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服务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服务业范文1

一、放宽市场准入

1、除国家法律、法规禁止进入的领域,其他投资领域各类资本均可进入。

对具备注册资金、经营场所、人员机构等要素申请设立企业的,工商部门应及时注册登记,核发执照。除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企业登记的前置审批外,其他一切审批项目均不得作为企业登记的前置审批项目。特许行业由行业主管部门及时为服务业企业办理专项许可。

2、除国家法律、法规限制经营的行业、项目外,企业可根据需要自主调整经营范围和方式,工商部门可按企业要求予以核定。

3、放宽企业登记注册条件。凡服务业核心企业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并拥有3家以上的控股子公司,集团合并注册资本2000万元以上的,可办理集团登记。

放宽对科技服务类企业注册的限制,允许注册资本3万元成立科技服务类有限责任公司。

4、简化连锁企业证照办理,除药品经营、卫生许可实行一店一证外,文化、新闻、烟草等管理部门的证照,均由连锁企业总部统一办理,各分支机构无需单独申报,管理部门应当在其批复或批准文件中列明取得相应许可的各分支机构名称。各分支机构凭该批复或批准文件到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

二、实施税收优惠

5、大力支持物流业发展。对物流企业、货运企业、拆迁单位、保险公司、商标公司等营业税计税基数进行调整,缩小计税基数,鼓励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企业发展。具体办法参见省地税局实施细则。

6、支持服务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生产服务业企业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按实计入管理费,技术开发费比上年实际增长10%以上的,允许再按技术开发费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

经认定的软件生产企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自获利年度起企业所得税享受“两免三减半”政策。

对新办从事物流技术和咨询服务、物流信息服务企业,按规定减免所得税。

对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服务于各行业以及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服务于农业生产需要的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取得的技术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

科技中介企业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技术交易合同经登记后,可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对经有权部门批准的转制科研机构,从转制之日起或注册之日起5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和科研开发自用土地、房产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5年期满后,审定的转制科研机构可再延长2年。

社会力量通过境内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资助非关联的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研究开发经费全额,在当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7、鼓励航空业发展,对在我省机场新建民用航空公司基地的,给予有关税费减免。现代物流企业,按规定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确有困难的,可按照税收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定期给予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的照顾。

8、单位和个人举办各种展览活动向参展者收取的各项价款,按“服务业—业”征收营业税。

对纳入国家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单位,可按规定享受相应的税收政策优惠。

9、按规定免收我省地方金融机构在抵贷资产过户中的相关税收,抵贷资产受偿实现盈利一次纳企业所得税。

经批准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从事担保业务的收入,给予一定年限减免营业税优惠。

10、新办的省内旅游企业和在我省设立的符合企业所得税纳税人条件的省外旅游企业分支机构,可减征或免征所得税1年;凡当年安置待业人员比例达到60%的或当年安置下岗失业人员达到30%的,免征所得税3年。

11、营利性医疗机构自取得执业登记证之日起,3年内免征营业税、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医疗卫生专用车辆,免征车船使用税。

12、在社区内新办的物业管理、家政服务、医疗卫生、文化服务、体育健身等服务业所得盈利,免征企业所得税1年;凡当年安置待业人员比例达到60%的或当年安置下岗失业人员达到30%的,免征所得税3年。托儿所、幼儿园、养老院和社区老年活动场所等社区服务业,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对社区服务项目,经有关部门审核批准,3年内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物业管理企业代收代征的各类费用,免收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

13、促进现代生产服务业发展。对于开发区的配套生产服务业集聚区内的生产服务业企业,比照开发区工业企业给予税费优惠。

对承接国际服务业外包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实行2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免征期满后再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3年。对从事港口、码头建设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实行5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免征期满后再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5年。

对缴纳增值税的服务贸易出口企业,出口后享受出口退税政策。

三、实行规费减免

14、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按每辆货运车辆定额征收运输管理费。

自2006年1月1日起,对营业性大型货车载质量20吨以上部分减半征收养路费、货物附加费、运输管理费;对不报停的载质量在10吨以上的货车可实行全年一次性包交养路费,优惠2个月,全年按10个月征收。

对进入市区的物流配送车辆,公安交警、交通管理部门优先发放货车通行证,为配送车辆在市区通行和停靠提供便利。进一步放宽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

15、免收我省地方金融机构在以资抵贷、抵贷资产接受和变现办理资产过户、登记、抵押等事项过程中所发生的房屋所有权登记费、房产交易手续费、机动车辆检测费和过户交易费。

16、对旅游定点车辆按全省统一的现行标准的下限征收客票附加费。

四、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17、设立省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20052007年,由省级财政在预算内资金中分年度共安排3亿元,主要用于国家引导资金的配套,以及影响大、带动作用强、具有示范效应的服务业重点项目的贴息或补助。各市、县(市、区)政府也要在预算内安排一定数额的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扶持服务业发展。

18、省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担保资金用于中小服务企业。

扶持农村服务业发展。对大型商贸连锁企业在乡镇设立连锁销售店、到郊县新建配送中心,省财政给予一定补贴。

19、对列入省、市重点发展的大型连锁经营龙头企业、中高级批发市场和第三方物流企业中的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要通过多种方式增加资金支持,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20、建立旅游“绿色通道”,全国各地旅游车辆的行驶路线和停车区域,在全省范围内均享受与当地客运车辆的同等待遇,不得歧视和限制。将列入红色旅游规划景点、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的连接道路建设纳入交通规划,参照农村公路建设予以补贴。

21、对引进的国内外著名服务业企业总部、地区总部、采购中心、研发中心等自建、购买或租赁办公用房的,由所在地政府给予补贴。

对银行、保险类金融机构在我省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省财政给予一次性补贴。

对新认定国家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江苏省著名商标、江苏省名牌产品、获得商务部重点扶持和发展的出口品牌的服务业企业,分别由省、市政府给予奖励。对影响全国乃至国际定价的各类名牌市场,列入服务业重点项目计划。

建立和完善大通关制度,海关、检验检疫等口岸管理部门实行“52”无假日预约通关,有条件的口岸实行24小时全天候通关,提高通关速度。

五、进行价格扶持

22、保障生产服务业项目用地,对现代物流、研发、工业设计等生产服务业项目用地实行与工业项目用地同等的供地方式。

23、自2006年1月1日起,服务业的用水(洗浴、洗车等特种行业除外)、用气价格实行与工业用水、用气价格并轨。

服务业的动力用电价格按非普工业用电价格执行,服务业的照明用电价格逐步与非普工业用电价格并轨。

自2006年1月1日起,除社区医疗、居民普通住宅物业管理收费以外的社区服务价格由政府指导价改为市场调节价。

六、规范服务业管理

24、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工作,加强服务业发展研究,建立服务业发展的预警、预测和信息制度。

25、积极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工作。扩大服务标准的覆盖领域,重点推动商贸、旅游、餐饮、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等行业的标准化进程,优先制定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服务业相关并推广实施,提高服务质量,规范服务行为。

26、全面清理涉及服务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以及各种资格认证、考试、培训等收费价格,重新确定标准,并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擅自和变相提高收费标准的实行群众举报“一次查实下岗”制度。

27、除法律、行政法规有明确规定外,工商、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等对企业抽取商品检查,须支付商品货款。

