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听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鼎湖山听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鼎湖山听泉范文1

鼎湖山听泉》是初三语文的第一课,是篇精美的写景散文。这篇文章如何开展阅读教学呢?郭思乐教授强调,要让学生广泛地阅读,大量地进行语言文字的活动,更多地自主阅读,“只要自主,就能形成学生的个性语文,语文能力就附着在他们的最基本的能力——用语言来表意上,这不过是与生俱来的像吃饭睡觉那样自然的能力。关于这种能力,人类千万年的发展已经在基因中有了全套的丰富的库存,它虽则不是具体的语言材料,但是是学习语言的基本框架,是学习语言的本能。”何建芬老师在实践中得出,从事生本教育,只要把握一个宗旨:那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放飞生命!小叉老师说,在进行教育教学的时候,以激发学生其本能的感悟能力和学习能力,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知识、感悟世界,自主地实现生命的提升。教师的细致讲解永远替代不了学生发于自身的阅读感悟。一段段精辟的话语使我在迷雾中看见金灿灿的阳光,我逐渐地触摸到了教育的本质。

说干就干,我认真地对这篇文章进行了深入地分析。说实话,这篇文章值得学生学习的地方真的很多,例如,移步换景的写法、虚实相生的语言表述特点、作者听泉时对人生、历史的感悟等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选取后两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开展教学。

首先是设置前置性作业:1.读了《鼎湖山听泉》以后,课文中哪些文字引发了你的感想,你想到了什么?(笔者设置这个题目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感悟,以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有限的人生体验来解读文本,真实地反馈自身阅读感悟,从而理解、内化、迁移,无声地积淀人文品质。)2.读了这篇文章以后,你还有什么疑问?(笔者设置这个题目实际上模仿的是李镇西的教学风格,他特别擅长在学生提的众多问题中抓住一个核心问题,重点开花,以点带面。我想让学生学习和模仿谢大光写作中语言表述的特点,真的是太美妙了。)

上课伊始,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昨天的那两个问题。学生讨论得热火朝天,而我的内心有一些激动,但更多的是忐忑不安。一是为了这节课,学生不知道我真正思考了一个夏天,内心不知受过怎样的煎熬,那时似乎有一种走上战场的感觉;二是我不知道今天的学生会给我出怎样的难题,那时我将会是一种怎样的尴尬。不行,我不能站在这里光看着,要参与到小组中去,了解情况,及时地组织、配合,点拨,促使课堂学习实现各层面的超越和突破。

小组展示开始了,我重申了小组展示的内容和要求。这时候教室里一片沉寂,也许还没有适应开学第一天上课吧,不行,我得再等等,不要急于求成,多鼓励鼓励吧!终于,李缘代表其小组首先进行了发言,真的,谢谢你李缘!你帮了我的大忙了!

李缘:“我们小组认为最有感触的文字是: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

“我的感想是:泉水是如此的神奇,仔细聆听后竟能听到生命奏响的旋律。生命就是这样,诞生、成长、繁衍、死亡,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新陈代谢,永不停止,生生不息。生命是宝贵的,是美丽的,更是神圣的。”

“人生的每一次啼哭,每一次欢笑,都是生命奏起的歌谱,这歌谱犹如那泉声,有抑有扬,跌宕起伏,让你的人生变得如此的精彩!”

我说:“李缘同学代表本小组作了精彩的发言,这一段话是本文的核心部分,相信很多同学对这段话有自己的独特理解,下面还有哪位同学代表小组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张清源站起来说:“李缘同学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旋律,生命的宝贵。现在我代表我们小组谈谈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我读到这里的时候,觉得作者在鼎湖山听泉,不仅是用耳朵倾听,更重要的是用心在聆听。”

“用耳朵听,仅仅能听到表面,用心聆听,则可以品味事物之内涵;用耳朵听泉,只能听到泉鸣,用心听泉,却能听出万物之历程;用耳朵听松,只能听到阵阵松涛,用心听松,却能听出君子的气概;用耳朵听鹰,只能听到撕裂长空的鸣叫,用心听鹰,却能听出搏击蓝天的勇气;用耳朵听蝉,只能听到似乎永无止境且令人烦躁的蝉鸣,用心去听,却能听到凝结毕生的心力,只为喧闹整个夏季的壮美!用耳朵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你能听到的仅仅是一串跳跃排列的音符,而用心去听,却能听到他对宿命的抗争,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用耳朵听,它最多算一段记忆,而用心去听,它就是对你永远的激励,它让聆听的心变得坚强。”

