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表达爱情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表达爱情的诗句范文1
1、爱情藏头诗是杂体诗中的一种,是将所要表达之事分藏于诗句之首。在表达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爱情藏头诗首先是诗,它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得有一个完整的意象、完整的主题。其次是,爱情藏头诗是抒发男女间爱情的主题诗,指男人对女人、女人对男人抒情达意的诗,是爱情表达的一种形式。
2、它更高的要求是,诗里除了传情达意,还必须讲究的诗体所具备的其他条件,如押韵、对仗、平仄等等。爱情藏头诗的定义简单说来就是情人之间传达爱意的诗。
(来源:文章屋网 )
表达爱情的诗句范文2
唯有真诚的人,才能用思想和激情奏响人类永恒的话题――爱情。
(一)
家洋有一本诗集,名为《到乡下去》,从中可见家洋对乡土的依恋,这已为一些论者所首肯。陈金平在《解读王家洋及其诗歌》一文中说:“诗人们常把乡土作为精神的家园或灵魂的辟难所,使心灵在乡土之中得到暂时的安顿和宁静。”但乡土之中是什么吸引了诗人,让诗人会得以“安顿和宁静”呢?这是论者还没有充分顾及到的,也正是本文所力求探寻的一个问题。
家洋在《秋天》这首诗里写道:“揭开来路的石板 / 我先是看到:星辰和父老乡亲 / 然后才看到:阳光和爱情”。父辈辛勤的耕作赋予我们身体和精神,我们得以成人;女人温馨的爱情滋润我们的骨骼和心灵,我们得以幸福一生。诗人在这里揭示了一个朴素却让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人是怎样长大的和人该怎样度过一生。这两者令我们的诗人感动,而且在都市里难以寻觅。所以,我们的诗人要“到乡下去”。“乡下”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从家洋的诗中体现出来的,就是讴歌乡土上的父老乡亲和纯真的爱情。如果说父辈的劳作教诲生养了我们每个人,那么纯真的爱情则催生了我们的诗人,并将永远培育着诗人得以成为诗人的气质和激情。
父辈的乡土是诗人生长的端点,爱情的乡土是诗人成熟的延长线,它一直会延续到诗人生命的终点。所以,解读王家洋及其诗歌,只把用语停留在笼统的“乡土诗”这个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须将触角伸长,以便更深入地探寻诗人内心的生命体验,才能更准确地解读诗人及其诗歌。
家洋这次所选的诗中,有一半的诗直接写到了爱情,其他的也触及了爱情或可以提供解读其爱情诗的信息。这让我们得以从爱情诗这个角度来解读王家洋和一窥他爱情诗的魅力。
(二)
作为一个男性诗人,对爱情的萌芽最初产生于对女性的关注、尊重和理解。
家洋在直接以家乡纳雍命名的诗中写道:“鸡鸣、犬吠、水流向东 / 荞花们手挽着手,在夜里赶路 / 纳雍,我瘦形的弟兄啊”。纳雍的弟兄和诗歌一起受苦,忍受着清贫的生活和生活上的歧视。但是,他们自得其乐。诗人在这里化用了陶渊明“鸡鸣桑树颠,狗吠深巷中”两句诗,化用了李商隐“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诗句,旨在揭示弟兄们在别人眼中是受苦的,但他们身处一片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还有如荞花们一样善良的女人慰藉他们,给他们以生活的温存和战胜苦难的勇气。正是这样一些夜里仍在“赶路”的女人滋润他们,他们才在穷荒的土地上,一代代生存繁衍,与贫穷的环境和多舛的命运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人类也正因为有这群忍辱负重而又自得其乐的人,人类的生活才变得这样厚重、丰满。
家洋正是充分注意到女性带给男人的信心、力量、做人的尊严感,才有了对女性的充分肯定,才对爱情倾注了那样强烈真挚的感情。
首先是一种憧憬朦胧的爱。《一只苹果》写出了诗人对爱焦灼和向往的心情。“我渴望已久的苹果……在我的手心里 / 它滚来滚去 / 自然、流畅,震撼人心 / 吞吃了无数果子的英雄 / 胆小如鼠。”这苹果是爱的金苹果。家洋认识到这枚苹果或许与自己无关,或许想永远保持那份因距离产生的美感,而比较理智地“没有把它切开。”完满的人生需要通过不完满来体认,爱情也一样。对方是一脉丰富的金矿,而挖掘与提炼是一段漫长的艰辛的历程。不断地淘沙与沥金的劳动,需要耐力与勇气来支持。这时候的诗人对爱还怀有一种神圣呵护的感情。
其次是激越之爱。爱情本身很奇妙,当你真正步入她的殿堂时,往往就不由自主,情难自禁,令人完全无法抗拒。《春天的故事》写道:“我们只能在纸上握别”。这是种无奈:“我走了,不敢言语”。这是对爱的痛怜。即便这样,诗人仍“睡不着”,仍思念怀想“小屋里的这盏灯,会不会是你”。这就是种激越之爱了。《有一些东西让我想起莲》:“为了她,我喝完她喝不完的酒 / 为了她,我流出她流不出的血,”这种爱就来得深挚猛烈,颇类郁达夫。郁达夫青衫红粉,走马江湖,蓦然回首见到了王映霞,中年的颓唐顿时化作少年的激越。“知识我也不要,名誉我也不要,我只要一个能安慰我体贴我的心,一副白热的心肠,从这一副心肠里生发出来的同情。”达夫还说:“我的爱是无条件的,是可以牺牲一切的。”这正如陈凯歌执导的一部影片中的台词所言:“爱情的激烈程度是可以向你拔枪的。”法国行呤诗人夏特利亚尔对恋人说:“如果被死神摄走 / 罪魁一定是你 / 你用你的美丽杀死了我!”这就是激越之爱,它不计较得失利弊。正是在这伟大、忘我的爱情中,我们发现了人性光辉的一面。自私、软弱、虚伪、卑劣……全都得给激越的爱情让路。家洋以他激越的爱之诗句,申明了人类的尊严和信念,捍卫着人类的理想和梦。
