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分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细胞分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细胞分化

细胞分化范文1

【关键词】脐血间充质干细胞 脂肪细胞 诱导分化

1 引言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于1976年由Fridenshtein首次发现,是一种具有多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存在于人类等生物的骨髓等组织中, 具有向骨、软骨、脂肪、神经元和肌肉及肌腱等组织分化的潜能[1,2]。研究发现脐血中含有MSC,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相同的多向分化和造血支持功能[3,4]。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与其他来源的干细胞相比具有免疫原性弱, 来源广泛, 采集方便,更强的增殖能力和无伦理问题等诸多优点。目前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作为多种疾病治疗的细胞来源,在临床应用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我们的实验分离培养脐血MSCs,并向脂肪细胞转化的研究,了解MSCs诱导分化前后的生物学特征,为组织工程研究方面奠定实验基础,为骨质疏松、代谢综合症等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细胞模型。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所有脐血取自解放军401医院妇产科,征得病人及其家属同意。低糖型DMEM培养基购自Gibco公司;胎牛血清(FBS) 购自杭州四季青生物工程公司;1-甲基-3-异丁-2黄嘌呤(IBMX)、地塞米松和胰岛素、Percoll 分离液、油红O染料购自上海化学品采购公司。CD44、CD34单克隆抗体购于Neomarker 公司。

2.2 方法

2.2.1 脐血MSCs的分离培养

参照国外[4]成熟分离方法,在无菌条件下抽取脐血3ml,肝素抗凝后与3mlPBS混匀,然后按1:1的比例缓慢加入3ml的percoll淋巴细胞分层液(1.073g/ml)中,2000转/min离心10分钟,取白膜层,PBS冲洗稀释后1000转/min离心10分钟,共2次。离心后的沉淀细胞加入5%FBS的LG-DMEM 制成单细胞悬液后接种于培养瓶中, 37℃,5%CO2培养箱下培养,24h细胞贴壁,呈圆形形状生长。72小时后细胞呈纺锤形或多角形,每2-3天换液1次,当细胞汇合85%时胰蛋白酶消化按1∶3比例传代。第3~4代以后, 细胞形态开始比较均一。

2.2.2 脐血MSCs透射电镜样本制备

取第3代脐血MSCs制成单细胞悬液,2.5%戊二醛固定,4℃过夜。PBS洗涤,1%锇酸固定,梯度乙醇脱水,环氧丙烷浸透,Epon812包埋并聚合,常规超薄切片。醋酸双氧铀及枸橼酸铅双染色。透射电镜下观察。

2.2.3 MSCs细胞向脂肪细胞的诱导培养

我们配置了含1-甲基-3-异丁-2黄嘌呤(IBMX)、地塞米松、胰岛素、和胎牛血清的培养基诱导液诱导脐血MSCs向脂肪细胞分化。6孔板每孔接种1×106个细胞,标准培养基培养24 h后换成脂肪诱导基质(含10%FBS,1μmol/L地塞米松, 10μg/ml胰岛素,0.5mmol/L IBMX),每3d换液1次。油红O为特异性的脂质结合剂,在第3周时来检测脂肪沉积。PBS液洗涤诱导后细胞,10%中性缓冲甲醛固定20~30min,60%异丙醇漂洗去除多余染液,蒸馏水冲洗10min。光镜下观察,随机抽取计数10个非重叠视野(×100),计算脂肪细胞占细胞总数的比例。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 表示。单纯的LG-DMEM培养,每3~4d换液。

3 结果

分离脐血得到的白膜层接种到培养瓶中在第2~3天时贴壁,两端有较长突起,胞核椭圆形,细胞增殖生长, 形成集落,起初生长缓慢,2周左右达到90%汇合。细胞形态呈现多元化,有的呈小圆形、星形,有的体积较大有多个核,多数在传代后死亡,形态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随培养时间延长,细胞体积逐渐增大伸展。

图1 第3代的脐血MSCs 图2 第3代脐血MSCs电镜结果

3.1 脐血MSCs的鉴定

在透射电镜观察胞核类圆形,核仁明显核膜有核袋及核突,有些细胞呈现1~2个核仁,在核膜周围有染色质排列。胞质中有多量的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微管等。贴于盖玻片表面的细胞呈长梭形突起较长,细胞表面有微绒毛。

3.2 诱导组与对照组结果

第3d诱导组中可观察到脐血MSCs的由扁平渐收缩变小,圆形胞体外形成突起,细胞逐渐变成圆形(图2),胞突起逐渐变圆钝,胞浆内出现类似脂滴样物质。第7天后高折光性的脂滴沉着细胞数目逐渐增多,第20d油红O染色示胞核呈蓝色, 脂滴呈橙色(图3),绝大多数脂肪细胞的脂肪颗粒充满整个细胞。而对照组的MSCs培养8d时,大部分细胞依然是脐血MSC长梭样形态特点,油红O染色阴性结果。

图3 油红O染色脂肪细胞

4 讨论

本实验联合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及贴壁筛选法,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单克隆培养法来分离、培养脐血MSCs, 使获得的hMSCs尽可能为同源细胞,从而提高其纯度[5]。经密度梯度离心后获得的MSCs贴壁生长,形态呈梭形,具有形成成纤维集落的能力[6]。在特定环境脂肪诱导过程中,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均发生了显著变化。诱导7d细胞形态开始由成纤维样梭形细胞变为圆形突起或多角形细胞,至20d时细胞体积增大,胞内出现高折射率的脂滴,呈脂肪细胞样细胞表现。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的研究领域较少,随着临床组织工程医学的兴起,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具有生物学特性和来源的多样化,尤其是脐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分离简单、低免疫原性、无伦理性等很多优点已成为研究热点。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骨髓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表型间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抑制骨髓脂肪细胞生长成为预防骨质疏松的有效途径,骨髓脂肪细胞则被视为骨质疏松症防治的靶细胞,利用脐血MSCs 作为种子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 有助于深入探讨其诱导分化机制,同时也为骨质疏松治疗提供自体细胞来源。

参 考 文 献

[1] Pittenger MF,Mackay AM,Beck SC.et a1.Muhilineage potential of adult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J].Science,l999,284(54l1):l43.

[2] Jiang Y,Jahagirdar BN,Reinhardt RL,el al.Pluripotency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derived from adult marrow[J].Nature,2002,418(6893):41.

[3]Kuznetsov SA,Mankani MH, Gronthos S,et al. Circulating skeletal stem cells[J] . J Cell Biol, 2001,153 (5) :1133-1140.

[4] Rosada C,J ustesen J,Melsvik D, et al. The 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 :a potential source for osteoblast progenitor cells[J] . Calcif Tissue Int,2003,72 (2) :135-142.

细胞分化范文2

本文就近几年国内外白细胞介素与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肝细胞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细胞移植干细胞的选择

干细胞最大的特性是可塑性大,对组织再生的肝细胞基本要求是:具有多样性,容易获得,有增殖能力,体外转化率高,可选择细胞移植治疗肝衰竭的干细胞有造血干细胞,成人肝脏干细胞和祖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他类型的细胞。

1.1造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是从骨髓、脐带血、外周血中分离出来的标准的多能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及分化增殖的能力,但他们在体外很难增殖,并且确定此类细胞的身份和表型主要靠选择过程,但选择的标准是有争议的。

1.2成熟肝脏干细胞和祖细胞 成熟肝脏干细胞大约有四种主要类型:卵圆细胞、小肝细胞、肝上皮细胞和间质样细胞。在肝脏损伤时卵圆细胞来源于排胆汁的细胞,有两种分化潜能,即分化成肝细胞和胆管细胞,在体外能增殖,但是否起源骨髓还不清楚,同种类型在健康的肝脏能分离到。小肝细胞最先是Mitaka T在肝细胞离心方式获得的,这种细胞小,体外有增殖能力,能分化成成熟的肝细胞,肝上皮细胞是Tsao MS最先报道的,在成人的肝脏中含量高[3],间质样细胞团也来自成人肝脏,这种细胞团能高水平的增殖,巨大的分化潜能。肝脏内的主要细胞形式为成熟的肝细胞。肝细胞是单能干细胞,对有害刺激的反应迅速[4]。成熟肝脏干细胞虽然能分化成肝细胞,但其转化具有诸多不足,如获取肝细胞难度较大、异基因肝细胞可能产生免疫排斥反应、体外培养易失去活性与功能等,因而不能成为满意的治疗细胞。

