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范文1

一、沿用原有教材。打好拼音基础

一年级的聋哑学校语文教材重在拼音和词语的教学,对比普通小学语文教材来讲更注重发声、发音的训练,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对聋哑学生缺陷补偿的功能。于是,我决定沿用原来的聋哑学校语文教材,首先为学生打好拼音的基础。对于无认知基础的聋生来说,能正确、熟练地拼读音节是识字、说写句子的基础,也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此阶段,采用原来的聋哑学校语文教材,可以沿用聋校多年形成的发音训练、拼读训练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系统地发声及口语训练。

二、新旧教材结合,进行边学边练

经过一年的拼音、词语教学,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发音方法、技巧以及规律,此时的聋哑学校二年级语文教材中只注重词语和个别句式教学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教学需求,更不能达到聋校低年级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激发学生运用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良好习惯、具有初步的语言沟通和交流的能力"的要求。于是,我采用新旧教材(聋哑学校二年级语文教材与普通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相结合的方式,边学习聋哑学校语文教材中的词、句,边吸纳普通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朗朗上口的诗歌、儿歌、短文让学生们背诵。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记忆、背诵及口语表达能力,扩大了他们的阅读量和课外积累;另一方面也补充了聋哑学校语文教材单一的词句教学模式,使学生有得学、乐于学。另外,由于聋哑学生学习语言离不开语言情境,除了需要在学习和生活中适时地创设情境之外,丰富的图画也是学生畅所欲言的好题材,因此我选取了普通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图画丰富、色彩艳丽的内容作为训练学生说话和写话的素材。一年教学下来,学生的语言能力显然比前两个同年段的学生强很多,可以说新旧教材的结合为我打开了开启学生语言的闸门。

三、研发校本教材。训练学生说话

经过两年的实践,学生的学习已经开始步人正轨,而我则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校本教材的研发

上.。这次初次尝试的内容是辅助教学的《低年级语文说写训练》,主要目的是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将所学、所知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真正地学会说话。其实,会写字、会背文离会说话还有很远的距离。为此,我坚持每天早30分钟进课堂,除了每日必须进行的看图说写一句话的训练外,还增设了主题性说话训练,如:介绍自己的衣着打扮、介绍自己相册中的照片等等。总之,一切与生活有关的内容都会走进我的课堂。当然,我也是有选择的,训练的内容都是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的。通过不断地尝试和探索使我深深感到:聋校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不应再仅仅停留在几个规定句式的学习上,而是要切合学生实际探索出一条更适合聋生语言发展的路子来,使学生真正地学得会、学得好、学得饱!

参考文献

[1] 浅谈聋校语文教学的现状 - 学周刊B版 - 2010(10)

[2]聋校一年级词语教学现状调查报告(摘登) - 现代特殊教育 - 2002(3)

[3]聋生语文学习情况调查研究 - 中国特殊教育 - 2001(1)

[4]聋校语文教学中沟通现状的调查研究 -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 2008(6)

[5]关于聋哑学校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 新课程(教师版) - 2010(4)

[6]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解析 -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 2005(1)

[7]注重聋校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开设 - 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 - 2010(4)

[8]重视聋生心理健康教育 - 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 - 2010(5)

[9]心灵之花的培养--浅谈聋生心理健康教育 - 新课程(教育学术) - 2010(1)

[10]中小学阶段聋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 - 新课程(教师版) - 2010(5)

[11]初中聋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 - 中国特殊教育 - 2005(5)

[12]小学作文教学研究 - 科技资讯 - 2009(10)

[13]聋校语文教学中"态势语"之妙用 - 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 - 2010(7)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范文2

上海小学一年级新版语文课本

“古诗消失”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新学年开始,上海一年级语文课本删掉了旧版本中的全部8首古诗,这一教材改革引发了一片争议。

9月9日,在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对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小学语文课本中去掉的现象,毫不掩饰地表示了“很不赞成”。他说:“‘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

9月10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所长任翔表示,她非常赞同“要把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的观念,从2015年9月起,由她主编的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将增10余篇古诗词,她认为,要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让孩子感受音韵之美。

