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专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专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1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高校图书馆;服务方式
一、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就是个体根据对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然后选择能够实现这一目标而又适合自己的职业。为确保职业的顺利发展,要预先制定出不同时期与职业相对应的教育和培训计划,并采取必要的行动具体实施该计划,以最终实现其职业生涯目标的整个过程。高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有目的、有步骤的对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整个过程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剖析,从而在客观、全面地认识主、客观因素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目标的职业,制定相应的培训、教育、工作开发计划,并按照设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各种积极的行动去完成职业生涯目标。
二、图书馆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的作用
现阶段,在毕业生就业前景不乐观的背景下,每个高校都把就业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作为在校期间对于就业的预设,即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都得到了高校管理者的重视,几乎在每个高校都设有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课程,建有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部门,也配有专职的指导教师为学生进行具体指导。但是由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处于形成阶段,就业观还尚未形成,对未来职业的选择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对社会的竞争以及就业的趋势没有确切的了解,即使有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也有专门的教育机构,还是不能完全解决学生对职业认识上的一些困惑。因为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需要大量的信息,包括自己所学专业的优势、就业的趋势、即将设计职业的前景、以及将设计职业的发展目标等等。这些都需要通过大量的信息查寻,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认识,这样制定出的规划才有客观性和可行性,而制定出的要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须的培训、教育、工作开发计划也更合理,设定具体的时间安排才能得以具体实施。这些大量的信息恰恰只有图书馆才能够提供,所以说图书馆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中发挥这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基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方式
(1)资源建设的实用性。丰富的馆藏资源是图书馆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基础。高校图书馆在资源建设方面要侧重于本院校的专业设置,无论是纸质图书还是数字资源,都要考虑到本学校的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需要,要侧重于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征订,进行有目的的采购。然后在日常的读者服务中,做到有针对性的服务,可以设置一个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或者就业指导书库,把有关职业生涯规划或和就业指导的图书放在一起,更方面于读者。期刊的资源建设也是图书馆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还因为在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需要全面掌握即将设定职业的行情以及此职业就业的前景。据有关部门统计,全球65%~70%的信息都是由期刊提供的,而报刊上则刊登大量的招聘信息,所以图书馆一定要做好期刊、报刊的征订工作,加强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和指导部门、以及各个专业学生的联系,让他们参与期刊和报刊的选订工作,以求达到和职业生涯规划甚至是与就业指导相关的期刊、报刊能够全面系统地得以收藏。(2)对馆藏职业生涯规划相关信息进行整合。为了使丰富的专业馆藏资源能够得以充分的利用,图书馆非常有必要对现有的职业生涯规划信息进行整合,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为学生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例如对历年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信息进行搜集、分类和整理,对一些职业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职业需求、就业政策法规以及相关的文件精神等进行分析,为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有针对性的提供指导服务。在这方面成功的经验是营口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该馆提供的服务就能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提供很大的帮助。该馆在自编的《高教文摘》中专门开辟了一个专栏,将与学校相关的就业信息进行了加工和提炼。这个专栏涵盖的内容包括职业市场调查与分析、就业信息和就业动态等。同时,该馆在《高教文摘》中还开设了企业专栏,对与学生就业相关的行业或本地区的企业进行了介绍,使学生对未来的求职单位有进一初步的了解,知晓企业的需求,所以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有很大帮助。(3)利用网站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服务。每个高校图书馆都有专门的网络技术人员对网站进行设计和维护。图书馆网站所涉及的内容也十分丰富,既有读者服务,又有数据库以及相关网站的链接等,为大学生学习和开拓视野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基本上都是图书借阅、自助服务、文献传递、用户培训、通知服务、咨询服务、书刊推荐、以专利信息检索、专利文献检索等为主的信息服务等,都普遍缺少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服务,也很少涉及对大学生提供就信息的业服务。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省境内有25所大学,笔者对这25所大学的图书馆网站逐一进行了调查,发现没有一所大学的图书馆有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服务,也没有就业信息的服务。不仅浙江的大学如此,全国范围内的高校图书馆大致也是这样的状况,为学生就业提供网上服务的为数不多,就更不用提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服务。如果图书馆能够开辟一个职业生涯规划专栏,把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信息进行整合以后到这个专栏中,不仅对正在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大一学生有所帮助,对于大二、大三,尤其是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四学生而言,更是大有益处。(4)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职业心理辅导。学生在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前景、对未来职业所需要的素质与自身素质之间的差距等都会有一定的认识,都或多或少的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严重的会产生心理障碍,对未来的就业产生恐惧心理,直接导致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失败。所以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不能单单依靠学校的心理辅导部门来完成,图书馆馆藏中有心理辅导的书籍和期刊,从在数据库中还能收集大量的心理辅导信息,在图书馆的网站上还可以链接到许多心理辅导的网站,这些都是图书馆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职业心理辅导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图书馆应该充利用这方面的资源优势,备有专门的馆员对这些资料和信息进行整合和处理,为学生提供职业心理的辅导,以缓解学校的心理辅导部门的压力。这些方式方法都可以让大学生们客观的分析自己,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从而能够客观、有效的制定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为了高校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各种需求,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有针对性的采取服务方式。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人力、物力资源,创造性的拓展服务渠道,就一定能够满足大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需求,为高校培养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 考 文 献
