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昆虫的片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昆虫的片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昆虫的片段

描写昆虫的片段范文1

我向大家推荐一本书——《昆虫记》。

《昆虫记》的作者是法国作家法布尔写的。《昆虫记》顾名思义,讲的当然是昆虫啦。里面讲的每一个昆虫都让我惊奇不已,虽然法布尔写的都是一些平平常常的昆虫,但他却能讲出这些昆虫的不为人知的一面,总能吊起读者的胃口,这就是《昆虫记》的独特之处。

“这种昆虫半身直起,庄严的立在被太阳灼烧的青草上,宽阔的、宛如轻纱的薄翼拖曳着,前腿如同手臂,伸向半空,好像是在向上天祈祷······” 这是法布尔描写螳螂的片段,他观察之细致,能让你惊叹不已。法布尔优美的手法,能让你读着读着,就能走进书中,走进大自然。

描写昆虫的片段范文2

【关键词】解读;祖父的园子;内容与形式;统一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中诸如《祖父的园子》等课文,其教学的价值并非仅在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深刻感悟与理解了课文的具体内容,更在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领会到了课文的语言风格与布局谋篇的技法。那么,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解读与体悟作者在极富个性的语言背后所隐藏的言语应用范例及构成方式呢?下面,我以《祖父的园子》为例,谈谈具体的操作过程。

一、解读隐藏于《祖父的园子》文字中的语言表达密码

课文第十七自然段如是写道:“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太阳也不知道这个,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作者表面上是在运用生动鲜活的语言分门别类地绘声绘色地描写祖父园子里的各种景物,可是,实际上却是作者从儿童视觉的角度出发,描写祖父园子里勃勃的生机,字里行间流露出年少时的作者萧红对自由的向往与礼赞。在年少时的作者萧红眼里,祖父园中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快乐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但是,作者没有直接言说这等自由,而是通过特殊的言语形式传递作者内心深处对自由的无比向往。因为,直接的道白,会让读者觉得过于直白而显得枯燥无味。这就是这篇课文的高妙之处:作者通过看似信手拈来的随意铺陈,为读者描绘出一个自由自在的、无比快乐的乐园,为读者撰写出一段美妙的文字,让读者产生一系列微妙的审美体验。

故此,阅读教学这篇课文的这一段落时, 我们要引导学生细读深品这段文字,引导学生明白:作者萧红在课文中采用独特的语言文字告诉我们:为文之道,在于书写自己独特的发现,书写自己真实的、与众不同的感觉,并通过富有表现力的文字将自己的发现立体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运用独特的语词与恰当的修辞手法等,将自己的独特情感含蓄委婉地传递给读者。

二、解读与体味《祖父的园子》中充满儿童趣味的艺术魅力

《祖父的园子》是萧红的代表作。在这篇颇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中,语言文字颇具特色,具体表现在作者萧红纯朴稚拙颇具孩子气的自然清新的行文中。

请看课文开篇对祖父园子的诸多小动物的精心描绘:“我家有一个大园子,这园子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跟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这段描写,写出了少年时代的作者萧红对祖父园子里这些小昆虫的细致观察与浓厚兴趣。不过,作者在描写上述诸多昆虫时,却并没有借助任何形容词等刻意美化它们,而仅仅是对那些小动物加以简单的、真实的、客观的描述。这显然不是作者匮乏优美词汇的缘故,而是一种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故意简单。这种简单的文字描述,可以最大限度地、真实地、客观地表现出少年时代的萧红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储备,可以深刻地映衬出少年萧红目光中流露出的喜悦、单纯、快乐、欣喜等,可以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少年萧红的单纯与快乐,以及对祖父园子的喜爱之情。

再看课文中描写的另一幅画面的独特文字:“祖父一天都在园子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园子里边。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此等句式,颇具儿童语言朴素简短的特点:既不讲究语气的变化,也不刻意追求语句的错综,更不对语言做任何的雕饰,给读者一种“据事以闲,在用实巧"的艺术审美体验。

教学上述两个文段时,我曾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深切体味作者描绘上述两幅“祖父园中的昆虫图”、“祖孙园子活动图”的行文技巧。

