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的季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秋收的季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秋收的季节

秋收的季节范文1

秋天就像一把金贵的钥匙,打开了丰收的大门。你看,满山遍野都是金色的,像是铺了一层金色的地毯。

这是一个农家小院,院门口一只只身穿雪白衣裳的小鸡正在悠闲地找着食物。院子里一片金色,黄澄澄的玉米一堆又一堆,象一坐坐小金山。老人们将玉米串成一串串,挂在墙上、柱子上、木架上,空气中也弥漫着玉米的清香,地上还有一大堆带皮的玉米,一家人正在忙着剥玉米呢。玉米棒就像一个个胆小的娃娃紧裹在小被里甜甜地睡了。为了让每一个金灿灿的玉米都早日晒干,一家人正忙着把玉米的外衣剥下来,露出了金色的排列整齐地玉米粒。就像一颗颗金豆子,在阳光的照射下,特别诱人。突然,小猫不知是从哪儿窜了出来,跑过来,一下子就扑进了一堆刚剥好的玉米粒中间,半天自己都从玉米堆里出不来了。院子一片笑声,尽情享受着丰收的喜悦。妇女们将剥好的玉米粒凉放在水泥地板上,这样,整个院子全是玉米粒,多得就像天上的星星。而太阳像一个火球,把热向地球散来。年轻的男人们也手提着几蓝剥好的玉米粒,小心翼翼地踩着梯子爬向屋顶将手中提着的玉米粒,小心地撒在屋顶上,玉米粒就晒起太阳来了,还一副挺神气的样子向下面的玉米粒说:“看我高高在上”好不威风。再看小朋友也乐滋滋地帮着干活呢,只是他太小了,提着满满一蓝刚剥好的玉米粒边走边掉了出来,不由地引来了屋外一群可爱的小鸽子正在啄食玉米粒。天空中,美丽的小鸟也在唧唧喳喳地叫着,它们好象在说:“秋天到了,玉米熟了!人们可高兴了!”再看小农院后的菜园,也是一派丰收的景向,茂盛鲜嫩的蔬菜把畦田遮蔽得严严实实,西红柿打呼噜,连茄子姑娘也穿上紫色的衣裳,真惹人爱。豆角架上一串串,辣椒红得像火炭,大萝卜露出了地面,大白菜像胖娃娃,黄瓜绿得要滴下水来,一群群小蜜蜂,低声唱着小曲,对对蝴蝶在金黄的菜花上翩翩起舞。

啊!秋天是多么五彩缤纷!你是多么光彩啊!你是多么崇高啊!你不仅是美丽的季节,而且还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我要感谢秋天,因为秋天给我们带来了食物,给这个世界充满了美丽。

秋收的季节范文2

正手近台攻球的技术动作大体是这样的(以右手为例):近台站位,上身前倾,左脚在前,右脚在后,两脚间距约与肩同宽。当来球落台时,转腰引拍,拍形稍前倾,在来球上升期击球,击球点在身体右前方约300,击球后重心从右脚转向左脚,小臂收缩自然挥至面前略偏左。身体重心由右边移到左边,然后迅速还原准备第二板。总结起来最重要的三点:借力击球、以腰带手、重心转移。

一、正确的练习方法

(1)徒手模仿练习。初学者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跟随教师的动作做无球的持拍模仿练习。教师反复观察学生的动作,逐一指导、纠正,渐渐熟练提高,使正手持拍模仿动作不断定型、进步。

(2)单个动作练习。初学者通过自抛自攻的多球练习方法,提高正手攻球技术。以右手正手近台攻球为例,即学生利用左手将乒乓球抛于右前方,右手持拍迅速做攻球动作,左右手协调配合好,如此循环反复练习,逐步定型正手攻球动作,不断提高攻球技术。

(3)教师抛球,学生做攻球练习。对于初学者,教师也可以通过多球练习不断抛球,学生连续做攻球动作,反复练习。教师抛球,学生做攻球动作;教师纠正学生动作,不断提出要求,指导学生改正错误动作。

(4)多球连续做攻球练习。初学者在球台一侧,教师在球网附近,持拍连续供球,学生不断做攻球练习,学生边打教师边指导,不断纠正学生的动作,如此反复练习,熟练后,要求学生攻固定点练习,这是初学者正手攻球技术不断提高的又一表现。

(5)推攻练习。①一人挡球,一人练习攻球,要求先轻打,再用中等力量打。②一人快推,一人练习攻球,定点定线。③结合步法练习推攻,一开始要慢,熟练之后再加快、加力量。