[1]相前.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探讨[J].信息服务.2011(5)
[2]黄宇.高职院校图书馆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讨[J].信息服务.2010(1)
中专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2
【关键词】职业指导职业指导体系全程化职业规划
1、目前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1.1职业指导意识不强,机构设置不健全。长期以来,高校把学生的就业工作的标准设定在就业率的高低,目标就是能把学生送出校门,让学生尽早能找到单位签约,而较少考虑学生工作的定位是否科学,能否推进学生职业的长远发展,对职业指导工作缺乏深层次和长远的考虑。
另外,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大多由中专升格或转制而成,教育教学受传统模式影响较深,侧重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对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把握不够,思想理念上对职业指导的认识不足,职业指导组织机构设置不够健全,所需经费得不到保证,不能有效开展工作。
1.2职业指导工作缺乏全程化服务设计。职业指导工作作为学校教育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工作目标主要体现在帮助就业、稳定就业和实现职业生涯发展三个方面。这是一个过程,伴随人的整个职业生涯。而大多数高校把职业指导工作看作是阶段性工作,只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开展职业指导教育,本应该从学生入学就应该重视的工作却放到学生毕业时才稍作开展,这种缺乏全方位和全程化的职业指导服务,对学生的就业起不到有效的作用。
1.3职业指导队伍建设滞后,职业化、专业化水平较低。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指导工作一般都由专家来进行。而我国的职业指导工作尚属起步阶段,职业指导人员上岗考核和证书制度实施较晚,目前高职院校也设立了职业指导机构,但是配备的职业指导教师基本上是原来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或行政管理工作人员,他们大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职业指导培训,缺乏专门的、系统的职业指导知识。对一些求职技巧、面试礼仪等没有实际经验,导致职业指导工作往往流于形式,指导的质量与效果难以提高,职业指导缺乏规范性、专业性和系统性,这些都削弱了职业指导的效能。
2、对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2.1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即是分析自己,了解职业,最终确定最佳发展路径的过程。
应用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从自身特点出发,准确定位自己,更加科学、合理地设计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以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性面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
2.2建立科学的职业指导工作体系。首先要建立主要领导主抓职业指导工作的责任制度。通过主要领导主抓制度的落实。使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充分认识到必须按照社会整体发展的要求,有选择地向学生传递价值观念和讲授职业知识,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的教育引导。其次,要建立院、系、班三级协调运作的职业指导体系。设立校级就业服务办公室和职业指导教研室,承担全校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各系要安排专职职业指导教师,与班级辅导员共同承担全系学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2.3建立职业指导工作全程化服务学生的体系。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复杂艰巨、长期的系统的工作,要想这项工作卓有成效,就必须做到职业指导的全程化,即从学生入学直到毕业,根据学生在不同年级的特点和需求,在每个学年都设定相应的主题内容,连续性不断地开展职业指导教育工作,使职业指导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能够接受到一个相对完整的指导教育过程。
2.4大力加强职业指导课程建设。职业指导课程建设对推进职业指导工作的规范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业指导课程要注重课程的实效性和实践性,要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和学科发展。通过课程能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知识和合理进行职业选择。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力求生动、实用、新颖,强调知识、技能、素质的协调统一,最终实现服从学生健康成长、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的目标。
2.5加强职业指导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职业指导工作的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业指导教师的素质。职业指导教师是职业指导的骨干力量,承担着学生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求职技巧教育、求职心理教育、以及择业、就业与创业等相关教育的重要任务,一名合格的职业指导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能力。要了解企业情况、职业要求和培训市场,熟悉与职业、劳动有关的相关法律法规;要具备交际沟通、化解矛盾的能力等。要做好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必须有一批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因此,高职院校应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职业指导队伍的建设。
2.6重视学生在职业指导中的主体作用。学生作为职业指导的主体,学生的自主意识被弱化,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将会受到严重的限制。因此,学校的职业指导必须围绕学生需求进行,这就要求职业指导不能采用统一模式,它必须是建立在个性心理和职业特点进行了科学分析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的规划和设计,针对学生的职业兴趣、择业意愿,选择恰当的职业指导内容,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职业决策能力,是学生顺利就业。
2.7走校企合作的职业指导之路。校企合作的职业指导中,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企业根据自己对人才的需求,将生产、设备、信息、企业文化等要素带入学校,企业还可为学校提供信息、设备、资金,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就业指导和工作机会;高职院校可以及时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确定自身的办学特色,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专业设置的改革和教学计划的修订,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如场所、师资、科研力量等,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人才资源的开发、员工的培训,培养出来的学生将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
参考文献:
中专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3
