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寓言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寓言故事范文1
关键词:幼儿英语;故事教学;运用;策略
因幼儿年龄较小,在英语学习中常会遇到各种阻碍。为了提升幼儿英语的学习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尝试不同的方法教学。根据长期间教学积累的经验看,故事教学法的运用有助于幼儿学习成绩的提升,增强了他们对英语知识的理解能力,是新时期幼儿教育的新方法。
一、引进故事教学法的作用
“故事教学法”是根据课堂教学的题材及相关类容,经过整合处理后以故事形式在学生面前表达出来,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能把学生的精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上。故事教学法不仅减小了教师课堂教学的难度,也加快了儿童对英语知识的吸收。
1、引导学习。教师通过讲故事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通俗化。如:“mei lin and her new pet”这一故事中,在讲到:“oh. it’s a snake. how long it is!”时,可让孩子们伸长手臂做“long”,让孩子们对“long”单词的学习更加熟悉。
2、理解词义。单词是英语的基本元素,掌握了单词的意思才能更好地学习英语。教师根据故事讲解单词可提高学生们的理解水平[1]。如:pep book two unit three中,可通过讲解“the big turnip”这一故事,根据故事中的“come on, my friends. please help me.”“one, two, three, pull.”等句子,理解 “pull”的含义就容易多了。
3、增强能力。若教师讲授的内容超出幼儿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则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故事教学法不仅缓解了紧张的课堂气氛,也增强了他们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二、故事教学法的具体步骤
幼儿英语教学引进新的方法之后,教师要根据新方法使用的有关条件制定科学的教学步骤,让故事教学法更好地服务于英语教学工作。
1、前期准备。课前准备工作能为后面的故事教学法运用创造有利的条件。教师可选择某一个与知识相关的故事进行讲解,从而让故事教学更好地服务于英语教学工作[2]。
2、描述故事。当即将引用故事时,教师最好先向孩子们介绍故事的名字,让孩子们对故事产生兴趣及期待心理。在介绍故事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提出有关的问题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致,如:讲“the big bad tiger”故事时,我则提出:“what do you know about pigs?”等问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3、即兴表演。幼儿对于新事物都有足够的好奇心。“即兴表演”是英语课堂互动的有效方法,教师可结合故事中涉及到的词汇要求学生表演,如:讲到“cry,laugh,pain”等表情词语时,我则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表情展现出来。
三、课堂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故事教学法的运用在幼儿英语教学中尚处于尝试阶段。教师必须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所有的教学工作都应围绕
学生开展,这样才能让孩子们的学习兴致被带动起来。
1、注意停顿。讲故事时注意停顿可以及时调整节奏,留给孩子们一定的思考时间,让他们能自主思考学习英语单词的含义。如:在“the big turnip”中讲到“i can’t pull it up.”时停顿,同时做一个拔的动作。孩子们根据动作明白了“i can’t pull it up.”意思,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2、注意交流。“眼神交流”是英语教师需要掌握的一门艺术,其不仅能在课堂上给孩子们暗示,也能辅助教师的教学工作[3]。如:“the big bad tiger”时,当讲到有人敲门时,我则将声音放沉、语速放慢、争大眼睛,用疑惑的眼神看着孩子们,然后问:“guess, who is knocking at the door?” 从而带领孩子们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3、注意运用。幼儿英语故事教学法中有许多句子是可以在生活中运用的,为了让孩子们的英语水平进一步提高,教师在讲故事的同时也可以鼓励孩子们运用英语知识。例:在“meilin and her new pet.”故事中出现了“what’s in it?”、“how long it is!”等句子。我则借此机会列举其它相关的句子,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运用英语。
结论
总之,故事教学法的运用是幼儿英语教学的改革需求,只有引进更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提高英语教学水平,让孩子们接触到最专业的英语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故事教学法,为孩子们呈现更好的英语课堂。
【参考文献】
[1]卢晨晨.幼儿英语教育体制改革的有效策略[j].英语教育研究,2009,30(4):39-41.
