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之美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桥之美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桥之美教案

桥之美教案范文1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研究

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抓住教学的每一个重点环节,将新课程改革的各项要求落实到位,营造更加素质化的教学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学活动组织的科学性、针对性和高效性,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方面开展论述。

一、分析研究到位,精心编撰教学方案

对教材和教学对象开展分析研究是组织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不顾教学实际情况,一味地生搬硬套是无法提高教学成效的。笔者在教学中,一方面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对于教材的分析立足于整个学期、每一单元的布局,将教学内容前后连贯、构建框架,潜心研究每一课的内容,对教材的编排特点要点烂熟于心,能够立足于整体的教材结构进行设计,前后呼应,自成一体,让整个教学活动有序推进。另一方面,对教学对象也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分析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以及心理特点,在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提高针对性,努力保持教学难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实际相吻合。在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才开始编写教案,确定整个教学活动的安排,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氛围营造到位,创设良好学习环境

初中生在身心发展上已经处于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乐于学习。笔者在教学中,首先,充分考虑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从不简单粗暴的训斥学生,在学生有学习方面的困难以及犯错的情况下,不发火,耐心细致地和学生讲述清楚,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兼顾学生的自尊心,并且多给予学生积极性的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并且激发学习积极性,以积极的情感为切入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其次,笔者注重在学生整体中营造良好氛围,虽然学生在学习成绩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只要学生尽到了自己的努力,都要予以认可和肯定,倡导学生相互帮助,在课堂上运用相互研究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学习集体的认同度和依赖性,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开展学习,有助于课堂教学成效的提高。

三、改革创新到位,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不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教学成效都难以提高,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初中生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具有较为浓厚的参与欲望,教师如果不兼顾到这一需求,教学互动就难以有效开展。对此,笔者将课堂教学模式从以往讲授为主转变为启发引导为主,一般情况下,教学活动都是沿着教师设计的探究题为线索开展,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和其他学生一起研究分析,以及展开讨论活动,通过这样灵活主动的学习模式,增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思维活跃程度。笔者发现,学生通过这样的先进教学模式,积极性明显提高,并且学生在对教材探究题开展分析研究过程中,拓展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同时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另外,笔者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还经常设置一些平台,主要是针对学生在一些问题上面理解的差异性,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相互辩论,教师在学生交流辩论的过程中强化点拨,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最终答案,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也有助于加深理解效果。

四、手段提升到位,拓展教学生动效果

对于许多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在教学手段的运用方面的确存在着思想认识上面的误区,有的同志对于信息化教学手段持怀疑态度,认为多此一举,实际上对于教学手段的提升缺乏正确的了解,没有全面认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功能以及对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坚持将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到实际教学之中,在使用范围以及频率等方面科学掌握,效果十分明显。在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频率方面,笔者注意控制在3次以内,在恰当的时候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例如,在课堂分析之中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信息的及时补充,例如补充有关科技内容、景观内容等,丰富语文教材,让学生在丰富的信息之中学习语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程度。笔者在教学《桥之美》一文的时候,就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各种桥梁外观与结构的生动演示,较为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各种桥的魅力,对于提高教学成效作用明显。

五、信息搜集到位,及时开展教学调整

教师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将教学反馈信息作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的参考依据,许多教师不注重对教学信息的搜集活动,往往会出现下一步教学与上一步教学活动之间出现脱节现象,教学缺乏足够的针对性。出现这样状况的根本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在教学中注重教学信息的搜集与整理。笔者在教学中,只要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都在课堂上安排一次小测验,当堂检测本节课教学重难点完成情况,通过这样的方式及时获得学生学习成效反馈信息,针对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方案,便于在下一步教学活动中予以改进。这样的当堂检测方式可以避免教学反馈信息失真的弊端,并且具有时效性,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中及时优化。

桥之美教案范文2

一、创设情境,激起兴趣,让学生感受诗词之美

古诗很讲究意境及其韵味。因此,我把古诗教学着眼点放在创设情景上,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真切地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多媒体能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同一界面,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思维材料。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直观地理解诗意,体会感情,起到激趣引情的作用。