论文摘要:目益涌现的用工荒,加深了中职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理想化假想;甚至有些同学入学时所选择的专业亦随波逐流,因此,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指导,促成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养成就显得尤为必要。笔者试从组建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开展职业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等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职业指导是一个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及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体;既是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又是一种社会服务手段,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促进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实行最佳配置,从而达到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指导是指职业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及职业活动结构对学生素质的要求,结合被指导者的个性特点,以科学的创业和就业概念指导学生适应劳动力市场发展,提高自身素质选择职业的过程。
为此,必须改变过去仅将职业指导作为“走进职业前的就业指导”的现象,而切实将职业指导作为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职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不断提升中职生的就业能力,以达到人职匹配,真正培养出社会适用型人才。笔者从组建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开展职业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多年的行之有效的尝试,现形诸于文以与众同行分享。
1.组建一支高素质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
学校职业指导队伍由专职指导老师、班主任老师、德育课老师、任课老师和学校管理层领导共同组成。专职指导老师挑选具有前瞻性的、有实战经验的、有一定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操作水平的教师担当,并建立专门的“职业指导”教研组。学校在加大对班主任班级管理能力提升的同时,更注重对班主任职业指导能力的培养,养成班主任自觉进行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识,使班级管理工作始终围绕着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展开,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在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基础上,努力学好文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增强学生择业、就业与创业的能力。学校将毕业生就业的面试录用率、推荐上岗率、岗位稳定率和用人单位的辞退率等指标,作为考核班主任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德育课教师是学校搞好职业指导的又一个重要环节,要求在德育课的教育教学中必须加强与劳动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市场经济常识等必修课程的教学。全体任课教师都必须将职业指导切实地贯穿于N常教学中,自觉地在学科教学上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渗透性的教育,不断提高学生行业和岗位的职业规范水准,努力提升职业竞争能力。2009年3月,德育课教师季徐丽在07服装班执教的“职业生涯规划”公开课,得到了南通市德育学会的专家一致好评。学校管理层为全体教师提高职业指导的水平与能力提供帮助,通过组织教师参观用人单位,参与社会调查和招聘、面试、考核,参加社会各行业的活动以及聆听行业专家、标兵讲学讲座等方式,帮助教师接触社会,走进市场、贴近市场、了解岗位,使教师心中有明确的培养目标、鲜明的职业意识,在不断增知长智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教育领域,提高职业指导水平。
2.建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
在借鉴现有职业指导教材和总结过去职业指导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整合、编写了《中职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校本教材,并将职业指导课程划分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礼仪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劳动法律法规、职业心理指导、就业技巧、创业指导及行业职业规范等教学模块,其中班主任承担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礼仪规范二模块的教育教学,德育课老师承担职业道德与劳动法律法规二模块的教育教学,职业指导老师承担职业心理指导、就业技巧与创业指导三模块的教育教学,专业课老师承担行业职业规范指导的教育教学。此外,学校就业指导处负责对学生就业状况的专题调查,行业信息、人才需求信息和社会就业动态,指导学生参加用人单位应聘、面试和洽谈,做好学生就业上岗前的培训与指导,及时为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提供各种咨询和服务。
3.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职业指导教育教学活动
职业指导教育必须从学生入学开始,系统地、全面地组织开展。按教育部规定,三年制职业中专(高中)必须两年在校完成学业,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两年在校期间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职业概念形成期,指从第一学期起,针对学生所关心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及今后就业去向等问题进行专业思想、职业发展、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的教育,使学生一进校就明白所学专业特点,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找准职业的切人点,给个人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进行职业生涯的初步规划。如:使教育学生处理好“我想做什么?”和“我能做什么?”之间的关系,明确将来要在某个职业领域中求得发展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应获得的职业技能证书等。第二时期为职业意识萌动期,从第二学期开始,在学生对专业与职业发展情况有所认识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巩固、产业变化、行业发展、岗位要求和就业形势的教育,培养学生敬业和进取精神,使他们按未来职业的目标去塑造自己。第三时期为职业求知启动期。从第三学期开始,指导学生对已有的职业生涯计划进行修正和调整,从而确定更明晰的职业发展方向和具体目标,使学生认识今后要从事的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明白“就业凭竞争,上岗靠技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就业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验实习、技能竞赛和工厂化实习训练等活动,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第四时期为职业选择期。从第四学期始,对学生进行职业心理、择业技巧、就业方法与策略和创业指导的教育,引导学生认清形势,转变就业观念,确立“立志成才,行行出状元”的思想,指导学生确定适宜的期望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帮助学生增强就业自信心,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顺利就业。
学校学生职业指导教育教学活动,始终坚持了“四个”结合。
第一,职业指导与学生个人能力提高相结合。举行以“自我介绍”为主题的演讲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模拟面试演习,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心理素质。及时将企业的文化、管理策略以及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引入课堂,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尽早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我准备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如何努力去做?同时还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特别对个别心理障碍明显的学生进行启发疏导,帮助树立就业的自信心,使全体学生都有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就业,获得成功就业。