“无论是人文还是自然,有太多的声音可以去倾听。用耳朵听是人的本能,它给我们听觉上的享受。但那毕竟是暂时的;用心听则是人生的境界,让我们学会思索和探究,让我们发现深层次的东西,从而思考人生,思考生命,使人的修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达到一个良性的循环。”

我听了以后简直热血沸腾,想不到小小的孩子竟然有如此惊人的见识,这是哪一本参考书都没有的精美解读,生本真的太神奇了!学生们听了也热烈地鼓掌,为张清源的深刻见解叫好。我因势利导:“张清源的这段话写出了谢大光听泉的境界,说得真是太精彩了!下面还有哪位同学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刚才情景的激励下,平时不怎么说话的朱雨晴站了起来说:“读完了这篇文章,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鼎湖山上景色十分美丽,繁花似锦,这泉水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让作者对它情有独钟呢?后来我明白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像课文中所说的那样,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是啊,倘若没有泉水,也许不仅少了一份清幽宁静,恐怕连山上的花草树木繁茂的景象也不复存在了吧?泉水是山之灵,是生命之源,它永不停息地奔流着,因为它知道自己的目标,它要用自己去滋润万千植物,它懂得这才是它最重要的价值。它付出过,它努力过,所以,它才能歌唱得那样欢乐,是发自内心的欢乐,它觉得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我们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价值,但你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我们就需要在内心给自己寻找一个方向,朝着目标去努力,你终会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如果你是一滴水,就要滋润土地;如果你是一个音符,就要奏响属于自己的旋律;即使你是一根小小蜡烛,也要驱逐全世界的黑暗。因为,那就是你的价值。既然我们是有灵魂的生命,就要放射出夺目的光芒,让全世界因我们的存在而变得不同。”

真是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不要小看平常沉默寡言的孩子,他们的内心情感却是异常丰富的。

……

限于篇幅,我只选了部分学生的发言,最后几分钟我让学生对本节课作了一个小结,第一课时就这样结束了,虽已离开教室,可我总觉得心还在课堂,久久不能平静。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何建芬,《生本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鼎湖山听泉范文2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3-0049-03

【作者简介】曹华,江苏省无锡市天一实验学校(江苏无锡,214105)教师,一级教师,无锡市锡山区教学新秀,无锡市锡山区优秀班主任。

【教学理念】

曾有人这样评价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的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这个过程单一了,学生的发展就会单一;这个过程丰富了,学生的发展就会丰富。在语文课堂“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现今,教学过程如何做到丰富,才能让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让学习真正发生?是致力于设计精巧的课堂环节?致力于面面俱到的讲授?还是致力于运用推陈出新的教学媒介,抑或拓展延伸联系更多的社会实际?……

做了很多的尝试后,我认识到语文课堂是朴素的,所有的语文教学活动都只有一个目标――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堂教学的每一个重要环节,都必须是围绕语言教学展开的,得老老实实引领学生去听、去说、去读、去写,去贴着文字,寻觅文章的语言和思想。

当我们着眼于教什么,努力把语文课上成名副其实的语文课后,教学的落脚点在于学生的学,在于学生学到了什么,以怎样的方式学到的,学得怎样。课堂上不仅需要教师教得精彩,更需要学生学得精彩。

基于此,我认为关注学生的学,课堂需要亲切平等的对话,要把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的对话模式转化成教师耐心的聆听,适时的激励,有效的指点;关注学生的学,课堂需要纵向有效的提问,需要把语文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变成问题,转化到学生能够达到的地方,转化到让学生到达更远的地方;关注学生的学,课堂需要“无声胜有声”的留白,需要教师舍得把时间和机会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思考,自主探索和发现;关注学生的学,课堂需要不同声部的“合唱”,需要把话筒交给能说会道的“高声部”,更需要把话筒传给默默无闻的“低声部”。

寻寻觅觅,让我们脚踏实地贴着文字慢慢行走,静待学习真正发生。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抓关键字词的方法,品读语言,体会文章质朴典雅的语言魅力。

2.通过各种方式朗读,体会作者对泉声的喜爱及由泉声引发的丰富联想和思考,吟哦讽诵而后得。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重点段落的赏析,运用朗读法、关键词品析法,逐步理解作者由泉声引发的感悟思考。理解作者对心灵和生命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山泉图片和泉声、鸟鸣音频。

师:自然美妙如歌,生命期待倾听,同学们,你听到了什么?