28、建立服务业重点项目计划。对列入服务业重点项目计划的项目,给予财政、信贷以及其他各类融资方面的扶持和优惠,优先安排用地计划,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29、建立服务业发展绩效考核制度。自2005年起,把服务业发展作为考核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要内容。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江苏省服务业绩效考核实施办法》,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各地区、各部门年度目标、任务完成和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报省委、省政府。

七、大力引进和培养人才

30、多渠道、多形式吸引海外优秀研发人才。留学人员回国参加工作的,与出国前的工龄可不间断合并计算为连续工龄;对在国外取得的学历、学位予以承认,可根据本人实际水平和能力,直接申报专业技术职称。

各级政府对引进的高级服务业人才在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支持。建设一批中高档公寓,以优惠价格出租给引进的高级服务业人才周转使用。安排其子女就近就读重点学校,外籍人士子女经主管部门批准,可优先在当地国际学校和部分其他学校学习。

31、留学人员回国创办外商投资生产服务业企业,初创期间实行一定的税费优惠。

32、省政府设立服务业专业人才特别贡献奖,两年评选一次,每次奖励10名,给予每人一次性奖金30万元,并免征个人所得税。

33、支持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每年选派一批公务员、研究人员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到中国香港、新加坡等服务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培训。交流培训人员费用由各级政府和派员单位共同承担,省财政给予适当补贴。

34、扩大科技服务机构职务、职称、聘任自。对科技服务机构内部的职务结构比例,政府人事管理部门不再实行指标控制,由单位根据自身需要自主设置专业技术岗位和职务等级,确立岗位责任和任职条件。科技人员竞争上岗,所取得的职务和相应待遇仅在聘期内适用。

八、加快服务业领域改革开放

35、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大力引入竞争机制,全面推进服务业领域改革,加快形成多元化投入、多样化经营的发展格局。加快推进社会事业领域的改革,尽快完成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和政会分开改革。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经批准的公务活动,可以委托旅行社安排交通、住宿、餐饮、会务等服务事项。

现代服务业范文2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现代旅游业特征;生产者服务增长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能级提升势在必行。近几年,我国政府不失时机地提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其政策导向不断强化,建设步伐日益加快,正在对产业经济的诸多部门产生持续而深刻的影响,旅游业同样面临着这一不可回避的形势。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分析现代服务业与旅游业的关系,探讨现代旅游服务业发展的动力机制、要素特征以及新的增长态势。

一、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关系

现代服务业是我们国内的提法,先后在党的报告和政府文件中正式使用,但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我国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中也没有确认现代服务业的界定范围。提出“现代服务业”这一概念,有着特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实质上反映的是在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对于服务业发展的一种新认识。一般认为,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相比,更突出了高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本、高附加值的特点。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划分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又称战略业[1]。也有人认为,现代服务业主要是生产业,即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而非直接为最终消费者提供的服务,其可包括金融业、保险业、房产业、经纪业、广告业、律师业、租赁业、通讯业、物流业、咨询业、会展业、后勤业等众多行业[2]。根据以上界定,旅游业是否属于现代服务业是有争议的。有的认为,旅游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高科技和知识性含量较少,受信息革命的影响,部分行业采用了一些信息网络技术,但从总体上看,旅游业并不具备现代服务业的特性。其次,旅游业发展成为大众性的产业,至少是19世纪中下叶,并不算新兴产业,应该属于传统服务业。有的认为,旅游业是一项综合产业,它涉及的行业很多,其中有一部分是依托现代新技术、新业态、新方式发展起来的,如会展旅游、奖励旅游、商务旅游等,应该属于向社会提供高层次、高知识产品的现代服务业。同时,旅游业也属于信息密集型产业,旅游活动的组织和进行,高度依赖信息源和信息流,特别适合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因此,是符合现代服务业特征的。

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需要作深入的辨析。

首先,旅游业从属于服务业,一直都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众所周知的。如同服务业的产生与发展是有历史阶段一样,旅游业在形成期就是一个集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于一体的相互关联的传统产业集群。旅游产业的部门(行业)结构中最基本的构成形式,包括旅游交通、旅游游览、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购物、旅行社和休闲娱乐等部门,显然应该归之于服务业中比较初级的生活服务业。随着半个世纪以来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业进入到成长期,一方面,旅游业的原有基础部门需要得到现代化的改造和提升,以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传统的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面临着现代管理理念和运营方式以及高科技和信息化的洗礼,有一个逐步转型的过程。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后期的产业延伸和扩展,现代企业制度的普及和生产职能外包,旅游业的服务对象也扩大到了生产者,出现了许多会展旅游、奖励旅游、商务旅游、公务旅游、节事旅游、拓展培训旅游和旅游咨询、旅游规划与策划、旅游信息服务等新兴业态。因此,旅游业不能简单和笼统地划归为传统服务业或现代服务业。旅游业是依附着服务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样有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必须进行动态分析。

其次,旅游业是综合性极强的产业,除了传统的核心业态之外,旅游业是众多相关产业交叉重叠的行业部门,与其他产业部门关联度很高,如需要通讯、电力、金融、保险、物流、中介、设备、环卫、地产等产业部门为其提供生产资料和要素服务。尤其在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的阶段,旅游业更是受到生产服务业、专业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技术服务业、创意服务业的明显影响,出现了产业融合的趋势。产业融合是在工业经济时代高度产业分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原来形成的产业固定化边界进行一定程度调整的结果[3]。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崛起,导致产业之间更多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产业融合必然引致旅游业内部结构向更高层次升级,优先发展生产者服务,从而真正纳入现代服务业体系。

旅游业正处在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化的过程中,目前,旅游业总体上依然包含了传统服务业的内容和现代服务业的元素,有着显著的二元结构特征,即当先发的或传统的产业部门还在发展的时候,后发的或现代的产业部门就出现并发展了。以发展的眼光看,旅游业的现代服务业特征会愈益凸显,旅游业部分或整体转型升级为现代服务业的趋势还将进一步显化。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精心培育和加快发展现代旅游服务业。

二、现代旅游服务业发展的动因与要素特征

现代旅游服务业的发展,本质上来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化需求。旅游业是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产业,在中国是与改革开放伴生的。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可支配时间与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加上旅游交通、通讯工具的革命,大众旅游得以兴起,这是旅游业成为一个新的产业的主要推动力。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增长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旅游业继续以其迅猛的发展势头,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扶持,成为世界经济中颇具生机和活力的强劲产业。旅游业从面向大众的生活服务业向新兴的生产服务业转变,是社会化分工的必然产物,因为只有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企业才会将其运营活动的一部分职能外化,从而导致诸如会展旅游、奖励旅游的兴起。现代旅游服务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商务活动(公务活动)的功能强化与职能外化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是“服务内部化”向“服务外部化”转变的结果。因为,企业或社会组织利用现代旅游服务业来完成这些职能,在效益和成本上能优于企业或社会组织自身来完成。其次,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又从市场的角度提出了对现代旅游服务业的要求。现阶段旅游者的经济实力与消费水平普遍提高,享受型