[2]张近东.故事教学法在英语学科教育中的运用[j].扬州大学学报,2010,16(12):40-43.
幼儿寓言故事范文2
关键词:故事教学;幼儿;语言发展
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的工具,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工具,是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儿童心理的研究成果和长期的教育实践已经证明,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掌握语言最迅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因此,发展幼儿的语言,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中,一直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而故事教学是幼儿园中最常见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时刻伴随着幼儿的一日生活,由此可见,故事教学在幼儿语言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故事激发幼儿的多向思维
故事是幼儿接触最多而又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爱听故事是幼儿的天性,故事中的情节,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讲述的兴趣。依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运用教育新理念,使幼儿在以自己为主体的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大胆自主地投入活动,得到发展。故事“小鼹鼠过生日”的内容比较简单。在活动过程中,我多处运用了开放式的提问,如:猜猜小鼹鼠过生日会收到什么礼物?汽车开得这么快,会发生什么事呢?小鼹鼠掉到河里怎么办呢?一个接一个的开放式提问紧扣主题,激发幼儿的多向思维,逐步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大胆猜想,能很快融入故事情节中,体会故事中青蛙等小动物原谅别人、帮助别人的情感。这样,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为幼儿提供了宽松的语言活动氛围,实现了良好的幼幼互动、师幼互动。幼儿在回答问题时能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使幼儿真正成为语言的主动建构者,促进了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二、故事优化幼儿的语言
在幼儿园常听幼儿把“李老师”叫成“米老师”,把“花”发音成“发”。3~6岁的幼儿恰恰处在生理和心理成长的重要时期,他们好模仿,而优秀的故事作品中的语言,是经过作家加工的艺术语言,优美、生动、形象,给了幼儿一个正确的示范,把幼儿语言方言化的现象、发音不准的现象,纠正了过来。如小班的故事《蝴蝶找花》,其中要求幼儿理解并学说这么一句话:“红花的颜色像我,红红的,我喜欢她,我要亲亲她。”幼儿们乐意学说还乐意表演,有个小男孩儿上来说完了还对着图上的红花亲了一口。再如故事《春雨的色彩》,里面的语言不光优美,还能开拓幼儿的思维,幼儿经过故事中语言的熏陶,在平时的说话中也能用上,雨滴落在植物角里,幼儿会说“春雨是绿色的,瞧,春雨落到吊兰里,吊兰绿了”。
但在选择故事上也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适合幼儿,我们要选择的是故事内容贴近幼儿生活,易于幼儿理解的,如《滚滚和蹦蹦》、《碗屋》、《做汤》、《祝你生日快乐》等。
三、故事促进幼儿的语言交往
在幼儿园里常看到这样的情景:(1)两个幼儿抱在一起,最后一起摔倒在地,然后老师过来了,批评了他们,其实像这种情况,并不是幼儿想使坏,了解后才知道:原来是一个幼儿请病假,好久没来了,今天病好了来园,另一个幼儿见自己的好朋友来了,不知怎么表达自己的心情,就使出了拥抱的一招。(2)一个女孩子在教室哭,而其他的幼儿都在操场上进行户外活动,问她为什么哭,她说:“他们把我围起来,不让我出来。”老师牵着她来到操场上,只见被小女孩告状的那些孩子们正玩得开心呢,并不知道自己对别人做了什么不好的事。这两件事,如果幼儿能好好地进行语言交流,就不会出现误会了。为了减少这些现象,使幼儿与幼儿之间能有良好的交往方式,故事教学在培养幼儿语言交往能力方面就显得很重要了。如故事《四个好朋友》中的小花猫、小黄狗、小公鸡、小白兔是怎样有礼貌地在一起玩;又如故事《熊猫的客人》中小白兔是怎样有礼貌地敲门,而小黑熊又是怎样地没有礼貌,“嘭嘭嘭”地乱敲门,通过两只动物的不同行为,让幼儿知道应该向谁学习。