肝祖细胞在肝脏持续和严重的损伤后仅仅是边缘的扩张,无法补充成熟肝细胞的损伤。因此也难成为首选的治疗细胞。

1.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从骨髓中分离出来的[5],也可以从其他组织中分离,如脂肪组织,胚胎,羊水,和脐带血液[6,7]。在体内,他们的功能和习性还不十分清楚[8]。在体外,间充质干细胞有高度增殖的特性,容易转染,且在体外展现巨大的分化潜能[9]。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于中胚层的成体干细胞,可以重复利用,释放多种祖细胞,然后分化为各种功能性的细胞,如肝细胞,脂肪细胞,骨细胞及内胚层来源的细胞等[10]。由于它以下的优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被认为是目前细胞治疗中的首选,第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辨别各种来源于中胚层的组织细胞,当组织细胞受到损伤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自我复制用以补充细胞修复组织。第二、最新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来治疗时,可分泌可溶性的细胞因子来调节机体的免疫环境。第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调节机体内的微环境用以缓解炎症因子及肿瘤因子对机体的损伤。尽管其机制还没有完全的研究透彻,但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已被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肝衰竭,移植物抗宿主疾病,骨髓移植后,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11]。近期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及自我增殖的能力,具有分化成肝细胞的潜能,在肝脏损伤修复过程中,能参与修复损伤的肝组织,在肝脏疾病的治疗中有广阔的治疗前景。而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免疫系统的有效调节剂,与多种免疫细胞间有相互作用关系并可抑制白细胞或使之激活成特异性的抗炎因子[1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通过旁分泌途径分泌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从而抑制炎症反应、细胞凋亡、肝星状细胞的激活及促进细胞外基质的降解,改善肝纤维化及促进肝细胞的再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不仅能增强肝脏再生的能力,而且还能抑制肝细胞的凋亡,修复受损肝细胞功能。其中最有利的是他们的免疫特性,即无明显免疫源性,易形成免疫耐受,这就有利于细胞移植[13]。在动物实验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门静脉注入,肝动脉注入,周围静脉注射、腹腔内注射或直接注入肝脏或脾脏等发现,其在不同的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肝细胞、胆管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脂肪细胞、神经细胞和心肌细胞等[14,1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肝细胞生长因子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培养基下分化成成熟肝细胞,分化率在30%~80%。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获得的肝细胞样细胞能表现出肝细胞的功能,如产生白蛋白,储存糖元,分化尿素,吸收低浓度的脂蛋白等[16]。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来促进损伤的肝细胞达到修复作用[17]。它具有免疫抑制及抗炎作用,在慢性肝损伤中是另一种改善机制,可能涉及抗炎细胞因子的分泌(例如IL-10,IL-1Ra,)或者生长因子的分泌(例如肝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7]。从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到形成肝细胞样细胞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到许多细胞因子的影响,主要影响的是各个阶段获得的细胞数量,而细胞的数量对细胞移植治疗肝衰竭尤为重要。一般来说,移植数目越多,治疗肝衰竭就越易成功,相反治疗效果就越差。

1.4其他类型的细胞 最后是其它类型细胞,如胎儿干细胞是体细胞分化的模板,但他的伦理的局限性和可能发生肿瘤而限定临床应用。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是否分化成肝细胞仍在研究中[18]。

2 白细胞介素与肝细胞再生

白细胞介素是由多种细胞产生并作用于多种细胞的一类细胞因子,由于最初是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而得名。目前已经发现了29种白细胞介素,分别命名为白细胞介素1到白细胞介素29,功能复杂,形成一个网络,相互重叠,是非常重要的细胞因子家族,在免疫细胞的成熟、活化、增殖和免疫调节等一系列过程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它们还参与多种生理及病理反应。Conget等报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有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3及白细胞介素6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多种细胞因子受体。目前研究与肝细胞有关的白介素有白介素6、白介素10。

恢复肝脏体积主要在于肝细胞的再生,研究表明肝细胞的再生受IL-6/Jak/STAT3通路的影响,在非病理及静态下肝细胞并不进行细胞的有丝分裂,在各种条件的刺激下,肝细胞能在IL-6或者TNF-α的作用下进行有丝分裂。IL-6/STAT3信号通路是由IL-6受体,Jak激酶,gp130和STAT3共同组成的,IL-6受体形成2个复杂的gp130受体,当其被IL-6识别后,马上将信号传递给肝细胞,Jak激酶主要的责任是激活gp130受体和STAT3。IL-6通过激活STAT3发送有丝分裂信号给肝细胞,并在肝细胞的再生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STAT3激活是肝细胞再生的促动反应,通过观察IL-6缺失型小鼠肝部分切除后30min~3h STAT3的激活过程,STAT3活化是受抑制的,因此肝细胞再生与IL-6是通过激活STAT3是密切关联的。TNF-α主要表达在库普弗细胞中,主要激活NF-kB,增加IL-6的产生,与IL-6受体结合,激活激活STAT3发送有丝分裂信号给肝细胞,促进肝细胞的再生。

研究表明,巨噬细胞激活和多种细胞因子的分泌在急性肝衰竭的发病机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内毒素,巨噬细胞的激活和促炎细胞因子都可能诱发CD163的表达[19]。而IL-10能上调CD163在单核细胞中的表达,从而减少肝细胞炎症反应。CD163和白介素IL-10在抗炎反应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有研究表明,IL-10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可能诱导单核细胞分化成巨噬细胞,这可能进一步上调CD163 mRNA和蛋白表达[20]。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通过调控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及分泌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从而减少前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减轻肝脏的炎症反应。白细胞介素10可通过减少Bcl-2的表达及促进FasL和Bax的表达促进肝星状细胞的凋亡。

3 展望

近年来随着肝衰竭的发病率的增加,传统的治疗及器官的移植已经不能满足我们对疾病治疗的期望,因此干细胞的移植成为研究的热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低免疫源性,自我复制及能够分泌细胞因子或生长因子等多种优势,已经成为我们干细胞移植的首选治疗细胞。但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少,并且随着动物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少,而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肝细胞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怎样能够大量获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体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的分化及白细胞介素对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成肝细胞样细胞的各个阶段的影响,至今还没有弄清楚。通过各种途径对肝细胞特征性蛋白的mRNA转录水平、糖原染色等来分析诱导分化的效果,了解白细胞介素对干细胞生长的可能影响,能够为干细胞移植治疗肝衰竭提供积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Lee W M.Acute liver failure[C]//Seminars in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2012,33(1):36-45.

[2]Bernal W,Hyyrylainen A,Gera A,et al.Lessons from look-back in acute liver failure?A single centre experience of 3300 patients[J].Journal of hepatology,2013,59(1):74-80.

[3]Khuu D N,Najimi M,Sokal E M.Epithelial cells with hepatobiliary phenotype:Is it another stem cell candidate for healthyhuman liver?[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7,13(10):1554.

[4]Wang F,Zhou L,Ma X,et al.Monitoring of Intrasplenic Hepatocyte Transplantation for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 Prospective Five-Year Follow-Up Study[C]//Transplantation proceedings [J].Elsevier,2014,46(1):192-198.

[5]Kim E J,Kim N,Cho S G.The potential use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J].Experimental&molecular medicine,2013,45(1):e2.

[6]Choi Y S,Jeong J A,Lim D S.Mesenchymal stem cell-mediated immature dendritic cells induce regulatory T cell-based immunosuppressive effect[J].Immunological investigations,2012,41(2):214-229.

[7]Wang S,Qu X,Zhao R C.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J].J Hematol Oncol,2012,5(1):19.

[8]Javazon E H,Beggs K J,Flake A W.Mesenchymal stem cells:paradoxes of passaging[J].Experimental hematology,2004,32(5):414-425.

[9]Barry F P,Murphy J M.Mesenchymal stem cells:clinical applications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chemistry&cell biology,2004,36(4):568-584.

[10]Kim E J,Kim N,Cho S G.The potential use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J].Experimental&molecular medicine,2013,45(1):e2.

[11]Frangogiannis N.G.Regulation of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 cardiac repair [J].Circ Res.2012,110(1):159-173.

[12]Frangogiannis N G.Regulation of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 cardiac repair[J].Circulation research,2012,110(1):159-173.