生:来自于大自然的声音。

师:今天我们跟着谢大光先生的文字,去鼎湖山听泉,希望通过他的文字,领悟自然之大美,生命之真谛。

(设计意图:以视频、音频导入,先声夺人,一开始就扣住文题“听泉”,同时意在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为教学目标――领略文字之美,感悟生命真谛做好言语铺垫。)

(二)读准字音

师:读准字音,认清字词是走进文本的基础,下面的这些字词你能读准吗?

PPT出示文章中出现的重要字词。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和运用,读准字音为本课中重要的教学环节――朗读,打好基础。)

(三)关注段落

师:带着发现的眼睛,我们能观山水之形之色,今天我们一起去听泉,眼不能见,听到的山水会是怎样?请用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划,在鼎湖山,“我”听到了什么?用横线画出集中描写听到的内容。

学生读后进行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我”听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全文篇幅较长,选用“我听到什么”这样的一个主问题,并将之贯穿整堂语文课,把散在四方的问题集中到这一个问题之上,既找到本文的重点,又直击本课的中心。同时圈划写旁注是学生应掌握的一种学习方法,让学生及时地将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而不拘形式的阅读,也让学生乐读。)

(四)重点品析

1.品析第一段落。

师:这是“我”和泉水在寒翠桥的第一次相遇,初次耳闻,泉水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请从文段中找出一个词语。

生:清朗。

师:如何理解“清朗”,能否顾名思义?

生:清脆、明朗。

师:本段中还有哪些字词体现“清朗”这个特点?

学生进行交流,找出词语“泠泠淙淙”“迸跳”“扑面”“雀跃”。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这些词语,领会其中包含的情感。

师:我们找到了一些动词、形容词发现了泉声的清朗,这些词语的情感是相对显性的,还有一些字词它们把情感潜伏得很深,你能找到吗?

生:“还没……就”,体现了开朗,急切。

师:初闻泉声,如见泉影,此时你能用一个词语来评价此时的泉声吗?――“我”听到了的泉声。

生:生机、活力。

板书:活力之泉。

学生齐读本段。

教师小结:看来,潜入文字,就能读出字里行间的情感,文章的情感是读出来,品出来的。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是语言的教学,语文课的活力必定活在语言文字之上。通过对拟声词、动词、形容词和关联词语的理解、比较和赏析,把学生读得粗糙的地方读细,把学生读得忽略的地方读到,在这些字词上来来回回走上几遍,让学生真正感受语言之美。有了语言赏析的铺垫,泉声特点的理解似是小菜一碟。)

2.品析第二段落。

师:且听且行,这是我们在补山亭密林中听泉,“我”又听到什么?请自由朗读本段,这里写泉声,用了什么手法?

生:比喻。

师:为什么把钟声比作老人,用泉声比作孩子?钟声来自哪里?庆云寺和老人有何关联?

生:古老。

师:和古老的钟声相比,补山亭听泉,我听到了“ 的泉声”?

生:青春、年轻。

板书:青春之泉。

(设计意图:语文课不仅关注语言,还应关注语言的表现形式,比喻和对比是学生最熟悉的表现手法,仅抓住这两个手法理解泉声的特点,略去原文中第四、第五两段对于庆云寺和鼎湖山树木的介绍,有的放矢,简化文本,让学生更加轻松简洁地理解文本的核心内容。)

3.品析第三段落。

师:第三次听泉,随着时间的推移,此时已到深夜,山中万籁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听泉,“我”又能听到什么?请一位同学朗读本段,其他同学思考――深夜听泉,“我”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抓住原文回答。

生:“别有一番滋味”。

师:其中到底哪些滋味,待我们一一品析,如何理解修饰语“别有”?

