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班范文1
一、运用体态语言,创设温馨的氛围
在小班教学中,由于学生人数的减少,教学空间活动余地的拓宽,教师有条件运用包括手势、眼神、面部表情、人际距离和自身动作等体态语向学生传递关爱的情意。在小班教学中,恰当运用体态语,对引发学生求知兴趣、调节课堂气氛、创设温馨的人际环境能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用眼神向学生传递关心和爱心最直观、最方便。眼神的词汇是十分丰富的,教师可用敏锐的目光主动去捕捉学生的视线,并不时向学生发出各种微妙的信息,让学生感到教师无时无刻不在用眼神和他们直接对话,从而产生一种老师很喜欢自己并正在关注自己的美好感觉。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教师向学生投去鼓励的一笑,学生即感柔情如甘露,感到亲切、温暖,感到心窝甜蜜。当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色时,老师过去摸摸他的头、握握他的手、碰碰他的小脸蛋,对学生来说更是个极大的鼓励。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一种目光、一个微笑、一个姿态、一个手势……对调节课堂气氛、创设温馨的氛围都具有良好的教育效应。
二、利用媒体教学,激发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教学取得最优的效果,首先应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实行“小班化教育”的班级内配置了齐全的电教媒体设备,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直观的形、声材料。在教学过程中,各种媒体的合理使用,给予学生视、听觉的新鲜感,能激起学生认知的兴趣。
例如,在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中播放与本节课主题相关的音乐,给予学生轻,可让学生在身心愉悦中进入角色;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录像、电脑等手段,改变色彩,给予视觉上的新鲜感,可让学生不觉得枯燥乏味,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期一个多月的汉语拼音学习,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是一个难点,学起来也比较枯燥,教师就应该把各种媒体引进课堂,把声、形、色带入课堂,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如:教zh、ch、sh、r这四个声母时,一上课教师就可以打开电脑,让学生欣赏“狮子吃小猴,同伴来搭救”这一内容的动画片,生动活泼的画面一下子就把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了起来,进入了角色,教师不失时机地根据故事中的有关事物出示本堂课所要学的声母zh、ch、sh、r,这时学生兴趣盎然,课堂也就成了孩子们快乐的学习天地。
三、采用动态教学,激发参与的热情
好动是学生的天性.对于低年级小朋友来说,让他们安静下来坐在座位上听一节课就挺不容易了;要让他们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学习那就更难。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顺应孩子好动的天性,采用游戏活动、角色扮演、创意练习、影视观赏等各种生动有趣的动态教学,从而激发学生自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例如:在一年级的拼音教学中,孩子们对“j、q、x和ü相拼组成音节时,ü上的两点要去掉”这一内容很难掌握。针对这一现象,笔者采用了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教学,收到了不错的效果。首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一天,小ü来到j、q、x家里,要和j、q、x交朋友,j、q、x见来了客人,就热情招呼小ü,并伸出手来很友好地和ü握手交朋友。可小ü想:我还戴着墨镜呢,这样子和人握手是不礼貌的。于是,小ü摘下墨镜后,再和j、q、x握手交上了朋友。因此,j、q、x和ü相拼成为音节后,ü上的两点就不见了。讲完故事,再拿出头饰来让学生表演,孩子们纷纷嚷着要上台来表演,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孩子们在自主参与的表演中不知不觉地突破了这一难点。
四、运用激励评价,增强学习的自信
激励性评价不仅是教学质量的反馈、教学调控的依据,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其激励和导向功能,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小班学生少,师生间面对面的交流更多,教师应充分运用激励性评价,让这一点体现得更为明显。
小班范文2
1.尝试边游戏边学唱歌曲,能跟随教师和同伴的歌声自然歌唱。初步学习按节拍拍手和做点数动作。
2.通过观察游戏玩法,分辨并逐步掌握游戏的规则和变化。
3.在游戏过程中尝试大胆交往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体验“豆豆”和“裤兜”互动的乐趣。
准备:
装在浅盘子里的豆豆(彩色木制串珠),透明袋子。
过程:
一、导入活动:数豆豆
1.观察并描述豆豆的样子。
师(出示豆豆):请你们看一看、说一说这些豆豆是怎么样的。(教师可提示“圆溜溜”一词。)
2.观察教师和豆豆玩游戏。
教师边完整地清唱歌曲边用食指一下一下地点豆豆。唱完歌曲,教师将几颗豆豆放进裤兜并提问。
师:豆豆装到哪里了?装了几颗豆豆?