[13]Yuan S,Jiang T,Sun L,et al.The role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liver failure[J].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13.

[14]Sun L,Fan X,Zhang L,et al.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via four routes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liver failure in ra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2014,34(4):987-996.

[15]Ong S Y,Dai H,Leong K W.Hepatic differentiation potential of commercially available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J].Tissue engineering,2006,12(12):3477-3485.

[16]Poynter J A,Herrmann J L,Manukyan M C,et al.Intracoronary mesenchymal stem cells promote postischemic myocardial functional recovery,decrease inflammation,and reduce apoptosis via a 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 mechanism[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2011,213(2):253-260.

[17]Fujiyoshi M,Ozaki M.Molecular mechanisms of liver regeneration and protection for treatment of liver dysfunction and diseases[J].Journal of hepato-biliary-pancreatic sciences,2011,18(1):13-22.

[18]M?ller H J,Nielsen M J,Maniecki M B,et al.Soluble macrophage-derived CD163:a homogenous ectodomain protein with a dissociable haptoglobin-hemoglobin binding[J].Immunobiology,2010,215(5):406-412.

细胞分化范文3

1.(2013·海淀模拟)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发现,诱导人体表皮细胞使之具有胚胎干细胞的活动特征,且这些细胞可以转变为心肌细胞和神经细胞。下列与此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研究说明细胞分化是可以逆转的

B.人体表皮细胞的基因发生了突变

C.诱导后的细胞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

D.该研究可为治疗心血管绝症提供帮助

答案 B

解析 表皮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经诱导后具有了胚胎干细胞的活动特征,胚胎干细胞的分化程度较低,这说明细胞分化可以逆转;在该过程中,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并未发生改变;诱导形成的胚胎干细胞能够分裂分化为心肌细胞和神经细胞,因此该研究可为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帮助。

2.脊椎动物胚胎发育中产生了过量的运动神经元,它们竞争肌细胞所分泌的神经生长因子,只有接受了足够量神经生长因子的神经元才能生存,并与靶细胞建立连接,其他的则发生凋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脊椎动物细胞凋亡仅发生在胚胎发育时期

B.一个存活的神经元只与一个靶细胞建立连接

C.神经元凋亡是不受环境影响的细胞自动死亡

D.神经元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编程性死亡

答案 D

解析 细胞凋亡不仅发生在胚胎期,也发生在生物体其他的生命过程中;一个神经元通过它的轴突末梢可以与一个或多个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从题中信息可知,神经元的凋亡与神经生长因子有关,说明神经元凋亡受环境影响;神经元凋亡是受基因所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基因控制的编程性死亡。

3.视网膜母细胞瘤为恶性肿瘤,其发病与RB基因有关。RB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称为RB蛋白,分布于核内,能抑制细胞增殖。正常人体细胞中含有一对RB基因,当两个RB基因同时突变产生突变蛋白时,会发生视网膜母细胞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上述RB基因发生的突变属于显性突变

B.RB基因为抑癌基因,能抑制细胞癌变

C.突变蛋白的产生体现了细胞分化的实质

D.突变蛋白可以延长细胞周期

答案 B

解析 根据“当两个RB基因同时突变产生突变蛋白时,会发生视网膜母细胞瘤”可知,RB基因发生的突变属于隐性突变;因为RB基因编码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增殖,所以RB基因为抑癌基因;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而RB基因突变过程中遗传信息发生了改变;RB蛋白能抑制细胞增殖,可以延长细胞周期,而突变蛋白形成后产生癌细胞,其细胞周期变短。

4.下列关于细胞衰老、凋亡与坏死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衰老细胞的体积和细胞核体积都缩小

B.青蛙发育过程中尾的消失属于细胞坏死现象

C.细胞凋亡的根本原因是病原体感染

D.细胞衰老与凋亡是细胞正常的生理过程

答案 D

解析 衰老细胞的体积缩小,细胞核体积增大;青蛙发育过程中尾的消失属于细胞凋亡现象;细胞凋亡是受基因控制的编程性死亡过程。

5.下列有关细胞分化、衰老及凋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分化能使细胞中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发生改变

B.衰老细胞会出现线粒体减少、酶活性降低及细胞核变大等现象

C.细胞分化发生在胚胎期,细胞衰老与凋亡发生在老年期

D.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答案 C

解析 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使细胞中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发生改变。细胞的衰老与凋亡发生在生物个体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

6.为探究物质P抑制癌细胞增殖的效应,研究人员使用不同浓度的物质P处理人的离体肝癌细胞,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随着物质P浓度的增加,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越明显,但与处理时间无关

B.随着物质P处理时间的延长,抑制癌细胞增殖的作用越明显,但与浓度无关

C.物质P对肿瘤细胞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

D.通过本实验可以得出结论,物质P抑制癌细胞增殖的最适浓度为1.00 g/L

答案 C

解析 分析图中曲线可知,物质P的浓度和处理时间影响抑制率,A、B错误;从实验的结果看,该药物可以有效地抑制癌细胞增殖,其作用机理很可能是调控了癌细胞内凋亡基因的表达,使癌细胞进入编程性死亡的程序,C正确;本实验只是设置了物质P的部分浓度,虽然在1.00 g/L时抑制效果较另两组好,但不能确定该浓度为最适浓度,D错误。

7. 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在细胞核重编程研究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英国和日本的两位生物学家。所谓“细胞核重编程”即将人类成熟的体细胞重新诱导回干细胞状态,它们就有再分化形成多种类型的细胞的可能,可应用于临床医学。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核重编程与细胞内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密切相关

B.该项研究为临床上解决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带来希望

C.“动物细胞的分化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将可能被改写

D.他们的实验验证了动物细胞的全能性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意,细胞核重编程是指将人类成熟的体细胞重新诱导回干细胞状态,该过程与细胞内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密切关系,A正确;临床医学上利用该研究可以解决器官移植中的排斥反应问题,B正确;利用细胞核重编程技术可以使已经分化了的动物细胞重新回到干细胞状态,C正确;干细胞可以分化成多种类型的细胞,体现了干细胞发育的全能性,D错误。

8.科学家研究发现,人与其他哺乳动物一样,体内也存在一种被称为“ISL1”的心脏祖细胞,它可以分化为心肌、血管等特定类型的细胞。下列有关心脏祖细胞的说法,错误的是()

A.心脏祖细胞分化程度比心肌细胞的低

B.心脏祖细胞的分化性能比胚胎干细胞的低

C.心脏祖细胞与心肌细胞的核遗传信息相同

D.心脏祖细胞与造血干细胞形态结构不同的直接原因是mRNA不同

答案 D

解析 心肌细胞是由心脏祖细胞分化而来的,可见心脏祖细胞的分化程度比心肌细胞的低,A项正确。胚胎干细胞具有发育的全能性,故心脏祖细胞的分化性能比胚胎干细胞的低,B项正确。同一个体的不同体细胞都是由同一个细胞(受精卵)分裂、分化形成的,故含有相同的遗传信息,C项正确。心脏祖细胞与造血干细胞形态结构不同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不同,根本原因才是mRNA不同,D项错误。

9.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中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

B.细胞凋亡受基因控制,细胞癌变不受基因控制

C.白化病患者由于细胞衰老,酪氨酸酶活性降低而头发变白

D.将胡萝卜韧皮部细胞培养成植株的过程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答案 D

解析 单倍体生物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不一定含有同源染色体,如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单倍体;细胞凋亡受基因控制,细胞癌变是由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造成的,也受基因控制;白化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头发变白是由于其体内缺少酪氨酸酶,最终转化成的黑色素少;将胡萝卜韧皮部细胞培育成完整植株的过程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10.如图为人体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过程的示意图,图中①~⑥为各个时期的细胞,a~c表示细胞所进行的生理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与①相比,②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增大,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增强

B.⑤与⑥的基因型相同,蛋白质的种类也相同

C.若⑤⑥已失去分裂能力,则其细胞内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为DNARNA蛋白质

D.细胞衰老与死亡就会引起个体衰老与死亡

答案 C

解析 ②比①的体积大,细胞体积越大,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越小,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越弱;⑤和⑥细胞是由同一细胞经有丝分裂形成的,它们所含有的遗传物质相同,因此基因型相同,但由于这两种细胞是细胞分化形成的,它们基因表达的情况有差异,因此,蛋白质种类有差异;若⑤⑥细胞失去分裂能力,则细胞中没有DNA复制过程,但有基因的表达过程,遗传信息流动的方向为DNARNA蛋白质;多细胞生物中细胞的衰老与死亡和个体的衰老与死亡不一定是同步的。