第二,职业指导与班级管理相结合。2009年四月中旬,在南通市职教学会开展的“创业教育”系列活动中,学校07动漫班展示的“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的构建”主题班会,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称赞。各班级根据年级、专业的特点,每学期召开2-3次以“职业、就业与创业指导”为专题的班会,针对班级管理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同时积极尝试运作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努力使班级管理工作与职业指导紧密结合,促进良好班风、学风和校风的形成。
第三,职业指导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还未完全消退的情况下,开展校园“三创”(创业、创新、创优)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使学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和职业的创造者,以创业带动就业,对缓解就业压力和发挥创业的就业倍增效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三创”活动观摩、校外创业基地的实践和为民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开阔眼界,展示专业特长,参与创业实践,营造学生“想创业”“能创业”的浓厚氛围;通过毕业生创业典型示范和创业成功人士经验介绍,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创业信心和创业潜能,产生自主创业的欲望,引导更多的学生勇于创业、乐于创业、善于创业、最终实现成功创业。超级秘书网
第四,职业指导与学生上岗前的就业指导相结合。对毕业生就业上岗前进行全面的就业指导,通过课堂教学、就业指导讲座及人才招聘、洽谈会等形式,对毕业生进行就业观念的教育,及时教育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政策和制度。使学生面对现实,实事求是,转变就业观念,给自己准确定位,确定适宜的职业期望值;使学生确立“面向生产一线,面向乡镇企业,面向农村”的就业方向;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新理念;同时加强就业心理、求职简历撰写、面试技巧的指导,召开就业学生家长座谈会,向学生家长介绍目前就业的形势、就业政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企业的用人制度等等,努力使学生推荐就业工作得到家长的支持、理解和配合,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在职业指导中的共同教育合力。
中专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高等教育;思考
职业生涯教育的前身是职业指导,随着1971年美国联邦教育署长马伦(MarLand)博士提出“生涯教育”观念,现代职业生涯教育运动正式开始。关于职业生涯教育,目前还没有权威的界定,但业界普遍认为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是以引导个体进行并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
大学生是特殊的人力资源,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关系到国家未来人才的质量。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是较早在学校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国家,20世纪中后期,这些国家就把职业生涯教育渗透到基础教育的整个阶段,并且制定相应的法案保障职业生涯教育的顺利实施。我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2003年以后每年有大量应届大学毕业生不能就业,说明在学校活动中专业化的职业生涯教育与指导的缺乏。发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理论和体系,对于充分开发利用大学生这种优势人力资源,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现状分析
职业生涯教育所诠释的是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教育理念。在大学阶段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课程已成为全球教育界的共识。据美国职业辅导协会下的青年发展委员会资助的调查显示,美国49个州的百来所大学机构中,几乎所有都提供了不同类型的生涯课程,有关职业生涯教育从中学到大学已成体系,且非常成熟。香港、台湾地区的大学,也都普遍开设了职业生涯辅导课程。进入新世纪,内地各高校也已经逐步开始对职业生涯教育的探讨和摸索。
(一)高校方面
1、职业生涯教育在各高校普遍受到重视,但由于起步较晚,未能获得足够的资源和支持。目前,内地高校因为政府的相关政策引导、学校服务职能的增强,也陆续开设了多种形式的职业生涯教育和辅导课程,并部分计入学分。但由于尚未形成独立的理论和课程体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组织应有的固定机构、相应的设施设备、专门的活动或教育场地等,在很多高校并未能获得落实。
2、职业/就业指导较多沿袭传统,还只停留在就业这个具体问题指导的层面上,距离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教育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就业指导以就业推荐、就业派遣、外联企业、举办招聘会等传统形式为主,就业(职业)辅导课程和咨询仅作为“点缀”,并未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培训和个体咨询。高校开展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也各自成一体,并未有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来规范。
3、专业人员配备和相应软环境配套不足。目前,大部分高校不具备相应的专门从事职业生涯教育的专业人员,大多数是由各高校辅导员兼任。相应的软环境的要求,大部分高校也无法满足。
4、职业生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活动之前要制订有详细的活动方案或计划,并紧紧围绕最终目的而规划、组织和实施,但由于职业生涯教育的体系正处于探索实践阶段,各高校开展的情况参差不齐。有部分院校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并计入学分,但绝大部分也仅是停留在选修课,甚至只是几次讲座的水平,并没有系统地设置课程体系。更重要的是,几乎大部分院校目前更多关注的是毕业生,而较少能从低年级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的引导和教育。
(二)指导教师方面
1、参与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师大部分对这项工作具有饱满的热情,但由于对职业生涯教育的意义认识不够完全,不知该从何做起,这直接影响到教育活动的效果。并且很多指导老师自身的职业经验不多,自我的职业规划都不够清晰,因此所开展的教育活动说服力并不强。
2、指导教师中专业人员少,大多数是从高校的专职学生工作岗位转岗或身兼二职,对职业生涯教育的认识和活动开展基本依靠经验和个人悟性,缺乏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困惑大多难以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3、多数担任职业生涯教育的指导教师仍停留在“单向式”的教育形式,没能根据学生真正的需求来安排课程,课程设置比较盲目,课堂效果不佳,开设的课程受欢迎程度不高。学生对学校安排的职业生涯课程产生不信任,长此以往将产生逆反和排斥心理。
4、多数教师工作时间长、负荷大,但待遇未体现出相应较高水平,很难吸引更多的优秀人员参与其中,且在职业生涯教育岗位上提升较难,主要在于专业技能上的培训和岗位职务上的提拔较难。较多人“找不到职业发展方向”,时间长了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影响指导教师对职业生涯教育行业的热情和信心。
(三)学生方面
1、大部分学生对职业生涯教育概念认识粗浅,仅停留在“考证”、“职业热门”“行业收入”等问题上。
2、长期以来,大部分学生仅作为职业生涯教育活动的受众存在,被动地接收学校和指导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对职业生涯教育的需求仅停留在潜意识阶段,需求意识尚未被唤醒,更没有把意识提升为行为或实践,因此,学生更多表现出来的是“漠不关心”,缺乏社会竞争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3、由于课程设置和指导教师的原因,部分学生对学校的课程不够信任,很多时候仅仅是应付学分而修读,并未能真正把接受职业生涯教育作为大学生涯的一门重要课程来对待。
(四)社会支持等其他方面
1、社会考评有倾向。政府和社会在对学校的就业进行考评时,更多关注的是就业率的数据,而忽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很多高校中各专业的就业率高低,对该专业的招生指标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日益严峻的就业竞争压力下,社会对学生多鼓励和引导“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却与职业生涯教育的宗旨相背离,间接导致高校及学生对职业生涯教育的忽视。
