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合同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合同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合同诉范文1

每年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被外界视为未来一年中国宏观政策的“风向标”。2012年12月15日至16日,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这次会议确定了2013年经济工作的六大任务,首要任务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对于2013年的宏观经济形势,我认为有以下五大看点。

第一,复苏势头增强。

新一届领导层面临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和改革步伐加快的有利条件,最新的高频数据显示2012年第三季度GDP7.4%的同比增速为本轮经济周期的底部,中国的经济在未来几个季度将逐步复苏。宽松措施已开始见效并提振内需,去库存化周期结束,生产增速开始反弹。

鉴于基础设施投资加快和房地产市场企稳这两方面的因素,我认为目前的经济回暖势头将在2013年全年得以延续。一方面,前期政策宽松已开始见效,提振了基础设施投资,预计政策效果将在2013年得以延续。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了价格和成交量下降的温和调整之后,自2012年8月后开始企稳,随着房地产市场回暖和居民收入的增长,消费需求可能得到提升。

但外部挑战依然存在,我们预计内需的驱动力仍将在未来几个季度中支撑中国的经济增长。美国财政悬崖的风险仍然是市场关注焦点,欧洲的经济增长仍然疲软,其结构性问题在短时间内几乎不可能得到解决,2013年经济增速可能最好的情况是零增长。所有这些意味着中国出口商将不得不面临一个更长的外部需求疲软周期。

第二,通胀可控。

我们预计经济增速将在2013年继续恢复到同比8.6%左右的水平,随后几年仍将维持在8%以上。预计明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将维持在同比3%左右。与2009年的“V形”复苏不同——当时GDP增速在18个月内从6.5%骤升至12%以上,我们认为此次经济反弹将更为温和。通胀也将保持可控。

第三,适度宽松政策仍有空间。

温和的通胀前景意味着无需紧缩货币和财政政策,并且,这为维持适度宽松政策以支撑内需的复苏提供了空间。

对于财政政策,中国政府可能维持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支持经济增长。我们预计2013年的财政支出将同比增长16%以上以支持基建投资加快。2013年的财政赤字可能将达到1万亿人民币左右(2012年的预算赤字为8000亿人民币)。预计财政政策将在经济结构调整及收入再分配方面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第四,新一届领导层的强烈改革意愿。

改革的加快对稳定经济发展以及生产率的快速提高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过去三十年中国实现快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可以肯定的是,新一届领导层已经清楚地意识到深化改革的紧迫性,而金融、财税体制、民营经济、收入分配机制等领域的改革步伐也亟待加快。

经济合同诉范文2

马庆念

河北华菲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如果将一个工程项目领导班子看作是一个小的团队的话,那么全省所有的建筑行业项目经理之和,就好比是一个大的团队,而及时、科学、严格的建造师继续教育培训,不但给这个大团队带来了指导思想,还有科学的管理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让整个团队朝着有序、高效、科学的方向健康发展。

关键词:继续教育 培训 项目经理 素质

作为一名建筑装饰企业的管理者,我也是一名光荣的一级建造师,每天忙碌于具体工作,经常感到迫切需要进一步学习和充实自己的各项知识。毕竟在这个行业一个项目所涉及到的内容太多了!不但有各个相关单位的协调融通,还有日新月异的新材料、新工艺等待我们去了解、去领会,去应用。而随之产生的新的管理方法及与项目相关的其他领域知识,也迫切需要你去学习、了解和及时更新。

每一次培训,教授们激情洋溢地讲解工程案例,都感觉好似身临其境。结合平时工作实际,那些一直使自己困惑迷茫的东西一下就豁然开朗了!许多工程管理上遇到的迷惑在这里一 一解开,许多平日工作中零零星星的体会在这里被总结归纳,升华为理论层面进行深入分析。虽说“实践出真知”, 但是适时的停下手中的工作,大家在老师的指导下把工作进行总结和交流,就是对平时积累的信息点进行汇总和编辑,最终在科学理论上找到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项目经理是项目的核心力量,是项目管理成败的关键,而项目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通过培养在艺术上和科学上的技能,项目经理能增加项目的成功率,确保项目的质量。

既然说项目管理是一门艺术,那么项目经理自身的素质怎么能与“艺术”相配呢? 什么是素质?我个人认为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素质,它涵盖你的与人沟通能力、正面分析问题的心态和强烈的责任感;另一个就是专业知识水平。在不断的工程管理实践中,总会面临这两方面素质的考验。像那种遇到问题才知道问题、而后才去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情况,那是被动的学习;而现在进行及时的继续教育培训,让被动成为了主动,“不打无准备之仗”即是这个道理。因为我们在培训中学习了更广泛的专业知识,也学习了更科学先进的管理方法。毕竟以我们现有的工作经验去全面了解这个行业是十分片面和有限的,培训中有许多经典工程案例,有国内项目、有国际合作项目,先进的管理方法让我们眼界大开、耳目一新,更多的是自叹弗如!只有不断的学习和努力,才能担当重任,才能面对新的挑战。