11.下列关于细胞生命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不同细胞中处于关闭状态的基因一般不同

B.细胞普遍衰老与个体衰老存在因果关系

C.通过细胞凋亡可完成细胞的自然更新

D.霉变的食品易导致基因突变而产生原癌基因

答案 D

解析 细胞分化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因此不同的细胞处于关闭状态的基因一般不同;细胞的普遍衰老引起个体的衰老;通过细胞凋亡可完成细胞的自然更新;原癌基因是细胞中原本就含有的,不是由基因突变产生的。

12.正常干细胞和肿瘤干细胞都具有增殖、转移的能力,但二者在细胞增殖、分化潜能和细胞迁移等行为上又存在明显的差异。下列相关叙述中,合理的是()

A.正常干细胞的增殖过程受基因调控,肿瘤干细胞的增殖过程不受基因调控

B.正常干细胞只能迁移到特定组织,而肿瘤干细胞可迁移到很多部位

C.二者都失去了正常分化的能力

D.二者的遗传信息都没有发生改变

答案 B

解析 正常干细胞和肿瘤干细胞的增殖都受基因调控,A项错误;正常干细胞只能迁移到特定组织并分化为特定的细胞,而肿瘤干细胞不受限制,易扩散转移,B项正确;正常干细胞具有分化能力,肿瘤干细胞则不能完成正常的分化,C项错误;肿瘤干细胞的遗传信息发生了改变,D项错误。

13.变形虫和草履虫均为单细胞真核生物,二者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存在较大差异(设为甲组);同一高等植物上的叶肉细胞和根毛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也存在较大差异(设为乙组)。下列关于两组不同细胞间存在较大差异的根本原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两组均是因为遗传物质不同

B.两组均是因为处于表达状态的基因不同

C.甲组是因为遗传物质不同,乙组是因为处于表达状态的基因不同

D.甲组是因为处于表达状态的基因不同,乙组是因为遗传物质不同

答案 C

解析 变形虫和草履虫属于两种生物,二者的遗传物质不同;同一植株上的叶肉细胞和根毛细胞是由一个受精卵经有丝分裂、分化得到的,二者的遗传物质相同,但处于表达状态的基因存在差异。

14.细胞的生命历程与人的生命历程相似,都可分为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等阶段,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衰老的过程与基因无关

B.只要不接触致癌因子,就不会发生细胞癌变

C.经过分化的细胞一定不具有细胞分裂能力

D.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答案 D

解析 细胞分裂、细胞分化、细胞衰老、细胞凋亡和细胞癌变都受基因调控,A项错误;细胞癌变的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外因是致癌因子诱导,不接触致癌因子的细胞也可能会发生癌变,B项错误;经过分化的细胞不一定就不具有分裂能力,如B细胞是经过分化的细胞,但它还能增殖、分化,C项错误;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D项正确。

15.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在发育过程中,约有50%的细胞凋亡。发育中神经细胞数量的调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发育过程中产生的神经细胞一般是过量的

B.神经细胞能够存活下来可能与获得足够的生长因子有关

C.细胞凋亡能够调节细胞的数量

D.神经细胞的死亡与生长因子的数量有关,与基因表达无关

答案 D

解析 由题意可知,正常存活下来的神经细胞只有一半,因此发育过程中产生的神经细胞一般是过量的。细胞凋亡是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因此与基因的表达有关。

16.某科研小组开展了人白细胞介素18(IL­18)对核辐射诱导小鼠脾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的研究。

实验原理:机体的免疫系统对核辐射损伤很敏感,主要表现在核辐射会诱导免疫细胞凋亡。

实验步骤:

①选取若干实验小鼠,随机均分成甲、乙、丙三组;

②甲组无辐射损伤;乙组辐射损伤(60Co照射,下同);丙组先辐射损伤,1天后注射IL­18。

③14天后分别取各组小鼠脾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在培养了0 h、12 h、24 h、48 h后,检测并计算细胞凋亡相对值。

(1)脾属于机体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_,IL­18是一种淋巴因子,由________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____________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2)细胞凋亡是由遗传机制决定的________________死亡,与细胞凋亡直接相关的细胞器是________。

(3)设置甲、乙两组的目的是探究有无核辐射对细胞凋亡的影响。设置乙、丙两组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设计实验结果记录表。

(

4)科研小组还设置了丁组实验,方法是先注射IL­18,3天后进行辐射损伤,14天后的实验操作同前三组,与丙组相比,设置丁组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免疫器官 T 抗体(或溶菌酶) (2)编程性(程序性) 溶酶体 (3)探究有无注射IL­18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表格如下:

组别 细胞凋亡相对值0 h 12 h 24 h 48 h 甲 乙 丙 (4)探究核辐射前、后注射IL­18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解析 (1)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的,脾属于免疫器官,而白细胞介素是由T细胞分泌的一种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和抗体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与其直接有关的细胞器是溶酶体。(3)根据实验所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可以看出乙丙组对照,自变量是有无注射IL­18,从而探究有无注射IL­18对细胞凋亡的影响。(4)设计丁组实验和丙组形成对照,进一步探究核辐射前、后注射IL­18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17.如图表示造血干细胞的发育途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造血干细胞A进行自我更新的过程需要进行________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与细胞C凋亡有关的细胞器主要是________,细胞D和细胞E不同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免疫的三道防线中,细胞E参与________________防线。在细胞D参与的免疫过程中,细胞D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化而来,细胞E在此免疫过程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细胞分化范文4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培养 丹酚酸B 心肌细胞

0引言

当前,细胞移植作为一项极具开创性意义的治疗方法及技术用于改善心功能及心肌活力已受到广泛关注.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存在于骨髓基质中,由于MSCs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增殖能力强,且具有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可被诱导成为间充质来源的多种成体细胞[1-3]等特点,被称为是组织工程最具应用前景的一种干细胞,将MSCs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来修复死亡的心肌组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MSCs向心肌细胞定向分化需要一定的诱发因素. 体外研究大多学者都使用5氮胞苷(5 Azacytidine,5aza)作为诱导剂对MSCs进行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 然而作为一种白血病化疗药物,5aza会残留在细胞DNA中[4],因此诱导后的移植细胞潜在的生物安全性令人担忧. 而中药具有临床应用安全和长期有效的特点,许多中药制剂、单味中药及中药单体都具有诱导细胞分化成分. 丹酚酸B是丹参水溶性成分中最主要的活性成分,具有和一些诱导剂(如β巯基乙醇、DMSO)相似的抗氧化作用,因此开展丹酚酸B诱导MSCs分化有一定的开创性.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实验动物:SD大鼠,雄性,体质量90~100 g,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主要试剂:DMEM培养基(GBICO/BRL),胎牛血清(奥地利PAA),丹酚酸B(广州市药检所,标准品),5aza(Sigma),兔抗大鼠CD44多抗(博士德),兔抗大鼠CD34多抗(博士德),CY3标记的羊抗兔IgG(博士德),Hoechst33342 (Sigma),AllPrep RNA/Protein Kit(Qiagen),OneStep RTPCR Kit(Qiagen).

1.2方法

1.2.1MSCs分离、培养无菌条件下取大鼠股骨,以含150 mL/L胎牛血清的DMEM 培养液冲洗髓腔,以5×109个/L接种. 当细胞接近80%铺满瓶底后,以2.0×108个/L细胞的密度接种于传代培养瓶中进行扩增培养. 取第3代的MSCs进行实验.

1.2.2MSCs鉴定

1.2.2.1形态学鉴定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拍照.

1.2.2.2免疫荧光鉴定MSCs种于盖玻片上,步骤如下:多聚甲醛室温固定30 min,PBS洗3次,每次3 min. 加入含5 mL/L Triton X100和50 mL/L BSA的 PBS, 30 min后用PBS洗3次,每次3 min. 加一抗兔抗大鼠CD44(1∶100), 兔抗大鼠CD34(1∶100)多克隆抗体,各100 μL,放入湿盒内4℃过夜. 用PBS 冲洗3次,每次5 min. 加入荧光二抗Cy3IgG(1∶100),室温下避光孵育30 min后,用PBS冲洗3次,每次5 min. 加10 mg/L的Hoechst 33342溶液,放入湿盒内37℃避光孵育10 min. PBS清洗3次,每次3 min. 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 对照片滴加PBS代替一抗,其余相同.