2、社会支持不够,且高校对校外资源的使用有诸多顾虑。目前社会资源比较零散,缺乏有效整合,未能对高校的专业指导起到支持和帮助作用。通常校外相关专业人士进校没能起到实质作用,且高校以培养教育为目标,校外机构以盈利为目标,二者的最终目标不一,使得高校对校外资源的使用顾虑较多。
3、高校的“准入”门槛较高,校外有经验人士有意愿也“难以”全职进入学校事业编制。这就极大影响了部分校外专业人士对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活动的参与热情。
二、对策思考
(一)高校管理方面
1、应提升职业生涯教育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地位,加大对职业生涯教育的专业人员、软硬件配置的投入。建议组建“学生职业发展中心”,职能包含职业辅导与咨询,职业信息收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社团,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及辅导等,功能替代之前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发展提供帮助。提倡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使之切实做到就业率、就业质量与就业服务的同步提高。
2、将职业生涯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之中,列入教学计划,使职业生涯教育工作日常化。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从低年级到毕业班,分阶段在大学生中开展有针对性、系统性、连续性的职业生涯教育,并计入学分。对低年级学生着重制定“自我认识、树立目标”及“增强素质、制定计划”,而高年级着重“树立信心、抓住机会”和“知己知彼、人才匹配”的分类教育目标。除理论课程外,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和素质拓展计划,全方位、分级开展各类校内活动。
3、改善从业教师所需的工作环境和软硬件工作条件。给予相应的薪资待遇,对超负荷,超时间部分工作给予合理的回报;提供从业教师参与培训和提升的机会,对有志于长期服务的老师和仅仅是有兴趣的参与者区别对待,给予不同档次的培训机会;设计从业教师发展空间,开设适当的发展通道,鼓励长期的指导教师往纵深专业化方向发展。
4、适当借助校外资源,弥补校内职业指导人员数量、质量上的不足。可邀请各行业、企业HR人士(人力资源管理专员)从行业的角度分析对职业生涯教育的理解;利用专业机构/专业人士的优势,考虑合理的高校和社会的资源置换,给予指导教师和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充分开发校友资源,提供学生生涯访谈或求职机会;开辟校外有经验人士全职进入高校,或者作为志愿者参与和指导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活动的通道。
(二)指导教师方面
1、多参加相应专业培训。经过系统训练并获得资格证书,有助于支撑指导教师的从业信心。可以通过筛选选派部分优秀教师参加外地专业发达地区的培训,更多数人员可以在当地寻求相关机构就地培训。
2、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本着“以学生为中心”及“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的思路设置课程内容,尽量以小团体教学为主。摒除“单向式”教学,课前课后通过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课程教学效果,将学生纳入职业生涯教育的主体中来,帮助学生树立在校期间就是“准职业人”的概念。
3、在进行个人咨询时,要充分引导学生意识上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告知设计的方法,以学生的决定为中心,帮助分析和澄清错误,坚决避免给予式、命令式、替代式、超越式等咨询方式。对于不明晰的结论,不能轻易给出。
(三)学生方面
1、引导学生自发建立职业生涯教育规划的专业社团,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促进”为主,指导教师辅导为辅。鼓励高年级学生协助指导低年级学生,实现“传帮带”。
2、鼓励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充分利用闲时、寒暑假接触岗位,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坚定职业生涯教育的必要性,增强竞争意识。有意识开设“第三学期”,实际参与社会岗位锻炼,更可作为选择职业方向的参考依据。
3、条件允许的,可以有选择地参加校外专业机构的相关活动,例如就业训练营、校友职业沙龙、机构的职业工作坊等。可考虑选择一些资质合格,属公益性质或费用较低的专业机构活动参加,强化个人职业生涯教育效果。
(四)社会支持及其他方面
1、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是一个全社会要共同关注的问题,社会相关机构或相关人士的责任不可推卸。目前社会资源比较零散,缺乏有效整合。建议人事主管部门应尽快对社会资源进行筛选整合,形成高校、学生及家长、社会相关合格机构共同构建的服务网络。
2、社会相关机构开设的专业培训,应主动邀请吸引高校的指导教师参加,并参与实践活动。
3、倡议具有资质的专业机构调整资源,主导建立“职业生涯中心”,针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设置相关课程,按照“不以当前盈利”,重在“建立长期的品牌”为思路,待学生成为职业人后再挖掘相应的商业价值。
4、人力资源行政部门应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教育多给予指导,并联络各社会机构共同参与其中,为学生的各种社会性实践多提供指导、帮助和支持。
职业生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关系到国家未来人才的质量。它是一个系统,“种子、环境、农民”三者缺一不可。“种子”是指想发展的学生,“环境”是指学校的一整套适合学生发展的文化、制度和教学设置,“农民”是学校的指导教师,只有在三者形成系统时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它同样还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每个阶段有不同的指导任务,这需要系统的整体规划,从一年级开始进行指导,在功能上既包括职业指导也包括就业指导。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还需要整合高校、专业机构、社会单位多方面的力量和资源,提高“个体的自我认识”是学校需要关注的,介绍“职业世界”是专业机构需要关注的,而社会单位侧重介绍不同岗位需要的能力,并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职业生涯教育的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变迁趋势,体会职业工作意义,认识职业素质要求和有关职业发展的个人兴趣及潜能,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就业创业的思想准备,提高升学与就业选择的主动意识和科学态度,为未来的专业知识技能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中专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办学特色 就业竞争力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构成分析
1.学历和学校的品牌
与相同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相比较,高职大学生的专科文凭在就业市场中明显属于“弱势文凭”。虽然说现在用人单位招聘人才不再像以前那样只看重文凭,但是学历的高低对于找一份好的工作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筹码。在学历层次方面,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就处在了比较不利的地位。
除此以外就是学校的品牌。品牌效应对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还是相当大的。现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很多用人单位都偏向用本科、重点院校的毕业生,有的甚至明确规定,非首批211重点院校的毕业生不予考虑。在观念上他们认为这些院校的毕业生素质比较高,不太愿意用高职院校的学生。即使这种情况有所改观,但是这种“品牌”效应无疑会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处于就业的劣势。
2.专业理论知识方面
不同层次的学校,其毕业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会有一定的差距,而理论知识的扎实与否会在以后的工作竞争中慢慢突显出来。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相比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大学生要短一些,没有机会更加系统的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另外本科院校的教师队伍的素质、设施条件,以及学习环境都要比高职院校好。
