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普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普教育

科普教育范文1

北京天文馆是世界著名的国家级自然科学类专题科学博物馆,是中国面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开展天文科普宣传、教育的主要阵地。该馆分A馆和B馆两大部分,索尼4D科普剧场位于B馆2楼,能容纳200席座位,其4D环幕长33米、高6米。6台索尼4K投影机在180度的环形银幕上放映出具有立体效果的影片,根据影片情节的需要产生出水、风等特殊效果,同时座椅可以随着剧情的发展产生捅背和扰腿等特效,观众观看影片时需带上特殊的眼镜。

北京天文馆选择索尼4K投影机,源于双方长期合作和索尼提供顶级4K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众所周知,索尼是全球领先的3D和4K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自2007年开始,北京天文馆就与索尼在4K技术设备方面展开了多次合作,此前,北京天文馆的穹幕影院以及3D动感影院,都使用的是索尼的4K系统。无论是穹幕影院、3D影院还是巨幕剧场,索尼4K投影机都是最好的选择。张学奎副馆长在致辞中提到,“2011年,为了解决原有4D剧场胶片投影机设备老化、节目播放受限等问题,在市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天文馆馆启动了历时4个月的4D剧场改造工程。在改造的核心环节,即数字投影机的选择上,经过专家论证,剧场最终采用了6台索尼4K投影机。”北京天文馆希望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索尼4D科普剧场能够保持技术指标的领先性。此次揭幕的索尼4D科普剧场正是双方基于信任共赢基础之上的一次里程碑式合作。

4K是数字电影领域的一个分辨率指标,4K投影机的清晰度是目前国内主流2K投影机的4倍,观众将可以看清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特写,观影效果将更加清晰、流畅、逼真。单纯从技术而言,最高级别的4K电影的分辨率为4096×2160,总像素超过800万;目前国内数字电影放映机普遍为2K级别,为2048×1080的分辨率。

索尼中国专业系统集团副总裁井手司治表示:北京天文馆在科普教育界久负盛名,作为国际知名的科学博物馆,它长期对公众的科普认知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索尼非常荣幸与北京天文馆合作提供世界领先的4K技术与设备,并与北京天文馆达成进一步的紧密合作关系。井手副总裁还表示,索尼是市场上排名第一的可以全方位提供4K放映系统的设备制造商,从2004年推出第一台4K投影机开始,到目前为止,索尼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达成了10000台4K投影机的安装。从剧院、博物馆到各种仿真模拟环境,观众总能见到索尼4K投影机的身影。

据悉,北京天文馆“索尼4D科普剧场”除了播放高清/4K影片之外,也将提供场地与设备租赁,使剧场领先的4K系统设备应用于更多的大型展示活动。4月24日,英特尔公司在国内其最新一代酷睿处理器,会场就选址北京天文馆索尼4D影院,在现场众多记者再一次体验到4K高清环幕影院的魅力。

科普教育范文2

普及科学知识,传播先进思想和文化,有计划的开展社区科普工作,使人们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使我社区科普工作落到实处,抓出成效,现根据八里庄社区实际情况制定以下科普工作计划:

一、统一思想,明确目标。

以党的十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健康的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普法宣传为切入点,以树立科学发展观为目标,贴近生活,注重实践,通过开展活泼多样的教育宣传活动,宣传科学观念,普及科学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提倡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注重自身建设,加强宣传力度。

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区科普组织网络。完善科普工作领导小组,继续以社区主任牵头总负责、社区其他干部成员共同参与实施的科普工作机制;进一步充实壮大“科普志愿者服务队伍”,以科普志愿者带动周边社区群众树立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决心与信心。

以科普活动室为社区科普活动主阵地,以科普宣传栏、文化画廊、院落张贴栏、基层信息公开平台等作为社区宣传载体,广泛张贴科普知识宣传海报,架设宣传横幅,科普活动信息,定期组织科普志愿者进院落开展科普宣传讲解活动等,在全社区营造科普宣传的浓郁氛围。

三、抓主题,突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

1、根据实际情况,利用好丰富远程教育课件资源,搜集整理后,有针对性的定期举办各类科普培训,宣传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2、继续以“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方式,开展民生科普共建田园城市”为主题,开展各类科普活动,结合社区实际,创新活动方式,突出活动特色。

3、抓好科普志愿者活动,开展科普志愿者进院落、进家庭活动。通过入户分发生活常识、科普知识,使科技之风吹进万家。

4、以各种节日、活动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做到每月有活动、有小结、有记录,进一步提高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5、积极开展科教进社区活动,通过举办科普知识竞赛、科普文艺汇演、科普旅游、青少年寒署期电脑培训等活动做好科教进社区工作。

