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资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资源范文1
浙江经济正处于增速换挡期,一些发展中的瓶颈制约日益显现,尤其是生态环境恶化、区域水资源不足等问题已充分暴露,今后的经济发展,将与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方向紧密结合。在这种新形势下,以生态资源资本化为路径,促进生态资源与服务业对接,或许是下一阶段最具开发潜力的转型选项之一。
2.生态资源资本化有利于生态资源经济价值的实现。
浙江位于东海之滨,素有七分山二分水一分田之说,山水资源得天独厚,但由于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大多散落在乡村深处,交通不便,设施缺乏,生态资源事实上仍是养在深闺无人识。要改变这种尴尬局面,就要促进生态资源资本化,以生态价值创经济效益,实现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双赢。
3.生态资源资本化契合绿色消费理念。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自然而然更多地关注健康养身,在这样的背景下,绿色消费的概念不断扩大,无害食品、有机面料、绿色建材、生态旅游等等已成为现代生活的一种时尚。生态资源资本化无疑顺应了绿色消费的潮流,无论是清新的空气、澄净的湖水,还是农家果蔬、民族工艺品,都可以成为绿色生活的宠儿。
4.生态资源资本化在经济转型阶段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也是农民致富的必然选择。
坚持以市场为引导,加快生态资源资本化,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促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建立。
5.生态旅游是生态资源资本化的重要途径。
生态旅游以亲近大自然为主题,在满足人们享受自然、认识自然需求的同时,有效改变了生态资源闲置的窘境,也为当地居民创造经济收益提供了可能。在开化、云和、安吉等地,越来越多的企业相继开发观光、休假、养生胜地,生态旅游正在成为投资热点。这不仅实现了生态资源资本化,更重要的是为当地经济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一个佐证是丽水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从2005年的9.4%上升至2013年的27.1%。
6.现代农业是生态资源资本化的现实支撑。
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是必然趋势。庆元山区现代农业初具规模,大棚农业一片连着一片,食用菌、高山蔬菜、茶叶等特色农业已成为庆元的一大亮点。较之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在经营规模、组织形式、专业技术等方面有了明显改善,加之庆元生态环境优良,农产品附加值呈倍式增长,如庆元百山祖有机香菇每斤可达200多元,几乎是普通香菇批发格的4倍。
7.山林产品提升发展是生态资源资本化的潜力所在。
浙江蕴藏着丰富的山林资源,森林覆盖率达60.8%,提升发展山林产品是经济发展、农民致富的重要渠道。凭借竹产业的深加工,竹乡安吉以不到全国2%的立竹量,创造了全国20%的竹产值,从挖竹卖笋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竹业王国。山林产品深加工是林业提升附加值的关键,直接出售原料和经过精细化加工获得的产品效益,往往相差几倍,甚至数十倍。
8.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是促进生态资源资本化的重要举措。
生态资源范文2
(一)助推湖南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源优势形势喜人湖南山清水秀、水资源比较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57.34%,14个市州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这是湖南生态文明建设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主要污染物减排成效明显,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约束性指标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取得重大突破。目前,长株潭、环长株潭城市群等各个市州“两型社会”建设已经进入纵深推进阶段。国家批准湘南地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大湘西地区31个县(市)列入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建设已经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将成为今后很长时间内我国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区域。湘东6个县(市)列入国家罗霄山片区扶贫开发规划,初步探索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融资规划“四规合一”。近年来,湖南围绕“天蓝、地绿、水净”,以治土、治水、治气为重点,建立全省环境质量平台和重度污染应急机制,对环境空气质量进行实时监测,大力实施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氮氧化物减排、重点湖库水环境保护、农村环境集中整治等十大环保工程。湘江流域综合治理和湘江水污染整治取得实质性进展,湘江风光带长株潭段建设顺利完成。加快清洁低碳推广技术的项目建设,组织实施了300个重点项目,建立绿色信贷机制,科技创新和清洁生产能力不断提升。长沙获得“全球绿色城市”,株洲市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二)助推湖南生态文明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步显现湖南经济产业链条长,市场潜力发展空间大,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条件比较成熟,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渐加大。近年来,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增长较快,产业结构合理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日趋合理,生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9%。2013年湖南呈现经济运行企稳回升、经济结构调整稳中有进,经济发展质量稳中向好,民生保障持续改善。[1]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统计表明,湖南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千亿产业,2013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增长15%,占GDP的比重约5.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8%。从2008年起,湖南省经济总量连续六年、工业增加值连续四年进入全国十强。[2]随着两型社会建设发展水平的提高,湖南各地推行效能革命,先后淘汰了一批落后的产能和设备,着力打造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版。全省新增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处国家湿地公园、6处省级森林公园,全省森林旅游产业增长31%。