在北师大关于教材编写的那番感叹,让人品出几番沉重。上海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古诗消失”的新闻引起了广泛的热议,众多网友通过《人民日报》微信平台纷纷留言。有识之士提出,在基础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中,给李白、杜甫们更大的空间,让孩子们有充分的机缘被中华文明的薪火淬过。

教材作为学校教育一根颇为敏感的“神经”,一直为全社会关注。不论哪个时代,对教材的“变脸”或是增删,这个被人们称之为“世界级”的难题,永远不会有止息的时刻。这些年,关于教材的任何修订,都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此次上海小学一年级新版语文课本“古诗消失”,让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再次浮出了水面: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传承?对待经典诗文,我们应以什么方式让其展现在孩子们面前?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让语文教育界看到了重拾汉字尊严的希望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台由央视打造的青少年竞赛节目自播出以来反响强烈,收视率达到该台同时段平均水平的4倍以上。

这档以“汉字”为主角的节目何以引发如此效应?关键在于很多似乎惯学的汉字竟让人们连连出错,人们骇然发现,自己似乎远离了传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举办,让语文界看到了重拾汉字尊严的希望。

如何规范汉字书写,如何珍爱、珍惜本民族传统文化,已是全民热议的话题。

专门从事语言学与计算机科学跨学科研究的冯志伟提出,“我国基础教育应加强写字课的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演变发展历程,使其对字、对写字产生兴趣,甚至把能不能写字、能不能写好写对字作为教育考试的一部分;还应在公务员考试、职称考试等社会各种考试招聘中予以体现,以补救由拼音造成的一些后果,缓解汉字‘失写症’这样的现代文明病”。

要重视激活汉语言文字的活力,重树汉语言文字的权威,重视汉语言文字的魅力,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当下,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在《是非有公论 得失寸心知》一文中认为,是忽视基础,即在基础教育中忽视打好基础的问题。他指出,当下的示范课、比赛课,绝大多数都是中、高年级的。仿佛低段教学太浅显,显示不出教师的水平,这是十分错误的看法。他认为,学龄儿童和小学低年级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在写字方面,要养成正确写字姿势的习惯,注意把字写端正、整洁的习惯,勤于每天练字、提笔即练字的习惯以及爱惜笔墨纸张的习惯。

为了切实提高低年级语文教学水平,人民教育出版社崔峦撰文提出改进教学的十点建议,倡导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一方面要落实“以识字、写字为重点”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要全面夯实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积极开发并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

要让汉字重新回归中国年轻一代的手中、心中,必须逆流而上。有论者表示,应当对教、学两方面都作出详尽的规定,比如,教语文课的教师必须板书而不是依赖PPT,学生必须认真学习书法、成语和单字,对课时有一个较高的要求,订立学习标准,才能让大家重新亲近汉字。

有识之士指出,语文教师要将写字教学作为课程来对待,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切实重视和改进写字教学,帮助学生尽快提高书写水平。

教学观摩“阅读”和“表达”两大系列

并驾齐驱,激活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语文学习的内容分为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学习五个板块。全国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共举办了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基本上关注的是阅读教学。有识之士认为,如果长期偏重阅读教学研究,势必会弱化语文教学其他领域的研究。

为拓展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视野,实现语文教学观摩活动的全领域覆盖,促进语文课程均衡协调发展,全国“小语会”改变教学观摩活动单一以阅读为主的模式,调整为“阅读”和“表达”两大系列。从2014年起,“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更名为“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活动”。这将对未来语文教学形成“阅读”和“表达”都要抓、都要硬的格局产生巨大的影响。

表达课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有人说,表达课(作文、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它像是一根啃过的肉骨头,丢了舍不得,说爱有多难。长期以来,一线教师殚精竭虑,然而收效甚微,表达课成为制约语文教学效率的瓶颈。

“首届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的“表达”系列课将成为新的关注点和研究热点,为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公开课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激活小学语文的整体改革。

传统课堂教学转型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呈现方式灵活多样,研究视角不断拓展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传统课堂教学的思维方式将呈现多方面的新变化。“翻转课堂”的实践探索将加速课堂改革转型。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先生在《语文教学通讯》撰文认为,“翻转课堂”是一种“越界”,但它又是一种回归,即教学应“以生为本”“以学为重”,体现以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为基点的理念。

