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月生产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月生产计划范文1
四月安全生产工作计划【1】
为了推动企业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提高公司广大干部职工的安全生产技术知识和管理水平,增强广大职工的安全生产素质,有效预防重、特大事故的发生,特制订如下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1、杜绝死亡、重伤事故;
2、杜绝火灾事故;
3、杜绝爆炸事故;
4、杜绝交通事故;
5、杜绝食物中毒和重大传染病事故;
6、人员轻伤和其它一般安全事故率不超过2‰;
7、安全隐患整改率达100%;
二、具体措施
安全工作重在防范,要把事故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就要时刻保持警惕,做到警钟长鸣。
1、加强宣传,让安全意识深入到广大干部职工的心中。
1)组织领导员工进行相应的安全知识培训,熟悉、掌握必要的安全技术知识和自我防护知识,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做好员工安全培训记录。
2)对换岗、转岗、复工人员,单位要进行安全技能和岗位操作方法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作业,并且建立相应的安全培训记录。
3)积极配合有关职能部门对特种作业人员按国家规定开展专业安全技术培训工作,定期进行复审,做到持证上岗。
4)使员工能够熟练掌握小型工伤的紧急处理措施,将伤害控制在最小程度。
5)使员工能够熟练的使用劳动卫生防护用品,降低职业病危害,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6)使员工能在突发事故中正确熟练地采取自救和互救措施。
7)通过各种形式(警示牌、宣传栏、标语等),使员工明确自己岗位存在的危害因素及预防措施,明确在危害发生时的救护措施。
2、认真学习贯彻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
1)贯彻执行国家及各级政府部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及时将有关安全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到基层,传达到每一位员工,增强公司员工安全生产意识及法律观念。
2)健全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制定安全生产工作目标,责任人逐级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负责人要增强安全生产意识,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贯彻“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思想,员工在自己岗位上要认真履行各自的安全生产职责,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3)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会议,总结安全生产工作,针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制定整改与预防措施,交流安全工作经验,传达安全生产方面的文件,布置有关安全工作,通报安全检查情况。
3、狠抓安全生产管理,严格执行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确保安全文明经营,定期进行安全自查,落实隐患整改责任及措施。
1)建立健全经营设备台帐、特种设备台帐、安全设施台帐,定期检修保养,定期检测,确保相关证件齐全。
2)在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场所及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岗位张贴警示标志或告知牌。
3)烟花爆竹产品合理存放,并设立醒目的分级存放标志,预防火灾、化学事故。
4)车辆及防护设施要及时保养维护,做好保养维护记录。
5)各种安全消防设施配备齐全、合格有效,操作人员按规定穿戴劳防用品。
4、按规定做好各项工作的安全预评估及审批工作,制定安全防范措施和应急救援预案,并增加预案演练次数,完善预案实战要求,订做各种警示标志牌,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5、“五一”、“十一”、“春节”等重大节日前开展安全大检查,加强安全值班、确保节日安全。
6、落实好值班、带班制度。加强对安全巡逻工作的领导和管理,调整充实值班巡逻人员,做好对值班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严格值班巡逻记录和交接班手续,防止脱岗。夜间带班人员要增加检查次数,以防重大事故发生。
20XX年公司将继续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这个核心思想落实到每一项工作当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切实防范事故的发生,确保公司年度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
四月安全生产工作计划【2】
为有效预防和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全面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提高全连干部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做到“管生产必须管安全”,为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公司创造和谐环境,结合我连实际制定2014年xx安全生产工作计划。
20XX年初,按照团党委部署,xx根据公司实际情况,xx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把公司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分工,责任到人。
1、全年计划每月召开一次安全生产分析会议,分析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的不足,确定必要的办法和措施,传达团安委会精神,安排各个阶段安全生产工作。
2、全年召开职工大会10—12次,组织安全生产集中培训教育8—10次,在安排工作的同时,同时安排安全生产工作,做到常年监控措施不间断。
3、全年分四个时期进行各种形式的板报标语宣传,大力宣传安全生产的政策法规,安全生产的典型经验,安全生产的预防措施,提高全连干部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和责任感。
4、全年有针对性的进行广播宣传35—45次,做到安全生产工作天天讲、月月讲,始终敲响安全生产的警钟,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预防和杜绝事故发生。
5、计划每月对公司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一次检查,由专人负责,对查出的隐患及时进行整改,对未按规定要求进行整改的要追究其直接责任。
6、全力做好农牧职工危旧住房的拆迁工作,做到建一户新房,拆一幢旧房,杜绝隐患,防止事故发生。
