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史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史论文范文1
临床不确定性是不可避免的,包括病情变化、药物反应、个体差异、性别差异等.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在收集医学数据的过程中,可最大程度地消除对不确定性个人观测的偏见,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进一步扩大了样本量和观察精度,获取的证据更多地减少了不确定性.面对各种不确定性,如果从业者因不了解那些为特定疾病已做出的最新研究结论而出现失误,病人病情不仅不可能改善,甚至加重.这不仅是决策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伦理问题,你必须有“不了解”的原因或失误的理由,所谓“个人经验”或“专业水平”均不足以成为原因.在不确定性下,伦理要求并不是万无一失,但必须将病情变化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并在最佳证据支持下进行决策[9].
2实现最优化
医学行为的最优化包括决策的最优化和决策者自身素质的最优化.循证医学以科学研究的最佳结果为证据,以实现临床诊疗决策最优化为其目的,这等同于追求卓越的道德需求.实践循证医学可在有限的时间内,使临床医生迅速掌握当前专业研究最新进展,及时发现和纠正诊疗中存在的问题.循证医学为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水平,最大限度地使每个医疗单位、每位医生都跟上医学发展的步伐,达到一个共同的水准创造了条件,这也是当代医学道德进步即实现当代医学道德本质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10].开展循证医学可使临床医生发挥出求知的积极性,由获取知识转变为探究知识和创造知识,由阶段性受教育者自觉转变为追寻终身教育,提高和维系其专业素质,实现职业行为的最优化.
3生命伦理学观念下的循证医学教育
3.1教学目的
在生命伦理学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实习期间的循证医学教育,使带教者和实习医师进一步明确临床实践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专业素质与道德观念的关系,现代医学的辩证思维方法等.促使医学生在开始面对现实病例之初,就能对专业知识及技能的运用进行循证分析和伦理思考,并让这种分析和思考逐渐形成思维定式,内化为医德素质,为日后在工作中合理应用医疗资源,善待病人,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赢得社会信任打好基础.
3.2教学方法
3.2.1师资培训在既往循证医学教学的基础上,首先组织教师重点学习“尊重(自主)、不伤害、行善和公正”这四条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因为基本原则是构建医学道德规范的最根本、最一般的道德根据,被视作评估医疗行为的基本伦理规则.围绕着这四条原则诠释开展循证医学和循证医学教学的意义,力求删繁就简地让带教者和受教者共同参悟循证医学的伦理含义.3.2.2岗前讲座在实习医师进入临床的岗前教育中加入“循证医学及其伦理观”等专题讲座,使其在入科之初就植入“循证实习”的理念.3.2.3联系实际以课堂为基础的循证医学教学对增进技能几乎没有作用[8].岗前讲座只限于基本概念的复习或强化,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由有经验的老师指导反复操作.通常采用PBL或病床边随机教学模式,由带教老师或实习医师提出问题,首先阐明问题的性质、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和合理的方法,即伦理需求,使学生感到与以往的教学方式不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共同分析问题后,寻找解决问题的信息资料,并按证据的等级给予筛选评价,然后结合临床问题制定诊疗方案.3.2.4网络查询查询信息的第一步是在老师指导下,登陆院内局域网的西文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康健)或中文医学期刊检索系统(清华同方).两套检索系统均为集文献检索、知识评价、全文揭示等多种服务为一体的医学文献知识情报服务平台,且内设循证医学专版.如欲扩大搜寻范围,则通过Internet网链接Cocbrane图书馆、Medline数据库、EmGbase数据库或其他循证医学网站.同一条检索主题词常能获取多个结果,教会学生识别和选择是保障信息质量关键.