四、故事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在幼儿园里,故事表演是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而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幼儿的语言是通过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运用而发展起来的”。故事里的角色形象具有鲜明的对比性,我们主张让幼儿通过亲身表演和体验游戏来促进幼儿的语言。如故事《小猪变干净了》中,为了让幼儿更能理解故事,常常用到故事的表演:小白鹅善良的性格,小猪毫不在乎的性格,小猪在小白鹅的帮助下变干净了,成为了大家的好朋友。在选择小白鹅和小猪这两个角色中,幼儿常常会选小白鹅。又如故事《小兔乖乖》,幼儿对凶狠的大灰狼一点都不喜欢,对可爱的小兔子们特别喜欢。由此可见,故事可以影响幼儿的审美能力,让幼儿知道什么是丑的,什么是美的。
五、故事促进幼儿的意志品质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保证活动顺利进行、实现预定目的的重要条件。幼儿由于年龄小,往往不能坚持完成一件事,或对一些事表现出畏难情绪。如有的幼儿遇到困难、挫折就只会哭,不够勇敢;有的幼儿在家里很活泼、很能说,但是一到人多或陌生的地方就表现出胆怯;有的幼儿有较强的依赖心理,在家里有父母帮着做事情,到了幼儿园什么都不会,而且做事没耐心。这都是幼儿缺乏坚强意志的表现。为了帮助幼儿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做事有足够的耐心,从小做一个经得起考验的人,我们可以通过故事的讲述,让幼儿从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入手,向故事中的人物学习,学做故事中的人物。如:故事《战胜大灰狼》,让幼儿学习故事中的小动物,不怕困难,动脑筋、想办法,最后战胜大灰狼;再如故事《小猫钓鱼》,教育幼儿做事要专心,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使幼儿领悟什么是好的意志品质,什么样的行为是意志不好的表现。
故事教学,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还锻炼了语言的发展,所以说,故事教学在幼儿语言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银.架起幼儿语言发展的桥梁[J].快乐阅读,2011,(6).
幼儿寓言故事范文3
一、倾听故事,在理解中丰富幼儿词汇
幼儿学习语言是从理解简单的词汇开始的,有了一定词汇的积累,慢慢再学会表达。因此,幼儿词汇量的多少,也决定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在语言发展的刚开始阶段,由于幼儿对生活认知不足,加上积累的词汇不够多,经常会出现一些乱用词的现象,乱用词就是对于一个词语,不能从根本上理解,不能根据事物的特点去描述,只是生搬硬套,造成表达上的混乱。如老师教给幼儿“可爱”这个词用来形容小狗之后,一些幼儿马上说出一系列“可爱”的东西,像“可爱的天空”“可爱的-大树”“可爱的小河”,等等。当然,还有乱造词现象也较严重,刚学了“白花花”这个词,有的幼儿就说出了“黑花花”“紫花花”类似的词语。这样的问题,肯定会影响幼儿语言的健康发展,所以,在幼儿时期,通过一定的方法丰富幼儿词汇是发展语言的必经之路。对于幼儿来说,最熟悉不过的是一系列童话故事,故事中有着丰富的词汇,平时利用每日固定的时间,由家长或老师给孩子讲故事,同时指导幼儿学会倾听,在理解中不断丰富幼儿词汇。
1、给幼儿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无论是在园内,还是在家中,好的语言环境至关重要。在家中,选一个安静的场所,有条件的放一点轻音乐,家长娓娓道来一则则生动的故事。在幼儿园内,老师给幼儿讲故事时,为了加深对故事中词汇的理解,可以借助一些色彩鲜艳、情境具体的画面来有重点地学习。丰富生动的画面吸引幼儿注意力集中,此时幼儿倾听效果一般较为理想。
2、教师的主导不能忽视。每一则故事,教师在讲前都要能把握住其学习的“听点”,幼儿在听故事时,到了关键处,教师可有意识地改变语调,提醒幼儿注意,有时还可以引导重复相应的词汇几遍,以便于幼儿理解积累。对于故事中重复的话语,可以带领幼儿一起说。当然,教师还不要忽视鼓励和表扬的作用,因为鼓励是孩子形成倾听习惯的动力,孩子表现不错,不要吝啬自己夸奖的话语,孩子表现稍有欠缺,换一个角度思考,鼓励孩子加油。这样,幼儿更乐于倾听,自然而然地会积累上更多的幼儿词汇,为语言表达打下基础。
二、复述故事,在模仿中发展语言能力
复述故事是幼儿园经常开展的语言活动。通过听故事,积累其中丰富的幼儿词汇是指导幼儿复述故事的基础。
为了提高复述的效果,我们经常通过提问来帮助幼儿理解所要复述故事的大体内容,里面有哪几个故事人物,发生的地点,什么事情,等等。然后再尝试让幼儿开始复述。指导幼儿复述时,我主要是让幼儿从模仿开始,在模仿中发展其语言能力。
1、模仿声色、动作。所谓有声有色、声情并茂,这是讲故事的理想境界。指导幼儿复述故事,要注重模仿老师的语音语调、神色表情、动作手势等,因为绘声绘色的复述、夸张自然的动作能够充分表现出故事的内容,同时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也让幼儿知道故事应该怎么讲才算好听、好看。经常性的开展这样的语言活动,我发现不少幼儿对讲故事产生了较大的兴趣,当他们一次次大胆地站在台上讲故事时,语言能力也随之渐渐地提高了。