我们可以按诗歌的内容、主题来确定各种不同的情感基调,运用多媒体设计不同的界面以适应不同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中国古文化的魅力。教学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以淡化的鹳雀楼为底图,诗句设置为黑色或深咖啡色的隶书字体,配以雄浑的古琴乐曲,营造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豪放、旷达、磅礴的气势,对理解诗意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而教学杜甫的《绝句》时,为体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好景致,则可以色彩明丽的春景图为背景,配以轻快活泼的琵琶乐,将学生带入生机勃勃的春境。值得一提的是,对不同的古诗,选用不同字体,能够有助于表现不同的意境美:如黑体的方正沉稳、隶书的凝重端庄、草书的狂放不羁、行楷的活泼灵动、魏碑的古朴淳厚……营造出或悠远绵长的意境(如《山行》《枫桥夜泊》)、或悲凉凄惨的情境(如《蚕妇》《陶者》)、或愤懑激昂的氛围(如《杂诗》《示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目视其文、耳悦其声、心醉其情,古诗的学习自然成了一种美的享受。

二、抓住要点,提供感知,让学生领悟诗词之美

古诗的语言凝练、形象且含蓄,富有思想性和艺术性,处处闪耀着美的情趣。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唯恐学生不能理解诗意,于是反复解说,还让学生解释背诵诗意,这样的结果只会使学生害怕、讨厌古诗,更不用说体味诗的美感了。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就足够,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

多媒体辅助教学帮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比如教学苏轼的《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从字面上解释是:庐山从正面看是雄伟奇特的峻岭,从侧面看又成了高挺峻峭的山峰,无论是远看、近看、高处看、低处看,庐山的模样都是不同的。尽管学生对文中意思是明白了,但凭有限的经验难以想象这种景象,也很难体会诗人的情怀,理解诗中的哲理。我借助多媒体逐一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远景图、近景图、高空俯视图、山脚仰视图,学生不仅领略了庐山千变万化的美景,更是领悟了“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深刻含义。然后我启发学生想象:如果你身在庐山中,能看到庐山千变万化的姿态吗?这是为什么呢?多媒体演示:诗人渐渐走近庐山;诗人边登庐山,边环顾左右,却只看到山石丛林,不由慨叹“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接着开展讨论:怎么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从而揭示更深刻的道理:看事物不能光看表面,要多方面、多角度地观察。

三、优化朗读,培养语感,让学生表达诗词之美

学生喜欢古诗,因为它短小精悍,读起来琅琅上口。有的学生上学前就能背诵很多古诗,但背起来往往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在古诗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培养语感是古诗教学的重点。

同样的一首古诗,有的教师能读出感情,引起学生共鸣,而有的教师平铺直叙,缺乏感情,再加上方言等因素的影响,范读教学不尽人意。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录制好的由专业人员朗读的古诗朗读录音,效果会更好。由于专业人员能够很好地把握古诗所表达的情感,用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声调,准确、传神地传达出古诗的感情基调,无论是快乐明朗的,还是慷慨激昂的,都把握得非常到位,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四、开发资源,创造氛围,让学生享受诗词之美

桥之美教案范文3

一、品德课本资源的有效利用

在现在的小学书本中只有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书是每个学生都人手一本拥有的,可见,小学品德教材的有效运用的重要性。新课改背景下的《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教材最突出的变革就是突出了生活化与综合化。为体现生活化,教材编写者以生活中真实的矛盾与冲突为焦点,从纷繁复杂的生活中精选、提炼并生动展现包含矛盾与冲突的典型问题与事件以及解决矛盾与冲突的典型事例。而教材的综合化特点,是基于其对原品德、社会、低年级的生活与劳动等学科以及相关专题教育的重构,它打破了原先教材的编写体系、思路,改变了教学内容以文本呈现的方式,用明快、零散的图画、照片等图像符号与简短、精炼的文字符号构成了课文,这些符号传达了丰富的信息,隐藏着德育的价值意义,对教师把握教材带来了新的挑战。

如果随便问一位青年教师:你能把握教材吗?他会很自信地说:“没问题!你说课本中哪个题我不会做?哪篇文章我不会讲?”其实,把握教材不仅是指理解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更是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要求教师熟悉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清楚整个学段教材的逻辑线索,能够把前后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

而品德教师尤其是兼职教师通常的做法是:拿到教材之后先简略地通览几遍,在对照教参弄清自己不解的地方,最后下载或手抄网络上共享的教案设计甚至课件。这样没有对教材进行有深度的解读与建构,品德书本教材自然是不能有效利用。直接导致教学内容不清楚,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设计不匹配,教学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品德教师有必要认真解读教材,并把它当作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来研究,这样就能更好地利用好教材,提高教学实效。