3.实际动手能力方面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培养高级一线管理应用人才,所以高职院校会在学生的实训实践方面花比较多的时间。学生在职前就会接受大量的职业技能训练,有更多的实践的机会,并获得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些都成为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中的有力优势。
4.学习的自觉性与学习能力和效率方面
高职院校大学生存在明显的不足。学习是一项漫长、艰苦的劳动,对智力和体力都是一个考验,当然还需要勤奋。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较,高职大学生的基础要差一些,学习成绩没有太明显的优势,总体的程度要低一些,最终学习效率要低,体现在学习能力上自然就处于劣势。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其原因
1.就业现状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转入大众化教育,高校的招生规模和招生人数持续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随之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显示,2002年7月份,全国待就业毕业生为50万人,2003年7月份为70万人,数据逐年攀升。到2009年,加上前几年未就业的大学生总共超过1000万人。金融危机的到来,企业的经济效益减低,许多中小型企业面临经济形势不确定,订单减少,出口锐减,国内市场不明朗。纷纷做了缩减人员成不的规划,减少了就业机会。据各高校不完全统计,2009年高校招聘会数量同比减少30%,招聘人数同比减少40%。根据统计,招聘减少集中在财经类,管理类,出口型、外贸型企业甚至不再要毕业生,公司要裁员。“粥少僧多”必然引起激烈的竞争。
2.原因分析
高校大规模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600万,比2007年增加105万人,2009年达到610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30万的速度增长。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大量增加,势必给人才需求市场带来很大的压力。在这个过程中,存在高校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盲目设置专业和扩大规模的情况。这既是资源的浪费,也造成了学生就业的供给失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就业。个别高校在扩招时,盲目建立新专业,很少做人才市场调研和前瞻预测,不太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不符合用人单位要求和社会发展趋势,甚至于滞后社会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及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也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产生巨大的冲击。在中国大学生就业网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使用了“就业寒流”来形容近两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科学。科学调整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专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我国的职业教育虽然已有近百年历史,但真正意义上的高职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原来的办学历史较长、办学条件较好的中专学校升格而成的,其专业设置大体可分为保守与激进两派。“保守派”即固守着传统专业不放弃,这类院校办学历史悠久,办学实力较强,但常常容易错失专业发展的良机;“激进派”在专业设置上可谓瞬息万变,今年设这个专业,明年又设那个专业,不仅数量多,而且变得快,这类院校通常办学历史较短,尚未形成传统的优势专业,具有极大地盲目性,为毕业生就业提高了难度。因此,科学地调整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对毕业生就业的外在要求。
金融危机对国内就业影响巨大。从2007年3月开始发生的由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至今已三年有余。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西方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增速下降,进而降低了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信贷危机使这些国家进口商难以获得融资,进一步抑制我国出口。我国是出口型大国,以出口为主要市场的外贸企业拿到的订单不断缩水。而高职院校毕业生主要的就业方向为沿海外贸公司,订单的缩水严重地阻碍了毕业生的就业。
三、相关对策建议
1.改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明确培养目标,搞清普高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区别,高职教育培养的不是学术理论人才,不是通才,而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能适应社会需求和复杂程度较高的职业岗位工作的专门人才。针对地方经济发展的状况、产业结构、人才结构来适时调整专业设置;不盲目追风开设新型热门专业,坚持开设成熟专业,努力打造精品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按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和企业用人标准来确定。以就业为中心,与企业展开“订单”合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紧紧围绕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创新开设专业,科学动态地设置和开发课程。“订单培养”发挥校企各自的优势,瞄准市场和就业,推动了学校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2.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拓宽专业口径,学校根据市场的需求,设立若干个主、辅修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以及个性,选修其中适合自己的课程,以确立专业方向。其次要鼓励学生在学好本专业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历层次,学习第二专业知识,使自己能成为市场所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再次,加强对学生会、团总支,学生社团的指导,鼓励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高学生组织、协调能力。以能力培养为基础,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加强硬件建设,加大投入,强化实验室、实习工厂、实习基地的功能,体现办学特色。按照社会职业岗位分类、职业资格标准和就业的需要,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部分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将其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在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上,将职业能力的“硬指标”作为学历教育的内涵来要求,推动实践技能的培养。
3.加强学生人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是一种对学生以职业和社会要求为目标责任制的目标管理。通过让每一位学生明确其预期的目标和台阶,不断学习、开发潜能、提高综合素质,从而使他们在入校之后就置于一种有目标、有计划、有阶段的学习中。必须提高大学生人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重视程度,注意加强教育和引导。建议高职院校从大一新生入校时安排就业指导中心人员专职开课辅导。职业生涯设计不能是短期行为,必须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应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循序渐进的就业指导和培训,将大学生三年的就业教育紧密衔接。形成系统的、全程性的教育指导。
4.正确的方法和技巧是择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部分大学生只注重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一些基本的、必要的求职的方法和技巧,即使有能力也不能很好地展现自己,不能把自己推销出去,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在竞争激烈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虽然自身实力是关键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必要的技巧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应该加强对毕业生就业程序与技巧方面的指导,主要包括:自荐技巧的指导、面试技巧的指导和求职礼仪的指导。
5.改变传统就业观念,扩宽就业渠道