幼儿猜测,并和教师一起验证:教师从裤兜里拿出豆豆放在透明袋子里,并和幼儿一起数一数有几颗豆豆。
二、学唱歌曲
1.师幼一起回忆、熟悉歌词。
师:老师刚才是怎么数豆豆的?
幼儿回答后,教师用动作带幼儿说一遍歌词,然后鼓励幼儿伸出食指和教师一起边唱歌边点豆豆、猜豆豆。
2.请个别幼儿到前面来和豆豆玩游戏,其他幼儿一起唱歌。唱完歌曲后,这名幼儿装几颗豆豆放进自己的裤兜,其他幼儿猜一猜他装了几颗豆豆,然后用前面的方法进行验证。
三、跟随钢琴伴奏唱歌、玩点豆豆游戏
1.师幼游戏。
师:请你们变变变,变成各种各样的豆豆,做出不同豆豆的样子。
师:请说一说,你是什么样的豆豆?
师:现在老师变成一个大兜兜,我们来玩一个点豆豆的游戏。
教师走到幼儿面前,和幼儿一起伸出食指,从第一个幼儿开始随着音乐节拍边唱歌边一个一个点数幼儿,唱到歌曲最后一句“装进我的小裤兜”时,教师张开手臂“装”(拥抱)幼儿,大家一起数一数“装了几颗豆豆”。
2.幼幼游戏。
一名幼儿在圈内一下一下“点豆豆”(点其他幼儿),“装豆豆”(双臂张开拥抱其他幼儿),“数豆豆"(数一数“装”了几个幼儿),再由这名幼儿请下一个幼儿点豆豆,继续游戏。游戏进行3~4次。
四、游戏“豆豆钻兜兜”
1.配班教师面对面、手拉手搭成一个“大兜兜”,几位客人老师也变成“豆豆”和所有“小豆豆们”拉着衣服变成“一长串豆豆”,大家一起边唱歌边用脚踏节拍从“大兜兜”下面钻过,唱完最后一句时,两名配班教师放下手“装豆豆”,大家数数一共装了几颗“豆豆”,说说装的是谁。
2.客人老师当“大兜兜”,所有幼儿和客人老师一起唱歌玩游戏。
五、结束活动:跳个“豆豆舞”
播放歌曲原唱,幼儿在跟唱的同时,教师可引导幼儿加入动作表现歌曲内容,在间奏部分教师可通过“豆豆拉拉手”“豆豆转个圈”等提示,让幼儿互相配合拉拉手、转个圈等,最后一句可互相抱一抱,进一步欣赏、感受、表现歌曲。
点评:
音乐教学游戏化的关键在于“化”,即“转变”,也就是要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中将诸多“游戏形式”转变为能够让幼儿乐此不疲、流连忘返的“游戏状态”。而凡是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好胜心、爱美之心,吸引、激励幼儿主动投入学习活动的手段都可以算是游戏化的手段,关键在于让幼儿获得认知欣喜、审美感动和社交温情。我试从这三方面对该活动进行分析。
一、认知欣喜
认知欣喜即认知主体经由一定的努力获得自我实现之后的愉悦感受,获得这种感受既需要接受挑战,也需要成功体验。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因为需要挑战而设置幼儿怎么努力也完成不了的任务,以免挫败幼儿接受挑战和自我挑战的能动性;也不能因为要给幼儿成功体验而设置幼儿不需做出努力就能实现的目标,以防丢失“好奇心”与“好胜心”所能引发的主体性和主体性智慧以及来自挑战成功的“高峰体验”。可见,认知欣喜是对幼儿主体性和愉悦性的双重关照。因此,挑战难度适宜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我们可从该活动的三处最重要的认知挑战来品味这些任务设置的精妙。
