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小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小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小孩

教育小孩范文1

2、注意利用故事、儿歌及其他形式向宝宝灌输道理行为标准。使宝宝慢慢知道,什么叫好,什么叫不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3、看到宝宝动手打人,不要着急,要保持冷静。先严厉地告诉宝宝“不许这样做。”再耐心细致地向宝宝讲明道理:“有事可以找老师或爸爸妈妈帮助解决,打是没有用的,打人不是好孩子。”然后领宝宝一起向被打人先表示歉意和慰问。再让宝宝主动承认错误,保证以后不再打人。

4、如果宝宝好打人的毛病通过教育一时还难以改正,还可以采取短时间地剥夺其游戏权利或将好吃的食品、好玩的玩具暂时没收的方法,使宝宝认识到打人对自己对别人都是不好的,大家不喜欢,只有不打人了,小朋友们才乐意和他玩,以帮助他改正缺点。

教育小孩范文2

1、及时进行教育,从小培养孩子建立正确的所有权观念;同时,家长应注意教育方式,避免简单粗暴,用委婉的方式维护孩子自尊心,让孩子意识到行为的不对;

2、加强与孩子的沟通,问清孩子偷东西的具体原因,并通过正确的引导,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家长积极培养孩子学会分享,主动帮助他人等良好习惯。

3、不同年龄的儿童,其偷窃的动机并不相同,家长应该仔细分析、区别对待。6岁以内的儿童,由于不能正确理解物品的归属以及社会规范,不能克制自己的欲念,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不少多数孩子都犯过错误”,但是家长所以并不能直接把这种行为都看作是品行障碍。但是大龄儿童出现的偷窃行为,家长应警惕。

(来源:文章屋网 )

教育小孩范文3

一、悬置:一日生活中幼儿违反规则的各种现象所谓“悬置”,其原意为“加上括弧”,即把主观成分以及一切不是发自纯意识的知识放入括弧,然后将它们搁置起来。排除了主观意识之后,客体会把自己原本的面目毫无阻碍地呈现出来,这种客体的自我呈现即是“现象”。我们采取悬置的方法,借助在幼儿园的自然观察,获取了有关幼儿违反规则的6则案例,其“现象”呈现如下:

案例一:当研究者走进活动教室时,发现高高正坐在教室的角落里,其他幼儿都在上课。研究者便悄悄走过去,问他为什么坐这儿,高高回答说是老师让他坐这儿的。研究者故意说那肯定是因为这儿是个好地方,高高答到不是的,是因为老师以为他调皮了,所以惩罚他坐这儿,而后说其实同学们都调皮了,但老师就让他一个人坐到这儿来。说完,高高露出了愉快的表情。

案例二:吃饭前,老师要求洗好手,安静坐好,高高还在玩玩具。老师问他洗了手没有,高高回答洗了,于是老师说洗手再玩玩具,容易把手弄脏,不卫生。高高又说自己没有洗手。老师便追问到底洗没洗?高高回答说没洗。老师接着就生气了:“那你刚才撒谎了?”高高说:“没有撒谎。”老师又问:“那你到底撒谎了吗?那样做对吗?”“不对。”“撒谎时你想什么了?”“我想不撒谎,可是我想玩,我就撒谎了。”说完高高安静地去洗手了,回来后非常兴奋。

案例三:老师安排亮亮在绘画区,亮亮不同意,要去积木区。老师便将他关进了教师办公室。研究者走进来,发现亮亮在墙角一边抽泣一边用手在墙角上画画。“我要爸爸买积木,我想回家,我不喜欢这里”。“为什么不喜欢这里?”“老师不好。”“是因为没让你玩积木,所以说老师不好么?”“是的。”“老师怎么不好?”“老师心不在焉,不像个老师,整天生气,挺不好的。”“真的?”“老师还无理取闹,不关心人,总是批评人,从不批评自己。”亮亮说完就过去把门使劲一推,门锁上了。“我不要她进来,老师真坏,坏老师。”[2]