二、巧妙地运用书中的图例

《品德与生活》教材以图为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新展现内容。图片撷取的是儿童生活中的小浪花,是某个生活场景的定格,虽是静态的,但每个事件都有发生的不同过程和不同细节。这就要求教师用图片去“引发”儿童对自己真实生活回忆,“激发”儿童对真实问题的反思、探究。同时,教材中的图片虽有一定的逻辑顺序,但不强求教师按部就班、亦步亦趋,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可以从儿童生活中真实的问题切入,把生活场景遭遇进行重组,以儿童自己特有的形式来叙述他们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如教学《保护水,节约水》一课,我们对教材进行了重组:由欣赏青山绿水之美,引出 “水姑娘”的形象,并以此为主线,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探究“水姑娘”为什么愁眉苦脸了呢?怎样做才能让她重现笑容呢?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一些细微的现象,从身边的小事和细节入手来讨论切实可行的节水计划并付诸行动,从而提高学生节约水、保护水的意识。

桥之美教案范文4

新课程标准实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有了更多的思考。在新课标研讨会上,我执教了《白杨》一课。老课新讲,立足新的课程标准,将自己对教材和对学生的思考融人教学中,努力用情感施教,让学生享受生命的教育,课堂教学追求“以情感创造美,与学生共相融”的境界。

一、深入文本,创新设计,让教材“活”起来

语文是一种文化。文化,以文化之。我认为,学生的学习理解是建立在文本基础之上的,教学过程中的环节设计和拓展、提升都应该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所以,要想让学生学好,老师一定要深入研究文本,吃透教材。

深入地钻研教材。一般我们上课,教师的教案编排得环节紧凑,教师上课严格地按照教案设计的步骤,根本不考虑学生的需要,使课堂教学变得沉闷、程式化,教学过程成为“演”教案剧的过程。我觉得学生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必须要让与学生对话的文本教材“活”起来。因此,备课时,既要尊重教材,准确把握作者、编者意图,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课程的要求及学情,对教材内容作适当地重组、拓展、延伸,使教材与教学过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身心发展特点,赋予教参、教材等物化的东西有流动感,对静态的文本予以个性化的解读,力求超越文本,使教材活起来。

执教《白杨》一课时,对着教材反复翻看了数遍,合上书在脑海中寻找印象最深刻的地方,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株株高大挺拔的白杨。我不禁想,课文中一直在写白杨是高大挺拔的,可为什么要说它“秀”呢?秀在哪儿呢?我查找到了作者袁鹰当时写作的背景才发现,作者对白杨的赞美不只于其形,还有其神。我又读文本,才发现前半部分着意在写白杨的形之美,重点部分的描写正是其精髓所在。在教学描写白杨这一部分时,我以“你从课文中看到了怎样的白杨”为话题,和学生展开交流一,话题比较开放,让学生思维和表达都有宽泛的空间。由白杨树外形的高大挺拔到最后理解白杨树精神的高大挺拔,学生思想有了质的飞跃。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我觉得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考虑到学情的需要,融入老师对文本的思考和加温,只有深入地钻研教材,充实、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

在教学程序上,我认为“钻入教材”是基础,“跳出教材”是拓展与深化,前者重认同与理解,后者重“反刍”与应用。从教材中来、到生活中去,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策源地。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以往的语文学习,大多数教师只守着一本教材教学。然而,语文学习更重要的在于高品位的阅读和积累,应有意识地扩展阅读内容,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看做一种可以改造的客观存在,积极审视和批判教材,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

在教学中应努力让教材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策源地,并在此基础上扩大篇章的积累量。我带班的过程中,积累内容纵深递进发展,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成语、寓言、格言、警句、古诗文……我将学生学习的视野从课文引发开去,从文学的视野走向人文的视野,走向文化的视野,把读书作为学生重要的语文学习过程。

深入地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活”起来。

二、以生为本,对话课堂。让学生“活”起来

(一)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由于孩子的个性中有“被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迫切需要得到承认和赏识,希望充分地展现自己。教师要给学生敞开心扉说想法的空间,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去倾听不同的声音,敏锐地把握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鲜活的学情,才能及时转化为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

(二)以生为本,创设充满情感的生命课堂

语文是一门充满灵动的课程,是生命的教育。是教条的说教,还是情感的教育,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用心上课,用心对待学生,学生是能够感受到的。教师应努力在课堂上用最真诚的态度去对待和影响学生。

