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背后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幸福背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幸福背后范文1

看到阳春三月的景象:柳条上满是嫩绿的芽儿依附着新枝;幼小的雏鸟总在抓着鸟妈妈的一直翅膀;公路旁的野花也有栖息的根土……不禁想起了自己。每次受委屈了都回家喊“妈,我难受”;每次心情不好了都回家喊“妈,你今天怎么这么丑。”;每次失意了都回家喊“妈,我到底该怎么办?”;每一次……每一次都是伤心,痛苦,失望,徘徊,每一次都有母亲在家等候,而且没有一次找不着她的时候。我不正像一直胆小的雏鸟等候母亲的教导与鼓励,慢慢探索着前方的黑暗道路,慢慢成长吗?

是啊,母亲常在身旁。她都不畏惧困难为我做榜样,她不担心在家的身体与白发,她勇敢的维护自己的孩子,她什么都不怕,她唯独怕孩子们长不大。

还及得曾经有多少个选择的岔路口,我迷失了方向,她不曾有过谩骂与怨恨,色是悉心地一步步教导,让我走一步,再走一步。就像被困在大山里的孩子一样,最终摸索着回了家。她的孩子在她的引导下越走越快,可她却越走越慢,越走越昏暗。他的汗水噙满了了慈祥的脸颊,一向自信满满的她俞来俞老,愈来愈不在乎自己的快乐。而是以我的快乐而快乐。孩子快乐了,她也就满足了。

幸福背后范文2

关键词 幸福课堂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5-0124-02

2012年9月,作为龙华新区成立以来的第一所公办学校――书香小学,正式成立并进行依法办学,办学初期,校长聂细刚先生提出了“让学生享受幸福的教育,让教师体会教育的幸福”这一办学愿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可以因此多些安静,独具闲暇、快乐、幸福及坚实;教育追寻的终极目标是让生命成长中的点滴凝聚成幸福之光,让“有光”的课堂照亮师生,成为我们追寻的目标。

2015年10月,我们发现了幸福教育背后的秘密:课堂温度、教育宽度、知识密度、学科深度。将这四个维度兼顾有之,学生方能收获,才会乐此不彼,才能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双赢。即让学生享受幸福的教育,让教师体会到教育的幸福。“课堂温度”体现了教学的驱动力,“教育宽度”体现了教育的公信力,二者共同呈现出教育引摄力,课堂中体现出引摄力的具体表现为:教学中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又能唤起学生内心共鸣,以纯真完美的教态,良好的教师形象,精粹的教学语言与学生共舞,它会让学生更加乐学。“知识密度”体现了目标执行力,“学科深度”体现了思维创新力,这二者共同呈现出教育突破力,它会使课堂更加有效、高效。

《教育温度》是林格撰写的一部教育学的散文性理论专著,共66篇章,每篇针对一个普遍性的教育问题,结合生命的普适性,从人性的角度出发,阐述教育的问题、教育的哲理。全书贯穿了作者鲜明的教育价值观――做温暖人心的教育。

教育的宽度,当我们把它当作一个课程的时候,教育会变得很宽很宽,如果你要成为一个有领导力的人,最重要的是让别人喜欢你,别人如果不喜欢你,就不会追随你;别人不追随你,你就不是领导,最多是一名管理者,这就是教育的深度,配合培养目标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教育的深度表现在怎样寻找老师和学生发展的动力。动力来自内心,许多时候,做管理的人都太急了,希望今天做这个,明天做那个。但是有时候却事与愿违。书香小学办学5年来,以“书香致远,幸福成长”为学校的办学理念,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来看:学业成绩是学校的生命线,幸福指数是学生的生命线,合二为一,因此,教育应该关注全人生幸福。从全球147个国家,中国人的幸福指数排在120多位,如此的不幸福,作为当今教育的先行者,最具变革力学校的领导者,聂细刚先生决定从小学起,让学生享受到教育的幸福,让教师从站讲台开始,就体会到教育的幸福。如何才能提升教师、学生的幸福指数呢?

