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夜书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夜书怀范文1
关键词:危;字义;对仗;背景
杜甫《旅夜书怀》一诗被选入语文教材和唐诗文集,对“危樯独夜舟”一句中的“危”字多注释为“高耸的、高高的”。本人认为,这个注释值得商榷,在这里,它不单有空间指向上“高”的意思,还有内在心理上的“害怕”、“担忧”、“不安”之意。这一层含义不容忽略。
首先,从字义上分析。“危”的小篆字形上面是“人”,中间是“厂”,意思是人可以居住的山石之厓岩,下面的“卪”,像人扶着膝盖屈身下跪的形状。总之,人站在山崖上,心惊胆战,害怕得屈身下跪。《说文解字》把该字解释为“在高而惧也。”[1]据此,单纯释义为“高高的、高耸的”是不是舍掉了一层含义,有些偏颇呢?
第二,从对仗角度来看。这首诗为五言律诗,律诗一般只要求颔联和颈联保持对仗,但该诗首联也运用了对仗修辞,还运用了“列锦”手法将一系列名词景物铺陈开来,构成一幅图画。“细草”对“危樯”,“岸”对“舟”,一边是岸上陆地,另一边是水中景物,其中水中景物和岸上景物形成对比。并且岸上陆地和水中景物,很明显构成了“反对”,即上下句内容相反,对比鲜明,《文心雕龙》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2]“细草”纤细柔软,听从外力的驱使,随风摇摆,难道不正是诗人无法把握自身命运的形象化描述吗?而后半句中,诗人目光由低低的岸边抬高到江上孤舟和桅杆,孤舟在大江中孑然独立,桅杆高高,极为醒目,而且随着诗人视角的上升,感情的内化,不由自主比附到自身命运上来。高耸的桅杆,令人心神不安,如果说“细草”给人的感觉是“秀美”,那么“危樯”便是以一种欺凌姿态,携恐惧不安逼迫而来,呈现出“崇高”之美,恰与上半句给人的“秀美、渺小”之美形成对比。
第三,结合诗歌创作背景。公元765年4月,诗人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这首五言律诗大概是他舟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榆州(今重庆市)至忠州(今四川忠县)一带时写的。诗人仕途不顺,在旅行途中的夜晚萦绕心头的不是游山玩水,而是个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因为“老病休”了,如果说他面对星垂平野,月涌大江而心情迭起、意气蓬勃,那首句中细草微风和高高的桅杆就让诗人无动于衷吗?桅杆在风中孤独而立、动荡不安,个人的渺小与不安呼之欲出,诗人伤感、不安的心情与景物的状态相互融合,达到内外合一、圆融不分的境界。再联系下文,诗人“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同样抒发了一种飘零沉吟,在天地之间寻求栖身之所的不安状态。这样看,“危樯独夜舟”不单单是描写桅杆之高,还有比兴的意味。因此,将“危”字理解为“高耸而令人不安”的意思,是站在诗人处境、心情和全诗意境和谐角度上做出的合理阐释。
总之,“危”字“高耸而令人不安”的意思,在字义、修辞和诗人自身以及诗歌意境各个角度上贯通无碍,本人认为此解合情合理。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144.
旅夜书怀范文2
2、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5、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旅夜书怀范文3
可见,语文姓语名文,语文教学就是练语习文……语文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
一.以读为本,理解文本:让语文课堂沐浴于音韵美。
读出情感――让语文课堂沐浴于音韵美。意在引导学生朗读文本,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能力,初步体味诗歌内涵意境。
【课堂呈现示例1《乌夜啼》】
1.诗词是文字的意念,它有错落有致的节奏、高昂低沉的韵律,需要我们反复朗读、细心体会,方能接近作者的心灵。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1)感性的表现:字音、节奏、语气。(2)理性的把握:意象、人物、情感。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文本的内容,结合注解,读准字音,把握文章主旨。3.带着问题思考:诗中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是哪一个字?4.个别学生朗读,学生讨论,明确:恨。5.带着“恨”的情感齐读课文。6.“恨”是如何表现出来的?7.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8.……
学生在朗读时注意了诗词错落有致的节奏、高昂低沉的韵律。只要朗读时细心体会,就不难走进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使人情感共鸣,事理共享,还能让人体验古诗词的音韵美。
二.以问为导,体味情感:让语文课堂蕴藏于情韵美。
以问为导,让语文课堂蕴藏于情韵美意。意在以问题为引导,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
【课堂呈现示例2《咏怀古迹》其三】
学生反复诵读,讨论诗中王昭君是否怨恨?