科普教育范文3

一、开展各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意识和科学实践能力,积极开展青少年科普展览教育

中国科协“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主题式III型科普大篷车首次走进乌兰察布市,送去了以“节约、环保”为主旨的新的科普理念。第三代科普大篷车(简称:III型科普大篷车)展示内容紧紧围绕主题进行研发,主题包括:节约、环保。“节约能源资源”III型科普大篷车设计内容涵盖节水、节能(节电、节油、节约天然气、节煤),可形象的称之为“流动科技馆”,是集“教育性、互动性、启发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把科技馆展品带到城镇、农村和少数民族等没有科技馆的边远地区进行科技展教的科普活动场所。在科普周活动期间,乌兰察布市科协在新区广电大楼举行了“中国科协III型科普大篷车走进乌兰察布巡展活动”启动仪式,对市属部分学校的科普指导教师和教职员工大约30多人进行了专项培训。北师大陈飞星教授、北京龙门集团唐佳和魏全民三位科普专家分别以“III型科普大篷车展品及活动内容、大篷车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了集中授课和现场指导。乌兰察布科协的工作人员就“拯救能源即将枯竭城市、节能减排、触摸屏、电脑游戏、保护野生动物、烟尘处理、污水变清、保温与冷藏、太阳能车、候鸟迁徙”等等问题对师生进行了详细地讲解,使受训人员受益匪浅。

二、组织各类青少年科技竞赛和科学实践活动

几年来,我们充分发挥优势,集结全市广大科技辅导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青少年科技竞赛和科学实践活动。大力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科技模型竞赛、“科技之星”科普知识竞赛、英语大赛、青少年智力七巧板竞赛、青少年航模比赛等适合青少年特点的科技活动,既丰富了在校青少年的课外生活,又极大地推动了我市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广泛开展,全市每年有近万名学生参加到这些活动中来。

三、发挥特点优势,扎实推进“科普进校园”系列活动

一是科普展览进校园,利用传媒工具,普及科学知识。通过更新科普画廊内容,利用与市电视台、市电台、市报社联办的“科普大篷车”、“科普之声”、“科普园地”以及乌兰察布公众科技网和《科技园地》期刊,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倡导科学生产、生活方式。同时我们还举办了“声光电动手科普”、“科学家的故事”、“消防安全知识”、“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科学发展观展览”、“科普人文展览”“环保知识”等展览,除在科技馆展厅展出宣传后,通过科普大蓬车形式在全市城乡中小学校进行巡回展览,使展览直接走进学校,先后在全省和全市11个旗县(区)的几十多所中小学校进行了巡展,受到学校师生的欢迎。

二是科技活动进校园。为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将科普示范学校的青少年活动与举办各类青少年科技竞赛、开展科普活动、召开青少年科普工作会议等有机的结合起来,也是我们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的特点之一。充分发挥科普示范学校示范作用,扶持一批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学校,积极为学校开展科普活动出谋划策、提供支持和便利条件,指导学校开展科技活动,推动学校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的大力开展。

四、服务“三农”,积极推进农村青少年科普教育进程

科普教育范文4

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高勘在会上表示,2011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科普工作的具体目标和任务。要充分认识制定《实施方案》的重要意义,认真领会核心内容,明确科普教育基地定位,认真落实《实施方案》相关任务,加强宣传交流、不断提升科普服务能力。科普是全社会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正是社会力量中重要的一环,担负着开展社会性、群众性、经常性科普活动的重要任务,潜在的社会价值无法估量,需要大家共同发掘。

会议邀请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牛灵江、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任福君、大连团市委书记赵宏等5位专家就科普场馆类科普教育基地做了主题报告。牛灵江从广西科技馆科普活动资源包为例谈起,介绍了如何设计开发科普活动资源包。通过分析了解科普活动的教育特点、科普活动资源包的构成、特点等方面,讲解科普活动资源包的设计开发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任福君通过科普基础设施的界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介绍了我国科普基础设施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大连团市委书记赵宏结合实际工作,详细介绍了如何设计受欢迎、有实效的活动。广西科技馆馆长梁春花以广西科技馆青少年科学工作室为例,介绍了创新科普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探索。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叶兆宁就为什么要在科学教育中关注大概念进行报告。5位专家充分利用多媒体介绍,通俗易懂,精彩迭出,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

