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档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档案范文1
一、意义
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对于学校教育科学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可以为学校的科学管理提供宏观决策依据
通过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和了解全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及现状,从而为学校的科学管理提供心理学依据。如可以从中寻找导致某一部分学生发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并从宏观上寻找教育、预防和干预的方法;可以为学校的分班教学、个别化教学提供前提条件;可以为弱智儿童、残疾儿童和超常儿童等特殊儿童提供鉴别、筛选和培养的措施;心理档案所反映出来的学生兴趣爱好的信息,可以为丰富课外活动、满足学生的正当心理需求提供决策依据;同时还为从整体上评价一所学校的教育水平,提供了一套科学的评估系统,等等。
(二)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及科学研究的水平
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了解学生个体间的心理差异,以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能直接为教师提供学生目前的心理状况,可以使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能力差异、个性特点、心理欲求、学习心理等,为教师科学地管理和教育学生提供直接的方法,从而使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能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提高针对性,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还有助于教师加强青少年心理的研究,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了解到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青少年所共有的心理特征,归纳出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产生原因,从而提出适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另外,青少年心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为青少年心理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教师可以通过对其中一系列数据的分析和概括,撰写论文,从而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也有助于加强对青少年心理的研究。
(三)有利于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面对新的形势和当代学生思想、个性特征的新变化,迫切需要建构一套新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内容和方法体系。近年来的教育实践证明,心理学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德青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德育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利于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主要表现在:它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别差异;有助于教师发现和诊断学生个人或班集体存在的心理障碍与行为困扰;有助于教师客观地了解学生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及行为上的发展水平,以便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教育与管理工作;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了解学生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政治态度、思想问题和意见要求。
(四)为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动态的监测手段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从纵向看,为学生个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条件。它是每一个学生心理成长的轨迹,学生可以通过心理档案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在发现自己有心理问题时,就可以积极寻求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或矫治,仍可以通过心理档案考察效果,因此它能对每位学生个人的心理成长、心理潜能开发提供帮助,为通过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提供了重要保证。从横向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揭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揭示学生共性心理品质的问题,能促进学校和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方法、创设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设法通过各种手段去进行教育和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
心理档案的内容,又称心理档案的项目,是指能从中揭示或了解到的有关学生心理状况、心理特点等的材料。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应尽可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为学校教育提供可靠准确的信息。学生心理档案一般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资料,亦即学生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家庭生活情况、学校学习生活情况及对个人生活有影响的重大社会生活事件等。二是反映学生心理状况和心理特点的资料,主要包括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心理特征、职业能力倾向类型等。具体说来,学生心理档案内容如下:
1.学生基本情况
学生基本情况主要是提供一些背景资料,以帮助教师深入分析学生心理,正确诊断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个人简介。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民族、政治面貌、就读学校、年级、家庭住址、爱好特长等。
其二是身体状况。主要包括血型、一般健康状况、身体发育状况、生理缺陷、个人病史等。
其三是家庭生活环境。主要包括家庭成员的工作性质及职务、文化程度、家庭的组织结构、家庭的居住环境、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亲子关系、是否独生子女、家中排行等。
其四是学校学习生活情况。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体育运动、交际水平(含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担任班干部情况、获奖情况等。