随着学生正手攻球的技术不断提高,教师可以采用反手推挡改球,学生正手进行攻球练习;也可以师生都用正手进行对攻练习,从而使学生正手攻球技术不断进步提高。

二、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

(1)初学者往往容易与球台端线平行站位,攻球同侧脚在前。纠正方法:看正确示范,教师随时提醒。

(2)攻球时抬肘,出现击球无力。纠正方法:练习手指调节拍面角度,多做前臂内旋动作。

(3)手腕下垂,使球拍与前臂成垂直,形成吊拍现象。纠正方法:球拍拍柄向左些,手腕外展。

(4)判断球的落点不准,引拍动作不到位。纠正方法:先做接平击发球的练习,然后再做连续推挡球的练习。

(5)击球时手臂成直线挥动撞击球,击出球有弧线。纠正方法:练习时肩部和手臂要放松,要有意识地屈肘收小臂。

(6)击球时,拍面角度过于前倾,球下网。纠正方法:做平击发球练习,体会击球时手腕内旋动作的方法。

(7)大小臂用力不协调:挥臂摆动时不只是大臂用力,也不只是小臂用力,而是大臂带动小臂一起协调用力。同时,也可根据不同情况,有时以小臂为主,有时是以大臂为主。纠正方法:教师发不同的球,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反复练习,巩固动作。

(8)腰部无转动:攻球时很大的一部分力量来自于腰部,如果腰部不会转动用力,不仅动作不协调,像木偶戏动作,而且极大地影响了攻球的力量、速度、线路、落点及旋转。纠正方法:做徒手的转腰动作,教师发有难度的球,在没有转腰动作的情况下,球下网或出界,体现转腰的重要性。

三、攻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各方面特点,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先慢、后快,先轻、后重,逐步掌握。

(2)提高发球的质量,增加正手攻球练习的密度和强度。

(3)攻球技术是学习的基础教材,要坚持经常练、反复练,做到精益求精。

(4)在快乐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体现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的

秋收的季节范文3

关键词: 足球战术教学 防守反击 由守转攻 关键环节

防守反击战术是现代足球比赛中最为流行的打法,不论是强队还是弱队,都用它作为重要得分手段,意大利队在第十二届世界杯上夺冠正是此战术成功的例证。防守反击战术的重点是进攻,比赛时由守转攻是关键。所以在足球战术教学中应重点向学生强调如何反攻,以及反攻时应注意的环节。

一、防守反击的定义

防守反击,顾名思义,就是足球比赛中,全队在稳固防守的基础上利用对方进攻时身后的空挡,快速由守转攻的战术,它是一种以防守为基础,进攻为主导的战术。[1]快速反击强调当机立断、迅速灵活,断球后利用对手还未组成严密防守时,在短时间内形成人数上的优势,以多打少,从而获得比赛胜利。

二、防守反击的主导思想

防守反击虽然以稳固防守为前提,但其重点是在“反击”上。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只守不攻的结果必然是失败,这一点已被各个球队认可。1998年法国世界杯巴拉圭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防守上,没有组织有效的反击,结果百密难免一疏,被法国队以1∶0击败;2006年德国世界杯澳大利亚与意大利八分之一决赛上,前者在占据人数上的优势时没有加大进攻力度,一味地消极收缩防守,导致失败。反观意大利,在少一人的不利条件下,仍然利用一切机会积极进攻,最终获得胜利。所以说,防守反击的主导思想是进攻,要求球队得球后迅速组织有效的反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对手致命一击。

三、由守转攻时的关键环节

(一)以快速简练为核心

速度是足球比赛中十分重要的因素,是战术的灵魂,是进球取胜的关键。[2]失去了速度,一切战术将无从谈起。从对手脚下断球后应在第一时间组织反攻,利用少数几名队员之间简练的传球配合,快速通过中场,在局部形成人数上的优势以多打少,给对手致命一击。

快速由守转攻并不是一味地通过长传冲吊进行反击,这种打法在比赛中成功率很低,极易被对手破坏。若能在后、中场通过长、短传相结合的迂回进攻,充分利用场地的宽度转移防守者的视线,抓住防线上的破绽,予以攻击,常常很有威胁。

快不仅仅是快速跑动、快速运球、快速射门,三四名队员之间的几脚简练实用的配合也是“快”字的一种重要体现。如日本队,队员的个人速度并不快,但队员之间的配合简单利落,反击时总能在短时间内给对手造成很大的威胁。实践证明,一次进攻中,如果传球次数超过5次,那么进球机会就可能会消失。在2006年德国世界杯赛上绝大多数的进球是经过5次以内的传递而攻入的。