再次是痛苦深沉的爱。没有激越之爱,也就没有难以抗拒的敬畏;没有如临深渊的感觉,也就没有持续的痛苦。我们的存在是脆弱的,美丽的事物与情感也一样,这就让激越之爱进入到痛苦深沉的爱。《给阿丽》一诗,写出了诗人心中美丽、高尚的爱人(“一支我小屋里尚未着火的蜡烛 / 洁白、高尚,而又楚楚动人”),以及自己脆弱美丽的情感(“我不想回去 / 我不想让火焰重新回到 / 平静的内心”)。诗人并非不喜欢阿丽,面对现实,诗人已经成熟地意识到真正的爱情要以丰硕的果实作为保证。这是一个成熟男人应有的品格。这不追求奢华或肤浅,每个人向往过一种充裕的生活,是人性温饱之欲的正常需求。尤其是想为自己的爱人去挣取这种利益,而不顾短暂的温存和朝暮之欢时,这种爱情显得更实在。当诗人说:“我不想回去 / 我不想在还没有看到秋天的模样 / 的时候,就这样,回去”,我们会忍不住为诗人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为爱情甘受苦难,不断奋进的精神鼓掌喝彩。
(三)
在选诗中,其他没有直接涉及爱情的诗,可以作为家洋为何写出以上爱情诗的注脚来解读。
一个对爱情怀抱圣洁、热烈、深挚感情的诗人,他肯定有一种确定不移的内心体验,以及这种体验的来源。《悲哀》、《鸟儿》写出了诗人对丑恶现象的诅咒、蔑视;《一滴露珠》写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才让诗人那样坚强决绝地说:“将自己的骨头一根一根抽出,然后 / 安装在诗歌的窗户?!”(《诗人,诗人!》)当人们越来越重视物欲享受,越来越关心口袋和存折里有多少钞票时,诗人独立寒秋作“不合时宜”的痛呼。只有如诗人这样的人,在这种时候才注意精神的丰盈,才会去呼唤构筑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人品即诗品,能写出如此掷地有声的诗句的人,骨子里不会有媚俗的市侩气;也只有这样的诗人,才会写出那些深情而纯洁的爱情诗句。
家洋骨子里流淌的血液根源于那块贫瘠而又纯净的土地。《献给父亲》道出了家洋之所以成为家洋的原因。“在远方的城市,我们常常怀想粮食经历的风风雨雨 / 不亚于一场殊死的战争”。既然是严酷的战争,我们就得永远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否则,很容易丧失自我;“理解一口沉默不语的深井,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一种很自觉的担当道义的深悟;“无论我们怎样挺直腰杆,伸出双手 / 也改变不了家乡的天气!父亲”。这是一份多么沉甸甸的责任!正是诗人自觉地担负起改变贫穷落后现状的重任,才让诗人活得如此认真,爱得如此深切真挚。
(四)
家洋的爱情诗写得如此动人,除了他纯正的情感因素外,还得力于他朴素的诗风。
朴素,看去似“土”,实则高妙。朴素就是不华丽,就是不假雕饰。艾青说:“朴素是对于辞藻的奢侈的摈弃,脱却了华服的健康的袒露;是摆脱了形式的束缚的无羁的步伐;是掷给空虚技巧的宽阔笑容。”(《诗论》,下同)因此,我们常常说,炉火纯青方不见火焰,白炽的火是最高温的。因此罗丹也说:“艺术上最大的最难的最高的境界,就是自然的朴素的描绘和写作。”我国优秀的白描绘画,不假丹青而能传神达意,声情毕肖;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看似淡泊平易,实际上创造了清纯高妙的境界。不少人学诗,都先崇尚雕章琢句,堆砌辞藻,而后才有省悟。所以,诗人臧克家把“雕琢了十五年,才悟出了朴素的美”作为自己的经验之谈;而诗人艾青也认为“把你所理解,所感觉的,用朴素的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作为写诗的‘秘诀’”。
可见朴素的风格是作为不少诗人的艺术追求和创作规律而存在着,它是应该受到推崇的。但是现在许多诗作者,尤其如家洋这样年轻的诗人们,更喜欢肢解语言的连贯性和语言内在的依存性,进行语言艺术上的探险,追求新奇、险僻的用词和语句。家洋自觉或者说本能的形成了朴素的风格是难能可贵的。
家洋朴素的诗风体现在他的诗的单纯和简洁。
单纯,并不是单调或单薄,简洁非简单或简陋。艾青说:“单纯是诗人对于事物的态度的肯定、观察的正确,与事象全体能取得统一的表现,它能引起读者对于诗得到饱满的感受的集中的理解”。家洋的绝大部分选诗,从主题思想到诗的构思,甚至表现手法都是单纯而统一的。如《诗人,诗人!》一诗,始终扣住“诗人”的诗性和献祭精神,从而深刻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忍受苦难,呼唤生命的崇高灵魂。
家洋诗的单纯还表现在诗的形象的选择和开掘方面。诗是靠形象说话的,但每个人捕捉形式的方式各有不同。家洋感受形象大多从众人熟悉的、足富表现力的表象为出发点。比如《一滴露珠》中的“露珠”就是诗人常常选用的形象,还有如酒、苹果、花朵也是家洋惯常捕捉的形象。因为有这样一些确定的鲜明形象,使我们得以在短小的篇幅中,始终有一个饱满而集中的感受。
单纯更不是浅薄,它可以是一种厚重甚至复杂的集中表现。生活往往是复杂的,也是单纯的。真正的诗人便能从纷繁中提取纯醇。所以雨果说:“在诗歌中,泊淡就是贫乏,而单纯则是伟大。”又说,“只要维持某一内部的平衡,保持某一奥妙的比例”,“就连最不可想象的复杂性也能成为单纯的”(《莎士比亚的天才》)。家洋的《献给父亲》,内容相对繁复。诗中品感现实,俯仰人生,咀嚼痛苦与燃起希望,看去似有芜杂之嫌,但诗始终围绕“父亲”来写,因而能变分散为集中,化复杂为单纯。由此,我们不能不佩服雨果先生论述的精辟:“丰富、充实、光芒四射都可能属于单纯。太阳就是单纯的”。
家洋朴素的诗风,还体现在他的语言自然、明朗以及韵律节奏的自然和谐方面,这已有论者涉及,此不赘述。
总之,家洋的诗不以华丽、诡秘和繁芜取胜,而是以单纯和简洁见长,并由此构成他朴素诗歌风格的基础。
(五)
表达爱情的诗句范文3
关键词:李商隐;温庭筠;爱情诗;比较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003-01