其五是对学生个人生活有影响的重大社会生活事件。如家庭成员的死亡、父母离异、与教师同学关系紧张、生活条件改变、影响生活的重大挫折等。
2.能力状况及其教育建议
主要是指学生的智力水平如何、智力特点怎样,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智力训练;学生的言语智能和数学智能水平如何,言语概括、言语推理、数学概括、数学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别处于哪个等级;能力倾向鉴定及创造力测量等。
3.人格特征分析及培养建议
主要是指学生的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怎样进行教育,学生的兴趣、态度、人际关系及品德的特点等。
4.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策略
主要是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鉴定,有无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程度如何,怎样进行教育或矫治。
5.学习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
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学习意志力、考试心理、学习困难的诊断,学习认知因素分析、学习动力状况分析、学习社会因素分析,怎样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等。
6.职业能力倾向类型分析及指导
主要是指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的诊断,分析其适合从事哪一类工作,从而为学生作升学就业指导。
以上是学生心理档案的一般内容,在建立心理档案过程中,可以根据本校实际选择其中的内容。
三、资料搜集的方法
确定了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后,就要搜集反映这些内容的资料和信息,这是建立心理档案的关键。学生资料的搜集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自述法、谈话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和心理测验法等。
1.观察法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获取处于自然条件下学生资料的方法。按心理辅导教师是否参与学生活动,可将观察法划分为参与性观察法和非参与性观察法;按心理辅导教师在观察时是否借助于仪器,可将观察法划分为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对于观察的结果,可用下列三种方式作记录:
(1)评等法。心理辅导教师对所观察的特质或行为评定等级,比如学生对某种事物可以是不喜欢、不太喜欢、一般、有点喜欢、很喜欢,教师可以在预先印好的表格上按级划圈。
(2)记录出现频率法。心理辅导教师将规定好要观察的学生的项目预先打印在纸上,凡出现了某种现象,就在这个现象的框上画一个"√"号。
(3)轶事记录。轶事记录是指教师把观察到的学生情况,以叙述性文字所作的一种简明的记录,包含学生的姓名、性别、年级、观察时间、观察事实及其发生情境的描述、教师的解释与建议等。
2.问卷法
问卷法是心理辅导教师运用统一设计好的问卷向学生了解情况和征询意见的方法;问卷是按一定的理论假设设计出来的,由一系列指标、变量所组成的搜集资料的工具。采用自编的问卷调查,如用书面问题、表格让学生回答、填写,可了解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
3.作品分析法
作品分析法是指借助学校的各种评定和记录以及学生的作品来获取信息的方法。如通过对学生的学习心得、笔记、作文、自传、各种作业、试卷、模型和其他创作作品等的分析,可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其中,自传分为主题式自传和综合式自传。主题式自传的内容限于个人生活的某一方面,如"我的家庭生活"、"我的学校生活"等。在对学生自传进行分析和解释时,要考虑以下问题:自传反映了学生什么样的一种情绪基调?自传中提及到哪些重大经历和重要的背景资料?在按时间顺序记载个人经历时有元明显的时间中断?有无逃避敏感问题的意向?等等。
4.谈话法
谈话法是指心理辅导教师与学生或其较亲近的人通过直接谈话的方式来了解和研究学生心理的一种方法。通过谈话法,可了解学生真实的心理背景、过去的心灵创伤等。
5.心理测验法
心理测验法是建立心理档案中最主要和最为常用的方法,其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测评工具进行施测。在选择合适的测评工具时首先要考虑选择标准化测验,其次要明确测验的目的、功用及适用范围。
四、结果解释和心理档案的建立
在搜集了学生资料后,就要对每一种资料,尤其是心理测验的结果进行解释,并结合学生基本情况提出教育培养上的建议,然后再建立心理档案。
1.统计及结果解释
心理辅导教师要按照每一测验所提供的计分标准进行统计,并要将原始分转换成标准分。在计分统计过程中一定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其次是将统计出来的分数赋予一定意义并将有意义的信息传递给当事人或其他教师及家长。在进行分数解释时,要参考常模资料、效度资料,还要考虑测验情境等其他因素。在向当事人或其他人报告时,一般只需告诉测验结果的解释,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使用当事人所能理解的语言;保证当事人知道这个测验测量或预测什么;使当事人知道他是和什么团体进行比较;提出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2.提出教育培养建议
根据结果解释,围绕如何发展能力、培养创造力、优化人格、促进心理健康、提高学习成绩以及指导升学或就业等方面来提出教育培养建议,这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目的所在。因此,我们要根据结果解释,并结合学生各方面的情况,首先分析其形成原因,然后科学地、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培养建议或辅导策略。
3.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学生心理档案的形式主要有文本式和电脑软件式,文本式又有档案袋和专项卡片两种方式。电脑软件的形式,可以减少差错,防止资料丢失,保证资料管理的准确规范、安全可靠,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五、学生心理档案的使用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和人格健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效果。为此必须正确使用学生心理档案。在使用学生心理档案时要结合学校、年级、班级和学生本人的特点来进行,要有整体观念,把学生心理档案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因为心理档案的各方面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具体说来,在使用心理档案过程中有以下要点:
(一)根据学生心理档案反映出来的不同年级的能力、人格、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特点来进行分班、分组,选拔学生干部,制定教学计划,开展心理教育活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根据学生心理档案,可以研究每个年级的学生在能力、人格、心理健康方面的总体状况和特点,在进行年级分班或班级分组时,可按照能力水平、人格特点等因素来进行分班编组。在选拔学生干部时,也可根据其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锻炼。在制定年级教学计划或班级教学进度时,也要结合各年级或各班的实际情况和智力特点来进行,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如通过分析某班学生心理档案,发现该班学生的智力水平普遍较低,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适当减少教学内容,降低难度,放慢教学进度,并在教学过程中将发展学生的智力放在首位,开展多种形式的思维训练等。对于各个年级或班级中存在的一些共性或倾向性的心理问题,则要开展全校性或班级的心理教育活动来进行团体辅导。
