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的爱情故事小说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感人的爱情故事小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感人的爱情故事小说

感人的爱情故事小说范文1

我很喜欢看书,可以整整一天都在书堆里泡着。正应为这样,作文水平也很好,也有当作家的资本。

我喜欢看奇幻小说,侦探小说和穿越小说,奇幻小说里的故幻莫测,让我感受到山鬼,魑魅魍魉,他们有着神秘气息,侦探小说中的侦探们天衣无缝的推理让我佩服不已,而穿越小说让我感受到古代人的命运和历史的悠久。

我就算出不了书,也要在网络上当一名作家,我想把自己的感受转化到那些让我感到自由自在的世界里。感人的爱情故事,惊悚的奇幻故事,趣味的侦探故事。于是,每天生龙活虎的我,在电脑桌前一坐就是一下午,练了几天也渐渐习惯了,可却没有题材。经过了妈妈的一番教导,我明白了,一名优秀的作家写文章时要积累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不是埋头就写。

感人的爱情故事小说范文2

一、叙事方式巧妙转换

从文学叙事视点的角度看《廊桥遗梦》,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叙事视野及叙事聚焦方式转换这一文体技巧。小引结束时,两个“引述者”——女主人公的一双儿女——的作用也暂告结束,下面正文就由当事人即男女主人公罗伯特·金凯(Robert Kincaid)和弗朗西丝卡(Francesca)分别叙述。从“小引”到“正文”,叙述角度从“引述者”到“当事人”,作者巧妙又自然地做了一系列转换。

在小引结束、正文开始之际,小说中的人物及角色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首先,小引中的“我”即作者沃勒(Wailer)转换成了叙事人,而这位叙述人是一位全知叙述者。何谓全知叙述者?文体学家指出,他(她)不是故事中的人物,他(她)的观察位置一般均处于故事之外,或者是没有固定的观察位置,但上帝般全知全能,可以从任何角度、任何时空来叙事:既可鸟瞰概貌,也可看到同时在其它地方发生的一切;对过去、现在和未来均了如指掌,也可任意透视人物的内心。《廊桥遗梦》正文开始时的这一叙述者恰如上帝一样洞察了男女主人公的一切行动及思维。再者,引子中的“我”即作者是正面登场的,只是一般地用第一人称叙事,只写出作者所见的客观状况;而转换成正文中的全知叙事者后,叙述视野骤然扩大,叙事人站在人物背后,既能看到主人公眼前所见,也能听到他(她)的所思所想,还能知晓事件的各个细节和因果关系。

另外,从引子到正文时态的转变,以及引子的两个“引述者”即女主人公的一双儿女也被正文中的男女主人公置换,由故事的线索提供者转换成故事的直接参与者。这一系列巧妙转换,不仅使故事的可信度大大增强,更显现了作者谋篇布局手法的非凡。

同时,叙事第一人称“我”的消失、全知叙述者的出现及视角转换是作者有意安排的从以“作者为中心”到以“文本为中心”,再由以“文本为中心”到以“读者为中心”的转换。这两次“中心”转换,更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使读者的地位及积极参与文本的作用充分显现了出来。

·文化艺术李徽:试析《廊桥遗梦》的文体特征及艺术价值二、修辞手法运用恰到好处

以上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从宏观上分析了《廊桥遗梦》这部小说在运用文体方面的巧妙独到之处。下面我们将深入文本,具体探讨一下作者的遣词造句,尤其是反复、排比及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以此更深入地体会这部小说的文体学价值。

(一)反复手法的妙用

在《廊桥遗梦》这部小说中,反复使用简单的词、词组乃至句子也是其重要文体特色之一。一般说来,反复使用同一词或同一句子往往会使行文显得累赘,这是写作中的禁忌。但不可否认,许多作品的丰富意义恰恰来自反复手法的巧用。因此在分析一部出色的文本时就不能忽略其修辞手段尤其是“反复”的运用。本部作品使用的大量的反复修辞格并没使文章显得冗长,相反,那些反复出现的词和句子产生了气势磅礴、使行文更加流畅的效果。小说的第一句话中就出现了“come…from”的重复:

There are songs that come free from the blue—eyed grass,from the dust of a thousand countryroads.

由蒲草丛中,从千百条乡间小路的飞尘间,总有歌声随意地飘选出来。

这一句子使用了两次“come…from”,只不过第二分句省掉了这一词组中的“come”一词,目的是避免重复累赘,使句子读起来整齐有序、朗朗上口。可见,作为修辞格的“反复”绝不是用词用句重复的同义语。

(二)寓意深刻的“road”一词

“road”一词在《廊桥遗梦》中使用频率极高,但这一词在这部作品中许多情况下并不简单地表示字面意的“路”,而是寓意深刻。

书中写到,男女主人公乡间初次见面是在女主人公家门前的小路上:

She had been sitting On the front porch swing,drinking iced tea,casually watching the dust spiral up from under a pickup coming down the county road.