李商隐与温庭筠年龄相仿,所经历的时代也大致相同。他们生活际遇相似,温李经历的时代,是一个藩镇割据,民不聊生的晚唐。他们都怀有一颗匡时济世之心,并拥有超越时人的才能,但都怀才不遇,其志趣怀抱与政治遭际也是大致相同的。正是因为他们在年龄、生活年代、政治遭遇、才能志趣等方面的相似,才使得他们对现实的观察以及对内心的反映有许多的共同点,其诗歌创作在内容和题材上也呈现出很多相近和相似的地方。李商隐与温庭筠的爱情诗,都写得含蓄精致,动人心魄。他们爱情诗的格调是大体相同的。对爱情的表达,因为爱慕对象的敏感性,都显得朦胧晦涩,深细婉曲。但经过仔细的对比,其爱情诗的创作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李商隐的爱情诗更加偏向于“美”,而温庭筠的爱情诗则偏向于“艳”
李商隐的诗如《锦瑟》,若将它作为一首简单的爱情诗来看待。诗人与女子于一场宴会上一见钟情,然而奈何身份与世俗的隔阂,无法相恋,诗人时常想起这段夭折感情,不禁感叹:佳人已错过,追思也是枉然。诗句虽然深刻难解,但其创造了一个如虚幻梦境的美好情景,有着人生如梦的迷惘与惆怅。
再看温庭筠的爱情诗,“写女性的姿色和生活情状,特别是她们的内心生活”。以《照影曲》为例,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姿容娇丽的女宫人,她于池中观影,原本应是成双成对的照影,此刻却只有桥上和桥下两个自己而已。诗人用这样一个细节,描写了宫中女子的愁怨。这首诗的深刻内涵在于通过女主人公的不平遭际来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之情以及对当权者不识忠贤的抱怨。温庭筠的爱情诗都具有华丽的外表,单是女子样貌情态的描绘,就占有大量篇幅,“它以诉诸感官的密集而艳丽的词藻,描写女性及其居住环境,像一幅幅精致的仕女图,具有类似工艺品的装饰性特征。”
相比而言,《锦瑟》的风格是迷离梦幻的,创造的境界更加理想;《照影曲》的格调是靡丽轻艳的,创造的境界更加世俗。
二、李商隐的爱情诗渗透了更多的感情,而温庭筠则用情较浅
李商隐的爱情诗,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嫦娥》等,其表现的爱情生活和爱情心理,大都感情真挚,真切动人。“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心许,“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执着不悔,都显示着李商隐对待爱情的认真态度。
温庭筠的爱情诗与他的词一样,更加偏向对的描写,他重视女子的姿色,在诗中花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如《博山》塑造了一个面容娇美、衣着华丽的女子形象,并表达了诗人对美人的倾慕之情。其中对美人衣着的描写:“彩蝶团飞花转影,彩鸳双咏水生纹”,极尽雕琢之能事,用华丽的笔触将美人衬托得更加美艳动人。诗句虽然丽精致,但用情较浅。
三、同是写爱情的悲剧,李商隐偏重于“哀”,而温庭筠则偏重于“怨”
李商隐《锦瑟》,写的是爱情的无疾而终,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因爱情发展受阻所产生的郁结沉痛,愤懑忧伤。李商隐还善于用意象来衬托情绪,将悲剧的爱情写得凄美朦胧。如《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一诗中,诗人用意象之间的跳跃,来凸显恋人之间的距离感,将思念之情与难见之呗衬托得更加浓烈。
温庭筠看中姿色,他钟情的多是青楼女子,其追求的爱情也多是感官的满足,当爱情失败,不管是男方还是女方,都只是“怨”,其用情的深度还没到“哀”的地步。如《偶题》中的诗句“自恨青楼无近信,不将心事许卿卿”,写男女之间的相思心绪,但这种心情只是使人慵懒无聊,诗人的态度也只是怨怼嗔怪。
李商隐与温庭筠在爱情诗创作上的差异有一定的现实原因。
首先,二人的情感经历是不同的。李商隐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他倾慕的对象多是达官显贵的侍妾、歌姬,也有女道士和宫女。这样的恋情是不符合封建礼教传统的,因此只能悲剧收场。温庭筠也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但他常年流连于秦楼楚馆,多描写生活和男女之情的故事,这样的爱情虽不至于完全破碎,但更加没有根基,其感情基础在于女子美丽的容貌,一旦容颜老去,爱情也就难以为继。其次,由二人对待爱情的态度是不同的。李商隐与妻子王氏感情深厚,妻子的突然病故更是对他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他对于妻子是怀着爱护与歉疚之心。温庭筠没有妻室,他与女诗人鱼玄机的事迹则只能表现出他浪荡不羁的一面,他不能体会感情真挚、不问报答的爱情。
结语:虽然温庭筠在爱情诗的创作上比不上李商隐的真与醇,但其诗风之“艳”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特色,其价值不能被一笔抹杀。
参考文献:
表达爱情的诗句范文4
关键词:语言密码;散文诗;意象;关键句;情感;音韵;诗意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共七篇文章,《雪》、《雷电颂》、《日》、《月》、《海燕》、《浪之歌》、《雨之歌》,内容涉及日月光华,风雨雷电,浪花海燕,这些美丽的形象传递了作者的丰富的情思。所有的这些文章有一个共同文体:散文诗。散文诗是既有散文之韵,又有诗歌之美的独特文体,小巧、凝韵、空灵、具有浓烈的感情。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章之美?很多老师对这个单元的教学感觉为难。四月份上教学研讨课,我选择了纪伯伦的散文诗《浪之歌》。我以语言为突破口,作了一些探索。