会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中国铁道博物馆、厦门科技馆等7位科协领导和科普教育基地负责人作了典型发言,分别介绍了发挥资源优势,探索适应多元化的科普平台、火车探秘――中国铁道博物馆少儿探究式科普教育实践、科普活动开展的几点体会、创新管理,全面提高为科普教育基地服务的能力等。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介绍了如何立足丰富的标本资源,发挥优势,建独具特色的精品科普基地。他们在对昆虫博物馆、蝴蝶园、植物馆、动物馆、土壤博物馆等场馆不断补充实物,更新馆藏的同时还组织进行教授与观众面对面,开展内容丰富的专题讲座活动,并与中学联手年年举办生物科技夏令营,实现双赢。铁道博物馆通过对探秘火车主题活动的案例分析,全面剖析了活动的背景、设计方案、目标、活动过程等并通过实景照片等方式展示了活动的效果。

会议还组织了分组讨论,与会代表分别就科普场馆常设展览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如何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校外活动场所科普教育新模式等方面开展了热烈讨论,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会后,参会代表参观了广西科技馆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科普教育范文5

“自然控”的独家分享

上海植物园优美的环境,使这里成为热爱大自然的科普志愿者的聚集地。就职于植物园的科普团队,更是都有一颗热爱大自然的心,可谓货真价实的“自然控”。“暗访夜精灵”这项颇具特色的活动得以出炉,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科普团队和志愿者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他们曾经有过的夜游体验。

尽管此前也有其他科普场馆开展过夜间活动,但大部分时间都在露天环境中进行的“暗访夜精灵”,对上海植物园的科普团队来说仍然是一项全新的挑战。不同于生物爱好者团队的结伴夜游,科普活动既需要良好的组织,也需要一些“兴奋点”。在这两个方面,上海植物园为举办“暗访夜精灵”做了大量精心的准备工作。

“暗访夜精灵”的组织和讲解人员,大都具有生物学背景,或者接受过“自然导赏”方面的训练,并懂得如何引导人们观赏动植物。上海植物园“自然导赏员培训班”的学员,学成之后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暗访夜精灵”的讲解员。针对志愿者开设的“自然导赏员培训班”,分为春季的初级班和秋季的高级班,向有志于在园内担任志愿者的人们讲授植物、野生动物等知识及与人沟通的技巧。这样的“人力储备”使“暗访夜精灵”的参观过程一点儿都不沉闷。

上海植物园内拥有许多难得一见的植物,比如晚香玉、紫茉莉(多在晚间开花)等。如此优美的环境,也吸引了如天牛、独角仙、刺猬等大量野生动物在此栖居。为了让“暗访夜精灵”的旅途更具可看性,上海植物园还特别在科普教室附近种植了紫茉莉,让课堂也充满“自然的气息”。

植物园的科普团队深知,“暗访夜精灵”的“生命之源”,在于能亲眼看到各种有趣的动植物。因此,为了保证活动的效果,上海植物园的科普团队会在每年活动开始前进行“踩点”,精心设计出最佳的动植物观赏路线。

3小时活动绝无冷场

长达3个多小时的“暗访夜精灵”活动,实际上包含了热场活动、科普讲座和“暗访”3个环节。从热场活动开始,“暗访夜精灵”就力争做到引人入胜,绝无冷场。在等待“暗访”的这段时间里,青少年可以先进行植物观察、钓小龙虾、昆虫拼图、植物染色、香草采摘、香草茶品尝等活动,融入探索大自然的氛围。

举例而言,一项名为“嗅觉的小旅行”的活动,就是让孩子们罩上双眼,嗅闻和触摸在“野外”找到的各种水果,然后在黑暗中循着家人的呼唤会合,一起回到营地来确认识别的结果。这样的活动设计,让孩子们了解到一个常被他们忽视的道理:在夜游活动中,通过嗅闻、触摸、倾听等渠道接收的信息,与视觉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这些体验可以让参与者在接下来的“暗访”之旅中,更容易进入角色。

热场活动之后,是一场简短的科普讲座。植物园工作人员会介绍园内动植物的整体情况,并叮嘱一些夜游的注意事项,特别是不得捕捉和采摘任何动植物,以保证其他参与者的观赏效果。

而后,活动进入了最为重头的“暗访”环节。这个环节几乎每一分钟都不容错过。为了保证不惊扰园内的野生动物,所有参与者分为2组,在自然导赏员的带领下,分别以顺时针和逆时针环绕植物园,在不同的时间节点看到基本相同的生物。