1.实现教师职业幸福。教师的职业生涯大概在35―40年;有不少教师在15年之后,便会产生职业倦怠,少数教师会躺在功劳簿上度过其余的岁月,心中便有“年年岁岁花相似,翻开教案上讲台”的惰性,备教材、备学生的过程在无形中被减少,以至于课堂上,对的只是知识点,而对象还是多年前固有的对象,因材施教成了一纸空谈,基于此,书香小学的校长聂细刚先生在全国各地讲学时带上部分老师到全各地上示范课,让学校的老师逐渐走向全国,让年青的教师迅速地走向教研发展之路。近年来,一部分教师脱颖而出,参加龙华区组织的教师综合素养大赛一举夺下九个一等奖,一个特等奖,代表龙华区参加了深圳市的总决赛。

2.关爱成就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对于怀孕的教师,学校工会会在第一时间为他们送上一件防辐射的孕妇装,小小礼物代表了学校的关爱之心;书香洗车场,老师们从早到晚在学校里上班,没时间洗车,学校在食堂后面的空地上利用有限的空间为老师们搭建了一个洗车场,教师自己抽空可以将车开到那里去清洗,节省了老师的时间,老师也会更加努力地工作;爱心蔬菜,学校在楼顶种植了很多蔬菜水果,每逢周二周四办公室会采摘蔬菜到年级组,让老师们在下班时间提着蔬菜直接回家做饭,老师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在备课改作上,一举多得。

幸福背后范文3

[关键词] 《乌云背后的幸福线》;个人价值实现;奋斗精神

大卫・拉塞尔的作品总是从现实社会状态出发,刻画出一个又一个脱离社会又试图重归社会的“边缘人”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乌云背后的幸福线》在2012年上映之后就获得了许多好评,詹妮弗・劳伦斯也因此片荣获85届奥斯卡影后桂冠。电影中的“积极向上”的主题是一大亮点,从心灵创伤中走出来,将自己融入到乐观的社会状态之中,更让我们感受到电影艺术带来的温暖感觉。

一、电影《乌云背后的幸福线》简介

帕特偶然看到自己的妻子尼基在浴室中与别的男人有染,他的情绪开始失控,并患上了躁郁症,他因此被父母送到了精神病院进行治疗,8个月后他出院了,他一心想找到尼基,但是尼基早已搬走,这让他大为恼火。父亲失业了,他靠维持生活,帕特因此与父亲之间隔上了一层心灵隔膜。帕特在好友尼罗家中认识了蒂凡尼,蒂凡尼的警察丈夫去世了,她的精神因此崩溃。蒂凡尼对帕特很快产生了好感,虽然蒂凡尼的脾气让帕特很不适应,但是在几次交流之后,二人决定进行一次交易:蒂凡尼替帕特给尼基送信,帕特做蒂凡尼的陪练舞伴。一次,父亲输了钱,他将账算在帕特失控的情绪上,而帕特因为陪父亲看橄榄球比赛没有去蒂凡尼家陪练,蒂凡尼因此找上了门。经过蒂凡尼的据理力争,她获得了帕特父亲的信任。帕特父亲最后决定和赌友再赌一场双重局,一是他的球队赢过对方球队10分以上,还有就是帕特和蒂凡尼的舞拿到5分。帕特没有信心坚决不同意,蒂凡尼无奈只能骗他说尼基也会去比赛现场看比赛。其实在之前帕特就发现自己从蒂凡尼处拿到的他的妻子尼基的回信根本就是蒂凡尼自己写的,于是情愫暗生。最后帕特的父亲双重局赌赢了,但是当蒂凡尼在看到帕特走向他妻子尼基并做出很亲密的动作时,她哭着跑出舞场,帕特早就爱上蒂凡尼,追上她拿出自己一周前写的信给她,表达心迹,圆满结局。