1.猜测—验证。“猜测—验证”贯穿活动始终。从装进教师(或幼儿)真实裤兜的“木珠豆豆”有几颗,到装进教师(或幼儿)“手臂兜兜”的“幼儿豆豆”有几颗,都是谁,再到装进“大手臂兜兜”的“豆豆串”里有几颗“豆豆”,结果的不确定性不断激发着幼儿的好奇心和正确猜出答案的好胜心。到底有多少呢,到底又是谁呢?唯一的办法就是验证。谁来验证呢?幼儿自己。而他们的小手所能抓握和手臂所能拥抱的“豆豆”数,也正是他们点数能力可以胜任的。
2.迁移游戏规则。如果只是单纯猜测和验证,难以维持幼儿的游戏性体验。该活动的巧妙之处在于整个活动由相互联系的三个小游戏衔接而成。基于已有的游戏经验和对“猜测—验证”的感性把握,再加上观察教师的游戏示范,幼儿的认知欣喜还来源于对游戏规则的两次成功迁移。
3.演唱歌曲。这首歌曲虽然短小、简单,与小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特点相适宜,但要在短短十多分钟内学会演唱并能创造性地表达,并非易事。但在活动最后,我们发现幼儿能够进行创造性地表达,他们非常享受歌曲艺术带来的自由与愉悦,是层层深入的音乐游戏引发他们投入地进行观察、模仿、迁移学习。
二、审美感动
审美感动是审美主体在自主、自由、自我享用的操作中获得的体验。一方面需要享受循序渐进的操作带来的“流畅体验”,另一方面需要享受由生活经验的唤起和超越所引起的“流畅体验”。
操作的“流畅”感来自于循序渐进的活动过程。首先,教师直接以符合歌词内容的数豆豆、装豆豆动作导入活动,让幼儿对歌曲及词、情、意形成初步而感性的认识;进而,教师固定了装“裤兜”这一元素,引起幼儿对到底装了几颗“豆豆”的好奇心。在猜测与验证的过程中不断推进着幼儿的参与性(随音乐点数以及让幼儿抓一把“豆豆”藏起来);在幼儿熟悉了猜测、验证的游戏规则之后,教师改变了猜测与验证的内容,把原来的实物“豆豆”变成了幼儿扮演的“豆豆”。但游戏的形式基本没有变化,“豆豆”从物到人的转变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紧接着教师退位,请幼儿来“装”“数”“请”;最后“豆豆钻兜兜”的游戏则是固定了幼儿当“豆豆”的角色,变化了猜的内容:不但要猜出“装”的有几个,还要说出“装”的是谁。三个游戏的递进其实蕴含了两条线索:一条是微妙的游戏规则变化对幼儿形成了不断的兴奋刺激;另一条是教师适时地提出“高级玩法”,又适时地退位为幼儿的普通“玩伴”。幼儿在每一遍游戏时都投入而欢愉,并在这种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演唱。最后的歌表演环节则更是把活动推向了。
“流畅体验”还需要幼儿能够享受生活经验的唤起和超越。该活动始终围绕着幼儿熟悉的豆豆进行,将豆豆“装进裤兜”既能表达幼儿对豆儿的喜爱之情又能展现他们的天真之趣。这些元素紧密地渗透在歌曲、游戏和情境中,使得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被不断唤起,可感知又可理解。对生活经验的超越感更是激动人心,真实的豆豆变成幼儿扮演的“豆豆”,真实的裤兜变成用手来“装”,又变成两个老师来“捕”豆豆串。大家在一起用“豆豆”来游戏,这是幼儿丰富的想象力构建出来的,他们需要的正是这种全情投入的生活与生长方式。
三、社交温情
小班范文3
“小袋袋”绘本系列是著名绘本大师查尔斯・福格的作品,一共有四本。第一本原名叫《我是小袋袋》,主要是介绍小袋袋这个动物形象。小袋袋是一只憨态可掬、顽皮可爱的小袋熊,它的神态表情、举手投足极具亲和力,能让低龄幼儿产生由衷的快乐和认同感。
