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经济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经济发展范文1
所谓新经济主要是针对传统经济而言。按照西方经济理论,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一旦失业率低于6%,通货膨胀率就会急剧上升。但自1991年3月以来,美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特别是90年代后期经济增速平均超过4%,失业率降至3.9%,而核心通货膨胀率却低于2%。一些经济学家把美国出现的这种“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胀”即“一高两低”的经济称之为新经济。
尽管经济学界对是否出现了新经济、什么是新经济以及新经济形成的原因还有不同的见解,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经济持续高增长、经济周期特征淡化、同时伴随着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是“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经济全球化、不断创新完善的金融市场特别是急剧增长的风险投资、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务实和稳健的宏观经济调控等是新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因此,电脑、通讯、网络和金融化了高新技术产业本身的发展以及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所带动的经济增长成为度量一个国家(地区)新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
在信息技术的生产和应用方面比美国落后是欧盟经济存在的弱点之一。为此,欧盟提出了一系列打造新经济的措施,力争在10年内赶上或超过美国,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具有竞争力和最有活力的新经济地区。
一、欧盟新经济的发展
过去十年来,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这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明显上升,到2000年,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增加值达到4930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3.6%上升到4.4%,年均增长15%左右,大大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2.5%的增长水平,自1995年以来平均每年推动欧盟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但和美国相比,欧盟仍相形见绌,1995年以来,美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00年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8.3%,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来自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从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来说,1996-200年,欧盟只相当于美国1990-1995年的水平,相差近5年。各成员国的情况差别较大,爱尔兰、芬兰、瑞典、荷兰和英国等国家发展较快,其中爱尔兰的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超过美国,芬兰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美国。
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生产率的发展。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经济增长除了资金和劳动的投入引起的增长外,其他的都叫全要素生产率,实际上是技术要素的增长率。测算表明,1995年以来,信息技术对欧盟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为每年推动经济增长约0.2个百分点,相当于美国1990-1995年的水平。
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价格下跌使欧盟的通货膨胀率降低,20世纪80年代,硬件设备、软件和通讯服务的价格平均每年分别下降1.8%、0.3%和0.2%,90年代前半期,其分别下降3.3%、0.7%和0.7%,而到90年代后半期,其下降的速度分别达到10%、1.4%和1.3%。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价格的下降使欧盟的通货膨胀率自1995年以来每年降低0.2个百分点。
新经济发展的另一个方面是信息技术产品的使用,计算机拥有量、上网人数、移动电话使用量、电子商务发展等是主要的指标。在这些领域,欧盟远不及美国,根据初步的估计,1999年,欧盟每100人均拥有计算机为20台,不到美国的二分之一;欧盟只有14%的人上网,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电子商务额约为170亿欧元,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只有人均移动通讯电话拥有量和美国持平。欧盟人均对信息技术产品的支出约为1600欧元,不及美国的一半。实证分析也表明,在欧盟,信息技术以外的部门没有因为利用信息技术而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总之,虽然,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推动了其经济的增长,但从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等看,欧盟要比美国落后5年。
二、欧盟新经济落后的原因
从传统的工业化进程和形成的经济结构看,欧盟与美国同属工业发达国家,区别不大,有的国家如德国甚至比美国的工业化进程更加明显。但为什么新经济首先出现在美国而不是欧盟。对此有两种解释,一是美国在信息技术产业的生产和应用中有比较优势;二是欧盟的经济体制僵化阻碍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不同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要素禀赋和专业化分工的作用。按照这一理论,美国在信息技术产业的生产和应用中建立了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拥有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鼓励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以及大量军工技术转为民用和军工产业的技术外溢等。人才优势是美国最主要的比较优势,美国的信息技术人员比例明显高于欧盟,在欧盟内部,芬兰、爱尔兰、瑞典等信息产业发展快的国家其受过自然科学和工程学教育的人员比例居于欧盟的前列。由于信息技术的网络效应和第一发起人效应,即使欧美在信息技术发展初期的差异很小,也可能由于研究与开发以及专业化生产的正反馈作用而使美国形成巨大的比较优势。欧美双边的信息技术贸易也说明了美国有比较优势,近几年来,欧盟从美国进口的信息技术产品占双边贸易的25%,而美国从欧盟进口的信息技术产品仅占双边贸易的6%。
经济体制差别的理论论证了欧盟僵化的经济体制束缚了新经济。首先是劳动力市场相对僵化。欧盟严格的解雇程序、高昂的解雇费用、最低工资限制、工作时间约束等各种就业保护措施和强大的工会势力使解雇工人的成本极高,抑制了企业利用节约劳动成本技术的积极性,减低了对信息技术产品的需求和应用。其次是金融体制不成熟,缺乏创新。美国实行的是股权资本主义,其发展的路径为:个人创业合伙制股份制,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风险投资在美国的出现和迅速膨胀被认为是一场金融革命和股权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为一些极具发展潜力和成长前景但又有高风险的新兴科技企业提供投资,催生了一大批信息技术企业并使之迅速发展,英特尔和微软等都是通过风险投资而成长为富可敌国的科技巨头的。而欧盟国家多为银行债权资本主义,其储蓄大多流入资产雄厚的少数大企业,许多依赖于科技成果创立的新兴企业因其无形资产不能做为抵押品而无法得到银行贷款支持,银行也不会提供风险投资,从而限制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此外,建立新企业的各种行政障碍、公共研究和私人研究严重分离等科研体制僵化也阻碍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三、欧盟发展新经济的举措
虽然在新经济方面,欧盟落后于美国。但欧洲具备赶上来的机会和条件,一是欧美从事新经济的企业已相互兼并和投资;二是可以利用美国现有的经验和做法;三是欧元启动以后,欧洲的资本市场发展迅速,筹资越来越方便。但欧洲必须在经济结构改革和科教两个方面行动起来。去年3月欧盟里斯本首脑会议提出了建立电子欧洲计划,并把该计划提高到和欧盟共同市场、经济货币联盟同样的高度,此外,还制定了金融服务行动计划、风险投资行动计划、欧洲研究区战略等各种计划,力争在2010年前赶上美国的水平。其发展信息技术的主要政策如下:
1.坚决实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把物价稳定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减少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熨平经济周期性波动,从而鼓励投资和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2.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步伐,改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建立统一的电子商务法,实行统一的专利法。到2001年完全开放电信市场,2001年前欧盟境内所有学校上网,政府采购全部上网,加强网络培训,鼓励终生学习,。
3、发展风险投资市场。风险投资作为创新型企业的重要资金来源对高成长性的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与美国相比,风险投资在欧洲仍处于不发达阶段。1999年,美国的风险投资额达到了330亿欧元,比上年增长150%,其对软件、通信、因特网的投资达到180亿欧元;而欧洲的风险投资额仅为120亿欧元,比上年增长70%,其对软件、通信、因特网的投资为50亿欧元,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为此,欧盟提出了风险投资行动计划,主要措施为:加快欧盟内部一体化的步伐,使跨国金融活动更加便捷,专业投资人执行统一的结算规则,改善便于企业获得资金支持的金融条件,并斥资2.3亿欧元对企业获得贷款和风险投资等进行支持;成立7贤人委员会研究加快欧盟资本市场一体化政策。
4、培养企业家精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是欧盟各成员国经济发展和就业的基础,是新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首先,鼓励企业家精神和团队精神,利用社会基金资助各种宣传和推广企业家精神和团队精神的活动,加强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创建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其次,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提高研发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利用统一专利法保护创新企业的技术安全;再次,放松政府对企业在开业和营业等方面的种种限制,优化企业发展的行政管理和社会环境;第四,提供企业国际化经营和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第五,发展包括电子商务、网络、信息、老龄服务、特色旅游、社区服务等在内的技术型、经济型和社会型等新型服务业。
5、鼓励科技体系创新和技术成果的转化。创新是提高竞争力和促进就业的重要动力。在创新能力方面,欧洲远远落后于美国,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差距在进一步扩大。1998年,欧盟15国的研究与开发支出占其GDP的比重为1.8%,而美国为2.8%。同时,研究与开发力量分散,研发和成果商品化脱节,没有形成统一的科技市场。欧盟委员会已计划设立欧洲研究区,以减少研究力量的分散,鼓励研究单位和企业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放宽移民政策,吸引国外的技术人才。
新经济发展范文2
关键词:经济;熊彼特创新理论;经济理论
中图分类号:F091.35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0-01
一、“熊彼特创新理论”思想之源的传统路线
在新古典经济学方兴未艾的年代,熊彼特提出的“经济发展理论”强调了资本主义本质上是创新推动的具有“创造性的毁灭”特征的内生演化过程。资本主义的核心不在于其均衡的力量,而在于使经济系统不可避免的脱离均衡的系统内生力量,这种内生力量就是创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创新经济学兴起,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就被普遍视为创新理论的发端,熊彼特则被中外学者广泛誉为创新经济学之父。由此也产生了一个重要的经济思想史问题―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根源何处,由何而来?传统上,研究者主要由两条基本路线对这个基本问题进行研究。
第一条是追溯熊彼特创新理论中的某个关键概念或某个重要思想的起源,其中最常见的探索是对“企业家”和“创造性的毁灭”这两个基本概念的追溯。熊彼特在《经济分析史》中就沿着这个路线对“企业家”概念在经济学中的发展做过梳理。当代研究则通常将熊彼特的这两个基本概念最终追溯到尼采。这位德国哲学家强调“超人”,强调“任何创造者必然永远是一位毁灭者”,创造和毁灭与停滞不前对立。
第二条是从熊彼特的求学和学术经历入手,考察个别经济学家或学派对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的影响。目前诸多学者认为,熊彼特创新理论深受马克思和历史学派创新和演化思想的影响。费格伯格就认为马克思内生演化和技术竞争思想对熊彼特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还概括出一种关于持续的内生经济演化(变迁)的“马克思―熊彼特模型”。在熊彼特本人的评价中也能得到这种强烈的暗示,他曾经说过:’马克思所分析的是经济结构中不断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永远不会达到均衡。有关内生动力的演化过程思想是马克思的独特贡献,这种思想在理论目标上与熊彼特自己是相同的。德国历史学派对创新理论为核心的熊彼特理论的影响则是在相当晚的时期才被关注。熊彼特的理论的在社会整体观、经济发展观、方法论诸方面深受施穆勒及其以后德国历史学派影响。在中国,围绕“施穆勒纲领”,贾根良和黄阳黄的研究阐述了“施穆勒纲领”所包含历史学派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经过新历史学派经济学家桑巴特、韦伯、斯皮索夫等人发展后,对熊彼特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他们还指出,德国历史学派在“企业家精神、创造性的毁灭”等关键概念上影响了熊彼特创新理论。
二、熊彼特创新经济思想主要内容
熊彼特创新理论通过三本历史性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周期》《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解释了经济周期的轮转,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特征,创新的含义、作用和运作,大公司的创新以及资本主义的毁灭等内容,对经济现象和本质有这些深刻的洞察力和预见能力。这三部作品均以“创新理论”为核心,树立了熊彼特传新理论的崇高学术地位。《经济发展理论》借助“企业家”的概念首次提出和系统论述了“创新理论”,用以解释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特征。熊彼特明确的提出静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循环流转,动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发展,经济进化理论既要研究本质问题,也要从实证分析入手,用历史的统计资料来描述经济发展的变动规律或模式。在书中,熊彼特论述了创新的含义与作用,实现创新的条件,创新的结果和运作等问题,开创性的论述了“企业家”的特点和功能,“生产要素的新组合”等。在《经济周期》一书中,熊彼特充分运用“创新理论”解释了资本主义的运行,并根据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统计资料,以创新概念为基础,形成熊彼特的“多层次”的经济周期论。熊彼特首次提出了经济周期的长、中、短三周期论,并认为周期的交织并存解释了创新的正确性,而且个别企业家的行为是具备宏观经济学基础的。经济周期理论表示资本主义的发展离不开竞争的创新,再一次挑战了新古典主义的完全竞争理论,企业家创新的“模仿稳定”是熊彼特传新理论拨打、深刻的体现。《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中运用“创新理论”,推断出资本主义终将走向灭亡,社会主义才是未来的必然趋势,从而形成了熊彼特式的“自动与和平过渡”的理论。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通过资本家来获取他的全部前进动力的,而是通过领头的创新家获得的,他认为资本主义的衰败和崩溃并不是应为工人阶级的崛起,而是由于环境发生了变化:个性的作用下降,官僚管理的作用加强,创新活动本身变成了制度化得例行公事,企业家的创新职能日渐衰落,利润将收敛到趋于零。
三、熊彼特创新经济思想的评价与启示
熊彼特关于经济发展的理论、对经济周期的解释和对经济社会学的探索是经济学乃至管理学的重大精神遗产,位于“创新”学说的核心地位,而且成为21世纪的主要思潮。熊彼特提出提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就是创新,而且资本主义由于企业家新精神的缺失将走向灭亡而社会主义行得通,并指出创造性地破坏市场的均衡才能获得超额利润,不过要避免过时的行业一下子崩溃,需要进行有秩序的撤退,这些核心观点都为我国的经济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等难题指明了方向。
新经济发展范文3