观察萤火虫是“暗访夜精灵”活动中诸多精彩的“卖点”之一。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里,能看到大群萤火虫的地方并不多,因此这成为“暗访夜精灵”受到人们关注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植物园里也有很多其他有趣的“夜精灵”值得探访。在旅程中,参与活动的青少年可能会遇到正在织网的蜘蛛,上演“金蝉脱壳”的蝉等许多只属于夜晚的生命奇观。遇到这些情景的时候,植物园的科普人员就会让大家停下,在蜘蛛网前屏息凝神,等着看是否有夜行的飞虫自投罗网,或者仔细观察成长中的蝉如何脱下它们的旧壳。

在每年的“暗访夜精灵”活动中,都会有参与者因为激动或过于喜爱而试图捕捉某些昆虫的举动。每到这时,植物园的科普志愿者就会“毫不留情”地阻止。而那些参与者最终也会明白,他们一时不快的小小“牺牲”,会让更多人有可能看到精彩的生物世界。整个游园过程,就是在这样一种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的氛围中进行的。

“暗访夜精灵”的是灯光诱虫,也就是利用昆虫的趋光性,将它们吸引到人群周围。数不清的昆虫被灯光引诱而来,或绕着灯泡飞舞,或停留在白色幕布上,可以让人近距离观察。此时,如果站在幕布后面,人们就能欣赏一场“昆虫电影”,观察到昆虫的剪影或者飞行的轨迹。

4年过去,“暗访夜精灵”已经成为上海植物园最重要的品牌活动,很多家庭已经不止一次参加。但由于“暗访夜精灵”只在暑期的7月和8月的周末举办,“时间窗口”极为有限。而且,这项活动在户外举行,易受天气影响,碰到刮风下雨就只能取消,使得活动的机会更加稀缺。这些因素的影响,使“暗访夜精灵”活动每年只能举办不到10场。在2012年夏天,由于报名人数实在太多,这项活动共举办了14场,除原定的8次周末场外,还在周三增加了3场,并为2家环保组织增加了2个专场,与周边社区合作举办了1场公益场,使活动受益人群进一步扩大。

“暗访之旅”成就自然界的探索者

在“暗访夜精灵”活动中,孩子们无疑是主要的探索者,而不是课堂上被动的接受者。充满神秘色彩的探索之旅,往往会让他们格外激动。通过“暗访夜精灵”,上海市的青少年得以了解这座城市的另一面。这种接触自然的方式,深受孩子和家长的欢迎与好评。

孩子们的家长也会被“暗访夜精灵”的探索乐趣所感动。一位家长在微博中写道:“夜晚的植物园,是夜精灵们活动的天堂。有忽明忽暗的萤火虫;有跳来跳去叫个不停的纺织娘;有长得像火腿肠的止血的神奇植物……了解它们,就会带着敬畏的心亲近自然。”

这些家长的感受,正是“暗访夜精灵”活动设计的目的。通过“暗访夜精灵”,上海植物园内的科普团队把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分享给许许多多的市民。走进夜色中的植物园观察和探索的过程,可以让城市人逐渐回味起自然界的乐趣,重新认识尊重生命的内涵。

“暗访夜精灵”也降低了博物学在人们心中的门槛。在城市范围不断扩大的上海,越来越多的人远离了山川、溪流和原野。而“暗访夜精灵”活动的出炉,使青少年可以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享受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时光,从而使他们可以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

【基地简介】

上海植物园位于上海市徐汇区西南部,1974年起筹建,1978年正式对外开放,占地81.86公顷,是一个以植物引种驯化和展示、园艺研究及科普教育为主的综合性植物园。园内展示的植物以长江中下游野生植物为主,并为城市绿化收集和筛选大量的园艺品种,到目前为止,共收集3500种、6000多个品种供人观赏。

【专家点评】

科普教育范文6

[关键词]:“微课” 科普教育 实践活动

近年来社会发展节奏加快,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也呈迅猛之势,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从教育角度来看:个性化学习需求旺盛;增加趣味性、互动性、能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也不断增加。这就使得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微创新,这就促进了新型学习方式的产生。其中,资源形态的“碎片化”“微型化”“主题化”逐渐成了发展的主要趋势,“微课”应运而生。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上述社会大背景下的教育状况,也同样促使校外教育科普工作教师不断地进行思考,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科学教育内容的“微创新”活动,不断设计新的融入、整合了趣味性、科普性的主题科普教育活动,为成长中的青少年服务。