(二)大胆投入兵力

善于捕捉战机的“尖子”人物是该战术成功的基础,[4]但过分依靠尖子队员必然会导致失败。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整体打法已风行三十余年,不论是全守全攻战术还是防守反击战术,都强调攻守的整体性。2006年德国世界杯的147个进球中,有85个进球是由5名以上队员参与进攻后打入的,足可以证明尖子队员只是全队的一部分,要想进球得分,必须全队都得调动起来,使更多的队员投入到进攻中。

反击时敢于投入兵力,多名队员短时间内集中到对方半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开拓各自的活动空间。这样既可以使进攻方式多种多样,进攻点增多,又能使对手感到意外,猝不及防,无法判断自己的进攻意图,防守变得犹豫、迟缓。另外,多名队员参与反击有利于万一进攻失败后的就地反抢,抢断成功可以发动二次进攻,抢断失败则可以延缓对手进攻速度,为本方布置防线赢得时间。

多名队员投入到反击中虽然可以提高进攻成功的保证,但也意味着增大了自己身后的空档,所以同时需要防止对手的反击。这样就对球员的身体素质、技术、战术和意志品质、战斗作风诸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无球队员的有序跑位

在一场90分钟的比赛中,平均每名队员的实际控球时间也就2―3分钟,像贝利、马拉多纳、普拉蒂尼这样个人技术出众的球员控球时间也不过5分钟左右。绝大多数的队员都是不断地穿插扯动,拉出空挡,创造破门机会,取得胜利。另外,有些足球运动员控球技术并不突出,但由于具备出色的跑位技术,既能够获得一个接一个的进球,又能为队友创造机会,如因扎吉。所以,无球队员的跑位比控球队员的行为还重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会跑位就不会踢球。

无球队员的有序跑位是指无球队员根据比赛场地上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的合理、符合临场具体情况需要的统一集体进攻行动。[5]反击时要大胆投入兵力,并不是七八名队员一窝蜂似的向前冲,那样反而会被对手打反击,使自己更加被动,而是当持球人已获得起动运球优势时,附近的无球队员都必须根据场上局势,相互配合跑动,以扩大持球人的优势,形成局部的以多打少,创造有威胁性的攻击。[6]无球队员的有序跑位还可以对运球队员起到保护作用,确保反击的成功。

由守转攻时,无球队员的有序跑位能牵制住对手,为同伴创造有利条件,使集体配合收到良好效果。无球队员的跑位要根据本队的战术部署,以及场上的情况,有的左右扯动,有的突然插上,才能给持球队员提供传球或是带球突破的选择余地。总之,通过无球队员的有序跑位创造同时存在的几种进攻配合的可能性,才能使对方捉摸不定本队的真实意图,使之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从而达到进攻目的。

(四)与二过一配合战术相结合

二过一配合是指在足球比赛的局部区域,由两名进攻队员,用过两次或两次以上的传球与跑位,突破一名防守队员的行为。[7]二过一配合战术虽然简单,却是足球集体配合战术的基本元素,是集体配合战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过一战术打法是将最快的传球方向和节奏的变化相结合,[8]强调快速传球,快速跑位,坚决前插,突出一个“快”字。这一点正符合防守反击的主导思想。结合二过一配合战术,减少不必要的盘带,可以提高反击速度,是反击变得更加简练快捷。

由于功利足球的长期存在,各队普遍重视防守,哪怕是全队大举进攻时都要在后场留下防守能力很强的队员。己方由守转攻时,如果只依靠个人能力,一般很难摆脱防守,而且还会延误战机,使对手有充足的时间布置防线。如果能够具备多种二过一的配合能力,就能提高反击速度,提高反击效果。

全队由守转攻时,由于对手未能及时回撤布置防线,防守队员人数较少,身后空挡较大,如果在边路队员采用横传斜插直传二过一配合摆脱防守并下底传中,或者中路队员采用回传反切直传二过一配合,或者采用踢墙式二过一配合摆脱防守等方法都能给对方造成很大的威胁。

四、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让学生深刻领会防守反击的内涵,防守时积极拼抢,力争在中前场破坏对手的进攻,缩短反击距离。己方要主动创造反击机会,不要被动地等对方出现失误才断球反击。

(二)树立整体意识,明确个人职责,力争多数队员参与到反击之中,形成多点进攻、多层次保护,提高反击的保险系数。

(三)加强跑位练习,合理的跑位是反击成功的前提。教学时应结合视频、战术盘等辅助手段,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正确的表象,练习起来将会事半功倍。而且练习时应先减慢速度,降低难度,让学生先熟悉路线。这样当结合足球练习时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反击时“快”字当头,坚决果断,减少过多的个人盘带,避免“一停二看三通过”,传球时尽量一脚出球,力争在3―5次后形成射门。