二、在压抑中看到希望

帕特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用积极心态去面对,早晚会拨开乌云,寻找天空中属于自己的幸福线”。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曾经是高中历史老师,他的事业蒸蒸日上,但是妻子尼基对他的背叛让他陷入了一种可怕的境地――躁郁。他歇斯底里对着空气讲话,有一点不顺心的事发生就会大叫大嚷,因为当他失去自己的妻子,他就感觉自己的世界已经变得空白,生活毫无意义。精神病院的药物让他变得发胖、头晕,所以他逃避吃药,用运动保持自己的体重,期待着用最美好的形象再次得到尼基的青睐。但是尼基已经“不在”,他心中因此形成了更加浓重的“离愁”,暴躁、悔恨交织在一起,使他不能安静下来。

电影中帕特将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一书扔出了窗外,因为他对小说中悲惨的结局很气愤,所以就将他的父母叫起来听他唠叨,他被生活打击得体无完肤,又从书中得不到丝毫安慰。因此,他决定走出家门,躁动、抑郁的心情从他奔跑的运动中暂时不复存在,但是当他停下来就会重新去考虑尼基的事情,情绪变得更加躁动不安。女主人公蒂凡尼也是患有躁郁症的人,她的丈夫去世不久,一个人的孤寂生活让她彻底与现实社会脱钩,她与人交流的能力渐渐消失,进而变成了情绪暴躁、行为怪异的“边缘人”。帕特和蒂凡尼都经历过人生打击,一个即将失去自己的妻子,一个还没在丈夫的死讯中脱离出来,他们生活在压抑的环境当中,歇斯底里、躁动不安成为他们生活中的真实写照。

乌云暂时笼罩在他们头上,但是当他们开始合作,心生好感的时候,他们头上的乌云渐渐散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帕特的努力没有白费,蒂凡尼的争取最终换来了帕特对他的爱,他们收获了爱情,也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个人魅力。人的生存价值正是在乌云笼罩的时候被很好体现出来,他们没有放弃一丝希望,在一点一滴的积累当中,奉献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压抑”只是一个可怜的敌人,当主人公们变得强大,心中充满爱,“压抑”从他们的心头渐渐散去,他们成为社会成员中的正常的一分子,也在对彼此的帮助之下了实现了个人价值。“生命的与意义在于运动”,他们逃离了躁动,并用新的行动代替,收获了真心实意的情感,完成了人生一次疯狂的救赎之旅。

三、心与心的沟通建立真正的情感

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外乎亲情、友情、爱情等,电影中,帕特经历了一次失败的爱情,他的妻子尼基与别人私通,他因此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当他从精神病院回到家里的时候,他与父母之间又出现了心灵隔阂,他无法与社会上的正常人进行沟通。父亲只在乎自己的生活,他与电视为伴,但是帕特怎么也无法理解父亲的怪异举动,父亲眼中只有橄榄球和金钱,而帕特心中只有尼基。大卫・拉塞尔自己表示当初吸引他的原因是原著小说中的父子关系,而在影片中,他看似把重点放在了帕特和蒂凡妮身上,但实际上一点也没松懈对父子关系的处理,所以有人说这是一部比原著小说更为精彩的改编电影,一是把文字还原成的影像在绝大程度上尊重了原著,二是加强了原著中的戏剧冲突,在情节的处理上更具戏剧性。

同样,帕特与所谓的社会中的“正常人”也在进行深层的心灵沟通。好友罗尼试图帮助帕特走出心灵困境,他是社会上的“正常人”,但是他被生活、工作压抑得喘不上气来,他向帕特倾诉这些的时候,帕特根本就无法理解,因为他们生活在两个极端世界里,一个将自己封闭起来,接受着自己的妄想带来的心灵摧残,一个在这个世界上奋斗,家庭在表面上看起来幸福美满,但是自己已经被现实打击得体无完肤。