消费和发展型消费倾向非常明显,因此,如何及时向旅游消费者提供快捷、方便、灵活、周到、健康、舒适的高技术含量和高知识含量的旅游服务,便成了传统旅游服务业升级换代的市场驱动力。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特别有利于对偏重生活服务业的旅游业传统供给方式的改变,无论是以设备为基础的旅游服务,如自动查询和预订系统、分时度假交换系统、旅游电子商务;或以人为基础的旅游服务,如导游服务、饭店服务、餐饮服务、旅游交通服务等;还是作用于人的有形服务,如旅游接待服务、登记和结账服务等;作用于物的有形服务,如饭店的行李寄存服务、洗衣服务等;作用于人的无形服务,如旅游信息服务、旅游教育服务等;作用于物的无形服务,如旅游保险和贷款服务、旅游汇兑支付服务等,无不渗透着现代新理念、新技术和新运营方式的改造和影响,这是提升传统旅游服务业素质的必然途径。

现代旅游服务业的形成和发展,是现代经济社会中的新生事物,我们对此要有足够的认识。综括现代旅游服务业的要素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高增值性

由于现代旅游服务业同样具有高技术性、高知识性和高人力资本等现代服务业要素,因此决定了在同样的产出水平下,无形智力投入较高而有形资产投入较少,其增值途径除了直接创造价值外,还有降低经营成本、提升经营效益、增加无形资产等间接途径和作用。如现代企业的一些非核心业务的外包,使旅游业为生产者提供第三方会展、商务等专业服务成为可能,从而形成某种经营功能的规模化效应,促使企业经营成本的大幅度下降。又如旅游规划或策划、旅游咨询和信息服务,可使企业的经营效益大幅度提高,创造可观的价值。再如会展的策划和营销、旅游广告的宣传运作,致使企业的品牌声誉和社会形象得到明显改善,无形资产的价值也就随之上升。现代旅游服务业的服务半径大于传统旅游服务业,对经济的拉动更为广泛和显著,因此,具有更高的增值性和附加值。

2.高层次性

如同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服务业是产业经济高度化进程中的必经阶段,现代服务业是服务业内部结构中的优化升级。现代旅游服务业则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旅游业内部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不可否认,旅游业从一开始就是以普通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为主,属于技术含量比较低端的生活服务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旅游业总体上不断趋向高端化,然而,传统的服务业态毕竟长期占主导地位,旅游业内部存在着明显的低质结构,亟待调整改变。以生产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为旅游业的内部结构调整和高度化发展带来了机遇,如会展、奖励、商务旅游的高端性是毋庸置疑的,以此为契机,现代旅游服务业自然登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现代旅游服务业的高层次性还表现在服务对象转而成为生产者主体,如企业和社会缉织职能外包的旅游消费者,无论是会展和奖励旅游者还是其他商务旅游者,在中国都是极具成长性的高端市场主体。

3.高功能性

如果说工业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产出经济”,那么,服务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则是“功能经济”。因此,相比较而言,服务业更注重服务功能或效用而不是物质数量。现代服务业的作用更是表现为其在为现代经济和社会活动服务中的特定功能。如会展旅游、奖励和培训旅游等,应是企业的内部职能,现在却可以委托旅行社或专门的会展公司来做,独立为一种专门的服务业。随着某种经济或社会活动中某项局部功能的需求不断扩大,使得专业化运作的成本优势和规模效应得以体现时,该功能就会从营运主体中分离出来,形成专业的服务机构,为需要该功能的营运主体提供服务。以会展、奖励旅游为主的现代旅游服务业即具有这样的专业分工带来的强化功能,体现为生产者服务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很大效用,使企业或社会组织越来越对其产生一定的专业依赖性。

4.高技术性

现代服务业是依托高科技和信息化发展起来的,同样,现代旅游服务业也是需要高水平的专业技术支撑的,特别是在新经济时代,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信息技术革命对旅游产业的管理有着深刻的影响,因为信息是旅游产业的血脉。”[4]如旅游活动的组织和进行,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本质是对各种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合及判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旅游业是信息资源密集型和信息技术依赖型产业。一方面,现代旅游服务业是由信息技术与专业知识催生的,如会展、商务旅游等,另一方面,信息和网络技术也在不断地改变着传统旅游服务业态,如旅游饭店的现代化设施和网络预订系统、旅行社现代管理运营流程、旅游景区或主题公园开发建设的高科技项目等。其次,高技术性还反映在先进的经营管理技术得以广泛运用,推动了旅游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与现代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5.高知识性

现代旅游服务业同样是知识密集型产业,比起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更需要高人力资本的投入。这是因为对现代旅游服务业所发挥的特有功能只有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经营管理者才能有所认识,同时,企业的一部分内部职能之所以会进行外包,除了降低经营成本之外,就是因为这些职能需要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胜任。现代旅游服务业强调的就是服务的知识含量和文化体验,这已贯彻到整个旅游活动的前、中、后各阶段。如对旅游网站和咨询服务或导游服务的评估,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能否提供高知识含量的服务。至于为生产者服务的会展旅游、奖励旅游或商务旅游更是知识和智力密集的高端服务产品,是现代旅游服务业发展的新亮点。

三、现代旅游服务业的新增长点

当前,我国旅游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的高端生产力正在积聚,新的业务增长点逐渐形成,出现了旅游产业高度化发展、融合化发展、专业化发展的趋势。最能反映这一状况的就是代表生产业的旅游新业态的兴起。

1.会展旅游

会展产业起源于欧洲与北美,如今已毫无疑问地成为最具活力的全球性产业之一。尽管我国会展业只是在改革开放后才逐步出现,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特别是申办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世界博览会成功之后,我国会展业更以年平均20%的增幅迅猛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新亮点。会展旅游是会展业与旅游业的结合,是由于会展活动的举办而产生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会展旅游是以会议和展览为目的的旅游,属于公务或商务旅游的范畴,这是典型的为生产者服务的被用作进一步生产的中间服务。在中国,会展旅游是新兴服务业,一些大型旅行社或旅游企业已从原来主要为市场终端旅游消费者服务,转向中间服务的会展旅游业务,纷纷成立专门的旅游会展公司。连最大的旅游网络商携程有限公司也在传统的机票、酒店、度假业务之

外,新增了集团服务。上海最近还专门成立了旅游会展推广中心,以争取更多的国际会展。所有这些都说明,会展旅游正在成为我国旅游新业态。

2.奖励旅游

奖励旅游是从广义的会展旅游中脱颖而出的专项生产。它肇始于国外发达国家,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国内企业界和旅游界的青睐和重视。奖励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高级产品形式,也是服务经济与生产业日益成熟的表现。奖励旅游的对象不是家庭或个体消费者,而是现代企业的集体生产者,因此它属于生产或生产者服务范畴。它不同于最终消费,而是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过程之中,从而产生新的使用价值。奖励旅游作为“生产性”旅游,由企业或其他组织出资购买,经常是一种豪华的、由旅行社全部代办的综合包价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介入发展生产力和促进经济增长而拓展的新业务,有其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我国,随着不少大型外资企业纷纷涌人,奖励旅游也逐渐被人们所熟知,现今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和较大规模的民营企业也开始以奖励旅游的方式来作为对员工的激励和褒奖,因此,开展奖励旅游业务的旅游企业和专业公司越来越多。但我国奖励旅游还只是初露端倪,作为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走向仍需要大力扶植[5]