三、解读《祖父的园子》从内容到形式的同构共生方式

此外,阅读教学《祖父的园子》时,我们还必须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推敲与揣摩课文语言表达的方式,体味课文谋篇布局与造句遣词的技巧,达成引导学生准确解读课文言语内容与课文言语形式同构共生方式的教学目标。故此,阅读教学《祖父的园子》时,我随机预设了读写结合的练笔环节。我对学生说道:“作者表面上是在描写祖父园子里的蝴蝶、蜜蜂、花儿、玉米、倭瓜等,描写它们的自由生长与无拘无束,其实作者是想借助课文中对祖父园子里的动植物的描写,表达自己对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赞美。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选择其中一段文字发挥丰富的想象与联想,仿照课文的句式写一写少年时候的作者萧红。”然后,我又运用多媒体展示下列温馨提示:请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在祖父的园子里,少年萧红在祖父的宠爱下,会在祖父身边跑前跑后做些什么,淘气些什么?或者以《在园子里,我也是自由快乐的》为题写一段话。有位学生如是写道:

“在祖父的园子里,我也是快乐自由的。我想爬上树捉知了,就爬上树捉知了;我想喂蚂蚁,就喂蚂蚁;我想捉蜜蜂,就捉蜜蜂;我想对毛毛虫说话,就对毛毛虫说话;我想跑就跑,想笑就笑;……祖父虽然觉得我很淘气,但是从来不阻止我做上面说的那些事情,而是笑眯眯地看着我……”

总之,在阅读教学诸如《祖父的园子》内容充满童趣、形式清新活泼的语文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从课文的具体内容与语言特色切入,聚焦于课文的语言风格,重点引导学生认知与感悟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引导学生领悟课文中极为独到鲜明极具个性化的语言,并引导学生进行迁移式写作训练,以此达到深度解读课文内容与解密课文内部结构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描写昆虫的片段范文3

从近年来各地中考试题对名著的考查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

【题型例说】

一、直接填空型

这类考题,直接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要求考生针对作者简介、作品名称、主要人物和情节等名著“要素”进行填空。从近几年的命题情况看,此类填空题已由过去的固定常识向作品具体内容过渡,旨在引导考生真正去阅读文学名著。

四川省凉山州 名著阅读

小说《 》中,主人公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 以及 等地,文中利里浦特小人国选拔官员的方法是比赛 。

[解题策略]解答此类题,一是熟记名著常识,如作家姓名、代表作品、名著题目、主题思想等;二是要真正去阅读一遍作品,边读边做笔记,做到对名著中的重要情节、主要人物特征了如指掌;三是可适当做一些与该名著有关的专项练习,查遗补漏;四是要做好整理和积累,有时甚至要强行记忆;五是书写时千万不能写错别字,最好是给出参考答案后立即检查。

[参考答案]格列佛游记、飞岛国、慧S国(马国)、跳绳(在绳上跳舞)

二、选择判断型

这类题目,一般就是给出四个与名著有关的选项,然后要求考生从中选出表述有误或表达完全正确的一项。这种题型,由于可以同时涉及四部名著,兼顾文学常识、作品主题、主要情节、人物性格、艺术手法等众多知识点,考查的范围非常广,所以近年来备受命题者青睐。

广西省柳州市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是一个很不幸又渴望幸福的劳动妇女,她心地善良,为人质朴,热心为孩子解决疑难。

B.《格列佛游记》通过描写主人公格列佛在小人国、大人国、慧S国等地的遭遇和见闻,讽刺了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政治。

C.《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生动鲜明、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如光明磊落、有胆有识的武松,疾恶如仇、粗中有细的鲁达,天真坦诚、毫无心计的李逵。

D.《汤姆・索亚历险记》通过描写汤姆、乔和蓓姬三个小“海盗”在杰克孙岛生活的片断,表现了孩子们沉着勇敢的精神。

[解题策略]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阅读初中阶段指定的文学名著,掌握相关知识;其次,要能根据题目要求,对所给出的选项逐一进行判断,如果有一时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利用“排除法”帮助自己找出答案。比如选出错误的一项,只要能确信其中某一选项出错,那其他的选项就不必一一追根究底。

[参考答案]D(不是“蓓姬”,而是“哈克贝利・费恩”)。

三、片段阅读型

这类题目,就是从文学名著中精选一个片段,然后设计出相应的考题,或要求考生据此填充相关文学常识;或要求考生指出人物名称,说出人物绰号,分析人物形象;或要求考生概述故事情节,归纳艺术特色……由于此类考题可以设计成各种形式,而且有时可以从一部作品向另一部作品拓展,考查考生的多种能力,所以在各地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

湖北省仙桃市等地 名著阅读

透过玻璃窗上的霜花可以看见,染坊的屋顶在燃烧……

外祖父、格里戈里、舅舅的叫喊声,大火燃烧的破裂声,震耳欲聋。外祖母的行动令人心惊胆战,她头顶着一只空袋子,身上裹着盖马用的被子,冲进烈火之中,不停地喊道:“快抢出硫酸盐,笨蛋们!硫酸盐会爆炸的……”

“格里戈里,拦住她!”外祖父发疯地狂叫着,“哎呀,这下她非死不可……”但是外祖母突然出现了,全身冒着烟,摇着头,弯着腰,用伸直的双手抱着水桶大小的一瓶硫酸盐。

……

外祖母一把把瓶子塞进雪堆里,冲向大门。

她在院子里来回奔忙,哪儿有事就及时赶到哪儿,去指挥所有的人,查看每一个地方。

(1)选文出自苏联作家 的作品《 》。

(2)选文表现了外祖母什么性格?