她坐在房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前廊的秋千上,喝着冰茶,优哉游哉地瞧着从县城路上迎面开过来的小卡车卷起的滚尘。

在小引中也提到了,人的情感迸发地常在“乡间小路上”(county road)。这部小说也不例外。“从县城路上迎面开过来的小卡车”(a pickup coming down the county road)卷起了路面的大量尘土,爱情就在这“卷起的滚尘”(the dust)中油然升起。

感人的爱情故事小说范文3

[关键词] 《暮光之城》;浪漫主义;电影主题

电影《暮光之城》是根据美国女作家斯蒂芬妮・梅尔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在整部影片中,着重讲述的是女中学生和吸血鬼家族中的帅气男生爱德华的温馨浪漫的爱情故事。在他们的爱情中,由于出身不同,并且由于爱德华家一直保守着吸血鬼家族的秘密,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感情上的阻碍和起伏,都构成了影片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婉转温馨的爱情元素。在电影《暮光之城》中,可以明显看出很多浪漫主义的元素,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该影片浪漫的基调和温馨的氛围,同时也和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相互呼应,形成了良好的呈现效果。通过对电影《暮光之城》中的浪漫元素的解析,能够为我们在进一步探究电影《暮光之城》的时候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解析元素。

一、有关电影《暮光之城》的总体概述

电影《暮光之城》讲述了女中学生和吸血鬼家族的帅气男生的浪漫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是一名在校就读的女中学生,名叫伊莎贝拉・斯旺。影片开头的时候她正就读于凤凰高中。在她出场的时候就带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尤其是她的沉稳和安静,总之和班级中的同龄女生有较大的不同,这也是她的独特之处所在。在伊莎贝拉的世界中,她一直坚持着朴素的生活和简单的理念。她自己的家庭也发生了不小的变故,自己的妈妈再婚了,这使得伊莎贝拉的内心在失落的同时感到了自己应当努力让自己的母亲过得开心一些,于是就搬去了父亲查理家,和父亲一同居住。她的父亲查理居住的地方是一个叫做福尔克斯的小镇,这个小镇坐落于华盛顿的周边,就其自然环境和条件来说,总是充满了一种阴郁的氛围。在自然条件方面,福尔克斯小镇也总是阴雨绵绵,这样的天气使得刚到来的伊莎贝拉感到有些怠惰和漫不经心。就伊莎贝拉本身的性格来讲,转换的环境实际上并不能直接引起她对于生活的种种不适应,反而她的行为十分淡定,从容不迫,对新生活能够较快适应,并且在新的群体中自然而然做着自己的事情。在新的班级中,通过同学们之间的传言以及自己的所见所闻,她发现班上的一个不同于常人的美男子爱德华・卡伦,同时,她发现爱德华・卡伦家族的兄弟姐妹都有个怪癖,这种怪癖表现在不同周围的人附和或者过多交流,同时也不愿意放低身架表现出亲切的一面,总是显得很冷漠,并且只在自己的家族范围之内活动。这样的现状使得伊莎贝拉感到爱德华充满了一种神秘而又不可抗拒的魅力,同时,她在不知不觉之中对爱德华也生发出来一种不一样的情感,既陌生又希望了解他。在进一步的了解中,她发现爱德华家族有一个惊天的秘密――他们竟然是传说中的吸血鬼家族。这让伊莎贝拉十分震惊,初到爱德华家,她感到震惊有余,同时也觉得生发出更多的好奇的想法和情愫来。在这样的驱使下,伊莎贝拉进一步了解了这个家族,爱德华家族是多年来一直秉承着善良的本性,拒绝食用人类的鲜血,只是捕食动物,可以说是整个吸血鬼世界中的“素食主义者”,而这样的家族也同其他家族结下了不小的怨恨。但是爱德华本人在同伊莎贝拉的接触中,通过气味、对灵魂的探索,发现伊莎贝拉正是他灵魂深处的爱人,他情不自禁地和伊莎贝拉陷入了一段真挚而深沉的爱恋之中,并且为维护这段不同寻常的爱恋做出了彼此最大的努力。

二、电影《暮光之城》之浪漫主义

在电影《暮光之城》中,通过大胆的现象和故事的无限生发出来的表现手法和技巧,能够发现在题材、手法等不少方面都展现出了一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影片在故事的构思方面独具匠心,显露出不同于传统的爱情轻喜剧的影片解构和故事内容;在画面感上,通过塑造唯美的充满想象空间的画面,迎合了观众的期待,同时对影片的浪漫主义题材的表现也起到了辅助的作用;在人物的塑造上,通过对两个典型的主人公,女主人公伊莎贝拉和男主人公爱德华的塑造,合理构成了浪漫爱情故事的支柱和骨架。