3.商务旅游

是指有别于会展奖励旅游的一般商务旅游活动,是建立在商务活动基础上的以专业人士为主的一种具有工作性质的专项旅游形式。商务旅游成本由公司而非个人支付,因此,它仍然属于生产者服务范畴。商务旅游客户具有逗留时间长、往来频繁、消费水平高等特点,相对大众旅游属于高端旅游客户群体。由于现代商务活动涉及面广,技术含量高,专业知识密集,旅游企业要向商务目标客户提供系统的全方位服务,不仅含有传统旅游服务内容,如交通、住宿、餐饮、导游等,还包括咨询、设计、管理等更多更全面的增值服务,特别是融入电子商务技术,一系列商务流程都能通过网络业务方式来实现。以最大限度满足商务旅游的企业或组织的个性化要求,提供量身定制的专业旅游产品。近年来,中国国际旅行社、康辉国际旅行社、锦江国际集团先后与美国著名旅游集团运通、罗森布鲁斯、英国bti合作,借鉴国外较成熟的商务旅游运作方法和模式,开辟我国极具成长性的商务旅游市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的商务旅行及相关费用高达103亿美元。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活动日益增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商务旅游必将有更大的发展。此外,为社会组织或政府部门的公务差旅提供专业化管理,也是商务旅游业务发展的趋势之一。

4.节事旅游

在国际旅游研究中,节事活动专指以各种节日和盛事的庆祝和举办为核心吸引力的一种特殊旅游形式。节事旅游大多属于政府或社会服务性质,如国际旅游节、国际艺术节、传统节假日庆典、重大体育比赛等。但其中很大一部分内容都同企业化运作和生产者服务有关,或者说是对生产者服务的一个有效的必要的补充。与常规旅游活动相比,节事活动吸引旅游者为某一观看或庆祝目的从各地短时间内聚集到旅游目的地,具有旅游团体规模大、停留时间长、消费水平高等特点,使得举办活动的城市或地区旅游设施和文化场所的综合利用率大幅提高,产业联动效应十分明显,对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很大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各地积极开发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地方和民族节事活动,吸引了国内外很多旅游者。随着杭州休闲博览会、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申办,我国节事旅游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5.咨询旅游

咨询旅游是指近年来异军突起的旅游项目规划、策划和设计类的创意产业。它是为了满足企业与社会组织职能外包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专业性生产者服务。当前,旅游经济正在成为公认的注意力经济、形象力经济和创造力经济。加快和全面提升中国旅游的规划与策划水平,已成为中国建设旅游强国、实现中国旅游业新的跨越的当务之急。旅游业历来被称为“点子”产业、“注意力”产业和“创新”产业。特别是在新经济时代,过去偏重以资源、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投入为主的旅游业,现在知识、智力、管理、创新、品牌等无形资产开始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决定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胜负存亡。旅游业越来越需要以智力来贯穿策划、规划、设计、投资、开发、运营、营销、管理等各个环节。随着全国各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旅游景区的加快建设,以文化创意见长的我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社会组织,纷纷成立专门的旅游规划发展研究中心或旅游咨询公司,承接大量全国各地的旅游发展规划或策划。旅游咨询业作为现代旅游服务业中的新增长点,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迅猛发展。

[参考文献]

[1]孔德芳.访现代服务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组组长胡启恒[n].科技日报,2004—06—29.

[2]晁钢令.服务产业与现代服务业[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9.

[3]周振华.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5.189.

现代服务业范文3

2012年12月7日,在党的十后离京视察第一站就到前海,对前海开发开放作出重要指示:前海开发开放是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新契机、转型升级的新推力、改革开放的新起点、粤港深港合作的新平台:将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充分发扬特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落实比特区还要特的先行先试政策。

前海合作区位于深圳西部蛇口半岛的西侧,珠江口东岸,地处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主轴和沿海功能拓展带的十字交汇处,毗邻香港、澳门,由双界河、月亮湾大道、妈湾大道、宝安大道和西部岸线合围而成,占地面积14.92平方公里。前海合作区是未来珠三角地区的超级综合交通枢纽,拥有覆盖华南沿海数十个港口的公共驳船快线,汇聚了多条高速、快速路及12条轨道交通线,10分钟内可抵达深圳国际机场,30分钟内可抵达香港港和香港国际机场,形成了衔接深港、覆盖珠三角、通达亚太、辐射全球的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具有服务全国及全球市场的优越交通条件。

前海的功能定位为现代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集聚区,香港与内地紧密合作的先导区,珠三角产业升级的引领区: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及其他专业服务四大产业。到2020年,建成基础设施完备、国际一流的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具备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体制机制和法律环境,形成结构合理、国际化程度高、辐射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体系,聚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企业,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生产业中心,在全球现代服务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世界服务贸易重要基地。

深圳前海湾保税港区

深圳前海湾保税港区位于深圳西部港区、珠江入海口东侧,背依大、小南山,是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保税港区于2008年10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2009年7月1013通过验收,2009年年底正式封关运作。保税港区规划面积3.71平方公里,一期围网封关面积1.176平方公里,包括港口作业区(妈湾港区集装箱码头5、6、7泊位)0.456平方公里和物流园区0.72平方公里两部分,以“物理围网+电子围网”方式进行监管。截至2014年底,保税港区内已经建成现代化仓库8栋,建筑面积约48万平方米,其中保税冷库约1.2万平米,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在全国保税港区中名列第一。截至2015年,区内已建成7座总面积达42万平方米的现代化供应链设施及办公场所,最终规模将达到1007万平方米。

前海湾保税港区是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先行启动区和重要功能区,未来将按照深港共建全球性物流中心的目标,积极借鉴国际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通行的规则,探索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由贸易港区,打造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有重要影响的航运服务基地、供应链管理中心和国际贸易平台。根据前海总体发展规划要求,保税港区将重点发展航运服务、供应链物流、国际贸易、创新金融四大主导产业,具有以“保税”为主要特征的货物贸易及服务贸易功能,主要开展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中转、国际转口贸易以及与之相应的金融、保险、、展示、检测、维修、航运服务等服务贸易。

保税港区是中国国内开放程度最高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前海合作区是深港合作的国家战略区域,实行比经济特区更加特殊的先行先试政策,实行特殊的财税政策、探索试点跨境贷款、构建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试验区等。前海湾保税港区位于前海合作区范围内,既享有保税港区的特殊功能,又享有前海合作区的特殊优惠政策,是中国国内政策最优惠、运作成本最低、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特殊区域之一。

前海合作区是“特区中的特区”,承担为国家在新时期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索引路的重要历史使命,将坚持机制创新、先行先试,积极借鉴国际惯例和成熟运作经验,充分发挥香港在前海开放中的独特作用,在粤港合作框架下,形成两地产业互补、经济一体和社会共融的发展格局。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

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于2015年4月27日挂牌成立,是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港经济深度合作的主要板块,规划面积28.2平方公里,分为前海区块(15平方公里,含前海湾保税港区3.71平方公里)和蛇口区块(13.2平方公里)。该片区将把自贸区体制机制创新、前海国家服务业开放发展战略平台功能、蛇口发达的港口航运产业基础更好结合起来,形成区位、政策、体制和产业的叠加优势,进一步发挥新时期深圳经济特区先行先试作用,更好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探索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前海蛇口自贸区根据产业形态分为三个功能区:一是前海金融商务区,即前海区块中除保税港区之外的其他区域,主要承接服务贸易功能,重点发展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专业服务,建设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亚太地区重要的生产业中心。二是以前海湾保税港区为核心的深圳西部港区,重点发展港口物流、国际贸易、供应链管理与高端航运服务,承接货物贸易功能,努力打造国际性枢纽港。三是蛇口商务区,即蛇口区块中除西部港区之外的其他区域,重点发展网络信息、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与前海区块形成产业联动、优势互补。