1.2.3丹酚酸B诱导MSCs向心肌样细胞分化将对数生长期的P3 MSCs以2.0×108个/L接种于6孔板内,每孔1 mL. 待细胞生长至亚融合状态(约第3日),将细胞分为3组,每组8个孔. A组细胞用MSCs完全培养基、B组细胞用终浓度为5 μmoL/L的5aza培养基、C组细胞用含丹酚酸B 30 mg/L的培养基共同培育24 h后,吸弃培养基,用PBS清洗3次,加入MSCs完全培养基继续培养. 分别在诱导1,7,14和21 d后收集细胞,提取细胞总RNA,检测浓度后进行RTPCR检测NKX2.5, GATA4, αactin mRNA的表达.

提取总RNA作为模板,经电泳鉴定其完整性后,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A260与A280的比值,并计算其浓度. 设βactin为内参照. 取40 mg/L的RNA,反应体系为25 μL,循环参数:95℃ 30 s,55℃ 30 s,72℃ 45 s,共33循环进行RTPCR. 取5 μL RTPCR产物,经20 g/L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利用凝胶成像系统扫描分析NKX2.5, GATA4, αactin基因与内参βactin的光吸收比值. 进行3次独立实验. RTPCR引物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序列为Nkx2.5的上游引物CAGAACCGCCGCTACAAG,下游引物AGTCCCCGACGCCAAAGT,预期大小325 bp;GATA4的上游引物CTGTCATCTCACTATGGGCA,下游引物CCAAGTCCGAGCAGGAATTT,预期大小257 bp;αactin的上游引物GGAGAACCACAGGCATTG,下游引物CATCGGGAAGTTCGTAGC,预期大小297 bp;βactin的上游引物AGAGGGAAATCGTGCGTGAC,下游引物AGGAGCCAGGCAGTAATC,预期大小353 bp.

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均数间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方差不齐用秩和检验.

2结果

2.1细胞形态观察原代培养1 d后, 可见MSCs呈长梭形贴壁生长并散在分布(图1A), 7 d后, >80%的细胞克隆融合, 可传代. 传代后, MSCs在2 h内贴壁生长, 无潜伏期, 克隆状增殖, 细胞形态较一致, 多为长梭形, 呈“旋涡”样生长(图1B), 5~6 d可再传代.

2.2免疫荧光鉴定MSCs细胞呈CD44阳性,见胞质呈红色(CY3),胞核呈蓝色(Hoechst33342)(图1C);而CD34呈阴性,胞质未见红色,仅见胞核呈蓝色(图1D),阴性对照片也仅见蓝色的胞核.

2.3诱导后细胞形态的变化细胞诱导前呈长梭形(图2A),30 mg/L的丹酚酸B诱导1 wk后,形态逐渐发生变化,细胞体积增大,呈球形或棒状(图2B),诱导14 d左右细胞相互融合,形成肌管样结构(图2C),诱导21 d肌管样结构明显增多,部分细胞聚集,形成一个球形的聚集物(图2D). 5aza组的细胞的变化过程和丹酚酸B组相似.

2.4丹酚酸B诱导MSCs向心肌样细胞分化过程中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RTPCR扩增基因片段后,20 g/L琼脂糖凝胶检测到NKX2.5和GATA4 mRNAA: 原代培养1 dMSCs ×200; B: 传代MSCs ×200; C: CD44阳性×1000; D: CD34阴性×1000.表1NKX2.5 mRNA的RTPCR产物的相对光密度值

3讨论

现在还没有发现MSCs的特异表面分子[5-6]. 目前认为MSCs表达SH2, SH3, SH4, CD9, CD10, CD29, CD44, CD51, CD54, CD58, CD59, CD61, CD62, CD80, CD90, CD102, CD106, CD120, CD121, CD123, CD126, CD127, CD140, CD147, CD166,但它不表达造血谱系特异的表面分子,如CD14, CD34, CD38, CD45等. 实验通过多次传代纯化MSCs,并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了第3代MSCs的CD44和CD34,结果显示CD44呈阳性,而CD34呈阴性,进而鉴定了MSCs.表2GATA4 mRNA的RTPCR产物的相对光密度值

转贴于 发生生物学的研究表明NKX2.5, GATA4等心肌细胞特异性的基因在心肌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是胚胎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的重要启动基因[7-10]. NKX2.5基因在心肌细胞分化前就开始表达,是心脏发生中最早表达的转录因子,心脏前体细胞分化的最早标志物. GATA4基因也是心脏前体细胞的最早期标志之一,调节心肌细胞的发生、分化及心脏前体细胞形成线状心管. 本实验发现,NKX2.5, GATA4基因在诱导前有不同程度的弱表达,可能是因为这些基因在体内各组织器官表达的广泛性. 这些基因在诱导后1 d表达开始增强,7 d时达高峰,诱导后7 d MSCs形态即发生变化,14 d时心肌细胞重要结构蛋白αactin显著表达,开始具有心肌细胞的表型. 在丹酚酸B诱导MSCs分化为心肌细胞的过程中推测丹酚酸B促进了这两个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心肌细胞结构蛋白的表达.

丹酚酸B的诱导骨髓MSCs分化心肌细胞机制目前尚未清楚. 推测,丹酚酸B在诱导MSCs转变为心肌样细胞中的作用估计与其影响心肌细胞相关调控基因(包括GATA4, NKX2.5)和(或)改变骨髓基质微环境,分泌某些细胞诱导因子有关,但确切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而MSCs的分化机制研究是当前MSCs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如果在该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将对MSCs的临床应用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Rangappa S, Entwistle JW, Wechsler AS, et al. Cardiomyocytemediated contact programs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o express cardiogenic phenotype[J].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03, 126(1): 124-132. [2] Yachnis AT, Laywell ED, Zander DS, et al. Bone marrow transdifferentiation in brain after transplantation: A retrospective study[J]. Lancet,2004,363(9419):1432-1437.

[3] Schmidt A, Ladage D, Steingen C, et 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ransmigrate over the endothelial barrier[J]. Eur Cell Biol, 2006, 85(11): 1179-1188.

[4] Hakuno D, Fukuda K, Makino S, et al. Bone marrowderived regenerated cardiomyocytes express functional adrenergic and muscarinic receptors[J]. Circulation, 2002, 105(3): 380-386.

[5] Pittenger MF, Mackay AM, Beck SC, et al. Multilineage potential of adult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J]. Science, 1999, 284(5411): 143-147.

[6] Conget PA, Minguell JJ. Phenotypical and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progenitor cells [J]. J Cell Physiol, 1999, 181(1): 67-73.

[7] Epstein JA, Buck CA.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cardiac 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for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and DiGeorge syndrome[J]. Pediatr Res,2000,48(6):717-724.

[8] Sucov HM. Molecular insights into cardiac development[J]. Annu Rev Physiol,1998,60:287-308.

细胞分化范文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具有在体内及体外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潜能,为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细胞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开展中药定向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研究,可望为今后临床神经细胞移植提供安全有效的诱导分化剂,也可为中医药在间充质干细胞领域的应用开辟新的途径。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神经细胞 中药

【Abstract】 The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have the potential on the differentiating intoneuron both in vivo and in vitro.It offers new methods of cell treatment on several kinds of neural diseases.Developing th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study on that MSCs are directional induced differentiationinto neuron,hope it can offer secure and effective inducibledifferentiation pharmaceuticaldosage form on clinicalneurontransplant,also hope it can find new approach on herb application in MSCs territory.

