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零售业发展状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零售业发展状况范文1
外资正式进入中国从1992年开始,从那个时候起到现在,外资进入我们国家经历五个阶段。在1992年以前,没有正式进行外资试点的时候,是外资生产企业设立专卖店的时期。他们大部分是进入我们国家的一些生产企业,销售按规定比例可以在华生产的一些商品,多数是采取授权开办专卖店、商场设专柜、直营店等方式,这是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零售业正式开始引进外资试点。从1992年开始一直到1995年,大体是处在这样一个阶段。这时候由于国务院当时批准只有在沿海城市和经济特区几个城市开办一到两家,所以这时候开店数量比较少,基本业态都是百货店,数量上当时仅有十几家。
第三个阶段是多业态连锁店阶段。从1995年开始国务院正式批准两家外资企业,在我国可以开设外资连锁店,一个是万客隆,一个是日本的伊腾洋华堂,分别在北京设立它的连锁店,规定中方控股51%以上,经营年限不超过三十年。但是在这一时期,除了中央政府正式审批以外,各个地方政府所谓越权审批现象越来越严重,1998年底国务院审批项目仅为20家,非试点企业没有正式经过中央政府审批以各种方式进来已经有227家。
第四是扩大试点阶段,从1999年6月到正式加入WTO之前。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国家经贸委和当时的外经贸部出台外商投资商业试点办法,实际把试点的范围从经济特区和沿海城市扩大到省会城市,将业务的范围扩大到批发。到2001年年底,经国家正式批准的合资零售项目49家,但是各地越权审批的大体上达到300多家,这个数字实际也是不完全的。
第五个阶段是加入WTO以后的过渡期,我们把它叫做过渡阶段,从2002年开始一直到现在。这个时期根据我们的入世承诺,商业零售业在入世三年左右为过渡期,在此期间,应该说我们对外商的进入还是有限制的,WTO里有具体限制,当然现在实际上进来的已经远远超出了当时的承诺,各地越权审批的已经绝不是我们承诺过的,所以在这之后,在合资地域、股权比例、合资企业的设立形式等方面,经过这个过渡期以后,这些方面都将取消限制。我们国家从1992年正式零售业开放,到现在为止我觉得有这样三个特点。
第一,从中央政府的政策来看,合资试点决策是正确的,无论我们怎样反思,我觉得这一点我们必须达成一个基本的共识。我国十年来零售业的发展,包括百货业的发展,实际上与引进外资是非常有关系的,它给我们带来很多新鲜的、先进的管理技术、管理理念和管理的方法,我们不用走出国门就可以学到它,而且是在竞争中学习它。所以这个决策是正确的。在实践中基本上坚持了渐进开放原则。这些年来,无论在外资合资企业的数量方面,业态的限制方面以及地域的限制方面,它都体现了一个渐进化的原则。开始在沿海和经济特区,然后扩大到省会城市,还有一些非省会城市,有一部分非省会城市,业态上也是先百货店后连锁店、连锁超市等。
第二,外商零售业进入中国市场,确实带来先进管理技术、经营理念和业态形式,也引入了一部分的外资。对这一点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说实际上并没有引进多少外资,而是外资进来以后,大量地使用了内资,特别是银行的贷款。我觉得从客观上讲,确实也引进了一部分的外资,很多企业把一部分资金投进来,这也是客观的事实。另外它促进了国内零售业的发展,特别是满足了老百姓的需要,从这些方面看,引进外资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第三,由于越权审批问题严重,违规进入企业较多,给中国零售业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这一点我们必须看到,从中央政府来看,虽然坚持渐进的原则,但是大量的审批实际上不是中央政府审批的,中央也没有控制住,导致了给国内的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实际远远高于WTO对分销方面的承诺。
二、外资零售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入世以后到现在为止,不到两年半的时间,我觉得有这样几方面值得关注。第一,先看看总量。截止到2003年的9月份,全国商业累计实际利用外资大约有30亿美元,批准设立外资的商业企业有264家,分店有2200多家,商业领域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的0.6%,从全国来说,商业引进外资跟工业相比,跟其他高科技领域相比,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少的,外商投资商业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不足3.5%,不同业态不同,实际某些业态外资企业占的比重远远要大于3.5%。
我们再看看它到目前为止有什么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世界上零售企业500强的三分之一都已经进入到我们国家,大体上有十几家,比如说沃尔玛、家乐福、欧尚、麦德龙、伊腾洋华堂都是在零售业前五十强里面。入世后批准的公司基本上是世界顶尖级的零售企业,这是2002年以后中央政府正式审批的,表明随着中国市场开放度不段增大,中国市场已经成为世界跨过零售企业竞争的主战场。零售业竞争最为激烈的实际上是在中国,世界上顶尖级的零售企业已经在我们这一块国土上进行竞争,这是一个基本的态势。
第二个特点就是新型零售业态成为外商投资的主要业态。主要投资于大型综合超市,就是我们所说的大卖场、仓储式商场以及便利店等等。当然便利店现在还比较少,但是日本的7―11已经批准在北京和上海建便利店,家乐福下边的便利店也开始进入中国,在根据国家原经贸委2002年的调查统计,全国27个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里边,合资的百货业态占6%。应该说百货业态在最开始的时候是主力业态,但实际1995年以后合资里面百货业态占的比重已经很少,大型综合超市现在占23%。全部合资里大型综合超市占比重是最大的,然后是营业面积八千米以上的大型超市,合资企业的比重已经达到25%。八千米以上的大店在我国也是比较大的店铺。
第三个特点就是扩张的速度明显加快。一方面是开店的速度加快。我们会看到很多的企业,进到中国以后,经过几年的适应期和磨合期,多数的外资企业实际上到现在已经进入到了战略发展期或者叫做战略扩张期,入世以后扩张开店的速度明显加快。2001年底,沃尔玛共开设19家店。据不完全统计,计划2004年内达到100家。日本7―11店已经开60家,计划五年内在北京开500家。欧贝德、柏安居等专业超市,家居建材超市在中国发展速度也是非常快的。这是一个数量扩张。