(一)解析意象,领略意蕴之美
意象是理解诗歌的钥匙,也是理解散文诗的钥匙。袁行霈说:“语言是诗歌意象的物质外壳,由语言分析深入一步就是意象的分析。散文诗的艺术不能停留在语言的表层上,它的艺术奥妙,从它的意象上可以得到不少。”具体的形象与情感的融合就形成了散文诗的意象,由此看来,我们要领悟作者的情感,散文诗中意象的解读是不可少的。
在《浪之歌》中,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浪花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在前四节里,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接下来,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一个人间世界的守护者。至此,我们领悟到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还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海浪对爱情的这种态度,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为了理解海浪这一形象,我从“海浪”这一意象入手,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
师:诗中的“我”是谁?
生:海浪
师:海浪是怎样的一个形象?你从哪些诗句看出来?
生:它是海岸的情人,从“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可以看出。
生:海浪很爱海岸,诗中说:“我拥抱着他”、“我扑到在他脚下”。
生:还可以从“合为一体”、“海誓山盟”、“把爱恋的祷词歌吟”等词语可以看出。
师:可见爱浪是深爱着海岸。但海岸仅仅是爱海岸吗?
生:它还深爱着世间万物。
师:哦?你有什么依据?
生:诗中“曾有多少次”那一组排比句就写到他陪美人鱼跳舞、他帮助有情人吐露衷肠、他陪礁石对饮打趣,还托起落水者、为美女丽人偷出海底的珍珠,可见世间万物都是他深爱的对象。
师:说得太好了,可见海浪是一个热恋者,也是一个守护者。你觉得这一形象符合浪的特点吗?
生:符合的,“海誓山盟”、“爱的祷词歌吟”写的是海浪的声音,“拥抱”是指涨潮海浪扑到岸边,“扑到在他脚下”是指退潮时海浪渐离渐远。
生:还有,“曾有多少次”排比句引出的事情都是发生在海边,符合海浪这一身份,“跳舞”就是海浪的涌动,“长吁短叹”、“嘻嘻哈哈”就是海浪的声音,“托起……躯体”、“偷出……珍珠”更是海浪最常见的行为。
生:写海浪声音的还有“时而歌唱”、“时而叹息”。
师:同学们分析的很有道理,海浪这一形象首先是作为“浪”的形象,它身上具备了“浪”的各种特点,但同时,诗人还赋予它以“人”的形象,他是一个“热恋者”,也是一个“守护者”。正是兼具“浪”与“人”的特点,“海浪”这一形象才形象生动而又感人至深。
“诗歌是表现生命情感和人生体验的,意象是主体内在情感的感性化、客体化,所以诗人常以可以感知的客观事物来代表主体意识。有人认为诗歌是意象的创作,分析诗歌的意象,发掘它的深层语意,对于更好地领会诗的意境和欣赏诗歌的美是非常重要的。”①《浪之歌》中“海浪”的形象意蕴丰富,纪伯伦借“海浪”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炽热衷肠,表达自己对世间万物的热爱与为之终身守护的愿望。由意象入手,散文诗的情感、主旨也就呼之欲出了。
(二)品析关键句,解读情感之美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的努力是从旨趣到符号,读者的努力是从符号到旨趣,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到徒有迹象的死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从表面上看,《浪之歌》是一首爱情诗,但纪伯伦借海浪对海岸的爱情,倾述了他对祖国的炽热衷肠,也表达了他“守护万物”的博爱情怀。学生能否理解文字符号背后的旨趣?这是阅读本文的一个难点。
为了了让学生理解纪伯伦对祖国的炽热的爱,我补充了纪伯伦的生平简历:
纪伯伦生平简历:
1883年出生于黎巴嫩北部的贝什里;
1895年(12岁)随母亲去美国波士顿某生;
1898年(15岁)被送回故国学习阿拉伯古典文学;
1901年(18岁)因思想激进,创办叛逆性刊物《真理》被驱逐出境,再度前往美国。后家中遭变故,母亲、长兄、小妹相继亡故;
1908年师从艺术大师罗丹学习雕塑;
1912年移居纽约;
1931年(48岁)去世。
一个文学作品的诞生,都有其特定背景,这个背景包括当时的时代特点、作者生活经历、情感历程以及触发作者写作的特定事件等等,联系这些背景能立体地理解作品。纪伯伦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寓居美国,有了这一份生平简历,学生很容易理解纪伯伦笔下“爱情”完全可以理解为一个流浪在异国的赤子的衷肠。
但是,若理解只停留在这样的层面,显然还是未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旨趣”。诗歌后半部分留下了太多需要琢磨的诗句。我做了如下的引导:
师:同学们,虽然我们对诗歌的情感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理解,但是老师觉得诗歌的后半部分依然留有很多谜团,我们大家一起来琢磨琢磨。
生:文章后面“曾有多少次”这一组排比句也是写对祖国的爱吗?