(二)根据学生心理档案中所提出的教育培养建议,积极地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辅导工作
每份学生心理档案,都提供了学生的能力、人格、心理健康、学习心理及职业能力特点等方面的较为具体的教育建议或培养策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对该生进行个别辅导。由于个别辅导工作量大,所费时间长,因此在进行个别辅导时,主要是针对那些问题较多或较严重的学生进行。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在个别辅导时,可以是针对学生的某一方面问题,也可以是多方面或全方位地进行辅导,这要视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心理档案范文2
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受到各国的重视,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档案正在逐渐形成。在此期间,不断的应用新技术来分析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情况,将运动员的选拔、心理状态诊断、心理疲劳恢复和比赛心理状态调节等多方面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就是为建立系统全面的心理健康档案努力,进而为心理健康指导工作打下基础。但在我国运动员心理健康档案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研究运动员心理健康的著作还没有出现,在这方面我国已过后于其他体育强国。在我国运动员的档案建立和管理工作并不完善,还处于初步阶段。归结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对档案作用认识不够。档案一直是封闭保存且其价值体现具有潜在性,这就使得各部门对档案的管理不到位,没有认识到档案是关系到运动员成长,成才和退役的大事,更没有想到会对国家的体育事业造成影响。第二,不重视心理健康。在训练运动员时多是注重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思想态度,对心理健康并没有太大的关注,由于对档案事业的不重视,使得体育部门很难去花费时间和金钱去管理运动员的档案,这也造成了体育档案工作很难开展的局面。
2建立运动员心理档案的举措
2.1明确建立运动员心理档案的程序
运动员心理档案的建立是一个系统过程,按照先后顺序,需经过如下三个阶段:(1)确定心理档案的内容,包括运动员心理发展状况和心理教育工作方面的资料,如个体基本情况、家庭背景、学业情况、智力状况、情感特征、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对个体心理发展状况已有的测量、评价、对策等方面的资料。(2)选择适当工具进行测量。迄今为止,我国运动心理学实践中的绝大多数测量工具是借用普通心理学的常用测量工具及国外的常用测量工具。目前,许多运动心理学家正在致力于设计、发展和完善适用于体育运动特点的测量工具,如马腾斯的“运动竞赛焦虑测验”和“竞赛状态焦虑问卷”,奈特弗的“注意方式与人际交往方式问卷”以及“体育成就动机量表”、“运动归因方式问卷”等。(3)对结果的整理、解释与建档。首先是对测验数据的客观统计,这一步骤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统计软件和计算机来完成;然后是对统计结果的解释,这是一项综合性智力劳动,在此基础上要提出心理教育策略;最后设计心理档案的表达方式,如文本的形式、音像的形式等,从而完成运动员心理档案的整个建档程序。
2.2制定建立运动员心理档案的原则
建立运动员心理档案是一项专业性、规范性、系统性较强的工作,它事关体育部门心理健康教育与运动员思想政治工作的成败。因此,在建立运动员心理档案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科学性原则。对心理现象的把握要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心理测评的过程遵循严格的操作程序,对心理测量结果予以科学的解释。(2)系统性原则。测评工具的选择和使用保持一致性。(3)发展性原则。随时补充、调整和更新,把能够反映运动员最新心理变化与状况的资料及时充实到运动员心理档案中去。(4)保密性原则。运动员不愿意公开、不利于运动员心理健康发展的和违反心理咨询工作原则的心理档案内容,必须严格保密。(5)教育性原则。把建立运动员心理档案视为运动员培养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建档过程中加强对运动员心理的了解和运动员对建立心理档案的目的、意义和基本程序的了解。(6)经济性原则。在建立心理档案的过程中,力求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获得最大的效果。
3完善建立运动员心理档案的途径
心理档案范文3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
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资料与学生心理动态的资料。
(1)学生基本情况。学生个人简介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民族、政治面貌、就读学校、年级、家庭住址、爱好特长等。学生健康状况包括血型、身体发育状况、生理缺陷、个人病史等。家庭情况包括家庭成员工作状况、文化程度、家庭的组织结构、居住环境、经济状况、家长教育方式、亲子关系等。学校情况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态度、习惯、思想品德、获奖情况、行为习惯、体育运动、交际水平等。对学生个人生活、学习有着重大影响的社会生活事件,例如家庭成员的死亡、父母离异、与教师同学关系紧张、生活条件改变以及影响生活的其它重大挫折等。
(2)能力状况。主要是指学生的智力水平与特点、语言表达能力、行为能力及创造力测量等。
(3)人格特征。主要是指学生的性格、气质以及个人心理类型及特征,学生的兴趣、态度、人际交往及个人品质等。
(4)心理健康状况。主要是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鉴定。
(5)学习心理。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动机及意志力、或考试心理、学习困难的诊断,学习认知因素、学习动力状况、学习社会因素,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等。
(6)职业能力倾向类型分析。主要是指学生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的诊断。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
1.建档
建档前需要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档案法、教育法),熟悉有关制度政策,区分责任。例如新生入学需要填报学生心理档案表格,心理教师应及时告知班主任、学生和家长填写的注意事项,包括档案材料的填写方法,要求做到字迹清晰正确、内容准确无误。
2.收集
(1)观察法。即是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收集学生档案资料的方法。观察学生在自然状态下产生的结果,心理辅导教师对所观察的学生特质或行为评定等级。
(2)问卷法。可以采用问卷调查,问卷调查表制成之后,由学生认真填写,以便了解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进而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
(3)作品分析法。主要是指依托学校的各种评定和记录以及学生的作品来获取信息的方法,例如学习心得、课堂笔记、作文、作业、成长记录、试卷以及其他创作作品等。