内容摘要:本文在设计技术进步量和全要素生产率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苏州创新经济的发展现状,并结合世博会发展历史,提出苏州承接上海世博会溢出效应,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推动创新经济整合升级、促进产学研区域一体化联动创新、完善科技中介服务、加大创新投入、广揽创新人才等创新经济发展战略,以期促进苏州创新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创新经济 世博会 发展战略
问题提出
迄今有着158年历史的世博会是一项荟萃世界科学技术与产业技术的盛会,以展示世界科技、经济、文化最新发展成就为目的。举办世博会能在特定时期、特定地区集中各种生产要素,实现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作为上海大都市圈的第一辐射圈,江苏省苏州市与上海地理相邻,人文相近,经济相融,2010年上海世博会无疑会对苏州社会、经济、文化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特别在创新经济发展方面将产生难得的机遇和巨大效应,促进苏州创新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苏州市现阶段正处于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国际化提升的关键发展阶段,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加速经济转型升级,向创新型经济转变,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这既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升苏州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也是激发产业内部资源活力、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抵御金融危机的根本力量,研究如何有效承接2010上海世博会效应,发展苏州创新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苏州创新经济发展的数据模型设计
(一)样本数据选取
由于经济水平、技术水平、研发资源及区域位置等方面存在不均性,各地需要选择适合自身的创新经济发展模式,采用不同的科技政策和科技发展战略以实现创新模式的耦合管理。
为了更好的研究世博会对苏州创新经济发展战略的影响,本文设计技术进步量以及全要素生产率两个计量模型,选取创新经济投入能力指标,包括R&D经费占GDP比重、万人科学家、工程师人员数、创新活动经费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构成表;创新经济产出能力指标,包括发明专利授权量、高新产业出口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当年工业总产值比重、技术市场成交金额以及各产业增加值等数据,通过比较苏州、上海以及全国的情况并对比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其他国家的情况,理性分析现阶段苏州创新经济发展现状,样本数据来源为2004-2008年江苏苏州、上海、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相关网站。
(二)模型设计与计量
由于发明专利数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本文使用发明专利数代表技术进步量。在此基础上,利用全要素生产率TFP全面分析苏州创新经济现状,首先采用Solow余值法Y=F(K,L,t),将总产出的增长率GY设计为技术进步GA、劳动增长率GL、资本增长率GK的综合贡献,GY=GA+αGL +βGK,其中α、β为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分别取为0.50、0.50(张欣、高长春,2009),再将进步技术速度作为余值:Y/Y=A/A+αK/K+βL/L。计算时将从业人数作为劳动力投入指标,结果见表1。
由于研究需要考虑苏州创新经济发展能否中性规模化发展,因此设计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以期较好研究全要素生产函数模型中相互影响、差异以及随时间变化程度,全要素生产率模型函数形式为:
(1)
模型中由于新产品产出没有统一的划分标准,且在一定程度上包含过程创新,因此选取R&D经费投入量RD代表自主创新;以万人科学家、工程师人员数SC代表人力资本;TC为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以人力资源SC分别与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数TC*SC和外商直接投资数FDI*SC的交互项来描述对国外技术模仿的两条路径;TI为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金额;因本文采用各地区面板数据,故采用截断正态分布,设λt为截距项,以更好考虑效率变化轨迹;εi,t为误差项,i代表地区,t代表年度。模型使用永续盘存计算资本存量,资产折旧率定为5%,选取2004年为基准资本存量,使用Stata10.0处理全国以及上海、苏州2004-2008年的样本区间数据,利用Hausaman方法检测P值确定采用固定模式或随机模型,回归结果见表2。
苏州创新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在相关数据及模型计量基础上,分析苏州现阶段创新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具体如下。
(一)创新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且创新能力逐步增强
2008年,苏州高新产业出口值为777.89亿美元,占全国的14.94%,2004-2008年,苏州高新产业总产值及占当年工业总产值比例一直高于25%;2007年完成服务业增加值1970亿元,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达1240亿元;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44.2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8.4%。国家2008年创新城市发展研究报告显示苏州城市创新资源指数为31.04%,位居全国城市第7位,其中创新产业指数为47.58%,位居全国第4位,全国为19.43%。当前科技创新对苏州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由表1及(1)计算得2004-2008年资本对苏州经济增长平均贡献分别为42.65%,劳动对经济增长贡献为3.19%,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54.16%,且科技创新贡献率逐年提高。
苏州市政府高度重视创新经济发展,2006年便制定了《苏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行动计划》,成立了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管理工作协调小组,又先后了《苏州市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进资助办法》、《鼓励人才中介机构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意见》、《关于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来苏工作的意见》等政策,2008年在全省率先实施《推进企业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政策落实专项行动方案》,建立落实创新经济发展政策的领导机制、协调联动机制和考核机制,有力改善了苏州自主创新环境,促进了苏州创新经济的发展。
(二)企业成为创新经济主体但整体水平不高
2008年苏州科技创新活动经费中企业自筹资金占到了92.76%;2007年苏州企业创新指数为17.18%,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6.47%,低于同期上海的6.80%;2008年苏州企业创新指数为21.50%,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3.34%,低于同期上海的1.26%;2008年苏州大中型企业创新产品产值率平均只有9.32%,远低于全国的18.23%和上海的43.78%,可见苏州企业虽然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但创新能力尚未达到全国平均指标,远低于上海等地区,苏州企业需大力增强创新能力。
(三)产业结构仍需改进
苏州经济发展从乡镇企业转移到开放型经济,推动苏州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但也带来了产业结构偏硬,制造业依赖高积累、高投入,传统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水平较低等问题。与国内其他大中城市相比,2008年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为32.1%,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3%,而同期上海为58.23%。且苏州创新经济与上海有一定的同构性,现阶段苏州与上海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均包括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工程,趋同率达到59.24%,产业同构导致地区竞争内耗过大,造成各种资源和优势的巨大浪费。
(四)现阶段自主创新能力与领先国家地区差距明显