师:是啊,这里写海浪陪美人鱼跳舞,写它帮助有情人吐露衷肠,同礁石对饮,救助落水的人,偷取珍珠馈赠丽人。这一系列的事情是“爱国”的行为吗?
生:我觉得是,但是这是升华了的爱国之情,诗人因为爱国而爱天下人,爱天下万物。
师:可以理解为是由“爱国”而升华为“博爱”,说得很有道理。
生:“我时而歌唱,时而叹息”,这里“歌唱”和“叹息”的内容是什么?
生:歌唱爱情呗。
师:那为什么还要“叹息”呢?
生:刚才背景里介绍纪伯伦曾经被驱逐出国,诗人是为自己的“爱情”得不到祖国的回应而叹息。
生:也可以理解为为上文提到的那些为爱情所苦、那些得不到爱情、那些在大海里死难的人叹息。
师:同学们对文章的理解能有所联系,做得很好。
生:为什么“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师:是啊,老师认为爱情的真谛是忠诚,诗人为什么认为是“清醒”呢?
生:“清醒”就是“理智”,都说“恋爱的人智商是最低”的,所以“爱”需要清醒。
师:爱需要清醒,有道理。能联系诗中的具体内容说说吗?
生:海浪是日夜流动的,是不用睡觉的,所以是“清醒”的。
生:诗人愿意像海浪一样不眠不休地守护着世间万物
生:海浪虽然对海岸有着炽热的爱情,但是海岸有时却不理不睬、无动于衷,但海浪依然一往情深,这就是理智的爱。
师:能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吗?
生:诗人被驱逐出祖国,但是诗人却没有背弃祖国,长期在国外做着爱国的事,这是炽热的爱,也是清醒的爱。
师:“清醒”中透着炽热,透着理智,透着执着,这就是诗人的“爱”。
耿林莽《散文诗的美学追求》一文中说:“对于散文诗来说,重要的不在于如实地、客观地反映现实,而在于抒情地、主观地、心灵化地折射现实。当然,散文诗也有叙事,有细节以至情节,但多是抒情地表达,即经我创造后的诗化产物,这便形成了她抒情与叙事融为一体的表现特色了。”通过对关键句段的分析,那些事件、那些情节、那些景物中所包含的诗人的情感内核才渐渐显现,诗句折射出来的诗人的内心旨趣才一点一点呈现在读者面前。
(三)分析句式与韵脚,感受音韵之美
“音乐性是诗歌语言的主要特征之一。虽然散文诗语言向散文语言有所借鉴,但它仍然是诗歌语言的一种,因此,音乐性也是散文诗语言的重要特征。”②《浪之歌》在句式上多用对句,但又整散结合,显得整齐而不呆板,匀称而又灵动,它就是一首情歌,是从纪伯伦心坎里流泻出来的情歌。
新月派诗人闻一多提出了诗歌的“三美”规律,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散文诗大多传承了诗歌的这一特点。句式之美是文章的节奏美,押韵是文章的音韵美,学生深入文本之后,发现蕴藏于文章之中的韵律之美,品出了散文诗这一独特体裁的别样风致。
(四)变换形式,呈现诗意之美
散文诗是诗,但又有别于诗,它的诗意往往蕴藏在铺排的文句后面,简单地以朗读来感悟诗意,学生的感受很可能被阻滞在景物、事件之外。我认为只有用诗歌的形式才可以呈现散文诗的诗意之美。因此,我在课堂了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
“请你选用文中的词、句,重新加以组织,把这首散文诗改编成一首更加精炼的自由诗。题目依旧是《浪之歌》。”
这是一个有一定难度又有弹性的活动。学生在课本中接触过自由诗,如《天上的街市》、《华南虎》等,对自由诗的形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而且活动要求选用文中的词句,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改编的难度,在意象的选取、情感的确定、甚至于句子的组织等方面,其实并不需要太化心思,学生主要考虑的是选哪些词语或句子最能表达诗歌的本意,应该如何组织才可以体现出诗歌的形式美。这又可以考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主题的理解,考察学生对自由诗的积淀,让不同学生的文学素养得以不同的呈现。十几分钟后,学生交流,精彩纷呈。教师也交流了自己改编的诗歌:
浪之歌(改编)
黎巴嫩.纪伯伦
(一)
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
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
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
清晨
我在情人的耳边发出海誓山盟
傍晚
我把爱恋的祷词歌吟,
我生性执拗,急躁
我的情人却坚忍而有耐心。
潮来时我拥抱着他;
潮去时我扑倒在他脚下
这就是我的情意
这就是我炽热的衷肠
(二)
曾有多少次
我围绕美人鱼跳过舞
曾有多少次
我帮助有情人吐露衷情
曾有多少次
我与礁石同席对饮
夜阑人静
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
惟有我彻夜不眠
因为我满腹爱情
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这就是我的生活;
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
改编的《浪之歌》基本选用原诗的语句,只是少数句子为了形式的匀称作了一些增减。两个诗节从两个层次表现海浪的“爱”,这也是原文的设定。简单的改变却呈现了另一种美。