案例四:户外活动下楼梯时,凯俊、达达、尘尘、壮壮4个小朋友边下楼梯边相互打闹,被园长看到,她批评了带班教师的粗心大意。到了活动场地,老师让他们站到旁边的一棵大树前,并对所有幼儿说不许他们玩游戏,因为他们下楼梯时打闹太危险了。五分钟后,尘尘跑到老师跟前问什么时候可以玩了,老师说:“回去好好站着,哪来这么多话!”十分钟后,凯俊、壮壮被“解禁”,尘尘和达达因为罚站时偷偷说话依然不被允许去玩。几分钟后,尘尘又跑到老师跟前问可以去玩了吗,老师依旧拒绝了他的请求。过一会,老师让达达去玩,因为这期间达达都低着头没有说话。尘尘第三次跑到老师面前问可以玩了吗,老师大声说:“你回去好好反思!”尘尘看着小朋友都在高兴地跑着叫着,便大声地哭了起来。

案例五:孩子们都坐成U字形。丁丁淘气地把坐在他旁边的佳佳推了一把,佳佳马上告诉老师。老师走过来,揪住丁丁的肩膀,把他从座位上拉了起来,拽着往外走。丁丁的头快要缩进衣领里了,其他儿童看了“哈哈哈”地大笑。老师回头说:“谁在笑,我就请他出去。”[3]

案例六:孩子们在根据教师确定的主题“美丽的秋天”画画,老师走到强强面前时脸色马上“晴”转“阴”,质问他在画什么?强强说:“铁路。”“你看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对呀,你看秋天有多么美丽的东西,你都不画,为什么要画铁路呢?”“我喜欢铁路。”“你以前画过铁路了,今天画秋天,比如树叶呀,水果呀什么的。”强强不说话了,继续画他的铁路,老师在旁催促:“快画呀!你总不能老画铁路吧。”

在现象学那里,空间性、实体性、时间性和相关性四个范畴被认为是人类生活世界的基本结构。[5]上述幼儿与教师要求发生冲突的各例现象,无疑都发生在特定的生活空间(如教室、楼道)里,由特定实体(行为、言语、材料等)带来特定的可感受性,使之成为连续的生存时间(集体教学、自由活动等)中的片段,并在其中与他人(特别是教师与同伴)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由此编织起幼儿生活世界的立体现象维度。

二、还原:幼儿在园一日活动中违反规则的体验在教育现象学中,还原的目的在于以生活体验的特殊性,指向存在的普遍性。我们将努力抛却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前提和伦理干扰,去真切地感受、平视和明了这些案例中幼儿对违反规则的体验,从而还原处于规则冲撞中的幼儿的所思、所想与所感。

(一)无奈———乐于获取惩罚在案例一中,高高在课上违反了规则,于是受到了教师的惩罚。当问及原因时,高高的老师说:高高好动,所以经常被单独“请”出来,坐在书架旁边。这使高高可以在老师不注意时翻看书架上的卡通书,久而久之,高高在上课时便主动违反规则,目的是得到自由看书的机会。可见,高高在其生存空间与生存时间内对违反规则的第一个体验是接受———通过惩罚获得“特权”;第二个体验是高兴———表情愉悦,可以自由做喜欢的事情。从生活的空间性和生存的实体性角度分析,案例一呈现给我们以下内容:高高违反规则的目的在于脱离教师的“掌控”,获取独立的自由活动的空间,从而可以随心所欲地翻看书架上的卡通书。这也就提示我们,并不是所有的惩罚都伴随着痛苦的体验。在某种情境下,幼儿违反规则是为了能够自由地游离在教师的视野之外,随心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二)抗议———不满于教师制定的“规则”在案例三中,亮亮在其生活空间内的体验首先是失望,因为老师拒绝了自己的提议,其次是委屈,所以他会向作为“外人”的研究者“控诉”其老师的行为,再次是愤怒,所以他走过去把门使劲一推,把门锁上,不让老师进来。亮亮的这一体验说明,当教师的规则没有说服力时,幼儿会产生强烈的不满,并以自己的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提出“抗议”。这也就提示我们,当幼儿的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幼儿会“奋起”反抗,据理力争。