【Key words】 mesenchymal stem cells; neuron;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近年来,随着干细胞治疗的研究进展,骨髓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cells,MSCs)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治疗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由于成年哺乳动物神经元损伤后无法再生,而骨髓间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可以分化为神经细胞,故在神经元受损如脑梗死等疾病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而传统中药作为诱导分化剂具有价廉、安全的优点,可望成为今后临床神经细胞移植安全有效的诱导分化剂,因此为临床神经系统损伤疾病的治疗以及新药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1 骨髓间质干细胞

1.1 定义 骨髓包括基质系统和造血系统,基质系统含有非造血组织的干细胞,它来源于中胚层的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具有能够分化形成至少7种组织细胞,因其有向中胚层和神经外胚层来源的多种组织细胞分化的能力,如骨、软骨、脂肪、纤维组织和骨髓支持基质等多种间充质组织,因而被称为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

1.2 来源 MSCs作为一种组织干细胞存在于多种组织中,不仅存在于骨髓、脐血和外周血中[2],还存在于软骨膜、骨膜、肌肉[3]、脂肪以及骨小梁中[4]。目前研究较多的是骨髓来源的MSCs,骨髓基质是MSCs最重要的来源。目前MSCs的试验研究多取材于大鼠、小鼠,少数还有兔子、猴、狗、羊及成人、胎儿等。

2 MSCs诱导成神经细胞的相关检测指标

目前鉴定神经细胞多用免疫组化和RT-PCR法检测神经丝蛋白(NF-M)、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5]、巢蛋白(nestin)[6]、微管联合蛋白-2(MAP-2)、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7]、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8]等的表达。

3 国内外诱导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神经干细胞的发现和研究,对中枢神经细胞是不能再生的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Kopen、Brazel-ton等发现MSCs注射到新生小鼠脑内可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9,10]。由此为神经系统的多种难治性疾病开辟了一条新的细胞替代疗法。虽然Woodbury等在体外用经β-巯基乙醇诱导MSCs分化的神经元样细胞虽然速度快、诱导分化率高,但神经元样细胞成活时间很短,临床实际应用价值不大[5,11]。目前中医药在这方面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中医药素有滋阴补阳、强身壮体、增智健脑、抗衰老和调节免疫功能之功效,自2001年项鹏、夏文杰[12]等首次报道将成人MSCs用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预诱导,再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诱导,发现MSCs在诱导后,类似神经元形态,结果与硫代甘油对照组相似,但细胞存活时间较久。此后中药对MSCs的定向诱导分化作用引起了关注。近年来研究发现,中药丹参、麝香多肽、川芎嗪、三七总皂甙、黄芪、天麻、人参、当归、地黄多糖以及中药丹参联合神经生长因子等均可诱导MSCs定向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银杏内脂B也可促进成年大鼠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并且发现利用麝香多肽在体外将MSCs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前体细胞后,再将此类MSCs源性的神经前体细胞植入横断性脊髓损伤大鼠模型和帕金森病大鼠模型中,发现此类细胞不但可在宿主体内成活、迁移,还能与宿主的相应组织发生整合,植入此类细胞还可促进宿主的神经再生,大大改善宿主的症状,使宿主的神经功能得以较大程度的恢复[12~18]。但神经干细胞需要在脑组织中获取,在人体中该项研究受到极大限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内及体外具有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潜能,为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细胞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近年来国内学者尝试应用中药体外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细胞,可望为中医药在间充质干细胞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开辟新的途径。

4 研究中药诱导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意义

4.1 研究MSCs的意义 虽然有学者应用神经干细胞、胚胎干细胞移植在治疗脑梗死等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若开展MSCs移植却有着更为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因MSCs来源广,取材容易,对机体损伤小,利用患者本人的骨髓获取的MSCs完全是自身遗传背景,可避免免疫排斥反应,并且无伦理学方面的困扰,更易于临床应用。因此,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治疗中,MSCs是很好的细胞来源。

4.2 研究应用中药诱导的意义 MSCs体外向神经细胞分化,国外研究较多使用β-巯基乙醇、二甲基亚砜、硫代甘油等作为诱导剂,但这些化学制剂均有一定毒性,不能应用于人体内。利用经临床验证的传统中药作为诱导分化剂具有价廉、安全的优点,可望成为今后临床神经细胞移植安全有效的诱导分化剂。

5 MSCs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许多学者将MSCs移植进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动物模型中,如:遗传性脱髓鞘性神经病、脑卒中、脑外伤等,观察其治疗效果,以期探索一条治疗CNS疾病的新途径[19]。

如MSCs对Parkinson疾病的治疗,侯玲玲等[20]用实验证明了骨髓MSCs有望成为治疗PD 的种子细胞。MSCs对脱髓鞘性神经病的治疗,Sasaki M 等[21]也通过实验表明体内MSCs能分化成髓磷脂形成细胞并修补脱髓鞘的CNS。以及MSCs对脑中风疾病和对CNS外伤的治疗都表明MSCs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转贴于 6 存在的问题

(1)MSCs分化成神经细胞的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已报道的用于诱导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的中药大部分和β-巯基乙醇有共同之处,即抗氧化作用,推测它们的诱导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但确切机制仍需要进一步探讨。(2)迄今尚没有一位研究者成功地诱导MSCs定向分化为某一种有功能的特定类型神经元,如DA 神经元。进一步解决如何控制MSCs向神经元方向定向分化,延长神经元的存活时间等问题,将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和退行性疾病的治疗。(3)中药诱导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研究中,已证实一些中药具有在体外诱导MSCs向神经样细胞分化的作用,但在动物模型中,移植MSCs并同时应用这些中药诱导,能否增加MSCs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阳性转化率。促进新生神经元存活;能否更有效的刺激宿主细胞分泌神经营养因子,促进神经损伤功能恢复;体外用这些中药诱导出的神经元尚未观察到递质的表达,如何才能诱导出具有合成和分泌神经递质功能的神经元;体外用这些中药从MSCs诱导分化形成的神经样细胞,用于动物体内是否具有神经样细胞的功能,仍需要进一步探索[22]。(4)还有姚晓黎等观察到参芪液在诱导hMSC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过程中,去除参芪液,观察到神经元样细胞又恢复为hMSC的外形,呈现宽大扁平或长梭形。基因检测显示逆转化的细胞基因表达与未分化hMSC相似。因此得出结论:参芪液可以促进hMSC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过程可以出现逆转化现象[23]。此例可提示在用中药诱导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过程中,诱导时间的长短也是个关键的因素,还有待进一步摸索。

参考文献

1 张国福.骨髓基质(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潜能的研究进展.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15(3):74.

2 秦洁,宋波,龚光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的分化和调控.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3,1(12):17.

3 Wakitoni D.Mesenchyrnal cel1-based repair of large,ful1-thickness defects of articular cartilage.J Bone Joint Surg,1994,76A:579.

4 Nuttall Me,Patton AJ,Olivera DL,et al.Human trabecular bone cells are able to express both osteoblastic and adipocytic phenotype:implications for osteopenic disorders.J Bone Miner Res,1998,13(3):371.

5 Woodbury D,Emily J.Adult rat and human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differentiate into neurons.J NeuroscienceResearch,2000,61(4):364.

6 孙金峤,曹云涛.巢蛋白与脑损伤.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5,4(4):419-420.

7 冯英,谢富康,胡黎平,等.骨髓基质干细胞诱导成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4,20(12):2268-2271

8 张培训,姜保国,何湘君,等.GFAP启动子与骨髓基质干细胞神经胶质分化的筛选.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4,21(9):1105-1106.

9 Kopen GC,Prockop DJ,Phinney DG.Marrow stromal cells migreate throughout forebrain and cerebellum,and they differentiate into astrocytes after injection into neonatal mouse brains.P roc Natl Acad Sci USA,1999,96(19):10711.

10 Brazelton TR,Rossi FMV,Keshet GL,et al,From marrow to brain:expression of neuronal phenotypes in adult mice.Science,2000,290(5497):1775.

11 唐云安,王瑞淑,张成,等.维生素A酸、锌等诱导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34(3):377-380.

12 项鹏,夏文杰,王连荣,等.丹参注射液诱导间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1,22(5):321-324.

13 黄镇,金国华,张新化.银杏内酯B对成年大鼠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促进作用.解剖学报,2003,(8):367.

14 刘金保,董晓先,董燕湘,等.多种中药成分诱导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转变为神经元样细胞.中国药物与临床,2003,3 (3):234.

15 撒亚莲,李海标.川芎嗪诱导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转变为神经元样细胞的研究.解剖学报,2003,34(5):514.

16 撒亚莲,李海标.三七总皂甙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2,23(6):409-410.

17 肖庆忠,温冠媚,李浩威,等.麝香组分诱导成年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定向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能力.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2,23(6):405-408.

18 蔡光先,林琳,刘柏炎,等.地黄多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效应.中国临床康复,2005,9(17):46-47.

19 郭丽,孟洪琪,范洪学.向神经细胞分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29(6):856-858.