7、继续做好远离公司营区居住职工用电问题,组织有关人员对不合格的线路进行整改,确保安全用电。
8、对公司的重点部位的安全运作情况及时进行检查,投入必要的整改经费,避免因小失大而给公司和职工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的损失。
月生产计划范文2
为了推动企业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提高公司广大干部职工的安全生产技术知识和管理水平,增强广大职工的安全生产素质,有效预防重、特大事故的发生,特制订四月份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1、杜绝死亡、重伤事故;
2、杜绝火灾事故;
3、杜绝爆炸事故;
4、杜绝交通事故;
5、杜绝食物中毒和重大传染病事故;
6、人员轻伤和其它一般安全事故率不超过2‰;
7、安全隐患整改率达100%;
二、具体措施
安全工作重在防范,要把事故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就要时刻保持警惕,做到警钟长鸣。
1、加强宣传,让安全意识深入到广大干部职工的心中。
1、组织领导员工进行相应的安全知识培训,熟悉、掌握必要的安全技术知识和自我防护知识,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做好员工安全培训记录。
2、对换岗、转岗、复工人员,单位要进行安全技能和岗位操作方法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作业,并且建立相应的安全培训记录。
3、积极配合有关职能部门对特种作业人员按国家规定开展专业安全技术培训工作,定期进行复审,做到持证上岗。
4、使员工能够熟练掌握小型工伤的紧急处理措施,将伤害控制在最小程度。
5、使员工能够熟练的使用劳动卫生防护用品,降低职业病危害,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6、使员工能在突发事故中正确熟练地采取自救和互救措施。
7、通过各种形式(警示牌、宣传栏、标语等),使员工明确自己岗位存在的危害因素及预防措施,明确在危害发生时的救护措施。
2、认真学习贯彻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
1、贯彻执行国家及各级政府部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及时将有关安全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到基层,传达到每一位员工,增强公司员工安全生产意识及法律观念。
2、健全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制定安全生产工作目标,责任人逐级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负责人要增强安全生产意识,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贯彻“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思想,员工在自己岗位上要认真履行各自的安全生产职责,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3、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会议,总结安全生产工作,针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制定整改与预防措施,交流安全工作经验,传达安全生产方面的文件,布置有关安全工作,通报安全检查情况。
3、狠抓安全生产管理,严格执行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确保安全文明经营,定期进行安全自查,落实隐患整改责任及措施。
1、建立健全经营设备台帐、特种设备台帐、安全设施台帐,定期检修保养,定期检测,确保相关证件齐全。
2、在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场所及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岗位张贴警示标志或告知牌。
3、烟花爆竹产品合理存放,并设立醒目的分级存放标志,预防火灾、化学事故。
4、车辆及防护设施要及时保养维护,做好保养维护记录。
5、各种安全消防设施配备齐全、合格有效,操作人员按规定穿戴劳防用品。
4、按规定做好各项工作的安全预评估及审批工作,制定安全防范措施和应急救援预案,并增加预案演练次数,完善预案实战要求,订做各种警示标志牌,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5、“五一”、“十一”、“春节”等重大节日前开展安全大检查,加强安全值班、确保节日安全。
月生产计划范文3
论文摘要:切花月季生产是令人瞩目的朝阳产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笔者对沛县现有的切花月季品种作了实地调查,并根据本县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状况,筛选出一批适合在当地发展的品种。本文对切花月季的繁殖、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还对沛县切花月季发展方向、生产技术的改进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月季切花生产有所帮助。
1 自然状况
沛县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地处黄淮平原中部,境内无山,地形单一,全部为冲积平原,地表坦荡。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春季干旱少雨,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2307.9小时,年平均气温13.8℃,降雨量766.0mm,无霜期200d。
2 沛县切花月季生产现状
沛县切花月季栽培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很快。目前全县年产量300万支,总产值240万元。但档次低,品种、色系构成尚不完善;栽培技术不高,管理水平低下;生产有待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产业化经营转变。沛县切花月季品种繁多,国内现有的品种或多或少均有栽培。笔者2005年春季曾经做过系统调查,红色系品种主要有:梅兰红、加希里拉、红成功、萨曼莎、红丝绒、莎夏、卡尔红、巴隆尼斯;朱红系有:卡巴莱、默尔塞得斯、天使、红火焰、红战船;粉色系有:索尼亚、婚礼粉、外交家、爱丽莎、贵族、维瓦尔第、奥斯亚那;白色系有:坦尼克、卡布兰奇、卞卡、依思摩;黄色系有:金皇后、黄金时代、金奖章、阿斯米尔金、X夫人、震惊的蓝。
3 月季的繁殖
选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当年生且充实饱满的枝条,剪成10cm左右,插入稻糠灰中,插入部分约占枝条的2/3。剪口要平,勿伤剪口芽。此法繁殖,如管理得当,成活率可达95%以上。全年均可芽接。一种是用非休眠芽,另一种用休眠芽,此法成活率不如非休眠芽高,占据了温室的空间和时间,增加了管理费用,一般不采用。
4 切花月季栽培技术