“翻转”,在一些名校名师的课堂上已有了不少的探索研究。语文课程的特点更有利于对传统课堂的“翻转”,那么,语文教学中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尝试“翻转”呢?周先生提出可从七个方面去尝试。①在课堂理念上,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翻转。②在角色定位上,由教师主宰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翻转。③在教学预设上,由指令性的刚性预设向生成性的弹性预设翻转。④在教学程序上,由传统的先教后学向先学后教的翻转。⑤在教学方式上,由教师单边讲析为主向合作讨论为主的翻转。⑥在学习心态上,由被动接受向质疑探究的翻转。⑦在能力培养上,由单一的书面习题向听说读写综合运用的翻转。

“翻转课堂”的探索实践,为传统课堂教学的转型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路径。

“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学本课堂”研讨观摩会,在课堂理念上、角色定位上、教学程序上、学习心态上、能力培养上,为我们提供了语文课堂成功“翻转”的案例。

阅读教学价值取向的讨论持续升温,

各抒己见的言说引发人们深度思考

阅读教学是“指向写作”还是“指向阅读”的讨论日趋深入。

管建刚老师提出的“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主张,在小语界引起强烈的反应与争辩。

有人点赞,管建刚的阅读教学主张,代表了语文教学的希望与未来。有人认为,过去的阅读课垂死,新的“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凤凰涅、浴火重生。以写作本位进行阅读教学是对当前阅读现状的“拨乱反正”,回归了语文学科的本位,理应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旋律。有人认为,“指向写作”是阅读教学的一种新样式,是阅读教学价值取向的又一种探索……“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主张赢得了不少的追随者。

有人质疑,“指向写作”是否“剑走偏锋”,阅读教学绝不能主张“指向写作”,阅读不是为了写作,阅读比写作更常用更有用,不能以写作能力否定阅读能力。有人认为,“指向写作”存在“弱化内容理解,忽视人文熏陶”的危险。还有人提出,“指向写作”不是革命是改良,是传统意义上读写结合的名人走秀……对“指向写作”阅读教学主张的质疑,正在风口浪尖上。

有人释疑,针对“指向写作”种种质疑的声音,徐国荣在《指向写作:阅读教学的一种样式》一文中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在现行教材体系下,只是一种新的主张,是一种阅读教学课程改革的新样式,它与传统的重内容理解的阅读教学的主张、样式不是敌对的双方,而应该是相互补充的。“指向写作”不会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它们的结合让阅读教学更加接近语文教学的本真成为可能。

新课程改革进程中,许多有识之士一直呼唤语文教学向“读写结合”传统回归。笔者认为,深入开展“读写结合”研究与实践探索,追寻“读写结合”的理想境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仍将是深化课改的重要课题。

“语文斗士”编写的语文书与现行

教材的PK能否胜出,人们拭目以待

近年来,“语文教育”和“语文教材”一直为社会所诟病。《收获》杂志副编审、文学博士、作家叶开,2011年曾因出版作品《对抗语文》,将公众对语文教育长期积累的负面印象激发出来,引发大众热议。2014年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对抗语文教育,他所编写的“新版课本”――《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是一套系列丛书。按叶开的编写计划,这套丛书一共18册,目前面世的是小说册和综合册。

笔者翻开这两册书看到,书中选入、巴金、丰子恺、王安忆、莫言、苏童等作家的优秀作品。叶开在每篇文章后面写了一段赏析解读的小文,作精练的点评,文后还特别设有“思考”和“延展阅读”等板块供小读者深入解读。通过阅读大师杰出的作品,让小读者享有语文课本不曾带来的阅读乐趣。