这一依托文本的活动,让学生直接从“文”中看到了“诗”,无需任何言语的诠释,他们已经能够理解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诗意。因而对散文诗的特点也有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散文诗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它从诗歌撷取了精魂,从散文借来了舒展轻松的衣衫,从绘画吸取了丰富的色彩,从音乐找到了轻柔或昂扬的和谐节奏。把握了散文诗的特点就找到了学习的方向;以语言为突破口,破解了语言的密码,散文诗别样的美也就呈现在学生面前了。
注释
表达爱情的诗句范文5
表达深刻爱情的诗句有:
1、我愿与君相知,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2、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3、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4、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表达爱情的诗句范文6
关键词:红楼梦 海棠 海棠社
海棠花开姹紫嫣红,娇艳动人,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它是我国传统名花,也是栽培历史最为悠久的观赏花卉之一。唐诗宋词中有不少歌咏海棠花的佳作,如唐代温庭筠的《题磁岭海棠花》、宋代杨万里的《春晴怀故园海棠》等等,最负盛名的咏海棠诗,非宋代文豪苏轼的《海棠》莫属。
《红楼梦》中花卉多,所提及的海棠花就有西府海棠、木瓜海棠、秋海棠三种,在茫茫花海中,海棠永远保持着鹤立鸡群的姿态。它是小说中文化意蕴最为丰厚、寄托的情感最为深沉的花卉之一。小说中丰富多彩的海棠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咏海棠
海棠诗词记载了文人与海棠每一次邂逅的场景,是海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人雅士对花的热爱,都通过咏花诗词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在《红楼梦》的诗词歌赋中,咏海棠诗不仅分量重,而且均属上乘之作,它的重要意义还在于,这批咏海棠诗是大观园诗社的发轫之作。
小说第三十七回,探春寄帖发起诗社,结社后的第一次活动就是歌咏贾芸献给宝玉的两盆白海棠。探春的诗以玉和冰雪衬托海棠的洁白高雅,更把海棠比作身着缟素的仙女。宝钗的诗一举夺魁,李纨给予它“含蓄浑厚”的评价。诗歌形象地描绘了海棠怯弱的姿态,亭亭玉立的样子。“淡极始知花更艳”一句,既表现出海棠无与伦比的美丽,更是宝钗的性格与处世态度的写照。宝玉诗中的白海棠集杨贵妃的风姿、西施的灵气于一身,分外妖娆动人,诗歌运用了唐玄宗在沉香亭召见杨贵妃的典故,萦绕着一股淡淡的愁绪。而黛玉咏海棠诗中“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句成为千古绝唱。它意境深远,朗朗上口,在与梨花和梅花的对比中展现出海棠脱俗的、非同寻常的风韵,突出了白海棠柔美娇艳的特色。诗歌构思新巧,用语空灵飘逸,表现了诗人冰清玉洁的气质、目下无尘的性格,李纨评此诗“风流别致”。
这些诗没有一句是泛泛之笔,每首诗歌都蕴含着诗人的命运,作者把大观园儿女的归宿隐含在诗句中,透露给读者。探春的“芳心一点娇无力”与风筝谜中“游丝一点混无力”所表达的情感、隐喻的内容基本相同,暗含着探春远嫁的结局。宝钗诗歌寓意更加深刻,她借歌咏白海棠歌颂自己高洁的品质,她的气质如海棠般端庄典雅,也如海棠般深得人们的喜爱。这首诗吐露了诗人的心声,也隐喻着她孤独终老的不幸遭遇。宝玉的诗被认作为宝钗、黛玉而作,“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一句巧妙地嵌入与宝玉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位女性,是宝玉对钗、黛形象、气质的直观感受。“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无疑是宝、黛凄婉缠绵又非一帆风顺的爱情的真实反映。多愁善感的黛玉的诗一如她一贯的风格,哀婉动人,引人入胜,字里行间蘸染着血泪。以缟素喻花,暗示了她夭亡的命运。湘云的诗也隐喻着她的经历,“自是霜娥偏爱冷”一句,有脂评曰“不脱自己将来形景”,“霜娥爱冷”就是湘云婚后的情景,“花因喜洁难寻偶”、“玉烛滴干风里泪”等诗句暗示着她与丈夫分离的结局。
二、赏海棠
赏花是古代贵族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活动。身为一家之长的贾母最喜携儿孙赏花,赏花满足了百无聊赖的贵族的精神生活需要。大观园里各式各样的花卉随着季节的变迁而更替,令人们大饱眼福。按照常理,人们会因赏花时获得了愉悦的感受,引发灵感,继而创作出优美的诗句。而大观园儿女则一反其道,他们作咏白海棠的诗,并不是观赏海棠以后才作。不需要经过观赏这道工序,诗人们就按捺不住澎湃的激情,动人的诗句已经鱼贯而出了。他们作诗,就是为了“寄兴写情”,不用见着实物,便能如此细致、逼真地描摹出物体的神韵,由此可见,白海棠美丽的身姿、不凡的气质叫人难以忘怀。
《红楼梦》中还有几首海棠诗,出现在第九十四回,这一回的回目为《宴海棠贾母赏花妖》。这一时期,贾府衰败的形势日趋明显,怡红院的海棠原本应在三月开花,然而它却在枯萎了一年以后出其不意地在冬日绽放,令人称奇。贾母为了疏散寂寞的情绪,特意制造欢愉的气氛,与众人观赏了这神奇的海棠花,并命宝玉兄弟三人作诗志喜。《赏海棠花妖诗三首》比起之前的那几首海棠诗,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成就上都相去甚远,是纯粹的应景之作,缺乏新意。