(3)选文描写了救火的场景,你能概括《水浒传》中与“火”有关的一个故事吗?

[解题策略]解答此类题目,第一步是要对所给的名著片段仔细进行阅读,对片段出处、主要内容、涉及人物及性格特征作出初步的判断。第二步是根据具体题目,调动自己的积累,运用相关技巧进行分析。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题目需要就所给片段进行分析,有些则要结合整部作品进行分析,比如本题中第(2)题就是要考生分析这一片段所表现出的外祖母的性格,千万不能搞错。第三步,用准确的语言给出答案。

[参考答案](1)高尔基、童年;(2)勇敢、能干 、镇定;(3)示例:火烧草料场、火烧翠云楼、火烧祝家庄。

四、图画阅读题

这类题目,就是先给出一幅或一组与名著相关的图画,比如漫画、连环画、插图等,然后据图设计相应的题目,要求考生在读图后进行解答。

北京市 阅读下面的连环画,完成填空。

1.在乡村酒店饮了几杯酒,林冲觉得身上暖和了,便买了一葫芦酒和一些牛肉,冒着风雪,飞也似的向草料场奔去。

2.林冲来到草料场,只见两间草房已被大雪压倒,这时天色已黑,林冲想到买酒时路上见到的古庙,便想去那里暂宿一夜。

3.林冲来到古庙,只见墙壁破败不堪,他用一块石头顶住门,然后坐下来,慢慢饮酒吃肉。忽然,听得外面噼里啪啦地爆响。

4.林冲从门缝向外观看,只见草料场起了大火。他拿了花枪,正要出去救火,忽听门外有人说话,便伏在门边倾听。

5.林冲听出原来是高太尉派陆谦、富安和差拨来陷害他,不由得心头怒火万丈,大喝一声,冲出门外。

6.三人见是林冲,慌忙逃走,林冲紧赶几步,一枪刺倒差拨,又一枪结果了富安,翻过身来,抓住陆谦丢在地上,直取他的性命。

上面连环画的内容取材于古典小说《 》,连环画讲述 的情节,反映出林冲由当初隐忍到现在反抗的思想性格转变。后来,林冲毅然投奔了梁山。他的这段经历体现了这部古典小说 的主题。

[解题策略]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读懂图画,了解图画内容出自哪一部名著,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是什么;然后再根据后面的考题进行具体分析,给出答案。由于此类题目所给的图画一般以人物为主,人物特征鲜明,很容易就能判断出人物名及相关故事情节,所以解答起来并不难。但同学们平时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书中的插图,以及主要人物的标志性物件等。

[参考答案]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五、拓展延伸型

此类题目,就是由名著内容出发,要求考生去解答一些语言运用方面的能力题,比如替名著写推介语、根据故事情节拟写对联等。

福建省福州市 从《水浒传》中任选一人物,概述与其相关的某一故事情节,并根据故事情节对出下联。(宽对即可)

故事情节:

上联:疾恶如仇,悟空三打白骨精。

下联: 。

[解题策略]解答此类题目,一是要对名著本身非常熟悉,比如作家创作情况、重要情节、主要人物等要了熟于心;二是要掌握相应的语言运用能力,比如补写对联,你就要知道对联撰写常识;三是按照题目要求准确进行表达。

[参考答案]示例:(故事情节)杨志等人押送生辰纲来到黄泥冈,停车休息。吴用巧设妙计,用药酒放倒杨志一行人,智取了生辰纲。(下联)足智多谋,吴用智取生辰纲。

【模拟演练】

1.名著填空。

①《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 的三部曲之一,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潜艇的故事,潜艇的主人是 。

②《名人传》叙述了德国音乐家 、意大利画家和雕塑家 、俄国作家 三位名人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崇高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2.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昆虫记》既是一部优秀的科普作品,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被誉为“昆虫的史诗”,作者是法国作家法布尔。全书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B.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写了众多的小人物,他对这些小人物分外宽厚,笔锋也不像小说那样犀利,如长妈妈做了一点好事,他就用诗一样的语言进行赞美。