叶开曾多次批评当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五宗罪”,那么他选编的《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能不能破解语文教学“五宗罪”,与现行语文教材PK是否能胜出,老师们不愿做裁判。但有人认为,该书所选文章有品位、有情趣,可读性强,在浮躁的功利语文时代,对于重建人格、重扬精神、开阔视野、滋润学生干渴的心灵起到难以替代的作用。还有人认为,能否称得上“中国最好的语文书”,衡量的标准应该定位在:它是否凸显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是否突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这应该是我们要分析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语文教材在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是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更是教师进行教学、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范本。有识之士对语文教材编撰策略和技术的提高提出了有益的建议。有学者提出,要保护、鼓励编写理论独特、体例不同、风格不同的教材;保护特色,保护创造,保护火花,给个性化教材“试试看”的机会;通过努力,树立起多元、开放的教材理论格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教材的编写提出了十条建议,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教材观”,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正在面临修订或重编。笔者期盼更多的作家、学者、名师加入自编教材的行列,编写出“中国最好的语文书”,把人们从现行语文的无感和疲惫中解放出来,重新领略汉语言之大美。

如何审慎对待当前频繁出现的教学新概念,

研究者提出既不求全责备,也不盲目追“新”

现今,语文课程诸层面研究,其范围日益广泛,研究的内容和视角不断拓展,催生了很多的教学新概念,推进了语文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当一些“走红”的教学概念大范围探索和推开时,由于某些教学新概念自身的不完善,加之人们对其误读或过度解读,出现了“实施异化”的现象,引起教育理论与实践界持续关注,专家、学者对一些概念的提法,概念内涵理解及当前操作层面的一些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1.慎言“愉快教学”,莫让“愉快教学”庸俗化

实施新课程以来,许多语文教师艰苦探索,找寻实施“愉快教学”的途径,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把死板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使学生由“苦学”变“乐学”。但在实践操作中,“愉快教学”也被有些教师扭曲,染上了庸俗化的色彩。一些赛课活动华而不实,为“出新”而搭花架,为“惹眼”而弄包装,为“新潮”而滥用多媒体,为“取笑”而插科打诨,致使“愉快教学”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坑。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刘永康在《语文教学通讯》撰文,他认为,学海无涯,既需要“乐作舟”,但又不能排斥“苦作舟”。他指出,提倡“愉快教学”,并不要求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热热闹闹、唱唱跳跳、说说笑笑。过度地张扬愉悦,不适当地利用学生好玩、好奇的天性,会使学习成为“麦当劳”式的快餐。而在“麦当劳”式快餐中吸取营养的学生在学习中显得浮躁不专。他忠告,切忌将“愉快教学”引入形式主义的泥坑。

笔者认为,“愉快教学”倘若离开了语文知识的积淀,离开了语言文字的表达,离开了语文独特的审美,再花哨再热闹再活跃再有趣的课堂,也称不上是真正的语文课。

2.慎言“语文味”,莫让“语文味”神秘化

“语文味”从2001年走进人们的视野,不仅在互联网上以及在语文教师口头上广泛流传,而且逐渐渗透到实践中并不断蔓延,俨然成了课堂评价的惯用语。

任何一种理论的建树都是有心者的不懈探索,然而“语文味”背后的一些思考一直萦绕人们的心头。《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针对当前有一定市场的“语文味”展开了讨论。这或许就是因“语文味”自身的种种矛盾冲突而引发的。

有论者分析认为,“语文味”本来是一个相对于“泛语文化”提出来的新概念。它的存在本身就没有准确的定位,它是为着当前教学的纠偏而临时存在的一种教育行为,当作某种教育理论范式来确定,甚至还人为地把“语文味”神秘化,有人直言应该将其请下神坛。

还有论者指出,“语文味”是个“伪命题”。分析者认为,数学课没有呼唤教出“数学味”,化学课没有呼唤教出“化学味”,却要求语文教师上出带有“语文味”的语文课来。业内人士分析,促成“语文味”诞生的直接原因是许多语文课已经不是本质上的语文课了,要改进当今的语文教育,就必须摒弃积弊,努力回到着眼于学生能力培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真语文课堂。在本真语文的旗帜下,教真语文,教实语文,教好语文。“语文味”的内涵不断从表层到深层展开研究,在评论中,人们对“语文味”的本质认识也越来越清晰。

3.慎言“有效教学”,莫让“有效教学”泛化

“有效教学”这个概念在语文界被频繁地使用。围绕它的理论探讨甚至争鸣一直在持续。刘万海在《辽宁教育》撰文提出,要审慎对待“有效教学”的热潮与争议。文章认为,“有效教学”的提法存在模糊甚至悖谬之处:一是对“教学”本质的遗忘。二是“有效教学”判定标准的“高不成、低不就”。三是“有效教学”的提法易误导人们将注意力过多转向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从而加剧教与学的关系失衡。