地域扩张也非常明显。地域扩张就是占领东部,扩大东部。但是北上和西进的速度都是非常快的,北上主要是北京、天津等等,包括东北。西进主要是成都、昆明、陕西等等这些西部地区,现在发展的也是比较快。特大城市和省会城市仍然是竞争的重点,并开始有一些外资企业向二级城市拓展,这个趋势也是非常明显。
第四个特点就是积极推进企业本土化经营策略。无论是经营的管理人员,还是经营的策略、采购、促销,本土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因为经过一段磨合期,很多管理人员都采用本土化的人员。我们原来说外资可能对中国的消费习惯、消费的特色不是很清楚,但是现在看来经过几年的适应期,外资本土化的速度是比较快的。
第五个就是外资开始开辟新的零售市场。随着我们入世以后过渡期的逐步结束,外资开始在一些专业的零售市场关注这些市场。第一个是图书、书报和音像市场,根据我们国家的承诺,2003年5月1日,新闻出版总署和原来对外贸易部联合了外商投资图书、报纸、期刊分销企业的管理办法,决定从去年5月1号起,外资可以设立这方面的图书、报刊、音像等方面的零售企业。民营的和外资的进来将对报刊发行市场是一个比较大的冲击。我们国家原来管制的比较厉害,下一步可能是外商关注的重点。第二是音像。第三是成品油。第四是药品。2003年5月16日,经中国商务部批准,由隶属于瑞士玉丽集团的玉丽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新兴医药股份发展有限公司合资的第一家药品分销公司――永玉新兴药品公司正式开始组建,这是外国资本第一次正式进入中国药品分销零售业。第五是商品的批发经营权。到现在为止,丸红和上海一百的合资我们批的比较早,今年,荷兰著名的万客隆获得了期盼已久的批发经营权,这是中国商务部授予批发经营权的第一家外资零售企业,意味着这个领域已经开放。
第六是外资纷纷建立采购中心或者是物流配送中心。除了开店以外,采购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在店很少的时候还考虑不到,但是随着这个店加快发展和扩张,采购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已经提到日程上来。我们看到沃尔玛在深圳、天津分别设立采购中心;家乐福在厦门和香港分别设立了两个物流中心。沃尔玛2003年在中国的采购量已经达到了150亿美元。
总之,外资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更多竞争实力强大的跨国零售企业进入了中国市场;外资零售企业在华扩张的速度加快,并呈现出新的特点;外资开始进军图书、报刊、成品油、药品等商品的零售市场,而这些商品原来都是管制得比较严格的,所以今后在这些方面的竞争会很激烈。
三、外资商业企业的发展趋势。
第一个趋势,进一步加快它的扩张步伐,构筑全国经营销售网络体系。不管怎么样越权审批,目前为止我们的零售业还叫试点阶段,对外商企业还有很多方面的限制。比如我们对一些违规进来的进行整改,要求它进行规范,不管怎么说我们还是限制了它大规模无所顾及的开店,过渡期结束以后,我们相信开店的步伐会进一步加快,特别是它可以完整地规划在中国市场上的销售网络体系。
第二个趋势,发展竞争力强、杀伤力大的新形势业态。我们现在看它发展的主要还是竞争大卖场等等竞争力强、利润相对比较高、对其他零售业杀伤力比较大的业态选择。在这样的情况下业态还将进一步创新。现在,在美国很多地方出现了社区连锁店,现在已经准备在中国开店,这种业态也在不断地创新。
第三个趋势,外商独资商业企业将会有所增加。随着将来对股权比例、设立形式以及地区的限制的取消,有一些外商更愿意搞独资企业,因为这样受的约束会少一些。当然,也有一些人分析可能合资企业还是首选,因为在中国的土地上合资有一定的好处。有一个中方,协调可能更方便等等。我个人感觉随着发展,外商独资企业会逐步有所增加。
第四个趋势,出现外资并购中国本土商业企业的趋势。现在开直营店大部分是新建的网点,我们从国外企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它在建新网点的同时,构筑的步伐会进一步加快,这一点我们更应该给予关注。我们给它规定了《大店选址法》还有《商店网点条例》,但是它却整合你的存量资源,对你原有的企业进行并购。沃尔玛前20年开店速度比较慢,20年以后收购速度比较快,收购当地的小店、折扣店、杂货店等等,国内大量的、分散的、零小的企业,包括现在已经成型的。小护士、羽西已经被外资企业收购,这是一个基本的趋势。他们到了中国以后,他们会利用强大的资本力量和品牌力量整合原有的市场。今后在零售业这种趋势也会到来,并购中国本土的商业企业。
第五个趋势,随着连锁零售终端的增加,外资采购和集中配送中心建设的步伐将会加快。我们国家的物流是不能满足它大规模采购和配送以及降低成本的要求,随着全国销售体系网络的形成,随之而来的采购和配送体系一定要跟上,现在很多企业经营的很多问题是来自于配送跟不上,物流体系跟不上,所以下一步随着零售终端的增加,这一块将是他们关注的重点。
第六个趋势,随着销售网络的发展和完善,对生产商的控制力将进一步增强。通过零售终端,包括大规模的采购,对生产企业有一种控制。现在零售业或者流通业已经成为了先导产业,反过来对生产企业进行制约和控制。现在,商家和企业、供应商之间的矛盾是什么?实际是一种力量的对比。原来很长一段时间流通业依附于工业而存在,但是现在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在零售业不断壮大了之后,实际零售业从附属的产业变成了所谓的先导产业或者主导型的产业,外资企业随着零售终端的扩大和能力的增强,可能会反过来对生产商和供应商的控制力逐步增强。
第七个趋势是它将进一步拓展商业批发、佣金、特许经营等等其他分销服务方式,我们国家特许经营的潜力是非常大的,只不过我们国家现在法律环境还不行。佣金和批发的潜力是非常大的,如果我们零售业还有一定竞争力的话,我们国家的批发业最没有招架之功和还手之力的。这块也将是下一步发展的重点。
四、政策建议。
第一,还是要继续坚持扩大开放的方针。这个方针不仅是为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所肯定了,还要坚持,而且在我们国家的发展中确实也要坚持开放,这是我们的基本方针,而且作为负责任的大国要履行我们在WTO里面的承诺。
第二,按照承诺还要坚持渐进开放的原则,用好过渡期。为什么花费了那么大精力谈判呢?而且谈判要争取过渡期,还要给国内的企业留出空间,因为发展中国家这些产业还是属于比较幼稚的产业,我们也就是20多年的历史,零售业这块真正的发展是这十几年来才有的,所以我们还是要坚持渐进开放的原则,把过渡期用好。尽管过渡期的时间不是很长,但还要坚持渐进开放的原则。