(三)助推湖南生态文明建设专业人才洼地逐渐形成湖南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潜力大,人才资源储备量较大,劳动力素质较高,一批国内乃至国际具有较大影响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军人才日益增多,生态文明建设的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逐渐增多,人才结构逐渐合理优化,增强了湖南生态文明建设科学持续发展的竞争力。目前,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和湖南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均成立了生态学、生命科学二级学院,设立了林学、生态学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对于湖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株潭城市群形成了门类较全、初具规模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才梯次队伍,集中了全省70%以上的高等院校,聚集了全省90%的科研人员,全省80%的高层次人才。这无疑为湖南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助推湖南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创新步伐明显加大湖南颁布实施《湘江保护条例》、《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长株潭生态绿心地区保护条例》等20多部法规规章,出台了16个两型标准、23个节能减排标准和43项两型地方标准,探索形成了两型标准体系。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机制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机制改革,《2013年湖南省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和企业名单》,引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和转型升级。推广绿色建筑机制改革,出台《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湖南《关于开展城市绿荫行动的通知》,规划2年内7成县市道路建成林荫路。完成了《湖南省水功能区划》修订工作,强化水资源保护和水功能区监督管理。“绿色湖南”建设全面铺开,26个省直涉绿部门相继推出十大绿色行动、十大环保行动、十大低碳技术等。探索建立一套全新的两型社会综合评价统计指标体系,目前长沙县和长沙市望城区建立了绿色政绩考核体系。推行绿色采购改革,《湖南两型产品政府采购目录》,引导和推动湖南省两型社会建设。上述政策措施为湖南生态文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二、湖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措施,全省环境质量得到较大的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仍然十分严重。可以说,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仍然是制约湖南两型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衔接不够湖南城乡经济发展基础仍然薄弱,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支柱产业比重大,新兴产业规模偏小,单位GDP能耗较高。人均经济发展水平低,加快经济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难以支撑环境资源承载力。2013年,全省人均GDP为36763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8%,在全国处于第19位,排在中部地区第2位。[3]二元分割的城乡体制加剧了城市与农村在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的差距。长期以来,湖南形成了以重化工型、资源加工型、投资主导型为特征的经济结构,全省大中型企业中60%分布在重化工领域,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化工业增加值超过60%,产业结构处于U型微笑曲线的底端。[4]目前,湖南对林业产业资源管理缺乏长期的林业生态战略规划,即只有对林业3-5年经济效益进行了估算,而缺少对林业长时段综合生态效益进行充分评估。林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尽合理,林业的综合效益有待提高,林业生产低效利用明显。
(二)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压力加大湖南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十二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将保持在10%左右的增长速度,治理环境和减排任务十分艰巨。[5]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的任务十分繁重,湖南省还有2000多万亩的石漠化地和200多万亩重金属污染地需要治理,900多万亩坡耕地需要退耕还林。由于城市土地资源非常有限,不少城市建设缺乏科学系统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忽视当地的历史文脉和民俗风情。一些新建的城市公共建筑、商业场所、住宅小区缺乏适量的公共绿地和必要的地下停车场,行人过道被车辆挤占,城市居民缺乏绿色安全。一些老城区商业中心地段高楼林立,交通拥挤,缺乏地方特色。一些地方过分追求硬质景观建设,却忽视对乡土植物的种植和推广,导致城市建设缺乏地域景观特色。不少老城区原有的自然生态景观和历史文物风貌特色遭到严重破坏。
(三)生态文明建设与湖南能源资源储存量约束日趋紧张湖南自身能源资源禀赋不足,能源消耗总体较高、能源供需缺口较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人多地少、水资源紧张问题日益突出,部分地区盲目开发、过度开发等,导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或者超过极限。湖南在资源约束方面人均资源占有水平较低、生态能源紧缺,人均占有土地面积0.32公顷,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4%。淡水资源虽然相对丰富,但也存在水量减少、水质变差、水灾增多等问题,区域性、季节性缺水问题凸显。有的风景区生态旅游服务功能布局不合理,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未能跟上,干扰和破坏了风景区地域景观和生态环境保护。在环境约束方面,湖南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有限。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9%以上,超过26%的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面源污染和重金属污染。湘江流域集中了湖南60%的人口、70%的经济总量,承载了60%以上的污染。比如,株洲化工厂重金属污染程度深,面源污染广,污染治理的任务艰巨。