如何看待热潮之下“有效教学”的实践,有学者提出,需要多些审慎,多些“冷思考”。通过反思,查找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中可能潜藏的问题,探求属于师生自己的教与学的“优质”品质。提倡“高效教学”或“优质教学”,有识之士认为或许要比“有效教学”更清楚。

4.慎言“教言语形式”,莫让“教言语形式”窄化

随着2011年版语文课标的颁布实施,“语用”成为阅读教学的“霸主”。在“语用”背景下,阅读教学领域比较流行“教言语形式”的观点,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热衷于践行这类阅读课型,并在各类公开课中诞生了一批标志性的“教言语形式”的典型课例,颇有视“教言语形式”为阅读教学最高水准之势。

西南大学文学院魏小娜在《课程・教材・教法》《语文建设》撰文提出,慎言“教言语形式”,全面观照阅读素养,促进阅读教学有序发展。文章认为,虽然“教言语形式”极大促进了语文学科的理论自觉,但是并不能把“教言语形式”等同于“阅读教学”,甚至把“教言语形式”当作唯一的、高品位的阅读教学的形态。

这是因为,阅读教学的本质是培养阅读素养。阅读课上只理解文本内容而没有培养阅读能力,固然不合适;但是阅读课只研究“怎么说”的言语形式,也未必最恰当。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借助文本内容的教学来展开。文章认为,关于“教言语形式”的片面认识,实质上反映当前阅读教学本质的迷失。

本年度语文教学研究对一些教学新概念的内涵界定与本质探讨方面有了较大的进展。理论审视和查找既有研究中可能潜藏的问题,是为实践校正航向。笔者认为,对于经过科学论证、实践检验的教学新概念,要准确领略其内涵,并正确实施。对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新概念,要慎思之,明辨之,切忌盲目追“新”,在纷纷扰扰的新概念冲击中坚守语文教育的本真。

参考文献:

[1] 陈鹏.汉字回归[J].t望,2014(5).

[2] 魏小娜.慎言“教言语形式”,全面观照阅读素养[J].语文建设,2013(7).

[3] 刘万海.审慎对待“有效教学”的热潮与争议[J]. 辽宁教育,2012(4).

[4] 周一贯.“翻转课堂”:越界与回归带来的教学挑战[J]. 语文教学通讯,2014(6).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范文3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环节;探索欲望

教师怎样抓住学生的特点,组织好教学,使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呢?以下是我对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智慧和灵感的源泉。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所以,要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首先要让他们对学习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以触动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吸引他们进入学习境界,有效地参与课堂学习。

一年级学生刚刚步入校园进行正规的学习,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教材为本,努力寻找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切入点。可以弄一些小奖品,比如小红花、漂亮的粘贴、可爱的玩具……上课时,教师可以说:“同学们看老师带什么了?喜欢吗?如果今天谁上课认真,发言积极,不做小动作,不说悄悄话,不吃东西,老师就奖励给谁。比比看,今天谁能得到更多的奖励。”利用学生争强好胜、自尊心强,喜欢得到教师表扬的心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合理融合,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活”起来,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持久、不稳定,以直观思维、形象记忆为主,因此可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把静态、枯燥、难懂的文字材料以图片、幻灯片、音频、视频等形式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这较之教师的抽象讲解、有限的板书更容易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很快地、效果显著地进入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之中。如:我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出示了小蝌蚪各个时期的形态动画,小蝌蚪与鲤鱼、乌龟、青蛙对话的动画课件,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再现课文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一般,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三、积极创设课堂情境,使课堂形式灵活多变,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课堂形式单一,容易造成学生身心疲劳,从而注意力不集中。所以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情境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一年级学生对讲故事、做游戏这些内容比较感兴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精心创设课堂情境,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必须设法把枯燥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感兴趣的内容,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增强教学效果。如: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小游戏、小表演、猜谜语、讲故事等活动,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力争做到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既动脑,又动口动手,把语文学习与活动游戏相结合,让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寓情于景,在灵活多变、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同时还要求一年级教师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课堂控制能力:一年级学生年纪小,自我控制力差,情绪易激动,即使是一点小事也往往会让他们兴奋半天,所以教师要在突发事件刚出现苗头时,就及时给予转化或制止。