从表2计算结果可见,苏州及上海显著的因变量Log (RD)及Log (TC)* Log (SC)系数为正,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而Log (FDI)* Log (SC)的系数为正但不显著;全国Log (RD)为负,Log (TC)*Log(SC)及Log (FDI)*Log (SC)均正且较显著,表明我国现阶段创新经济中技术创新主要是通过高新技术产品进口的引进和模仿,苏州、上海技术创新方式为对外模仿和自主创新。
现阶段苏州经济发展中关键技术仍是靠发达国家的技术扩散,从高新技术产值来看,2008年苏州87.16%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外资企业实现,自主知识产权比重明显偏低;从专利授权量来看,虽然苏州2008年在全国城市中处于第三位,但我国在世界范围内与美国、日本等国差距非常明显,2007年仅为美国的43.20%,日本的41.19%;且苏州发明专利申请量在申请总量中的比例很低,2008年苏州发明专利为645件,在授权专利总量中的比例仅为3.53%,而同期中国为15.56%,上海为17.40%。
(五)创新经济投入不足且创新型高级人才短缺
2007年苏州R&D经费占GDP比重仅为1.71%,而同期上海为2.52%,美国达到2.68%,日本3.44%,如果考虑人均因素,则差距更大;2008年苏州创新投入为28.55%,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51%,比上海低12.92%;2008年苏州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总额中,高技术产业R&D经费只占27.3%,同期上海为32.12%,英国、美国和法国超过了40%,韩国高达53.8%;2008年苏州有43.21%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没有建立科技机构,2007年苏州企业R&D人员占企业职工比重仅为1.1%,在江苏省排名倒数第三;2007年苏州万人科学家、工程师人员数为11.5,上海为16.9,而美国为95.2,日本为105.9,差距非产明显。
(六)产学研技术转移效率不高且科技中介服务仍需进一步完善
2008年苏州全市拥有各类科技创业孵化机构32个,建成17个省级以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5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7个、工程中心5个,初步建立了以科技企业孵化和风险投资为标志的科技创业服务,以信息咨询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标志的创新技术服务,以技术转移和技术产权交易为标志的创新资源配置服务的主体框架,但孵化器数量、总销售收入和在孵企业等与上海相比有明显差距;2008年苏州技术市场交易额为108.2亿元,远小于上海的386.1亿元;当前苏州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在国内同等经济规模城市中处于中等水平,2004-2008年,苏州专利申请68.56%来自企业,这说明苏州企业有较大技术需求的同时,也反映苏州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利数量较少,据苏州科技投入与成果产出的数据测算表明,2008年苏州创新产出比例为9.56%,高于全国的6.64%,但远低于上海的45.12%;2008年苏州总体创新效率为42.11%,比上海低2.36%,同国际科技型城市则有更大差距。
上海世博会对苏州发展创新经济的带动作用
苏州非常重视世博会的溢出效应,从2005年起便启动了苏州承接世博会计划,2007年在国内城市中第一个与上海世博局签订《接轨上海、服务世博、全面合作框架协议》,有2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的上海世博会,空前、盛大的规模将直接为上海及苏州注入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力,带来新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机遇。
(一)借助世博会科技交流平台提升苏州企业创新能力
企业是当前苏州创新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全面参与上海世博会,可以极大的开拓苏州企业创新眼界,完善企业创新制度,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世博会期间国际机构和世界优秀企业将展示最尖端的科技成果,从科技发展史来看,许多划时代的创新发明,如电话、留声机、汽车、飞机、电视机等都是在世博会上首先进行展示和推广的,且历届世博会企业主题馆均是世博会的主角,如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三菱、日立、丰田、东芝等等高科技展示馆成为世博会最大亮点。
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出“科技世博”的理念,将科技完全融入世博,企业全面参与可扩大科技联系网络,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息交易成本,为创新经济发展中的隐性知识传播创造近距离交流机会。通过世博会苏州企业可以就地饱览世界科技最新成果,开拓科技眼界,获得大量科技信息,展现更多的苏州企业创新成果,提高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发展开放式自主创新,促进产品深加工或产品升级换代创新,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
世博会还可以加速苏州企业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转换经营机制。世博会的历史也是探索更高效率经济运转模式和更合理经济制度的历史,世博会的召开将使得长三角地区经济贸易环境更为开放,促进苏州企业按照国际标准、价格规律、创新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以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为主线,以系统化的管理机制为保障,建立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系统化的创新机制。
(二)利用世博会溢出效应推动苏州创新经济整合与升级
世博会对创新经济拥有的巨大溢出效应,将进一步推进世博会举办地及周边地区的产业结构整体整合和升级。例如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有力地推动了日本整个关西地区的产业调整,使该地区由原来的重工业产业为中心转变为高科技产业、信息产业、现代服务等产业,形成了以大阪市为核心的关西经济带,推动了整个关西地区乃至全日本经济的发展。再如加拿大蒙特利尔及魁北克、三河城等周边地区传统产业为制烟、食品、纺织、木材等劳动密集产业,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极大的促进了该地区以航天航空业、生物工程为代表的新经济发展,成功实现产业升级,2008年据WIRED杂志评审,蒙特利尔地区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综合高科技带。
预计2010年上海世博会能为上海及苏州等周边城市带来300亿美元的经济效应,为苏州扩大对外开放、繁荣国际贸易与促进技术交流,开辟更为稳定的国际国内市场,并增强外商投资的信心,吸引高新技术投资。苏州应进一步接轨上海,制定扶持政策,参与建立与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资源共享机制,积极实施技术跨越战略,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发挥创新技术与低成本制造相结合的双重优势,在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基础上,大力发展附加值高的高科技产业和高水平的承接型、互补型和延伸型现代服务业,并推进创新产业向传统制造产业和服务业的渗透与融合,与上海及长三角其他城市互补协调错位发展,构筑产业竞争优势,从一定程度上改变当前苏州与上海经济中存在的重复建设和产业同构现象,形成适合苏州的布局合理、协作分工、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均衡发展的创新经济新格局。
(三)发挥世博会优势以促进产学研区域一体化联动创新
举办世博会会大大推进产学研的发展,例如2005年爱知世博会举行前,日本中部地区传统制造业发达,但创新经济却比较落后,制约了中部地区的科学持续发展,随着2005年世博会带来的巨大效应,出现了由200多家专业高科技研究机构和150多家企业研发中心组成的爱知学术研究开发区,以及周边的崎高科技园等园区,有力的促进了当地及周边地区产学研的交流合作,推动了中部地区创新经济发展水平,优化了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
2010年世博会能大大完善上海与苏州间的交通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增强苏州与上海之间支持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的科技信息联系。2003年上海明确提出利用世博会加快一区六园建设,苏州应在园区、新区、昆山等创新园区、高教园区的基础上,更加积极面向上海,接受辐射,与上海联合制定、出台有关跨区域创新经济发展政策规定,通过跨地区项目合作、开发基地合作、构建创新信息资源共享数据库等形式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支持为辅助,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以企业为主体的联合创新经济载体,并加快外资研发本地化,提升科学技术的消化吸收与转化创新能力,逐步改变当前苏州创新经济中关键技术主要是模仿创新的现状,造就苏州创新经济技术发展新优势。