(五)传球队员队友配合要默契,传球要准,接应要及时,提高反击成功率。特别是打对手身后时,传球队员应把握好传球时机,接应队员应把握好插上时机,做到球到人到,避免越位。

(六)由于学足球生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初次练习应多在小场地进行,每组人数不宜太多,4―6人即可。可以先进行无防守进攻练习,再进行处于消极防守情况下的进攻练习,最后再进行对抗练习。另外,教师也应该主动参与练习。通过一边带领学生练习一边讲解战术要领的教学方法,既能加深学生对该战术的认识,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又能增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

五、结语

防守反击的基础是防守,核心是进攻。这两个方面在教学时都应该重视,不能顾此失彼。防守要积极,进攻要快速果断,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威胁到对方球门。

参考文献:

[1]余吉成.足球防守反击浅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5,(2):36-38.

[2]黄建,马渝昌.谈足球比赛的速度问题[J].四川体育科学,1999,(2):25-26.

[3]赵俊.谈足球进攻中的快速反击战术的应用[J].南华大学学报(理工版),2004,(1):100-102.

[4]王西军.谈足球防守反击战术[J].渭南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83-85.

[5]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足球教材小组.现代足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6).

[6]余吉成,肖进勇等.足球进攻战术中有序跑位接应能力的运用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2):53-55.

秋收的季节范文4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莲,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不知不觉,随着秋风进入了丰收的季节—十月,十月金秋,秋高气爽。伴随着农民伯伯丰收的喜悦,我们也把知识收味囊中,寻找到了知识的甘泉,踏向了通向成功的道路。

开学五个星期以来,我们学习了不少知识,学习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初入教室,老师为我们播种下了知识的幼苗,现在我们正是在茁壮成长的小树,终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开学几个星期以来,同学们多多少少都会有些不适应,但不经历风雨,怎能又见彩虹?所以,我们要使自己适应新的环境,珍惜一点一滴的美好时光。

让我们用今天的胜利,成就明天的辉煌。

滕州市育才中学七二班初一:郭帅麟

秋收的季节范文5

摘 要 该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录像观察法,对张继科在2010年的直通莫斯科选拔赛与马琳等人及在世乒赛中与外国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反手台内拧拉技术及衔接球技术进行研究和分析,解析张继科在与不同对手交锋过程中如何处理台内短球与相持球之间的转换,也为年轻的中国乒乓球运动员进行针对性训练和在比赛中有效运用技战术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乒乓球 张继科 拧拉 衔接球 分析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张继科在2010年一些重要比赛中反手台内拧及之后的衔接技术。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大量查阅关于张继科、战术方面的文章,以及中国乒乓球网站,借鉴对本文有指导帮助的内容,作为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2.录像观察法。通过观看张继科在2010年一些重要比赛中反手台内拧技术与之后衔接球技术转换的先进打法进行分析。了解未来世界乒坛这这方面的发展方向。

3.数据统计法。通过对数据的汇总统计,进而对张继科每场比赛中反手台内拧的使用率及反手拧之后的得分率(包括反手台内拧的直接得分)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张继科的先进的技战术特点,为年轻运动员今后的训练和技术的发展方向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

使用率=反手拧及之后衔接球的得分+失分/(全场总得分+总失分)×100%

得分率=反手拧及之后衔接球的合计得分/(反手拧及之后衔接球的总得分+总失分)×100%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张继科在2010年一些重要比赛中反手台内拧的使用率及反手拧之后衔接球的得分率(包括反手台内拧的直接得分)的统计与分析。

(一)对张继科与马龙比赛中反手台内“拧”的使用率和反手台内拧后衔接的得分率(包括反手台内拧的直接得分)的统计与分析(2010年直通莫斯科世乒赛选拔赛)。

比赛结果3:2(12:10;4:11;11:6;9:11;13:11)。

从表1中我们首先可以看出,张继科在本场比赛中反手台内拧的使用率偏低,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本场比赛马龙在发球以及控制短球时有意识得接到张继科的正手位,战术意图很明显,那就是避开张继科反手台内拧这项优势技术,因为如果让张继科拧起来,双方形成相持的局面,那么马龙将占不到丝毫的便宜。第二,马龙在发球时多以转不转为主,因为反手台内拧这项技术在接侧旋球时是最易上手的,而马龙在以转不转为主偶尔配合长球的发球战术让张继科很难找到反手拧的机会。第三,在本场比赛的前三局,张继科在场上略显沉闷,整个人不够兴奋,腿也跑不起来。因为反手台内拧这项技术不但需要手上的技术,对脚步移动的意识也是非常关键的,而张继科以往那种即使对方发到自己正手位的短球也通过脚步移动来用反手拧的意识在自己沉闷的情绪下荡然无存,只能跟马龙斗短球,而这恰恰是马龙的优势,所以在前面几局总感觉张继科被带进了马龙的节奏中,始终被牵着鼻子走。直到决胜局的后半段这种局面才有所改观,反手拧的使用率也明显增加了。综述以上几点不难解释张继科本场比赛反手台内拧的使用率低的原因。