(4)心理测验法。心理测验法是心理档案中最常用的方法。心理辅导教师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测评工具进行测验,充分考虑选择标准化测验、测验的目的、功用及适用范围。心理辅导教师针对每一位学生心理测验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辅导计划。可以实行月辅导计划,对于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辅导教师应具体分析,采取特殊的辅导措施,结合学生每次的咨询记录,逐月、逐项予以调整,月辅导计划和咨询记录一并放入学生的心理档案。
3.整理
档案经过建档、收集之后,重点在于整理,需要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具体而言,以学籍号排列顺序为标准,将不同阶段收集的材料分类存档。每个档案袋中的材料,如心理测试结果、表格、盖章、照片、成绩单等,保证准确齐全有效。同时,个别心理档案资料存在着重新鉴定,应提前依照规定办理。归档时,档案工作人员需要复查,详细检查全部档案,防止误报和错报。
4.保管
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必须由档案工作人员专人保管,恪守保密纪律,规避青少年个人隐私泄漏。具体日常保管包括资料清洁整齐,排列有序,查找方便,也要注意资料安全措施落实,避免资料的丢失和损毁,维护全部档案的完整性。这就要求档案工作人员责任心强、遵守职业情操,依照学校相关制度严格执行,做好档案的保管工作。
5.利用
(1)依据档案,针对不同学生心理特征,分班与分组,选拔学生干部,制定教学计划。例如心理辅导教师在调研新生入学不同学生个体在能力、人格、心理健康等总体状况和特点基础上,可以区分学生,划分为不同年级的不同班级与小组,即根据能力水平、人格特点等因素来进行分班编组。对于学生存在的一些共性的心理问题,可以依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辅导,开展心理教育活动。
(2)依据档案所反映的问题,开展个性化心理辅导与教育培养计划。因为学生心理档案内容包括能力、人格、心理健康、学习心理及职业能力特点等,可以根据不同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教育建议或培养策略。在个性化辅导中,心理辅导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某一方面问题或多方面或全方位地开展辅导,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3)依据档案呈现的信息,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学生心理档案是一个动态连续的发展过程,尤其学生成长记录登记,比较明显反映学生心理演变。以此,心理辅导教师可以借助心理档案来加强对学生心理及教育科学的研究工作。
三、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的措施
1.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工作
学校要重视动态心理档案的建设,例如每年定期普查或不定期抽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班主任或任课教师或心理辅导教师或学生干部及时反馈个别学生的异常行为和心理表现等。同时,学校应将学生心理档案与科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如通过对学生心理档案的分析,归纳不同类别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原因,检验各种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方法的有效性等。
2.加强档案管理队伍建设
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工作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他们不仅决定着学生心理档案内容的选择,心理施测和心理档案的统计分析,还担负着将调查结果运用于学校教育实践中的任务。[4]现阶段,大部分学校参与心理健康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并不具备深厚的学科背景(心理学、教育学和档案学),而是来源于班主任和德育教师等;但不可否认,也有一部分来源于负责学生心理辅导的研究机构,如学生心理研究所。整体来看,学生心理档案队伍建设专业水平低下,这就需要学校管理者加大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队伍的建设:可以实行档案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要求经过专业训练,具备良好心理测量与评估等相关专业知识,只有考核合格的人员才能从事这项工作;也可以采取各种教育培训形式,如聘请专家学者举办心理学、教育学与档案学培训班、座谈会、或选拔部分人员走出去进修学习,努力提高现有档案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3.完善制度建设
学校应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的管理制度,如建立管理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的专门机构、规定从事心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资格要求、规范档案管理(主要内容、类别、基本格式、建立时间、方式、实施程序)、严格档案的使用范围以及学生查询自己心理测试结果的条件与程序等。
4.引入技术软件
引入技术软件,加快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系统的技术开发。学校可以把图书馆或档案馆计算机管理系统引入学生心理档案建设中来,学以致用,在遵循心理测量学和心理评估学的专业要求下,建立统一的信息检索平台,实现无缝隙链接以及心理档案的动态化管理。此外,引入功能齐全,操作简单的计算机心理测验的信效度检验技术,协助档案工作人员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结果解释。
心理档案范文4
高校学生心理档案主要有个体心理档案和团体心理档案。团体心理档案是在学生个体资料的基础上,对各个类别、层次的学生团体做出的归纳分析。在这里主要探讨以专业班级为主的心理档案管理的规范问题。
1 创设“个性化”学生成长轨迹档案
目前高校学生档案的记录往往局限于学生基本资料,学生心理档案也流于形式,记录学生的家庭基本状况和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而反映学生团体心理即共性心理档案没有受到重视,对于创设“个性化”的学生档案也缺乏尝试。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要学生档案建设的个性化改革。
1.1 亲自记录心路历程。建立学生“个性化”的档案,是丰富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的一个有效途径。现代的学生喜欢求新求奇,通过创设个性化的心理档案,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档案建立的积极踊跃性。行之有效的方式,诸如可以让学生写“自我传记”,这样的传记写作使人人都有话说,而且比单纯的个人简历要生动形象得多,学生也乐意去写。主题可以定为“我的家庭”、“我的童年”、“我的梦想”等。这些主题自传写作经过收集分析后,可以成为掌握学生心理的重要借鉴资料。还可以以“班级日记”的形式为学生团体心理展示提供较好途径,记录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就一个话题进行各抒己见,如对今天某一门课程、某一课堂、某一专业问题进行日记式的讨论,也可以记录自己的心情和对生活某一现象进行评论,等等,甚至也可以把自己想说的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自传写作和“班级日记”还能反映学生的写作文采,对于文采飞扬的学生可以适当引导其向这类相关职业发展。还有一些图“话”结合的日记,也表现了学生的多才多艺,可以有针对性地加以正确引导。
当然,这些一手资料需要相对保密才能博得学生的信任,才能保证学生内心独白和“小秘密”的真实性。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因此,这些资料最好局限在小团体内保存。