美国著名项目管理专家约翰 · 宾认为,项目经理应该具备6种素质:(1)具有本专业技术知识;(2)具有工作干劲,主动承担责任;(3)具有成熟而客观的判断能力;(4)具有管理能力;(5)诚实可靠与言行一致,答应的事就一定办得到;(6)机警、精力充沛,能够吃苦耐劳,随时准备着管理可能发生的事。那么参照以上6点,我们做到了吗?我们具备这些素质吗?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新的时期,项目管理者只有不断的学习和提高自己,才能更好的为建设事业服务。如果不参加教育培训,我们可能就不会了解这些,或者只会凭经验判断事物,不会有系统的理论作为指导。根据我国的项目管理实践,项目经理的素质概括为:德、识、能、知、体五个方面,还要有:(1)贵在坚持;(2)有口才;(3)高尚品德和有团队精神;(4)循序渐进;(5)学无止境;(6)以身作则;(7)敢于负责;(8)善于总结;(9)坚持四个维护。这里我们看到,实际上我国对项目经理素质的要求与美国管理专家约翰 · 宾所说的6点要求是相对应的。

而提高项目经理领导艺术的途径与措施的第一条就是“善于学习,勤于实践,形成自己的管理思想。”,而我个人认为,加强建造师继续教育培训,是提高项目经理领导艺术的必要途径和有效手段。一年365天,我们只有一周多的时间从全省各地汇聚到一起参加培训,显然时间是非常宝贵的!时间宝贵那么得到的知识更宝贵,这就让所有建造师们非常珍惜学习的时光。非常期待每一年都有机会参加这样的教育培训,因为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如果总是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沾沾自喜、经验主义,就会被时代的步伐落下,就会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所以建议每年都要举办相关培训,特别是针对一级建造师,使松散的建造师队伍有了凝聚力,及时了解国家政策,及时学习新的知识和管理方法。

基于以上论述,我个人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希望针对全国的装饰工程企业的建造师进行专门的继续教育培训。

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都知道,现在在整个建筑主体完工后,后续的装饰、安装等工程所占的投资比重许多都超过了建筑主体投资额,不言而喻,装饰工程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在一项大型建筑装饰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材料、工序、协调、安全、环保等等环节是相当复杂和繁琐的!所以对该项目的管理者----项目经理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要求十分高,不但要具备相当的专业技能素质,还要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丰富的美学知识和宽阔的眼界。可是只靠企业自身的培养和教育是不够的,作为一名设计师出身的建造师,我以20多年的从业经历现身体会,十分盼望上级主管部门能够针对我们装饰行业进行更系统、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以提高装饰行业项目经理的整体水平。

(二)希望组织本行业建造师在专家的带领下定期去国内甚至国外的大型重点、著名项目现场进行参观学习。

记得今年春节期间,央视9频道播过一档节目,节目名字是《贝聿铭的光影传奇》,当时我是偶然调到该台,但是一下子就被这个纪录片吸引住,感觉很有启发。看完之后除了尊敬就是敬佩!甚至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也产生了从没有过的热爱。当时贝聿铭以91岁高龄主持兴建了位于卡塔尔多哈的一个人工岛屿上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贝聿铭称这个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将是他最后一个大型文化建筑(建筑外部在2006年已完成)。占地45000㎡,白色石灰石几何式的叠加成伊斯兰的风格建筑,中央的穹顶连接起不同的空间,内部除了展示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伊斯兰艺术品,还包括图书馆、餐厅等功能空间。为了表现伊斯兰建筑的本质,贝聿铭在中东考察了好几个月,研读,到埃及,去突尼斯。怕这个博物馆会被周围环境所淹没,他请求卡塔尔的王储为其建立一个独立的岛。这是贝聿铭最后一个文化项目,耗资三亿美元。伊斯兰博物馆,从建筑主体设计、施工,到室内外的装饰装修、景观设计及施工和夜景照明的布置,都事无巨细均亲历现场主持施工。除了要对伊斯兰文化的深入了解,还要结合海边地质结构、日光照射规律来考虑整个建筑的整体效果。让你不由自主的随着电视镜头、跟随大师的思路去了解这个项目,甚至好像身临其境参与到了当时的建设情境中!贝聿铭对伊斯兰建筑处理拱顶的方式、对自然光照和几何的深刻理解、对工程团队严格的要求和对设计的无条件忠实……他以良好的心态和素质处理项目管理中的问题,考虑问题非常全面、善于沟通、对项目进展了如指掌、重视团队的重要。没有团队,不能走这么远;没有团队,更不可能顺利圆满地完成工程。 我为什么要举例说到这个项目呢?因为从这个项目中我们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哪怕我们只是窥其一隅,也会受益良多!跟随大师就是吸收丰富的营养、学习宝贵的精华。如果有机会去看看这个伊斯兰博物馆该有多幸福!