(四)通过世博交流平善苏州科技中介服务
世博会召开产生的丰富技术流、信息流及资金流大大刺激了科技中介发展,如1993年韩国大田世博会后成立了740多家科研机构与企业研发中心组成的大德科学园区,其中就包括127家科技中介。苏州应借助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实力,与上海等城市分工协作,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借助世博会充分学习国外技术转移的先进理念和服务模式,吸引国际中介机构和人才进入苏州开展业务,并把苏州外资技术服务和技术转移的机构纳入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科技中介业,大力发展各类咨询机构和建立引进风险投资基金,鼓励服务机构积极开拓国内外技术贸易市场,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知识产权政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使得苏州创新资源物畅其流。
(五)利用世博会广揽创新人才
科技创新人才是苏州创新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世博会有利于培养民众的创新意识,吸引全球高科技人才,苏州应借助世博会加强与国内国际的人才培养、联合和交流,针对苏州人才存在的结构问题,以创新经济关键领域为集聚,制定统一的人才引进、培养和稳定政策,借鉴日本1975年冲绳世博会采取的“流动性研发体制”,增加苏州科研组织的开发性和灵活性,加快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及培养工作;并大力增加R&D经费的有效投入,改善科研软硬环境,提高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投入比例,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为苏州创新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和研究资金保证。
综上所述,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世界各国科技成果和创新理念集中展示的国际舞台,是苏州推进创新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苏州应利用与上海相邻的优势地理位置,积极承接世博会的溢出效应,在创新经济发展观念、制度建设、科技投入、人才引进等战略方面进行改进和变革,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增进产学研区域联动,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更好促进苏州创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欣,高长春.世博会对上海创意产业发展作用探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6)
2.Lee J,Capital Goods Imports and Long-Run Growth[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5(48)
3.程敏.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测算项目组合比较与选择[J].商业时代,2009(9)
新经济发展范文4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新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是指在全球化资源配置基础上,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由高新科技产业驱动,以创新为核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大调整。知识化、创新化、全球化、网络化、科技化是其明显特征。
新经济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新经济就是信息经济、网络经济。而狭义的新经济指的就是上个世纪 90 年代以后在技术进步和全球化共同的作用下所出现的一种相对于传统经济的新经济形态,而它与传统经济的本质区别就是在于实现低通胀和低失业率的情况下经济还可以持续的增长。
一、新经济时代对企业人才的素质要求
新经济时代,知识型人才是新经济的主体。新经济时代所需的人才,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新经济时代要求企业人才高素质。
1.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创新是新经济时代的主题,新经济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性的人才。首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广泛运用,电脑将取代一些脑力劳动。例如:信息记忆、信息的检索、复杂的计算都可用计算机完成。也就是说,计算机的应用,要求我们具有综合的研究、判断、逻辑推理能力,高度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次,在新经济时代,产品的知识含量增加,逐步形成知识产品。知识产品的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不是设备和工具,而是人的知识的能力,特别是人的创新能力。另外,商品的价值不再是劳动者体力的简单转化,而是劳动者知识的转化。所以要求劳动者必须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创新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 世纪初为 5%~20%,90 年代为 70%~80%。由此可见,科技创新是发展的关键。唯有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才能提升经济竞争力。所以,新经济时代需要创造性人才。
2.个性化人才的素质要求。在工业社会,生产是标准化、大规模生产;而在新经济社会,生产是个性化。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谁能设计出个性化的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所以,经济学家把新经济称为个性化经济。个性化经济需要个性化人才。所谓个性化人才,就是让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员工适合学什么,就让其学什么;适合干什么,就让其干什么。员工有哪一方面的兴趣与特长,就让其在哪一方面充分发展。当然,个性发展,并不是发展个人主义,更不是否定集体主义。个人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需求相吻合,必须与所在组织的需求相适合,这是个性化发展的基本前提。
3.复合型人才的素质要求。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多种专业能力的复合,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复合,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复合。新经济时代很多创造活动是跨领域的,这种创造不可能依靠某种单一知识和单一技能来实现,它必须借助多种知识、多种技能的综合来完成。社会越发展,创新的复杂程度越高。高度复杂的创新需高度发展的能力系统,也就是对知识面的要求越来越宽。实际上,不用说创新,在新经济社会就是对付日常工作也离不开综合能力。日本学者曾说过“:单一能力时代已经结束了,只有具备综合能力的人,才能在现代竞争中获胜。”所以,复合型人才是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的人才,同时也是企业的稀缺资源,企业要努力培养这种资源。
4.合作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在新经济时代,许多项目只有通过合作的方式才能实现共赢,信息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合作的组织,银行是网络服务,信息是网上共享,创新是多种知识技能的协作。因此,新经济社会是一个人际关系高度社会化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需要更紧密的联系和协作,需要借助集体的力量和他人的力量,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也就是说,在新经济环境中,要从事科研、发明、创造,或从事生产和经营,靠一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美国学者认为,竞争是工业社会的价值观,而新经济社会的价值观是合作。因此,合作型人才是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求的人才。
二、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新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具有创新性、个性化、复合型和合作型的特点,这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企业内外环境变化的迫切需要。因此,在新经济时代,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该根据新时期人才的特点进行创新。