(三)忍受———暂时屈从于教师的权威在案例五中,丁丁在活动室内推了佳佳一把,此时丁丁的体验是得意,因为他成功地攻击了一个比自己弱的幼儿。但是,当“象征正义”的教师出现时,丁丁马上处于被惩罚的境地,此时他的体验为失败,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为减轻惩罚,他尽力把头往下缩,可见此时其可感受性体验为害怕。丁丁的这三种直观体验告诉我们,当幼儿欺负比自己力量弱的同伴时,教师的适时介入会让幼儿暂时屈从于教师的权威,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欺负行为,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继续欺负弱小者。

(四)承认错误与讨价还价———降低被惩罚的程度

1.承认错误———短暂的内疚。在案例二中,高高在活动室内承认错误的同时产生了可感受性体验,那就是内疚,意识到自己撒谎不对,但是在高高内疚体验的背后,我们也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高高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继续玩玩具而不去洗手是不恰当的,因此他的内疚必然是短暂的,他不会从根本上反思自己行为不妥当的地方。同时,这种短暂的内疚还可以博取教师和同伴的原谅,恢复教师对自己的好印象。

2.讨价还价———减少被惩罚的时间。在案例四中,尘尘第一次去问老师自己什么时候能玩时,产生了两层体验,一是充满希望的可感受性体验,他猜测老师可能会允许自己去玩了。在遭到拒绝后,尘尘产生的第二层体验依然是满怀希望,因为他从教师的言语中认识到只要自己好好表现,老师就会允许自己去玩的。于是他好好表现了几分钟后又去找老师,但遭到了教师的又一次拒绝。此时,尘尘产生的体验是疑惑,老师是否发现自己在罚站期间和达达说话了。第三次,尘尘走向老师时的可感受性体验为充满信心,他觉得自己这次表现够好了,肯定符合教师的要求。但是没想到,老师再次拒绝了,并要求尘尘继续反思,尘尘终于忍不住哭了。尘尘的努力显示了幼儿在违反规则时,会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争取减少被惩罚的时间或程度。这一现象折射出幼儿在受到惩罚后经常会“缠”住老师不放的动机与目的。

(五)置之不理———不满于教师的干涉在案例六中,教师强制幼儿画美丽的秋天,强强因此产生的体验为不满,因为他喜欢画铁路,为什么非要画秋天不可呢?于是,强强对教师的要求置之不理,继而产生了气愤的可感受性体验。这则案例告诉我们,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教师经常会按自己的想法指点幼儿的行为,很多幼儿可能因此改变自己的想法,但类似强强这样个性很强的孩子则会坚持自己的想法,由此出现的结果是教师对这些孩子的评价都较低,其对幼儿身心健康的伤害也就不言而喻了。三、反思:还原幼儿违反规则体验的教育意义

(一)应了解幼儿违反规则的真正目的,满足幼儿“不切实际”的合理愿望在案例一与案例六中,两名幼儿违反规则的行为有所不同,但最终目的却相似,都是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就提醒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应根据具体的情况满足某些幼儿看似不合理的合理要求,同时赋予幼儿一定的责任,让幼儿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时也能达到一定的发展目标。满足幼儿部分合理的愿望并不是纵容更多的幼儿去违反规则,而是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与自主冲动,这种做法同样可以让幼儿感受到规则的重要性,如果教师能对幼儿喜欢做的事提出相应合理规则的话。

(二)应帮助幼儿做到“言行一致”,内化规则,并创设有吸引力的环境在案例二中,幼儿言不由衷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此时教师需要向幼儿解释这种行为的危害,并帮助幼儿把规则真正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之中。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有吸引力的环境,利用环境与材料的新颖性抓住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三)应洞察幼儿违反规则后的真实态度,严厉惩罚幼儿的不良行为在案例五中,虽然教师惩罚幼儿的做法有待商榷,但在日常教育和保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发现幼儿违反规则后的真实态度,对幼儿不良行为必须制止,并给予严厉的惩罚。当然这种惩罚应伴有教师适时的引导与要求,才能从根源上帮助幼儿改变自己的态度与行为。