而张继科本场比赛反手拧之后衔接球的得分率(包括反手台内拧直接得分)也不高,主要原因是:第三局比赛中张继科在反手拧时连续失误了四个,这在平常是不多见的,也许是因为压力过大造成了这种局面,结果这大大降低了得分率。但是我们不能只看表面的数据,其实在本场比赛中张继科在反手拧起后形成相持后胜率还是很大的,尤其是比赛的后半段,无论马龙的短球回到张继科的正手位或是反手位,张继科都积极的通过反手拧来攻击马龙的两个大角,然后反手连续快撕对方两条线或是正手连续拉。而决胜局制胜的两分球全部是通过高质量的反手台内拧取得胜利的。

(二)对张继科与王皓比赛中反手台内“拧”的使用率和反手台内拧后衔接的得分率(包括反手台内拧的直接得分)的统计与分析(2010年世界杯)。

比赛结果:1:4(11:8;8:11;10:12;9:11;9:11)。

从表2中可以看出,张继科本场比赛反手台内拧的使用率不高,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本场比赛是世界杯的决赛,对于第一次经历这种场面的张继科来说可能会有些想法,处理球有些保守,过于求稳了。第二,由于王皓的正反手实力相当均衡,而且直板反手横拉的技术一点也不必横板差,张继科有些顾忌对方反手的实力,因此在比赛中我们可以看到张继科反手台内拧有些球会拧到王皓的正手,以避开王皓强劲的反手快撕能力。第三,王皓的台内拧也是一项特长技术,而在本场比赛中,王皓很少通过摆短控制张继科,也是积极地寻找反手台内拧的机会,因此双方本场比赛反手台内拧的上手机会相当,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张继科反手台内拧的使用率。

张继科本场比赛反手拧之后衔接球的得分率(包括反手台内拧直接得分)为54%,跟王皓这种正反手能力均衡,相持球能力超强的选手打这样的数据已经相当不错,如果不是张继科在比赛中无谓失误太多,数据肯定还会更高。本场比赛的后三局对于张继科来说是值得总结和吸取很多教训的。比赛的前半段,张继科在局面上始终处于上风,反手台内拧对方反手偏中路为主,使王皓无法很舒服的反手快撕,配合拧王皓正手位,然后反手快撕对方两条线后迅速侧身正手发力抢冲,在相持能力差不多的情况下尽量在速度上压制对手,这个战术很奏效,所以一路领先。但是比赛打到后半段特别是将要看到胜利曙光的时候,张继科可能是赢球心切或是想赢怕输的心理在最怪,突然就改变了先前的战术,反而以控短为主,控制球不严密,质量低,弧线高,张继科控短能力的缺陷暴露得一览无遗,给了王皓很多进攻的机会,而自己关键时刻几个正手位半高球的致命失误,也是导致本场比赛失利的一个主要原因。而通过本场比赛可以看出,张继科反手台内拧及之后衔接球的能力虽然可以说是独树一帜,但是在心理状态还不成熟的情况下,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项优势技术的发挥。

(三)对张继科与苏斯比赛中反手台内“拧”的使用率和反手台内拧后衔接的得分率(包括反手台内拧的直接得分)的统计与分析(2010年莫斯科世乒赛团体赛)。

比赛结果:3:1(7:11;11:9;11:9;11:7)。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本场比赛张继科反手拧的使用率一般,我认为首先主要是跟本场比赛制定的战术有关系。与欧洲球员比赛,胜负的关键在于短球是否控制的好。不能否认中国运动员现在的相持球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打相持球可能并不一定能占多大的优势,而台内小球的精细程度是中国选手与欧洲选手最大的差距所在。所以张继科在比赛中大部分采用采用摆短的方式来控制对方,自己找机会抢先上手,然后配合反手台内拧来打乱对方的节奏。再一个就是心态问题。张继科作为中国队的三号主力来打这场世乒赛团体赛的决赛,承受的压力很大,经过对张继科一些比赛的观察,我发现每当处于非常紧张的状态时,张继科往往喜欢用摆短和劈长的方式来处理台内短球,而放弃自己的特长技术反手台内拧。这样的结果就是:张继科比较擅长的由反手台内拧后衔接变成了其并不擅长的摆短或劈长后的衔接,这样一来就使比赛变得更加困难了。以上两点我认为是张继科本场比赛中反手台内拧使用率不是很高的原因。