经济合同诉范文3

[关键词] 静脉用胺碘酮;急性心肌梗死;心房纤颤

[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c)-072-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内科急症,若并发心房纤颤则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降低,同时并发症(出现心功能不全或心衰加重、栓塞等)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因此控制心室率及转复房颤成为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本组总结了30例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AMI合并快速性心房纤颤的临床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2年1月-2006年10月我院干部心内科住院的AMI急性期发生快速性心房纤颤者30例,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35~70岁,平均(56±15)岁。梗死部位:前壁16例, 前壁合并高侧壁5例,下壁或合并后壁、右室9例。其中11例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4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PTCA)+冠脉支架置入术;15例仅进行内科常规治疗。用药前心功能(Killip分级):Ⅰ级14例、 Ⅱ级11例、Ⅲ级5例。快速性心房纤颤发生距AMI发病时间为3 h~7 d。除外心功能分级Ⅳ级、房颤发生前有明确窦缓、Ⅱ度及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者、低血钾以及Q-T间期>0.46 s的患者以及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者。既往病史:有高血压病史12例,有糖尿病史9例,有冠心病史者27例。

1.2 方法

临床用胺碘酮为法国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房颤发生后先给静脉推注胺碘酮150 mg,继之静脉持续泵入,根据房颤转复与否以及心室率、血压和心功能的变化来调节泵入量(以25 mg/h开始泵入)及速度 (24 h总量不超过1 200 mg),若收缩压低于90 mmHg或心率低于60/min或出现传导阻滞则减慢泵入速度,若心率低于55/min则停药观察。用药初24 h内不同时应用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如梗死病史超过24 h,有心力衰竭可适当静脉应用洋地黄。如果24 h房颤仍未能转复,停用胺碘酮。

1.3 观察指标

①房颤转复与否和窦性心律维持情况;②用药前、用药后30 min、1 h、12 h、24 h时记录体表心电图,心电监护心率,测量血压;③随时观察心功能变化;④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 计量资料以x±s表示,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作χ2检验。

2 结果

2.1 房颤转复及窦性心律维持情况

30例患者用药后24 h内23例转为窦性心律,并维持窦性心律,转复率为76.7%,转复后平均心室率为(75±15)/min。其中30 min内转复2例, 30 min~ 12 h内转复14例,12~24 h转复7例。7例房颤未能转复为窦律,但心室率明显下降,其中5例心室率

2.2用药前后患者心室率、血压和心功能变化情况

用药后心室率明显下降,用药前后血压无明显变化(表1)。用药后心功能(Killip分级):Ⅰ级13例,Ⅱ级13例,Ⅲ级4例。用药前后患者心功能无明显变化。

2.3 不良反应

用药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Q-T间期延长现象。2例出现窦缓,最慢心率为45/min,停药后心率逐渐上升至60/min以上。1例出现窦性停搏3.5 s,经停药后未再出现。1例出现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出现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无严重持续的低血压和心力衰竭加重。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快速性心房纤颤与窦房结或心房缺血,心肌梗死面积大导致心力衰竭,交感神经兴奋,心包积液等因素有关[1]。国外统计其发生率为10%~16%[2],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及增加急性期死亡率。故临床上及时恢复窦性心律或控制心室率在70/min左右,对于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急性期死亡率,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目前临床上由于药物负性肌力和负性传导作用的限制,可供选择的药物不多。胺碘酮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但同时具有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的药理作用。其主要抑制钾外流,延长动作电位时象,还具有抑制钙内流和非竞争性抑制β受体的作用。有资料显示胺碘酮转复心房纤颤及维持窦律的作用优于索他洛尔和普罗帕酮,可以降低心肌梗死后患者心律失常相关的病死率。本组用药后24 h内转复率为76.7%,疗效和国外文献报道相近。本组未出现严重的低血压、传导障碍和心衰加重,甚至心功能Ⅲ级也可应用,但是仍有5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兴奋和传导障碍,可能对患者病情产生不利的影响,故要充分认识胺碘酮的负性肌力和负性传导作用,在用药过程中要严格观察,预防意外出现。

总之,静脉应用胺碘酮转复心肌梗死急性期合并快速性心房纤颤24 h转复率高,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急救方法。

[参考文献]

[1]陈修,陈维洲,曾云贵.心血管药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45-461.

[2]Behar S,Zahavi Z,Goldbourt U,et al.Long-term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complicat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Sprint studygroup[J].Eur Heart J,1992,13:45-50.

