追求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另一方面,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承,也不屑于与世俗沉浮。他在诗歌中塑造自我,表现自我,突出了他独特的个性,因而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体会《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深刻寓意了。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感怀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时时掩抑不住心中的郁闷和不平,萌生了归隐江湖的想法。如果我们不对李白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他的个性做一些了解,就很难明白他这首诗中的心境。所以要读懂一首古典诗词,就一定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个性特点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社会的特点。

二、反复吟诵,整体感知

诗歌的语言含蓄隽永,音韵和谐,节奏分明,最适宜朗读。通过反复吟诵,学生就能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感受作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例如学习苏轼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要让学生去感知词中所寄寓的情感,对初一的学生而言是有难度的,所以只有通过反复的吟诵来捕捉情感的信息。首先,让学生自由读,在朗读中揣摩、品味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感悟词的意境。其次,老师自己或找一个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范读。范读者读的时候要注意节奏、语速、语气、语调,让听者感受到一种良好的语言熏陶。最后,要求学生齐读,体味这首词音韵的和谐,节奏的明快,引起感情的共鸣,增强词的感染力。通过这样三个层次的反复吟诵,学生对于词中所体现出来的作者的那种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必然有所感悟。通过反复吟诵,引发学生的想象、联想,从而体验诗人的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这种方法对初一的学生来说,应是一种最有效的手段。如果教师以讲代诵,效果恐怕就没有那么好。

当然,朗读古典诗词的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让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尽情地享受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此外,反复吟诵之后,如能背诵,效果就更好了。多背诵一些古典诗词,对学生的理解能力的提高、优美词句的积累、文言语感的培养等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解读鉴赏,深入探究

古典诗词的解读鉴赏,是古典诗词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去解读鉴赏一首古典诗词,笔者觉得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细读诗题,感知诗词的内容

许多古典诗词的题目向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有的简洁地概括了作品的主要内容,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如夏完淳的《别云间》,这首诗的题目,不仅交代了地点(云间),又表明了情感(别),一看诗题未读诗句我们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主旨――诀别故乡之作。可见,我们指导学生阅读古典诗词的时候,一定不能忽视诗题。

(二)抓住诗眼,体会诗词的情感

鉴赏诗歌,不仅要抓诗的题目,更要把握诗词中提挈全诗、凝练传神的关键字眼,这就是所谓的诗眼。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关键,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例如,学煜的《相见欢》时,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之后老师提问学生:“你们觉得这首词应用怎样的一种感情来读?可否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呢?”这样的提问就是在启发学生寻找文中的诗眼。学生明确是“离愁”。的确,这个词就是诗眼。接着,教师可用这个诗眼继续教学,提问:“作者写了哪些离愁别绪,为什么是‘剪不断,理还乱’呢?”这样就通过诗眼把学生带入到诗词的意境之中,能够使学生深入去探究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情感。

(三)研读意象,感悟诗词的意象美

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进了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传统的意象,它们的象征意义是基本固定的,如“杨柳”,用来表达离别思念之情;“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所以,阅读古典诗词,只有抓住作品中的意象,了解意象所象征的意义,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才能体悟诗词的意象美,真正读懂古典诗词。例如晏殊的《浣溪沙》,词人借“夕阳”这一意象,生动形象地倾吐了满腔的沉郁,抒发了不尽的幽思,同时也暗含了但愿美好希望重现的微妙情怀。“落花”形象地描绘了春意的衰残,暗寓了人事无常的感慨,饱含着无限低回、怜惜、凄楚的复杂的感情。“归燕”,意味着春秋的更迭,年华的消逝,又怎能不益发加深这萦绕梦魂的思念!

以上是笔者教学古典诗词时一点粗浅的看法。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古典诗词的教学需要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使古典诗词的教学更为生动,更具活力,从而让这朵耀眼的奇葩散发出更大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张港.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3]刘智俊.如何快速读懂古诗词[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