张继科本场比赛反手拧之后衔接球的得分率(包括反手台内拧直接得分)仅为36%,胜率连一半都不到着实让人感到惊讶。纵观本场比赛,尤其是前两局的比赛,张继科打得如此困难,且反手拧后衔接球这项优势技术一点也体现不出来,最重要的原因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思想上出现了问题。张继科总是认为自己反手台内拧的质量很高,衔接球的能力也强,两板三板的可能就能解决问题,但是没想到苏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的那么差,面对对方的回头球张继科总是没有准备,最后甚至导致了技术动作变形,特长技术反而无法赢球。后面两局比赛,张继了调整了心态,摆正了自己的位置,调整了战术。由于苏斯的反手位整体实力不错,正手位实力较弱,所以张继科在第一板反手拧起后第二板反手快撕对方正手位,然后反手或正手连续压制对方正手接着变反手,完全调动开了对方。苏斯在张继科高质量的反手台内拧拉和衔接球的转换下,很难跟上张继科的节奏,完全没有了前两局比赛的那种气势,很快就输掉了比赛。从本场比赛我们可以看出,即使张继科反手台内拧及之后衔接球的能力再强,如果没有落点的变化,总想跟对方硬拼实力,对方一旦适应了这种打法,那么比赛也将变得十分困难。好在张继科本场比赛战术调整的比较及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张继科反手拧后衔接球这项技术还是十分过硬和有效的,因此很值得我们去总结和研究。

三、建议与结论

(一)结论

1.张继科在比赛中反手台内拧的使用率较高,尤其是在反手位的短球大部分都是通过反手拧的方式处理。而在正手位的短球有时也可通过灵活的脚步移动依然采用反手台内拧的方式回到对方两个大角度。

2.张继科反手台内拧后的衔接球非常紧凑,速度快,而且质量一板比一板高,一环扣一环,不断压制对方,轻易不给对方喘息的机会。

3.张继科反手台内拧的落点变化很多,在前三板中更加简洁凶狠,能充分调动对方,利用自己衔接球好的优势在相持中占据主动,把比赛尽快带入自己的节奏中。

(二)建议

1.通过观察张继科在比赛中反手台内拧的技术动作运用,在进行反手台内拧的训练时要注意培养自己的盯球意识、判断意识和脚步移动意识。

2.在进行反手台内拧训练时,要注意落点以及旋转的变化,能够做到可根据对方的回球质量拧出不同旋转,弧线、速度及落点的回球。

3.反手台内拧技术要与之后的衔接球形成战术组合配套,尤其是二、四板的衔接要形成一体化的模式,台内短球与相持球的转换需要做到流畅、快速、凶狠。

4.在训练中要加强能与反手台内拧这项技术相配套的相持球能力,尤其是反手台内拧后正反手连续快撕快拉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育总局《乒乓长盛考》研究课题组编.乒乓长盛的训练学探索一[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11).

[2] 吴焕群,张晓蓬.乒坛竞技科学诊断[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8.

[3] 刘国梁.慢进则退,男队的生存法则[J].乒乓世界.2010.04.

[4] 张继科超强的反手台内进攻技术特辑[J].乒乓世界.2010.04.

秋收的季节范文6

摘 要 在网球教学中,分腿垫步和击球节奏是容易被忽视的环节,而对其正确的应用对提高教学质量和训练水平却有着直接的影响。本文以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学院网球班学员在网球底线正、反手练习中对分腿垫步和击球节奏的应用为实例,阐述学员的应用过程及其效果。实践证明,加强了分腿垫步和击球节奏的练习能有效地提高学员的训练水平和教练员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分腿垫步 击球节奏 教学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有关教育学、网球教学与训练等方面的专著以及相关研究论文,并从中归纳整理出网球击球节奏和分腿垫步的相关资料及其在网球底线正、反手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为本研究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二)实验法

采用组间比较设计,确定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学院网球班学生(共30名,其中女生8名,男生22名)为研究对象,进行教学对比试验。随机将教学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人数为15人,其中女生4名,男生11名;对照组人数为15人,其中女生4名,男生11名。实验组底线反手击球练习采用加强分腿垫步和击球节奏的专门练习方法,对照组全部采用常规教法。实验时间:2010年9月―2010年10月,共计16学时。实验地点:本校网球场地。最后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进行对比实验,分析加强分腿垫步和击球节奏的底线正、反手击球教学对提高网球教学质量的作用和意义。