(一)电影故事主题思想构思浪漫

在电影《暮光之城》中,首先展现出浪漫主义因素的是整部影片构思。在传统的爱情题材电影中,通常都是男女主人公同时处于一个城市的浪漫邂逅,而后生发出来一场温馨的感人爱情。而在电影《暮光之城》的整体构思中,浪漫主义元素占据了主要的地位,在电影中,将两个看上去毫不相干的人牵连在了一起。在影片出场的时候,就构造了一个独特的女生――伊莎贝拉,她相比较于其他的女生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并且在伊莎贝拉本人的生活中,也存在很多偶然性的因素,她的父母亲离婚了,且她的母亲再婚了。为了照顾再婚的母亲,在情感上获得更多的、更好的感情生活,伊莎贝拉可以说是做出了她自己的让步和牺牲,她搬去与自己的父亲同住,也希望能够减轻母亲的负担,使母亲在情感上能够有新的心态和放松的心情来面对自己的感情。同时,在这样的情节安排中,我们可以看到女主人公伊莎贝拉的一种牺牲自己的精神,这也是她从开始就不同于周围的其他同学的一种特质和性格。在伊莎贝拉的世界中,她是淡然的、随遇而安的、从容不迫的。这种性格遇到了冷峻孤傲的爱德华,是必产生一场火焰。在这样的摩擦中,爱德华越是冷漠,实际上对于伊莎贝拉来讲,是不能够构成任何伤害的,因为她是淡然的,同时对身边的事物没有过多的在意,也没有过多的占有欲,这样的性格反而使得男主人公爱德华希望征服伊莎贝拉的心,这样的组合也难免会生发出不同寻常的爱情火花。

在影片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当中,伊莎贝拉通过和爱德华的进一步交往,逐渐发现了爱德华家族的秘密――爱德华家族是吸血鬼家族。在这样的秘密中,就生发出了一种正常人之于吸血鬼家族之间的特殊的情绪。这种爱情的构成成分本来就是感人的,也是温馨浪漫的。在正常的高中女生和活了几百年的吸血鬼之间生发出来的感情,对于女主人公伊莎贝拉来说,可能尚且算作正常萌发了人生的爱情,而对于爱的话来说,他在自己不死的漫长生命之中,竟然第一次且是如此深刻地爱上了一个近乎宿命式的人,这是怎样的缘分和巧合才能够铸成的爱情呢?由此,可以呈献给观众的是一个独自面对自己生命几百年的吸血鬼由内而外生发出来的对于女孩伊莎贝拉的真挚的、矢志不渝的坚贞的感情。这种爱情是难能可贵的,也是不易出现的,正因为它的不易出现,才显得尤为绚丽和浪漫,感动了观众。

(二)电影画面的唯美

在《暮光之城》中,就影片的画面来讲,也是十分唯美的。这种画面感的唯美效果,也凸显出了浪漫的情调。在导演安排场面的时候,在开始的时候,女主人公伊莎贝拉和自己的父亲居住在福尔克斯小镇,终日是阴雨绵绵的阴郁天气。在这种单色调的环境渲染中,逐渐生发出来的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纯洁的、炙热的爱情实际上也是另一种凸显了浪漫情调的事情。在这样的浪漫情调中,男女主人公在单调的氛围和生活中逐渐开始走向活力和互相鼓励,同时他们给予对方的彩虹一样绚烂的生活和非同寻常的多彩的感受,也和周围的福尔克斯小镇上的单调阴郁的天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形成了一种切实的衬托,更加凸显出了伊莎贝拉和爱德华之间的不可多得的爱情。在这样的爱情之中,两个主人公也难免情不自禁地将感情发展到了更纯美的地步。

在影片中,有一个重要的镜头十分引人注意,就是男主人公爱德华带着女主人公伊莎贝拉在森林的天空中翱翔的镜头。在这样的翱翔中,伊莎贝拉第一次感受到了被自己心爱的人抱在怀中的温馨的感觉,与她相拥的爱德华能够提供给她充分的安全感,是她认定的人。在爱德华带着伊莎贝拉飞到山峰顶端的时候,出现了难得一见的晴天,甚至还有光点出现在他们的周围,有如仙境一般。这里无疑是为他们的爱情故事营造了一种十分恰当的、浪漫的画面感。在面对爱情的逐渐加热的过程中,这个场景为他们爱情确定的一刻提供了确切的环境。同时,这样的场景也使得观众在他们爱情发展的过程中,生发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三)电影人物形象的打造

电影《暮光之城》对读者造成的视觉冲击远不止画面和剧情的构思上。在电影《暮光之城》中,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也充满了浪漫因素。在对女主人公伊莎贝拉的塑造中,给予她的性格是一种沉稳的、独特的、从容不迫的性格。这种性格和周围女生的性格形成了不同的出入,也从而显示出了女主人公独特的性格特质。对于冷漠的爱德华家族来说,这种从容的气息恰巧没有和其他仰慕他们、对他们趋之若鹜的女孩子一样,无疑这样的气质已经成为爱德华心中的一种理想的女孩,这种简单而又诚挚的情愫处处充满了一种浪漫的生成。关于男主人公爱德华,他的人物形象的缔造上,从开始呈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冷漠的,吸血鬼特有的形象特质――白皙的皮肤、冷峻的眉眼和不屑一顾的神情。这种形象的缔造,甚至成为很多女生崇拜和仰慕的对象。而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在遇到了女主人公伊莎贝拉的时候,竟然开始慢慢融化,表现出了自己十分柔软的一面。通过进一步地和伊莎贝拉的交往,爱德华几乎是展现出一个恋爱中的男人特有的温柔和体贴,这样的展现也使得他们在这段感情中的表现越加符合对方的心意,也使得剧情的发展逐渐柔化,温馨的元素逐渐增多。这可以说是人物塑造方面很成功的典型例子。在对伊莎贝拉和爱德华的塑造上,成功将两个人的性格充分地展现了出来,同时将两种互相吸引的性格展现在了观众面前,构成了在这部温馨爱情剧中的恰似宿命一样的缘分,难分难解。男女主人公的性格方面的成功塑造,支撑了两个主要人物的骨架和内涵,在性格中富含的浪漫特质也通过和剧情的相辅相成淋漓尽致地得到了发挥。