第三,加快相关立法。我们一定要避免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好像我们搞商业网点规划、商业网点立法是规范外资的。实际不是这样,WTO强调国民待遇和非歧视性的原则,我们将来在立法方面对大店的归置也是对国内企业的归置,不能因为你是外资我就限制大店的发展,所以法律实际上也是双刃剑,既规范外资,也规范内资,内资在开大店的时候也会受到限制。但是不管怎样,就一个逐步完善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一定要有商业网点的规划。但规划不等于计划,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大规划做出来,特别是和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另外还有一个反垄断的问题。无论是外资还是内资,将来零售业里面会有一个反垄断的问题,反垄断应该及早提到日程上来。不仅仅在全国范围内考虑是否形成垄断,而且在一个区域或者业态方面我们也要考虑反垄断的问题。全国的社会消费总额里面可能不会形成垄断,因为这么大一个国家,形成垄断是很困难的,但是它可能在某一个领域或者某一个地区产生垄断。
第四,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要坚持开放给予国民待遇,但是又要防止超国民待遇。现在客观上确实有一些超国民待遇的问题,可能很多的因素促成了这种情况,也不能说外资怎么样,我觉得政府应该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既要履行承诺,也要防止超国民待遇的问题。
第五,落实对国内企业的支持政策,特别在过渡期里对于企业的培育、上市,给予它直接融资的机会,给予很多融资方面的条件以及在市场准入方面,特别是我们要创造一种让所有的社会主体公平获得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环境。不因为它是国有的、民营的,也不因为它是什么原因,应该让大家公平获得社会资源,这样的环境在我们国家是非常重要的。
第六,提高国内企业的竞争力,培育大集团,这方面商务部有一些考虑,这一段以来吴仪同志召开了座谈会,商务部召开了座谈会,对这方面还是重视的,要培育一些大集团,因为让大集团自发地发展速度还是比较慢的,培育大集团还是必要的。
第七,保护中小企业,促进不同规模企业的协调发展。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做的,如何振兴中小企业,特别是对于我们国家消费层次那么多,就业人员需要那么多的情况下更要发展中小企业。我们在这方面应该有些政策体系保证,解决包括融资难的问题,发展难的问题,大企业对它挤压的问题等等。
第八,加强政府对商业领域的调控,包括对规划、对网点,还有其他方面,包括用电等等不太合理的方面,中央政府有责任调控商业零售领域。
零售业发展状况范文2
关键词:医药零售业;发展现状;解决对策
药品零售市场竞争加剧,未来药品零售行业加快突破传统经营模式,创新经营业态与服务模式,探索向全产业链服务模式转变,向药品生产企业、医疗机构、社区家庭延伸服务,构建新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居民用药经济性和便利性,这将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同时,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上售药范围逐步放开及监管形式变化,药品电子商务模式与传统商业模式融合的速度将会加快。
零售业是实现各种商品的价值和使用的重要途径,是反映一个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并担负着促进生产,繁荣市场和满足人民生活多方面需要的重要任务。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历程,同时是信息技术在零售业中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的的历程。零售业在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零售业的信息技术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地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与成绩。通过探索我国医药零售业的经营模式来增强其自身的竞争力,促进我国医药零售业的发展,在医药零售市场竞争新格局里维护并且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和经营率,能够在更好地服务人民与进行自我完善发展建设上取得双赢的成绩。
(一)我国医药零售业目前发展状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迅速发展,医药经济也随着高速发展、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医药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也在不断加深,这给我国医药零售业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零售商在不断的进行经营体制改革以及特有的市场运行模式来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
①药品零售商的传统经营模式
我国的零售药店也一直沿用以销售药品为主的传统的经营模式,但是随着竞争的不断强化,传统的药店也在销售上采取了一定的改革措施,不断加强药品零售店的个性化经营和多元化模式的经营,目标更具有广泛性,将服务的群体扩大化,改变了以前的局限性的销售模式。致使我国药品零售商不断蓬勃发展的原因在于国家推进了医疗体质改革和药品分类管理的实施,使传统的药品零售商的模式发生了改变,得到了不断的突破和创新。
②政府政策的不足
我国政府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不足,政府政策在制定时缺少相应的监管体制,有的药品零售商可能违背了市场规律。现在的药品零售市场准入太严但是市场监管太松,应该加强对零售市场的监管,在供给市场需求量的同时还要进行严格的监管安全等问题,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非法经营问题,重视市场机制,发挥市场调节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让市场在合理的范围内运行,让市场不断得到完善与改进。