(四)生态文明建设与法律制度保障不足对于惩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法律措施,有的规定过于原则性,缺乏可操作性,有的立法滞后,脱离实际情况,造成司法不力,有的立法缺位,成为不法犯罪分子寻求法律保护的“港湾”。环境保护、林业执法部门对破坏生态环境和环境污染的行为存有渎职行为,个别执法人员甚至与不法分子相互勾结。选择性执法有时成为有关职能部门的常态。生态环境保护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不够畅通,部分行政执法机关往往对不法分子的犯罪行为降格处理,以罚代刑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城市规划部门因利益驱动,随意变更、修改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有的人为扩大公共建筑物和商业住宅楼的容积率,有的将本应种植园林植物的公共园林面积变成房地产开发商的商业用地。有的园林管理单位随意砍伐城市道路风景林、公园植物等,引发了城市“热岛效应”和硬质景观。司法机关对破坏生态环境的惩治力度亟需加大。林业生态补贴及生态建设基金制度保障尚未真正落实到位。
(五)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衔接配套措施亟待加强生态文化管理的体制机制不够畅通、科学化程度不高,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手段落后,综合决策机制不健全。现行的环保体制导致地方环保部门的监督能力不强,环保监督效果不明显。部分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的体制机制仍需理顺,特别是在项目申报、政策支持、资金扶助、经济指标统计等方面也面临诸多具体困难。有的地方对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本质内涵、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功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和制度建构等缺乏系统思考和科学论证。有的地方对生态文明示范教育基地的项目设计存在主观臆断,随意决策等问题,有的地方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策略缺乏充分论证。有的地方对自然生态景观与历史人文景观缺乏前瞻性研究和实证调研,因而采取的措施不力,破坏了整个地域景观的文化特征。公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缺乏对生态文明的准确把握,社会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动性不够,积极性不高。
三、湖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共同参与。湖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弘扬生态文化,统筹城乡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打造天蓝、地绿、水净、宜居的绿色湖南。
(一)以弘扬生态文化为主题,营造生态文明建设良好氛围弘扬生态文化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前提。当前,就是要充分利用各种传播手段,广泛宣传和讲解生态知识、生态理念,深化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的认识和理解,弘扬生态伦理道德,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在党政机关、学校、社区等单位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打造以政府为主,社区、学校、企业、社会团体、大众传媒共同参与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网络格局,把生态环保、低碳消费的理念落实到每一个人,增强全民生态正义感和生态伦理责任感,使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政府和企业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切实担负起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的责任,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资源配置与利用的代际公平和永续发展。
(二)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为重点,提升“绿色湖南”绿化美化水平要严格划定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保护红线,管好国有林和生态公益林,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和候鸟保护,巩固和扩大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成果,重点建设好3处国际重要湿地、10处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32处国家湿地公园和18处省级重要湿地。[6]重点加强以湘江为核心的水资源保护与治理,实现对涉重企业、行业和重点区域的规范化管理。把林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尽快构建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相适应的采伐管理新机制,保护好林地和林业。统筹考虑湿地环境保护与陆源污染防治,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积极构建绿色交通体系、推广绿色建筑、建设低碳社区,多建湿地、公园,努力打造生态文明城市示范带。深入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保护好林草植被和河湖、湿地,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着力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环境综合整治,严格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入河排污口管理、水资源规划编制等管理措施,实施更加严格的机动车尾气、工业废气排放标准。推进湘江风光带建设,把湘江风光带建设成为具有明显的生态良性循环特征、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经济发展走廊。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建设秀美村庄。