C.《骆驼祥子》的主人公祥子来到北平后,当上了人力车夫。他省吃俭用地拼了五年,买了第一辆车。

D.《水浒传》采用了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四十回以前先讲述单个英雄人物的故事,此后逐步发展到水泊梁山大聚义,七十回之后则写他们归顺朝廷、走向失败。这使小说环环相扣,头绪众多却线索分明。

3.阅读下列名著片段,完成题目。

保尔缓缓地摘下帽子。悲愤,极度的悲愤充满了他的心。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保尔怀着这样的思想离开了烈士公墓。

①这个片段出自长篇小说《 》,作者是 。

②请为这部长篇小说写一段推介语。

4.鲁达是古典名著《水浒传》中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梁山英雄,他的故事家喻户晓,右图就是其中一个精彩的场面,请仔细观察,回答以下问题。

描写昆虫的片段范文4

作为幼儿园的教师,如何利用孩子的最爱——故事,让孩子走进经典,润泽童年。不同的故事有着不同的感受力,引人思考,发人深省。当我们引领孩子进入故事的美好境地感受故事深入浅出的道韵味时,就像在收集沙子,哪怕每天一粒,总有一天能聚沙成塔,让孩子收获灿烂,感悟真理,拥有快乐幸福的童年。

1 精挑细选好故事

故事怎么选?当然,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1.1冒险故事:善恶美丑想象无限

冒险故事符合孩子的阅读兴趣,是孩子的最爱。故事里,孩子们常常带着无限的想象跟随书里的人物一起游历、一起探险。其中的善恶美丑、坚强勇敢、沉着应对、不慌不忙等元素,有意无意地在阅读中能给孩子带来心灵的触动。

如《金银岛》、《蓝色的海豚岛》,分别说的是小男孩吉姆和小姑娘卡拉那的故事,他们都是历尽艰险,发生了许许多多千奇百怪的事。幼儿听故事时,定会受到心灵上的震撼,跟他们一起遭受挫折,克服恐惧,为他们的坚强,为他们的勇气而折服。

1.2童话故事:欢乐幸福鲜活亮丽

童话故事中的人,鲜活、灵动;故事里的事,神奇、动人;一草一木,都有生命,小花会点头,毯子能飞翔……童话世界里,孩子常常流连忘返,因为欢乐和幸福。

《布莱梅的音乐家们》演出了一场热闹非凡的“音乐剧”,看看这些因年老体衰而被人遗弃的“动物音乐家们”,发挥它们与生俱来的天赋,歪打正着地战胜强盗的传奇经历。这种让人忍俊不禁的幽默,这种人与动物互通的趣味,总是让孩子疯狂,爱不释手。孩子们忍不住会怀着兴奋愉悦的心情为他们鼓掌、欢呼,就像在看一场真正的艺术表演。

1.3科学故事:科学自然神奇美妙

科学故事把深奥的科学 “溶解”在独特又有趣的故事里。情节的科学性和趣味性,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和对自然的神秘好奇,让他们边读着故事,边理解诸多科学道理。

《法布尔昆虫记》用简洁的语言、可爱的彩图、活泼的故事情节描绘了生动、勇敢、美丽、聪明的种种昆虫,每一个昆虫形象都栩栩如生,十分可爱。这些微不足道的小小虫儿有着许多神奇的本领,它们勇于接受大自然的考验。孩子甚至可以透过文字看到它们的喜怒哀乐,故事情节兼具科学性和趣味性,能够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和对大自然的神秘好奇心,培养他们尊重生命、亲近自然、热爱科学探索的精神!

2 一日活动巧用故事

这么多好玩有意义的故事,在什么时候与幼儿一起分享呢?

2.1生活故事晨间说

晨间谈话活动是幼儿来园后的重要环节,一日之计在于晨,要让孩子们拥有一份好心情,不妨选取一些简短的故事,作为幼儿说话内容,生动又有效。

《青蛙和蟾蜍》是一系列简短故事,好看又好读。小朋友很喜欢这里的两个形象——青蛙和蟾蜍。我就利用这两个形象即兴地编一些故事。有时我会这样跟孩子谈话:青蛙跟它的好朋友蟾蜍说:我请你和我一起吃早饭。蟾蜍说:我不饿!青蛙说:那你跳几下吧!蟾蜍就跳了三十三下,它说:嗯,现在我有点饿了。青蛙赶紧端出好吃的,两人一起吃起来了。……请小朋友猜猜它们吃了什么好吃的?小朋友早上吃了什么呢?