经济合同诉范文4

【关键词】 纤镜肺段灌洗; 重症肺炎; 机械通气

随着近年来脑血管病发病率的逐年升高,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也不断增加。在发病人群中以老年人居多,而老年人基础病多且复杂,当发生重症肺炎时极易造成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死率极高[1]。本院ICU自2010年以来在单纯静脉使用抗生素的基础上联合纤支镜吸痰并肺段抗生素灌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5月-2012年5月本院ICU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美国胸科学会(ATS)重症肺炎标准):(1)呼吸频率>30次/min;(2)PaO2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常规祛痰平喘,纠正电解质紊乱,支持及对症等综合治疗。A组在静脉使用敏感抗生素同时配合纤支镜吸痰并肺段抗生素灌洗,B组单纯静脉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过程中、治疗后(第15天)的体温、血压、PO2、血常规、机械通气时间、病死率等指标。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 3.1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结果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体温用血细胞比较 确诊后经纤支镜吸痰当天为第1天,3天后A组与B组体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血气分析的比较 在入院前及治疗后1周血气分析结果比较,两组入院前各指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1周PaO2、PaCO2、SaO2比较见表2。

2.3 血压、机械通气时间对比观察 A组停用升压药及机械通气时间均较B组明显缩短,死亡率15 d后(A组2例,B组4例)也明显降低。见表3。

3 讨论

目前在我国老年人是脑血管病的高发人群,由于老年人多存在多种慢性基础病,免疫力低,一旦出现脑血管疾病或因其后遗症长期卧床,可由于咳嗽、吞咽等各种反射的异常及喉头功能障碍等多种原因发生极易发生吸入性肺炎。在误吸物中含有大量各类细菌,细菌作为致伤因子,激活炎症效应细胞而促发炎症反应,进而导致中性粒细胞和血管内的细胞激活,损伤,出现急性肺损伤及ARDS[3],病死率高,治疗难度大。

对炎症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抗生素治疗,但临床依经验及药敏试验单纯通过静脉抗生素治疗重症吸入性肺炎效果不佳。近年来利用纤支镜可直视下吸痰,吸引彻底,大大减少了支气管堵塞及酸碱等化学成分对支气管黏膜的损伤,降低了炎症反应,保持气道通畅[4]。并且可以留取深部痰液进行培养及药敏,污染率低,可信度高,对指导抗生素的使用有明显优势。经纤支镜行肺段抗生素灌洗更可提高局部病灶内药物浓度,直接起到抗炎杀菌,改善引流,减轻局部炎症反应的目的。大大缩短了病程,减少了全身抗生素的用量。

但该手段为侵入性操作,仍存在一定风险,据观察在本院应用该项技术治疗的几乎所有患者在操作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SaO2下降和心率变化,程度与操作时间多呈正比,及时退出纤支镜,给予纯氧机械通气后可改善,无呼吸心跳骤停,喉痉挛等严重并发病发生。术后喉头水肿,喉鸣经激素雾化吸入可缓解。为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要做到操作动作迅速,吸引时间不超过10 s/次,少量灌洗,灌洗液约10 ml/次,总量≤300 ml。术中常规心电监护并监测SaO2≤80%则应退出纤支镜,给予纯氧机械通气,待SaO2≥90%后重新操作[5]。综上所述,经纤支镜吸痰并肺段灌洗术联合静脉抗生素治疗重症吸入性肺炎,疗效确切,可重复性强,只要严格操作,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 袁亚军.老年吸入肺炎诊治体会(附40例临床分析)[J]. 中国综合临床,2000,17(6):478.

[2] 施毅,陈正堂﹒现代呼吸病 治疗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

[3] Hunt B J,Jund K M. Endothelial cell activation:a central patho-physiological process [J].BMJ,1998,316(7141):1328-1329.

[4] 邓锦涛,刘泽,郭振辉﹒早期纤支镜吸痰对改善老年人吸入性肺病临床症状的意义[J].临床军医杂志,2009,37(4):621-623.

经济合同诉范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资料收集  本研究入选的202个病例均为2015年1月~2017年9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昌平教学医院儿科住院患儿,所有患儿经体格检查、查问病史、影像学检查符合肺炎诊断标准[5]。

1.1.2 分组入选标准  (1)细菌感染性肺炎入选标准:临床有感染中毒症状,应用头孢类药物、雾化吸入、气道管理综合治疗治愈者。(2)肺炎支原体感染性肺炎入选标准:临床上有肺炎癥状和(或)相关体征,血清学检查提示仅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雾化吸入、气道管理治疗治愈者。(3)病毒感染性肺炎入选标准:临床有肺炎症状和(或)相关体征,呼吸道病原谱血清学检查有呼吸道合胞病毒或流感病毒感染,治疗上未予抗生素,仅依靠雾化吸入、气道管理综合治疗治愈者。(4)因许多儿童肺炎患者是肺炎支原体感染同时合并病毒感染,故将此类患者单列一组,肺炎支原体+病毒感染性肺炎入选标准:临床上有肺炎症状和(或)相关体征,血清学检查提示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呼吸道合胞病毒或流感病毒(包括流感A型、B型、副流感)抗体阳性,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奥司他韦、干扰素雾化吸入、气道管理综合治疗治愈者。