直到蒂凡尼的出现,才让帕特发现了世界上与他“同病相怜”的人的存在,只有蒂凡尼的怪异举动、暴躁情绪让他如沐春风。当两人针锋相对口无遮拦的时候,观众都会明白他们遇见了对的人。当然,蒂凡尼首先卸下了自己的“防备武装”,她对帕特示好,祈求能够与他有“一夜风流”的经历。可事与愿违,帕特还是爱着尼基,他与蒂凡尼虽然有了真正的心灵沟通,但是他坚持相信尼基还会回到他的身边,他执著地追寻着尼基的脚步。当蒂凡尼邀请他成为自己的舞伴,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因为蒂凡尼能帮助他送信,他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蒂凡尼的身上。而蒂凡尼也孤注一掷,期待着能够在亦步亦趋的舞蹈训练中让帕特爱上她。两个人的灵魂碰撞出闪亮的火花,他们的精神在舞步中交融在一起,远离了纷繁精彩的外部环境,逃离了饕餮盛宴般的花花世界,他们在舞蹈室里的每个动作为二人世界增添了美轮美奂的生命亮点。这就是他们存在的价值,远离尘嚣,进而忽略物质世界的存在,没有世俗对他们的打扰,他们仿佛回归了“本我”,生命之花绽放,心灵之窗为各自敞开,逐渐明朗的心灵格局带着帕特和蒂凡尼自由游弋在时光河流当中。

四、个人理想与个人情感的完美结合

帕特时刻不忘记找回尼基,蒂凡尼时时处处为帕特着想,帕特父亲总是想着通过一夜暴富……电影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他们生存的意义就在于实现一个又一个的理想,但是当梦醒来,他们依然没有摆脱现实困境,个人情感仿佛被某种看不见的东西封闭住了,物质的享受不足以将心头的乌云拨开,他们挣扎着寻找这股动力,期待着能够摆脱现实困境。

当撕心裂肺的蒂凡尼与暴躁不安的帕特成为搭档,他们的情感交流看起来那么可笑,但是不要忘记,他们都有个人情感,他们在相逢、相知中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在真实的情感带动下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心与心的沟通。而每个人的理想的实现都是靠勇气与毅力获得的,电影围绕着帕特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中奔走着,当他追寻着远方的尼基,却忽略了眼前的蒂凡尼,两人之间是“最远的距离”,当他们彼此之间的情愫碰撞产生了爱情,帕特的理想也就改变了,他的理想本就是寻找到真正的爱情,他的努力让蒂凡尼看到了作为一个男人的“不容易”。帕特的执著与奋斗决心感动了蒂凡尼,蒂凡尼一改原来怪异的性格,瞬间对帕特产生了温柔的爱意。“女人是水做的”,表面坚强、生硬的蒂凡尼其实是个心灵稚嫩的柔弱女子,当她看到帕特朝着尼基走去,她不禁留下眼泪,感觉自己的理想已经破灭,整个世界已经崩溃。但是,蒂凡尼的真情实感最终还是打动了帕特,她用真实、完整、美丽的个人情感打动了暗恋对象,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电影告诉我们,必须用真情实感去呵护自己的理想,才能实现它。帕特和蒂凡尼做到了这一点,他们成功地将心头上的乌云拨去,迎来了明媚的曙光。故事情节在构建和编排方面是严格按照传统家庭和爱情喜剧的套路,用滚雪球的叙事模式,解决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爱与伤害,让两个疯子的爱情逐渐绽放。 两个在爱情中迷失的人因为彼此心灵的碰撞才能相互依靠,相互扶持。我们在人生中也是不断地在寻寻觅觅,希望找到自己的精神伴侣。或许会受到欺骗,或许会遭遇背叛,或许会迷失,或许会绝望。但我们一定要相信,就算我们的头顶是一片乌云,我们都要坚信乌云背后一定是温暖炫目的阳光,那就是我们的幸福线。 所以,在奋斗中,我们明白了交际的真谛所在,也在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中完成了自我超越,这就是电影给我们呈现的艺术魅力,娓娓道来的故事将鼓励我们不断前进,不断进行新的超越。

五、结 语

“幸福”是在自己的积极努力下得来的,《乌云背后的幸福线》中帕特与蒂凡尼的爱情故事真实讲述人如何通过奋斗换来最终幸福的故事,他们虽然都经历了生活上的巨大打击,但是都没有选择堕落下去。帕特的努力奋斗、蒂凡尼的用情至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电影画卷,他们最终实现了个人价值,将心灵、思想、个人魅力发挥到了极致。我们要为二人喝彩,更要为完整、和谐的电影环境喝彩,这是主人公们用心血换来的结果,值得我们为之歌颂。

[参考文献]

[1] 吴潇怡.乌云背后的幸福线[J].博览群书,2013(10).