月季一年四季可以栽植。当地多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落叶后,以及3月中旬至4月中旬发芽前栽植。切花生产时还要以供花时间来决定栽植时间,一般定植5个月后开始产花。通过不同的定植时间安排,周年提供鲜切花。月季花期长,除积肥之外仍需要施追肥,月季需要氮:磷:钾比例是1:1:2或1:1:3。施肥要掌握好时机,在低温的早春或晚秋、雨水较少的干旱季节,视其生长情况合理追肥。施肥要薄肥勤施,不能施之过分,否则会使植株受害。用肥料的溶液喷洒叶面,由叶面直接吸收,其效果有时比土壤施肥还要快,并可以补充土壤中肥料的不足。溶液中含一种元素或多种元素,浓度一般不超过0.3%。浇水最好采用“见干见湿,浇则必透”的原则,也就是待土表几厘米的范围确实全部干透了再浇水,而且浇透浇足。灌水的次数,在生长季节取决于降雨量、气温及土壤的持水能力。一般情况下,春、秋季晴朗之日一周浇水2次。冬季上冻之前浇足冻水,然后根部覆盖,整个冬季就无须再浇水了。
5 温室切花月季栽培管理
月季是喜光植物,在充足的阳光下,才能得到良好的切花。夏季高温时要注意通风降温;冬季可以加温,保持温度10℃以上。整形修剪是切花月季栽培管理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合理修剪和养护是调节花期、延长植株产花年限的主要因素。修剪的方式,一种是逐渐更替的修剪法,另一种是一次性统剪法。 切花月季上市时间的不同,价格差异很大。因此,合理控制花期,是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花期可通过修剪和控制温度来调控。
6 病虫害防治
6.1 灰霉病
该病主要在温室月季潮湿不通风,露地月季梅雨、秋雨时发生严重。防治方法:使温室通风良好;及时剪除发病部集中销毁,减少侵染源;大棚或温室内用一熏灵烟熏剂烟熏;发病前喷洒65%代森锌 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或50%多菌灵、75%百菌清500倍液防治。
6.2 黑斑病
该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可蔓延至叶柄、茎上。4~6月、9~11月发病严重,常引起早期落叶。防治方法有很多种。首先要注意通风,透气降温,及时摘除病叶;雨季每隔半个月喷1次0.5%~1%的波尔多液;或在病初期喷60%福美硫磺1000倍液;或福美砷10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800倍液;或“可杀得”1000倍液。喷药要均匀,雨后重喷。
6.3 白粉病
该病主要为害嫩叶、嫩枝、花蕾,多发生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以及秋季。防治方法:注意温室内通风、透光;保持土壤一定湿润;发病期间少施氮肥,多施磷、钾肥。生长期间发病,宜在早晨露水未干时,在病叶上撒布硫磺粉,或喷洒0.3~0.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16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800~1000倍液,或20%粉锈宁4000倍液。休眠期发病可喷洒波美3~5度石硫合剂。
参考文献:
月生产计划范文4
[关键词]河南省;文化产业;体制机制障碍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20-0042-05
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可以用两句话评价:势头很好,差距很大。近十年来,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连续超过GDP增速,发展势头很好。但是,从总量和占GDP的比重看,河南省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状况仍然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居于比较落后的位次。这与中央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发达地区相比,与河南丰厚的文化资源相比,与1亿河南人的文化消费需求相比,很不相称。
一、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就
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全省文化产业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整体态势良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一)全省文化产业继续快速发展,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增速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大大高于GDP的增速,而且高于全国平均增速水平
2012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670亿,较上年增长17.5%,比10.1%的GDP增速高出7.4个百分点,比全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增速高出1个百分点,占全省GDP的2.26%。①
据南阳市统计局提供的资料,2013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815亿元,较上年增长21.6%,比9.0%的GDP增速高出12.6个百分点,比全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增速高出3.45个百分点,占全省GDP的2.53%。
(二)文化产业规模继续扩大,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
截止2012年底,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2.45万家,共吸纳从业人员75.2万人。②
(三)文化产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初步显示出文化产业的高效益特性
2012年,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人均创造增加值8.90万元,比全部从业人员人均生产总值高4.20万元,比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增加值高3.60万元。③
注:数据来自卫绍生主编《河南文化发展报告(2014)》
(四)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文化产业体系,具备了较好的产业基础
全省文化产业体系跨越第二、第三产业,基本涵盖了国民经济的120个行业。截止2012年底,其中实现增加值超过50亿元的五大类是从事文化用纸、办公用品、乐器、玩具、视听设备等文化用品的生产类,从事珠宝、雕塑、抽纱刺绣、地毯、挂毯、花画、艺术陶瓷等的工艺美术品的生产类,从事印刷、版权、会展、文化贸易和公司礼仪服务的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类,从事景区旅游、摄影扩印、网吧、游乐园、歌舞厅、电子游戏厅等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类和从事广告、数字动漫游戏、房屋建筑设计、室内装修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等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类。这5大类的总增加值达到522.7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2.7%。(见表2)