为了增强学生在科普教育实践活动中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获得科普教育实践活动的最佳效果,在科普教育实践活动“3种常见蔬菜移栽定苗科技体验活动”中进行了“微课”应用的初步探索(以下简称为“移栽定苗活动”)。该科普教育实践活动内容主要是带领学生到农场大田里进行茄子、西红柿、辣椒3种常见蔬菜的移栽定苗定植水等体验。因学生们的课外时间有限,加之活动安全、活动成本等方方面面的考虑,就没有另外安排50个学生在移栽定苗前先集体育苗了,但是从“移栽定苗活动”学生要了解掌握的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上考虑,学生还是有必要了解、学习“育苗”知识的,因此在科普教育主题活动的活动准备工作里加入了8分钟“育苗微课”;考虑到科普教育主题活动还应具有推广、普及的作用,因此在活动结束后,把“移栽定苗”活动也制作成了8分钟“微课”,利用学校班会时间,统一安排观看、学习。

一、“微课”在科普教育实践活动中应用的建构设计

“微课”科普的内容设计是整个“微课”科普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师:

首先,要把“微课”定位于一种学习型资源,进行学情分析,即:从受众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的角度等进行考虑,并在“微课”科普内容教授中融入各种基本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向、任务驱动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其次,要考虑、分析“微课”科普内容设计的必要性、合理性与科学性。

就“移栽定苗”体验活动来说,关于“育苗”知识点、“移栽定苗”进行了相关“微课”科普内容的设计:

首先,学情分析方面。在“微课”科普内容设计时,对参加活动的4~5年级50名学生进行了学情分析:

1.学生来自区科技示范校,是科技活动的骨干学生,对科技体验活动感兴趣,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力较强。

2.参加活动的学生中只有6%的学生参加过2013年的盆栽育苗活动。

3.发放调查问卷,对“育苗”相关知识进行调查,收回的有效问卷,不通过网络查询等方式94%的学生对育苗知识不了解。

其次,就“育苗”知识点、“移栽定苗”进行相关“微课”科普内容设计的必要性、合理性与科学性分析。

1.大田移栽活动是直接到田地现场,把已经育好的苗移栽到田地里,从知识结构上来看,学生学习“育苗微课”,能够在移栽前对育苗有一定的了解,以保证学生对蔬菜植物生长认识的一个连续性。

2.“育苗微课”中,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了“育苗”活动,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有利于没有参加过育苗活动的学生了解育苗过程。学生对育苗有一定的了解后,能够有助于对后面了解定苗知识起到认知上的帮助。

3.“育苗微课”“移栽定苗微课”有助于活动结束后,参与活动的学生回到班级,利用科普班会机会给同学们讲述“育苗”“移栽定苗”及自己的收获体会,以及能够使没有亲历的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实现科普的普及性。

4.“育苗微课”“移栽定苗”科普内容设计的科学性方面:整个科普内容设计过程中,教师一是购买相关书籍进行知识查寻,二是辅的查阅相关网络资料,三是电话请教专家,四是育苗现场请教专家进行指导与对教师进行点评。

二、“微课”在科普教育活动中应用的策略方法

要想使“微课”在科普教育活动中的应用能够取得预想的或更好的效果,必然是离不开教师对“微课”在科普教育活动中应用的策略方法的运用。

就“移栽定苗”体验活动来说,“育苗微课”和“移栽定苗微课”运用了4种策略方法:

1.问答法、自主学习法

教师组织学生利用班会时间进行“育苗微课”的观看、学习。教师根据“微课”内容提出问题,请学生个体(非小组)回答。比如,“咱们观看、学习的‘育苗微课’里,育苗使用的容器是什么呢?根据大家前面自己查询的资料,有谁还能说出1~2种其他育苗容器呢”?

2.讨论法、合作学习法

在教师指导下,以小组形式,根据观看的“育苗微课”围绕“育苗”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根据观看的“移栽定苗微课”结合亲历参加活动的同学的讲述,通过提出问题,请参加过的同学回答等方式进行合作学习。

三、“微课”在科普教育实践活动中应用的效果评价

“微课”在科普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应用,应该还处在对科普教育实践活动内容的一个微创新试行阶段,所以,对它的效果评价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它的继续应用和进一步完善。

就“移栽定苗”体验活动来说,活动准备阶段的“育苗微课”和活动结束后的“移栽定苗微课”,都运用了两种教育评价:一是面对参与活动的学校教师、工作人员17人;二是面对参与活动的50名学生。

上一篇五型班组

下一篇基层税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