四、教师要使用符合儿童心理的语言,促进孩子主动学习

一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逻辑思维能力差。在课堂上,教师应尽量使用儿童语言,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组织生动、有趣、富有鼓动性的课堂教学,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融洽了师生关系,还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又调节了课堂气氛,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如,在教“休”字时,许多学生老是和“体”字混淆,教师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一个人,走着走着走累了,靠在木桩上休息,就是‘休’字。”孩子们在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中既学会了生字,又不容易弄混弄错。

五、注重孩子的基础知识教学

基础知识教学是重中之重。首先,汉语拼音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应该加强学生对汉语拼音的学习。鼓励学生多写多记多阅读,引导他们对已经学过的拼音活学活用,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复习巩固,让他们将拼音知识牢牢掌握,为今后语文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其次,识字是小学一年级孩子学习的一个重点。低年级的识字量很大,怎样才能让学生在短时间里认识这么多字呢?为此,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有意识地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纠正学生握笔、坐姿等,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写一手好字。最后,培养孩子的朗读能力,提高孩子说话、写话的能力,我认为是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总之,在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注重学生字词等基础知识的教学,也要注重学生写字、阅读、说话写话的训练,这样才能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教师对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爱心,对学生的闪光点和好的表现,要及时表扬和鼓励,给予他们肯定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是教师人品、学识、情感与亲和力的展现,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在老师眼中是最好的,一年级的孩子更不例外,最喜欢听到教师的表扬。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表扬遵守纪律的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教师应给予他们肯定的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尊重,体会学习带来的成功和喜悦,使学生更加坚定学习的决心和勇气,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学习和成长。

最后要强调的是,在做好以上几点的同时,教师一定要吃透教材内容,精心备课,设计教学过程,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上好每一节课,及时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学习上的点滴进步要给予鼓励,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渴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不自觉学习转变到自觉学习上来,学生学习才能有所进步,一年级的语文教学质量才能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鱼国超.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发展初探[J].小学语文教学, 2002(2).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范文4

新课程标准 语文素养 一年级新生

语文课程标准(2012版)在总体教学目标和学段学习目标的阐述中,都强调了语文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阅读、表达等综合能力为重点,即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获得和提升。小学一年级语文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甚至是整个小学阶段教育的基石,其作用和影响不容忽视。

实际上,作为刚从幼儿园毕业两个月的一年级新生来说,周围的一切变化都显得有些突然和不知所措。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让懵懂无知的学生在短短的半年乃至一年的时间内,在顺利适应新的学习生活节奏的同时打下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获得较好的语文素养,为日后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呢?

一、兴趣为“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对于一年级新生来说,他们活泼好动,对周围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注意力随时会因为外界的点滴变化而受到干扰。面对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在识记效果上有意识记并不占优的他们,更明显地受到教学情境的影响,因此,生动有趣的课堂、富有趣味性的课堂语言以及形式多样的课堂作业,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点,还能让学生喜欢语文。纵观一年级的语文教材,不乏语言生动内容丰富的课文,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文资源,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用形式多样、节奏紧凑、轻松有趣的课堂吸引学生走入语文学习的殿堂。例如,我在教授课文《比尾巴》第一二小节时,设计让学生上台帮助动物“找”尾巴的环节,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不同动物尾巴的不同特点。而在教学此课三四小节时,我改变了教学设计,让学生扮演小动物公鸡、鸭子和孔雀,介绍自己尾巴的特点,这样便于学生对动物尾巴特点的识记,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习惯为根

习惯,作为名词,《现在汉语辞典》中阐述为: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可见,习惯具有两个特点,一是需要时间为其滋养,二是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学生教育的成功与否,从好习惯是否养成开始。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在40分钟的上课时间里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是至关重要的。传统教学中的“听”,主要是听老师讲述的内容即老师对于课文内容的分析,这些枯燥无味的分析很容易引起一年级学生的听觉疲劳,不利于学生认真听讲习惯的养成。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插入相应的音乐、故事、传说,等等,不但提高了学生听的能力,而且还使学生获得了系统的语感训练。除此之外,我特别注重学生间的相互倾听,为此,引入最佳倾听小组、谁是倾听小明星等竞争奖励机制,营造倾听的氛围,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相互促进。