为了更适合小班幼儿阅读与理解,我们对绘本画面进行了适当删减,选择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活动场景,按照理解讲述的侧重点的不同调整了阅读顺序,将原来较为零散的描述性语言改编成可以让幼儿接话或独立讲述的语言。活动的主体部分共分四个环节。首先引导幼儿观察理解绘本画面,然后让幼儿在初步理解绘本的基础上进行独立完整的阅读,接着师幼共同阅读绘本,教师引导幼儿重点用“我喜欢……”的句式讲述绘本内容,最后迁移学习经验,运用“我喜欢……”的句式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讲述。
目标:
1 观察、阅读画面,理解小袋袋喜欢做的事情,感受小袋袋的天真活泼。
2 愿意用动作、语言表现画面内容,尝试运用“我喜欢……”的旬式进行讲述。
3 喜欢和同伴一起阅读图书。体验集体阅读的快乐。
准备:
绘本PPT(演示文稿)。
过程:
一、认识书中主要人物小袋袋,猜想小袋袋喜欢做的事情
师(出示“小袋袋”图片):老师请来了一个新朋友,看看它是谁。
师:这是袋熊。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小袋袋。我们和它打个招呼吧。
师:小袋袋的样子是怎样的?它的心情怎么样?你怎么看出来的?它的手和脚是怎么放的?大家一起来做做小袋袋的样子。
师:小袋袋很可爱,它喜欢做很多事情。你们猜一猜:它喜欢做什么事情?喜欢玩什么游戏呢?(幼儿猜想。)
二、初次阅读,感受、理解并表达小袋袋跑步、玩泥巴、躺在妈妈怀里等画面内容
1 阅读画面一:跑步
师:谁在跑步?
幼:小袋袋在跑步。
师:还有谁也在跑步?
幼:考拉熊、乌龟、青蛙、小虫。
师:他们都在跑步。谁跑在最前面?它的样子是怎么样的?
师:对,小袋袋跑在最前面。它抬着头,挺着胸,跑在最前面,很神气的样子。我们一起来学学它跑步的样子。
师幼(小结):小袋袋喜欢和好朋友们一起跑步,和它一起跑步的好朋友有小虫、考拉熊、乌龟,还有青蛙。
2 阅读画面二:扮鬼脸
师:你们为什么笑啊?小袋袋在干什么呀?
幼:吐舌头/顶鼻子/扮鬼脸……
师:对,小袋袋特别调皮,它在吐舌头,顶鼻子,拉耳朵。我们来学一学,给旁边小朋友看一看,好不好?
师幼(小结):小袋袋喜欢做鬼脸,吐吐舌头、顶顶鼻子、拉拉耳朵,真好玩。
3 阅读画面三:玩泥巴
师:小袋袋在玩什么?
幼:玩泥巴。
师:小袋袋身上哪里有泥巴呀?
幼:头上有泥巴/手上有泥巴,肚子上有泥巴/腿上有泥巴。
(教师用动作提示。)
师:小青蛙在干什么?小兔子身上有什么?
师:小袋袋玩泥巴时的心情怎么样?你怎么看出来的?
师:我们一起来学学小袋袋的样子。
师幼(小结):小袋袋喜欢玩泥巴,头上、手上、肚子上、脚上都是泥,玩得真开心。
4 阅读画面四:扮大树
师:小动物们在干什么?
幼:小兔在跳小乌龟在爬……
师:小袋袋在干什么?它举着树叶一动不动像什么呀?
师:我们来学学小袋袋的样子。
师幼(小结):小袋袋喜欢变成一棵大树,一动不动地站着。
5 阅读画面五:捉迷藏
师:小袋袋在干什么?(教师用动作表现小袋袋缩成一团的样子。)
师:谁躲起来了?谁在找它?
师幼(小结):小袋袋喜欢捉迷藏,把自己缩成一团,让大家找不到它。
师:现在请大家做做小袋袋躲起来的样子。老师来找找。
6 阅读画面六:回家
师:玩了一天,小动物们都回家了。谁在门口等小袋袋?
师:妈妈见了小袋袋心里怎么样?小袋袋见到妈妈心里怎么样?你怎么知道的?
7 阅读画面七:睡觉
师:天黑了,月亮出来了,小袋袋要睡觉了。谁抱着小袋袋?
师:小袋袋躺在妈妈的怀里感觉怎么样?