教育小孩范文4

1.对孩子学习兴趣的伤害。有的老师为了多讲一点知识,让学生多学一点,以提高本门学科的成绩,经常拖堂,甚至几乎没有下课的时间,语文课上完了,接下去马上就上数学课,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学生下课在教室外玩耍,老师就会大声呵斥:“就知道在外面疯玩,还不到教室里做作业!”中饭、晚饭后立刻把学生赶进教室让学生背书或做作业,根本不给学生活动的时间。或者一场大型考试结束,马上把学生集中到教室进行下一场考试科目的复习。这样表面上看是有秩序,也不会发生吵架、打架等意外事故,其实这是最省力又最没有风险的管理方法。但是这样就抑制了学生的青春活力,学生的精神过于疲劳,学习效率低下,逆反情绪日积月累,学习兴趣丧失,甚至厌学。同学之间交流和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完全被剥夺。实际上一场考试结束后,很多同学要从同伴中得到信息,进行比较反思,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和方法,但是在这种环境下就不可能了。班集体的功能几乎丧失了。

2.对孩子未来发展的伤害。有些老师常常把体育课、音乐课改成语文、数学课。课外活动常被取消,或者一周两次改为一周一次。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中国是一个“功利主义”文化特别浓厚的国度,每做一件事,多数人习惯问一问做这件事能不能得到他人和社会的承认,猜度一下能不能得到自身足够的利益,否则,做了也白做,还是少做为好。可见,许多人做事的动力,主要来自外在的利益刺激。语文、数学要统考,涉及学校和老师的名声或者某些物质利益;体育、音乐不统考,某些老师即使来上了,也是随便应付一下,或者找个理由就叫学生自修。比如说:“同学们排队排不好,今天体育课不上了。”有的不统考科目的老师常不备课,或者一节课只上几分钟,剩下的时间就放一段录像给学生看看,自己则在讲台的电脑上淘宝。如果语文、数学老师问其要课,便一口答应,求之不得,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喜欢搞内斗的国人此时变得配合十分默契。难道语文、数学真的比体育、音乐重要?如果是老师自己的孩子,他们还愿意这样做吗?

3.对孩子品德养成的伤害。学校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停课搞大扫除。为了把体育课改成语文、数学课就常欺骗学生,说“体育老师不在学校”,要知道那么多学生总有人看到体育老师实际上在学校里,孩子的眼睛比雷达还灵,可是有的老师偏偏要自作聪明,真让学生看不起。

4.对孩子健康人格的伤害。教育行政部门有时会作一点问卷调查,叫学生对学校或老师提一提意见。小孩子天真无邪实事求是地填写,指出了其中的不足,有的老师不思悔改,反而怪罪于学生,可能因为影响了某些人的利益,于是就恶语甚至暴力相加,更可恨的是冷暴力,让幼小的心灵蒙上不该有的阴影。如果说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偶尔为之还情有可原,那么有些30、40甚至50岁的老师仍然如此的话,那就真的可以说是个不合格的老师了。

5.对孩子身体成长的伤害。布置很多作业,孩子做到深夜,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家长还夸孩子勤奋、用功,赞老师负责,真不知道是在教育孩子还是折磨孩子。我国的文化,自古以来就以“头悬梁锥刺股”为刻苦学习的榜样。其实这不是“可持续发展”,一个人偶尔为之,效果是好的,如果天天如此又有谁吃得消?这样做不仅没有学习效果而且脑子会越来越笨。要知道充足的睡眠对一个大脑正在发育的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

教育小孩范文5

中国传统的教育把家长、教师放在绝对权威上,师道尊严,高高在上,是教育的主导者,但在今天,我们看到的却是孩子在被动接受权威教育时,往往出现抵触情绪,教育后不能真正落实到行动上,造成知律脱节。社会发展到今天,追求平等,构建和谐关系,以生为本的教育已经是当今教育的趋势。陶行知先生有一段非常感人的话:“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亿元的慷慨。他失手打破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象是罗斯福找不着机会带兵打德国一般的呕气;他受了你盛怒下的呵斥,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那样的恐惧。他写字想得优秀没得分,仿佛是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苏联柯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育者要能细心地真正理解“儿童世界”,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明智的教育者,掌握教育的主动权.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要蹲下去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掌握孩子的心理.从心理教育抓起,开展一切教育活动,可以使教育活动走向深入,落到实处。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做积极有效的开展工作,努力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孩子们的心理需要,使我们的教育工作切实有效。