三、结 语

在影片《暮光之城》中,通过对浪漫主义元素的运用和适当的穿插,使得整部影片的主题得到了很好的呈现,使主旨得到了发挥和深化。在构思上,首先体现出了浪漫的故事框架,使整个故事的构思别具一格,鲜明区别于传统的温馨爱情喜剧;在画面的呈现上,也通过对爱情部分的唯美的画面感,体现了一种丰富的浪漫情调,同时通过这种浪漫画面的呈现与塑造,为观众打造了一种可以发挥想象的空间,使得浪漫的元素在观众无限的想象之中得到了升华;在形象的塑造上,对主人公的成功塑造是对浪漫元素的最好促进;在音乐的选配上,也迎合了前面三种基础元素,为温馨浪漫的意境加上了浓重的一笔。可以说,整部影片通过浪漫主义元素的合理搭配和运用,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温馨的爱情饕餮。

[参考文献]

[1] 储小慧.试论《暮光之城》中的浪漫主义元素[J].作家(下半月),2013(02).

[2] 宁坤,苑岚冰.论电影人物形象的音乐塑造[J].电影文学,2013(03).

感人的爱情故事小说范文4

关键词:安德鲁・劳埃德・韦伯;《歌剧魅影》;音乐剧;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11-0116-02

在20世纪80年代,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在英国乃至世界音乐坛上可谓是风云人物,其创作的音乐剧曾风靡整个世界,在欧洲韦伯被认为是时代的舒伯特,是这个时代音乐剧创作的象征标志。韦伯创作了大量的音乐剧,其中于1986年首演的音乐剧《歌剧魅影》自出演以来引起了长效轰动,深受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从而令这部音乐剧成为上演最长久的一部巨作。《歌剧魅影》创造了音乐剧上的一个新佳绩,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韦伯音乐创作的一个巅峰。

一、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和音乐剧《歌剧魅影》

1948年,英国南肯辛顿的一个音乐世家中诞生了日后的音乐剧大师――安德鲁・劳埃德・韦伯。从小在男高音祖父、音乐专校校长与风琴演奏家父亲、小提琴家母亲的家族音乐氛围熏陶下,韦伯早早展现出过人的音乐天赋与才能,7岁时便开始了音乐作曲。韦伯19岁时在皇家音乐学院专业学习管弦乐编曲,期间还熟练掌握了钢琴、小提琴、圆号等乐器的演奏。韦伯所创作的音乐剧作品都非常优秀且获奖连连,如他的代表作《猫》、《歌剧魅影》、《日落大道》等。韦伯凭借其优秀的音乐剧创作连连荣获百老汇托尼奖、奥斯卡奖、金球奖等荣誉。

其中,音乐剧《歌剧魅影》于1986年在英国伦敦首演,这是韦伯的巅峰代表作,荣获了五十多项音乐剧大奖(包括劳伦斯――奥莉维亚奖、托尼奖等)。据统计,该部音乐剧总共在二十多个国家的一百一十个城市演出,演出场数与观众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新高度。《歌剧魅影》这部音乐剧讲述了发生在19世纪巴黎一家歌剧院中诡异、浪漫、感人的爱情故事,在气势恢宏的大剧院舞台之下,隐藏着一位戴着面具的神秘幽灵,在他的暗中帮助下,女主角成为一个备受追捧的女高音歌唱家。期间,神秘幽灵因爱生恨策划了一系列诡异、追逐、绑架、谋杀事件,逼真的舞台效果、强烈的戏剧冲突、错综复杂的人物情感、阴森恐怖的地下世界,在这些元素的共同作用下,观众享受了一场极具魅力的音乐剧。

二、音乐剧《歌剧魅影》的艺术特征

(一)开放的题材

关于音乐剧的创作,韦伯始终追求多元化与开放性。这在其多样性的音乐剧创作题材上显而易见,韦伯所创作的音乐剧题材涉及广泛,包括爱情题材、童话题材、宗教题材、政治题材、悬疑惊险题材等。其中,音乐剧《歌剧魅影》是韦伯改编自侦探、悬念小说《剧院魅影》(法国小说家勒鲁作品)的一部作品,呈现出开放的题材艺术特征,兼容了爱情、悬疑惊险两种创作题材。韦伯一直想要创作出带有歌剧元素的爱情故事,当他看到《剧院魅影》这部作品时,被书中悲惨而浪漫的爱情故事深深的吸引,激发出创作灵感与激情,歌剧的旋律不断在他的脑海中涌现。在找到合适的故事创作蓝本之后,韦伯便开始投入到开放性题材音乐剧的各种尝试创作中,他选择以观众喜闻乐见的爱情题材作为音乐剧的创作主线,在其中融入一些能够调动观众情绪的诡异与恐怖题材情节。如此,开放的题材增添了音乐剧《歌剧魅影》的欣赏性与表现力,神秘、怪才的音乐魅影痴恋女高音歌唱女演员的情感令观众揪心、痴迷,悲剧、浪漫的爱情迎合了观众的欣赏口味,而制造离奇神秘的悬念,使得恐怖、悬疑的故事情节一步一步吸引着观众想要一探究竟。