现代服务业范文4

一、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

至2013年11月,全县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00629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30%,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75%。

二、现代服务业领域不断拓宽,主要行业健康发展

金融保险业健康发展。全县金融机构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加大了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投放,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经济增长和促进结构调整的作用。至2013年11月,银行各项存款余额393368万元,同比增长21.8%,银行各项贷款余额203198万元,同比增长16.59%。

现代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2013年预计全县旅游总人次为21.6万人,同比增长20%,旅游总收入为2800万元,同比增长22%。有一批具有一定接待能力和开发前景的景区、景点。如青龙岩风景区、云盖岽风景区、东江源生态公园、磷石背温泉、河角温泉、东江源桠髻钵山等景区、景点。《县红色旅游景区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县青龙岩生态温泉旅游区项目建议书》已着手准备聘请专家编制,为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现代物流业发展步伐加快。我县物流行业主管部门结合物流市场的实际需求,制定了发展以果品物流为重点的发展计划,积极引进外商在组建具有特色的物流企业;同时鼓励本地果农组建自己的物流公司,逐步形成“产-运-储-售”一条龙运转的物流公司。全县现有物流企业7家,其中规模以上物流企业2家。目前正在建设、申报中的物流企业3家,分别为:县圣维实业有限公司、杨氏南北鲜果有限公司和物流中心。物流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4.8亿元,占地145亩,总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已于今年7月底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成为我县商品集散中心、流通加工中心、交易中心,极大地提升物流业的现代化水平。

仓储业规模形成,服务我县主导产业成效明显。桔橙产业种植是我县的主导产业之一,种植规模已达60万亩,产量已达60万吨,产量大,鲜果上市时间集中,销售压力大。根据这一情况,我县大力发展桔橙仓储企业,目前全县已发展桔橙仓储企业44家,总计仓储能力已达到40万吨,极大地缓解了桔橙鲜果的销售压力,为提高果农的经济效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餐饮服务业硬件设施有所提高。继去年首家准星级宾馆“丽景酒店”开张营业后,今年,按四星级酒店标准设计兴建的“花旗国际大酒店”也在县城新罗新区顺利开张营业,“宾馆”也按星级标准完成了改造工程,目前这两家企业正在积极地开展星级酒店的评审工作。已邀请了市旅游星评委的专业人员到这两家企业进行实地察看,提出了整改意见。

房地产业稳步发展。通过实行市场化动作,吸引了多家国内实力较强的房地产公司投资县城的房地产开发,建设了一批高档次、高品位住宅,形成了较大规模的现代居家小区,提升了房地产业的整体水平,新建住宅小区的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居住条件明显改善。1至12月份,全县房地产开发面积5.95万平方米。1-12月全县销售商品房396套,合计面积4.88万平方米。

中介服务业规范发展。全县有营业执照的服务机构10家,其中鉴证类3家、评估类2家、类5家。

三、重点项目建设顺利

1、青少年活动中心竣工并已交付使用,完成总投资2800万元。

2、体育中心建成竣工,完成总投资2200万元。

3、国际商业中心已基本完工,完成总投资12600万元。

4、县东江源生态公园已初具雏形。

5、花旗国际四星级宾馆已竣工交付使用。

四、存在问题

1、现代服务业市场化程度较低,银行、保险、电信等行业仍保持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地方政府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不能充分地发挥。

2、县域经济规模、人口规模不大,现代服务业发展受“入门人口”影响,部分行业在县域内近期不具备发展壮大的基本条件,如现代商务业、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咨询等行业。

3、发展现代服务业还未设立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工作人员数量和素质都还不能适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要。

五、今后的打算

1、利用优势,发展旅游业。一是利用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如谈判、调查等红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利用河角、磷石背温泉“地热”优势,大力开发温泉休闲旅游,利用我县桔橙资源优势,开发大力开展生态旅游,成形我县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业。

2、稳步推进金融业的发展,金融业要从自身做起,要多形式开展吸储活动,增强资金集聚能力,要不断拓展金融服务领域,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要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落户开展业务,为我县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3、积极发展高科技服务业、以信息业的网络建设为基础,充分利用现有党政部门的信息系统,促进数据宽带和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共享。

4、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是智力密集、知识字符集的新兴服务业,对其他产业具有很强的带动力,要着力培育、提升水平,重点发展法律服务、咨询与服务,提高商务服务发展水平。

5、继续保持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我县的房地产目前处于发展阶段,要以解决住户供求矛盾为目标,加强规划引导和管理,培育平衡、有序、健康的房地产市场,形成供需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的房地产发展格局。

现代服务业范文5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制造业;产业融合;灰色关联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8)12―0063―05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建设成就世人瞩目,特别是制造业高速发展,总体实力不断壮大。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原有的劳动力和土地等竞争优势逐步丧失,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挑战。适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通过服务业的发展,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是江苏新时期经济发展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江苏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成本约束

按照现代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制造业的生产包括制造成本和交易成本两部分。随着生产迂回和专业化的加深,制造成本大大降低,制造效率提高。江苏制造业发展速度惊人,2006年规模以上制造业完成总产值10309亿元,工业总量居全国第二。但江苏制造业的发展严重依赖于土地优惠、税收优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对资源的高强度消耗。近年来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日益趋紧和生产服务业发展的相对滞后,工业用地成本、劳动成本上升较快,商务成本居高不下,这些因素已经导致江苏企业的产品价格和利润一同下跌的局面尤其是苏南出现了产业竞争力下降的迹象,非常不利于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江苏迫切需要寻求新的增长空间和发展资源,创造新的发展动力和竞争优势。

1 工业用地成本不断加大

随着江苏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还没有彻底改变,大部分地区的招商引资是以土地作为优惠条件的,有些地方是零地价甚至负地价来吸引投资者。苏南地区土地供应紧张,但工业用地的地价不断降低,许多地块以低于成本价出让。根据2005年江苏省城市地价动态监测报告,江苏省省辖市的工业地价低于全国主要城市地价水平,两者相差66元/m2;与长江三角洲主要城市相比,工业地价相差更大,两者相差竟达309元/m2。江苏省省辖市的综合、商业和住宅用地的地价水平都高于全国主要城市,唯独工业地价低于全国主要城市。