注:数据来自卫绍生主编《河南文化发展报告(2014)》
二、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如上所述,河南省文化产业在发展速度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河南省文化产业起步较晚,起点较低,总体发展状况仍处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初级阶段,呈现出“小、散、弱”的状态。卫绍生先生认为,“河南省文化产业长期以来形成的‘小、弱、散’局面,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仍然是困扰河南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难题。” ④我们基本赞同这个评价,但认为三个字的顺序应该调整为“小、散、弱”更为恰当。由于河南省的文化产业仍处于自发状态,规模小,布局分散,市场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规模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低,核心竞争力弱。
(一)“小”
一是法人单位数少。2013年,河南文化及相关法人单位数为3.5万个,占全国91.8万个的3.8%。只是广东、北京、江苏、浙江等省市的1/3强。二是法人单位的资产量小。有说服力的是,《光明日报》和《经济日报》联合评选“文化企业30强”已进行了7次,河南没有一家企业入围,只有河南省的中原出版传媒投资集团成为第七届“文化企业30强”的15家提名企业之一。为了做进一步的数据分析,我们选取了国家统计局《2014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中2008年的数据。该年河南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数为1.62万个,浙江为4.43万个,北京为3.77万个。河南法人单位的总资产数仅为618.7亿元,只占浙江、北京等地法人单位总资产的22.7%、17.3%。平均法人单位资产数大约只相当于广东、北京的1/3,上海、江苏、浙江的1/2左右。⑤典型的例子是南阳市的工艺美术品制造业(其中南阳玉雕业的从业人数及产品数量乃至产值大致都占全国的一半以上),2014年南阳该产业单位数占全省的21%,从业人员占全省的9.5%,主营业务收入仅占全省的8.1%。三是法人单位的主营业务收入数量小。当年北京为2634.6亿元,占全国的9.8%;广东6469亿元,占全国的24.1%;江苏、上海、浙江分别为2523亿元、2429.1亿元、2294.1亿元,分别占全国的9.4%、9.1%、8.6%,而河南是759.3亿元,占2.8%。四是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小。河南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平均增加值低于全国水平;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39%,大大低于全国水平的2.28%,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1%。五是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现金消费支出少。2013年,河南城镇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现金消费支出1911.2元,为全国平均水平2294元的83%,居第19位;农村居民该项支出为408.1元,为全国平均水平485.6元的84%,居第18位。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文教娱乐现金消费额与发达地区比,不到北京的1/3,相当于江苏、浙江的2/5左右。⑥
注:数据来自《2014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和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年12月,第38~39页)
(二)“散”
文化产业及相关法人单位分散,集约化程度低,形不成规模效应。南阳市玉雕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镇平县被誉为“中国玉雕之乡”,2008年被确定为全省首批“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镇平县石佛寺镇是全国最大的玉雕产品加工销售集散地,玉雕加工遍布全县11个乡镇(办),100多个行政村,专业村50个,玉雕专业户2万户,各类经营门店摊位2万多个,玉雕产业年生产产值100亿元以上,年销售额150亿元以上,年均创增加值超过30亿元。而据南阳市统计局统计,2014年,南阳的雕塑工艺品制造业单位数占全省的56.7%,从业人员占全省的30.4%,主营业务收入只占全省的35.6%。这就反映出镇平县的玉雕业基本是以个体经营为主,分散经营为主,现金交易为主,从单位数到从业人员数以及创造的增加值的大部分没有进入统计范畴。据卫绍生主编的《河南文化发展报告(2014)》提供的数据,2012年全省的工艺美术品生产行业的从业人员数是14.47万人,而当年仅镇平县玉雕行业的国内外从业人员实际上就达到20万人左右。个体分散经营的统计难度可见一斑。这种情况在工艺美术品生产行业属于普遍现象,如禹州的钧瓷、兰考乐器及其他工艺品制作,大都存在个体分散的状况,既不利于管理、统计,又难以形成整体合力,大大影响了产业竞争力。
(三)“弱”
由于河南文化及相关法人单位规模小而且分散,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经济效益差,竞争力弱。
文化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高低,是衡量一个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表3中所列的2008年几个省市的数据,可以看出北京已超过5%,河南只有1.39%,差距相当大。到了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5%的省市有5个:北京12.6%,上海9.31%,云南5.9%,广东5.6%,湖南5.1%,河南2.26%。北京继续领跑,上海快速追赶,云南、湖南奋起直追,河南已经低于全国水平,与前几位拉开了距离。到2013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1351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63,河南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为815亿元,占GDP的比重仅为2.53%,与全国水平的差距继续拉大。
注:全国的数据来自2011年9月17日中国行业研究网,河南省的数据来自《河南文化发展报告(2014)》(卫绍生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月版),其他省市数据来自2011年3月7日人民网。
通过对河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与先进省市和全国水平比较,可以看出,河南省的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明显落后。那么,落后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呢?