一是要加强心理健康辅导,促进其良好品德的形成。

2002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各地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一个孩子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首先必须有健康的心态,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对自己及他人负责任.如果孩子心理不健康,如自卑、嫉妒、不信任他人,遇事逃避,推脱责任等,他就失去了接受道德教育的最重要的条件。另外,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易产生品德不良问题。有嫉妒、狭隘、敌对等人格障碍的学生易出现偷窃、攻击等品德问题。对这些孩子仅仅进行品德教育是不够的,他们更需要心理辅导,矫正人格障碍,而家长、老师是与孩子接触最多的人,而且往往是最亲密的接触,如果把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解决困难的快乐,学会体验情绪并表达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培养学生对不同社会角色的适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端正学习动机,调整学习心态,正确对待成绩,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等心理健康教育的某些理论,原则和内容合理地融入我们的教育工作,必定会事半功倍。

有一个小学高年级男生因与同学发生纠纷,气急之下踢破学校食堂大门,拿出菜刀就要砍同学,在老师、同学的阻止下才避免一场悲剧的发生。在短短的几分钟里就发生一系列行为。在学校领导、教师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这个孩子平时逆反心理就非常强,对班主任、家长的教育非常对立,一直咬着嘴唇不承认错误,只强调是同学欺侮他。班主任介绍:他平时与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处理方法也很简单、粗暴,常常是用拳头解决。他的爸爸前几年到了城市,在一个菜市场批发蔬菜,早出晚归,忙于生计,就疏于对他的沟通和教育,经常是说几句不听就打,或者威胁孩子要把他送回老家。孩子认为爸爸不仅不喜欢他,不关心他,老打他,还经常威胁他。时间久了孩子就具有攻击性,对同学、对他人也养成简单粗暴的行为方式。那天孩子的爸爸接到学校通知到校,配合老师教育孩子,刚听老师说明原委就跳起来要揍孩子。在场的老师、校警、学校领导制止了他的冲动,提出了对教育孩子的要求,希望他回去后多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再辛苦,再忙,也要抽时间培孩子,配合学校一起加强这个孩子的教育管理。第二天,孩子来了,交出了他对错误行为的认识和检讨。看得出,孩子的心情有些平静了,能接受教育了。学校、老师抓住这个时机,对他进行了心理疏导,指出行为的危害性,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同时给家长也进行方法的指导。后来这个孩子过激行为慢慢的有所好转,在小学毕业前未再发生。

看得出:教育者走进孩子的心里,了解了孩子的需要,才能有针对的引导、关心,学生易于接受,教育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创设氛围形成合力关注孩子心理。

为进一步科学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发展和全面普及,各中小学要从改革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管理,有效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塑造学生阳光心态。

在思想教育时家长、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家长、老师采用交谈、观察、疏导、心理换位等方法,让孩子感到老师、家长是协助者,他们会从内心自觉接受家长、老师的教育,并学会方法,去解决自己成长中的问题。

一是学校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建立咨询室,设立“心理咨询信箱”,配备经过培训合格的心理专职教师,帮助学生克服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偏差.培养其心理抑制能力,帮助孩子克服成长中的苦恼。学校通过心理咨询活动、设立心理信箱等途径,加强团体心理指导和个别心理辅导,规范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和心理咨询活动。

同时学校聘请专家为教师举办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对学校所有教师进行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培训。各中小学在把心理健康教育课时纳入学校课程设置计划,切实做到“有教师、有教材、有教案、有课时”,开课率力争达到100%,同时,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定期召开教师会,了解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思想行为表现,分析原因及时采取相对措施.如举办主题班会、专题辫论会、师生谈心,同学交流等,发挥班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形成教育合力,把心理教育融于教育教学之中,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了心灵的沟通。