1.1.3 剔除标准  (1)血清学检查提示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抗体同时阳性的剔除;(2)临床上考虑肺炎支原体感染可能性大,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效,但血清学检查肺炎支原体抗体呈阴性的剔除;(3)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但同时考虑合并细菌感染不能除外,同时应用头孢类抗生素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剔除;(4)临床考虑为病毒感染性肺炎,但合并细菌感染不能除外,应用抗生素治疗的病例剔除;(5)重症肺炎剔除;(6)伴有惊厥的病例剔除;(7)有心、肝、肾重要脏器疾病者。

1.1.4 分组  按上述入选及剔除标准,将患者分为四组:细菌感染性肺炎(21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性肺炎(89例),病毒感染性肺炎(27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病毒感染性肺炎(65例)。

1.2 方法

1.2.1 样本采集  均于患者入院24 h内抽取空腹静脉血,分离胶试管2 mL备测呼吸道病原谱,EDTA抗凝管2 mL备测CRP、PCT。标本采集前均征得患者家属知情同意。

1.2.2 CRP检测  采用高敏感干化学微粒增强型压积校正免疫速率法,使用加样器将全血标本加入到含缓冲液的检测管中,CRP试剂帽盖在检测管上,通过QuikRead go仪器检测读取结果。试剂为Orion Diagnostica Oy生产的CRP测定试剂盒。

1.2.3 PCT检测  采用免疫荧光层析法,吸取75 μL全血标本,将样本加入缓冲液中,充分混匀1 min,用移液器从上述溶液中吸取75 μL加入测试卡的加样孔中,反应15 min,并在倒计时1 min内将测试卡插入仪器中,系统继续倒计时,适用仪器自动进行测试并读取测试结果。试剂为广州万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免疫荧光检测仪和配套使用的PCT定量检测试剂盒。

1.2.4 呼吸道病原谱的检测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操作流程如下:加稀释后的样本30 μL到反应区温育30 min清洗(流水冲洗1 s,小杯中浸泡5 min)加标记抗体25 μL到反应区温育30 min清洗(流水冲洗1 s,小杯中浸泡5 min)封片荧光显微镜下镜检进行结果判读。试剂盒为欧蒙医学实验诊断股份公司生产的呼吸道病原体谱抗体IgM检测试剂盒。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 9.4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运用Dwass-Steel-Critchlow-Fligner方法对组间CRP、PCT进行两两比较。运用Spearman方法对CRP、PCT进行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四组肺炎PCT、CRP的表达

可见细菌感染性肺炎PCT、CRP均值均最高,支原体+病毒感染性肺炎、支原体感染性肺炎次之,病毒感染性肺炎PCT、CRP表达均最低。见表1。

2.2 CRP成对双侧多重比较分析Dwass-Steel-Critchlow-Fligner方法

对四组儿童肺炎全血CRP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病毒感染性肺炎组CRP水平偏低,同其他三组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三组间比较,CRP水平无显著统计学差异。见表2。

2.3 PCT成对双侧多重比较分析Dwass-Steel-Critchlow-Fligner 方法

对四组儿童肺炎全血PCT水平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细菌感染性肺炎PCT水平偏高,同其他三组比较,PCT升高水平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三组间比较,PCT水平无显著统计学差异。见表3。

2.4 相关性分析

对CRP和PCT进行整体相关性分析,n=202,Spearman 相关系数r=0.34211,P<0.001,四组儿童肺炎全血CRP与PCT表达整体具有相关性。

3 讨论

肺炎是导致儿童住院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也是引起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占据着巨大的医疗资源。儿童因其机体的发育特殊性,在不同的阶段抗生素应用受到不同的限制,如氨基糖甙类药物由于其对软骨发育的影响,除非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免疫功能缺陷、重症感染),在儿科此类药物是基本禁用的;另外,大环内酯类药物、抗病毒药物在新生儿及小婴儿中的限制应用,使得选择安全、有效的抗感染药物成为儿科医生的首要企盼。临床上需要一些生物标志物用来甄别感染类别,以决定是否应用抗生素及应用抗生素的种类。白细胞、C-反应蛋白、血沉作为传统的炎性标志物,其反应的滞后性、非特异性使其不能很好地适应临床需求[6]。降钙素原(PCT)是降钙素(CT)的前体(无激素活性),被认为是降钙素调节激素和最有前景的炎症指标,在细菌感染时升高,其升高较C-反应蛋白、血沉快,且在炎症减轻时很快降低[7]。首次将其同感染性疾病联系起来是1983年,在一个葡萄球菌感染中毒综合征的患者血清中发现PCT水平显著升高。PCT作为一个新型的炎性指标具有较好的生物动力学:感染后2 h内升高,8~24 h维持一个平台期,其在健康个体中可以检测到非常低的水平。PCT可由全身许多种细胞产生,甲状腺C细胞、肺脏神经内分泌细胞、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细胞,這些细胞的分泌组成了健康个体血清中PCT的主要来源,在急性感染的个体能升高1000倍。目前测量PCT的最大意义在于其可以作为一个炎性标志物降低滥用抗生素率。PCT在细菌感染和非细菌感染下表达水平不同,其升高水平同感染的严重程度有关,显示其能够区别细菌感染和非细菌感染,同传统炎症指标CRP比较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并且易于检测[8,9]。