2、关注细节、重点。一般来讲,幼儿在复述故事时通过老师的引导能够基本掌握故事内容,但由于幼儿的语言敏感度不高,有时候容易对故事中的细节或重点内容一点而过,从而不能展现故事给我们带来的语言魅力。因此,在指导幼儿复述时,对一些细节或重点内容的模仿,老师要予以强调和反复,让幼儿能够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编讲故事,在想象中培养语言能力
编讲故事是幼儿语言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而适合开展的语言活动,它重在引导幼儿根据提供材料大胆想象、大胆表达,在故事中表明自己对真善美的看法,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指导幼儿编演故事,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续编故事。老师选择一则故事,将故事讲到其中的一个关键处,然后停下,提问幼儿:“这时,会发生什么事儿呢?”“事情的结果将会是怎样的呢?”引导幼儿展开想象,编出下面的故事情节,然后讲述或表演给同伴听。
2、看图编故事。到了大班,可以组织幼儿看图编故事,指导幼儿从“图上有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会说什么?”这几个方面来说说图画,鼓励幼儿看着画面说出不同的故事情节。如果幼儿在讲故事时遇到困难,教师要适时点拨,予以帮助,引导幼儿展开想象。
3、实物编故事。平时我们还可以根据一些实物指导幼儿编故事,如幼儿带来的玩具,选几件放在一起,给他们一个场景,想象一下: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这些都可以让幼儿在丰富的想象中不断培养自己语言能力。
幼儿寓言故事范文4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第一幼儿园,银川 7500叭)
[摘 要] 故事是幼儿园语言领域活动必不可少的材料,故事结构指包含角色、时间、事件等要素及其关系的组合形态。利用故事结构,通过故事教学活动、区域游戏等形式,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复述故事情节,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发展。
[
关键词 ] 故事结构;语言能力;语言教育
故事是幼儿园开展语言活动的重要材料。幼儿都喜欢听故事,而且在他们听过许多故事后,会自发地复述、创编故事。这是因为幼儿在倾听、理解、记忆的基础上,逐渐了解了故事中的主要情节、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内容,开始有意识地利用故事结构元素来进行续编、仿编和创编等语言活动。相关研究表明,儿童听故事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在他们的长时记忆库中建构和存储大量有关故事图式的过程。受长时记忆能力的局限,个体通常不能保存所有故事细节,幼儿更加如此,他们会倾向于记住故事结构,因此已经形成的故事结构会在幼儿记忆重建中发挥导向作用。充分利用这种导向功能,可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复述、重构故事,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整体发展。
一、“故事结构”的概念
所谓“故事结构”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故事结构”一般指构成故事元素间的结构关系,例如《幼儿教育词典》对“故事结构”的定义是:以事件的发生、发展来推进情节的纵式结构,儿童故事特别强调结构的完整性和层次性。广义的“故事结构”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涵盖了构成“故事”的语言、事件、情节、人物、线索等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组合形态。如台湾学者王琼珠认为“故事结构”是从20世纪初期人类学家分析民间传说中演变而来,研究者们发现即使背景文化不同,人们在述说故事时都遵循着某种形态,故事中多包括主角、问题或冲突、主角试图解决问题的经过以及结局,后来这些元素被称为“故事结构”。也有研究者认为,“故事结构”指个体早期在接触阅读材料与活动中所逐渐发展出来的故事感。这种故事感会慢慢转化为储藏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心理图式,可以用来组织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种种事件。简言之,一个好的儿童故事都必然包含角色、时间、情节、结果等要素,同时这些要素循序渐进地展开,最终拥有一个明确的结尾。