写字,同样是一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也特别强调需要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受到幼儿园绘画时错误握笔的姿势、精细动作的发展和观察能力局限的影响,一年级学生大都难以写出工整规范的汉字,就很容易在写字上产生挫败感,所以,我在写字方面就采取初期手把手指导,多鼓励,适当降低要求以及评选“小小书法家”等方式,树立学生“我能写好规范汉字”的自信,在自信心的驱动下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训练有法

如果说,认真听讲和书写是靠长时间日积月累慢慢养成的话,语文能力基石中的“说”和“读”就需要一定方法方式的训练。

读,就是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理解语言文化,所谓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单一的诵读容易引起一年级学生的厌烦情绪,这就需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不同学生的特点,综合多种诵读方式例如老师范读、学生齐读、小组赛读,等等,让学生在愉快的诵读氛围中积累语感。读,在课内体现在对课文的诵读上,课外则要求老师尽量鼓励学生扩展知识面,多阅读,坚持“多认少写、认写分开、加强写字、尽早阅读”的新课程理念。

说,包括看图说话和口语交际。看图说话是小学生写作训练的入门阶段,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既然是看图说话,就需要结合图画的内容,进行说话训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先教会学生懂得怎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观察图画,如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由远到近等观察方法。从图中所绘分辨出主要人物事物,以及与其相关的时间,综合这些因素引导学生把每句话说清楚。而在每个语文园地后面都有一个口语交际,教材选取了各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主题。例如,《我们的游戏》《这样做不对》等,意在让学生充分联系生活实例,从自己的身边事说起,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只要学生不离开训练目标,就应该鼓励学生自由地说,愉快地阐述和表达。

一年级,对于刚从幼儿园走出来的儿童来说是义务教育学习阶段的转折点,一年级的语文教学是整个小学教学阶段的基础。作为小学生启蒙老师的我们,在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和解读文本深层次目标的基础上,以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起点为根本出发点,加强学生认真听讲、规范书写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扎实训练“说”“读”等语文基本能力,从而获得较好的语文素养,为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范文5

……

我在郑州考察的时候,看到我们的语文书里尽是这样的文章,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这样的文章缺少文化含量,顶多是学会几个汉字的书写而已,我不明白为什么要孩子们背诵并且要默写。

猴子、兔子、松鼠的尾巴什么样子,难道不是看一下就知道了吗?不能太低估孩子们的智商。这样的知识储存在脑子里,难道等到看到猴子、兔子、松鼠的时候,还会从背诵课文的记忆中寻找它们尾巴的形状吗?

这样的语文课,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但是积累所得甚少。

南怀瑾先生曾说,读的书一辈子有用。而现在,小学一年级读过的作品,二年级就忘了。

美国中小学教材中,集纳的都是经典文学作品,在有限的时间里,将一流作家的作品呈现给学生,这是美国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底线”。读过名著的孩子,其鉴别能力和心智发育程度是不同的。

我曾经比较过法国中学会考、美国SAT与中国学生中高考作文题目的差异。法国和美国的考试作文题目,相信绝大多数中国学生都不见得理解其蕴含的意思,更不要说写篇文章了。

这其中的差距,就在于我们的教育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心智,反而成了阻碍的力量。教材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太低幼化了。

现在我们学习西方,在大学教育中也实行通识教育。美国学生阅读更侧重读原著典籍,例如《理想国》等,而我国学生更多阅读的是“概论”,或者名著的选段。《论语》全集不过16000字,《道德经》不过5000字,别说学生,我们的语文教师有多少读过这些全文呢?其实,阅读名著也有“讲究”,应该阅读完整著作,才能体现出文学的系统性,单凭阅读几则选段作用很小。

不少家长问我,为什么要读《论语》?这其中蕴含的意思就是,《论语》中考、高考不考,找工作也不需要,读来有什么用?这是典型的中国式问题。好歹我们在考试中还会多少涉及《论语》的内容。

而在美国,《圣经》是在考试中绝对不会出现的内容,但是没人会问,读《圣经》有何用?