拓宽信息渠道,想方设法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岗位。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是参与市场竞争的一个比较突出的优势,宣传学校,提高其知名度,为社会所了解、认识,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又一主要内容。通过印制宣传材料、媒体宣传,以及邀请用人单位来校举办信息会、洽谈会、招聘会等,宣传介绍学校办学情况、毕业生生源情况,重点突出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强这一特点,从而引起用人单位的注意。其二要主动适应人才市场的变化,打破地区界限,促使人才合理配置和流动,本着立足本市、辐射外地(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指导思想,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深入市场,了解需求,不放过任何就业推荐机会。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变化,无疑给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是高职院校必须正视且需解决的课题。加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走内涵发展的道路,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大力开展创业教育,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产研结合,定岗实习,订单培养,持证上岗等有效措施,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率。是增强高职院校生存发展和毕业生就业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中专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6
关键词:“8S”现场管理;校企文化;融合育人;要素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1C-0041-05
中等职业学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归纳起来就是文化育人。现代企业文化主要体现在:一是员工形成遵纪守法、责任意识、注重质量、团队合作、坚守诚信等先进的工作价值观;二是企业形成现代产业科学的生产方式、合理的劳动组织和规范的管理流程等核心内容。近年来,江苏省灌南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灌南中专校”)尝试从学生成长的“五场”场域的环境(简称“五场”:“寝场”、“餐场”、“学场”、“工场”、“岗场”)融入企业“8S”现场管理要素,突出将工业文化要素融入学校管理――“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促进学生在成长中自在、自律、自主、自信、自强,成为情感人、文明人、文化人、技能人、职业人。[1]
一、中等职业学校“8S”
现场文化育人管理要素的内涵
(一)企业“8S”现场文化管理要素
所谓“8S”现场管理,是指企业在生产(工作)现场对人员、设备、物品(料)、场地、方法、信息等相关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持续性管理现场模式。因管理模式中8个要素――“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节约(Saving)”、“学习(Study)”的罗马文拼写第一个字母均为S,所以简称为“8S”。“8S”管理有利于提升企业文化的素养,消除生产(工作)现场安全隐患、节约成本和时间。它是日本企业在战后迅速崛起,在激烈的竞争中,永立不败之地的法宝之一。[2]
(二)中等职业学校“8S”现场文化育人管理要素
随着企业规模化发展和现代生产技术的运用,现代化企业更多地关注员工的综合素养和职业品质。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大部分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很快地适应企业对技术工人的要求,难以融入企业的管理中,存在着学校培养与企业用人对接上的问题。为此,学校引入企业的“8S”现场员工管理要素,推进“五场”文化育人活动中“8S”要素管理(如图1),以“寝场”打造情感人(个性人),以“餐场”打造文明人,以“学场”打造文化人,以“工场”打造技能人、以“岗场”打造职业人[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
二、中等职业学校“8S”
现场文化育人管理要素的实施
(一)“寝场”的现场文化育人管理――培养情感人
宿舍现场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实施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重要阵地,需要引导学生从一个人的个体生存走向一群人的团队生活。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宿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一是“生活自理能力弱”,表现为新生一入学在“床位”上呈现的凌乱不堪,无一丝生气和舒适美感;二是“处事待人唯我独尊”,大多学生呈现出以自我为中心性格特征,同舍成员人际关系冷漠或紧张,表现为“寝场”间缺失和谐共处的生活氛围;三是“无视规章情感宣泄天地”,少数学生忘乎所以,经常故意破坏寝室公共设施,把宿舍作为宣泄情感和发泄不满的主要场所;四是“隐藏性的违纪违法场所”,极个别学生在“寝场”喝酒、吸烟、赌博、勒索钱财,有时打架斗殴,影响极坏。为此,学校对“寝场”现场管理,主要从内务整理、清扫清洁、劳动态度、遵章守纪情况等方面入手,进行量化考核,将宿舍分为最美宿舍、文明宿舍、合格宿舍、不合格宿舍四种类型进行每天一检查、每周一评估、每月一次授牌表彰与激励。[4]
1.“寝场”Logo制作。倡导班级确立寝室愿景、班训、班歌、班主任寄语等内容,设计制作Logo,形成特有的寝室文化墙。
2.“寝场”内务大比拼。通过军事化的规范管理,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让学生明白生存之道、生活之态,提高学生自主意识、自律意识,形成自主能力、自治能力。
3.“寝场”任务大承包。通过宿舍集体活动和宿舍文化建设,宿舍环境自我管理大承包、强化学生团队精神,让学生努力改变自己,适应大众环境,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构建健全的人格,找到“寝场”的舒适感、幸福感和归宿感。
4.“寝场”周末大讲堂。定期举办“宿舍是我家,文明靠大家”等宿舍域场的建设活动,“最美宿舍”评比、“最佳内务寝室”评比、“最有文化寝室”评比,以“五自”教育为学生管理特色,将“寝场”学生的“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欣赏”作为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补充和提升。
(二)“餐场”的现场文化育人管理――培养文明人
海尔总裁张瑞敏说过:“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食堂现场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生活、用膳与文明礼仪体现的最主要场所,也是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与习惯养成的重要域场。学校实行“餐场”记载卡打分累计的常态考核,作为德育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学会生活,养成习惯、培养素养”,从自发的遵守、规范走向自觉的尊重、文明。
1.“素养”考核。要求学生要像企业员工一样,成为一个有良好工作素养习惯的人。必须严格遵守用餐规章制度,按规定的就餐时间、窗口、餐位进行打餐、用餐,清理餐位,把握好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岗位、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学生“学习人”、“自然人”向“岗位人”、“社会人”角色的转变。
2.“学习”考核。播放富士康、海尔、华为等公司员工就餐的影像资料,引导学生自觉遵守“餐场”秩序,在规定的地点自觉排队,有序地走进食堂就餐,让学生明白尊重规则是现代人基本的文明素养,未来工作岗位中尊重规则就是对他人的尊重。
3.“节约”考核。倡导“节约光荣、浪费可耻”、“光盘行动”,教育学生从“餐场”的一点一滴做起,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多想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珍惜每一粒饭、每一分钱、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把勤俭节约当作学校生活的一种美德、一种时尚、一种习惯。
4.“清洁”考核。要求学生讲究卫生,严禁随地扔杂物,随意吐痰,随便乱倒剩菜、剩饭,对剩菜剩饭必须倒在指定桶内,用餐后的餐具放入指定的位置或袋内,提倡用完餐自己洗餐具,确保食堂餐位清洁卫生。
(三)“学场”的现场文化育人管理――培养文化人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平台性课程学习的教室是一所学校形成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中等职业学校要使“学场”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等行动成为一种学习惯例和制度,引导班级的一切活动都始终围绕着学生未来的职业活动来展开,塑造整洁有序的学习、生活、实训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敬业精神、创业精神以及良好的职业习惯,从而使学生 “融入社会、介入企业”,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接轨。