1.2 接受心理测试资料的保存。心理测试是高校建立心理档案的常用方法和主要方法之一。大部分的心理测试需要在规定的短时间内,凭着第一反应进行测试。一些杂志网络登载的测试多半带有娱乐性质,需要去伪存真。科学的测试必须选择相关领域的专家编制的测试,包括智力、性格、就业等的专业测试题目。从测试的结果可以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心态、人际关系、自我认知水平和性格特征等信息。目前高校广泛使用的心理测试量表有:人格测量表如卡特尔16项个性因素测试(16PF)、智力测量表如韦氏智力测验、心理健康量表如90症状清单(SCL-90)、心理状态测量量表如情商(EQ)测试等。
事实上,一些企业的心理测试也适用于高校学生。目前高校开设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对性格的认识。性格测试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并有利于根据将来发展的需要进行自我性格改变,以利于自己将来的就业择业和长足的发展。
心理测试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参与指导测试的教师要专业,严格控制测试的时间,规范测试量表的及时回收和保证测试结果的保密等。只有这样严格程序和结果,才能保证测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3 辅导员心理咨询和访谈。一些高校已经建立了成熟的辅导员心理咨询制度和访谈制度。在规定时间或者一个学期,对每个学生至少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交流和心理困惑的了解。对于这种程式化的咨询方式,可以进行更加“人性化”的改变。诸如,辅导员以知心朋友的身份和心态与学生交流,不刻意创设交流场景,可以在校园偶遇的情况下,或者在班级公共活动时,或者以茶话会的形式进行自由畅谈。通过与学生的一些交流,记录反映学生个性如兴趣、性格等方面的资料。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心理一般不会刻意设防,便于拉近师生距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对于敏感学生,要倍加关注,必要时不仅需要进行咨询访谈,还需要特殊关照和治疗。
1.4 教师与学生交流中记录学生心理和思想。这里的教师主要指专业任课教师。除了辅导员之外,学生接触频繁的就是专业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可以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掌握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心理状况。交流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间聊天等方式,初步判断学生对于专业的兴趣和擅长与否。经过长期积累,这些档案经过分析,可以由专业教师对学生的专业优势进行指导,扬长避短,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取向有极其宝贵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
1.5 现代技术下的网络资源档案。学生心理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利用现代技术可以较及时跟踪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而且现代技术的普及,为高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提供更为便捷的方式。引进计算机和网络先进技术,通过网络平台建立计算机软件式学生心理档案。这是一种现代化电子动态心理档案,可以长久保存学生心理档案。
发达的网络使学生多数爱“宅”在网络上,面对面的交流正在被网络交流取代。学校可以通过网络聊天创设心理档案记录平台。这种聊天主要指可以以院系、专业、班级为单位建立起来的聊天群,如QQ群。在虚拟网络空间,学生容易抛弃一些思想包袱,畅所欲言。人在轻松自在的环境下更善于调节心情,缓解一些心理压力与问题。所以这种网络聊天不仅可以作为心理档案的来源,同时也能促使学生在这种团体公开状态下参照其他同学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多样化的观点,自我反省,改变一些固有的观念和心理,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
微信弥补了QQ聊天的一些不足,可以在朋友圈里进行资源分享,在微信群里进行交流。通过学生分享交流的内容也能够发现一些学生心理趋向及性格特征。像对于各种类别:时事新闻、精美小品文、文化知识、心灵鸡汤、养生保健、美景旅游等关注度的差异,反映了学生个人兴趣存在的差异。这些都为团体档案的建立提供了宝贵资料。
2 学生心理档案的作用
2.1 学生心理成长印记的宝贵资料。高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长期离家住校的学生,独立性、自立性更强。没有父母的陪伴和监督,辅导员和教师自然成了监督、了解学生的最密切的“朋友”。师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学生对老师的倾诉都是宝贵的资料,需要及时记录成纸质或电子的资料存档。“班级日记”因为要时时记,天天记,所以比较细致完整记录学生心理的成长轨迹。同时这些宝贵的资料能够帮助学生明晰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等。有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职业取向,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取长补短,完善自我。
2.2 学校管理可资借鉴的资料。通过心理档案,可以较为科学有效地判断和发现学生在高校中心理和生活学习上的突出问题和困惑。再通过剖析,挖掘具有研究价值的材料数据,对学生工作管理的量化,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现在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十分重要,建立学生档案,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方向和就业范围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3 对症下药,帮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对于在心理档案中发现的一些特殊群体,如特困生、单亲家庭的学生或者性格内向不善交往的学生,他们心理往往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通过给予这些特殊学生群体以特殊的关照、指导和干预,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4 探讨树立健康心理的可靠参考资料。学生心理档案比较特殊,不像其他文件资料,除了学生的基本信息以外,需要定期更新,一个学期或者一年进行一次更新测试,形成流动性档案。尤其对团体档案的观察,可以通过档案中反映学生的共同心理来制定健康心理培养方案。所以,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是心理教育者动态监测学生心理状态变化及检测心理教育效果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心理档案范文5
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快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培养心理咨询教师和聘请心理咨询专家,设立心理咨询室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关注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了解学生的内心变化,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西方发达国家,个人心理档案制度的发展已经十分成熟,一个人从出生开始,他的个人心理档案就不断地得到完善和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是心理测量技术的广泛应用,心理档案也逐渐浮出水面,日益受到社会、学校的重视。