(师幼一边说“小袋袋最喜欢躺在妈妈的怀里睡觉,又温暖又舒服”,一边做动作并感受。)
三、完整阅读
1 在音乐声中完整观看PPT。再次感知绘本内容,并感受其中的语言美。
2 师幼共同阅读PPT并表述画面内容。
师:小袋袋喜欢玩这么多好玩的游戏,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说一说吧。
四、运用“我喜欢……”的句式,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讲述
小班范文4
一、 从课堂教学改革的角度看
最近以来,研讨交流式、合作互动式、情境体验式、自主探究式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地被肯定,被推广。这是因为,人只有在自主体验与亲身经历中,才能真正领会、感悟、积累,享受成功的快乐。但是,班额过大,已成为课堂改革的瓶颈。
笔者就有过深切的体会。在讨论展示交流的教学模式下,班级人数54人,分9个小组,每组6人,按照理想情况,组内每人发言2分钟,学生讨论约12分钟;展示交流成果5分钟;分组点评,每组2分钟,共18分钟;教师点评、师生交流10分钟,共45分钟。这种安排,从理论上讲很严密,其实不然。高中学生表现欲望强烈,但表述能力有限,会有些时间上的耽误,导致45分钟无法完成流程。这就产生了矛盾:学生讨论不充分,不深入,展示就成为空壳;教师评价仓促,会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 从德育渗透的角度看
德育渗透于课堂,需要把每个学生作为具有独特个性的主体加以尊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人格健全知识全面的人才;当班额过大时,教师的个别导引成为稀缺资源,很难让每位学生都沐浴爱的甘霖,于是,师生之间只剩下单一的知识传递,而没有心灵铸造功能。时间长了,学生的心趋于孤独、封闭、冷漠,这种不良因素长期聚集,德育的成效会大打折扣。
因此,班额大小,绝不仅仅是教室是否拥挤的问题。早在两千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倡导因材施教。清代的也曾提出“称誉于厅堂,规过于私室”的主张,强调个体一对一的交流。教师对于学生的培养,应该从听其言观其行做起,随时关注学生心灵变化的轨迹,让学生感知来自教师的温暖与鼓励。这样才能有铸造灵魂之效。反思一下,为什么山乡的孩子对老师那么依恋?除了教师个人才德等其他因素外,班额小、师生交流多是一个极重要的原因。笔者至今难忘小学时老师面对面手把手教练毛笔字的情景――当然那是在每班20人的条件下才有的特殊待遇。
三、 从教育的终极目标看
主席在2015年庆祝“五一”节大会的讲话中,这样分析:“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劳动者的知识和才能积累越多,创造能力就越大。提高包括广大劳动者在内的全民族文明素质,是民族发展的长远大计。”因此我们的教育目标,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而大班额课堂,让积极活跃的少数人出尽风头,沉默的却是大多数。这是老师教学方式的问题吗?是,但不全是。在班级人数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教师心有余而“时”不足。像昔日孔子那样,带着弟子踏青,出现人人各言其志的活跃场面,在大班额制的今天,是难以想象的。孩子的潜能,只有提供了足够多的符合其个性的滋养,日后才有可能成长为才识,成为社会需要的本领。而小班额,有助于让每一位学生获得这份滋养。
四、 从教师幸福感的角度看
另外,从教师的幸福感的角度看。多年来,因种种原因,全国各地都有班额较大的情况,教师工作任务普遍繁重,若能对此加以改变,教师对教育事业本身的热爱一定更以浓厚,工作创新会更容易、更有效果。