给学生一个学语文的情景。让学生从上课伊始就浸润在语文的味道中:《让世界充满爱》里,那与母亲互动的真挚情感;《桥》中,那蕴含着浓浓情意的读课题;《别董大》开篇便在悠扬的古筝中缓缓拉开一节课的序幕;《白杨》中,用心感受“小白杨”诗一样的味道,婉转悠扬的音乐中,学生的心从上课起便交给了你,交给了语文。

《白杨》这一课,是借白杨来赞美边疆建设者,我觉得,学生如果深刻地理解了白杨树生长的不易,体会到白杨的顽强,自然就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了。所以,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理解白杨的品格上,通过对文字的感受,深入文字,读出文字背后的声音。在对重点句子的理解上,主要通过两种手段:

其一,情到愤悱时,用教师的引读碰撞学生的情感。这一课离学生生活比较远,要想学生与文本有共鸣,情景烘托必不可少。在学生理解到一定程度基础上,我通过有层次的语言的渲染,引导学生读出白杨树的高大挺秀,读出风雨雷电交加中白杨苦苦支撑的顽强,读出茫茫戈壁中白杨用生命书写着伟大。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旨在理解课文,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只有有情感的课堂才是和学生交流对话的课堂,如果老师都不能进入文本中,进入课堂中,进入学生心中,那学生又怎能学进去,怎能师生共融呢!

其二,文到精彩处,让学生的想象开启文本的大门。(1)用想象勾勒画面,让文字与画面联系起来:“茫茫的大戈壁,浑黄一体”是什么样子?如果只看文字,学生的思维就停留在这个层面,我抓住“茫茫”和“浑黄一体”让学生想象——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这样戈壁的荒芜就浮现在学生眼前了。这种方法在很多古诗中都已运用到了。比如在执教《别董大》一课时,通过情景创设、音乐渲染,烘托出离别的愁情,让学生想象“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燕雪纷纷”的凄凉景象,在想象中完整了画面,丰富了学生情感。(2)用想象丰富内容,让内容催化词语的理解:学习“白杨从来就这么直”时,学生抓住“从来”一词,我就引导学生想“从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可以是从幼苗长成为参天大树,也可以是从遥远的从前到不可预知的将来,时间在变,空间在变,但白杨的笔直却始终不变。再比如抓住“哪儿”,让学生想象白杨还可能在哪些地方生根发芽?一个“哪儿”,让学生体会到白杨适应性之强。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也让白杨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一步步高大起来。(3)用想象促进思考,让学生走向思想的高处:想象不仅是丰富文本的画面,它更应该促进学生进行思考,比如让学生透过文中的三个知道去想可能有哪些不知道,再让学生回答这些问题,有效地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学习更深入。

桥之美教案范文5

【关键词】初中语文;误区;研究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误区

1.部分教师观念并未改变,教育效果达不到预期

中国是一个地域广大的国家,这也意味着各地的教育资源和教师水平不一而足,因为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地域限制,部分教师教学观念并未改变,忽视了新课标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形式固化,讲授灌输过多,没有对自己的教学水平创新提高,教育效果差[1]。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同一方法不断沿用,没有根据学生的水平和性格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课堂氛围沉闷,内容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部分教师备课简单,完全仿照网络或教参中的教案或例子、解读等教授学生,没有切合不同班级和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以上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比较普遍的一个误区,也是切实关系到教师自身,教师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的误区。

2.应试式教学,忽视语文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中考对于学生来说是升上更高一级学府的重要考试,也是检验初中教师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但大部分初中语文教师把应对中考,让学生在中考时成绩优秀当做了唯一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初中阶段也是学生语文或者说汉语文化素养提升的重要时期。教师在教学中,有把应付考试当做第一要务,大量的教授知识,训练学生考试技能,揠苗助长的教学方式,既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汉语言文学的魅力和寓意,更不能让学生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应试式的教学还存在只能顾及到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能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系统性,分层次的教学活动,学生没办法明确自己知识漏洞,无法针对自己的薄弱点进行系统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应试式的教学,不能满足语文教学中知识性教学,也忽视了语文教育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学生文化素养的培育。

3.师生之间缺乏互动,课堂交流单一

初中语文的课堂,交流模式单一,往往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一问一答。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单项接受教师提问,被动寻求答案,被动求知,从不质疑教师或教材、教参的答案是否正确。初中生的思维活跃,喜欢挑战权威,教师在课堂上为了达到自己在备课时制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单纯的接受教师的讲授和灌输,不去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有限内容和知识照本宣科,学生在学习中无法占据主导地位[2],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不被老师重视,学过的知识没办法融会贯通。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被压制,无法发挥自己的主动和积极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钻研精神被抑制,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不高,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强,被动的接受和被动的学习,让学生养成了不思考的习惯,思想僵化,甚至焦躁厌学等。