学校构建了一个全新的“8S”教学单元管理现场,把企业的运作方式、经营模式、企业文化、素养培养、竞争机制等核心内容融入实际教学(学习)过程中。
1.“学场”的“状态”管理。要求学生每日常态化对教室(实训室)内的黑板、讲台、墙壁、地面等进行全方位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使学场保持完美和最佳状态,消除发生安全事故的根源。
2.“学场”的“环境”管理。制定环境管理评价标准,要求学生随时随地保持课桌、讲台、工作台上的物品整齐清洁,严格按统一规定位置,有序摆放学习用品、学习(教学)工量具等,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与实训环境,使学生能愉快地学习与实训。
3.“学场”的“素养”培养管理。“学场”的“素养”培养主要体现在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和作风。一是示范的作用。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自觉做到,教师的行动既要像“师傅带徒弟”一样起表率作用,又要像“车间主任管理员工” 一样层级管理;二是制度的约束。要求学生按照企业一线的员工那样准时上下班,进入实训场所学习时必须着工装,整队进出实训工场,凭“学卡”上岗;每天的实训要像企业一样,有班前会布置任务,结束检查公布,班后会激励。三是灌输教育。用职业道德和为人之道案例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在未来职场中成为一个遵守规章制度,具有良好学习、职业操守与素养习惯的合格员工。
(四)“工场”的现场文化育人管理――培养技能人
中等职业学校要突出“工场”(技能实训场所)五项要素构建:职校化的教学管理;工作化的环境布置;现场化的项目实施;学徒化的师生关系;企业化的校本课程,形成校企文化管理的内外融合、融入、融通、融接的职业能力递进培养模式。为此,学校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创新教学环境,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与企业文化要素的校内实践教学环境。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浓厚的企业文化环境。实训基地的布置融入企业文化的标语:“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生命宝贵,安全第一”、“把简单的事情做好了就不简单了”、“爱岗位尽心尽职,钻业务精益求精”、“找方法才能成功,找借口只会失败”,悬挂、张贴生产标识、操作规程、职业行为规范等。既体现了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职业思想品质要求,同时把岗位的职业素质要求与教学要求有机结合在一起,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
2.构建开放型的校内“大实训”环境。营造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现场相接近、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开辟“专业墙”、“企业墙”、“创业墙”,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教学流程到工作流程、教学环境和企业环境紧密衔接,使学生的学习行为举止,实训工作规范,安全守则遵守,制度管理要求,现场文明管理等方面均与企业要求无缝对接。
3.构建“三轴四层一贯穿”现场技能教学体系。形成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生“三轴”发展(职业技能、技术精神、职业素养)为取向,以“四层”递进能级技能(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与岗位技能)为训练方式,以创业创新能力培养贯穿融合于一体的“三轴四层一贯穿”实践教学体系(图2),实现专业、学业、职业、就业和创业的实践教学“五业”贯通。[5]
(五)“岗场”(岗位现场)的现场文化育人管理――培养职业人
灌南中专校引入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实现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化现场管理,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情感、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素养。
1.实行“岗场”的“双向互动”现场管理。例如,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基于“教学工厂”理念,构建了“前店后校”融合式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前店后校”校内实训基地“双向互动”管理体系,推行了教学系统与产教工厂之间“双向互动”的管理运行机制,搭建企业化育人环境、生产实践环境、教学实习环境、职业训导环境,组建汽修培训中心,建立校内“系部实验(习)室――实训教学专业实训场(室)――产教工厂”三级实训教学管理体系,实训基地每个部门均由学校教师、企业派驻的专职技术人员及相关专业学生组队构成,推进教学与生产(学校与企业、校长与厂长、教师与师傅、教位与岗位、学生与员工、职业氛围与实训场景)的有效对接与融合。
2.实行“岗场”的素养考核管理。学校在校内实训教学岗位引入企业现场管理规范,制定《工作交接制度》《实训管理奖惩制度》《实训教学考勤与休息休假制度》等管理制度,推行“8S”现场文化育人管理要素考核:整理――把必要的和不必要的区分开,把不必要的去除掉;整顿――把必要的放在制定位置,标准化;清扫――使部门内部消除脏乱,及时发现缺点;清洁――保持整理、整顿、清扫的清爽状态,无脏乱;素养――自觉遵守规定事项,养成良好习惯;节约――优化、合理配置各种资源,杜绝铺张浪费;安全――生产、技术、机器设备稳定可靠,按规定操作,消除隐患;学习――使自己学习、生活得到持续改善、培养学习型组织,强化教学现场的生产化管理,严格要求学生实训操作中不仅要熟悉行业的技术规范、操作规范、安全规范,而且要养成严格按岗位生产工艺加工产品、工量具摆放整齐有序、设备及时维护保养的安全、文明生产的习惯。[6]
三、中等职业学校“8S”
现场文化育人管理的体会
(一)“8S”现场文化育人管理要体现“共育性”
“8S”现场文化育人管理要成立“五场”共融的育人管理组织结构[7],构建“五场”共融育人管理机制(图3),建立“五场”育人管理考核体系,形成多方衔接的文化育人工作网络,提高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能力。
(二)“8S”现场文化育人管理要体现“融合性”
“8S”现场校企文化共融育人,重要体现在学生“五场”成长场域,培养学生自在、自律、自主、自信、自强,把学生打造成情感人、文明人、文化人、技能人、职业人,以实现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三)“8S”现场文化育人管理要体现“职业性”
“8S”现场文化育人管理突出岗位“职业”的特点,引进企业管理元素,融入相应的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职业人文素质培养,营造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实现校园文化职业化、人性化、整体化的整合和统一,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职业能力又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
(四)“8S”现场文化育人管理要体现“导向性”
校企文化贯穿学生职业成长过程,要广泛开展企业社会实践、职业能力测评、编写职业生涯规划书、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面试等活动,使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整个过程,推进专业文化、企业文化在校园的全方位、立体化建设。
(五)“8S”现场文化育人管理要体现“系统性”
在“8S”现场文化育人管理过程中要广泛收集和吸纳来自校内师生员工和社会各方面的反馈信息,对偏离文化育人目标的行为,要适时调整,对有助于“8S”现场文化育人目标的行为要予以强化。
参考文献:
[1][3][7]沈志美.“五位一体”构建职校新型管理模式――江苏省海安中等专业学校的经验[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4(1).
[2]胡晓明.5S,8S及6Sigma管理[J].企业导报,2011(10).
[4]周如俊.基于“四位”视角的校企制度文化对接路径[J].福建教育:职成版,2014(3).
[5]周如俊.2.5+0.5”学制分段后中职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例[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4(3).
[6]姜汉荣.浅谈5S管理与职业学校学生管理[J].交通职业教育,2009(5).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enterprise Cultural Integrated Talent
Training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8S" On-site Management
ZHOU Ru-jun
(Jiangsu Guanna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Lianyungang 225000, Jiangsu Provi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