2.2百科知识散步谈

饭后散步,是一个轻松愉快的时段。这时候,可不要为了散步而散步,那样就成了走路。我们可跟孩子一起找找美丽的花、绿绿的草,小蚂蚁、小甲虫,来来给孩子讲一些关于大自然动植物的故事。《小百科》这时候就派上用场啦!为什么蚂蚁走那么远的地方都不会迷路?它们找到了食物怎么告诉伙伴呢?

2.3美妙故事睡前读

睡前小故事是孩子睡前的摇篮曲。为了让孩子安静进梦,可以挑选有安宁感、情节变更安静的故事。当然迭起的故事更能引起孩子留意,但同时也使孩子过度兴奋,不适合睡前讲述。但只要进行适当的改编,同样能让孩子进入甜美的梦乡,在梦中继续着故事的神秘精彩。如《吹牛大王历险记》吹牛大王有许多离奇古怪、异想天开的故事。每次讲述我们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个片段,给它加上结尾:吹牛大王用小针抓到了一大串的白鹅,他开心地想:“明天我还要抓一大堆的烤鸭。”带着他的愿望,他快乐地睡着了。希望他在梦中就能把这个愿望实现,小朋友在梦中肯定也能梦到很神奇的事。

3 奇思妙想趣讲故事

许多经典故事都非常好,但它描写的手法却不适合年龄小的幼儿。我们在讲的时候语言要易于小朋友接受,可以把长长的句子分成短短的几句来讲,还可以变换通俗的词语。

3.1口吻儿童化

我们要选取适合幼小儿童听讲的故事,你看《木偶奇遇记》里的描写:樱桃师傅的鼻子又大又红又亮,像一颗熟透了的樱桃。……马戏班主出来了,他高高大大的个子,长得凶巴巴的,叫人看一眼就害怕。他那张嘴长得香炉口,一双眼睛好似两盏点着火的红色玻璃灯。……但这些外国故事中有的人物名字洋味十足还很长,讲时不妨改一下,匹诺曹的爸爸杰佩罗头发黄黄的,就叫他老玉米糊,马戏团班主就叫他大班。这样孩子们觉得有趣又好记。

3.2引导故事化

在很多儿童故事中,不难找到缺点鲜明的主人公,他们或调皮捣蛋,或胆小如鼠,或满脑子歪点子。《特别的女生撒哈拉》就是一个叛逆的,不爱上课的女孩子;《小调皮尼古拉》听着名字就能感受到他的调皮;《木偶奇遇记》里的匹诺曹一说谎,鼻子就变长……由于故事里的他们如同孩子一般的淘气,所以这些故事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孩子们可以通过主人公与自己进行比较,从中学会自我反省、自我审视。因此在孩子身上有一些缺点获出现一些矛盾时,笔者就会把他们的事用故事的形式讲出来,让大家来学习故事里儿童的做法,或者让大家来帮故事里的人物想办法。用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来感染、教育幼儿,让他们通过与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从而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并尝试改正缺点,是一种安全且隐蔽性强的教育方式。这种讲故事的对话方式,避开了大人与孩子在思想、言语上的冲突。尽管表面风平浪静,但孩子的内心却是波澜起伏。一切的改变都是在悄无声息地进行。

3.3语调多元化

描写昆虫的片段范文5

关键词: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心理学效应 习作兴趣

心理学效应即在环境影响下,由心理活动产生的,具有普遍规律性的人类心理行为效果机制及现象,是与心理学有关的规律现象。随着心理学的深入推广,心理学效应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在此谈谈心理学效应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生的习作能力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被提升到一个重要位置。然而,教师越努力,学生越怕“学”,多数学生提到作文就头疼,作文学习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如何让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呢?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依然是我们需要不断探讨的课题。

从《语文课程标准》中各年级段的习作目标不难看出,无论是低年级段的“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还是中年级段的“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信心”,或者是高年级段的“懂得习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都把学生的习作兴趣放在首要的地位,“兴趣”是起点也是终点。如何利用心理学效应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呢?

一、从“登门槛效应”看习作目标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劝人们在房前竖一块“小心驾驶”的大标语牌。直接提出这个要求的居民区仅有17%的人接受;而先在请愿书上签字,再竖牌的居民区有55%的人接受了。实验结果表明,后者这个小小的“登门槛行为”,对结果产生了重要影响。

上述实验就是著名的“登门槛效应”,它反映出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普遍地具有避重就轻、避难趋易的心理倾向。因此,根据“登门槛效应”,教师在制订习作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习作能力,制订有层次的、具体的,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习作成功的喜悦。应将远期习作目标和近期习作目标结合起来,将较高的目标分解成若干层次不同的小目标,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学生一旦实现了一个小目标,或者说迈过了一道:“小小门槛”,我们的教育前景就宽阔得多了。