③信息技术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到来为中国的药品零售业带来了新的机遇,电子商务对中国零售企业来说既紧迫又艰难,但是市场竞争不可阻挡,中国零售企业需要不断通过应用新的信息技术来快速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推动新的商业模式在中国的快速形成。这也是中国在面对WTO之际的一次发展机遇。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作为电子商务一大支柱的零售业的电子商务,在势不可挡的经济潮流中,必将百花齐放,竞相争妍的局面。信息化的广泛应用使得供应商与中间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的市场联系更加密切,带动了物流体系和供应链的现代化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模式,加速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形成了新的产业优势,为我国药品零售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实现信息化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网络技术人才,更需要既懂得电子商务又熟悉零售运营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商务人才是零售业信息化的必备条件之一,然而,我国传统的经营管理人员虽然经验丰富,但却不熟悉网络技术知识。另外,公众的认识不足,对电子商务所涉及的技术、基础设施网络状况以及能为消费者带来的收益缺乏了解,这也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会给人们带来更加多的便利。
零售业发展状况范文3
根据麦肯锡预测,10年之后,中国的个人消费总额将翻一番,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消费市场的发展必须有与之适应的零售行业匹配,由于中国地区经济的不均衡导致了其与诸多国家存在不同,目前是多种零售业态并存的状态,百货店、大型超市、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折扣店、仓储商店、网络零售等多业态各显其能。
按照西方零售业态的发展历程,人均GDP水平与新型业态的出现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例如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以后,网络零售、仓储超市、购物中心等业态开始高速发展。按照国际货币基金公布的数据,2010年中国人均GDP达到4283美元,从各省市数据来看,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发达地区人均GDP早已超过1万美元,对应的各种零售创新业态也发展的较为成熟。
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国内零售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以百货为例,虽然中国百货行业市场规模过去5年复合增速为12.7%,预计2015年中国百货业市场规模增长至10875元。但中国目前6800多家的门店总数依然远远低于美国的42000多家。从人均指标看,中国每百万人口平均拥有5.1家百货门店,远低于美国的128家。中国每百万人口近5.5万平米的百货营业面积,远低于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因此,对照国外发达国家的百货发展状况可以看出,未来中国零售业的发展空间还非常大。
中国零售业发展理由一:行业集中度不够,缺乏规模优势。根据欧睿信息咨询的数据,中国百货前三强的市场份额仅为5.6%,前十大公司的市场份额仅为13.3%,远低于欧美成熟市场的市场集中度。在法国前三家百货市场占有率为92.5%。韩国前三家则占据77.5%的市场份额。
中国零售业发展理由二:目前国内零售业的发展并不均衡,以往诸多的零售企业,甚至许多跨国企业仍只盯住少数几个大城市。往往忽略了贡献60%的中国城镇消费总额的700多个三四线城市。因此,随着一线城市购物中心数量趋于饱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投资成本逐年加大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开发商、零售商把目光放到了二线和三线城市,而与二线城市相比,三线城市的市场空白更大。截至2011年底,中国开业购物中心2795家,其中一线城市将拥有821家,二线城市仅次于一线,累计开业达752家购物中心。占中国市场大多数的三级城市累计开业量却仅有544家。
中国零售业发展理由三:管理水平差异大。尽管中国超市行业的行业集中度较高,超市10强销售额占限额以上超市销售额的比例达到60%-70%之间,直接导致其毛利率较为可观,并且有上升趋势。但是,超市行业却面临着巨大的外资超市的竞争压力。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来看,外资超市占超市百强的比重逐年上升,外资超市在采购、供应链及管理经验方面相对于本土超市具备明显的优势。国内企业如何在竞争中学习到这些先进之处成为了成败的关键。
中国零售业发展理由四:业态的转型。2008年12月,商务部、农业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推进鲜活农产品“超市+基地”的流通模式,引导大型连锁超市直接与鲜活农产品产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产销对接。超市将会逐步取代农贸市场成为中国城市生鲜流通和经营的主渠道,生鲜运营的创新业态也将有效突破中国现有的流通体制。从中国超市目前的采购渠道来看,42%的连锁零售企业以批发市场为主要采购渠道,16%的企业以固定基地为主要采购渠道,42%的企业从以上两个渠道采购的比例相当。未来当真正实现“农超对接”之后,专门的生鲜超市不失为一种好的模式,庞大的市场使得生鲜超市被称为“蓝海”一点也不为过。
零售业发展状况范文4
零售业作为沟通消费者和生产商的中介,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得到迅猛发展。而营运资金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尤其是在零售业,营运资金的比例高达80%—90%,几乎可以延伸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零售企业竞争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其对营运资金的管理能力,因此,营运资金管理对于零售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关键词】
营运资金;零售业;挑战