[2] 侯赛军.卑贱者的赞歌――从《伪君子》和《帕梅拉》看西方文学中的女仆形象[J].电影文学,2008(06).

[3] 王辉.《斗士》 和《百万宝贝》放在一起也不丢脸[J].电影世界,2011(01).

[4] 周怡.自我的呈现与超越――评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脸》[J].外国文学,2011(01).

幸福背后范文4

后来,我挖空心思想独立,要独立就得买房,要买房就得贷款。“舍不得荷包,套不了房!”我扯扯夫君的胳膊,指着一个套型咬咬牙:“就定这儿吧?”夫君点头,他早就想另起炉灶了。

10万的借贷,令我钱包开合的次数骤减,也逛商场,也有钟情的衣服,可想着那10年才能松的紧箍咒,伸向信用卡的手就僵硬了。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心灵纠葛,脆少逛街,没事就翻压箱底的旧衣,数年不见光的后院粉黛们啊,看了真让人心疼……我翻出针线盒、开动智慧,一会儿加个流苏,一会儿解了腰带,一会儿红配黑,一会儿蓝配白……别说,穿出去反响还都好,同事们看着日日“翻新”的我,啧啧有声,说:“买房了衣服还买得这么嚣张!公婆支持不少吧!”我打掉牙齿往肚里吞,又委屈又不想暴露日子的窘迫。

只有老公知道我的委屈,居然戒了发誓不戒的烟,说看我折腾旧衣他心疼。他把抽烟的钱推给我:“买衣服吧,买衣服吧,谁叫俺婆娘爱臭美!”我全盘接受,不过,没逛商场,而是扔进了柴米油盐的基金盒。

想不到我的窘迫被婆婆识破。那次上门,她就盯着我的衣服看:“这是你做姑娘时穿的牛仔裤,现在穿着,还是一样好!”第二次再去,看我还是牛仔裤,婆婆两眼发光,大概她终于知道她媳妇也是烟火女人了。于是,那天饭桌上,婆婆破天荒地把红烧排骨放在我面前,而不是他儿子碗边。

婆婆还是特省,可是我已经理解了生活的含义,再吃那1/4苹果,居然嚼出了日子的本味。上街买菜,我跟在婆婆后面已经相当耐烦了,知道了顶着黄花的丝瓜其实是激素产品,懂得了品相不好的菜蔬反而口感鲜美……一一看、一一学,原来节约后面有这么多的生活真谛。

幸福背后范文5

关键词:心形;符号理据;场效应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180-02

2005年第七期“读者”杂志,在封面和封二介绍了一组用18颗“心形”图形来描述男女情感的漫画,作品言简意赅地对情感世界中人与人的关系做了一番哲理性的社会学注解。“心形”的视觉形式从视觉传达的角度映射了当代文化语境中视觉符号的应用规律。

一、“心形”的符号“理据”

“心形”作为具有情感诉求的视觉代码,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使用频率和认知率都十分突出。尽管其造型简捷直白,但在视觉应用中却有着丰富的视觉表现形式。隐于这种视觉表现形式背后的却是视觉语言的符号语义结构。源于西方的符号学,对于视觉符号在信息传达中的应用有较为系统的阐述。