生:区别之前,与前不同。

师:有哪些不同?

生:格外清晰,许多层次。

师:几个层次?(提醒学生关注标点符号)

生:5层。

(设计意图:在主问题引领之下,经由这四个细小的问题,紧贴文本,层层深入,在师与生的互动对话中,逐渐到达本文的教学难点处。)

师:泉声各有各的层次,我们的朗读是否也得分出层次来?读第一层次,你想读出怎样的感觉?

生:温柔。

教师指名学生试读本层次。

生试读:慢读词语“柔曼”。

教师引导:抓住形容词的特点,柔和慢,做出朗读上的特殊处理――慢读、轻读。

生试读:慢读动词“淌”。

教师引导:抓住动词“淌”即平静没有波澜,做出朗读上的特殊处理――慢读。

生齐读:抓住句子中的形容词和动词,读出温柔舒缓的滋味。

(设计意图:在情感主题的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朗读教学需要有具体、细致、到位的朗读指导,学生有法可依,朗读才能展现效果。抓住动词、形容词的特点处理声音,把朗读具体化,为下面的学生自主学习奠基。)

分四人一组合作完成其余四层的朗读,依据方法:找到句子中形容词和动词,根据它们的特点做出语音语调上轻重缓急的特殊处理,文中做好标记,5分钟后进行小组展示。

小组展示(2-3组)。

组内自评,组外他评。

学生有所欠缺之处,教师范读(贝斯轰鸣层、铜管齐鸣层)。

学生再读。

学生齐读,分别读出舒缓、清脆、低沉、高亢的不同层次、不同滋味。

(设计意图:示范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共同探讨,齐心展示,组内每位学生真正参与出力。学生读不到位之处,教师范读展示,运用有感染力的朗读,发挥立竿见影的示范效果。完全理解和掌握方法之后,齐读给了他们情感宣泄的出口,课堂的朗读气氛达到了至高点。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学生真正体验了朗读的力量。)

师: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也被我们同学用朗读汇成奇妙的乐章。由这奇妙的乐章引领,“我”还听到什么?

生:仿佛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成为主旋律。

师:是真的听到吗?

生:仿佛听到,是联想到、感悟到。

师:为何此时的泉声会让作者联想到岁月、历史、生命呢?它们之间有何关联?如果把现在的你比作泉声,你更像其中的哪一层次,哪一声部?

学生交流,得出:第一层次――父母呵护,同学陪伴,生活平静幸福。第二层次――清脆如弹拨者,因为正值青春年华,成长阶段。

教师小结:所以说,不同层次的泉声就像生命的不同阶段,汇到一起的泉声就是生命中不必然而生不可阻挡的主旋律了。生命如是,岁月、历史更是如此。从“仿佛听到”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与其说“我”是在用耳听泉,不如说“我”是在用心悟泉。

师:你还能从下文中找到类似“仿佛听到”这样的动词,表明心与泉水的一步步靠近吗?

学生交流,得出:“倾听”“分辨”“融于水中”……

教师小结:那一夜,经由耳畔之泉,我听到的是来自心灵的泉声。

板书:心灵之泉。

(设计意图:“问题是撬开思维的杠杆。”由泉声引发的思考是学生理解本文的难点,把泉声和学生自身联系起来,巧妙转化了难点。贴着文本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在动词的寻找发现和品味中学生真正理解和领会了作者的深层感悟。)

(五)总结全文

师:佛经有言,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察察而明,必有收获。于鼎湖山,听泉声之生机活力,闻泉水之青春年少,身入山中,心入泉中,心与泉水点点靠近,与泉相融,被泉净化,“我”听到了来自心灵的泉声。于鼎湖山,我们发现――