3.3教学效果
为了解实习医师对伦理学和循证医学的认知现状和教学效果,我们曾针对性做了调查,158份学生答卷结果见表1.在我院实习的本科实习医师来自青岛大学医学院、南京医科大学、潍坊医学院和泰山医学院等,普遍综合素质好,医学专业基础知识坚实,英语水平较高,接受能力强,对所学知识有清晰的辨别能力.从调查表和课后交流可知,他们对这种内容和形式的教学感到新奇而充满兴趣,给予较高的评价.在意见栏中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将两门内容生涩的课结合起来,形式新颖且易懂实用,受启发,有意义.个别学生毕业工作后还表示,该课是实习期间最好的课.教师的主要反映为“应从实验性教学上升为普及性教学,可提升教学医院的水平”,但也提出“因无大纲要求,随意性较大,对教师要求较高。
3.4教学调整
近年来面对择业、考研等竞争,实习医师自主意识均较强,学业上多有偏重,对自认为重复性培训和低水平的讲座常采取抵制态度.如何让他们对看起来“与专业无关”的课程感兴趣,教师的态度和方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将循证医学和医学伦理学的核心内容进行逻辑链接,并阐明其不可或缺的临床作用是本项教学的特征.一个拔新领异的讲坛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满足其求知欲.多学科交叉尤其是医疗和伦理并重是现代医学的特征,也是临床教学的难点,需要教师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水平.教学中多采用对医疗措施提出针对性循证依据和伦理问题共同讨论,力求使实习医师在互动中不断地感悟,逐渐养成循证思维的习惯.也需要经常性检查和督促实习医师的循证实践,必要时作为实习考核内容之一,在一定的压力下强化其职业的责任感,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4讨论
医学史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高等教育面临着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形势。作为高等医学院校实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有其特殊性:操作性、综合性较强,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操作能力和生物安全意识。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实验教学质量,针对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中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多方面进行探讨。
实验教学在医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培养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科学思维方法以及严谨的科学精神均具有重要意义,对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医学院学生学好后续的病理学、免疫学、药理学及临床各科的感染性疾病的基础。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实并验证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手段,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还担负着对微生物基本技术的学习掌握和严格规范操作的任务。因而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如何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和操作等基本能力,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是提高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质量和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部分。本文就个人几年来教学实践谈些体会。
一、实验课教学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对实验课准备不够充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实验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理论课讲授的内容。但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同学对实验内容并未事先预习,存在着“临时抱佛脚”的现象。由于没有充分的实验前预习.学生在实验进行过程中尤其是一些操作性实验,往往是看一步实验步骤然后再操作一步,根本做不到前后联系以及与理论课的融会贯通。究其原因,可能是目前医学院校基础教学实验学时较少,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重视;学生本身对这门实验课兴趣不大。但最根本原因是学生主观上不重视实验课,认为实验课无关紧要。
1.2无菌观念淡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以细菌性实验为主,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意识和无菌观念。尽管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多次强调注意无菌操作,但是在实验教学中,发现仍有部分学生无菌观念淡薄,基本上属于“粗放型”操作。如个别同学手握灭菌后的接种环四处走动,对着接种细菌后的平皿说话,直接用手捡起打碎的接种有细菌的培养皿等。
1.3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在实验课中我们还常常观察到部分学生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分组实验效率不高。例如由于实验课人数较多,个别同学用完器材后随意摆放,不仅不雅观而且影响了其他同学的使用,造成课堂秩序混乱。在分组实验时,往往组内分工不明确,时间安排不合理,实验进程不顺利,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实验内容。
1.4独立分析问题能力欠缺临床医生诊断病情时需要将病人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合理的诊断及治疗方案。这要求医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就要养成良好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习惯。但实验教学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同学对实验内容缺乏思考,对实验结果分析无从下手,甚至出现个别学生抄袭他人结果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因为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不熟练,并且没有进行必要的实验预习,另一方面也与现有的教学和考核模式有关。
二、进行教学改革探索
在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起合理的引导作用。为了改进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