本研究入选的202例肺炎患者中,支原体感染性肺炎例数最多,89例,占44.1%,细菌感染性肺炎例数最少,21例,占10.4%,推测这与临床上痰培养结果影响因素较多,对细菌感染缺乏有针对性的临床检查手段有关。一些考虑细菌感染存在但不能除外合并支原体感染联合应用头孢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病例未入组。研究显示,CRP同PCT整体具有相关性,即PCT升高的情况下CRP也会升高,那么PCT对于甄别儿童肺炎病原体类别有优势吗?我们的研究显示,四组肺炎就CRP整体水平而言,病毒感染性肺炎组水平偏低,同其他三组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而其他三组间比较,CRP表达水平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提示CRP在鉴别是否为病毒感染性肺炎是有价值的,病毒性肺炎时CRP一般不会升高,但CRP在鉴别细菌感染、支原体感染时意义不大,即CRP升高,并不能区别出是细菌感染或是支原体感染。这时,我们需要参考PCT的水平。我们的研究显示,四组肺炎就PCT整体水平而言,细菌感染性肺炎PCT表达水平偏高,同其他三组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而其他三组间比较,PCT水平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提示若CRP、PCT水平均升高,须考虑细菌感染性肺炎,应用抗生素时,我们会选择细菌敏感的头孢类药物;若仅CRP升高明显,而PCT升高不明显,我们考虑支原体感染可能性大,我们会选择治疗支原体感染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若CRP、PCT均不升高,我们考虑病毒感染可能性大,用药时就不应用抗生素,仅予抗病毒、雾化吸入、气道管理治疗即可,从而避免抗生素的滥用。在Mona Bafadhel等[10]的研究中,PCT指导的治疗中,降低了50%有下呼吸道感染症状的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而未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并未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在Philipp Schuetz等[11]的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Meta分析研究中提示:应用PCT指导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最初和持续治疗是有效的,可降低抗生素的暴露,而不会增加死亡风险和治疗失败率。临床上往往情况复杂,肺炎可能是多种病原体同时感染,我们尚须参考病原学检查结果来指导用药。我们在临床中以PCT为指导的抗生素治疗参考值是:PCT<100 pg/mL强烈建议不用抗生素;PCT 100~250 pg/mL不用抗生素;PCT>250 pg/mL推荐使用抗生素。同Kenneth L所用标准一致[8]。

在脓毒症状态下,血清PCT浓度通常显著升高,可能呈十倍、百倍、千倍升高,革兰阴性菌释放内毒素脂多糖(LPS)或革兰氏阳性菌释放的脂膜酸(LTA),通过toll样受体(TLRs)同免疫细胞反应,激发前炎症细胞因子反应,诱导系统实质细胞高分泌PCT,然后通过反馈方式,血细胞产生同样的细胞因子进一步增加局部PCT水平。此外,在一些神经内分泌肿瘤中,在肺炎、急性吸入性损伤、重症感染和炎症如胰腺炎、阑尾炎、烧伤、中暑、多创伤、广泛手术中也可见升高[8]。有研究表明,在炎症反应过程中,PCT不能触发肿瘤坏死因子(TNF)及白细胞介素(IL-6)的表达,但内毒素、TNF、IL-6、IL-1等炎症因子可诱导PCT的产生和释放。因此认为PCT是一种次级炎症介质,对炎症反应过程具有放大效应,但不能启动炎症反应[12]。

本研究中,将伴有惊厥的病例剔除,其原因在于,在一些缺乏细菌感染证据状况下PCT也可明显升高,可见于大量细胞死亡状态时,如创伤、手术状态时,在这种情况中,PCT值通常下降迅速[13]。临床中我们观察到某些病毒感染导致热性惊厥的患者PCT会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不施与抗生素治疗PCT也可以较快下降,推测同惊厥发生时神经细胞、肌肉细胞受到不同程度损伤有关。因此,在临床用药时,我们须综合判断,才能做到用药精准,而不至于滥用抗生素。此外,低PCT水平结果可能出现在感染早期或局部感染,在后续的测量中会升高[13]。实际上,PCT是一个已被广泛认识了的生物标志物,其应用范围已超越急性时相,血清PCT水平同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率和健康个体的死亡率相关,高水平的PCT同直肠癌之间有独立相关性[14]。