如教学三年级上册习作三,遵循“登门槛效应”,我将习作目标设计成这样几个:(1)观察图画,说说图上画了哪些景物。这一目标是学生二年级就已经掌握的本领,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没有难度。(2)补充几种小动物,画上去,并给这幅画添上漂亮的颜色。这一目标是学生的兴趣所在,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会画出不同的小动物,为下面的写作提供具体生动的素材。(3)把观察到的景物先写下来。这是将目标1落实到位。(4)学习例文的方法,再写一写自己添上去的小动物,使表达更生动。最后这个目标是本次习作的重点所在,指导孩子在例文的指引下学会描写小动物。孩子们描写的是自己画的小动物,当然有话可说。学生一旦实现了一个个小目标,或者说迈过了一道“小小门槛”,我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一步一步轻松地达到了本次的习作目标。

二、从齐加尼克效应说作文指导课

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对正在完成工作的一组实验人员不断进行干预,使他们无法继续工作而未能完成任务,而让另一组人员顺利完成全部工作。结果顺利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随之消失;而未能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持续存在,心理上的紧张压力难以消失。这个实验结果被称为“齐加尼克效应”。

实验结果表明:一个人在接受一项工作时,就会产生一定的紧张心理,只有任务完成,紧张才会解除。如果任务没有完成,则紧张持续不变。作文,就是语文学习中令学生长期紧张压抑的“罪魁祸首”。作文指导课,教师往往偏重讲授习作的方法、技巧,在学生习作之前提上很多条条框框,力求讲“深”、讲“透”。殊不知,教师的这种一厢情愿的做法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泯灭了他们的童心、童真、童趣。学生在教师的“详细”指导下被动地完成习作,久而久之,他们对习作完全失去了兴趣,只为迎合老师的“口味”交上他们的作业。日复一日,学生的习作负担不断加重,习作兴趣也消失殆尽,长期处于这样的紧张状态之中,学习效率自然会下降。

受“齐加尼克效应”的启发,在作文指导课上,我们应打破以往的习作指导课的模式,运用多种方法和途径,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

1.建立单元作文教学意识,减轻习作负担。

教材的每单元的训练重点明晰,把握好每单元的习作目标,由“片”到“篇”的推进整合训练,既可减轻学生的习作负担,又不失为扎实有效的训练方法。

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作文是介绍身边的小能人。《人类的老师》一课的第三段从人类遇到难题,到向鸟儿、蜻蜓等昆虫学习,最后找到解决的方法,写得非常具体生动。让学生通过阅读仔细体会这样描写的好处,学习具体生动描写的方法,进行仿写训练。在学完《最佳路径》这篇课文时,布置学生为“最佳路径”撰写颁奖辞。从两次片段练习中学生学到了具体的写作方法,进行单元作文练习的时候,只要灵活运用,融会贯通,就能出色地完成写作,达到整个单元的写作目标。

2.营造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习作兴趣。

作文是主体情感自觉倾诉的产物,写作冲动来源于自身,不受制于人,也不屈从于外。创设快乐的习作情境,营造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很重要。如果情境创设得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习作的欲望,从而让学生逐渐地喜欢上作文,学生也就不会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而导致学习效率降低了。另外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心情愉快,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内心的独特感受也可以尽情地表露。

三、从赫洛克效应谈作文评价

心理学家赫洛克做过一个实验,他把被试分成四个等组。第一组为表扬组,每次工作后予以表扬和鼓励;第二组为受训组,每次工作后严加训斥;第三组为被忽视组,不予评价只让其静听其他两组受表扬和挨批评;第四组为控制组,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不予任何评价。结果工作成绩是前三组均优于控制组,受表扬组和受训斥组明显优于忽视组,而受表扬组的成绩不断提高。

根据赫洛克效应,我们联系习作评价,应注意以下几点。

描写昆虫的片段范文6

教学内容是在对话中生成的,即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回答与教师评价中生成的。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虽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学生。因此应把评价视作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这里所说的“语文味”,并不是语文本身的“味”,而是语文课的“味”。说得更准确些,就是“语文教学的味”,即教师教语文、学生学语文的“味”,或者干脆说是教师教学生学语文的“味”。教师教学生学语文的“味”的最高形式,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评价学生上。教师引导评价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评价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而“语文味”的课堂评价是语文味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有效的教学手段,是实现语文味课堂的浓化剂。怎样让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评价架起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心灵对话的桥梁,让学生的智慧既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使他们获得灵性的启迪、美感的享受呢?