(三)数理统计法

在实验得出原始数据的基础上,用Excel统计软件对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统计分析。

二、实验设计

实验组每节课都先采用分腿垫步动同侧脚的练习、击球节奏的练习、分腿垫步和击球节奏相结合的练习以及变换击球的时间点的练习进行教学(练习时根据练习者的熟练程度逐步减少分腿垫步动同侧脚练习和击球节奏练习的时间),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每节课结束前对两组的底线正、反手击球技术进行测试(试验者站在底线中点,喂球者站在对面半场的“T”点位置用球拍喂球,每人20球,喂出的球应无规律并且要求练习者回球的落点应在对面单打场地底线与发球线之间的区域。统计数据用去掉最好与最差,求平均值的计算方法得出)。实验前对两组的底线正、反手击球技术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两组在测试成绩方面无显著差异(见表1)。实验后对两组的底线正、反手击球技术进行测试(见表2)。

三、结果与讨论

(一)加强分腿垫步和击球节奏的相关练习

1.分腿垫步动同侧脚的练习

分腿垫步动同侧脚的练习主要有两种:无球练习,有球练习。无球练习:在原地直接做分腿垫步动同侧脚的动作练习(分腿垫步动同侧脚的动作过程:对手摆好击球姿势即将发力的一刻做分腿垫步动作,对手球拍触球喊“1”;球离开对手球拍后(刚刚显露飞行方向),来球方向(球飞向正手位或反手位)的同一侧脚(左脚或右脚)向身体同侧(身体左侧或右侧)踏出一步;对右手持拍选手来说,若来球朝向正手位,则右脚向身体右侧踏出一步;若来球朝向反手位,则左脚向身体左侧踏出一步),练习时要自己去想象来球的方向并做出相应的同侧脚动作,用练习的次数使身体产生相应的条件反射;有球练习:即用喂多球的方式进行练习,分为近距离多球练习和远距离多球练习。近距离多球练习:练习者站在底线中点,喂球者站在同一半场的“T”点位置喂球,喂球者左手和右手各拿两个球,喂球时两臂向左右两侧同时做出喂球动作,但只能喂出一个球,喂出的球应无规律(在练习者不能提前确定来球方向前提下,才能体现出分腿垫步动同侧脚练习的意义);远距离多球练习:练习者站在底线中点,喂球者站在对面半场的“T”点位置用球拍喂球,喂出的球应无规律。

2.击球节奏的练习

击球节奏的练习是建立在分腿垫步动同侧脚练习的基础上的练习,分为近距离多球练习和远距离多球练习。练习的方式和分腿垫步动同侧脚练习中的近距离多球练习和远距离多球练习方式相同。但在练习中要喊出“1、2、3”(1、2、3是球在整个回球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的节奏点,练习时一定要大声喊出,这样可以有效地帮助自己集中注意力,而且利用视觉(眼睛盯住来球)和听觉(喊出的节奏点1、2、3)使自己在练习的整个过程中记忆每一个节奏点。

3.分腿垫步和击球节奏相结合的练习

分腿垫步和击球节奏相结合的整个练习过程:对手摆好击球姿势即将发力的一刻做分腿垫步动作,对手球拍触球喊“1”(此时自己刚好处于分腿垫步的腾空阶段);球离开对手球拍后(刚刚显露飞行方向),来球方向(球飞向正手位或反手位)的同一侧脚(左脚或右脚)向身体同侧(身体左侧或右侧)踏出一步(对右手持拍选手来说,若来球朝向正手位,则右脚向身体右侧踏出一步;若来球朝向反手位,则左脚向身体左侧踏出一步),身体转向相应方向并以踏出的脚为参照物开始移动(来球落地之前基本完成移动、微调、侧身和引拍等准备动作),球落地的同时喊“2”;重心开始前移、细微的脚步调整,紧接着回转身体并向前挥拍,你的球拍触球喊“3”,完成触球,球拍随挥。在练习的初级阶段要求练习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分腿垫步动同侧脚的连贯性上,由送球者大声喊出节奏点“1、2、3”。当练习者将分腿垫步动同侧脚的动作熟练后,再由练习者本人在练习过程中喊出节奏点,并尽量做到每次喊“3”之前都应已经站稳,这样才是跟上节奏的体现。

4.变换击球的时间点的练习

变换击球的时间点的练习是在以上几种练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喂球的方式和击球节奏的练习方式相同。但要求练习者击球的时间有着不同的要求。每一颗被击打出去的球在第一次落地后都会经过三个阶段(我们这里称作三个点):上升点(是球落地且刚弹起后和飞行到最高点之间的时间点),最高点(是球落地后在空中飞行的最高的一点,此时在空中会有很短时间的停顿,然后再下落),下降点(是球刚经过最高点和球落地之间的时间点);要求练习者在练习中先进行下降点的击球练习,对下降点击球的判断准确和熟练后再进行最高点的击球练习,在对最高点击球的判断准确和熟练后最后进行上升点的击球练习。为了让练习者真正掌握,练习时要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练习且喂球者喂出的球应力量适中,落点精确。