这是对学习理解的不同,他们认为学习是为了建构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让人格成长。而我们有时候单单为了应试。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范文6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兴趣

一、借助汉语拼音认字

从学习拼音到认识汉字,以及到后来慢慢接触短小的课文,一年级语文教材处处体现利用课外阅读积累认识字词的方法,让他们在阅读中体验到自主认字的乐趣,同时为了在阅读中巩固识字成果,根据一年孩子的特点我选了《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日有所诵》这些意思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经典读物,利用下午十五分钟的读书时间诵读,每当学到一个新字的时候,经常会问是怎么认识的。学生说在哪里见过,并让其说出所读书或文章的名字,展示阅读效果。阅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渐渐的,他们认识的字也越来越多,并适时地在班上举办“课外认字小博士”“识字大王”等主题活动,让他们渐渐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二、边“读”边“背”

鼓励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多背一些优秀的文章、诗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黑格尔也说过:“广博的记忆是创造活动的首要条件。”多读多背就是多积累。教师应该不断鼓励学生多背,可以和老师一起背,和家长一起背,和同学一起背,《三字经》很长,整篇读完都需要十六七分钟,但是我们有百分之九十的孩子都能熟练地背诵下来,很多孩子都喜欢里面的故事,如:《黄香温席》《孟母三迁》等,里面优秀的人物给孩子们树立了榜样,使他们心灵受到了影响。在班级开展“背诵会”“故事大王”等竞赛活动,学生表现非常积极,这样多方面、多层次地培养了学生背诵的兴趣。

三、课文与多媒体视频相结合

在指导孩子阅读的过程中,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可借助一些多媒体设备,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往往一组出现的课文都是一个系列或者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思想,可借助多媒体视频让孩子们观看,使孩子们对课文内容及时代背景更深刻地理解,如,在教学《王二小》这一课时,孩子们对时代背景,及王二小为什么要这么做不理解,当我播放《王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时,刚开始孩子们还在跟着唱,后来都沉默看,甚至有的孩子脸上挂着泪珠。当我再问起他们不明白的地方时,大家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借助多媒体设备,丰富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技能。

四、做读书笔记

一年级第二学期我们班购置了一百多本图书,并编了号,给孩子们办理了借书卡,我发现孩子们阅读兴趣很高,不但在学校抽空读,而且在家,一写完作业就拿起书来读,家长很高兴地告诉我,再也不用他讲了,孩子能够自己看书了。

读书做笔记是必须的。但对一年级学生来说,不能要求过高。我在他们最感兴趣的书后面粘上一个小本子,学生借到这本书时,读完后可以摘抄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写上自己的感受,不求多深,但求真实。当别人也借到这本书后,不但可以读书,也可以读同学们的读书笔记,“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感受汇集在一起,又是一本书。我们相信,随着学生阅读量的积累,读书笔记的质量肯定会提高的。

五、训练表达能力

孩子们在课间总是和好朋友谈自己读的书多么有趣,索性我就在上课前三分钟,把讲台还给孩子们,让他们站上去讲自己所读的书,精彩部分也好,感受也好,畅所欲言,要求声音洪亮,仪态大方,不但训练了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激发了更多孩子课外阅读的欲望。我悄悄地给他们拍成了小视频,上传到班级QQ群中与家长共享,孩子们不但能够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家长也得到了更多的信息,有效地辅导孩子。

六、边“读”边“写”

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阅读的质和量也不断提高。对一年级来说,写话训练主要是以看图写话为主,往往在看图写话中,还给出了很多提示,这样能保证学生有话可写。在以写促读的训练中,以某一看图写话为点,展开成面,举一反三,多方面发散学生的写作思维;鼓励学生使用读过的好词好句,感受到阅读的成功。教材是个例子,它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寻找课外读物,盼望着读,自觉去读,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之中。诸如以上的做法,仅仅是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过程中的不同形式,而让学生真正把阅读当作一种兴趣,还需要老师尽心地指导学生选择方法,选择读物,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他们从中获得各种知识,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