经济合同诉范文6

 

该分析研究,还着眼于经济和供应因素,剖析了这两个因素对未来年出行需求水平的驱动作用,并认为所有这些因子,既意味着了解伦敦人口增长的地理、人口统计方面的要素对预测未来出行需求是至关重要的,也意味着需要从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和经济发展以及未来出现进一步根本性变化的角度来预测出行趋势。

 

一、人口相关的统计变化趋势

 

伦敦人口统计的主要指标包括2011年普查的最新数据以及与1971年来历史普查数据的比较,这些数据的时间跨度是40年。以下从人口总量和密度、人口构成,及交通运输经济相关的一些指标如小汽车和驾照的拥有、工作出行来说明伦敦基于40年人口趋势的相关变化①。

 

(一)居民总量和人口密度总体增加

 

5次大伦敦居民人口普查显示,1971以来,伦敦人口呈现先下降再增加的特征,40年来,大伦敦人口总体保持增长,且内伦敦变化特征尤为明显。虽然1971~1981年内伦敦人口减少9.9%,但1981~2011年内伦敦人口快速增长:新增居民73万人、增幅达29.4%。与1971年相比,2011年内伦敦的人口密度(居民人数/每公顷土地)增加了11.9%。而且伦敦人口构成也发生变化,从而也影响到总体出行规模。

 

(二)年龄结构年轻化

 

1971年以来,伦敦居民的年龄分布呈现较大变化。2011年与1971年相比,伦敦青年职工的人口大量增加。从男性居民年龄分布变化看,1971~1981年老龄(60+)职工人口明显减少;1991~2001年中青年职工人口显著增加;2001~2011年总人口增加使大多数年龄组的男性人口呈现增加,而青年职工人口增加特别显著。女性人口变化呈现与男性相似的趋势,1971~1981年,老龄的职工人口显著减少,近年青年职工人口快速增加。从交养老金年龄的人数变化看,也反映了伦敦人口并未呈现“老龄化”,伦敦65岁以上的居民人数过去40年一直处于下降态势,从1971年的98万人降至2011年的90万人——减幅为7.6%,男、女两性分别占总人口的13.1%、11.1%。

 

(三)移民比重持续增加

 

近几十年伦敦居民人口构成中非英国出生的人口比例显著上升,2011年38%居民为非英国出生,而2001和1981年的比例分别是27%和18%。从绝对数看,英国出生的人数保持相对稳定,与1981年相比,降低了4.3个百分点。非英国出生的人口中,非欧洲出生的居民人数在1981~2001年显著增加,其中64.5%出生在南亚次大陆,77.3%出生在世界其他地方。而欧洲出生的居民人数增长缓慢,1981~2001年增加33.5%,但最近十年,欧洲(除了英国)出生的居民人数增加了126.9%,达到116万人。

 

(四)小汽车拥有量已过峰值,并已持续下降10年

 

大伦敦小汽车家庭保有率自1971年以来呈现持续快速增长态势,2001年达到0.84辆/户峰值后,已经连续10年呈现下降态势,而与之相对应的无车家庭数则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2011年大伦敦无车家庭比例达40%。图7的左边显示1971~2011年伦敦家庭小汽车拥有的情况,变化中的家庭结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1971~2001年,伦敦家庭平均人数从2.72人下降到2.35人,但最近10年有回升,2011年达到2.47人,然而仍未达到1971年的水平。随着家庭平均人数的变小,以及无车家庭比例的上升,小汽车拥有量呈现逐步减少的态势。

 

(五)持驾照的居民占比已过峰值,且驾照持有人日趋老龄化

 

伦敦居民(年龄达到17岁)拥有驾照的人数比例从1971年的40%上升到2001年的66%(峰值)后,2011/12年②降至63%,总之持有驾照的男性人数多于女性。在男性群体中,持有驾照的1971年为62%,1991~2001年平均每年为75%,2011/12年则为72%;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持有驾照的女性人数显著增加,在女性群体中,持有驾照的占比从1971年的20%增至1991年的50%,之后平稳增加,占比稳定在50%~60%之间。

 

2011/12年最可能持有驾照的居民年龄介于45~49岁,而1971~1991年最可能持有驾照的年龄段是25~44岁;2001年,这两个年龄组的差别不大,45~49岁年龄组(76%)较25~44岁年龄组(75%)呈现微弱优势。17~24岁年龄组持有驾照的人数急剧下降,1991年为54%、2011/12年降为33%。每个调查中,60岁及以上居民持有驾照的比例均呈现增加,1971年为19%,1991年为37%,2011/12年为59%。