2.1调整实验课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传统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各个实验内容之间相互独立,缺乏必要的联系。针对实验教学内容分散、相互不连贯的问题,我们调整了教学内容,增设综合性实验,将原来一些分散的验证性实验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系列实验,提高了实验的系统性、完整性。同时,学生参与了从实验准备到最终检测的整个实验过程,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收到了满意的效果。例如,我们在部分班级授课中尝试开设了肠道杆菌检测的综合性实验,从标本的采集、培养基的制备、培养基的高压灭菌、细菌的划线分离培养、革兰氏染色及生化反应、血清学反应以及最后的实验结果分析及讨论均由同学自己完成,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
2.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该学科实验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了解基本原理,并且通过实验技能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操作为辅,教师讲授时间过多,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降低,只能被动按照教材步骤操作,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针对此问题,要求教师有必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合理安排教学过程中示教时问,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2.1督促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充分的实验预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应当在每学期开始时将教学历公布于学生,并且在每次实验课结束时告知学生下次实验课内容及预习侧重点,或者提出几个思考题。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在听讲时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如在实验标本复习之前,预先将各个标本有何观察要点之类的问题布置给同学,在上课时让其主动讲解,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2.2注重课堂教学过程,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初次接触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内容,实践经验不足,难免存在操作不规范、认识不足、不注意无菌操作等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督促学生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实验,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于注意事项较多的实验,教师要做好合理的示教。在示教操作时,语言要简练,动作要稍慢一些,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理会操作要领,尽快掌握基本操作技术。如革兰染色实验,由于学生第一次进行微生物学实验,应该对涂片、干燥、固定及染色过程等各个环节注意事项一一讲解,保证实验顺利进行。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多放手,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多动手,多参与整个实验过程。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分组实验中,注意相互协作,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
同时实验教学中要注意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只有善于观察,才能积累更多的感性资料,从而进一步升华为理性认识。观察是创新性思维的前提,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如培养基灭菌时,有同学发现在高压锅压力表升高到103.4kPa时,温度一直维持在IO0~C而不继续升高。于是让同学讨论、分析其中原因,发现是因为高压锅内冷空气没有排干净,打开排气阀排气后问题解决。通过这一现象,让学生意识到高压蒸汽灭菌法之所以行之有效,是利用了其中的高温而不是高压的道理,从而对高温灭菌法中的这一知识点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在课堂教学中应多提问、多讨论,多采取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法,使学生加深对理论教学的理解。例如在做抗溶血素试验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使用还原态的链球菌溶血素(SLO),为什么要使用人0型血红细胞,及饭后检测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等三个问题,并让学生展开分组讨论。最终使学生理解到链球菌溶血素和链球菌溶血素S的区别及抗试验的注意事项,从而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理论教学的延伸与补充。
2.2.3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是对实验结果的整理和分析过程,是实验课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实验课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在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重视实验报告,每次实验课都要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并对实验结果做详细的分析,使得学生不仅可以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对实验报告的批阅,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医学史论文范文3
1.1定量生理学课程简介
定量生理学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该课程以物理学原理和数学方法学为基础,从工程技术讨论人体的生理过程,学习并掌握生物膜与生物膜电位原理和方法,进一步学习并掌握基于电生理测量技术的原理以及相关技术,使学生建立起从基础理论学习到实际生物医学工程中有关生物电信号测量以及应用之间的桥梁;并且能够运用物理学和数学的观点和方法论进行多个层次和水平上探索生命现象及其规律性,培养学生对生理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跨越生命科学、计算科学、数理科学等不同领域的“大科学”素质和意识,为今后选择新兴交叉学科领域进行深造和工作奠定基础。因此,该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不仅重要而且要求极高。
1.2实验教学方式改革