咏海棠、赏海棠是贾府休闲娱乐生活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大观园儿女的生活。海棠社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它为这群才华横溢的诗人提供了展现自我魅力的舞台,为生活增加姿彩,它还见证了大观园最繁华最美好的时光。作完海棠诗,又赛诗,美丽的花儿在诗人的笔下成为永不凋谢的精魂。大家纷纷展现才艺,薛、林二人诗才不相上下,一批批优秀的作品相继问世。自从有了海棠社,大观园里的欢声笑语也比往日多多了。
海棠花期短暂,海棠社也没有维持多久,贾府中突发事件经常来袭,干扰了大观园儿女的正常生活,人们无心赋诗,导致诗社的活动不得不搁浅。以海棠为诗社命名,不仅因为机缘巧合――在诗社成立之日恰逢贾芸送白海棠花,更重要的是,海棠是大观园诸艳青春易逝、韶华难留的象征。
三、海棠与《红楼梦》中的女性
只要是美丽的花卉,几乎都与女性有着解不开的渊源,海棠也不例外,它是美人的象征。论及海棠与女性的关系,不能不提到“海棠春睡”这一典故。据北宋乐史《太真外传》记载,唐玄宗见杨贵妃娇憨的醉态,为之倾倒,将其喻为海棠。后世的文学作品中常以海棠花指代杨贵妃,而“海棠春睡”这一意象也备受文人、画家青睐。
以海棠指代美人,在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的《海棠》也运用了“海棠春睡”的典故,诗人不落窠臼,以人喻花,用杨贵妃的娇媚衬托海棠的明艳。宝玉的《大观园题咏・怡红快绿》及《咏白海棠》等诗都化用了这个典故。
“海棠春睡”意象多次出现在《红楼梦》中。小说第五回,宝玉随贾母至宁国府赏梅,一时倦怠,便来到秦可卿房中歇息,看到了壁上挂着的一幅唐伯虎所画的《海棠春睡图》。第十一回,贾敬寿辰,东府设宴款待众人,宝玉随凤姐去探望卧病在床的可卿,《海棠春睡图》再次映入他的眼帘,看着画中美景,受到病人绝望心情的影响,内心犹如万箭穿心般痛苦。画中海棠香梦沉酣,美丽依旧,画的主人却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这强烈的反差怎能不拨动观者的心弦。《海棠春睡图》的出现,源于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海棠图的作者是游戏人生的风流才子唐伯虎,本就为这幅图染上了多情的色彩,再加上画的主题是歌咏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海棠的悲剧意蕴更加明显,它既象征杨妃魂断马嵬,又埋下了大观园儿女命运的伏笔。有研究者认为,《海棠春睡图》与薄命司的册子一样,是一种图谶,“芹翁以之为大观女儿、为宝黛的爱情预言其悲剧命运”。
《红楼梦》中的海棠,多与宝玉有关,而宝玉又是小说中诸多女性关系最为密切的人。《海棠春睡图》两次出现,均通过宝玉的视角引出。大观园里的海棠,种植在怡红院中。而大家争相吟咏的白海棠,是贾芸敬献给宝玉的。小说第十七回,贾政带领宝玉及一班清客游览大观园,行至怡红院,看到“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着数本芭蕉,那一边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这株西府海棠来历不凡,相传它是从女儿国引进的,因此又称作“女儿棠”。女儿棠种植在怡红院中,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在贾宝玉这个惜花之人的悉心呵护下,海棠能够呈现出最完美的状态。宝玉对它精心呵护,如同他守护着大观园女儿一般。作者这样安排的意义不仅于此,女儿棠弱不禁风,经不起日晒雨淋,像女儿一样娇嫩柔弱,它与大观园女儿的命运有着莫大的关联。
第七十七回,宝玉与袭人怀着愤懑的心情缅怀这个多事之秋,在议论晴雯之死时谈到院里的海棠花:“宝玉道:‘不是我妄口咒他,今年春天已有兆头的。’袭人忙问何兆。宝玉道:‘这阶下好好的一株海棠花,竟无故死了半边,我就知道有异事,果然应在他身上。’”宝玉认为,海棠花无故死了半边,就是晴雯之死的预兆。他无法接受晴雯无辜枉死的事实,又没有能力为她鸣冤,替她洗脱罪名,难免触景伤情。海棠对晴雯的兆应,使宝玉心有所触,联想到其他的人和事物,这株海棠之所以会死了半边,是因为它预感到这里有人正在面临死亡的威胁。
这段对话还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怡红院里的草木繁多,宝玉却始终关注着海棠的荣枯。尽管日常生活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依旧是锦衣玉食,依旧玩乐享受,但是宝玉已经捕捉贵族家庭末日来临的气息,他惶惶不可终日,担心那个可怕时刻的到来。草木的异常变化,在他眼里已不是自然现象,而是悲剧的预兆。他将心事深埋心底,不愿增加他人的烦恼,只能清醒而痛苦地等待着悲兆的应验。
第七十八回,宝玉撰写的《芙蓉女儿诔》中,有“艳质将亡,槛外海棠预老”一句,再次提及海棠的预示作用,海棠的枯萎是晴雯即将遭遇不测的象征。
海棠还与贾府身份最尊贵的女性元春的命运息息相关。第九十四回,本该在春天开放的海棠却在枯萎了一年后开放在冬日,人们都觉得这种异象不是好兆头,贾赦等人认为是花妖在作祟。事实证明,海棠反常开花,的确昭示着不幸即将降临。海棠异发不仅预示了人的悲剧,还预示着贾府即将遭遇更大的灾难。海棠在《红楼梦》中不仅作为观赏植物而存在,它还被赋予灵性,拥有预示未来的本领。不过,它的异常变化总是兆应着那些人们唯恐避之不及的事情。海棠每一次异动过后,都会兴起一股强大的波澜,海棠的背后隐藏着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那是推动贾府走向衰败和没落的力量。