明确“故事结构”的概念便于在幼儿园中利用故事开展语言领域活动,可以将“故事结构”的要素细化为以下六点:主角和配角、故事发生地点、故事主要问题、故事经过、故事结局、主角的改变或问题是否解决,其中可以把“故事经过”转换成情节示意图,以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故事的发展变化,从而加深幼儿对于故事的理解与记忆。
二、结合幼儿年龄特点,选取具有适宜结构的故事文本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成人应“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材料,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目前低幼出版物很多,界定一本儿童故事书是否适宜幼儿使用,要遵循一定的要求。好的故事一般都紧紧围绕一条主线展开,线索单一,情节或对话多次重复,同时故事的人物形象分明,结尾明快欢乐。这类故事能得到幼儿的喜爱,主要是因为3-6岁的幼儿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记忆具体材料比抽象材料好,注意具体的形象比注意抽象的形象好。但是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来说,并不是所有具备同等结构的故事文本都是适宜的,为此需要教师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
在幼儿园教育阶段,教师经常会选择“三迭式”结构的故事文本,例如《三只蝴蝶》《金色的房子》《三只小猪》等。具备这种结构的故事常有3个或以上的角色,以完整的情节贯穿始终,对话重复,便于幼儿记忆,是很好的开展故事教学的文本材料。但同样具有“三迭式”结构的故事,像讲述小猴子、大象、长颈鹿为小姑娘圆圆够帽子的《圆圆的帽子》就比较适宜小班年龄阶段幼儿使用,因为其人物对话和情节最为简单。《三只蝴蝶》《金色的房子》就适宜中班年龄阶段幼儿使用,因为其故事文本中人物更多,对话较为复杂,对幼儿的倾听、理解、复述等能力要求更高。大班幼儿喜欢的《三只小猪》《和甘伯伯去游河》等故事文本,则情节更为复杂、人物更为丰富,且故事情节也有了更多的变式。如《和甘伯伯去游河》增加了猫追兔子、狗追猫等小连锁式的互动内容,这对于大班幼儿的阅读理解力和复述能力都提出了挑战。可见,对具备相同结构的故事,还必须依照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语言能力来选择适宜的故事文本。
三、利用故事结构,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一般而言,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遵循一定规律。从1岁半开始,幼儿逐渐喜欢听故事,并能够听懂故事;到了3岁左右,开始能够复述简单的故事;到5岁左右,能较有序、连贯、清楚地复述整个故事,并且愿意把听过的故事或看过的图书讲给别人听。然而,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幼儿的语言能力就一定有所增长。有研究显示,在用书面语来讲述故事时,学前阶段的幼儿对故事的结构和知识了解的情况并不随年龄而增长。通过年龄不能预测幼儿掌握故事知识的多寡,学前阶段的幼儿对故事内容知识的掌握先于对故事结构知识的掌握。换言之,幼儿会先记住容易记的故事结构要素,如主要角色、结果等,然后在多次的重复倾听和阅读的过程中,幼儿才会对故事结构的其他要素有所了解,对故事的理解才会逐步加深。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故事结构,通过语言教学活动、区域游戏活动等来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一)利用故事结构,促进幼儿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
图画书一般都会叙述和描写事物或人物,儿童在阅读图画书的过程中逐渐了解这些叙事或故事的结构。在下一次阅读或者再听到这个故事时,儿童能顺利地进行回忆。对于学前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可能更关注具体的信息,例如故事的主角是谁,但是在大量的阅读活动之后,幼儿也会形成对于故事的阅读期待,例如在第一次听到三迭式的故事时,他们会一直追问“然后呢?然后呢?”到了大班年龄阶段,幼儿在自发创编故事时也会有意识地参照故事结构来进行创编,所以在集体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提炼提问、加强师幼互动等形式提升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以往的集体阅读活动中,教师可能更关注幼儿是否记住了故事的基本内容,所以提问较多关注故事的基本信息,这样容易导致幼儿在听故事时丧失兴趣。但明确了故事结构的基本要素之后,教师的提问会变得更有针对性,也更为开放,更能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如和孩子一起阅读《月亮的味道》这本书时,教师就可以请幼儿设想“之后还有哪些小动物会来?月亮到底是什么味道的?”等问题,同时引导幼儿想想“我们还看过类似的哪些故事?”幼儿自然会发现《猴子捞月亮》《我的兔子朋友》等故事都很类似。这样的提问就不会仅用对错来进行评价,幼儿还能和教师进行更为平等的交流。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能开阔幼儿的思路,让幼儿学会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从而有助于幼儿掌握关于故事结构的基本知识。