综合分析制约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除了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到位、缺乏社会共识以外,体制机制的不适应是发展河南省文化产业的最大制约因素和根本原因,这也是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落后的瓶颈所在。
三、制约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各级领导对文化产业发展重视不够造成的观念
改革开放以后,经过30多年的市场经济教育和实践,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入人心,“经济就是GDP,GDP决定一切”成为一种流行观念被大多数领导干部接受并且崇尚着。相对于经济、GDP而言,文化包括文化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在各级领导干部的头脑中则被边缘化了,有的领导干部甚至认为文化产业虚而不实,无足轻重;发展文化产业不如抓经济来得实在和实惠;还有的领导干部认为抓经济顺手,对文化产业不懂行,抓起来不顺手,对其成效的预期感到渺茫等等。领导干部头脑中不同程度存在的这些片面认识,导致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成效不够理想。
(二)政策和法规体系不完善带来的保障
国家对于文化产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2009年,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把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作为重要内容之一;2011年,“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14年则是国家高度重视密集出台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法规的一年,一共出台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等16部相关政策文件,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条件。但是由于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保障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也是刚刚起步,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和保护,对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各项权益的保护,都处在探索之中,很不完善。涉及到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土地、人才引进使用待遇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都存在政策法律法规不完善、细化不够、可操作性欠缺、落实不力等问题。例如文化创意的法律保护问题就非常典型和突出。创意是文化产业的动力源泉,没有创意就没有文化产业。在目前的法律规范中,这种无形的创意,大量游离于法律保护之外。比如影视节目策划、广告创意、工艺美术设计、舞蹈方案设计、小说剧本等故事情节的构思、魔术创意、网络游戏玩法等,这些创意对于创意者本人和经营者来说往往是真正的价值所在,是核心财产。但在目前的现行法律条文中,创意主要在交易中受合同法的保护,这种保护方式还存在严重的缺陷,即无法约束合同以外的侵权行为。如女子十二乐坊创意纠纷案、《面罩》节目创意侵权案、“美在花城”创意侵权案、故宫博物院院徽设计创意纠纷案等案件,法院均以著作权法不保护创意为由判侵权不成立。另外如我国普遍存在的“山寨现象”,也是创意法律保护不足所导致的恶性现实。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扭转,就会严重损害创意者的合法权益,挫伤创意者的创新积极性,不利于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
(三)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方面的制约造成的人才空缺
文化产业与传统的加工制造企业的密集型体力劳动不同,它是以高智商高技术为核心的知识密集型创意产业,这就决定了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人才是关键。目前河南省从事文化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严重不足,从事文化产业的绝大部分人员都是非专业人员或仅能满足粗放式经营的低端人才,精通文化产业经营的高端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十分稀少,能够整合产业资本与文化资源的高端复合型人才更是奇缺,能够从事文化创意设计的高端人才更是相当短缺。在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和智力上的短板,是造成河南省文化产业开发力量薄弱、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造成文化人才紧缺的重要原因是人才管理机制僵化。具体表现为:文化人才队伍不尽合理,没有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合理梯队结构,高层次人才比例较小;人才资源紧缺且流失严重;文化人才的教育培养没有形成体系;人事管理体制落后,政府对文化人才的人事管理仍然实行编制控制,编制内的人员待遇控制过死,对编制外的在职人员财政不提供相关经费,导致人才的待遇偏低,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文化人才职称评聘存在体制壁垒;调进或招录的关卡过多,不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
(四)创新意识缺乏导致的创新