1.学生讨论。2.说出自己的理解。老师明确:老师不认为她有怨恨。王昭君,多数人看到的是她沉鱼落雁的美丽,她在汉元帝的深宫里,不过是个失宠的宫女,风光出塞,却做了千年草原之上的尊贵的国母,又何来怨恨可言?作者却说她怨恨,诗中哪些诗句表明昭君是怨恨的?3.小结。毛延寿的那颗伤父落泪痣让昭君做了三年冷宫人,一封和亲书,虽然换来了“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的短暂和平。但,她的美却终老在了单于父子的怀抱。难怪评论家金圣叹发出“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的感叹。4.齐读: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三.以品为基,探究内涵:让语文课堂流淌于意韵(蕴)美。
以品为基,让语文课堂流淌于意韵(蕴)美。意在以品读为主,品读诗歌的语言,品读诗歌的意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
【课堂呈现示例3《旅夜书怀》】
要求:学生带着诗人的忧愤和沧桑,反复诵读,读出诗人的孤愁与深沉。
1.诗人孤独的情感是通过哪些诗句表现出来的?2.学生讨论。3.知人论世、链接背景。4.学生分析(意象、借景、抒情)。A.意象:危樯 夜舟 星 平野 月 大江 沙鸥 B.手法:借景抒情
从意象着手,把握诗的情感不失为品诗的有效方法。
5.师生明确:诗人年青时,满怀壮志,意凌东岳,报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期望,等待朝廷的重用,可结果被挤出了长安,本希望“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能勉强栖息一枝,暂时借幕府偷生,可是好友的相继去世,他无奈地发出“万事已黄发,残身随白鸥”的感叹。
四.以写为根,写出感怀:让语文课堂陶冶于神韵美。
以写为根,写出感怀:让语文课堂陶冶于神韵美。意在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整合课堂知识的能力。
【课堂呈现示例4《旅夜书怀》】
结束语:请以“我眼中的杜甫”,写一首小诗(散文)。
附:学生作品
杜甫/你佝偻着腰/穿越/盛唐的繁荣和中唐的衰颓/你细数着人民的辛酸与血泪/你忧虑着国家的兴亡与安危/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冲斥你那/无人知晓的心酸悲痛/战哭多新鬼,愁吟对老翁/凝聚你对/战乱荼毒、权贵奢靡的满腔悲愤。
质本洁来还洁去,摒弃浮华,回归本色,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把语文课当语文来讲。简单、平淡,让语文课真正成为绿色生态的语文课堂,教出原汁原味的语文。
旅夜书怀范文4
吕叔湘先生曾撰文指出,语文教学存在着“少慢差费”的严重弊端。用“少慢差费”这四个字来形容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的现状也是恰如其分的。
1.“少”。指教师方法指导少,甚至无方法指导。有些教师布置作业时,笼统地一句“回去看书!”既不规定看书的内容,也不提出看书的要求,更没有提供看书的方法指导,自然也不会有看书的反馈与评价方式了。即便有方法指导,也是有限的几种,相对陈旧落后,往往跟不上学生的实际需求,可能造成学生自学兴趣的消退和自学能力的倒退。
2.“慢”。指学习能力提升慢,甚至没有提升。当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高考指挥棒的约束,高中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时间+汗水”等简单、陈旧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学抹杀了语文的特征,自主学习的内容停留在“背”和“练”的低水平线上,至于“质疑”、“合作”、“体验”等探究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展。
3.“差”。指学生自学习惯差。由于课堂教学教师包办代替太多,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琢磨的时间少,自己活动的时间少,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长此以往造成了学生自学意识淡薄、自学行为缺乏自制、自学习惯懒散,主动性较差的局面。
4.“费”。指学生自学效率低。由于自学内容缺少梯度设计,过简或过难,自学便少了挑战性或成就感;自学形式单一乏味,方法指导陈旧,自学便少了趣味性;自学反馈与评价缺失标准或标准模糊,自学便少了源动力。
综上所述,学生自主学习收效甚微,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现状的确令人堪忧,如果我们教师能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改革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学生自学习惯培养和方法指导,全面提升自学能力,那么这种现状肯定能改变。微课的出现和使用为现状的改变提供了契机,笔者在对微课的研究和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微课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的重要作用。
二、微课应用于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主张的界定
在自学过程中首先要简化知识目标,压缩知识密度,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内容;其次要实现自学方案的个性化指导,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学能力。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自主活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对策,及时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导。要寻找一个能满足这些要求的载体,“微课”能助我们一臂之力。
1.微课的含义。微课,或者称为“微课程”,是一种以学生为主、先学后教,关注学习过程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
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姚正东认为“微课程的学习,体现了‘微’的特色,短暂、高效。虽然学生每次只接受少量的新知识,但这样更易吸收,且能以此为契机。”胡铁生认为“中小学微课视频长度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58分钟最为适宜。”各位专家对微课概念的界定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就是微课程主要使用微视频作为记录教师知识技能的媒体,应用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2.微课的特点。基于以上理解,与传统的教学网络资源相比,“微课”资源的特点是“短、小、精、趣”。“短”即时长一般为58分钟,非常符合学生的视觉驻留规律和认知学习特点。“小”即教学目标小,一次一个知识点,简单。“精”即教学内容精炼,选择重点、难点、易错点。“趣”即教学形式生动有趣(视频、音频、PPT、文本等格式的媒体),教学设计富有创意。
三、微课应用于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的实践路径