二是各个班级建立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将学生成长过程的困惑、成绩、奖励等资料装入学生档案,引导学生树立阶段性成长目标,及时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惑,促进其健康成长。

三是坚持心理健康教育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教育小孩范文6

据《泰晤士报教育副刊》报道,英国将对中小学教育进行改革,主要是对课程设置和考试体系的改革。新修订的课程更加注重跨学科课程的设置,减少原来的单科科目的数量,例如将传统的历史和地理,艺术和音乐等课程合二为一,以确保学生集中精力学习基础科目,如算术和读写;同时新增一些语言课,除法语、德语以外,还有乌尔都语和汉语等。主管中小学教育的秘书Ed Balls接受BBC采访时指出,课程编排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学习一门外语,并强调语音训练是重中之重。

目前的考试形式是学生在每个教育阶段(11岁和14岁)结束后举行一次大考,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将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每年举行两次考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水平以及备考状态,选择在夏季或冬季参加部分科目的小考,而不必同时考所有的科目。班主任们十分欢迎此举,全国班主任协会的总秘书Mick Brookes表示,“什么时候准备好了就可以考试”是明智之举,使聪明的孩子能继续发挥潜能,能力稍弱的学生也可以有充分的准备时间,同时还提醒了教师不要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训练学生的考试技巧上。这个灵活的考试制度可减轻孩子们的负担,教师也可因材施教,这个改革将写入一个名为“孩子十年”的计划中。教育改革还将向家长和官方人员展示各阶段的成果,让社会了解教育改革的进展状况。

资料来源:timesonline.co.uk/

英国设立自闭症儿童学校

据统计,英国适龄学童中有9万多人患自闭症,他们常沉浸在自我世界中,无法正常学习,也很难与别的儿童交流。目前英国开办了自闭症儿童学校,邀请自闭症儿童的兄弟姐妹们参观学校环境、了解教学管理,并且向其介绍学校所教授的活动和游戏。这样,他们回到家后,便知道怎样帮助患自闭症的同胞,如何跟他们交流、玩耍。家长们对此做法十分满意,因为这样不仅对智障儿童的成长和教育有很大帮助,而且家里的其他孩子有了同情心和耐心,锻炼了口才表达能力,变得更有主见,比实际年龄成熟。

资料来源:timesonline.co.uk/

美国地产商将建国际中学

马里兰州地产开发商宣称要在格罗夫纳路建一所国际私立学校,拟设立14个年级,招收1600多名学生。教育界的企业家Christopher Whittle和Benno Schmit制定了计划,将在全球建成类似的学校60余所,每所设立包括托儿所在内的12个年级,初步打算于2010年左右分别在曼哈顿、伦敦、上海、巴黎、香港、洛杉矶等地建立国际中学。这类国际中学将为侨民、外交官、商人等的孩子提供国际中学毕业考试模式的课程,使学生举家搬家后,可在新家附近的国际中学继续学业,将减少学生和家长的很多麻烦。据有关人士透露,国际中学提案已通过了审议,目前正在筹集资金。

资料来源:省略/

美国家庭以多子为乐

通常,教育程度越高的夫妇越不愿意生孩子,这在很多国家都已成为“常规”。美国却出现了相反的趋势:学历越高、越富有的夫妇,越喜欢生孩子。据统计,1996年,生4个或以上孩子的家庭仅占7%,在2004年则上升至11%。养育两个孩子,在经济和时间上的投入已让人倍感压力,富人多生的重要原因是“以多子为乐”,而且有足够的时间和资金。多子家庭中,父母如何统筹孩子们的生活呢?比如谁要报跆拳道班,谁要买新玩具,谁要与父母独处交流?养有5个孩子的Laura夫妇,每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像打仗一样,虽然请了两个保姆,还是奔跑于工作与接送孩子之间。多子的经济负担也是一大问题,美国农业部2007年一份报告反映,平均年收入为7万美元的家庭,养育一个孩子至大学毕业需花费50万美元,6个就需要300万美元。很多人没有被这些数字吓倒,他们爱孩子,事业和金钱固然重要,但天伦之乐是无与伦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