2006年江苏省城市地价动态监测报告显示,2000年~2006年期间商业用地地价的每年的增长率大致在5%~10%,期间商业用地地价上涨49%;住宅用地地价的每年的增长率大致在5%~12%,期间住宅用地地价上涨60.99%;而工业用地地价的每年的增长率大致在1%~2%,期间工业用地地价仅上涨8.80%,也反映出工业地价明显偏低且增长缓慢,这与江苏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水平极不相称。工业用地获得的低成本性,存在很多弊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迅速扩张、工业用地比重明显过大,近年来工业年度用地总量占年度总用地量一直保持在58%的比例;低水平的重复投资建设,使工业用地被长期圈占、撂荒闲置;以工业用地的名义申请用地,暗地里搞房地产开发等违法用地屡见不鲜。而江苏人地矛盾已经非常突出,至2005年年底江苏预留2010年规划发展空间也已基本用完。现时我省人均耕地已不足0.97亩,接近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人类生存发展的警戒线。随着国家加快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提高征地补偿标准,确保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以及规定工业用地出让价格不能低于当地基准地价等措施的实行,土地成本将趋于上升。2007年江苏按照国土资源部《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这一蓝本,并结合2002年的全省协议出让土地最低价标准,制定了《全省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依据标准,各地工业用地的价格与原来相比,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就全省而言,用地价格将平均提高30%,其中苏北地区将提高50%左右。工业用地必须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其出让底价和成交价格,均不得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的最低价标准。

2 劳动力成本继续上升

近年来江苏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出口持续增长,企业内销比例同时提高,劳动密集型企业产能扩张迅猛,用工需求大幅增加。同时劳动力供需总量和结构变化,以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使劳动力成本在逐渐上升。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不仅现有就业总人数超过7亿人,而且农村还有1.6亿剩余劳动力,劳动力供给相对过剩,使得过去一个时期劳动力特别是“农民工”工资偏低且增长缓慢。中国劳动力平均工资水平约为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1/20到1/30。但近两年来,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明显加大。2003年前,75%以上的四川农民工主要流向广东、福建沿海及江苏、浙江等地,而2004年以后,向西、向北流动增多,同时有明显回流省内的趋势。就业机会与就业地域的分散必然导致局部的劳动力短缺。随着对农村发展扶持力度的加大,农业增收,从农村到经济发达地区的务工人员也有所减少。而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等一系列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政策措施逐步落实,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公积金提取等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也导致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沿海地区出现的“民工荒”及其对提高工资的诉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压力。而且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劳动力供需将出现结构性短缺,推动劳动力成本上升。

另外从工资水平来看,江苏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在不断上调,由2000年的210元、250元、290元和320元上调至2006年的520元、620元和750元,2008年最低工资标准更是提高至590元、700元和850元,是2000年标准的2~3倍。而从实际工资增长来看,2000年至2008年上半年,江苏制造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了180.4%。

3 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

江苏省目前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加大。我省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期,重化工业快速发展,200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比例高达2/3强。交通用能、生活用能也呈现刚性增长。二是资源的人均占有水平低,支撑力不足。江苏资源匮乏、人口密度全国最高、人均资源全国最少、单位面积的污染负荷全国最重,人均耕地不足1亩,能源自给率低,一次能源自给率一直在20%―25%之间,而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80%以上的能源要从外省输入。例如占全省能源消费

70%的煤炭资源现已探明的储量仅占全国的0.58%。原煤自给率在25%左右,原油自给率仅为10%左右,全省原油对进口的依存度为46%,远高于全国35%的对外依存度。对石油进口的依赖程度,也使得国际油价涨跌幅度对我省国民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由此可见,能源问题在江苏经济发展中仍然是一个较大的威胁。三是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在江苏,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还占相当比重,发达国家上百年逐步出现、分阶段解决的环境问题,在我省2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已集中产生。水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如2007年3月下旬开始,太湖爆发了蓝藻事件,虽然进行了治理,但全湖富营养化程度平均仍为中度富营养状态,根据《江苏省“十一五”水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2006―2010年)》确定的水质目标要求,太湖流域53个水质目标考核断面中有21个断面达标,达标率仅39.6%。全省大部分地区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浓度年均值虽然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但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可吸入颗粒物(PM10)仍是影响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13个省辖城市中仍有4市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

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不堪重负。但江苏省制造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高昂的治污设备和治污费用会增加企业的成本。虽然“三废”的排放达标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但这同时也对江苏制造业企业的快速发展造成一定的障碍。

4 交易成本居高不下

制造业生产的迂回化和专业化增加了交易环节,增加了交易成本。在现代经济中,交易成本在企业总成本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江苏省制造业的交易成本较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效率。原因之一就是现代服务体系不够发达,表现为金融保险业的落后、第三方物流的不发达、法律服务水平不高等。这就使企业不得不在内部提供大多数生产。而在企业内部,职工不具备充分的专业化知识,其数量也不能根据需要的变动进行调整,因此这些生产就具有高交易成本和低质量的特点,从而降低了企业绩效,进而影响了整个制造业效率的提高。当前某些产品产业链过短的原因之一就是生产不发达,使得很多服务都内化在同一企业中。另外,我省制造业产品附加值过低是因为技术创新能力不高,而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则必须提高智力型生产的水平。

因此,城市要素成本的提高,将迫使政府和企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特别是技术、知识密集性产业,进而降低企业特别是制造业的交易成本,从而提高整体经济的竞争力。

二、江苏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纵观世界产业发展的历史,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系走过了从分工到互补,再到融合的历程。在工业社会的初期,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度低,服务业的主体是消费服务业,因此,二者主要是分工关系;伴随着工业社会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企业既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生产,也为了得到规模经济带来的效益,将原来由自己完成的业务外包给其他厂商,至此,生产业获得空前发展,专业化部门问的互补性大大提高。工业化后期,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服务业将加速向制造业生产前期研发、设计,中期管理、融资和后期物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全过程渗透,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成为全球产业经济发展的主流和趋势。江苏2007年人均GDP已达4430美元,根据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的划分标准,已经进入的工业化中后期,那么江苏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关联程度怎样,是否已经进入融合发展的阶段,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发现江苏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关联程度不大,并分析问题的症结,从而为加强产业融合提出对策建议。

1 灰色关联理论

灰色关联分析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已知信息的开发生成提取有价值信息形成对系统运行规律的确切描述。其基本思想是根据数列曲线几何形状的近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程度,曲线形状越接近数列之间的关联度越大反之关联度越小。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步骤如下:

(6)依据灰色关联度大小,进行灰色关联分析。

2 江苏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灰色关联分析

本文选取规模以上制造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各自的增加值作为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的基础指标。为了反映服务业中不同产业对制造业的影响,把服务业划分为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两大类。其中现代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其他类型的服务业均归入传统服务业。

表2所示结果表明,江苏的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关联度(0.691),这表明一方面服务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制造业的支持,另一方面服务业的发展又会推动着制造业技术与效率不断提升,任何一方得不到发展或发展滞后都将使另一方受到制约。江苏在发展制造业的同时应发展服务业,服务业的滞后发展将制约制造业的升级。同时表2还表明,江苏的制造业与传统服务业的关联度大于与现代服务业的关联度,表明江苏制造业发展的传统服务投入多于现代服务业,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江苏制造业的主要特征是接受FDI的外资加工贸易,这些处于产业链低端的生产/加工/装配环节,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是对资源的高强度消耗和高密集化使用。外资制造业与本地服务业的产业关联薄弱:外资制造业中加工型、出口型、生产型企业居多,而且大多属于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组织体系中的封闭环节,产品线和产业链延伸不足,对本地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依赖程度低,对本地研发或技术服务需求少,产品设计、关键技术、零部件依赖于进口,产品直接出口多,而且多进入跨国公司营销体系。