长期以来,许多高等院校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重理论轻实验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由于不重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资金投入相对不足,有些陈旧或损坏的仪器设备没有及时更新,这无形中就影响了学生的实验兴趣;而且传统的实验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受到一定限制。许多实验项目与当今飞速发展的前沿科学新理论、新技术严重脱节,使得实验教学存在很多问题。而且传统实验教学的最大弊病就是开设的实验往往只是一个“装配”实验,培养的也只是一个装配工,不能锻炼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更无从谈起。实际上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是实验教学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实验技术人员的日常工作繁杂、琐事多、重复性强,每天除了要为即将进行的实验教学完成大量的准备工作外,还要做好实验所用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修理、保管等工作。这些工作看似简单,但对实验技术人员的要求也比较高,然而目前实验技术人员在职称评定、进修以及工作量待遇等方面明显处于弱势,不利于发挥实验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这两方面因素严重影响了目前高等实验教学的质量及效果,因此现有实验教学急需改革。为了解决上述传统实验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我们提出将科研创新引入到实验教学中,结合科研进展不断更新完善实验教学内容,使实验教学与科研创新相结合,使其更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一方面,我校的科研创新生物医学实验室注重开放和创新实验的建设,彻底改变“照方取药”的被动实验方式,采取“引、点、拨”的实验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达到的目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动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充分施展个性的余地,从而达到弥补现有实验教学的不足。另一方面,以教学科研型教师为实验教学主要人员,构建教学科研互动基地,使其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实验平台,让学生在本科基础学习阶段能较早地开展带有课题研究性质的实验活动,更多地接触科研实践,提高工作能力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1.3将科研创新引入实验教学
随着知识经济和技术经济的飞速发展,创新已成为时展的要求和社会进步的动力,而科研创新是创新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高校尤其是大量地方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阵地,在本科生教学中将科研创新引入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有利于培养本科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有利于促进地方本科院校加快学科和专业的建设;有利于为地方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借助于生物医学高水平实验室,我们通过开展综合性实验、科研训练计划、学科竞赛、课外科技活动等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创新过程,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
1.4开放实验教学
在增加理论课综合性实验的同时,由于课程实验学时的限制,学生能够亲自动手的实验远远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我们开设了“开放性实验”,这样就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例如,“数字脑电图仪的使用与EEG采集”“蛋白质-核酸复合物氢键与范德华力作用位点分析”“脑电信号的Hurst指数研究”等多项开放实验。此外,我们一般从大二学生中选取有科研潜力的学生,开展“本科生科学研究训练计划”教学,如国家级“基于GIS的移动生理信号监测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基于JSD的注意力脑电研究”“基于超临界新技术的石墨烯功能化及生物传感器应用研究”。本科生在确定课题,进入实验室后,将由指导教师对其直接负责。在指导教师指导下,会学习很多课堂上不教的东西,提高学生学习、科研的兴趣、具备一定的科学思维和分析能力、激发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坚定从事相关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一些本科生发表或录用了第一作者或并列第一作者SCI/EI刊源杂志论文多篇。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科技创新等活动。因为有了开放实验及本科生科学研究训练计划教学的推动,我们学院的科研氛围浓厚了许多。因此很多本科生有了要进实验室的要求,这样本科生的日常学习变得充实,许多学生一有时间就去实验室看文献做实验,并在实验中体会了科学研究的乐趣和魅力,培养学生动手、创新、协作能力,对学习能力的提高、团队精神的培养、心理素质的锻炼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都说明依托科研创新生物医学实验室的开放实验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有较大的贡献,对新时期的大学生培养意义重大。
2结束语
医学史论文范文4
1医用化学实验教学现状
1.1实验教学内容缺乏新颖性
医学化学作为护理专业一门极为关键的基础性课程,但在学校一般都归属于公共课,并未将其重要性体现出来,进行教学的时候内容未得到改进,而且实验条件也非常简陋,导致这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在实验上根本不能得到创新性改革,仅仅依靠填鸭式灌输,学生学习时处于被动状态,无法得到良好的教学实验效果。
1.2实验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如果想要真正的从基础上改善学生化学实验部分的实验水平,首先就要更新教学模式,摒弃原来的传统模型,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而老师只需要在学习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使得学生可以离开老师的带领自主进行实验,如此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掌握技能,才会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实验中的乐趣,从而更加主动、积极。
1.3实验考核缺乏实效性
进行医学化学实验课考核的时候,单纯的考虑其最终实验结果是不够的,更应该注重其进行实验时思考问题、得出解决方案的水平,不过因为这一类的实验课程一般都是从属于理论课程的,而且在整个课程中占到的比例也不大,进行考核的时候,成绩的高低仅仅取决于实验报告的优劣,无法将学生进行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水平、解决问题的水平体现出来,更加无法将学生是否认真对待实验体现出来,这就导致学生在进行实验课程的时候会出现忽略实验、重视报告的现象,更有甚者干脆不做实验,然后抄袭他人的实验报告。像这样的仅仅以实验报告的优劣来决定实验成绩的评定方式,只会使得学生对实验技能的重视度大大降低,同时也不会对医学化学实验造成任何好的影响。