(二)多元的表现手法

在音乐剧《歌剧魅影》中,韦伯尝试了许多创新之举,尤其是在音乐表现手法上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创新,从而令该部音乐剧呈现出多元表现手法的艺术特征。通过欣赏音乐剧《歌剧魅影》的表演,能够发现韦伯在创作中兼容了古典、流行、民间、现代先锋派的创作手法,创新了美声与通俗同台演唱的声乐唱法,实现了传统交响乐团与流行电声乐队相结合的器乐演奏,这些多元、创新的音乐创作表现手法大大增添了《歌剧魅影》的舞台审美性。在音乐创作上,韦伯灵活运用歌剧与音乐剧元素实现古典音乐及流行音乐的高度整合,将大量古典音乐加入作曲中,从而实现以通俗唱法为主、美声唱法为辅的演唱方式;运用宣叙调、咏叹调等方法来演唱音乐剧中的歌剧情节,而在古典歌剧情节中则运用西方传统的意大利美声唱法来演唱,实现了雅俗音乐的共赏。在器乐上,韦伯采用了现代管弦乐与电声乐队,使其与传统交响乐团共同合作奏曲,该音乐剧的开场乐曲运用宏伟大型的交响乐团伴奏,而主题曲《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则由电声乐器演奏。在剧情创作上,音乐剧套用歌剧的新创作模式令《歌剧魅影》与一般的音乐剧有明显的区别,剧中剧情节的安排、角色的双重性等,这些多元表现手法的创新尝试增添了《歌剧魅影》的舞台魅力。

(三)独特的音乐风格

在欧洲音乐历史中,音乐风格主要分为三大类,即古典主义风格(以德奥作曲家为主)、浪漫主义风格(19世纪)、流行主义风格(20世纪,以美国作曲家为主)。而在音乐剧《歌剧魅影》中,韦伯的创作将这三大类音乐风格全部兼容,从而呈现出独特的音乐风格的艺术特征。可以说,音乐剧《歌剧魅影》是韦伯创新尝试的完美之作,其音乐风格主要以英国民族音乐、抒情性音乐为主,加入了浪漫音乐与流行音乐为节奏处理,综合了三种音乐风格的优势,从而令该部音乐剧具有特殊的韵味。在《歌剧魅影》中,韦伯创作了许多经典的曲目,如二重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独唱《Music of the Night》、三重唱《All I Ask of You》等,融入了古典、浪漫、流行音乐风格的曲目使得《歌剧魅影》与以往音乐剧有着明显区分。此外,韦伯还创新加入了“音乐戏剧性展开”的概念与方法,即在创作中将对话融入歌曲,使其成为剧情连接的要素,并作为线索提供的主要方式,这样观众既可以一边欣赏音乐剧,又可以一边满足好奇心理,根据歌曲中的对话等线索来推敲故事剧情。

三、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剧《歌剧魅影》之所以能成为风靡全世界的经典之作,与其呈现出的与众不同的艺术特征密切相关,同时还离不开音乐剧舞台美术的辅助。开放的题材、多元的表现手法、独特的音乐风格,再加上赏心悦目的舞台美术设计,从而令音乐剧《歌剧魅影》展现出令广大观众极为震撼的听觉与视觉冲击力,并且以悲剧、浪漫的爱情故事来触动广大观众,从而加深了观众对音乐剧的印象。研究音乐剧《歌剧魅影》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特征对于我国本土化音乐剧创作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进而在一定意义上促进我国本土化音乐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潇彤.音乐剧《歌剧魅影》的艺术魅力[J].大众文艺

(快活林),2010(16):6-7.

[2] 田云霞.一半是魔鬼,一半是天使――音乐剧

《歌剧魅影》中魅影形象的分析[J].大众文艺(快活

林),2011(11):117-118.

[3] 陈潇彤.假面背后的凄美爱情――论《歌剧魅影》的

艺术特征[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3).

感人的爱情故事小说范文5

《师娘》以一个女研究生的视角讲述了自己和导师、师娘之间的一段三角婚恋故事:师娘主动和导师离了婚,又始终为导师留有一方情感净土;“我”和导师结了婚,却只是守着导师失落的心。在这个故事里,导师与师娘的爱情无疑是一段朴实感人的“山楂树之恋”,山楂树作为导师和师娘爱情和婚姻的见证,不仅是青春和誓言的象征,也是纯洁和厮守的化身。因此在小说篇尾,虽然只是一个简短的电视报道,但山楂树一瞬之间的倩影却让导师激动万分,仿佛无依无着的心灵和乱象丛生的情感终于找到了真正应该回归的家园。

爱情的见证,选择了一棵山楂树,其意义是幽深的。

首先,山楂树是乡村生活环境中寻常却也很有特征性的事物,以山楂树为见证的爱情故事其乡土气息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导师和师娘的爱情像许许多多的乡村爱情一样,也是淳朴的、真挚的、刻骨铭心的。