二是江苏缺乏引导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江苏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虽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政策体系,但现有产业政策基本上是引导自我增强型的产业内循环发展,缺乏引导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没有明确的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在资金、技术、税收等方面的配套措施。受行业管理体制的制约,不同行业的企业可能分属不同部门管辖,使产业的融合发展变得难以协调。现代服务业的一些行业(如邮政、电信、金融、铁路运输等),由于政府管制所造成的市场进入壁垒和垄断,也导致服务创新和竞争环境不理想,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成本较高。

三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短缺。与制造业高度融合发展的服务业是典型的现代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行业,能否健康发展关键取决于人才的竞争。但是,从专业知识结构上看,当前跨行业、跨领域、跨学科的复合型

人才尤为短缺。虽然江苏在人才储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涉及产业发展,尤其是产业融合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如既懂汽车制造又懂金融、既精通软件开发技术又熟悉企业生产流程等方面的人才短缺。

江苏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转换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区域增长效率,就要提高制造业的技术水准和附加值,而这又取决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只有大规模、高质量的现代服务业才能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等高效资源,支撑江苏制造业的领先优势。

三、加快江苏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产业融合

目前国际服务业正经历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江苏应抓住机遇,积极争取成为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的承载地。而实现江苏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跨越发展,必须跳出服务业的范畴,在更高的层面上协调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发展关系,实施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战略,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江苏已于2005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实施纲要》和《若干政策》,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优化调整,提升现代服务业规模、层次、能级和竞争力,以占领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开通了政策上的绿色通道。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促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1 创造宽松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为了顺应产业融合这一趋势,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措施来促进产业融合及产业的健康发展。通过放松政府对被规制企业的进出壁垒、增强可竞争性的办法,为产业融合创造宽松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在相关政策和资金、技术、税收等方面,对制造企业开展现代制造服务活动和现代制造服务企业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扶助。加强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域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有序推进现代制造服务业的企业化、产业化和社会化。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对于有利于制造业升级、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放宽审贷条件、项目融资、设立现代制造服务业产业投资基金的方式,充分调动民间资本和引进外资,积极安排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支持有条件的制造服务行业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积极探索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相互融合的新途径。

2 推动国内国外市场有效融合

产业融合使得产业之间的边界模糊化,两个或多个产业之间形成了共同的技术和市场基础。探索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新型模式,就是要重点承接与江苏制造业相融合的生产业。引进国外服务业时,要注意本地是否有相应的制造业配套需求,要根据本地制造业发展的重点和趋势,进行服务业引进的布局。利用江苏的开放优势和较完善的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发挥已初步形成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集聚效应,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内外以技术研发和采购、营销中心等离岸服务为主的大型制造服务商,并争取其在江苏设立地区总部或区域服务中心,变单纯的制造业集聚为集成制造与服务功能的产业链集聚。江苏省作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大量国际知名制造企业在江苏落户发展,这些企业出于竞争战略的选择,必然通过将为生产服务的环节外包,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这对江苏省来说,将产生更多的软件、物流、业务流程乃至知识外包业务发展。

3 加快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是建立在信息化平台上的;而且,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延伸,融合的范围会越来越大。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产业融合,就是要通过产业问关联的生产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在产品、服务和市场的横向耦合,信息技术在提业融合的技术平台的同时,也将有助于解决产业融合中的制度障碍。因此,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是融合的物质基础和载体。江苏应加快以信息化带动生产业现代化的步伐,大力推进金融、商务、技术交易、物流等现代生产业的信息化建设,促进行政管理、财税、贸易、工商管理等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化。大力提高计算机和网络在现代生产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普及应用水平,广泛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

现代服务业范文6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产业特征;产业集聚。

0引言。

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用现代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新业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本质上来自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专业化的需求,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等特点。现代服务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

现代服务业正呈现出信息化、国际化、标准化的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为传统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支撑,更衍生出新的需求,从而使现代服务业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已成为衡量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从社会需求角度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的消费方式、理念都在发生着变化,消费者正在由对工业时代简单的物质产品需求,转向高科技含量、知识密集、高附加值的精神产品需求。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研发、设计、营销策划、管理咨询、会计审计、法律服务、信息服务等从生产中剥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新兴服务行业。这些生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工业部门对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了工业企业对资源的依赖程度,降低了工业生产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有利于我国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及管理创新转变。

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发达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产业,更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战略性产业。“十二五”时期,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面临着资源环境的较大约束,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力量,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十二五”时期,湖北现代服务业发展事关湖北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事关湖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实现湖北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必须在思想认识上、空间布局上、工作重点上、政策措施上有新的突破。

1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六种意识”。

发展湖北现代服务业,必须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并进一步强化“六种意识”,增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1)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调整经济结构的迫切需要。

湖北目前正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现有经济结构的典型特征是偏重的工业结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料的高投入、高消耗,而湖北恰恰是一个缺煤、少油、乏气的省份,生产要素的制约日益凸显。要改变经济不合理结构,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必然的选择。

(2)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服务业具有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特点,是一个需求收入弹性高、发展潜力巨大、资源环境亲和的产业。虽然湖北省的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水平较低,特别是淡水、土地、矿产等一些不可再生资源,长期处于紧缺状态,难以支撑国民经济的增长。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突破国民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的制约,有利于完成节能减排任务,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据有关测算,生产业单位产出能耗不到第二产业的1/3,只有第一产业的40%。如果生产业比重提升1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即可下降至少1。5个百分点。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提升湖北制造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虽然制造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经济的规模、质量和水平,但提升制造业发展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以发达的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作为支撑,这一点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发达国家和东部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随着分工深化和服务外包化,现代服务业特别是从制造领域独立出来的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物流、信息等生产业越发达,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越明显,制造业企业生产和销售产品的商务成本就越低,市场竞争力就越强。目前,湖北制造业正处于产业升级和结构高级化阶段,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全面、完善的协作与配套环境,是提升湖北制造业竞争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提和保证。

(4)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促进就业的迫切需要。

服务业具有门类多、就业容量大的特点,在三次产业中,服务业就业弹性系数最高(就业弹性系数是指就业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的比值),有较强的“带动劳动就业”和“拉动地方税收”的作用。“十一五”期间,湖北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5%,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的1/3左右,是“三分天下”;创造的地方税收占全部地方税收的60%以上,占了“大半江山”。

(5)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持久动力。

湖北现代服务业虽然取得了很大发展,但与制造业相比,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服务业尤其是生活业,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服务需求。随着湖北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构建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面向民生的商贸、旅游、家庭服务等生活业,丰富服务产品类型,扩大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适应人民群众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和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的需求。

(6)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湖北构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迫切需要。

2006年,国家正式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在此基础上,湖北明确提出了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战略目标。要构建这一“重要战略支点”,就要发挥“两通优势”(交通优势与流通优势),切实让时间缩短,让空间拉近,让流动加速。

这就需要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来实现。可以说,现代服务业必将在新一轮大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2优化空间布局,建设“六大区域”。

“两圈一带”战略是湖北省委、省政府在新时期制定的旨在促进湖北振兴崛起的发展战略,湖北服务业发展应围绕实施“两圈一带”战略,重点规划建设“六大区域”,即一个现代服务业核心区、两个区域业中心区、3个生产业功能带,实现全省现代服务业有重点的协调发展。

(1)建设一个现代服务业核心区。以武汉为中心,以武汉城市圈为依托,突破性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武汉集聚。发挥武汉市的龙头作用,辐射带动黄石、鄂州、咸宁、黄冈、孝感、仙桃、潜江、天门8市以现代物流业和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力争建成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核心增长极。