总之,逐步实行小班额,把课堂阵地还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到关爱和培育,让教师体会到育人之乐,更是实现教育良性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小班范文5
设计意图:
歌曲《母鸡孵蛋》共四段,旋律重复,歌词有趣。幼儿在倾听、演唱时会对鸡蛋数量的变化充满好奇和期待,而这份好奇和期待又会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保持学唱歌曲的兴趣。歌曲传递了母鸡孵蛋时与蛋宝宝、小鸡之间的暖暖爱意,非常适合小班幼儿欣赏和学唱。
活动共分四个环节。首先,教师引导幼儿观看母鸡孵蛋的视频,激活幼儿的已有经验并丰富其感性认识。其次,教师借助教具示范演唱,让幼儿充分感受歌曲的趣味性,激发幼儿对歌曲的喜爱之情。教具的巧妙呈现还帮助幼儿理解了歌曲中鸡蛋的数量变化及其隐含的数量关系。再次,教师创设母鸡孵蛋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在角色扮演中演唱歌曲,让学唱不再枯燥乏味。最后,教师顺应幼儿喜欢变化的心理,让幼儿天马行空地想象鸡蛋的数量,尝试替换歌词进行演唱,体验改编的乐趣,满足自主表达表现的愿望。
目标:
1.欣赏歌曲,感受歌曲的趣味性。
2.乐意演唱歌曲,在唱唱数数中感知数量关系。
3.乐意用说、唱的方式表现对歌词内容的想象和改编。
准备:
1.母鸡、小鸡图卡。
2.母鸡孵蛋的配乐视频,歌曲音带,录音机。
3.不同大小的塑料地垫若干块。
过程:
一、律动“小鸡捉虫”
1.交待活动内容。
师:今天老师想邀请你们一起做扮演小鸡、母鸡的游戏。我们先扮演小鸡到草地上去散步、捉虫吧。
2.引导幼儿讨论:我是一只怎样的小鸡。
(1)教师表现小鸡的一个造型,告诉幼儿:“我是一只爱美的小鸡。”
师:看,我做了一个什么动作?猜猜看,我是一只怎样的小鸡?
师:告诉你们吧,我是一只爱美的小鸡。
(2)教师根据幼儿的性别、衣着、表情、动作猜测幼儿所扮演的是怎样的小鸡。
师:现在,你们也做一个动作,我来猜猜你是一只怎样的小鸡。(比如:你是一只神气的小?你是一只爱穿花裙子的小鸡吗?你是一只爱笑的小?你是一只胖胖的小?)
(3)请幼儿说说自己是一只怎样的小鸡。
(析:猜一猜、说一说的环节,既营造了安全的心理氛围,又带给幼儿新奇感。教师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幼儿,表达了对幼儿不同表现的接纳和理解。幼儿感受到被关注和被喜欢,从而敢于在活动中表达表现。)
3.和幼儿合着律动音乐的节拍,表现小鸡散步、捉虫的情景。
二、观看母鸡孵蛋的视频,激活已有经验并丰富其感性认识
1.了解幼儿关于母鸡孵蛋的已有经验。
师:你们知道小鸡是怎么出生的吗?
师:你们看到过母鸡孵蛋吗?母鸡是怎么孵蛋的?
2.引导幼儿观看视频,了解母鸡孵蛋的过程。
师:你看到了什么?小鸡是怎样的?有几只小鸡?
(析:视频呈现了母鸡孵蛋时的真实情境,将孵蛋过程直观生动地展示在幼儿面前。视频既激活了幼儿的原有经验,又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带给幼儿全新的体验。富有美感的视频画面配以优美的乐曲,凸显了情趣美。)
三、感受歌曲的趣味性,感知歌词中的数量关系
1.请幼儿欣赏歌曲第一遍。
师:你喜欢歌曲中的哪一句?
(析:每个幼儿初次听歌曲的感受会有所不同,有的喜欢前奏中的母鸡叫声,有的喜欢“母鸡在孵蛋”这一乐句,有的则喜欢歌曲结尾部分。请幼儿说说喜欢的乐句,既给了幼儿自主表达的机会,又激发了幼儿对歌曲的喜爱之情。)
2.请幼儿欣赏歌曲第二遍。
师:母鸡孵出了几个蛋?
(析:教师的这一问题看似封闭,其实答案是开放的。歌曲每一段中母鸡孵蛋的个数不同,所以幼儿会有“一个”“两个”“三个”“四个”等多种回答。教师通过这一提问引导幼儿把关注点落在数量的变化上。)
3.边演唱歌曲边出示小鸡图卡,引导幼儿感知歌词中的数量关系。
师:母鸡每次孵的蛋一样多吗?