一、心理档案的相关内容
1.心理档案的界定
学生心理档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生心理档案泛指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一切文字、数据、图表、声像等资料汇成的档案;狭义的学生心理档案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智能状况、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作出鉴定和评价的记录。建立心理档案是系统地收集资料与证据的过程,是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描述、分类的过程。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基本情况、能力状况及其教育建议、人格特征分析及培养建议、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策略、学习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职业能力倾向类型分析及指导等六部分。
2.心理档案的建立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保证对学生资料的科学管理、妥善保存和有效利用。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心理档案的建立与管理也要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建议条件允许的学校尽量采用电脑软件的形式。与传统的人工建立心理档案相比,它可以减少差错,防止资料丢失,保证资料管理的准确规范、安全可靠,提高工作效率。
二、当前我国学校心理档案存在的主要问题
心理档案不同于一般的学籍档案,它自身有着严格的特殊要求,无论是保管不当,或者是使用不当,都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更会给学生心理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从当前的现状看,我国学校心理档案的建立和使用确实存在一些问题,阻碍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1.对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缺乏认识,心理档案建立工作不到位
有些学校认为,建立心理档案主要是为了筛选出心理异常的学生,他们没有认识到建立心理档案工作的目的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是服务于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是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我认识、开发潜能,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而不仅仅是为了发现极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有调查表明,仅9.3%的学校为全体学生建立了心理档案,35%的学校为部分学生建立了心理档案,55.7%的学校尚未建立心理档案;还有一些学校虽然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但是并没有合理利用,心理档案对于教学工作和学生身心发展没有丝毫助益,只是应付上级检查工作的摆设。
2.心理档案的内容不够完整,不重视动态跟踪记录
学生心理档案包括六部分内容,但是有一些学校只是测查了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这两方面的内容,而对于学生的能力状况、人格特征分析、学习心理分析、职业能力倾向等重要方面没有进行测查,对学生心理状况的了解不够全面,削弱了心理档案对于教育教学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动态变化、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也应该是一个长期和动态的过程。但由于人力和财力投入的严重不足,目前多数学校都将建档时间设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此后便无任何跟踪记录。这种静态的心理档案显然不能准确、完全地反映学生的心理变化。
3.缺乏专职心理教师,未有效利用心理档案
目前,我国还有一大部分学校没有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心理教师和管理心理档案的人员大多由学校校医、班主任或政治教师担任。他们的专业水平不高,大大影响了心理档案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比如,有的心理教师是由学校领导临时指定,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随意将学生心理档案里的内容告知班主任及家长,这对部分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
4.缺乏对心理档案工作的管理
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在《卫生系统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条例》中明确规定了心理档案的保密性原则:“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应对其病人或来访者的有关资料、病历予以保密;这些资料应单独保管,不应列入医院其他病历之中。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只有在专业需要的情况下才可以与其他专业人员讨论其服务对象的案例。如果为专业的目的需要采用案例进行教学、科研和写作时,应适当隐去那些可能会据此辨认出服务对象的有关信息。”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学校把心理档案等同于学籍档案,认为其内容可以任意公开,特别是对学校领导和德育部门公开,以为这样就可以多一种了解学生的途径;还有的学校则没有对心理档案进行专门存放、专人保管,把心理档案随意存放在办公室的一台电脑上,结果任何使用该电脑的人都可以随意查看学生的心理档案内容,某校甚至发生过学生进入办公室将班级同学的心理档案资料修改和删除的事件。
三、改进当前我国学校心理档案问题的对策
心理档案建设可以为进一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基础支撑,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预防和早期干预。现对我国学校的心理档案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高心理档案管理的专业化水平,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建立健全心理档案的管理制度
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大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其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评聘办法,制订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评价标准,落实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评聘工作。”研究发现,学校缺乏专职心理教师是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开展的最主要原因。当前各地区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模式不同,有些学校采取的是教研组模式、德育管理模式、班主任工作模式等,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工作相混淆,由政治教师或者班主任来开展。然而,由于缺乏心理学专业知识,即使这些教师发现学生有心理问题也无法从专业角度帮助学生。因此,配备专职心理教师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尽快着手解决的问题。同时,学校应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的管理制度:如设置专门机构;规定从事心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资格要求;规定学生心理档案的主要内容、类别、基本格式、建立时间、方式、实施程序等。