创新是文化产业的灵魂,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本质所在。以色列人作为世界公认的优秀民族,他们的一大智慧就是善于利用有限资源完成无限创新。2012年河南文化产业十大类增加值的占比情况表明,河南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排在前四名的是文化用品的生产类180.9亿元,工艺美术品的生产类116.6亿元,文化用品生产的辅助生产类91.0亿元,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类73.6亿元,分别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27.0%、17.4%、13.6%、11.0%,这四类增加值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69.0%。实现增加值超过50亿元的只有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类排在第五位,占总增加值的9.1%。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门类的增加值占到总增加值的32.3%,也就是说文化产业相关的产品生产占比接近1/3。真正具有创意创新特征的文化产业的核心门类的占比大都在10%以下。⑦版权产业的发展状况最能体现创意创新能力和水平,美国的文化产业主要靠广播电影电视、计算机软件、音乐、新闻出版等创意产业,2013年美国仅核心版权产业(含图书期刊出版业)创造总产值11265.9亿美元,占美国GDP的6.71%;版权产业的总增加值达到19220亿美元,占美国GDP的11.44%。相比之下,河南省文化产业总增加值仅占GDP的2.53%,而其中的1/3还不属于创意产业,这种内部结构状况,清楚表明了我们在创新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其背后的因素是各级政府对创新的重视不够,因而缺乏培养、激励和支持全社会成员创新意识的相应政策和措施。
(五)融资渠道不通畅导致的资金供应
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不畅,仍然是制约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文化企业生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使得文化发展投融资渠道较窄。投资风险高是文化企业资金供应障碍的主要原因。当今的社会是信息社会,社会热点转换频繁。由于文化产品种类繁多,企业需要通过大量广告和推介,才能使人们接受并喜爱新的文化产品。同时,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具有喜新厌旧的心理特征,如果文化企业不能持续营销并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就将被市场淘汰。因此文化产品的开发时间长且开发成本高,产品的成熟期短且衰退快。这些特征使文化企业比一般传统企业更容易遭受失败。河南省的大部分文化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属于小微企业,产业规模小,尚未形成相对成熟的运营模式,风险大效益低,企业、个人投资热情不高。除此之外,文化产权归属问题难以界定,转让困难,商誉和品牌等无形资产难以评估,企业固定资产少,难以办理抵押贷款。而金融机构贷款的要求是风险可控,银行贷款审批手续多,程序复杂,周期较长,文化产业核心领域的大门实质上仍未完全开放,文化产业的社会投融资体制尚未形成,文化产业大规模扩张的资本条件欠缺,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资金特别是小微文化企业所需资金严重不足。
(六)文化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体制
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分离,按照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根据各自承担的职责和自身的属性分别实行不同的体制,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由于文化体制的改革转换尚未完全到位,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方面,人们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分离、分工还缺乏认识,没有弄清楚二者的界限,对文化产业化的战略地位认识不足,发展大文化产业的观念十分淡薄;第二方面,又将二者割裂开来,似乎文化事业不能够采用产业手段和方式,而文化产业则应完全推向市场,不需要政府和文化事业的支持,把文化产业仅仅归于第三产业,没有科学地树立文化产业是精神生产的现代形态的时代观念;第三方面,由于长期以来过分强调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忽视其经济效益,导致部分人认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二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使得文化产业长期游离于市场经济之外,直接导致文化产业缺乏科学管理、内部结构僵化、市场意识淡薄,失去发展活力;第四方面,政府掌握着大部分文化资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没有完全分离,既要管文化事业,又不愿放手发展文化产业,管办未能明确分离,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桎梏。
(七)文化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僵化
河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是文化资源大省,号称“地上文物全国第二,地下文物全国第一”。中原文化有着丰厚的积淀和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始祖文化、姓氏文化、名人文化、山水文化、诸子文化、宗教文化、商业文化、军事文化、农耕文化、医药文化、汉字文化、武术文化、陶瓷文化、冶铸文化等等。对于这些丰厚的历史和现实文化资源,我们在开发利用转化方面存在严重不足。美国的历史文化与我们比有天壤之别,但是今天的美国文化占据了世界文化的制高点,好莱坞把我们的文化素材拍成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等)在全球赚取高额票房,而类似的文化素材在我国、在河南省如汗牛充栋,但是我们开发利用得极为有限,丰富的文化资源不仅没有成为文化发展的雄厚支撑,反而变成了一种沉重的包袱。《大宅门》、《闯关东》、《乔家大院》等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电视剧的热播,是依托丰厚的北京、东北、山西文化,河南省也拍出了反映钧瓷文化的《大河儿女》,收视率却不如人意。