(二)实验结果

1.实验前两组的底线正、反手击球技术测试

测试对象: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有4名女生、11名男生;试验方法:试验者站在底线中点,喂球者站在对面半场的“T”点位置用球拍喂球,每人20球,喂出的球应无规律并且要求练习者回球的落点应在对面单打场地底线与发球线之间的区域。统计数据用去掉最好与最差,求平均值的计算方法得出。表一是测试结果。

2.最后一节课两组的底线正、反手击球技术测试结果

测试对象: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有4名女生、11名男生;试验方法:试验者站在底线中点,喂球者站在对面半场的“T”点位置用球拍喂球,每人20球,喂出的球应无规律并且要求练习者回球的落点应在对面单打场地底线与发球线之间的区域。统计数据用去掉最好与最差,求平均值的计算方法得出。表二是测试结果。

如表1和表2所示,经过一个月的专门练习,相对于对照组来说,实验组的底线正、反手击球的成功率有明显的提高。这也充分的证明了加强分腿垫步和击球节奏的练习能有效地提高学员的训练水平,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三)讨论

容易出现的问题:分腿垫步的时机,分腿垫步与击球的结合,击球节奏的强调。分腿垫步的时机:无论是在底线、中场还是网前,做分腿垫步的时机都不是对手击球的一刻,而是对手摆好击球姿势即将发力的一刻,因为只有在这一刻做分腿垫步才能保证在对手击球的一刻你刚好处于分腿垫步的腾空阶段,只有这样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向来球方向移动;分腿垫步与击球的结合:分腿垫步后与击球前的时间是调整脚步到位的时间而在调整脚步前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动同侧脚”,所谓“动同侧脚”是在分腿垫步的最后阶段――两脚落地阶段(双脚开立与肩同宽或略宽)完成后,来球方向(球飞向正手位或反手位)的同一侧脚(左脚或右脚)向身体同侧(身体左侧或右侧)踏出一步,(对右手持拍选手来说,若来球朝向正手位,则右脚向身体右侧踏出一步;若来球朝向反手位,则左脚向身体左侧踏出一步)。将动作连贯起来就是――“分腿垫步,动同侧脚”。这样做可以将击球前的步伐简化,在第一时间判断来球,踏出同侧脚,身体转向相应方向并以同侧脚为参照物开始移动,最后也是以同侧脚为支撑摆好击球动作并发力击球。这样既避免了不必要的脚步移动,又可以将接下来的脚步移动变得更为精确;击球节奏的强调:最好的方法是在练习中将三个不同阶段的节奏点喊出声来,这样可以有效地帮助自己集中注意力,而且利用视觉(眼睛盯住来球)和利用听觉(喊出的节奏点“1、2、3”)使自己在练习的整个过程中记忆每一个节奏点。判断练习者是否跟上正确的击球节奏的标准是看练习者在喊“3”(球被击出)之前是否已经站稳。

四、结论

本研究主要是自身击球过程中的节奏把握,从第一次和最后一次的测验结果可以看出,通过加强分腿垫步和击球节奏练习和底线正、反手相结合练习的尝试,学生在底线移动中的击球节奏有所提高,击球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有所增强,实验取得一定的成效。

将分腿垫步与击球节奏运用于平时的网球底线正、反手教学中,能逐渐地让学生明确击球节奏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底线正、反手击球节奏意识,对网球底线正、反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完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也证实了先前的推测――加强了分腿垫步和击球节奏的底线正、反手击球教学方法更有效,进一步说明了分腿垫步和击球节奏是教学中不可被忽视的环节。

参考文献:

[1] 李屹峰.击球节奏在网球底线正手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6).

[2] 文俪原.网球技术提高1.2.3[J].网球.2005(6):88―91.

[3] 萨拉波娃是怎样练成的[J].网球技术精解全书.2005:78―83.

[4] 李战平.浅谈网球运动中的分腿垫步[J].广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09).

[5] 孙卫星.现代网球技术教学法.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6] 黄子麟.分腿垫步的时机和掌握[J].网球天地.2008(09).

[7] 李静.多球练习与提高大学生网球基本技术的实践与研究[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5):48―49.

[8] 彭放.多球练习在网球辅修课中的作用[J].辽宁体育科技.2004(3):90.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