师:第一次几个?第二次几个?第三次几个?第四次几个?哪次最多?(教师引导幼儿逐一点数小鸡图卡。)
师:第一次孵出1个蛋,第二次孵出2个蛋,1个多还是2个多?2个比1个多几个?
师:第二次孵出2个蛋,第三次孵出3个蛋,2个多还是3个多?3个比2个多几个?
师:第三次孵出3个蛋,第四次孵出4个蛋,3个多还是4个多?4个比3个多几个?
(析:按阶梯状摆放的小鸡图卡清晰地呈现了歌曲中鸡蛋数量逐次递增的关系,把抽象的数量关系直观形象化了。教师的问题设计围绕手口一致点数后说出总数、比较多少、感知多1少1的关系等数学概念学习,由浅入深,使幼儿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
4.扮演母鸡在“鸡窝”里边孵蛋边表演唱,引导幼儿跟唱。
师:我是一只会唱歌会孵蛋的母鸡,每次我都会孵出不同数量的小鸡,让我边唱边数吧。
(教师扮演母鸡,边唱边在地上摆出小鸡图卡,引导幼儿数数小鸡的数量。)
(析:教师把塑料地垫当作鸡窝,借助简单的道具、丰富的肢体动作,把歌曲的情趣美呈现给幼儿,传递了浓浓的艺术美,为幼儿的模仿树立了榜样,也激发了幼儿扮演母鸡演唱的兴趣。)
四、扮演角色,演唱歌曲
1.邀请个别幼儿和教师一起扮演母鸡,表现母鸡孵蛋的情景,引导幼儿边做动作边演唱。
师:谁愿意扮演母鸡在我的鸡窝里孵蛋呀?让我们做一只会唱歌、会孵蛋、会数蛋的母。
(析:邀请个别幼儿表演的方式避免了练习带给幼儿的压力,激发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个别幼儿的表演又为其他幼儿提供了模仿的机会。)
2.请全体幼儿扮演母鸡,自主选择塑料地垫作鸡窝进行表演唱。
3.请幼儿交换“鸡窝”进行表演唱。
(析:教师创设了母鸡孵蛋的游戏情境,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动机,使每个幼儿都乐于表达表现。)
五、尝试替换歌词并演唱
1.拓展幼儿对数量关系的认识。
师:母鸡最后一次孵了4个蛋,要是再多孵一个蛋是几个呢?(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数量的小鸡图卡,下同)母鸡孵出5个蛋,比5个多一个会是几个呢?母鸡孵出6个蛋,比6个多一个是几个呢……
2.引导幼儿学唱经过改编的最后一个乐句,如“孵出5个蛋”“孵出6个蛋”等。
3.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于孵蛋数量的想象,尝试演唱替换后的乐句。
小班范文6
【关键词】小班教学 优势利用 教学改革 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9-0084-02
一 小班教学国内外现状
为争夺教育的战略制高点,许多发达国家都强调小班教学,它可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充分分享各种教育资源,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有更多的时间与教师交流、沟通,获得个性化的教育。据统计,当前美国的大学平均班额为25.6人,加拿大为24人,意大利为25人,而我国是78人。从这一比较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我国教学班级中平均人数过多,已严重影响了人才的培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大班的情况下,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就只能统一要求,以至于学生没有机会充分地表达自己,只能被动地学习,从而使个性受到压制。其次,目前的教学改革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应注重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而不是只单纯地注意完成教学任务,而大班教学限制了这一过程的实现。另外,学生们各具特色,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内容的决定应围绕学生这一中心展开,如果班级人数过多,就会让大多数鲜活的个体难以展示其独特的风采。
相比之下,小班(30人以内)由于人数少,有利于任务型教学中各种任务的布置和完成,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为完成每堂课、每项任务而获得更多的机会参与、实践及体验。学生通过实践,畅所欲言,其发散性思维会得到发展。生生、师生之间频繁的交流与讨论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产生思想的共鸣,从而使各方的智慧得到开发,同时也由于这种合作学习,可以增强彼此间的友谊,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二 小班英语教学策略
当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重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能力的培养,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并大胆实践,提高其跨文化意识并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证明:小班英语教学更有利于达到这一目标。虽然我国目前还没有能力全面实施小班英语教学,但充分利用小班英语教学中的优势,在大班级中予以实施,也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那么在大班教学中,如何利用小班优势,来实现这一目标呢?