其次,在乡村,树能给人以特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这有别于城市的树带给我们的共享意义和装饰感。无人的山坡上,两个相爱的情人在一棵葱郁的树下悄悄说着情话,树便成为了两人心中最圣洁也最隐秘的港湾。我们不难想见那里高远的天空、泥土青草的气息、甚至初阳或者落日、啁啾的小鸟或者暗夜漫坡飞舞的萤火虫等等,而这一切都会成为他们永久的甜蜜。城市的爱情却往往很难拥有这样自由而博大的空间,也很难享受如此岁月静好、生命情感涌动又万物与之默契的天人交合体验,这就使得山楂树下的爱情变得更加丰厚而又神奇、深刻而又隽永。天空会变,白云会散,青草会黄,小鸟会飞,人的感情也会随着岁月的消磨和环境的影响而迟钝、退隐、变幻,但山楂树却依然在生长,这种生长既联接着一个二人私有的过去,也提示着一个蓬勃旺盛的未来,因此,它非常容易让人感受到一种旺盛而浓厚的激情和坚定而长久的守望。

《师娘》着力反映的却是当年激情洋溢的一对青年已是人到中年,爱的心力已经骤减,随着自然的生理变化带来的情感变化,他们都步入了一种爱的困境。但这种困境并非换一个年轻的女子就能突围,也并非换一个少有世俗欲望的男人就能解救。这是生命在逐渐流逝的时候伴随的一种失去,也是肉体在逐渐衰老的过程中一种无效的挣扎。两个中年人迷失在这个困境中,一个选择了回忆,一个选择了新欢,但他们同样无法重获真正的爱情。山楂树却还在生长,还是那么葱郁,甚至更加高大,这让曾经相爱过的人有了一种熟悉的、强烈的、复杂的记忆和幻想,于是两个中年人又有了一次共同追随山楂树的狂热。

山楂树作为爱情的见证却远非止于树与人的深远关系、时间对人的身体和心灵的掳掠。

《师娘》中两次提到鸳鸯镇的山楂树,一次是“树上的叶子都落尽了,看上去光秃秃的”,一次是“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像一把撑开的巨伞”,与师娘和导师最美丽的爱情并没有正面的描写一样,山楂树最美丽的花期并没有出现在小说中。这吝啬的两笔,对应的是婚变后的师娘荒凉的生活状态,以及山楂树下兴奋的人群中看热闹的师娘的心理状态;也对应了导师因师娘的离去而耷拉的生活状态,以及看见师娘后激动的充满希望的心理状态。

山楂树不仅肯长,开花也异常明艳美丽,而且数朵并蒂成簇。小说对山楂树最美的花期不曾描摹,是容易让人产生遗憾的,而这种艺术技巧却是别有深意的。小说花费了极大的篇幅描写了师娘和导师失落的生活,在这些生活场景里,仿佛并没有爱情可言,但细究起来,师娘和导师越是失落,就越是可见他们曾经恩爱得热烈深挚,所以凄凉的场景无论上演得多么繁复,我们都不会感到厌弃,反是要更细腻入微地猜测那热烈深挚的程度,而我们极尽所能想到的又仿佛只是冰山一角!

这不写花期的欲擒故纵之计却又是局外有局。整场故事貌似只有师娘和导师两个角色,但师娘和导师之所以有这些繁复的故事,是因为有一个第三者,但这个第三者却隐退到了叙述者的身份,而将至卒篇,这个叙述者的身份才浮现出来。我们不能不惊叹作家的精巧构思和叙述思路,又不能不为这个第三者而哀怜――她又何尝不是一株美丽的山楂树呢?她对导师的爱情又何尝不是一场“山楂树之恋”呢?她不仅见证着师娘和导师的爱情,同时,一个青春美丽的女研究生爱慕年长她许多的导师,这种纯真的仰慕和以身相许的真诚还要面对丈夫与前妻藕断丝连的情感纠葛,在这种漫长的等待里,她也用自己的青春在落寞地守望,美丽的女子她的婚后生活又何尝不似那枝叶萧条的山楂树呢?只是,在这最美的花期爱情就零落了,比起师娘来,她实则更为不幸,也更为凄楚。

三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痛苦,三个人彼此之间的感情又纠结不堪,但三个人所发生的故事却十分自然:

(导师)拥抱爱情――发展事业――突破平淡――迎来新爱情――拾取困苦

(师娘)拥抱爱情――帮助发展――守望平淡――拾取困苦

(女研究生)――追求平淡?刺激?――拥抱爱情――拾取困苦

可以说,就像山楂花的开放,两个女人的爱情并蒂开放在一个男人的枝头,又或者说,是不同的爱情让我们看到三个人并蒂开放在人生的枝头。之所以说是三个人并蒂,是因为三个人都怀抱一个爱之理想,都面临一个爱之困境,都渴望获取安宁,他们彼此之间便拥有了一种共通的苦,更重要的是,这些苦始于一个共同的结,甚而这一段三角婚恋并非这三人所独有,也并非非此三人所不能有,与之类似者,当今应是极多。

一个男人要追求事业实现理想是没有错的,这也许恰恰是当年能吸引师娘之所在,一个男人突破平庸接着要突破平淡,也是人性之常情,问题是导师与师娘之间在这个环节上出了问题,而女研究生又正好赶上。仔细想来,这样的故事生活中是无所不在的,当山楂树和大学校园所代表的环境差异突出时,小说反映的这种突裂与换轨的困苦也便更具典型意义。