1.构建企业创新文化。在新经济时代,创新已经成为这个时期的主题,企业的发展需要创新的理念来驱动。企业的人才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也是管理的核心,吸引和留住创新人才已成为企业最关切的问题。伴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高速度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员工,思想开放、技术精湛、自信自强。要想吸引这些人中的佼佼者,企业管理创新必须建立创新文化。企业应致力于创造一个激励型,充满创新氛围的开放环境,以利于发明创造和未来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企业要提倡挑战性思维。挑战性思维鼓励广大员工对现实状态提出质疑,不断思考和创新,企业这种文化氛围会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增强员工的竞争能力,并会以此吸引大批优秀人才加盟。企业要设立能激起人们奋斗精神、愿为事业共同努力的目标,在充满生气的创新环境下,企业的发展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新经济发展范文5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东亚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在改革金融体制的同时,加快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技术产业。经过几年的经济结构调整,东亚各国已现“新经济”曙光。本文论述了东亚“新经济”发展现状与特点,并对东亚发展“新经济”的比较优势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东亚“新经济”发展前景做出展望。
自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其成因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其实,对东亚金融危机形成根源的研究,不能脱离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经济”正在兴起这一时代背景,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东南亚各国未能对产业结构进行及时而有效的升级和转换。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受危机祸害的国家立即行动起来采取了许多应对危机的措施。在改革金融体制的同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高技术产业迅猛发展,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以强化本国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以适应“新经济”的发展趋势。
一、东亚“新经济”发展现状
东亚国家和地区都已采取措施,加快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技术产业,资本开支不断增加,大量资金投入到从计算机到芯片制造设备的最新技术。《美国商业周刊》
(2000年11月27日)刊发的题为《亚洲的前途》一文中写道:“东亚在行动。从新加坡到上海,各个公司和各国政府正以多种方式寻找能推动经济增长的新技术。从中国香港特区因特网带动的服务业繁荣到中国台湾和韩国的高技术生产力发展可以看到,东亚正处在一个跃进期。”
为了走出经济衰退的阴影,日本将信息技术和产业确定为日本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制定了“E日本”的国家信息技术和产业战略、要在5年内将日本建成信息通讯业最发达的国家。日本国家产业技术战略研讨会拟定了信息技术领域的最终草案,想以此作为重建日本经济的指针。这项草案是日本政府正在制定的“国家产业技术战略”的支柱。
日本近年因特网规模急剧扩大,上网人数大量增加,日本国内因特网使用人数1997年末已达975万人,较1996年增加了355万人,增幅达75%。1998年以后,因特网利用人数更以20%到30%的速度快速增长,日本在数据压缩技术、影像技术、笔记本电脑显示技术方面则居全球领先地位。据有关专家估计;从目前的状况看,日本的信息产业总体水平落后于美国4-5年,日本争取用5-10年的时间赶上。
韩国也对科技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提出了4个政策性转变。同年,还修改了“科学技术创新特别法”,设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还设立了地方科学技术振兴协会,加速新技术产品的产业化。为发展知识产业,1999年韩国政府提出了“以知识为基础促进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型的调整,为企业创造恢复产业活力、提高竞争力的政策氛围”的知识经济产业政策,其中知识制造业有14个;政府还制定了一个未来核心技术开发五年计划,该计划包括7个领域,共101个研究课题,其中信息通讯19个。为支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韩国计划至2002年,将政府研究开发预算占政府财政预算的比例提高到5%。另外,政府还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发展高技术的国家研究开发计划,如特定研究开发计划、信息通信技术开发计划等。
韩国将信息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目标是将信息业产值占韩国GNP的比重,从2000年的11%提高到2010年后的20%。韩国为了实现数字强国,拟要提前5年即到2005年构筑超高速信息通讯网。韩国政府草拟了一份关于耗资1260亿韩元,在未来3年中发展电子商务的计划。1999年,韩国有约5000家风险投资公司,其资产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8%,预计到2005年,这些公司的数目将增至 4万,产值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韩国政府计划2000年投资795亿韩元,支援大学尖端设备和教授人力,以培养基础技术人才。近年,韩国的经济增长率迅速恢复,从1998年的6。7%提高到1999年的10.7%。IT领域的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已成为韩国经济恢复的原动力。
为了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新加坡政府也着手制订了面向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计划——“21世纪科技企业家计划”,计划投资基金首期10亿美元,其中25%将投资国外,用于开拓国际市场;50%用于吸引外资在新加坡设立风险投资基金(1:2或1:3与外来投资匹配);25%投资于种子期的创业公司;投资的重点是因特网,信息与电信、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产业。政府还推出了多项面向知识经济的国家战略计划,如:以将新加坡建成知识型工业全球枢纽为目标的“21世纪工业计划”,以培养大批适应知识经济的人才为目标的“21世纪人力资源计划”,以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制造业、服务业的竞争力为目标的“21世纪生产力行动计划”等。
新加坡经济也受益于高科技。在过去的一年里,科技进步带动了复苏不久的新加坡经济以9.5%的速度增长,促使新加坡经济转型和结构重组,并改变着新加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观念。新加坡去年接连掀起兴办电子产业,信息通讯技术产业和生命科学产业3股热浪,其中电子业在促进新加坡经济复苏方面发挥的作用令人瞩目。电子业是支撑新加坡经济3大支柱中的顶梁柱,产值约占新加坡工业总产值的44%。多年以来,新加坡大力发展以电子产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先后建立起多个高科技园区。如今,这些高科技产业相继进入收获期,去年前3个季度,电子业产值分别比上年同期平均增长22%,24%,36%,是国民经济中增长幅度最大的领域。电子类产品出口值占非石油类出口总值的54%,以电子业为主的高科技企业股票成为股市生力军。电子业的快速发展标志着新加坡经济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受危机影响最大的泰国1999年召开了全国科技大会,讨论制订今后20年的科技发展战略。泰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产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为加强国家信息技术政策研究和统一管理,1999年,泰国将国家信息技术委员会(NITC)办公室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并更名为国家信息技术政策办公室,划归国家科技发展署,给予该部门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权。NITC于1999年下半年启动了创建信息技术办公室工程,建立政府信息网,并批准子目前正在实施的软件园发展战略,重新启动微电子研究中心工程,拟拨款15亿泰铢。科技发展署还决定将每年由其掌握的8000万泰铢低息贷款主要用于支持软件企业,拥有1亿泰铢的创新基金也将主要用于支持软件开发。国家信息技术委员会还制定了泰国电子商务发展计划。预计到2005年,泰国互联网用户将发展到900万个。