二、初中语文教学改进具体策略

1.教师改变自身观念,改进教学水平

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老师的激发。教师需要改变自身的教育理念,以生为本,把成长和求知的欲望带给学生。想要做到就必须对自己的教学水平进行提升,对自己的教学手段进行改进。学生的内动力驱动后,自觉地求知,自觉地学习,自觉地寻找学习中的漏洞和解决方案,成为自己学生生活的掌控者。身为初中的语文教师,说是学生的人生导师也不为过,教师只有真心实意的把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性格特征进行分析,在课堂中进行情景的创建,让学生可以根据情景学习相关知识,把教材文本中的内容变成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的感受和体验,学生可以在情境中感受汉语言文化蕴涵的丰富情感[3],包容的深刻寓意内涵,让文本活过来,给语文知识生命力,作为中国人,学生天生对汉语言文化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切感,这种亲切感是一个切入点,学生在情境中的感受会让他产生想要学习,乐于学习的真情实感,这种感觉我们叫做求知欲。教师的教学观念需要转变,教学水平需要改进,以上只是其中的具体方法之一,这样的转变可以帮助初中语文教学走出填鸭式的误区。

例如在教学《论语》十则时,教师可以在上课前五分钟和学生讨论学生自己的生活态度,对待学习的想法,对错误的理解和如何与人交往等问题。在讨论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记录各种想法,总结讨论出结论,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不同的,古代先贤对待学生的教育就是如《论语》中记录的那些道理一样,同样的情景可以让学生更深入体验论语中记载的道理。

2.重视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语文文化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的长期积累,课下学生博览古今,拓展阅读面知识面,才可以做到文化素养的提升。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需要注意,一味的题海战术,习题训练也许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成绩,但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热情消磨殆尽,浅薄的语文知识不能支撑学生将来更高层次的语文学习,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重视课下的美词美句的积累,选择抄录名人名句、精致简短的诗文美句等。在摘抄这些内容的同时,学生会自发去阅读这些素材,拓展自己的阅读视野。积累多了,学生在写作中有话可说,有据可写,自己本身的经验和体悟也会得到精炼和总结。学生的文化素养会自然而然的得到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兴趣会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在语文的广阔海洋中,避免了教学中应试式教育的误区。初中语文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结合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把中国的传统美德融入到实践和行为中去。如《桥之美》的教学,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参观桥梁的社会实践活动,从参观桥梁的活动中去体验桥梁美的所在,把自身的体验和课文内容结合,不仅仅局限于教室一地,更直观,更现实的把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这一目的发挥出来,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3.互动式提问,活跃课堂氛围

在教学时,教师需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待本次教学的关键点和难点在哪里,设置互动性强的开放式提问,不仅仅要求学生回答是或者不是的简单判断,而是多用设问的方式,进行互动式提问,有来有往,允许学生“挑战权威”提出质疑,避免僵化的思维控制学生思想,引导学生创新思维运用不同视角和自身经验提出新的想法,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积极思考问题,还可以因为想要成功的挑战权威进行更深入严谨的自我学习研究。挑战成功后,学生的成就感会促使学生更加投入的进行语文学习。而对于语文知识欠缺的学生,尽量的给予学生更多地思考时间,尽量的简化问题,带给他们成就感和学习的自信,只有有了对学好一门课的信心,学生才能更能投入到这门课程中去。除此之外,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无论学生讨论的结果如何,教师需要及时鼓励和评价引导,对讨论的结果进行互动式的讨论和针对性的点拨。课堂的氛围保持在活跃、平等和互动时,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更能得到体现。

三、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初见成效。但是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初中语文教学中依旧存在着一些误区,本文将从初中语文教学误区的分析开始,提出了教师改变自身观念,改进教学水平;重视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互动式提问,活跃课堂氛围的具体策略。

参考文献:

[1]王丽丽.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及改善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9)

桥之美教案范文6

1.1建立经济数学案例库

广泛进行专业调研,重新修订教学大纲,建立经济数学案例库.通过咨询专业课教师,考察经济、管理和金融等方面的实例,结合历年数学建模实例,以素质教育为根本,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重新修订教学大纲,并建立经济数学案例库.所选取的案例涉及专业课各领域,并囊括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数学建模及数学实验案例.