零售是将生产厂商生产的产品从生产者手中送到消费者手中,并且在其售出产品的同时向顾客提供各种相关服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能够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的获取商品,满足他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乃至更高层次的追求和享受这样的一种想法,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发展和完善零售业的经营状况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起来。
1 我国零售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1.1 零售业的功能及作用
首先,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假如没有零售业零售商店,无论我们想要购买什么东西,都必须跑到生产商那里才可以买到。如果一次想要购买很多种商品,那么就必须要跑很多生产企业,这对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极大地浪费。而在零售商店里,陈列了各种各样的待售商品,我们可以随机挑选自己需要的商品,在这样一个商铺里就可以满足所有的物质需求,这就是零售业的第一个重要功能。其次,生产厂家在生产商品时到底应该一次生产多少数量的产品呢?生产多了,卖不出去,造成产品积压和浪费,生产少了,又怕顾客买不到想要的商品。而零售业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因此,零售业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持有库存。最后,工厂的主要职能是生产产品,工厂里雇佣的工人也都是为生产商品服务的,没有多余的人手负责向消费者出售商品,那么回答消费者购物过程的疑问、为他们提供舒适的消费环境、在有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就更无从提起了。因此,零售业的第三个功能就是为消费者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由零售业的三大功能可以看出,零售业作为连接生产厂商与消费者的纽带,它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是平抑物价,让顾客获得实惠。在消费品方面,物价稳定是大多数消费者的心声。而零售业在这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在原材料价格与商品出厂价处于大起大落的环境下,零售价格指数始终保持着较低的变动幅度。这里尽管有宏观调控的作用,但零售企业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
(2)零售业的谈判能力迫使制造商向更有效率的方向发展。最近几年里,零售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迫使优秀的制造商成为提升管理绩效的高手,并增强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并且这种促进作用正在向国内其他经济领域传导,这说明零售业的发展壮大对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绩效提升都有促进作用。
因此,为完善我国零售业的发展状况,提高我们零售业的整体赢利能力和竞争力,对零售业这个行业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就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1.2 我国零售业面临的挑战
挑战一:我国零售企业之间的吐并与收购不断上演。由于我国零售业市场存在激烈而残酷的竞争和优胜劣汰的现实,零售业之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吞并现象普遍存在,一些实力较弱的零售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处于劣势,很多都难逃被更有实力的零售公司收购、吞并的命运。
挑战二:零售业正在进行日新月异的变革为消费者提供的选择越来越多。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不但可以货比三家,甚至可以货比多家。如此一来,虽然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便利程度得到了满足,但是对于卖家来说,他们辛苦树立和维护的品牌忠诚度也在渐渐流失,想要把顾客留在自己店里一如既往的掏腰包是越来越难了。
1.3 营运资金管理是零售业经营制胜的关键
在2004年12月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按相关规定,我国取消了对外商投资企业在持股比例、数量、地域等方面的限制,之后很多大型跨国零售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与国内企业相竞争,形成了内外资企业竞争的格局。截至2005年底,全球最大的50家零售企业中的绝大多数已经进入中国市场,对我国零售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剧烈的市场竞争使零售企业的利润率一降再降,而对于企业管理层,短期内很难调整长期资金和长期资金来源,能够改变的只有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也就是在营运资金的范畴。所以,随着我国零售业市场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营运资金管理也成为零售企业制胜的关键。首先,营运资金是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动力。财务预测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假如公司低估市场需求,企业销售额提高,但却缺少足够的资金来满足采购、行销的需要,将使得企业的赢利势头受阻;反之,高估市场需求,就会造成存货积压,大量的产品无法销售,资金没有现金流入,这将危及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其次,营运资金存量是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营运资金存量的高低代表企业短期的偿债能力的强弱,较高的营运资金存量会提升企业的偿债能力,却减少了资金在运营方面的投入,降低企业的利润,造成资源的浪费,使营运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可见,管理者需要在“投资报酬”与“偿债能力”之间寻求平衡,保证偿债能力的同时,使效率最大化,这才是有效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