(二)利用故事结构,促进幼儿复述能力的发展
教师在讲故事时,一般都会问“故事里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结果如何?”之类的问题,引导幼儿掌握基本的故事结构要素,但是由于幼儿倾听习惯和能力的差异,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回答这些问题。利用不同于日常交流沟通的书面语言来讲述故事,对于幼儿的理解能力更是提出了挑战。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除了在集体的语言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故事结构进行教学之外,教师还可把根据故事结构中情节的连接方式转化的情节示意图投放于区域游戏中,让幼儿在自主游戏时,潜移默化地加深对于故事的理解,并帮助幼儿进行复述。
幼儿寓言故事范文5
一、寓言故事寓意现实化的教学策略
之所以称之为寓言故事,是因为其寓意。但是中国古代的很多寓言故事的寓意非常深刻,很难被幼儿理解,对幼儿不具有教育意义。因此挖掘寓言故事的教育价值,使其寓意现实化是寓言故事教学的重点。比如,《拔苗助长》原本的寓意是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然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中班幼儿来说却难以理解。因此我把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重点放在做事“不要着急”上,这对中班幼儿来说就相对简单多了。
二、寓言故事情节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有了现实化的寓意之后,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内化吸收是寓言故事的教育价值所在。比如,在寓言故事《拔苗助长》中,当幼儿了解了做事不能太着急后,我就将《拔苗助长》的故事情节进行情境迁移。在幼儿的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事情是因为着急了而做不好的。比如,穿裤子太着急了就容易把裤子前后穿反。又如,说话太着急了,说得太快了别人就听不懂。这些经常会发生在幼儿身上的着急事件会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活中当幼儿着急的时候。教师不妨用“拔苗助长”暗示一下,幼儿往往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更好地发挥寓言故事的教育意义。
三、寓言故事语言原汁化的教学策略
寓言故事短小精悍的原因在于其语言的简单精炼,一件事情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这就是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是现代汉语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在幼儿理解寓言故事的基础上,我们要尊重原创,让幼儿感受原汁原味的寓言故事的语言文化的优美,从而为后续自主阅读寓言故事奠定基础。比如,《掩耳盗铃》《郑人买履》等寓言故事用语对仗工整、平仄有韵。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解释这些字、词的具体含义使幼儿理解。但不要刻意修改寓言故事的名字和其中的内容。使幼儿失去接受古代优秀文化的机会。
四、寓言故事内容画面化的教学策略
幼儿寓言故事范文6
关键词:幼儿园;早期阅读;幼儿读物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俗话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环境对人的熏陶绝不亚于教师的谆谆教导,尤其是对3~6岁的幼儿,环境的熏陶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培养幼儿早期阅读的习惯,教师首先要做的是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而怎样的阅读环境才是最好的呢?首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外在阅读环境,即教师可在教室的墙壁上、走廊上等布置一些有关阅读的规则、知识等,或给幼儿提供一个“阅读区角”,给予幼儿阅读的空间,抑或是规定阅读的时间,那么久而久之,幼儿便会养成在固定时间、固定空间中阅读的习惯。