20 侯玲玲,郑敏,王冬梅,等.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成年大鼠脑内的迁移及分化.生理学报,2003,55(2):153-159.

21 Sasaki M,Honmou O,Akiyama Y,et al,Transplantation of an acutely isolated bone marrow fraction repairs demyelinated adult rat spinal cord axons.Glia,2001,35 (1):26-34.

22 余勤,连俊兰,盛丽先,等.中药对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干预作用的研究.中医药学刊,2005,23(1):48-50.

细胞分化范文6

【摘要】 目的: 研究人核迁移蛋C(hNUDC)促进人脐血来源的CD34+细胞增殖、 分化为巨核细胞的作用。方法: 使用Dynal CD34体外分离系统收集人脐血CD34+细胞, 无血清甲基纤维素半固体法体外培养CD34+细胞12 d后, 显微镜下观察hNUDC对CD34+细胞分化增殖为小、 中、 大巨核细胞集落的形态、 数目的影响; 无血清液体培养体系培养CD34+细胞10 d后, 流式细胞术检测hNUDC对CD34+细胞分化增殖为CD41+细胞的表达率及其DNA倍性的影响。结果: hNUDC能够明显促进CD34+细胞分化增殖形成中小型CFUMK集落, 可显著增加巨核细胞表面标志物CD41+的表达, CD41+细胞中DNA倍性显著地高于血小板生成素。结论: hNUDC对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和分化为巨核细胞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人核迁移蛋白; 巨核细胞; DNA倍性

[Abstract] AIM:  To study the effect of human nuclear distribution C (hNUDC) on human megakaryocyte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from cord blood CD34+ cells in vitro. METHODS:   Human CD34+ cells were isolated using the Dynal CD34 Progenitor Cell Selection System from umbilical cord blood. The CD34+ cells were then cultured in serum free methylcellulose semisolid media, the morphologic aspects and number of small, medium and large CFUMK colonies were observed and scored on the day12 by microscopy analysis. The CD34+ cells were cultured in serum free liquid media, cells were removed on day 10 and formation of CD41+ in human megakaryocyte and its DNA polyploidization of nuclear were analyzed on a FACsort flowcytometer. RESULTS:  hNUDC supported the form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 CFUMK colony in serum free semisolid media. Furthermore, hNUDC induced a remarkable increase in expression of the megakaryocyte cell surface marker CD41+ and stimulated the CD41+ DNA polyploidization more effectively than TPO. CONCLUSION: hNUDC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egakaryocyte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Keywords]hNUDC; Megacaryocyte; DNA polyploidization

[摘 要] 目的: 研究人核迁移蛋C(hNUDC)促进人脐血来源的CD34+细胞增殖、 分化为巨核细胞的作用。方法: 使用Dynal CD34体外分离系统收集人脐血CD34+细胞, 无血清甲基纤维素半固体法体外培养CD34+细胞12 d后, 显微镜下观察hNUDC对CD34+细胞分化增殖为小、 中、 大巨核细胞集落的形态、 数目的影响; 无血清液体培养体系培养CD34+细胞10 d后, 流式细胞术检测hNUDC对CD34+细胞分化增殖为CD41+细胞的表达率及其DNA倍性的影响。结果: hNUDC能够明显促进CD34+细胞分化增殖形成中小型CFUMK集落, 可显著增加巨核细胞表面标志物CD41+的表达, CD41+细胞中DNA倍性显著地高于血小板生成素。结论: hNUDC对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和分化为巨核细胞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人核迁移蛋白; 巨核细胞; DNA倍性

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 TPO)在体外具有调节巨核细胞增殖、 成熟和血小板形成的功能[1]。但研究发现TPO基因敲除小鼠的血小板计数虽然比正常小鼠降低了85%, 但这些小鼠并没有发生出血现象, 仍具有形态正常的巨核细胞和血小板[2]。因此推测, 很可能存在有其他因子, 与TPO一起参与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生成的调控过程。核迁移蛋白C (nuclear distribution C, NUDC)在核迁移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NUDC与其家族成员相互作用[3], 和微管一起参与细胞增殖[4]、 正常的造血、 神经迁移和脑发育。在增生的细胞中可以观察到NUDC强烈的免疫标记, NUDC的水平在红系祖细胞中最高, 在正常人骨髓中, 早期骨髓祖细胞和红系祖细胞中, 人核迁移蛋白C (hNUDC)和mRNA有高水平表达。我们使用重组hNUDC 蛋白, 成功制备了 hNUDC单克隆抗体(mAb), 前期实验结果表明, hNUDC 蛋白呈点状分布于人巨核细胞、 巨核系白血病细胞株Meg01、 Dami的细胞膜与细胞核中, 而且hNUDC可以特异地与血小板生成素受体(Myeloproliferative leukemia, Mpl)特异地结合, 对于小鼠的巨核细胞系和血小板的生成, 具有与TPO类似的生物活性[5]; 表明hNUDC很有可能是巨核细胞增殖分化调控中一个重要的因子。为进一步确证并检测hNUDC蛋白是否具有参与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生成调控的生物活性, 我们选择正常人脐带血的造血干细胞, 在体外实验观察hNUDC对造血干细胞增殖、 分化的作用, 为脐血巨核系定向扩增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摸索条件, 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Dynal CD34 祖细胞分选系统购自 Dynal Biotech公司; 造血干细胞无血清培养液StemSpan H2000购自Stem Cell Technologies公司; 淋巴细胞分离液购自Amersham Biosciences公司; IMDM (Iscove’s Modified Dulbecco’s Medium)培养基粉末购自Gibco公司。青霉素和链霉素、 rhTPO、 甲基纤维素均购于Sigma公司。FITC标记的抗人CD41抗体、 抗人IgG抗体购于Biolegend公司。

1.2 方法

1.2.1 免疫磁珠分离法体外分离人脐血CD34+ 细胞 每份脐血均取自广东省造血干细胞库, 样品经产妇正式同意后来自足月分娩的胎儿。 脐血平均采集量为50~80 mL, 用分离缓冲液将肝素抗凝的脐血1∶4稀释, 淋巴细胞分离液 FicollHypaque (JPrep) 水平离心机密度梯度离心, 收集界面层单个核细胞, 用相同体积的分离缓冲液悬浮混匀细胞, 500 g离心20 min; 用分离缓冲液重悬沉淀细胞, 300 g离心20 min; 取沉淀, 将细胞用冰预冷的分离缓冲液重新悬浮至4×1010~4×1011/L, 总体积至少到1 mL。按照Dynal CD34祖细胞分选系统操作说明进行脐血CD34+细胞分选, 得到纯化的CD34+细胞, 细胞计数后用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分离前后样品中CD34+细胞表达率, 计算纯度和回收率。

1.2.2 hNUDC蛋白的表达、 纯化以及实验分组设计 hNUDC蛋白的表达、 纯化的具体方法参考文献[5]。实验设正常对照组、 TPO 阳性对照组(终浓度为50 μg/L)和 hNUDC 蛋白不同浓度组(终浓度为 50、 100、 500 μg/L)。正常对照组为 pET28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空载体, 经过与表达 hNUDC 和组氨酸亲和柱纯化hNUDC相同的处理过程, 最后溶解于含1 g/L BSA 的 PBS 缓冲溶液中。

1.2.3 hNUDC对CFUMK集落形成的影响 使用9 g/L甲基纤维素无血清半固体培养, 每毫升培养体系为含5×103个CD34+细胞、 常规剂量链/青霉素以及各种浓度的rhTPO 或hNUDC蛋白, 接种在35 mm 培养皿, 每组重复3个培养皿, 每个培养皿1.5 mL。置37℃、 50 mL/L CO2饱和湿度的孵育箱中培养12 d后计算CFUMK集落数, 根据每个CFUMK集落中包括的巨核细胞数目, 将CFUMK集落分为3类。(1)CFUMK小集落(small CFUMK colony): 包括3~20个巨核细胞; (2)CFUMK中集落(medium CFUMK colony): 包括21~49个巨核细胞; (3)CFUMK大集落(large CFUMK colony): 包括≥50个巨核细胞。倒置显微镜下分别计算大、 中、 小集落数。本实验重复3次。