2 零售业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流动资金使用效率低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视,管理的水平有所提高,但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我国零售业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普遍较高,达到50%左右。虽然流动资产的流动性较强,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但是流动资产的盈利能力变弱,降低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
2.2 库存管理不善周转周期长
库存管理实行门店店长对所在门店的库存周转负责任,商品部对配送中心的库存周转负责任同时对门店库存管理赋有指导监督的职能。零售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它虽然不生产商品,但是却经营着各种各样商品的销售过程,由于商品数量大、品种繁多等使我国零售业对库存的管理效率普遍较低,
2.3 流动负债不合理占用
首先,企业较多地使用流动负债,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近年来我国企业流动负债与总资产的比例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基本上都在一半以上,企业资产缺乏长期稳定的来源,如果此时自身的“造血”能力出现问题,企业就会面临较大的偿债风险。其次,企业流动负债主要是应付账款(包括应付票据等)。应付账款的不合理占用直接影响到企业与供应商的合作与价格谈判,甚至影响企业的商业信誉,给企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近年来,我国零售业企业占用供应商的货款的现象在上升,造成供应商抱怨增多,企业的公众信誉较差。
2.4 营运资金周转周期长
零售业有着“终端为王”的称号,一是因为成熟零售企业有着稳定客户群体,稳定的销售渠道。二是因为零售业能带来较好的经营性净现金流,即通过合理使用供应商的货款,有效控制存货的周转。应收账款占用较少的情况下,营运资金周转的周期可以为零或负值。但在我国零售业企业,营运资金运营的效率普遍较低。
3 改善我国零售业营运资金管理的措施
3.1 加强货币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率
在零售业,货币资金在流动资产中的比例是最高的,而提高货币资金的使用效率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首先,从融资的难易程度来,而融资的难易程度主要看企业与银行的关系。保持与银行的良好关系,一方面可以更加容易地从银行获取现金,而且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债务契约和其他债务契约相比,更容易通过谈判来更新;另一方面,如果银行愿意向企业借款或更新原有的债务契约对企业也是一个正面影响。其次,从企业的规模来考虑,规模较大的企业更容易从外部筹集到资金,即资金具有规模经济。企业的规模越大,与银行、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就会越强,获得资金的能力与灵活性也会越强。因此,我国零售业企业一定要在稳步发展的同时不断扩大规模,增强与银行、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获取更高的利润。
3.2 加强供应链管理提高存货周转率
供应链管理对零售业企业树立竞争优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零售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水平和大型跨国零售企业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因此需要加强、完善供应链管理系统,让零售业企业与供应商能够交流与共享最快、最新的信息,缩短一些不必要的环节,加快商品的流转速度。随着我国零售业的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尤其连锁经营模式的出现,这将直接影响着产品的供应,供货商要及时了解市场的需求,从而提供商品供应。此时,快速、高效、准确地信息共享就显得愈发重要。
3.3 改善负债结构
企业负债结构是指负债中各项目的比例关系,尤其指流动负债的比例。企业在制定营运资金政策时,按照匹配原则要尽量做到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相互匹配,将作为资金来源的流动资产与作为资金流出的流动负债在时间上衔接匹配起来,以保持最低的净营运资金水平,降低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的风险,并尽可能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
3.4 提高营运资金周转效率
营运资金周转效率越高,现金流量的速度就越快,营运资金周转期就越短,企业对外部财务的依赖性就越弱,企业就更容易偿还债务,购买材料生产更多的商品,从而提高经营绩效,降低企业的风险水平并增加盈利性。提高营运资金周转效率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提高存货周转。提高存货周转率缩短存货周转期,能够减少企业在库存上的资金占用量,加快资金的流动,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
(2)降低应收账款的回收期。这一途径能够减少营运资金在应收账款上的占用成本,提高企业的资金利用率。
(3)延长应付账款的支付期。在维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不损害企业信誉的前提下,企业应付账款周转期越长越好,延缓应付账款的支付。
【参考文献】
零售业发展状况范文5
[关键词] 零售银行零售业务转型
一、什么是零售银行
零售银行是相对于传统的批发银行而言的、是以消费信贷、银行卡业务、网络银行及个人理财业务为代表的、向消费者和中小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的银行或金融机构。