中国的信息、生物、新材料技术在快速发展,在某些领域已取得重大突破和居世界领先地位。中国提出,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在中国,因特网发展十分迅速,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所做的有关因特网情况的第五份报告,1998年12月31日前中国使用因特网的人为210万,到1999年12月31日就有890万人从因特网上获取信息。
自香港经济结构调整以来。香港特区政府以此为契机大力推动信息、科技和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行政长官董建华在第二份施政报告中明确阐述了政府推动香港发展信息、科技和高附加值产业的一系列政策目标和具体措施。此外香港特区政府还专门设立了“创新科技委员会”。另外,信息科技部门的官员也组团访问澳洲、加拿大,而以色列、加拿大也均有高层代表团来港考察,商谈开展高科技合作事宜。数码港投资项目的落实也是港府从中全力支持、推动的结果,已签署意向将会进入“数码港”的8家公司绝大部分是国际上信息科技界的顶级公司。
在金融危机肆虐之时,曾有人断言,“亚洲经济奇迹已经完结”;还有人预测亚洲经济恢复不会是V字型,而是一个L型的长期过程。但经过几年的改革调整,事实证明,东亚经济不仅全面复苏,而且发展前景看好。
二、东亚“新经济”发展特点
1、
由于科技与经济发展背景不同,东亚的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差别较大。新加坡、日本、韩国处于亚洲的领先地位。新加坡在全球网络化程度排名中居于第二位,因特网使用率为29.3%,高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中国,马来西亚、泰国发展迅速,而越南、老挝、柬埔寨相对落后。但从总体上看,大多数东亚国家的“新经济”都还处起步阶段,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明显差距。东亚因特网的发展状况要比美国落后3-5年,当美国开发第二代因特网时,东亚地区的第一代因特网还在建设之中。与西方国家相比,东亚电脑普及率较低,美国的电脑利用率为44.8%,而日本、韩国,作为东亚较为发达的国家,其电脑利用率也不过为17%和26%。美国在公共场所因特网的利用率为27.8%,日、韩则分别为9.4%和10.2%。东亚网络交易及服务的规模与欧美等地区相比差距也非常明显,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量的90%以上是在美国等发达地区进行的,东亚网络交易额(不含日本)仅占美国的40%左右。
2、
虽然经济及科技水平参差不齐,发展“新经济”的基础与环境也大不相同,但从整体来看,东亚“新经济”的发展势头非常明显,远远超过其它地区。“新经济”已经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东亚的因特网用户最近3年的平均增长率为157%,高于欧洲的140%和北美的51%。当前亚洲各国的计算机销售用户增长率为23%,高于美国的平均水平。其中新加坡的计算机普及率已升至全球第四位。马来西亚在过去5年中的信息技术投资平均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日本从1990年到1996年对信息产业的投资占整个民间企业总投资的比例上升了0.7个百分点,大大推动了信息产业的发展,同期日本信息通信产业值增加了22.7万亿日元,年均增长率达到6.42%,大大超过日本整个产业1.68%的年均增长率。日本的因特网主机数量比5年前增加了40倍。亚洲的电子商务额从1998年的3亿美元升至今年的9亿美元。
3、
东亚发展“新经济”的潜力巨大。亚洲占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拥有一大批相对廉价的软件专业人员。在软件行业中,人工费用占成本的40%以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积累,亚洲特别是东亚具备了发展“新经济”的基础与条件。世界主要电脑制造商及网络供应商将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当作一个重要的市场进行开发。世界主要评估机构也纷纷看好亚洲“新经济”的潜力。据初步预计,到2001年东亚的因特网用户将从目前的1100万户增至4200万户,网络商务活动的年收入将在3年内从9亿美元增至300亿美元。未来5年东亚网络经济市场年均增长率将达22%,高于全球14%和美国11%的增长率,与之相关的一批产业的潜力也被看好。另外,日、韩及多数东南亚国家的人均产值已高达数千美元,具有普及网络及电脑的物质基础,而且东亚的计算机硬件生产能力发展很快,占有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扩大,所有这些都成为“新经济”发展的技术基础。
三、东亚发展“新经济”面临的困难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东亚各国经济水平较低,力量薄弱,资金、技术、人才等都很缺乏,发展“新经济”所面临的困难也是勿庸置疑的。
1、与网络经济发展相配套的软环境不够完善
与美国相比,东亚国家在建立与网络经济相关的配套软件设施方面还相对落后,在与网络管理和网络交易相关的一些法律法规方面还相对处于空白。在如何界定技术服务商的法律责任,保护个人权力及防止网上犯罪等具体问题上无章可循,造成网络经济运行环境方面存在漏洞,使人们产生不信任感,阻碍其进一步的推广和发展。
2、传统产业相对落后
“新经济”是建立在传统产业高度发达基础上的。事实上,正因为美国的传统产业非常发达,美国才能由传统经济进入“新经济”,只有在传统产业达到相当高的发展水平之后,对传统产业及相关产业的需求已基本稳定,投资回报率也趋于稳定,已无法吸引更多的投资,巨额的投资资金才会寻找能够带来更高回报率的新产业;另一方面高度发达的传统产业为新兴产业的成长提供了成长期所需的市场容量,使投入和市场能够紧密结合,从而使新兴产业能够顺利成长壮大。因此,“新经济”将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共同发展中实现。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发展不是此消彼强,而是一个增量调整的过程,对于东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在推动信息和网络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的同时,要注意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协调发展,加快对传统产业改造的步伐。
3、人才缺乏
高素质人才是发展信息产业的必要保障。美国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是以大量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基础的;可以说,美国新经济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效利用技术人才的结果。与美国相比,亚洲网络技术人才相对较少,从网络硬件的建设到网络公司的建立,都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人才;再加上东亚国家和地区的软件人员待遇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较低,多年来苦心培养的人才纷纷流向国外,人才缺乏已成为亚洲网络经济腾飞的重要阻碍因素;
在新加坡,由于人口太少,每年信息技术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只有2500名左右——远不能填补每10000个信息技术的新职位。韩国每年需要10万名新的知识工人,但国内的大学毕业生只有48000名,日本工业目前需要20万名信息技术工人,但非官方的统计表明这一数字高达50万人。
四、东亚“新经济”前景展望
在“新经济”的带动下,亚洲遭受危机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开始走向复苏,而且以超出人们想象的速度迅速复苏,通货膨胀率降低。外汇储备增加,股市价格上扬。投资重新活跃,工业生产明显回升,出口持续增长。受危机影响较严重的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经济都出人意料地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东亚经济总体上已走出危机阴影,除日本经济还处在疲弱困境,菲律宾和印尼因国内政局动荡影响经济恢复外,东亚“四小”和马来西亚、泰国都呈现出明显的转机,这表明了东亚各国采取的经济政策的稳妥性和东亚经济的潜力。尽管近年国际市场对个人电脑的需求增长有所减缓,高科技股价重挫,然而,由于东亚“新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余地,东亚因为低起点而会从“新经济”中获得更大的好处。
综上所述,东亚发展中国家还处于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任务都还没有完成,现有产业的竞争力还不够。由于传统产业相对落后,在这样一个阶段,面对“新经济”出现的机遇,东亚各国事实上面临着双重任务:一方面,必须紧跟新经济发展的方向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另一方面必须解决传统产业相对落后的问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因此,从宏观经济运行的角度看,由于传统产业的落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相对固化性,使得“新经济”在东亚的发展只能是一个渐进过程。同时,东亚“新经济”发展也说明第三世界国家的信息技术:庄经济落后的环境中同样可以创造奇迹。它们有可能进行工业化的同时发展“新经济”,而不必再走发达工业国家曾经用100多年先工业化后知识经济的老路,这是一大飞跃,是发展中国家建设现代化的希望所在。
注释:
[1]何炜:“东亚网络经济探析”,《亚大经济》2000年第2期.