(三)以促进转型升级为主线,构建生态产业体系要大力推进过剩产能化解,优先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强化节能、土地、环保、安全等指标约束,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新上项目。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主攻方向,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壮大绿色产业,改造提升食品加工、现代化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技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动金融、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逐步形成支撑和带动经济发展的生态经济产业体系。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与清洁生产,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加快形成节约环保的技术和生产体系,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长株潭周边城市要围绕产业布局特点,加快实施工业对接和配套,湘南地区要进一步加大珠三角相关产业转移力度,打造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产业新洼地。大力推广十大清洁低碳技术,强化绿色发展,将环境容量作为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将环境标准作为企业市场准入的重要条件,将环境管理作为推动湖南绿色转型的重要手段。深入挖掘湖南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民族风情文化体验游、红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康疗养生和农业休闲旅游等生态旅游产品,大力发展旅游、物流、会展等绿色服务业。大湘西地区在保护本地生态资源环境不被破坏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林产品加工、特色工艺品、绿色食品等产业,促进旅游与民族文化、民族体育、山区农业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深度融合。推行节约、环保、高效的生产方式,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建设。
(四)以健全制度体系为根本,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一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两型改革试验相关规划,推进各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的编制完善,完善城乡环境同治、交通互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等专项规划。加快洞庭湖保护立法步伐,落实《洞庭湖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规划》,在全省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管理,着力抓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生态修复工程,提高森林碳汇功能。制定完善两型社会在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城乡统筹、生态建设、简政放权等重点领域的配套政策,加大对两型产品、技术、产业、标准等发展和推广的引导支持力度。二是建立健全经济政策体系。综合运用财税、价格等经济杠杆,充分发挥市场在生态环境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体现生态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推进荒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和湿地面积。加快水利建设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推动财政政策的生态化调整,改革环保收费与环境价格政策。三是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改变过去唯GDP论的主要考核指标,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体系,将机关事业单位节能考核纳入机关事务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全过程节约管理,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生态资源范文3
关键词:湿地 评估体系 保护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c)-0246-01
1 评估方法
评估选用综合指标法。即利用现有的体现各项生态资源及生态环境的指标值,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及各单项因子在生态环境中影响作用的大小,作出各单项因子的权重,综合各单项指标的标准值,得出综合评价指数。
2 湿地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估体系的建立
2.1 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湿地生态资源的特点,所选取的指标应在数据收集上具有可操作性,同时数据能够被准确搜集,并要尽可能能够量化,对于一些难以量化且意义重大的指标,可以用定性指标来描述。初步拟定出白洋淀湿地生态资源综合评估体系,将生态资源综合评估作为目标层,气候资源、水资源、植被资源、人类干扰、自然灾害等作为准则层,将准则层下的分要素作为指标层,建立3个层次的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估结构模型。
2.2 分值标准的确定
标准分值记为100,分为5级,分值越高,生态环境状况越好。分值确定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不同要素的指标值均可换算为标准分值,分级标准见表1。
2.3 权重的确定
在评估中,每个要素还包含若干分要素,因此实际生态资源综合评估体系由分层次的多要素组成,而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得出各要素的单项权重分配,其中干燥度:0.0606;降水:0.0258;水环境承载力:0.163;水质:0.163;开发:0.1832;旅游:0.0838;物种丰富度:0.1025;保护物种数:0.1025;涝灾:0.0475;旱灾0.0475。
3 白洋淀湿地生态资源综合评估
根据评估的分级标准和权重的分配,得出白洋淀湿地各指标的实测值与分级值,其中干燥度:实测值1.31,分级值45.98;降水:实测值524.9,分级值44.19;水环境承载力:2.9596,分级值21;水质:实测值>Ⅳ,分级值21;开发:实测值中度,分级值41;旅游:实测值50,分级值61;物种丰富度:实测值重要,分级值41;保护物种数:实测值重要,分级值19.5;涝灾:实测值0,分级值80;旱灾实测值3,分级值60。根据公式Aer=∑Si×Wi和上述实测值、分级值得出,白洋淀生态资源综合评估指数为39.0278,属潜在不可持续状态。尤其是水资源环境承载力、水质、人为开发和旅游严重影响了湿地的健康发展,水环境承载力属于严重超载区,应加大力度继续改善水资源的状况,减缓因追求经济过度开发而造成的生态压力,采取有力措施保护湿地“华北明珠”。
4 白洋淀湿地保护措施
首先,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持正常水位,完善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发展节水灌溉和节水工程,保证足够的入淀水量,以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其次,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湿地,严禁围湖造田、堆放杂物,减少化肥用量,增施农家肥,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维护生物多样性;再次,创造良好生境,保护生物多样性,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逐步湿地生态功能,为国家保护的珍稀生物资源创造良好的生境,维护水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水生动植物种群的繁衍扩大和群落的更新演替。
参考文献
[1] 李晓秀,马礼.坝上地区生态资源综合评估[J].农村生态环境,2004,20(3):6-9.