零售银行起源于600年前,20世纪90年代以来得到了迅猛发展。当前,在国外商业银行业务的收入来源中,零售银行业务的比重通常都在50%以上。与传统的公司业务相比,零售银行所占用的资本金少、业务规模庞大、单笔业务金额有限、创新空间广阔,能够更好地分散风险。因此,在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转型过程中,零售银行业务日益为现代商业银行所重视,成为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
二、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一直偏重于批发业务,零售业务的发展状况并不理想。一直以来,批发业务在商业银行的经营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零售业务所占的比例甚至不到20%。
2004年,招行行长马蔚华提出要打造“零售银行”,并在上海成立了第一个信用卡中心,相继地,民生、浦发也都在上海成立信用卡中心,并逐渐实行成本独立核算的内部事业部制。2005年11月,中信实业银行正式并更名为中信银行,去掉了“实业”二字,表明了向零售业进军的决心。与此同时,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也都进行了经营战略的调整,掀开了向零售银行转型的序幕。
三、我国商业银行选择向零售银行转型原因分析
1.发展零售业务是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
(1)银行业的发展受监管部门和巴塞尔协议Ⅱ的约束。2004年3月1日,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到2007年1月1日,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一方面,银行的发展要受到这个刚性标准的约束,银行要扩大经营规模,就需要增加更多的准备金成本。另一方面,银行若要持续而稳定的发展,资本充足率是其生命线。这时,零售业务的准备金要求比批发业务少的优势就开始显现出来。
(2)利率市场化将打破了长期垄断的资金价格。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长期垄断的资金价格将被打破,在目前利息收入作为银行主要收入来源的情况下,这无疑会影响银行的存贷款利差收入。当前,我国金融企业流动性普遍过剩,截至2006年3月末,我国金融机构的存差总额为9.7万亿元,是2000年底是4倍多;贷款与存款的比例也从2000年底的80%下降到目前的54%。流动性资金的过剩导致银行间的竞争加剧。一旦利率完全市场化,商业银行势必进行削价竞争,这会导致利差的进一步收窄和上存资金利率下调。
(3)金融机构竞争激烈,金融脱媒趋势加强。商业银行发展到今天,国内银行业之间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传统的批发业务市场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和饱和。而与此同时,银行与非银行机构之间,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之间的竞争也已硝烟弥漫,金融脱媒现象日益增多,具体表现为:一是直接融资大幅增加。二是大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迅速崛起。三是短期融资券的发行。2005年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规模超过1400亿元,而2006年的整体规模预计将超过3000亿元。由于短期融资券的成本远远低于银行贷款利率,大量优质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被替代掉,对银行贷款的稳定性和收益率造成直接冲击。这样,银行的长短期贷款产品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均出现了代替产品,银行整体经营环境更加严峻。
(4)迎接外资银行挑战的需要。2006年12月11日,金融业将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不仅拥有先进的技术、高效的服务以及丰富的经验,而且外资银行不受国内金融机构“分业经营”的约束。这也就使得外资银行将在我国享受“超国民待遇”。而与此同时,国内银行还受“分业经营”机制的束缚。为了扭转业务竞争上的劣势地位,于是国内银行纷纷主动出击,拓展零售业务。
2.在我国发展零售银行业务有了现实的可能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居民的消费也因此同步增长,这就为在中国发展零售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已经进入中产阶层形成的重要时期,预计到2010年,中国将有25%的城市家庭、1.7亿人口步入中产阶层,这些将是零售银行业务的主要客户。同时,金融消费主体的日益扩大为银行零售业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得我国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有了现实的可能。
零售业发展状况范文6
[摘 要]结合北京零售业组织管理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提高北京零售业的规模水平,实现北京零售业市场结构的优化,全力提升现代化、规范化、特色化和国际化水平,推动北京流通业的发展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零售业;组织管理;现代流通业
1 北京零售业组织管理现状
1.1 北京零售业市场结构状况
(1)批发零售业的零售额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均呈逐年增长之势。1978年以来,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一直保持逐年增长之势。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996年年末突破1000亿元;2002年年末再上一新台阶,突破2000亿元;2006年年末又越过一新台阶,突破3000亿元;2008年年末已超过4500亿元,达4589亿元,同比增长了20.76%,并且市场规模首次超过上海市,跃居全国内地城市之首;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996—2008年每6年增长一倍,预计2010年年末将达到6000亿元以上。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年增长率基本保持在两位数以上,部分年份的年增长率超过20%。