1.预习激趣。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而教师必须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制作录屏软件或手机,自行设计,以创意取胜,进行生动活泼的切入。原创的故事、朗诵、表演、绘画、手工制作等多种形式,比网络上固有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更能吸引学生,既丰富了激趣材料与手段,又增强了针对性。在教学庄子的《秋水》时,可以一边用录屏软件录制气势磅礴的黄河、波涛汹涌的大海等动态视频,一边添加手绘“河伯”人物形象,再将教师的人物配音添加音频效果,重现寓言故事的现场,让学生充分感受、体会河伯的自省,从而激发自学兴趣,开启文本学习。
2.重点解析。高中阶段的学生课务繁重,在自主学习方面如果能直击重点,攻克难点,辨清易错点,则抓住了学习的主要矛盾,等于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高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微课的教学内容短小精悍,最适合重点、难点、易错点的学习。一次微课只教一个知识点,多个知识点集聚成一组微课,即一个微课程。在58分钟内能否讲清、讲透、讲活知识点,取决于微课设计能否发挥抽丝剥茧的作用。用微课设计重点知识解析,一定要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如“句子在文中的作用”这一知识,要依次对“内容上”、“结构上”、“人物上”、“感情上”、“主题上”五个方面的作用进行逐层解析,将知识精细化,分解到最小的脉冲点。重点解析适合用录制PPT的方式,排除音影等干扰因素,直观、集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巩固反馈。在巩固反馈这一方面,可以说微课大有可为了。除了常规的PPT录入习题、卡片手写习题外,录屏软件里有练习设计功能,教师设置好答案、分值,反馈练习就编写完成了。学生做完就会自动评分,非常方便、直观。比起纸质的练习,学生可以反复操练,逐步提高。在安排《相信未来》诗歌自学反馈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尝试利用录屏软件录制朗诵音频,自主选择背景音乐和主题画面。也可以同学互助,合作完成后上传至班级博客,再让全班同学点击评分。
旅夜书怀范文5
古典诗歌中的表现手法是诗人用来抒感、表达主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创作者往往借助各种表现手法来表达思想情感、阐述哲理,表现写作意图。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比(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情感)、兴(托物起兴,借某一事物的开头来引起正题中要描述的事物和要表现的思想情感)。发展到现在,常见的表现手法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等)、欲扬先抑、以小见大、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乐写哀、对比映衬、典故、想象、象征等。
解题金钥匙
在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这一知识点时,命题者往往从多个角度入手,常见的考查角度有以下几点:
一、情感态度角度
题型:1.诗句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诗句通过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3.诗句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来阐述什么样的哲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解读:反复阅读诗句,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层含义,结合诗歌主旨、意境和创作的时代背景等来分析。如“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诗人先写“地”“鸦”,而不写“月”,但却让我们分明感受到月亮的存在,因为“地白”“栖鸦”是月亮朗照的结果,既然地白如霜,栖鸦可见,即使诗人没有明写“月明”,我们也可以处处感到“月明皎洁”。因此这两句是实写“地白”“栖鸦”,虚写“月明”,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同时又暗扣“望月”这一诗题。
答题要点:表现手法+抒发的情感。如通过对比、欲扬先抑、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衬托等表现手法,抒发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建功立业之豪迈,离别思乡之愁绪等。
二、意境形象角度
题型:1.描述诗句中通过表现手法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其中的含义。2.诗句通过什么表现手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3.诗句通过什么表现手法塑造了怎样的形象?4.对运用表现手法来描绘画面、情境的诗句进行扩充性描写。
解读:我们要通过形象思维,借助联想和想象,感知诗句中的景物和形象,体会诗歌中的情境、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诗人在描摹细致委婉、隐秘难言的情感时,往往通过景物来渲染或衬托。如“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张可久《清江引・秋怀》)中,前两句道出诗人的思乡情。然而这种思乡之情有多深有多浓,诗中并没有直接表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一组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那么诗人为什么要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因为他要衬托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显然,这里用的是以景衬情的表现手法。
答题要点:意象特点+表现手法+深层含义。
三、整体分析角度
题型:1.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2.从表现手法上对诗歌内容作整体分析。
解读:根据诗歌内容,可侧重赏析诗句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戴叔伦《兰溪棹歌》)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群争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答题要点:表现手法+描绘的情景+抒发的情感+表达的作用。
模拟训练题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旅夜书怀
[唐]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本诗前四句写“旅夜”的情景,试分析一二句的景物描写与三四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不同?