休闲旅游演艺方面,《大宋东京梦华》可圈可点,开封清明上河园股份有限公司也步入河南省十大重点文化企业行列,但是与杭州的《宋城千古情》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浙江杭州宋城演艺是中国演艺第一股,成功打造的“宋城”和“千古情”品牌,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仅2014年,宋城演艺总计演出1.1余场,观众达3000余万人次。其中《宋城千古情》就演出1300余场,推出十余年来已累计演出1.7余场,接待观众5000余万人次,是目前世界上年演出场次和观众最多的剧场演出。目前宋城演艺拥有杭州、三亚、丽江、九寨等10大旅游区、30大主题公园和50大演艺秀,以及中国演艺谷等数十个文化项目,宋城演艺已成为中国演艺市场年演出场次第一、观众人数第一、利润第一的演艺公司,连续六届获得“全国文化企业30强”称号。再如南阳的汉画,无论是馆藏数量还是文物价值、艺术价值方面都堪称全国第一,但是南阳汉画馆经常是门可罗雀。原因就在于观众看不懂。怎么运用现代手段和新的科学技术来解读和转换,使观众看得懂而且流连忘返,在这个传承创新方面存在很大欠缺。再比如,南阳有着以“五圣”为代表的名人文化资源,全国少有,但宣传利用方面呈现出因名人多而无从选择的尴尬局面,除了宛西制药打出“仲景”品牌外,其他的名人基本没得到有效宣传利用。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呢?其重要原因就是思想体制的僵化,制约了传统文化的传承转化创新。文化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僵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上的僵化,面对丰厚的文化资源,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转化;二是体制上的僵化,不敢放开手脚让文化企业去试去闯,不知道怎样引导支持文化企业对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创新。
[注 释]
①②③⑦卫绍生:《河南文化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44页、第44页、第45页、第46页。
月生产计划范文5
进京时机已成熟
无论是广州宏宇集团董事总经理黄文仔,还是上海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两位外地房地产的领军人物对北京楼市的整体判断相当一致,正是这一点促成他们将酝酿多时的进京计划在2005年提速。
首先,国家宏观环境利好的影响和奥运经济持续升温,将给2005年的北京房地产市场带来建设。其次,国家首次表明了政府的支持立场,把房地产业作为新经济时期的支柱产业看待。
广州宏宇首推星河湾
黄文仔带领的广州宏宇推出的“星河湾”,是近两年国内最受瞩目的房地产品牌之一。而其早已启动的北京星河湾项目虽然已经封顶,却依旧蒙着神秘的面纱。
在“十大地产影响力人物”颁奖典礼上,黄文仔依旧不肯对项目多说一句,他只是表示,北京项目的操作团队是广州星河湾的原班人马。据他透露,北京项目开盘时间预计在今年6月份。
上海绿地肯定有新项目
“目前绿地集团在全国16座城市有项目,之前并未急于进入北京,而是将其列为最后一站,这和绿地在上海起步时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有相近之处。现在绿地集团非常想进入北京,也有能力进入北京这样的市场。”上海重量级房地产人物——张玉良面对媒体明确表示,绿地集团将在今年正式进入北京。
月生产计划范文6
【关键词】少数民族戏剧;音乐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038-02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戏剧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也在逐渐加大,它不仅促进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也逐渐渗透到了音乐文化相关产业中,我们应该积极抓住有利时机促进少数民族戏剧加快发展。
一、少数民族戏剧发展促进了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
旧时的戏剧主要是指戏曲艺术,当代的戏剧则包含了戏剧、话剧、歌剧、舞剧、诗剧等艺术形式。中国戏剧发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种类丰富,各民族的戏曲剧种有三百多种,少数民族戏剧也是中国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方少数民族戏剧主要有蒙古族二人台、阜新蒙古剧、朝鲜族歌舞剧、满族新城戏等。
从音乐方面来说,少数民族戏剧的曲调多是在本民族曲调上发展而来的。满族新城戏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流传于吉林省扶余一代的满族戏剧剧种,因为扶余镇曾是清朝新城府治所,故而定名为满族新城戏。它的唱腔是在“八角鼓”基础上,大量吸收满族民间音调、清代宫廷音乐以及宗教音乐形成的。常用板式有慢板、三眼、原板、弹颂板、行板、快四板等,曲牌以四句板、靠山调为主。朝鲜族的戏剧主要指的是歌剧,由韩国传到中国,它的曲调主要来源于朝鲜族说唱艺术盘索里,盘索里主要以唱为主,曲调也是多来源于朝鲜族的民歌。
从伴奏乐器方面来说,一般都是采用本民族的乐器,例如蒙古剧的伴奏乐器主要是马头琴、四胡等,马头琴、四胡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乐器,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
从戏剧题材来说,少数民族戏剧选用的题材都是在本民族有影响力的故事,例如满族新城戏的代表作《红罗女》就是选自于满族古代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少数民族戏剧题材最初关于宗教的内容比较多,随着社会发展,世俗化的内容越来越多,戏剧题材涉及比较广泛,充分体现了社会的变化,这是戏剧适应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
戏剧另外一个重要的表演元素就是舞蹈。许多少数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蹈种类繁多,能够表现不同的生活含义以及喜怒哀乐的感情,这些舞蹈不仅丰富了戏剧的表演手段,还突出了戏剧的民族性。通过这些舞蹈语言,使观众突破语言障碍,更加深刻理解戏剧表达的含义。另外,少数民族戏剧中的唱腔、对白、服饰也都有各民族的特色。