导师从乡村步入城市,他在师娘代表的乡村式和女研究生代表的城市化之间被拉扯,在乡村的土壤上生长出的爱情却不能在城市继续生长下去,在城市土壤上开始的爱情又无法生长,是因为其身在城市,其根还在乡村。在这种深重的矛盾中,人们的纯真与良愿虽然很美好,却很难得到保护,人们的精神和心灵都承受着强大的压迫和茫然无着的虚无。

感人的爱情故事小说范文6

【关键词】真实结构情节隐喻

电视剧《今生欠你一个拥抱》(以下简称《拥抱》剧)在央视热播,赢得观众的赞誉。故事来源于驻藏军人的一段真实经历,讲述了驻藏军人吴大龙和大学毕业生林晓敏之间的感人爱情故事。5年的笔友情结,365封寄自雪山的信件,林晓敏坐上了进藏的列车,然而吴大龙却在帮助藏民救火时被高压电严重击伤。双臂截肢,后半生无法站立,留下还是离开晓敏陷入艰难的抉择,最终,晓敏决定留下照顾大龙,尽管这期间有吴家的埋怨、亲人的怀疑、朋友的误会、经济上的窘迫,这些都没有压垮晓敏的意志,反而更让她坚定信念。五年的不离不弃,悉心照顾,使大龙无论从心理还是身体都得到了恢复,他们的付出得到了所有人的祝福,《拥抱》剧在一定意义上虽然是一部“主旋律”电视剧,然而其真实的故事、紧凑匀称的叙事结构、跌宕起伏的情节和隐喻方式的使用成就了这部经典之作。

一、真实的故事墨材

对电视剧来讲,有一个好的故事很重要但把这个故事讲好则更重要《拥抱》副就取材于驻藏军人的一段真实经历。该剧主人公林晓敏的原型是从安阳县走出的高原好军嫂吴新芬,为了照顾失去双臂、高位致残的军人丈夫,吴新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真情和爱心撑起了一方湛蓝的天空,用诚实守信、淳朴善良、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描画了一幅中国当代青年知荣明耻、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乐观向上的壮美画卷。

导演李三林将这个真实感人的故事搬上荧屏,让更多的观众认识和了解这对相濡以沫的患难夫妻。正如在电视剧中的情景一样,吴新芬在现实生活中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起初,做完截肢手术的王俊景对她的冷漠,男方家父母的埋怨,朋友对她的误解等等。最重要的是她自己内心的挣扎和折磨,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压在一个刚从大学走出来的年轻姑娘肩上,是何等的不易,然而,吴新芬用自己的行动消除了所有人对她一个弱女子的看法,她不仅赢得了爱情,更赢得了世人对她的尊重。故事男主人公的原型王俊景,可谓是钢铁铮铮的男子汉,面对截去双臂和一条残废的腿,他绝望过:面对着对他不离不弃的女朋友,他心疼过:面对生活的艰辛和彷徨的未来,他迷茫过:他曾试图逃离这个社会群体,从而让所有人都能从他身边得到解脱,他就是这样一位身体残疾却仍旧想着别人的军人,这样一位可以真正称之为硬汉的军人。

正因为《拥抱》剧的取材很真实,主人公的爱情也很感人,当它被搬上荧屏后,有些观众拿着纸巾边看边哭,如痴如醉,这也是《拥抱》这部剧取得离收视率的一个原因。

二、紧凑匀称的叙事结构

对《拥抱》剧而言,有了一个好的故事,它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另外的一半取决于怎样讲好这个故事,这就是对导演能力的考验。亚里士多德说得很明确,“只要有布局,即情节有安排,一定更能产生悲剧的效果。”①没有完整的结构,故事就无法获得自身的表现形式,更谈不上产生什么艺术效果,对此,汪流先生总结道:“结构的原则为了更好地体现出主题和去塑造人物形象,并使剧情引人入胜。”②《拥抱》剧在故事结构的安排上做到有张有弛,从而使整体结构显得紧凑、匀称。从整体看《拥抱》剧总共20集,可以分为受伤――不能接受现实――接受现实――圆满结局四个阶段:

第1集吴大龙受伤是全剧的第一阶段,虽然只有一集,却已经将剧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来。巍峨的雪山,湛蓝的天空,美丽的布达拉宫,淳朴的藏民,所有的背景将故事定格在令人向往的边陲。主人公吴大龙在经过与女友365封雪山飞信后终于要见面了,他满心欢喜地去见女友,希望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当他说这话的时候,他有些兴奋,甚至有些俏皮,在这一集中,可以看出大龙生性开朗,乐观,作为一名军人。他更有一种不使辱命的硬汉形象。就是这一集,也是唯一的一集,大龙以健康人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另外一位主人公林晓敏,大学刚毕业,在省城一家公司做会计,善良、漂亮、能干、还时常给家里寄钱添补家用。短短一集,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源头,为后面人物性格的变化作了铺垫。

第二阶段从第2集开始到第8集结束,主要讲述了两位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大龙在手术后不能接受现实,情绪狂躁,同时晓敏也始终徘徊在留下还是离开的痛苦抉择中。在这一阶段中,两个人的情感一点一滴地发生着变化,可都没有明显地显现。