以眼观物,能得其形。

以耳观物,始得其韵。

以心观物,方得其神。

愿我们能和作者一样拥有――

一双慧眼,洞察世界之妙。

一对慧耳,倾听自然之音。

一颗慧心,体悟生命之真。

鼎湖山听泉范文3

鼎湖山如今已不象昔日了,当年我们第一次上山时,山路崎岖,我们必须拔草寻路,推开纵横交错的树枝一步一步的艰难往上攀延,当终于登上山顶的天湖那刻是多么的激动。而现在上山的路都铺上了石级,还修了一条环山公路,你可以不经劳累,坐上电瓶车直接到达每一个你想去的景点。没了那种翻山越岭,爬山涉水的艰辛,你便可以轻而易举的到达目的地,同时,你也失去了那种接触大自然的乐趣。人类打着开发旅游事业的愰子,肆意地破坏了大自然的宁静,和谐。这也难怪,旅游渡假的都是一些锦衣玉食的富豪,穷人与旅游渡假是无缘的。如果要那些有钱人穿着绫罗绸缎去翻山越岭,穿插于枝繁叶茂,荆棘丛生的山野小径却又于心何忍?旅游公司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啊!如果不破坏大自然,那些达官贵人又哪个愿花钱到这里来受罪呢?

因时值中午,秋高气爽,游人接踵比肩,络绎不绝的涌入山门,直奔电瓶车而去。这古老的山林出现了一派欢闹的景象。上,下山的电瓶车于是忙得不亦乐乎,而象我这般徒步拾级登山的游人少之又少,往往走上半个小时也遇不上一,两个人,现代人的养尊处优由此便可略见一斑。我一路上安步当车,目不暇接的欣赏着沿途风光,鼎湖山得天独厚,重峦叠翠,泉瀑交流,松桂夹道,奇花异草开满山谷。

拾级而上,处处曲径通幽,树木葱茏。庆云寺画栋雕梁,光彩夺目,那九龙壁上的龙栩栩如生,寺内的斋菜令人馋涎欲滴。僧人们在暮鼓晨钟中生活倒也闲适,寺内的纪念品专柜比比皆是,柜上与佛有关的纪念品琳琅满目。偶尔在一,二个店堂内也会看见一些僧侣端坐在专柜前售卖纪念品,让人感觉到寺庙的商业气息浓厚,浓得连僧人们也受不了金钱的诱惑。在大雄宝殿内,我怀着虔诚的心在神前许了个愿:愿你我早日重聚,再续前缘。

从庆云寺寺后拾级而上,穿过通幽曲径,来到补山亭,亭上书有一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而在补山亭旁有一棵姻缘树,树上缠着密密麻麻的红绳。想到你我山盟虽在,如今却是锦书难托,不由得心酸。于是随俗的在树上绕了一圈红绳,誓当痴心不改,矢志不渝的为你等待一生。此刻,脑中想起了卢照邻的《长安古意》诗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上到听瀑亭,觉得有点疲倦,于是坐下来休息片刻。瀑布声与各种鸟鳴声不绝于耳,正听得出神,突然间鸟声戛然而止,继而听到杂乱的脚步声与人声交织在一起,原来是一个旅游团上来了,导游一边走一边向游客们介绍两旁的植物,于是那些鸟们便禁若寒蝉了。

黄昏时分到了鼎湖,泛舟湖上,夕阳斜照,波光滟滟,令人神爽情怡。弃舟登岸,蝴蝶谷上万蝶齐舞蔚为壮观。蝶翅画廊虽然是经过浓厚的人工雕琢,但也不失为一道独到的风景线,经由岛上穿过,进入山谷,在这个原始森林里,到处可见干云蔽日的树木,与及那罕见的几百年藤萝和根深叶茂的乔木。我由浮桥藤廊到湖边栈道进入桫椤丛林,来到了“人”瀑布下的潭边,屏气敛息地寂坐在潭边的石上,仿如老僧入定,享受着这天然氧吧的清新,望着眼前清澈见底的潭水,感受着大自然的气息,慨叹青春短暂,有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

由“人”字瀑经过青龙潭,白象瀑,碧潭,轻纱瀑,天瀑,之后,到达观景台,然后再穿过连天栈道,到达宝鼎园,在宝鼎园逐个欣赏那些造型各异的巨鼎,品尝了当地著名的山水豆腐花。这里的闾巷草野与大都市相比,虽然少了一份繁华与热闹,却多了一份自然与安静。觅路下山,来到飞水潭,坐在潭边,望着清澈的潭水,回忆起我们当日耳鬓厮磨的快乐日子,不觉泪眼矇眬。