与此同时,在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的零售额从1978年以来也一直保持逐年增长之势;1998年年末接近1000亿元;2003年年末接近2000亿元;2008年年末已超过4000亿元;在1988—2008年每5年增长一倍,预计2010年年末将达到5000亿元以上。北京市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的年增长率也基本保持在两位数以上,部分年份的年增长率也超过20%。
(2)批发零售业的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先降后升。从1978年以来,北京市批发零售业的零售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先降后升,先是从1978年的92.08%逐年下降到1987年的79.4%,之后3年略有回升;1991年又开始逐年下降;1997年降至历史最低点(67.46%)后开始回升,但仍未超过90%(1978年和1979年均在90%以上)。在此期间,北京市批发零售业的零售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1986—1991年基本在80%左右,1993—2002年(除1997年)基本在72%左右,2005—2008年基本处在87%~88%。
(3)批发和零售企业的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大幅上升。北京市批发和零售企业的零售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在2000年、2001年和2003年均不足55%,2002年和2004年均不足60%,而2005年、2007年则上升到70%~71%,2006年、2008年虽有所回落但也达到68%左右,2005—2008年这4年的均值比21世纪初上升了15多个百分点,升幅达27%以上。这表明,近几年来,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70%左右是由批发和零售企业(主要是零售企业)来实现的,非企业(包括个体户)所实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在大幅减少。
(4)小型批发和零售企业的零售额所占比重大幅上升并超过大、中型企业。2000—2002年,北京市不同规模的批发和零售企业的零售额占全市批发和零售企业零售额的比重的排列顺序分别是大型、中型、小型批发和零售企业,其中在2001年和2002年,大型批发和零售企业所占的比重在65%左右,远大于中型、小型批发和零售企业所占的比重(分别在21%和14%左右)。而从2003年开始,小型批发和零售企业所占的比重达到50%以上(最高的2006年超过63%),排在大型、中型批发和零售企业之前,并且大型批发和零售企业所占的比重降到了41%以下(其中2005年和2006年只占1/3左右),而中型批发和零售企业所占的比重更是大幅减少至5%以下(其中2008年不足0.1%)。
1.2 北京连锁零售企业发展状况
(1)连锁零售企业发展态势良好。进入21世纪以来,北京市连锁零售企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北京市的连锁零售企业总店到2008年年底已达153个,比2001年的84个增加了82.14%。全市连锁零售企业所属门店总数2008年年底为6799个,比2001年的门店总数(1627个)增加了317.89%;2008年平均每个连锁总店拥有门店44个,比2001年拥有的门店平均数(19个)增加了1倍多。到2008年年底,全市连锁零售企业共有从业人员135820人,比2001年的从业人员数(113258人)增加了19.92%;2008年年底平均每个连锁总店的从业人员数(888人)比2001年的平均每个总店的从业人员数(1348人)减少了34%左右,但在2002—2008年,平均每个总店的从业人员数变化不大,在850~950人波动。全市连锁零售企业的总营业面积在2008年年底达到了5520406平方米,比2001年的总营业面积(1384012平方米)增加了298.87%;2008年平均每个连锁总店的营业面积为36081平方米,比2001年的平均每个连锁总店的营业面积(16476平方米)增加了118.99%。到2008年年底,全市连锁零售企业共实现零售额1174.31万元,比2001年的零售额(189.5436万元)增加了519.55%;2008年年底平均每个连锁总店的零售额为76752元,比2001年连锁总店的平均零售额(22565元)增加了240.14%。 转贴于
(2)连锁零售企业实现的零售额所占比重先升后降。2001—2008年,北京市连锁零售企业共实现的零售额占当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先升后降,2002年比2001年增加了近2倍,2003年达到2001年后的历史最高值(37.59%),从2004年开始呈下降之势(虽然期间的2005年和2007年有小幅反弹),但到2008年仍占1/4以上。与此类似,2001—2008年,北京市连锁零售企业共实现的零售额占当年全市批发和零售企业零售额的比重也是先升后降,2002年比2001年增加了近1.7倍,2003年达到2001年后的历史最高值(70.27%),从2004年开始呈下降之势(期间2007年曾有所回升),但到2008年仍占1/3以上。
(3)超市等四种经营业态占全市连锁零售企业的主体。2001—2008年,从经营业态来看,在北京市连锁零售企业中,超市、百货店、专业店和加油站这四种经营业态所实现的零售额基本上占全市连锁零售企业当年零售额的80%以上。四种经营业态中,超市所实现的零售额基本上占全市连锁零售企业当年零售额的30%以上(2001年和2004年零售额超过48%),在不同经营业态中位居首位;百货店和加油站所实现的零售额占全市连锁零售企业当年零售额的比重基本呈上升之势,2008年两者均达到18%以上;而专业店所实现的零售额占全市连锁零售企业当年零售额的比重从2002年开始基本呈下降之势,由2002年的56.61%降至2008年的19.62%,降幅接近2/3,2009年后有可能在这四种经营业态中降至末位。
2 北京零售业组织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1 打破行业垄断和部门分割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只有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才有实力参与国际竞争,这正是发达国家在反垄断政策上转变的直接原因之一。需要尽快制定反垄断法,并且清理现有行业法规。促进形成统一零售业市场,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市场准入规则,同时要有保证实施法规的执法和监管体系。 2 制定鼓励零售企业兼并、联合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