(2)建设两个区域业中心区。以襄阳、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为载体,以“襄十随”(襄阳、十堰、随州)城市群和“宜荆荆”(宜昌、荆州、荆门)城市群为支撑,建设承接武汉核心区、辐射带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两个区域业中心区。

(3)建设三条生产业功能带。围绕钢铁、有色金属及深加工、水泥、新型建筑材料、林特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沿长江、铁路和高速公路交通枢纽建设一批大型现代物流园区,配套建设适应生产各环节的研发、营销、产权交易等中介服务体系,形成以武汉为核心,向鄂州、黄冈、黄石和咸宁等地辐射的武鄂黄冶金建材生产业功能带。围绕汽车及零部件、纺织化纤﹑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沿汉十铁路、汉十高速,重点发展汽车产品及相关技术研究开发,配套建设相关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一批大型专业物流园区,形成以武汉为核心,向孝感、随州、襄阳、十堰等地辐射的武襄十汽车产业生产业功能带。围绕化工、纺织服装及无纺布、电力及设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沿汉宜铁路、汉宜及武荆高速、长江交通枢纽,建设一批综合性和专业性物流园区,形成以武汉为核心,向仙桃、天门、潜江、荆门、荆州、宜昌等地辐射的武荆宜化工纺织生产业功能带。

3突出发展重点,做强“六大产业”。

充分利用湖北制造业加速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契机,适应当前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总体要求,突出发展关联性强、拉动作用大的现代物流、金融、信息、现代商务、旅游、文化等六大重点领域。

(1)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九州通衢”的优势,合理布局全省物流园区,加快建设武汉城市圈物流圈、鄂西物流圈和长江物流带,强化生产物流,延伸流通物流,推进第三方综合物流发展,积极构建以武汉为中心,以宜昌、襄阳为支点,以荆州、黄石等为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的口岸物流、行业物流和城市配送物流相结合的现代物流体系。

(2)金融服务业。以武汉城市圈为中心,合理规划“两圈一带”金融产业布局,加快推动武汉城市圈金融一体化建设,推动武汉城市圈信贷市场、票据市场、资金清算、金融信息一体化、产股权市场一体化进程。推进江汉区金融服务业集聚区、中南路—中北路金融集聚带和光谷金融港建设,加快建设全国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和金融外包中心,进一步推动三大功能区的产业集聚、总部集中和功能互补,逐步提高辐射能级,构建与京沪金融中心对接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3)科技信息服务业。依托软件、信息传输和数字内容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实现网络、业务和信息的共享。积极推进“三网”融合、3g应用、电子商务和公共信息数据库建设,培育和壮大一批核心骨干软件企业,推广应用软件及服务模式应用聚合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鼓励发展专业的科技开发、技术推广、工业设计和节能降耗服务业,充分发挥服务业对工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努力将“湖北制造”转变为“湖北创造”。

(4)商务服务业。重点打破地域限制和行业垄断,按照专业化分工、市场化运作的原则,规范行业协会、商会等传统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咨询评估、会展、产权交易、司法中介等新兴商务服务业。

(5)旅游业。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促进和带动作用,以及在服务业中的引擎和龙头作用,以武汉为龙头,加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武汉城市旅游圈的对接与合作,加快形成以“一江两山”为核心的全国一流、国际知名旅游品牌。进一步加强与重庆的合作,联手打造长江三峡无障碍旅游区。加强与安徽、河南的旅游合作,把大别山打造成全国重要的红色旅游基地。认真谋划高铁、城际铁路等拉动旅游发展的对接规划,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区域的旅游客源互动,全方位建立健全高铁旅游体系,促进湖北旅游再次腾飞。

(6)文化产业。充分利用全省科教文化优势,加快推动文化与经济、科技、旅游、教育的融合与互动,不断催生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升级,拓展文化产业空间。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具有荆楚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着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动漫等重点产业,加快发展数字出版、数字传输等新兴产业,支持发展数字多媒体广播、手机广播电视,开发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服务。大力推动全省广电网络整合,加快组建全省一网、模数转换、双向互动、统一运营的广播电视网络公司,支持省内文化企业做大做强。

4加大工作力度,实施“六大工程”。

(1)实施改革工程,积极开展服务业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在推动武汉市江汉区国家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开展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重点就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问题、产业集聚问题、发展环境问题、政策瓶颈问题等进行探索,创造和积累经验。通过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提高全省对服务业发展的认识,优化服务业发展空间布局,增强服务业的服务功能,在全省形成一批主体功能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区域服务业中心和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服务创新示范区;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新兴服务业产业和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服务业企业,切实促进湖北服务业加快发展,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水平。

(2)实施集聚工程,加快省级服务业示范园区建设。创建服务业示范园区,发挥产业聚集的辐射和示范效应,带动服务业的发展,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一种有效途径。经省政府同意,湖北已创建了23个服务业示范园区,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2010年23个示范园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847亿元,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1/7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12亿元,园区内有省行业100强企业93家,国家行业500强企业41家。“十二五”期间,湖北还将创建一批省级服务业示范园区,总数将达到60家。

(3)实施人才工程,加快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按照《湖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实施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培养和引进一批金融业、现代物流业、科技与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商贸服务业、文化产业、旅游业、房地产业、服务外包产业等湖北服务业重点领域急需的9类产业人才,建立一支知识化、专业化、复合型、创新型服务业人才队伍。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政策,健全人才使用机制,让人才全身心投入到湖北服务业发展的事业中去。

(4)实施环境工程,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创造条件。加强对服务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各级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大协调督办力度。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协调机制,定期召开省服务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系会议,及时通报服务业发展情况,协调解决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扩大整个服务业的开放程度,提高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水平,鼓励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入现代服务业,引导行业的良性有序竞争。改革对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利的税费制度,对鼓励发展的现代服务业,改现行的全额营业税为增值税或实施减税,实行与工业企业同样的水电气价格;对符合战略规划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实行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使一些高端服务企业可将人力资源培训、研发投入等费用在税前列支冲减收入。完善现代服务业的投融资机制,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积极拓宽股票上市、企业债券、项目融资、产权置换等投资渠道;鼓励服务企业以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为纽带,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和重组;建立并完善面向服务业企业的投融资担保体系和融资平台。加大财政扶持服务业发展的力度,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业,实行多元化投资。

(5)实施品牌工程,支持服务业企业发展壮大。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为核心,大力支持服务业企业打造自主品牌。建立健全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联动的品牌建设工作机制,制定科学的行业标准和规范,把培育国际化大企业、大集团作为重要战略,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着力培育一批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现代服务业品牌。同时,引导企业努力创新商业服务模式,积极发展网络经营和电子商务,用各种方式发展自己的服务和推广自己的品牌,实现各类资源要素的有效利用。

(6)实施统计工程,强化服务业统计工作。进一步健全服务业统计机构,完善服务业统计网络。建立服务业考核体系,定期公布分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结构等主要指标。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建立科学、统一、全面、协调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建立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流、会商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及时掌握并准确了解服务业发展动态。

参考文献:

[1]苏卉.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关联与波及效应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吕毅.西安现代服务业的识别和定量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1(9).

[3]段炼,赵德海.现代服务业、制造业服务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j].科学管理研究,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