1.课前准备
教师在充分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要适合各个层面的学生,要在充分了解所有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知识水平的前提下,认真分析教材,并予以创造性地处理,有意识地做好安排,缩小学生之间的心理及情感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机会,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导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之后,要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如词汇学习、重点句预习、编组训练等。
2.课堂训练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多说,因为敢于开口的品质是提高语言交往质量的前提,要想培养这一品质,就要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利用小班化的优势,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给他们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设计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鼓励他们大胆开口,让他们感受学习英语的乐趣,减轻他们因人多而造成的心理压力。教师在设计教学结构时,要优先考虑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活动中心,让他们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具体地说,用化整为零的办法,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选好小组长,在训练中教会他们交流、讨论的方法。开始训练时,教师先把要解决的问题交给小组讨论,各小组长再根据任务特点以及各小组成员的能力和爱好做好任务分配,合作完成。这时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并在巡视的时候随时给予帮助。在接下来的表演中,要注意先后顺序。当训练内容比较难时,可以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开始,这样既可以做示范,也可以起到激励作用,然后再由基础差一些的学生进行。有时可以用比赛的形式进行,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评价时以鼓励为主,适当提出各小组的优点与不足,既要让小组中的全体成员受到关注,又要多以小组为单位,促进小组间的竞争与合作。如这样一项小组活动:“Seeing a doctor”,教师在可以事先将“What’s the matter?”“Are you feeing all right?”“I have a bad headache”“Drink lots of water and relax…”等典型例句板书并做好初步训练,然后各小组长开始带领组员进行合作训练,并在表演时派代表参加。教师可根据表演的流利程度及独特性等情况予以恰当点评,注意那些性格较内向、不善言谈或能力较弱的学生,尽力让他们得到训练,以帮助他们变得更加快乐和自信。这样做既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和发展的机会,也能在同等的时间内发挥出更大的功效。
3.课后补充
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有些应在课堂上完成的任务没有来得及做完,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让他们课后完成,并立即帮他们检查,做好讲解,以便在下一节课有一个好的开端。有些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课后跟他们多交流,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在这过程中,虽然老师更加辛苦,却能换来更多的收获。
三 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在大班中可以利用小班教学的一些优势,但同时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1.把握全局,控制节奏
毕竟大班人数多,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时可能仍有部分学生没有参与,甚至分神或做其他事情。这时老师要用眼神或肢体语言来提醒他或者直接点他的名字让他参与进来,力争使参与面最大,直至全班学生全部参与。同时,由于学生的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教师要争取把握好学生练习的最佳时机,即开始、继续和结束的时间要恰到好处。时间过短,基础部分较差的学生可能还没有完成,以至于打消了他们的积极性;时间太长,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完成任务后可能会开小差,以至于浪费了他们的时间。这种既要大部分学生做好练习,又要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完成基本训练,基础好的学生有发挥空间的训练时机,需要教师具备高超的技巧和能力。
2.多表扬和鼓励
要注意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形式上有时可以不拘一格,如有时可以不举手,直接站起来发言,甚至抢答。老师可以用各种不同的形式来给予他们表扬,如点头、微笑示意、竖起大拇指等。
3.注意分组搭配
可以和学生讨论几种分组方式,如优优组合、优差组合、男女组合等,使他们乐意在小组中积极发言、讨论,并保持新鲜感。
4.利用大班优势
在大班级中,竞争和压力比较大,如果利用得好,对于活泼好动、喜欢表现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很好的激励。而这又恰恰是小班级的劣势所在。
四 结束语
教育工作是神圣的,它催生了生命的多样性,从而也培育了生命的美丽多姿。在新的教学改革中,我们要在课堂上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用新的教学观与教学方式去面对学生,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一种愉悦、宽松的民主氛围中学习实践,才能让他们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张扬自己的个性,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品尝成功的喜悦。这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作为教育者,只有不断努力地学习和实践,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加里·D.鲍里奇著.有效教学方法(易东平译)(第四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毛放.小班化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