 

(六)工作出行中公交出行比重不断提高

 

人口普查的工作出行数据给出了伦敦居民40年出行模式变化的一个好描述。内、外伦敦和大伦敦的居民从家到单位(“通勤”)出行之小汽车和公交方式结构显示:小汽车“通勤”出行在1991年前呈现上升,之后下降并逐步回到1971年水平;公交“通勤”出行呈现与小汽车截然相反的趋势。

 

二、主要方式趋势

 

伦敦出行调查关于伦敦居民40年时间跨度内重要出行趋势的分析涉及:主要方式和性别的出行率、平均出行距离、平均出行时间的变化、出行的时段分布和年龄组别的特征及出行目的、与中央伦敦距离的关系。

 

(一)出行率的方式和性别差异

 

1.公共交通和小汽车的出行率呈现相反的趋势

 

1971~1991年公交的出行率随人口减少而降低,导致公交出行总量较大下降;反之,小汽车的出行率随人口减少而增加,导致小汽车出行总量在人口下降的情况下呈现上升。2001~2011/12年,这些趋势翻转了过来,公交的出行率因人口增长了而显著上升,小汽车的出行率则下降。

 

2.女性机动化出行伴随小汽车使用增加,而男性机动化出行呈现小汽车使用减少

 

1971年女性的出行量是男性的三分之二,而到2011年女性的出行量超过了男性的。每个出行调查的数据显示:女性出行大量增加,对应的是男性出行量下降(虽然这之间不一定直接关联);这些出行量的转移主要发生在1991年前,特别是1971~1981年间女性出行量显著增加。1971年女性的机动化出行率为略大于1.2次/人,女性驾驶小汽车的比例为22%;到2011/12年,女性的机动化出行率略低于1.7次/人,女性驾驶小汽车的比例为36%。

 

(二)平均出行距离

 

1.各方式平均出行距离均呈现变短趋势

 

1981年迄今,人均出行距离总体呈现缩短,这与总体上更稳定的平均出行率的趋势是相反的。数据显示,1981年以来所有方式的平均出行距离已逐渐呈现变短的趋势。整个大伦敦所有方式的平均出行距离减少,尤其是公共汽车,与1981年相比,2011/12年的缩短38%。至少一个出行端在大伦敦的出行的总体情况与之类似。公共汽车平均出行距离的缩短被认为反映了车票相关的变化,例如交通卡(Travel Card)顺应不同情况鼓励更短的公共汽车出行,也有近期公共汽车服务供应大量增加的因素。

 

2.工作出行距离相对较远,在职人士更倾向轨道交通出行

 

所有调查结果显示全职人士所有方式的平均出行距离均较高,但一个显著例外是公共汽车。过去20年中在职人士公共汽车平均出行距离低于非在职人士。同期,在职人士基于轨道方式的平均出行距离较非在职人士增长得快;反映较长距离公交通勤方式可能发生了从公交车向轨交方式的转换。

 

3.不同性别对长距离出行模式的选择有差异

 

两者主要差别表现在小汽车驾驶这一方式的出行距离:1981年开始男性的出行距离呈现显著缩短,而2001年前女性的出行距离呈现稳步拉长,直到2011/12年出现略微缩短。所有调查其他方式平均出行距离总体呈现男、女两性类似的趋势:男性的长距离出行主要基于轨道方式,女性的长距离出行主要是公共汽车和乘坐小汽车这两种方式。

 

(三)平均出行时耗

 

1971~1981年,随着出行率的普遍增加,几乎所有方式人均出行时耗呈现增加。1981~2011/12年,按不同方式计算的人均总出行时耗明显保持了常量(接近每天1小时),但是人均交通方式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2011/12年公交的出行时耗显著增加(从每人每天30分钟增至37分钟),对应的是小汽车出行时耗减少(从每人每天30分钟减至24分钟)。出行时耗在1981年达到峰值后开始缩短,它所呈现的趋稳,一方面是受到出行距离缩短这一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因为公共汽车服务可靠性的提高:人们出行的方式和可用的出行选择两者普遍发生了变化,但是人们每天耗费在出行上的总的时间没变。

 

首先,人口统计变化最显著的,将是向更年轻、更“自由自在”的人口变化,是与一些出行结果相关的,诸如较低的驾照持有人数、小汽车拥有和小汽车出行。此外,伦敦不同地区与独特的出行组合有关,这部分反映了供应政策,但也反映社会和文化上更“宽”的偏好。所有这些因子,意味着了解伦敦人口增长的地理、人口统计方面的要素对预测未来出行需求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需要从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和经济发展,以及未来出现进一步根本性变化的角度来预测出行趋势,例如向远程上班的模式或“互联网经济”发生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