[2] 安新县地方志办公室.白洋淀志[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6.
生态资源范文4
【关键词】环境 生态 资源审计 措施
环境、生态与资源审计在国内专家学者中定义为:由审计组织进行的,对被审计的单位环境问题和管理实施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率性进行的审查活动,并对此负法律责任,是一种为了改善环境而进行的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监督行为。
一、加强环境、生态与资源审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我国在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方面的改造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收效甚微,在之前为了经济发展而不得已进行的环境破环,环境保护意识始终处于落后状态,在近几年内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迅猛发展,使得我国开始重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情况。环境污染情况和资源浪费已经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居民的生活方式,使得我国人民在生活中受到各种各样的制约[1]。除了原本被破幕肪车男薷葱Ч差、难度高之外,还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审计措施和问题的不合理性,为了促进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审计工作的良好开展,必须通过分析现有环境审计的突出问题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
(一)环境审计工作起步晚、缺乏操作经验
我国的审计工作在环境方面的操作起步比发达国家晚很多,在操作的可行性和技术先进性都远远不及部分发达国家,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使得我国在操作方式和理念上都有一定的不合理性。我国在之前和今后的审计工作中,只能从实际出发摸索经验,无法对审计工作的发展拥有前瞻性,无法对审计工作可能出现的结果提前预测,只能被动的采取事后补救措施,这种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环境审计工作内容亟待完善
我国由于历史原因导致审计工作开展时间较晚,在环境、生态与资源的审计内容上出现一定的不全面性。比如审计工作在环境问题上设计方面不太广,导致在审计过程中出现遗漏和缺失的问题。除此之外,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也无法适应新型审计理念和技术方法,对审计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三)环境审计的方式方法上缺乏创新
我国的环境、生态与资源审计方式还是按照传统的财务审计模式进行[2],这种模式在以往传统的审计工作中能够做到合格,但是在现阶段环境审计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就显得运用吃力,这种财务审计的传统方式在审计财务时可以运用,但是在要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今天,它的执行力涣散,无法将工作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因此要想把环境、生态和资源审计做好,就必须开发新的审计方式,更新传统观念,将审计工作的理论性和实际环境努力结合,创造出一份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保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操作程序。
二、环境、生态与资源审计的措施
(一)借鉴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
我国由于环境、生态与资源审计的起步时间相对较晚,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是最直接的方法[3]。由于在实践中摸索前进所需时间较长,并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对于当前的工作人员来说,多像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学习,像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现金管理经验,他们起步较早,审计工作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相对扎实,我们可以派专人像这些国家学习、借鉴,在学习和借鉴的过程里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度。但是值得注意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将别人的先进经验直接套用在我国环境审计中去,我国的国情和发达国家有很多不同,应该在充分了解我国和发达国家在审计工作中的不同基础上,有区别的进行借鉴。
(二)完善环境、生态与资源审计内容
审计工作的内容在实际应用中有很多的涉猎面,必须要做到全部工作都顾全,不能出现审计工作的短板,才能使审计工作顺利进行而不是出现有部分内容拖后腿的情况。首先对审计工作的审计绩效环节进行完善,保证审计工作项目合理有序展开。在审计工作成本不断加大的同时,设置审计绩效,使环境污染情况不再出现无法治理,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的智力问题,将审计工作做到实处,以绩效说话,对于环境污染治理差、资源耗用大的机关进行绩效责罚,这样就能促使地方治理环境的积极性保证审计工作的合理有效展开。
(三)创新环境、生态与资源审计的方式方法
对于环境生态资源依然使用的传统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再按照传统的财务审计方法,而是在传统方式上进行创新,对不适用现有审计工作的、非常规的审计方式进行剔除,保留依然合理的审计方式。在理论创新的同时,注重流程和方式的创新,如资产的价值方法、机会成本法、检测法等等在环境审计用的审计方法[4]。通过这些特适用于环境审计的方法,使得审计工作顺利进行。其次,建设高质量、高素质的审计人才队伍,重视人员工作能力的培养,吸收专业性人才,与高校建立人才培养计划,对已有的人员进行定期专业培训,增强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更新,为审计工作做好坚实基础。
三、结束语
环境、生态与资源的审计工作是以监督为主的,以保护环境为主要目的的一项工作,只有保持正确的审计工作观念,加以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才能保证环境审计工作能够有长足的进步,生态化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参考文献
[1]张丽华.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研究[J].财会通讯,2011,12(05):121-124.