二、少数民族戏剧发展态势
少数民族戏剧的发展提升了音乐文化产业的层次和质量,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少数民族戏剧是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精华部分,其中很多剧种都被列为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如满族新城戏被列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列为吉林省新兴的三个地方剧种之一,成为吉林省重点扶持的地方剧种。
少数民族戏剧发展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本民族、本地区的人民是它的主要受众,他们热爱自己的戏剧,并将这种热爱传承下去,因此也培养了许多剧作家、表演家,促进了本民族戏剧的进一步发展。例如蒙古族作曲家美丽其格,他是蒙古族戏剧音乐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这是在他的引领下,蒙古族戏剧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使得蒙古族戏剧在北方少数民族戏剧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可以说少数民族本土艺术家就是少数民族戏剧发展的动力。
少数民族戏剧的发展丰富了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振兴民族传统文化的潮流激发了少数民族戏剧的蓬勃发展。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国家完善的法律、政策的扶持、振兴民族文化等一系列的举措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少数民族戏剧的发展。
三、对少数民族戏剧发展的建议
(一)繁荣少数民族文艺创作
纵观戏剧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发展的重要阶段,甚至是文化繁荣阶段,都会出现大量经典的作品,正是有了这些经典作品,才促进了戏剧的发展。我们不仅要求作品的“量”,更要求作品的“质”。“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在创作中,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坚持把“中国精神”当做“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一方面努力培养创作人才,给予良好的创作环境和创作条件,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少数民族戏剧创作中。
(二)鼓励民间演出与交流
以前,文艺演出主要是由文艺团体承办,例如吉林省有吉剧团、朝鲜族歌舞剧团、松原满族艺术剧院等,他们肩负着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尤其是戏剧表演发展的重要责任。随着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单纯的文艺团体演出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同时也不利于戏剧的发展,我们应该在加大支持文艺团体产业化发展的同时,积极鼓励民间演出与交流。重视培养民间演艺“达人”以及民间演艺团体;扩大喜欢少数民族戏剧观众的数量;增强专业团体与业余团体的交流以及与观众的互动。让少数民族戏剧深深地根植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而不是成为“高岭之花”。
(三)加强少数民族戏剧的传承发展
文化传承是文化发展、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文化的传承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而且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在这一动态过程中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戏剧在传承过程中,除了少量的文字记载外,大多数是靠口耳相传的,人与人之间的传承往往增加了传承了难度,而且“流派”问题也增加了传承的复杂性。当然,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广播、网络等手段使得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看到或学到一些戏剧,但是关于少数民族戏剧的内容,尤其是不出名的戏剧或戏剧流派还是比较少的。因此,我们应该多借助与现代媒体推广少数民族戏剧,让人们更加方便地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来欣赏、了解,甚至学习它。
通过政府、民间举办演出、比赛等形式来推广提高少数民族戏剧水平,也是促进少数民族戏剧传承的重要手段。扶持少数民族剧团的创作和演出,努力挖掘优秀作品,促进少数民族戏剧的传承。
(四)强调少数民族戏剧要多元化发展并逐步形成品牌优势
文化元素多元化发展也要求戏剧发展多元化,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广大观众的不同需求。现代文化发展、传媒力量的增强使观众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快速提高,广大观众在观赏能力方面往往是“见多识广”、“兴趣各异”的,要想吸引他们,就必须编排戏剧精品、编排各种各样适于不同人群的戏剧。从少数民族戏剧的发展状况来看,也要求少数民族戏剧朝多元化方向发展,不仅要编排历史剧,还要编排反映时代潮流、贴近民族生活的戏剧,不仅要吸引“老观众”,更要吸引“新观众”包括青少年,只有拥有了观众的支持,才能促进少数民族戏剧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2]张庚.当代中国戏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3]柯琳.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概观[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
[4]王艳辉,曹阳.少数民族文化对当地经济发展影响作用的典型调查[J].现代经济信息,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