其次,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内在阅读环境,这便是教师的榜样作用,在幼儿园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幼儿有所影响,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自己的榜样作用,有意地提供给幼儿正确的阅读示范,如,轻轻地翻阅读本,不在读本上乱涂乱画,阅读时旁边放一个小本子等,在榜样的无形影响下,幼儿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必然会有所提升。最后,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提倡构建书香家庭活动,家长在家抽出时间陪幼儿阅读对幼儿的阅读习惯养成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幼儿园为了督促家长的阅读情况,每周都邀请家长来园给幼儿讲故事,每学期都评选讲故事精彩的家长。幼儿园老师利用班级微信群布置幼儿家庭阅读作业,并要求家长把幼儿阅读情况上传视频。以上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二、选择适合幼儿的绘本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因此,幼儿园和教师在为幼儿选购读物时,一定要切记选择适合幼儿的,而怎样的读物才是适合幼儿的?第一,读物要与幼儿的年龄阶段相适应,教要尽可能地选择颜色鲜艳的、图画多文字少的、寓意在幼儿理解范围之内的读物,比如,绘本作为幼儿的启蒙读物,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传达道理,其画面精美、语言诙谐幽默的特点不仅与儿童心理和年龄结构相符合,更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与优美”的要求相吻合;第二,读物内容要迎合幼儿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为幼儿选择读物时,不妨将读物的选择权交给幼儿,这样幼儿会因是自己选择的而对该读物产生极大的兴趣。
三、采取多样化的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是早期阅读的关键所在,多种形式的阅读方法不仅能激发幼儿对读物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幼儿的阅读水平,使幼儿对读物内容有更深的理解,这无疑是大大促进了幼儿“最近发展区”的发展。然而大多数教师在早期阅读教学时,总是一味地以自我讲述为主,幼儿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样不仅大大限制了幼儿的创新性思维,而且这种单一枯燥的阅读方式也极易使幼儿丧失对早期阅读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早期阅读教学时,要切记采用形式多样的阅读方法。
例如,对《猜猜我有多爱你》这个绘本故事,在第一遍阅读时,教师可先让幼儿自己大致翻看一下绘本的所有内容,使其对绘本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看懂的部分,自己喜欢的部分;在第二遍阅读时,教师在逐页讲述过程中,首先要做的是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绘本的封面,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看到的内容,对开始识字的幼儿,教师可引导幼儿认识这本绘本的题目“猜猜我有多爱你”这五个字,然后逐页阅读;在第三遍阅读时,教师可引导幼儿回想父母对自己的爱,鼓励幼儿跟爸爸妈妈讲讲这个有关爱的故事;第四遍……第五遍……教师可循序渐进地改变阅读形式,使该绘本变得更加丰富。
四、关注幼儿读物的延伸功能
前面提到,很多教师在早期阅读教学时往往青睐绘本教学,因此为了充分发挥绘本的最大价值,教师要注意绘本的延伸功能,比如,绘本故事就像是寓言故事一样,其中必定蕴含着一定的道理,但它又与寓言故事有所不同,寓言故事主要以揭示道理为主,而绘本故事主要在引导幼儿欣赏绘本中的精美画面,培养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画面固然重要,但绘本故事中蕴藏的知识也不容忽视,因此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绘本阅读时,也要适时地通过提问、角色表演等方式激发幼儿对绘本故事的思考。
总之,早期阅读习惯的养成对幼儿今后的社会性发展、表现力和创造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尽己所能地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挑选适合幼儿的读物、采取灵活多样的阅读方式,充分挖掘和利用幼儿读物的教育价值,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