一、 课堂评价要挖掘文本的情感因子生成语文味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是最富有人性美和人情味的学科,语文课要上得有情,有意,有趣,语文教师首先要吃透文本,蕴育情感,引导评价学生要以情激情,才能酿造出浓浓的语文味。语文教学是情感的教学,富有情味的语文课堂,才是有语文味的语文课。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感情丰富并会“煽情”的人,课堂评价要能够准确抓住文本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

以《我与地坛》中的地坛景物描写为例,我认为首要的是要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在《我与地坛》中照录他小说《我之舞》中的这段话。教学到这里我让学生仔细阅读,让学生领悟文中这些动植物和“我”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为什么能给作者生存的启示。可学生的回答大多是从修辞手法上来分析:如一学生说“‘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这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另一学生说“‘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我接着启发,启发的结果是一学生仅这样小结了一下:“这段描写充满生机活力,说明‘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这一教学环节我觉得学生没有真正品味语言,因为从他们的回答中可看出学生只学习了一种僵死的表层的语言现象,而没有领悟到蕴涵于语言之中的那种深邃的生命情感。因此学生回答后我接着引导评价到:“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来这世上的小昆虫且它们的生活状态和我有着差异,‘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它的稳与作者烦躁不安形成对比,树干上的那只寂寞的蝉蜕,是蝉再生的标志,是蝉飞翔的起点,这对作者摆脱自我走向新生无疑有着非凡的启示。作者发现的是,昆虫也许并不需要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来到世上,可照样活得有滋有味,“蜂儿”“蚂蚁”“瓢虫”用自己的方式向作者展示着缤纷的生命世界,这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给了作者深深的启迪,如此小的生命都在努力地活着,更何况人呢?珍爱生命吧。

学生领悟了这些,才真正走进了作者曾经走进的地坛,才真正走进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不想你的知识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种重要的创造工具。”怎样创造,就是要寻找到语言的情感源头,寻找语言与人物内心情感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课堂面对学生的质疑、学习的错误、对话的异见,教师应用丰富的语言、饱满的情感、人文的评价来打动学生,评中含情,评中生情,把真情注入学生的心田,创造出一种与课文情调相一致的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融于其间。

二、 课堂评价要体验鉴赏渲染出语文味

语文素养的核心是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运用,而无论积累还是运用,都应该建立在语言的体验和鉴赏的基础之上,否则,就沦为空谈,因此,评价应进行语言的体验和鉴赏。体验和鉴赏可从炼字、修辞、描写、句式等多角度去品味体验文本中优美及精辟的词句,挖掘其内涵,理解其作用,领会其技巧,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体验和鉴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阅读课堂对文本的研习,其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获得一种审美体验,体验文本当中的言语之美、情感之美、智慧之美、节奏之美。因此,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自然成为语文课堂评价追求的目标之一。以下是朱昌元老师《雨霖铃》课例的片段:

接下来,诗人发挥丰富的想象,设想自己“今宵酒醒”时的情景,请一位同学把它朗读一遍。

生12(读):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师:清代词人贺裳称赞这一词句为“古今俊句”,“俊”也就是“好”的意思,有神采,有特点。那么,它好在什么地方呢?

生13:这是柳永想象自己酒醒后感受到的情景,却写得很真切,如在眼前。

生14:河岸、杨柳、晓风、残月,不多的几种景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画面感很强。

生15:“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寒冷,传达出离别后凄冷的心境。

生16:还有“残月”,似乎象征着今后难以团圆。

生17:这两句妙就妙在用具体的景物传达出内在的感受,失落,伤感,真正做到了“景语即情语”。

师:大家的体会都很深切,是在用“心”读书。这几句景语,确实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渲染得十分真切、充分,创造出了一种特别鲜明、典型的意境。词人酒醒梦回,扁舟临岸,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枝头,象征着柳永凄清的心情,他不忍心离去,但最终不得不离去,所以他忍受着离别的孤独和痛苦。柳永虽然不是画家,没有什么画作流传下来,但他是一个天分很高的人,如果挥笔作画,相信也是丹青好手。有画家根据这两句词意画了一幅水墨画,比较能表现这一意境。(PPT展示水墨画)刘永济先生说得好:“‘今宵’两句,传诵一时,盖所写之景与别情相切合。今宵酒醒时恰是明早舟行已远之处,而‘杨柳岸、晓风残月’又恰是最凄凉之景,读之自然使人感到一种难堪之情,故一时传诵以为名句。”下面我们一起再把这两句词诵读一遍。