鼎湖山听泉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提问;有效性;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143-01

提问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比较重要的,能够让人产生一种怀疑以及探索的心理状态。当学生有这样的心理之后,能够调节自己的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本文针对初中语文的教学实际,对语文课堂上的有效性提问教学的相应策略进行了探索。

1创设提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从建构主义的理论中可以得知,在教学中提倡情境、协作和对话。所以,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提问,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课堂上,可以进行师生对话,也可以进行生生对话,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充分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对九年级语文上册《鼎湖山听泉》这一课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为学生展示鼎湖山的美丽风光。待学生观察之后,教师开始进行提问:①让他们对画面中所展现的美丽风光进行描述。学生充分回答之后,再问:②鼎湖山美丽风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学生会将答案集中到"泉"上来。再问:③泉的特征是什么?具体美感是什么?学生的答案主要集中在眼睛所见层面。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播放泉水的声音,再问:④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这样,学生就可以从"看"转移到"听"上来。教师可以进行总结性设问:通过以上对比分析,"看"和"听"有什么样的区别? 对领悟自然的魅力有何帮助? 通过以上提问,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充分的引导,可以让学生较好地理解语文的具体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2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

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太艰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挫伤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其难度应以较高水平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上限。如教学《失街亭》时有人设计了问题"诸葛亮为什么挥泪斩马谡?",这就未免过于简单,这个问题根本不富于启发性,相信多数学生都会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这对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培养没有多大价值。如果换一种方式如向学生提出"街亭失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街亭对蜀军有怎样的重要性?何以知之?"之类问题,那学生的反应或许就会大不一样。这些问题非经过阅读思考不能答出,但通读全文,整体思考之后大部分同学都能比较好地回答。这样的启发提问对培养学生研读文本的习惯,形成分析归纳、提取文章信息等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3结合教学目标进行有效提问,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分理解,了解学生的心理结构。围绕教学目标,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把握,通过提问的方式,可以将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突出,形成良好的教学目标。比如,在对八年级语文《人琴俱亡》这篇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对课文进行反复理解,明确文本主要体现的是兄弟情深。在课文中,第一句话就说两个人都病了。子敬去世了,但是子猷只是猜测子敬去世了,子猷没有悲伤,而是要去看子敬。当子猷来到子敬屋里,并不是问子敬的情况,而是径直走到子敬的床上,取下琴来弹,但是,发觉琴已经不是原来的琴了,这时才痛哭流泪,不久就去世了。在对文本进行梳理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充分的提问:①为何子猷在感知子猷死亡的时候,为何没有痛哭?②子猷在奔丧的时候,为何径直去床上取琴来弹?为何弹琴的时候不协调了?是真的不协调吗?为何琴不协调了却痛哭流泪?在课堂上通过这样的提问,教师可以将课文的教学目标逐步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能够在分析这些问题的时候,充分理解文本的含义,从而感知到子猷和子敬两兄弟之间的深厚情感。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针对教学目标进行提问,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取得相应的学习效果。所提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内容,让学生准确明白学习目标,让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扩展,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合学生实际,通过提问促使学生的"发展区"发展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提问教学的时候,要充分结合学生实际,并且提问要充分促使学生的"发展区"发展。在此,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必要的理解。"最近发展区"是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他的理论中,基础性理论和出发点是先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在他看来,学生的发展分为两种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的发展水平,主要表现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种水平是最近发展区,指的是那些处于刚刚形成的发展能力,学生还不能独立解决任务,但可在别人的帮助之下,通过集体活动来完成具体的任务。在初中学习阶段,学生对语文中出现的很多知识是不能自己完成的,而要通过集体的能力逐步完成。

5科学地确定问题的指向,切忌提"漫谈式"问题,单求课堂"热闹",弄得最终不知所问所答是为何而来

鼎湖山听泉范文5

中学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

一、引言

作为一门母语学科,中学语文教学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它可以提高学生基本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却不如我们理想中的那样生机勃勃。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心不在焉的现象比比皆是,对语文没有热情,没有兴趣,是学生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为此,语文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改变这种现状。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段为十分钟。要想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兴趣,语文教师必须合理善用每个十分钟,特别是开头和结尾各十分钟,要努力做到“凤头、豹尾”的良好局面。本文以中学语文课堂前后十分钟的教学设计为主题展开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二、中学语文课堂开始十分钟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中学语文教学也是一样,新课导入是否精彩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坏。要使学生在上课的短短几分钟之内就把注意力集中起来,并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教师要合理使用一些技巧,使用地好,就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良好效果。那么,语文教师应该用怎样的办法开始课堂十分钟呢?