2.完善心理档案内容并定期更新资料、跟踪探查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为教育辅导提供更准确的信息,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除了学生家庭基本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外,还应包括能力状况、人格特征、学习心理、咨询记录等方面的资料。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管理心理档案的人员,一方面要定期普查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定期进行心理辅导;另一方面,还要不定期地抽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经常向班主任、任课教师了解个别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并作好辅导和跟踪记录,不断完善学生的心理档案,以便真正达到为全体学生服务的目的。
3.加强心理教师与各学科教师、家长的交流合作,发挥心理档案的最大作用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学校教师、家长的共同参与,他们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最多,对学生信息了解更为全面,对学生进行辅导的时机也更多。心理教师可以适当地将档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向班主任、家长反馈,提出教育辅导建议,加强双向沟通,形成立体的心理健康监测、教育和干预网络,这样一来,才能真正发挥心理档案应有的作用,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学生自身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心理档案范文6
【关键词】 心理档案 大学生 方法 原则
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由于心理问题造成的个体行为偏差不断增多,心理健康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学校、社会和家长所关注的焦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为高校掌握学生心理变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持和科学根据,也是高校改进学生教育工作的有效手段。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特点
心理档案是专业档案的一种,是指对个体的心理发展状况、心理测试结果、心理咨询记录、心理自我表达等材料的记录与保存。心理档案是一个动态性的档案,目的是为了评估与预测个体的心理行为。大学生心理档案是根据大学生的成长历程与心理特征建立起来的,主要记录与心理活动有关的内容,用来预测大学生心理行为并为实施心理辅导与危机干预提供参考的档案管理系统。其主要特点有:
1.1 动态性。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心理的重要发展期,其心理状态处于变化之中。学生心理档案反映了学生的成长轨迹,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档案。建设学生心理档案要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与调查,补充新的资料,尤其是反映学生心理成长变化的动态信息,为评定、预测及指导学生心理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2 系统性。心理档案不是心理材料的简单罗列和堆积,而是按照一定的顺序、类别排列的有内在联系的体系。不仅要求学生心理档案资料的连续完整性,还要反映学生的整体心理面貌和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脉络[1]。
1.3 专业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保密性,对档案资料收集及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较高。因此,学校应指定专职人员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档及管理工作。管理人员除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外,还要了解档案工作,掌握心理学专业知识,具备心理测试、调查、访谈和计算机操作等方法技能。重庆市教育部门表示,心理档案建立工作中的主要测试者不是学校的管理者,而是身份中立的专业人员。主持测试者事先应经过严格培训,档案管理者系统学习心理辅导知识,取得相应资格方可上岗。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设
2.1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主要内容。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学生的基本资料、反映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特点的资料。
2.1.1 基本资料。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资料,亦即学生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家庭生活情况、学校学习生活情况及对个人生活有影响的重大社会生活事件等。一般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民族、政治面貌、就读学校、年级、家庭住址、爱好特长等。身体状况资料主要包括血型、一般健康状况、身体发育状况、生理缺陷、个人病史等。家庭背景主要包括家庭成员工作性质及职务、文化程度、家庭的组织结构、家庭的居住环境、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亲子关系、是否独生子女、家中排行等。学习生活情况主要包括学习经历、辍学、留级、特长爱好、行为习惯、体育运动、社会活动参与、不平凡的社会经历、担任班干部及获奖情况等。影响学生个人生活的重大社会生活事件。如家庭成员的死亡、父母离异、与他人(包括教师、同学)的关系紧张、生活环境条件改变、影响个人生活的重大挫折等。
2.1.2 反映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特点的资料。这些资料的获取需要通过心理测试、问卷、访谈以及观察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有:各种心理测试结果、心理咨询记录、学生心理状况综合评定材料、班级活动情况、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通过对资料的科学分析得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特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特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智力水平。如智力总体水平如何,是言语智力或是操作智力占优。二是个性特征。包括学生具有哪些比较稳固的兴趣,持续性如何;性格、气质特点,哪种占主导地位;哪些个性品质较好,存在哪些不良倾向等。三是心理健康状况。如心理状况如何,有无心理障碍,程度如何等。四是学习心理特征。包括学习心理动机状况,学习认知因素状况,学习社会因素状况,学生态度、方法、意志力、考试心理、学习困难的诊断等。五是职业能力倾向类型。包括学生的职业兴趣与职业能力,适合做什么类型的工作,职业倾向是什么,职业倾向与学习专业关联程度等。