这一教学环节,朱老师从学生的阅读体验去评价,引导学生体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审美意境:词人酒醒梦回,扁舟临岸,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枝头。这种凄凉之美,孤独之美的审美体验与教师的评价语言融为一体,在师生的对答评价当中,学生的审美体验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提升。这样的评价不仅激发了学生思想的火花,而且让他们体会到语文课独特的美感,即语文课的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思路美与文化美。

三、 课堂评价要幽默风趣再现语文味

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是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结晶,是教师知识才能长期积累的结果。一个好教师,一定是风趣幽默的。幽默、诙谐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课堂教学要有语文味,关键是教师的引导评价不能直露,更不能全盘授予,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充分张扬学生的语文学习的个性,这样才能激活语文味生成的主体意识,为语文味境界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将进酒》中有一精彩的片段:

师: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还行吧。

师:听着挺勉强的。(生笑)那你觉得这首诗应该用怎样的感情读?

生:我感觉应该用很豪放的感觉读,很有气场的样子。

师:其他同学什么意见呢?

生:我觉得应该用一种喝醉酒的感觉去读。

(学生大笑)

师:怎么才能读出喝醉酒的感觉?

生:就是该拖音的要拖音。

师:那你能示范一下吗?

(学生示范读几句诗)

师:看来你的酒量挺大,一时半会儿还喝不醉。

(学生大笑)

学生体会到了喝醉酒的感觉,但没有读出这种味道,教师此时幽默暗示,既肯定了学生的理解,又委婉地提醒了没有读好的问题,更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得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所以评价语言不妨做到幽默风趣,力求创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以愉悦的心情去主动、生动地学习,从而使课堂生花,为教学增色。没有“幽默点染”的语文课,师生之间是难以达成一种智慧与愉悦的默契的,也就难以再现语文味。

四、 课堂评价要纠错改进烘托出语文味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预设所有的教学情景,课堂教学随时会生成一些新的信息,新的问题,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不断出错、纠错的地方。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教师应及时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资源,要敢于因势利导,灵活、恰当、人文、语文味地进行评价,教师勇于在语文课上自我纠错,也要鼓励学生纠错,以文本里的言语运用为出发点,延伸到现实生活之中,激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起到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作用。

一位教师教学《斑羚飞渡》的片断:

教师问:“对于老斑羚舍生帮助壮年的、幼小的斑羚跃过悬崖的做法,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说:“我觉得那只镰刀头羊最愚蠢,它完全可以不站到老年斑羚那一拨去。”

教师:“为什么?”

学生说:“因为它是领头羊,它应该继续活下来带领那些得以生存的斑羚群。再说,它舍生救下那些斑羚后,那些得以继续生存的同伴也不会感激它。”

此时有不少同学纷纷表示了赞同。

教师说:“那么,当你遇到危险的时候,你不希望自己的爸爸妈妈来救你吗?如果他们不来救你,你怎么想呢?”

学生甲回答:“我会想,爸爸妈妈真狠,平时都说爱我,关键时候不来管我了!”

有学生乙说:“我可是希望爸爸妈妈来帮我一把的,有他们在我身边,我才有战胜困难的信心。”

学生丙说:“我认为老斑羚舍身救小斑羚是爱自己种族的行为,只要能够保留住自己的种族,死了也值得!”

教师说:“是啊,说得多有道理啊!”

在以上的教学片段中,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移情体验,让学生置身其中,将心比心,从而感受到老斑羚这样做的勇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纠错改进了无痕迹,自然贴切,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高尚的精神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课堂是变化的课堂,只有富有变化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在课堂上,学生在阅读中与文本、与作者出现暂时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的时候,教师要有“大语文”的视角,巧妙地开发生成性的资源,把课内发生的意外枝叶,通过富有诗意的评价语言,巧妙地嫁接到学生学习的主干上去,这样才能使课堂活跃而又不失秩序。有语文味的课堂教学总有一种能吸引学生体验探究的神秘气场,让学生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惑困境中走出来,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朗境界,教师的引导纠错改进必能烘托出浓浓的语文味。

课堂评价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精深的学问,需要教师有高超的教育智慧,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要想使语文课有语文味,教师的评价首先要有语文味。评价应回归语文的本色,在追求语文味的漫漫征途中,要有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

参考文献:

①王爱华、曹春华著《国内“语文味”十年研究综述》,《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11年第11期

②张毅著《论以“语文味”为逻辑起点的语文教育美学的构建》,《语文教学研究》2012年第9期

③程少堂、葛福安著《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深圳语文教研方阵扫描》,《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13年第4期

④程少堂著《新的语文教学美学原则在崛起――以“语文味”或“文人语文”为核心》,《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4期

上一篇髀肉复生

下一篇听课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