1.“丢包袱”导入法

所谓“丢包袱”导入法,就是指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有目的性地设置一些恰当、适宜的问题,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的研究也显示,思维过程通常从应付某种困难开始,以解决某个问题为动力,简单地说,就是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所以,语文教师要合理利用这个原理,在上课伊始,就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能体现教学目标又富有趣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他们积极思考。

2.“目标展示”导入法

在当前教学界中,目标展示法是一种很值得提倡的导入方法。这种方法又叫“一课一得法”,即要求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教学时间内能够完整、准确地掌握一项教学内容。要想用好这种导入法,语文教师就得明确教学目标,确定课文重点。一进课堂,就直奔主题,告知学生本节课的主题。比如,在上《谈骨气》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上“议论中记叙的作用”这几个字,告诉学生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如果能在这节课上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

3.“直观教具”导入法

处于青少年期的中学生,在思维上还是偏重于感性认识,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根据中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大胆使用“直观教具”导入法,利用实物、标体、挂图或者模型等教具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所使用的直观教具可以自己制作,也可以利用现成材料。

4.“音乐感染”导入法

悦耳动听的音乐可以让人产生愉悦感受,让人们全身心放松。在课堂中利用音乐导入,可以让学生以轻松、快乐的心情进入课文,接受新知识。比如语文教师可以在教《春》这一课时,在课堂上播放《春天来了》这首古筝弹奏名曲,这样可以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展开想象,仿佛置身于气象万千、心旷神怡的春天美景之中。

三、中学语文课堂结尾十分钟

精彩的课堂导入十分钟能对语文教学的成功起到重大作用,而课堂教学的结尾十分钟的作用也不容小觑。一堂课的结尾设计得好,能够使人觉得余音绕梁,不绝于耳,从而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

1.概括总结,深化主旨

这是一种最常用的课堂结尾方式,当一节课将要结束之时,语文教师要用精炼准确的语言,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内容进行提纲挈领的归纳和总结,目的在于让学生纲举目张,由博返约,让学生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中找出规律,从而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比如在教学《鼎湖山听泉》这一课时,教师就要在课堂即将结束之时,让学生总结出鼎湖山有什么样的景物,表现了鼎湖山什么样的特点,并让学生说出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以此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由听泉而得到的人生感悟。

2.承上启下,有机结合

从目前来看,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有其内在的编写体系,单元与单元之间、篇与篇之间往往有机相连,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要求教师意识到课文之间的联系作用,将相对独立的各篇文章从某个角度贯穿起来,以促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课文内容。为此,教师可以在一节课将要结束之时,提点学生注意下一节课文的特点与内容,做好了这一类衔接工作,才可以教学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创设情境,产生共鸣

在课堂将要结束之时,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与课文相称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道德情操。

四、结语

正所谓教课有法,但无定法。中学语文课堂的前后十分钟教学设计是一门艺术,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模式。语文教师要善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因文而导,因人而教,根据每节课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不同而灵活选择教学导入和结尾法,这样才能使整节课达到“言虽尽、意无穷”的境界,这样才能全面提高中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董文清.“龙”腾千里 “睛”出神韵——也谈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点“睛”[J].成才之路,2011,(15).

[2]邹静宜.试论叶圣陶的作文教学理论对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指导作用[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10).

[3]孔羚.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回归生活的思考[J].新西部(下半月),2009,(6).

[4]秦叔萍.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发微[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8,(2).