第三阶段主要集中在第9集到19集中,这一阶段是全剧的部分,大龙在医院的治疗没有成效,两位决定离开医院,之后在唐普兰的帮助下搬进一家小院,开始挑战生活。这期间产生了很多矛盾,如小院邻居之间的冲突、经济上的拮据、双方家长的埋怨和误解等等,正因为有了这一系列矛盾的发生才使得两人的感情越走越近,谁也离不开谁,甚至在晓敏性命危在旦夕的时候,大龙拖着残废的腿一步一步地把晓敏背到了医院,这样的情景安排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第四阶段也是电视剧最圆满的一集。晓敏在亲人、朋友、邻居和部队官兵的帮助下康复出院,两人也得到双方家长的认同。并且在补办了一场别具意义的部队婚礼,为整个剧情划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

纵观整部剧的结构,可以看出《拥抱》剧遵循着“开端――发展――――结局”的经典叙事模式,同时每一集中又“集首有呼应、集中起、集末留悬念”而且核心情节的发展结局往往会留到最后一章。这样的设置使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匀称。

三、迭宕起伏的情节

众所周知,一个完整的故事需要一系列的情节来构成。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对情节有精辟的论述:“我们曾给故事下过这样的定义:它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事件。情节同样要叙述事件,只不过特别强调因果关系罢了。如‘国王死了,后来王后也死了’便是故事,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便是情节。”这里的因果关系就是他所说的“为什么”,那“某种奥秘”正是对于这种奥秘的不断揭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才得以不断展开,也才使得观众不断有所期待,并使这种期待不断地有满足的同时,又不断地打破这种期待,从而吸引着观众看下去。

《拥抱》剧在情节的设置上可谓迭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样的设置既可以推动剧情的发展,又可以调动观众的兴趣。在上面的结构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第三阶段是整个故事的,以下对这一阶段的情节发展做一简要分析。

从第9集到第19集,尽管只有10集,却让两位主人公经历了人生中的大起大落。这些事件大致可以归纳为5个事件:第一,爷爷病重及去世事件。在这一事件中,晓敏为了照顾生活起居不便的大龙,谎称大雪封山,没能见上爷爷最后一面,因而背上了不孝女的骂名。第二,邻居误解事件。在“康复”小院中,邻居对两人放弃部队的待遇深感不解,冷嘲热讽,晓敏送饭给受伤的看门人严春,被对方误解大骂,好朋友莎莎也对晓敏的做法不理解,两人的关系疏远。第三,寻找神医柳一刀事件。为了能让大龙的腿得到进一步的好转,晓敏几次登门寻找神医,都遭到了闭门羹。第四,经济拮据事件。大龙治病需要钱、晓敏家要还彩礼钱、吴家修缮房屋要钱、房租、生活费都要钱,经济的困难逼迫晓敏出门去捡垃圾,为的仅仅是能买骨头给大龙熬骨头汤。第五,结婚事件。当上面所有的误解和困难都得到解决的时候,两颗心终于走到了一起,他们自己举行了一个简单却有意义的婚礼,这一事件让全剧达到了。剧中最经典的画面呈现在观众面前:烛光笼罩的新房,红色的大背景,身穿红色毛衣的新娘安静地坐在镜子前,一身戎装的丈夫温柔地站在她身后,用嘴叼着梳子为自己心爱的人梳头发,一下,一下,又一下,新娘笑了,既是羞涩的笑,又是幸福的笑。这一感人的画面或许都会定格在每一位观众的心里,也许大家都以为故事就要这么结束了,可现实又是很残酷的,晓敏的生病又将我们从梦幻的幸福中拉回到现实,正如弗兰克・克默德所言:“突变越大胆,我们就会感到作品尊重我们的现实感,我们还会更加地感到,这部被研究过的虚构作品,通过破坏我们各种天真的期待之间的那种常见的平衡状态,正在为我们找出某种东西,某种现实的东西。”这种突变性,传奇性正是电视剧作为大众艺术的主要特色,古人云“事不奇不传”,唯有通过大幅度的起伏波折才能够展现出主人公晓敏和大龙两人鲜活的人物形象,也才能收到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

四、隐喻对主题的凸显

艺术的崇高地位常常源于艺术文本中象征和隐喻。电影中的隐喻是通过对蒙太奇,将镜头之间或镜头内部各个表现元素加以强化、浓缩、类比,由此在观众的感觉和心理上产生效应的手法。电影如此,电视剧亦是如此。《拥抱》剧也运用了独特的象征和隐喻手法,使该剧更具表现力,更突显了主题。

首先,电视剧的名字“今生欠你一个拥抱”本身就具有隐喻意味。一辈子都在欠一个拥抱,那么这样的一个拥抱又是什么?这其中又蕴含着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来观看电视剧,必然会产生不同于常人的深厚感情。

其次,电视剧从一开始,首先映八我们眼帘的是美丽的雪域高原,宏伟的布达拉宫,辽阔的天空以及手持摇铃、虔诚的信徒,生活在这片疆土的人们的心灵又是何等的纯洁,这样的场景为剧中人物性格的塑造埋下伏笔,并且在电视剧的结尾,两位主人公又回到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婚礼,前后呼应的场景设置也具有深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