2教学体会
2.1优化实验内容
现如今,在高等院校里面开展的医学化学实验课程,其实验内容非常陈旧,一般都是在做一些验证已有明确结果的实验,这就导致学生对将要进行的实验兴趣平平,甚至产生抵制情绪,无法从根本上激发起学生的实验兴趣,也会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所以,一定要尽快进行医学化学实验的课程改革,首先就是内容的创新,以护理专业的人才根本要求为基础,将其实验内容进行改革,将主要关注点放在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学生实验积极性之上,努力提升其主动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2.2明确实验目的,规范实验操作
在进行护理专业的医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里,一定要使得学生了解一次实验的根本目的、此次实验课程要达到怎样的水平、需要学到哪些知识,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医学化学的实验教学中去,进行实验操作的时候必须按照规范标准实验,使其体会到进行科学实验时严谨的重要性,这也能够决定一次科学实验是否成功。比如,进行苯甲酸含量检测的时候,第一部就是申明教学目的,让学生们知道为何要进行此次实验,不能够是为了完成试验任务而进行实验。具体操作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操作步骤,一次实验不成功往往就是因为试验中步骤不规范产生误差,例如,配制缓冲液的时候,需要用到不同的吸量管来吸取不同的共轭酸碱溶液,假如其中出现偏差,就会导致最终测得缓冲液浓度误差明显。
2.3改进考核制度,注重技能培养
在进行护理专业的医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里,需要不断地改善其成绩评定制度,将重点放在实验技能的提升之上,将课程中实验部分的比例加大,考核内容可以划分成实验操作部分以及最终考试部分,前一部分主要考核课程中的实验技能水平、对试验中出现的现象的理解、试验出现问题时的解决办法以及操作水平,而后一部分就重点考察其对整个课程涉及到的课程知识点以及实验具体操作步骤的了解、掌握水平。如此,将课程的考核分成这样的两个部分可以大幅度的提升学生实验兴趣,并且最后学生也能够掌握更多的实验操作技能以及课程知识。
3结语
医学史论文范文5
本文作者:杨晓明李秀娟金玉祥魏保真张峰樊宇兵毛赛工作单位:石家庄市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
做一名不断自我反思的教师
教师必须对学科进行反思、对教学进行反思,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进行反思。具体而言,一是反思自己的学科素养,是否与学科的发展相适应,自己对学科前沿的信息与成果是否把握;二是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的方法、教学的内容、教学的形式、教学的效果是否达到了学生的要求,教学模式是否需要改进等;三是反思自己的价值取向,自己是否有效地引导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兴趣,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学科意识、科研意识,是否在学生的为人与做事等方面起到了一个教育者的教化与示范作用;四是反思自己的发展,在工作中,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获得了发展与提高,自己的经验积累、学术积累是否明显等。一个经常反思的教师也会持续地构建和完善自己的教学体系与知识体系,这样的教师必然与教学成功相伴在一起。
营建一个欢乐的课堂
欢笑是教师能够给予学生的最好礼物,而且是教师最需要的技巧。当学生能够轻松地对待自己,学习就成了愉快的经历,而不是枯燥的过程。这需要教师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一是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教师之间人际关系的好坏,不但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而且会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教师为了集体利益,不但关心自己的学科,还应关心他人的学科,关心班级整体状况,主动地相互配合,以实现集体荣誉,达到共同利益。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活跃、最核心的人际关系,它关系着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质量。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离不开教育活动中最重要、最广泛的主体———学生。教师只有用心投入才会融入到学生当中去,热爱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公正对待学生。总之,要想成为一名好教师,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把爱学生放在首位,营建欢乐、和谐的课堂秩序,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与时俱进,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医学史论文范文6
1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美学特性
文艺美学在中国的发展并不是一种巧合,而是有它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和历史渊源。就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美学属性来看,它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延续。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为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和发展延续的基础,因此自身有着很浓厚的美学特性。
1.1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美学研究特性
从目前的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研究成果来看,文艺理论中的美学特性一般从文学艺术作品主题、创作手法和鉴赏方式入手研究。文学或者艺术作品都有着自身的创作主题,或者描述事物或者人物的美丑,刻画人物的形态、形象、气度,抑或是景物的动静、环境所营造出的一种虚实的意境等等,总之是凸显出作品的主题;文艺理论的创作手法多样,创作者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通过抒情、议论、神思、愤书等再填充材料;鉴赏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最能凸显美学特性的一个环节,通过鉴赏作品,体味其中所蕴含的美,最终实现与创作者的共鸣。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美学特性通过这样的三维鉴赏体系表现出来,创作者的创作语言和鉴赏者的欣赏紧密结合在一起,欣赏者再结合自身的阅历、文化素养对作品进行自我对应,从而实现与创作者心灵上的互通,形成一个双向互动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古代文艺理论的美学特性就自然而然地被传递和接受。