[2]《参考消息》2001年6月11日.
参考文献:
[1]李铁映:“球化条件下的东亚经济与中国”,《世界经济》2001第7期。
[2]马洪:“东亚有可能成为新经济的沃土”,《开放导报》2001年第7期.
新经济发展范文6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当今,全球经济逐渐开始融为一体,经济全球化趋势越发明显,这也使得世界整体经济格局发生变动,世界经济形势开始逐渐转变为新的经济时代。尤其是美国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经济都在从前的基础上,或多或少出现了一系列的危机与问题。加之社会化经济活动的融合与推动,更是为世界经济的变化与发展带来困难。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世界经济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更是为全世界经济管理活动开展指明了方向。
一、新经济时代的发展情况概述
新经济时代的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矛盾化趋势,这主要是由于新经济时代所提倡的新经济,应该是世界科学技术以及文明发展的普及,其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应该惠及全世界。但针对其目前情况来看,新经济时代所带来的财富依然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这样一边倒的形式,确实对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与格局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所以,也正是因为如此,新经济时代进行经济管理的核心,就应该是努力解决这一矛盾,尽可能发挥出新经济时代所独有的优势,这样才能尽可能有效整合社会公共资源,确保新经济时代的财富为全世界所共享。
二、新经济时代之下经济管理的基础分析
1.对无形产品进行量化
新经济时代之下,需要对无形产品进行量化。至今为止,全球都没有对无形产品进行合理界定,比如信息、知识、情报等,这些可否作为有价值的无形产品始终无一定夺。故而新经济时代,其经济管理与发展必然要与无形产品进行结合,对其的价值进行科学分析,衡量无形产品本身所具有的量化价值,是新经济时代经济管理活动的基础。
2.对生产单元进行圈定
从前对生产单元的界定非常明确,尤其在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中,人类的生产活动也在不断细化。但现在经济形态之下,许多代工企业出现,这种形式就导致生产单元界定无法确定在哪一方面,所以许多难以界定的问题也就重新出现。
3.经济活动与行为与从前相比增添社会意义
新经济时代下的经济活动行为与从前相比增添了社会意义,这主要是因为工业化发展导致了严重的自然环境问题,这些社会问题的出现使得现代经济行为更加讲求社会价值与意义。因此,新经济时代的经济管理活动与经济行为必须考虑到社会意义的落实与否。
4.投资分析呈现细化趋势
之所以投资会呈现出细化趋势,是因为新经济时代下,除了要考虑实体投资之外,还需要考虑无形投资。这样的投资形式转变会使得投资分析框架更为细化且复杂,并且对经济管理行为的进行带来严重影响。
三、新经济时代下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1.企业注重对知识的创新管理
新经济时代下,经济管理的新趋势就是企业开始更加注重对知识的创新管理。新经济时代要求对知识的管理从哲学层面进行界定。知识的管理目的是为了创新,并且在其实际管理过程中,与创新进行融合,可以有效打破原有的知识体系。所以许多企业在新经济时代管理背景之下,格外重视企业内部成员对知识经济、知识管理活动的挑战,且在企业整体规划与发展方面,也避免从前过于陈旧、保守的规划形式。企业明确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必须要实现氛围的创新,这样才能有利于企业内部所有成员以及企业管理者都可以具备较强的知识经济头脑,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有科学规划,利用知识引导企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
2.注重创新问题的核心能力管理
新经济时代除了注重知识,更注重创新,并且注重企业内部创新过程中的核心能力培养。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不应该片面看待一个人的表面能力,而是应该注重一个人对企业发展、团队进步所带来的独特价值,这种价值的创造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在团队中,一个人的能力是绝对不能凭借薪酬进行衡量的,尤其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之下,员工更加注重自身所创造的独特知识价值,从而达到内心的满足。因此,企业应该格外重视敢于打破传统运作形式、生产方式以及发展规划的员工,并且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应该鼓励与激励企业员工放远自己的目光,有效解决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一系列问题。企业应该将员工能力作为企业发展的导向,并不是单纯看重员工的业绩。同时无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人员数量多与少,其本身都应该致力于部门的发展过程当中。只有每个人都齐心协力,才能保障自身的能力得以展现,进而在新经济时代之下,推进企业的长久进步与发展。
3.对经济管理人才结构进行重新整合
新经济时代下,经济管理还应该注重人才结构的重新整合,这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密切相关。从企业中层领导者角度分析,需要实现经营管理层次的多元化,不可按照之前的发展经验与形式,只有做好中间的枢纽工作,才能确保企业承上启下工作的顺利开展。新经济时代下,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逐渐转变为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复合型人才掌握更多的技术与管理能力,从而为新经济时代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开展带来帮助。
四、结束语
新经济时代下经济管理逐渐趋向于重视知识、重视创新、重视人才、重视综合发展的趋势。这就足以说明新经济时代对人才有了更高要求,其核心就是知识管理以及人才管理。因此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要不断探究其核心,以期实现企业的长久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潘连乡,叶传财,韦凯华.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研究[J].企业经济,2013,02: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