(2)本诗后四句是“书怀”,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本诗的七八两句。
2.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杜甫《春望》首联言明春望所见,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怀凄然。
B.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将明月拟人化,想象奇特。
C.白居易《观刈麦》中“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侧面写尽农民矛盾的心理。
旅夜书怀范文6
一、写景艺术:动静结合,远近结合
本诗诗题即已言明是因秋感兴,故开篇从秋景下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玉露”暗示天寒,枫树叶落而知秋至。枫叶并非玉露所伤,诗人故意用“凋伤”一词,化静为动,同时妙用红枫白露,共同构成色彩丰富的画面。这样富丽温暖的颜色一并消陨于肃杀的秋气之中,使悲凉的意味更显浓烈。之后,作者又将玉露凋伤枫林枫叶这一特写镜头猛然拉开,仿佛从遥远的空中俯瞰巫山巫峡,阴沉萧瑟,使人顿生悲壮苍凉之感。
在写景上,如果首联展示的是滞凝幽冷的静态美,那么颔联呈现的就是壮阔激荡的动态美。“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江间波浪汹涌滔天,边塞风云笼罩大地。“兼天”二字显然有夸张之意,又着一“涌”字,那如巨龙腾跃的西江之水,其滔滔滚滚奔流不羁之势立刻显现了出来。一个“兼”字,写出了风云激荡横扫天地的动态。同时,诗人的视点由江面升至高空,又由天空转回地面。诗人纵目驰骋,视觉联结上下远近,犹如巨笔挥洒,描绘出一幅壮阔雄浑而又黑云压城、气势逼人的肃杀秋景来。
二、抒情艺术:景情交融,寄情深远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再开,表明诗人羁留夔州已是两年。岁月如水,不停地流逝,老病衰颓的诗人有家难归,只能停驻他乡。想到此,诗人不免伤感难耐对菊垂泪。“丛菊”句犹如诗人《春望》中“感时花溅泪”之句,亦是以乐景衬哀情。而此泪细想来,去年亦曾洒过,新愁旧怨齐涌心头,更显悲凉之深。孤舟羁系于他乡,而不能抵达家园,因而又牵动了诗人的故园之思。几丛野菊,一叶孤舟,又何尝不是诗人自我的象征?都一样经历风霜,漂泊无依。这些意象之中饱含了多么深沉悠远的内心情感啊!
三、炼字、炼句艺术:高度概括,洗练新奇
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他作诗时“改罢自长吟”,因此“句无剩字”。他善于以高度概括的语言,抒写复杂而深沉的思想感情。
在“玉露凋伤枫树林”一句中,使用“凋伤”一词,主动意味极强,化无意为有意,变无为成有为,明显是炼词的结果。颔联中一个“涌”字,其炼字之功类似于《旅夜书怀》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涌”字。江波涌然上跃和明月涌然而出一样,不都更突出江流汹涌、势不可挡的雄浑壮美吗?
为突出所写事物,使诗歌语言显得更遒劲苍老,杜甫还特意将诗中词语或句式进行错综、倒装,这也是一种炼句手法。“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正如丛菊开不出泪来,孤舟亦系不住归心。诗人本意是要说昔日曾流的泪因丛菊再次开放而又引发,故园之思因孤舟羁留他乡而被再度勾起。
四、结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