1.2深化分层教学改革

数学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突出数学的应用,使学生学以致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尽量减少枯燥的理论证明,突出数学的实用性.本次教学改革在承接分层教学改革的成果上,从授课内容和教学目标上进行调整,更加突出应用.对于A层学生,授课过程中渗透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的思想,并结合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掌握利用一种软件和所学的数学方法解决经济和管理等方面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的就业工作提供帮助.A层教材每章都配备了相应的数学模型案例,如连续和极限部分配置正方形椅子能否在不平的地面上放平稳问题,导数和积分部分配置利润最大化问题,线性代数部分配备规划模型和lingo软件求解,概率论和数理统计部分配备预测模型及Excel软件数据处理.数学模型的讲解和实践作业相结合,指导学生建立并求解规划模型和数据预测模型,以论文的形式作为实践作业,并选取优秀的学生论文进行讨论和学习.对于B层学生,经济数学的讲授主要融入数学实验的思想,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软件进行相关计算.对于C层学生,讲授经济数学主要是为了数学素养的提高,在基础数学知识够用的原则下,补充数学文化的知识,所选知识的目的一是数学思想的传承,二是突出趣味性,三是思维的发散性.如给学生补充斐波那契数列、黄金分割、哥尼斯堡七桥和一笔画问题,历史上的数学危机、分形与分形艺术,典故“韩信点兵”和“田忌赛马”等,逆向思维的题目“海盗分金”、知识同化问题“脏脸的小孩”等.对C层所谓的“差生”实行教学改革以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明显提高,授课效果显著,比单纯地讲授数学基础知识更利于学生接受,从期末成绩来看,改革后成绩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

2创新教学方法

2.1采取“四规则”教学法

与传统授课方式相比,在授课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做了重大突破.授课内容突破传统的枯燥乏味,尽量用几何直观的方式呈现数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形象直观的授课下,让学生认识数学之美.在讲授经济数学课程时,引入美国微积分数学改革中的“四规则”,即对数学概念,尽可能的从分析的、图形的、数值的、语言的等四个方面去说明,让数学课变得形象直观、易于理解和接受.在授课的过程中尽量地从细节出发,用几何直观的方式展现数学.在讲授极限的概念时,首先由芝诺悖论(勇士与乌龟)进行概念引入,结合求不规则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展开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讲授概念时学生就会有一个对比,从而产生深刻的理解.然后利用数值化列表逼近进行极限的讨论,这样学生对极限的理解就会相当深刻.在讲授连续和可导的关系时,引入著名的柯克曲线,给出了学生一个处处连续而处处不可导的例子,进一步引出分形,扩展学生的数学视野.在讲授中值定理时,由几何图形入手,加深学生的理解.诸如此类的例子需要授课教师日益积累,在授课的过程中既要突出授课重点,完成授课目标,又要与实际联系,让学生发现数学无处不在,喜欢数学,发现数学严峻的美,真正使数学服务于现实,这样高职高专教育才真正有实效.

2.2采取“导生制”授课方法

传统“满堂灌”的授课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授课过程中,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引入导生制的授课思路.即对经济数学中较简单的内容指定“导生”,每堂课前20分钟由指定的“导生”讲授,其他学生参与讨论,教师点评,记录平时成绩.这种授课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

3丰富教学手段

经济数学课程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相关的改革,对于一周4学时来说课时相对紧张.因此,除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外,还采取网络教学平台辅导+网络公开课选修相补充的方式.

3.1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教学

2012年引入了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用于反馈教学和师生交流.在教学平台上设置大纲、导学、练习、单元测试、课后作业、自学内容、经济数学案例、数学建模论文、数学文化介绍、讨论版块和教师随堂评价等,供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自学新的知识,讨论和拓展视野,学生在学期末提交网络学习报告.

3.2“慕课”网络选修补充教学

为了进一步开辟新的选修课,弥补学生选修课的不足,并让学生有机会研习国内外的优秀课程,在“慕课”(简称“MOOC”)大规模冲击传统教育模式的同时,抓住机遇,利用“慕课”资源开放相关选修课,选取网易、新浪和爱课程中的相关课程供喜欢数学的学生学习,包括麻省理工学院的微积分重点、南开大学顾沛教授的数学文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尚志教授的数学大观等,每位教师负责一门相关网络选修课,对学生进行网络答疑和批改网络作业,进行期末考核并给予网络课程学习的学分.

4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