小说中与海棠发生最直接最有力的碰撞的女性,是史湘云。海棠社结社当日,与会之人中并无湘云,作者却偏偏设计了湘云补作海棠诗的情节,突出了她在诗社的重要性。不独如此,别人都是各作一首诗,湘云却一挥而就,作出两首。众人对这两首诗赞不绝口,给予极高的评价――“这个不枉作了海棠诗,真该要起海棠社了。”湘云的海棠诗是真正的海棠诗,有了这两首诗,海棠社更加名副其实了。而脂批也对湘云的海棠诗评价极高,赞它“压倒群芳”,称它为压卷之作。这样看来,前日获得一致好评的薛林二人的海棠诗似乎比这两首还要略逊一筹。海棠在花中的地位极高,极受人的喜爱和推崇,湘云的品貌风韵,亦非凡品,因此,说她是一朵清姿淡雅的海棠花并不为过。在这两首海棠诗中,诗人处处以海棠自譬,字字珠玑,自然生动,抒发了最真实的情感。
海棠与湘云独一无二的交汇出现在小说第六十三回。怡红夜宴上,湘云抽到的花签上画着一枝海棠,题着“香梦沉酣”四个字,附着的诗曰:“只恐夜深花睡去。”这句诗正出自苏轼的那首闻名遐迩的《海棠》诗,与前文提及的《海棠春睡图》及所引“海棠春睡”的典故遥相呼应。花名签昭示着诸钗的命运,湘云的海棠签也不例外。花签上引用的诗句便有很深的寓意,《海棠》诗表现出爱花人的一片痴心,表达了对春光易逝、好景难留的惋惜之情。湘云婚后不久便与夫君天各一方,自然也没有享受到好的光景。花名签上的诗句为她的不幸经历埋下了伏笔。
海棠还关照着宝玉、黛玉的爱情。海棠诗中,海棠与雨、泪的组合非常常见。苏轼有诗曰:“雨中有泪更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宝玉的《咏白海棠》诗》也有一句“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海棠总是笼罩在淡淡哀愁中,诗人看重的正是海棠的哀怨美。当然,海棠是不会流泪的,流泪的是诗人自己。宝玉欣赏海棠的这种独特气质,正如他欣赏黛玉的病态美一般。
海棠花第一次现身大观园时,贾府正处在如“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的时期。那时,宝、黛的爱情正处于萌芽阶段,两人爱情美好、珍贵的程度绝不亚于得来不易的女儿棠。白海棠的出现则为两人的感情生活注入了新的元素,实现了精神层面的共鸣。在相互酬唱的过程中,他们为彼此的才华所吸引,情感互通,爱情境界也随之升华。随着海棠的无端枯萎,一幕幕悲剧开始上演,宝、黛的爱情也受到巨大的冲击,海棠异发是宝黛爱情的破灭的先兆。海棠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帮助宝玉加深对“情”的体验和感悟等方面起到不容小觑的作用。
四、体现在《红楼梦》家居生活中的海棠文化
花的形状千变万化、千姿百态,受到人们的喜爱。花形装饰打破了居室沉闷的氛围,把春的生机和暖意带进室内。《红楼梦》中的花形物品多种多样,有花形装饰品、花形食品等等,简单的花形装饰令家居温馨,花形物品新奇大方,令人赏心悦目。
海棠花团锦簇,色泽靓丽,海棠花形的物品外形美观,受人青睐。《红楼梦》中有不少与海棠有关的物品。宁国府秦可卿的房间中挂着一幅《海棠春睡图》,这幅图的寓意,前文已有论述,这幅出自大家之手的作品还为居所增加了浓郁的艺术氛围。
第四十回,贾母领着众人来到缀锦阁听曲,每人榻前各有两张雕漆几,“也有海棠式的,也有梅花式的,也有荷叶式的,也有葵花式的,也有方的,也有圆的,其式不一”。第三十八回,众人品完螃蟹,又欲作诗,大家纷纷寻找灵感,只见“黛玉放下钓竿,走至座间,拿起那乌银梅花自斟壶来,拣了一个小小的海棠冻石蕉叶杯”。第四十一回,贾母携众人至栊翠庵游玩,“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海棠花式是我国传统装饰纹饰的一种,是由海棠花的形状演变而成的艺术图案,颇受人们喜爱。海棠式的瓷器在中国古代瓷器精品中屡见不鲜,收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晚唐越窑海棠式大碗是唐代越窑罕见之品。第五十三回,写宁国府过年的准备情况,丫鬟捧了一盘压岁锞子递给尤氏,尤氏看了一看,“只见也有梅花式的,也有海棠式的,也有笔锭如意的,也有八宝联春的……”
《红楼梦》中的海棠文化丰富多彩,耐人寻味,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探讨《红楼梦》中海棠的文章数不胜数,如黄崇浩的《海棠魂梦绕红楼――对中海棠象征系统的考察》、卜键的《海棠的兆应》等等。《红楼梦》中的海棠花现象还引起海外学者的关注。日本学者森中美树曾发表过系列以研究《红楼梦》中的海棠花为主题的论文。值得注意的是,海棠的兆应是中外学者普遍关注的话题。这些论文都对海棠的象征意义作出细致的分析,这对于理解曹雪芹的创作思路、情节安排、作品的主旨内涵、语言修辞等具有重大的意义。
博大精深的海棠文化在《红楼梦》这片沃土中获得滋养,变得更加厚重。《红楼梦》也因海棠文化的渗入取得了更加非凡的艺术成就。
参考文献
[1] 姜楠南,汤庚国.中国海棠花文化初探[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
[2] 卜键.海棠的兆应[J].红楼梦学刊,2004(3).
[3] 姜楠南,汤庚国,沈永宝.《红楼梦》海棠花文化考[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