鼎湖山听泉范文6

学生在散文阅读学习中存在着严重的心理误区。一是考试不考课内阅读而忽略课文的学习;二是认为课外阅读无边无际,练习意义不大,考试时再认真点凭运气发挥就行了。三是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中对散文阅读分析作业不能很投入地去做,往往应付了事,简单读了随便写上,然后等老师讲答案。四是上课听老师讲解的时候忽略分析过程而忙于记录答案。这几点,语文基础不好的学生尤其严重。上课不听过程,只记结论的学生其实不是少数。五是归根结底,学生没有认识到这些他们忽略的是非常有用的和必要的。总之,这是我们教学的主体存在的学习心理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学习的心理障碍,严重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

基于对学生学习心理分析,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心理突破,收到效果。

一、使学生认识到散文阅读是有规律可循的

从课内经典散文回顾入手实现知识迁移。无论是写景状物的散文还是叙事散文,其写作目的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或看法――这就是散文的主旨。看明白散文的主旨是阅读散文最起码的也是最重要的前提,是正确分析、解答问题的前提。散文主旨的得出也是有章可循的。一是由物的特征联想到人的精神,比如高尔基的《海燕》中,“海燕”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海燕”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坚强无畏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茅盾的《白杨礼赞》是借歌颂白杨树歌颂北方的抗日军民,歌颂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二是由写景色的美好而抒发赞美热爱之情,如《春》是通过对春天美好景物的描写,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济南的冬天》中作者描写了济南冬天的多种自然景象,写出了冬天的济南那温晴的天气,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鼎湖山听泉》中作者描绘自己在鼎湖山所观之景和听泉时的感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三是从叙事的表象可以概括出人内在的思想、情感或性格,如《背影》通过记叙父亲对儿子的关爱的事件表达了父亲爱儿子的一片深情。《藤野先生》一文,作者通过记叙藤野先生对自己的关怀和严格教诲的事件赞扬了他的正直热忱、严谨治学和博怀,抒发了怀念之情。四是从一个点的表现要拓展到一个面的认识,如贾平凹的《月迹》中,月的美丽的足迹代表着一切美好事物,文章通过追寻月的足迹,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追求。如描写“故乡的桥”的散文,一般也是要表达对故乡的感情。文言文中也有《愚公移山》的主旨是从愚公到古代劳动人民,《口技》的主旨是从一个表演者想到古代民间艺人,以上所举的例子简单归结就是:散文主旨归纳一般规律是――从物到人;从景到情;从事件到情感品格;从点到面。这个基本规律的认识是贯通课内与课外的联系的开始,可以有效指导我们读懂课外散文。

二、使学生认识到散文阅读的常见题型是有限的

可以总体分为四类26种。

概括类:文章主要内容、语段内容、中心或主旨、所写人物的特点、层次结构。

文体常识认知类:人称、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写作顺序、语言特点、线索、表现手法等。

分析类:词语[能否删除、作用或好处、意义、代词的指代内容、过渡与照应];句子[文中作用或意义、能否删除、表达作用类];题目[取题目、题目的含义类]。

开放类:感悟启示题、补充题、仿写题、联想(想象)题。

这样的归纳当然不是绝对的,但是主要意义有两个。一是让学生认识到题型是有限的,课外阅读题目经常在重复出现这些类型。二是我们经过认真训练,熟悉的能够准确回答的越来越多,我们不会的失分的自然越来越少,这就让学生看到一个训练的面,从而更加关注自己练习的覆盖率,增强复习的目的性与信心。这是认真做好训练过程的意义所在。

三、使学生认识到训练过程是有用的,经过训练是可以提高的

引导学生认识到其学习行为的意义能够很好地端正学习态度。我的做法:一是从实际出发使学生认识到过程重要。二是从效果着眼使学生信服过程的重要。

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在老师进行阅读分析题目讲解过程中记录下来的答案,曾经再去背诵过吗?没有。我们做过的篇目和题目原样在考试中出现的可能性会很大吗?不会。那么我们平时做题目的时候不认真做,上课时不认真听老师的讲解,只注重记录答案是对的吗?不对。好了,应该这样看:独立做阅读分析题的时候要如同做数学、物理题目一样深入分析思考,组织语言,完成题目。在听老师讲解分析的时候要要像听数学、物理例题一样紧跟思路,弄清由头,再把答案的表达与自己的想法进行比较、反馈,发现不足、汲取经验。做题和听讲的过程是进行阅读分析思维训练的过程,是积累经验的途径,比记录答案的结果更重要。

上一篇新春愉快

下一篇室内设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