符号学家对于符号结构意义的认识有着逐步完善的过程。最初,索绪尔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在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将符号的功能分为“能指”和“所指”两部分。随着符号学原理发展,罗兰・巴特又进一步提出了“意指”概念。他说:“意指则被理解为一个过程,它是将能指与所指结成一体的行为,该行为的产物便是符号。”也就是说,“意指”是符号生成的意义;而这种生成的方式则应该理解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时,它是以“理据”为支撑的。“理据”是符号意义生成的基础动因。所谓“理据”即指“道理之所在”,它包括各种特定的,可能变化的条件和根据,“无论自然现象还是社会世事,凡言及理由与根据,都属于理据的范畴”。因此,“理据”具有动态的特征,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构建关系的过程。 “能指”、“所指”、在“理据”的基础上,形成了关系结构,并因此构建符号系统,最终形成“意指”,即符号的意义。在符号意义的形成过程中,都离不开“理据”的潜在动因,“理据”的任何一次获得和变化都会促动或激活符号的意义,而且,“理据”使符号的意义具有某种流动的特征。

符号学的研究成果为视觉符号在视觉传达中的意义理解提供了方法论上的依据。图形以理据为基础生成“能指”与“所指”的结构关系,这种结构关系则形成符号系统并产生符号意义,符号又通过有机组合构成视觉语言,从而建构信息,透过其传达与接受的互动而完成信息的有效视觉传达。

“心形”的视觉表现形式,首先是它的符号功能的应用,从系统结构来分析,它也同样由“能指”、“所指”、“意指”、“理据”四部分构成。“能指”是对人的身体器官心脏的指称;“所指”是对“爱”的指涉。要肯定心脏的图形描摹与“爱”的指涉之间的关系,它所依赖的是“理据”, “心形”符号的“理据”首先体现于传统观念自然形成的心与爱之间的联系,这种约定俗成的认识使其具有普泛的认知率;直观、简洁的造型正契合了当代以大众文化为主流的感性的审美意识;同时,其对大众媒介的依赖性正符合了大众生活的情感表达诉求方式。

以符号学的“理据”概念来解剖“心形”的符号结构,由此确定一种认识,即任何图形之所以成为符号,就在于它有相应的“理据”支撑,而“理据”的动态特征,则形成符号的动态“意指”特性,了解符号的这一层特性才能在当代视觉文化语境中更有效地把握符号的视觉应用价值。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形态的变迁都是必然的趋势,由此,不可避免会形成“心形”作为符号存在的“理据”的适时更新,那么,符号的应用也必然要受制于不同的“理据”所形成的不同的 “意指”关系。因些,对于视觉符号的应用必然是以符号内在结构为基础。

二、“心形”的“场效应”

古希腊哲学家把世界的存在认为是由不同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当时的哲学思想就隐约包含着“场”的概念。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中的“道”、“气”等也暗示着“场”的存在。现代设计理论借用和引申了物理学中“场”的概念,以物理学术语表述和解释审美活动所产生的能量。格式塔心理学派在视知觉领域所提出的“场效应”原理,进一步揭示了视知觉中复杂的视觉现象以及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完形”机制,为视觉传达理论的探索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角度。

格式塔心理学研究成果为“心形”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存在现象搭建了研究的平台,库尔特・考夫卡在他的《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一书中阐述的“心物场”的概念,是把人作为主体来研究的,他认为人的行为来自于“心物场”所形成的“场效应”。同时,考夫卡把“心物场”归纳为三个组成部分,即,“人的自我”、“现实环境”和“行为环境”。针对“心形”的应用,“自我”,是指人自身所具有的修养和能力,它包括欲望、态度、志向、需求等内在素质;“现实环境”,是指存在的客观世界。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人类文化特征演进和人类艺术思潮流变将当代界定为信息社会、视觉时代和后现念构成的现实环境。“行为环境”是指由现实环境潜移默化于人的内心的生理场、心理场和社会场,它形成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由此构成的人特定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思维范式、价值取向等等。

“行为环境”是导致“心形”符号视觉应用行为的最直接因素,但行为环境的形成又是对“现实环境”的有效摄取和“自我”品质的体现。因此,确切的说,“心形”视觉符号的应用行为,是由“现实环境”、“行为环境”和“自我”在它们所构筑的“心物场”中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场效应”所决定的。