1.2.4 hNUDC对CD41+细胞阳性表达率的影响 5 mL的无血清培养液体系中含1×104人脐带血CD34+细胞, 无血清培养基StemSpan H2000, 不同浓度的hNUDC蛋白、 TPO和相同体积的对照液体PBS。 37℃、 50 mL/L CO2条件下培养, 每3~4 d半量换液1 次。培养10 d后收集细胞, 用PBS缓冲液洗3次后, 加入FITC标记的抗人CD41抗体, 同时用FITC标记的抗人IgG抗体作为阴性对照, 4℃孵育30 min, 用PBS缓冲液洗3次后, 用-20℃预冷的乙醇固定细胞, 采用双色FACSVantage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CD41+细胞阳性表达率。

1.2.5 hNUDC对CD41+细胞的DNA含量和倍性的影响 细胞收集与标记方法同上, 用-20℃ 预冷的乙醇固定细胞并透膜后, PI (propidium iodide)染色, 采用双色FACSVantage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CD41+细胞的DNA含量和倍性。

1.2.6 动态观察脐血CD34+细胞液体培养体系中 CD41+细胞形态和数目 倒置显微镜下, 在培养第7、 10天动态观察hNUDC与TPO对CD34+造血干细胞形态学的影响。培养第10天收集培养的细胞进行吉姆萨染色观察。

1.2.7 统计学分析 实验数据以x±s表示,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PC11.5软件分析, 统计方法为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 其中CD41+细胞的表达率及其DNA含量的比较先行平方根反正弦变换(Y=arcsinx )变换, 以P

2 结果

2.1 体外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和CD34+细胞 每次采集的抗凝处理后脐血在40~ 60 mL之间, 经淋巴细胞分离液离心分离单个核细胞。去黏附细胞后得(0.98±0.33)×108的单个核细胞 [(0. 7~1. 3)×108 ], CD34 +细胞比例为(1.20±0.33)% [(0. 8~1. 7)%]。流式细胞术测定分离前后样品中CD34+百分含量分别为3.2%和95.3%。本次实验中应用的免疫磁珠分离系统一次吸附过滤的CD34+干细胞的平均纯度达到88%。从1×108个界面细胞, 平均可以分离获得1×106 CD34+干细胞。

2.2 hNUDC对CD34+细胞增殖分化为CFUMK集落的作用 对照组只有小型CFUMK集落生长, hNUDC在50 μg/L时即能促进CFUMK小集落生长,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hNUDC对CD34+细胞分化为CD41+细胞的作用 人脐带血CD34+细胞与不同剂量组的hNUDC液体培养10 d后, 对照组CD41+细胞百分含量仅为5.43%; 50 μg/L和100 μg/L剂量的hNUDC组的CD41+细胞百分含量分别34.03%和43.56%, 明显高于对照组 (P

2.4 hNUDC对CD41+细胞DNA倍性的作用 单独经过50 μg/L和 100 μg/L hNUDC培养后细胞的DN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

2.5 hNUDC培养不同时间对CD41+细胞形态的作用 使用hNUDC蛋白单独培养人脐带血CD34+细胞后的第7天, 可以观察到许多“巨大细胞”形态的巨核细胞, 在第10天达到最多, 大部分细胞成为成熟巨核细胞, 部分细胞还伴随有前血小板的形成。100 μg/L hNUDC剂量组的效果最好, 500 μg/L hNUDC剂量组的“巨大细胞”数量低于50 μg/L和100 μg/L hNUDC剂量组。TPO单独使用后, 在第5天就可以观察到许多“巨大细胞”形态的巨核细胞, 并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增多变大。在第10天, 收集各组细胞进行吉姆萨染色 (图1), 可见单独经过100 μg/L hNUDC培养后, 倍性为四倍体、 八倍体的巨核细胞所占比例较多, 并且部分细胞已经进入前血小板状态。TPO组中的大部分细胞的细胞核为二倍体和四倍体, 进入前血小板状态的细胞很少见到。对照组中的细胞几乎全部为不成熟的原始干细胞, 表现为淋巴母细胞样的祖细胞形态, 细胞核多为深染的单核细胞, 部分为二倍体细胞, 但体积很小。图1 hNUDC对人CD34+细胞培养10 d后形态学的影响

3 讨论

血小板的形成极其复杂, 是多水平调控的生物学过程。包括多潜能造血干细胞向巨核细胞分化、 增殖。在巨核细胞趋于成熟时细胞核经数次分裂成为多倍体, 但胞体不分裂, 在产生血小板之前细胞呈不规则形状, 细胞伸出细长的微管, 微管的顶端连着突起的胞质, 胞质膨大后脱落即成血小板。这一过程又称前血小板(proplatelet)生成过程[6]。然而前血小板生成以及血小板释放的过程目前仅仅是假设, 几十年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课题。TPO是血小板形成中一个最重要的细胞因子[1], 但是研究表明TPO并不是必不可少[2], TPO受体mRNA表达量的增加并不受TPO的影响[7]。另有实验证明, TPO只作用于巨核细胞的增殖及早期成熟时期, 对巨核细胞后期成熟尤其对前血小板的生成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8]。本实验以TPO作为阳性对照, 其结果与以往研究的报导结果一致。

为研究hNUDC促进人脐血来源的CD34+细胞增殖、 分化为巨核细胞的作用, 本实验在无血清甲基纤维素培养系统中加入不同浓度的hNUDC蛋白, 结果显示在hNUDC存在条件下, 生长的CFUMK集落主要为包括3~50个巨核细胞的CFUMK 中小集落。而TPO 在 50 μg/L时对大、 中、 小型CFUMK都有明显的促进生长作用, 主要产生的集落为包括≥50个巨核细胞的CFUMK大集落。一般认为, CFUMK大集落生长来源于较原始的巨核祖细胞, 而中小型的CFUMK集落生长来源于较成熟的巨核祖细胞。我们发现不同剂量组的hNUDC均能促进CFUMK小集落形成, 因此说明hNUDC能够在体外直接作用于较成熟的巨核祖细胞, 促进巨核祖细胞细胞分化增殖形成集落, 对巨核细胞具有促进增殖和分化的作用。

在无血清液体培养系统中添加hNUDC蛋白, 纯化后的CD34+细胞向着巨核系细胞分化, 并表达巨核系细胞特异的表面标志物CD41。随着CD34+ CD41+巨核系定向祖细胞向成熟的巨核系细胞分化, CD41 抗原表达明显增加, 并且细胞的DNA含量高于对照组。值得注意的是CD41+细胞的DNA倍性分布中, 二倍体、 四倍体和八倍体的比例与TPO组相近, 但16倍体和32倍体的分布则明显高于TPO组。吉姆萨染色进一步确证了hNUDC培养后的人脐带血分化后细胞形态学变化, 巨核细胞倍性增加, 细胞质更加成熟, 其效果明显优于TPO。

本实验结果提示, hNUDC对巨核细胞活性的作用可能主要集中于巨核细胞的后期成熟阶段, 尤其是巨核细胞的多倍体化与胞质成熟阶段或者血小板生成的阶段。 hNUDC很可能是促进造血干细胞向巨核系分化及诱导成熟的晚期作用的重要因子。但是对于其重要作用机制以及与其他调控因子的相互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Zheng C, Yang R, Han Z, et al. TPOindependent megakaryocytopoiesis[J]. Crit Rev Oncol Hematol, 2008, 65(3): 212-222.

[2] Bruno S, Gunetti M, Gammaitoni L, et al. In vitro and in vivo megakaryocyte differentiation of fresh and ex vivo expanded cord blood cells: Rapid and transient megakaryocyte reconstitution[J]. Haematologica, 2003, 88(4): 379-387.

[3] Gocke CD, Osmani SA, Miller BA. The human homologue of the Aspergillus nuclear migration gene nudC is preferentially expressed in piding cells and ciliated epithelia[J]. Histochem Cell Bioll, 2000, 114(4): 293-301.

[4] Zhang MY, Huang NN, Clawson GA, et al. Involvement of the fungal nuclear migration gene nudC human homolog in cell proliferation and mitotic spindle formation[J]. Exp Cell Res, 2002, 273(1): 73-84.

[5] Pan RM, Yang Y, Wei MX, et al. A 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hNUDC) binds to the extracellular domain of thrombopoietin receptor (Mpl)[J]. J Cell Biochem, 2005, 96(4): 741-750.

[6] Hartwig J, Italiano Jr J. The birth of the platelet[J]. J Thromb Haemost, 2003, 1(10): 1580-1586.

上一篇生态文明理念

下一篇五型班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