1.2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哲学性
中国对文艺美学的研究历史悠久,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人们就开始对文学作品和其他一些艺术作品中的美进行深入的研究。不同于西方美学的是,中国古代的美学研究并没有将文章、诗歌、书法、绘画、音乐等单独或者进行归类研究,而是将美和道的主线贯穿在各种研究之中,道与美是分不开的,而美的表现形式与道也是分不开的。道是作品的主体,同时还需要一定的美的形式将其传递出去,这种互相依存的关系就是一种哲学性的体现,这种哲学性贯穿于整个古代文艺理论的研究中,使古代文艺理论既达到了美学的高度也实现了哲学的深度。
1.3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贯穿流变性
中国古代有很多思想派别,在历史的发展中也形成了一定的思想体系。传统思想深受儒、道、释体系的影响,每个体系中的文艺理论观念也对之后的文艺理论创作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如在东汉,玄学进入中国本土,为了适应生存,它就和土生土长的儒家思想进行了融合,并对文艺创作产生了影响。因此,中国古代的儒、道、释所形成了三体系为主干,它们之间又相互依存影响,之后又和许多思想理论进行结合,拓展出庞大的体系脉络,最终形成一个大的整体的思想系统。
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体系虽然没有严格的体系,但是却有着成体系的研究范畴。通常某一派别提出一个观点,历代的艺术家、文学家就会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拓展研究,在不断地延续过程中,最终将这一焦点进行升华,提升到文艺理论的高度,因此,中国的古代文艺理论有着贯穿流变性。
2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审美经验
2.1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作品的经验性创作
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有着明显的经验性,从美学的角度看即古代的文艺理论作品在表述上有着深刻的审美经验。审美经验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的审美经验,即创作者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对作品进行了直接的经验性创作,这种创作既会利用原有的审美资源,也会借助于脑中形成的固定的审美意识;另一种就是间接的审美经验,创作者通过研究他人的作品或者成型的文艺理论,从中提炼能够满足自身创作的审美经验,从而推动古代文艺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2.2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创作者的审美经验
我国古代的文艺理论创作者大多是艺术家或者文学家,很少有专门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们往往兼备两重身份,在创作文学艺术作品的同时也会创作一些像诗论、文论、乐论、书论这样的文艺理论作品。像陆机因文艺理论作品《文赋》被人们所知,但他最主要的身份则是诗人,诗人杜甫同样也写出《戏为六绝句》的经典之作,类似的人有很多,他们不仅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理论研究上也有很大的建树。
不论是从创作者本身还是从文艺理论作品来说,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都有着明显的经验性。即使在今天,古代的文艺理论仍然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这和作者的审美经验是分不开的,他们创作的文艺理论虽然有着不同的观点,但是却有很多作品都有一定的系统性,像《文心雕龙》《原诗》等,有的作品即便是随感而发却有着深刻的观点,像《冷斋夜话》和《六一诗话》,还有一种最常见的是作者对别人作品的评述、整理,如金圣叹对《水浒传》的批改,还有在先人的作品上进行题词的,这些都是古代文艺理论的主要创作形式,也是审美经验在文艺理论创作上的直接表现方式。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所蕴含的这种浓厚的经验性质,虽然不是专门的哲学家、思想家和理论家所创作的,但这些诗人、文学家、音乐家、书法家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的理论研究更是一种有着深厚基础的智慧结晶,他们对文艺理论的论述并不是怀着某种特定的目的,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创作升华,这种富于实践性的经验性创作植根于实践,又推动着文理理论的不断发展。
3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美学意义
传统观念认为,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和西方的美学理论有着明显的差别,前者是一种直观的经验性的创作,后者是一种具有极强思辨性和紧密的逻辑性的作品,但是,对古代文艺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后才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古代的文艺理论并不是观念层和表面的东西,它与西方文艺理论不同的是它的抽象性是通过经验创作从而提取出的抽象的高度。
3.1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审美抽象
审美抽象是一种思维过程,在审美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抽象的逻辑判断和推理不同,是一种可以概括和提升的思维方式。中国的古代文艺理论表现出的主题、思路就是典型的审美抽象。西方的逻辑思维是通过描述具体的事物,最终提取出一个概念,这个过程中会将感性的、偶然性的东西舍弃,而我国古代的文艺理论则是通过一种感性的方式将现实中的普遍意义表现出来,并将创作过程中的细节、感性认识、偶然性因素融合进去,从而运用多种表达形式、艺术符号将现象的本质表现出来,运用感性的思维去把握事物的深度,达到思想上的高度。
3.2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审美抽象途径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审美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作品整体呈现出的意蕴,另一种的文艺理论作品中所蕴含的主题。最为重要的是第二种,对于古代文艺理论中的主题,通常不是通过抽象的逻辑思维来推断出来的,而是由具体的审美抽象来凝练的。例如,上文中提到的“物”,在魏晋时期,“物”已经是一个被普遍使用的概念,而它却不是一个简单的“物品”的意思,它既是对一切自然界事物的概括,也是代指社会上的事物,同时还有“心物”之意。例如,陆机的《文赋》中就有“体有万物,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这样的句子,这句话中出现了两个“物”,像刘勰的文艺理论作品中也较多地使用了这个字,而“物”的内涵却不尽相同。可见,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具体概念,抽象的程度是高于西方的逻辑推理概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