对于考夫卡的“心物场”概念的理解,是将其“心物场”的概念扩延至整个社会的人文环境,是将整个世界看作是心物的,所有的事物都存在于一个“心物场”中,“心物场”是指事物之间的相关性所构成的系统,事物的形态包括物质和精神两种状态,彼此之间是在运动中实现各种能量的不断转换,并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特定规律。这种规律就是“场效应”。事物的变化受限于存在的“心物场”,而变化的方式则受制于“心物场”所生成的“场效应”。“心形”就是存在于这个环境中的“物”,它以视觉符号的形式存在于当代文化语境中并形成具有情感指涉意义的视觉载体。它的视觉应用,是通过同样存在于这个环境场中的人来实现的。

人是视觉传达的主体,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心形”的视觉的应用,是受限于人内在的“行为环境”,而这个“行为环境”的产生又来源于当代的社会形态、文化结构和思维范式,这些因素与人本身的内在品质糅合在一起,以物质和精神两种状态相互作用、彼此调节并整合为某种规律性的、相对稳定的视觉应用规律,并最终体现于“心形”视觉符号应用的审美理念中。“每个人的审美取向、审美追求,与所处的社会文化时空中的生活氛围息息相关,我们把这种社会文化时空中制约社会审美变化的氛围称作审美场。”所以,任何视觉符号都不是凭空生成的,而对于它的应用更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它所存在的外在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

《淮南子》的《齐俗训》有言:“地宜其事,事宜其械,械宜其用,用宜其人。”这段话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宜”的思想,提倡为物处事应“施之于其所宜”。把这种思想引申到当代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则这个 “宜”的思想所显示出的是对视觉符号应用分寸的把握。通过对“心形”的符号“理据”和“场效应”分析,可以看出,在当代文化语境中视觉符号的应用不仅要适于符号本身的内在形态还要合于符号存在的外在环境。视觉符号的“理据”和“场效应”共同构筑了动态的视觉应用导向,从而使视觉符号的应用具有相应的视觉冲击力、心理震撼力和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美】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4.

幸福背后范文6

【关键词】事后行为;收买被拐卖妇女罪;实行行为

事后行为是指行为人在完成某个《刑法》规定的具体犯罪的实行行为后,又实施的其他能够影响定罪量刑的行为。事后行为相对于前实行行为,必须具备从属性,即从逻辑关系上看,无前实行行为即无事后行为。在刑法理论中,虽然事后行为理论没有获得系统的关注,但是通过整合散见于个罪理论中的事后行为相关知识,能够聚散为整,最终形成完善的事后行为理论,本文的研究目的,亦在于此。而收买被拐卖妇女罪由于其法条对于事后行为的细致化规定,尤其具有研究的意义。不同于故意杀人、、非法拘禁等一次性独立犯罪行为,收买被拐卖妇女的犯罪行为具有明显的后续性特征。所谓后续性是指行为人在收买行为后,往往会实施其他能够影响对行为人定罪量刑的事后行为。为了明确各类事后行为的法律后果,减少司法适用时的疑难,我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一条以及有关司法解释,采取了列举的方式规定行为人收买被拐卖妇女后开展的各类行为应当如何处理。此为事后行为在立法中最为典型的存在,因此,研究收买被拐卖妇女的事后行为是探讨事后行为理论的最佳切入点。

一、收买被拐卖妇女的事后行为范畴

收买被拐卖妇女之后,可能开展多种行为,但并非所有发生于收买行为之后的行为都属于本文讨论的事后行为。只有具有以下四个要件的行为才属于事后行为。第一,主体要件,事后行为的主体与前收买行为的主体应当是一致的。第二,时间要件,事后行为的发生时间是在前收买行为之后刑事责任确定之前。第三,关联要件,事后行为应当与前收买行为具备一定相关性。具体而言,行为人在收买行为之后实施的下述四类行为可视为事后行为:为了隐瞒收买行为所实施的行为;为了维持收买行为不法状态的持续所实施的行为;利用收买行为造成的状态或者结果实施的确保收买行为目的实现的行为;消弭收买行为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第四,性质要件,事后行为能够影响对行为人整体行为的刑法评价,例如加重收买行为的刑罚、与收买行为成立数罪并罚,或者不追究收买行为的刑事责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