2.2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资料的收集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基本资料可以采取填表的方式获得。为了保证资料的客观真实性,对学生基本资料的获取尽量不采取单独的方式进行,最好将其结合在调查、访谈之中。对于反映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特点的资料主要依靠以下方法获取。
2.2.1 心理测试法。是指依据心理现象构成元素化、心理现象测量操作化和心理现象评价数量化的操作流程,编制标准化的实验工具,如量表,将被测试者的反应记录下来,然后进行量化处理,描绘行为的轨迹,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对被测试者的心理现象或心理品质进行定量分析,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其范围包括能力测验、人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职业能力与兴趣测验等。2004年教育部组织心理学专家研制了“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评定量表”,包括四个方面:大学生生活应激量表(测量承受的心理压力)、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测量心理困扰的症状)、大学生适应量表(测量心理健康达到的水平)和大学生人格量表(测量人格特征)等[2]。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心理测验已出现了明显的计算机化趋势。
2.2.2 访谈法。是指是通过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收集对方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方法。根据访谈进程的标准化程度,可将它分为结构型访谈和非结构型访谈。现在使用访谈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时,要求访员都必须受过专门的训练,掌握访谈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访谈法有助于对心理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但也存在工作成本高、信息失真或者偏差大、结果难以处理等问题。访谈法适用于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心理障碍的原因、行为倾向等深层次的问题。
2.2.3 观察法。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研究对象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做出详尽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他们心理活动特点的方法。观察法可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室观察法。观察法的主要优点是被观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反应比较真实自然,但大学生对行为反映的自我控制力强,需要在自然状态下长时间的观察才能获取真实的资料;其主要缺点是观察资料的质量容易受观察者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
2.2.4 调查法。是指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来分析、推测群体或个体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调查法分为群体调查法和个体调查法,群体调查法比较容易和迅速地获得大量资料,便于进行定量分析。其缺点是被调查者对问卷的态度及问卷的回收率可能会影响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个体调查法可以从多个方面获得有价值的资料,但调查者的态度、方式与资料的价值关联度比较高。此方法适用于大学生群体心理特征的研究以及对大学生个体心理问题的深入探究。
2.2.5 作品分析法。这里的作品是指学生通过脑力和体力劳动生产出来的成品。作品分析法是借助学生的各种评定、记录以及学生的作品(学习心得、日记、笔记、各种作业等)来获取学生心理信息的方法。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作品分析法由于其隐蔽性的特点,更容易排除因被试防范心理所带来的信息失真。大学生有着强烈的个性表现欲望,创新能力强,在其作品中能明显体现出其典型、稳定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特点。但作品分析法具有较大的主观性,所以它不仅对研究者的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更需要研究者要从多个作品中找出共性,避免“以偏概全”。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与管理的原则
3.1 科学性原则。在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过程中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所获取的信息(包括测验的、观察的以及调查访谈的)进行客观的描述,切忌主观臆造。在采用心理测验时要选择相对成熟的,信度、效度好的标准化量表。在资料收集过程中,要最大程度地避免无关因素对结果的干扰。
3.2 系统性原则。首先要长期、定时的收集相关资料,使心理档案本身要有序、完整、系统。其次要运用整体的、系统的观点,将对学生心理的考察放入一个有组织的系统中。再次是测评工具的选择和使用方面前后测评要一致。心理档案本身有系统性才有可能进行追踪研究,揭示学生心理变化的过程。
3.3 保密性原则。在建立和使用大学生心理档案时由于经常涉及到学生个人的人际关系、家庭情况、心理障碍、身体疾病等方面的隐私,学校对此负有保密责任。在资料收集过程中,首先要对学生明确档案的保密性原则,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获取有价值的心理资料。管理与使用过程中,也不能轻易将信息流露,以防对学生带来伤害。
3.4 发展性原则。在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过程中,首先,档案的内容要不断补充、更新,及时反映学生心理的动态变化,保障档案资料连续完整。其次,要以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学生的心理。不仅要在心理问题的分析与把握中而且在心理问题的解决和预测上要体现发展的眼光,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学生的进步,助添学生成长的信心和力量。最后,要将学生心理档案视作“成长档案”。学生心理档案建立的目的不在于了解学生已有的发展历程和结果,更要重视和引导学生未来的发展,要利用心理档案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3.5 教育性原则。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档案所采用的方法与工具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档案的建立与使用要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心理档案以引导学生健康发展为目的,应避免对学生心理问题刨根问底或进行心理疗伤等易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或二次创伤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