[2]王淡浓.加强政府资源环境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审计研究,2011,05(11):18-23.
[3]蔡春,毕铭悦.关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理论思考[J].审计研究,2014,05(12):3-9.
生态资源范文5
关键词:退化土地;评价;生态重建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history and methods of the study on degraded land evaluation, summarizes the main types, distributio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degradation of land, finally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field of degraded land reconstruction.
Key words: degraded land; Evaluation; 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33 文献标识码:A
退化土地的类型及其退化机理
在土地退化类型划分方面,目前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方法和体系。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土地退化分为土壤侵蚀、盐碱累积、有机废料、传染性生物、工业无机废料、农药、放射性废料、重金属、肥料和洗涤剂等引起的10大类土地退化,此外,Allen(1980)又补充了旱涝障碍、土壤养分亏缺和耕地的非农业利用。龚子同则将我国土地退化划分为土壤侵蚀、土壤沙化、土壤盐渍化、土壤污染以及不包括上列各项的土壤性质恶化、耕地的非农业占用6大类,然后再细分为18个亚类(FAO,1971)。在土地退化的机理方面,Blaike and Brookfield(1987)认为,土地退化是土地经受内在质量的损失或其容量的衰减,因此最好的表示不应是单要素的,而是多种力共同作用的产物,其中人和自然力都有各自的位置或作用,可以表示为:土地净退化=|自然退化过程+人为干扰|-|自然再生产过程+恢复管理|。影响土壤退化的因素包括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社会经济的、技术的和文化的等等方面,而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如毁林、过度放牧、地下水过度开采、工矿企业的污染和破坏等所引起的土壤退化问题无论在范围还是程度上均比自然因子引起的退化要严重得多。以土壤侵蚀为例,坡度陡,土壤质地疏松,植被稀少,降雨集中等因素都是诱发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因素,但人为活动诱导的土壤加速侵蚀则是导致土壤质量下降的最根本的动因之一(张荣群等,2000)。经开垦后的农耕地其冲刷模数随着坡度的增大侵蚀速率增加很快,地形因素表现极为突出。林地当年开垦后的侵蚀量是开垦前的2000~3000倍。随着土壤侵蚀过程的发生发展,表土中有机质减少,土壤性状特别是土壤结构会出现很多变化,最明显形式是土壤团聚体状况变差和土壤板结,从而加剧土壤的风蚀、水蚀作用,形成恶性循环。土壤结构退化会降低出苗率,阻碍空气和水进入土壤和在土壤内流动,进而
又加剧土壤侵蚀,最终导致作物的减产。
退化土地的分布特征
我国是世界上土地退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沙漠化土地的总面积已达160.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16.7%,研究显示,在50~70年代我国沙漠化土地平均每年扩大1560平方公里,进入80年代,平均每年增加2100平方公里,而目前沙漠化土地则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发展,说明我国沙漠化的发展速度正在进一步加快;另外由于沙漠化所造成的我国干旱、半干旱区的草地和耕地退化现象也十分严重,其退化面积分别占该区草地和耕地面积的59.5%和46.9%,这进一步增加了我国沙漠化土地恢复重建的难度。我国水土流失状况相当严重,总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38.2%,而且每年还在以10000平方公里的速度递增,其中仅华南的裸地稀疏林地侵蚀就占该地区土地总面积的23.54%,不合理的利用,特别是对坡地的随意开垦,进一步加重了水土流失的程度。此外,其它形式的土壤退化也相当严重,例如我国约有1/5的耕地已受到不同程度的化学污染;非农业占地也十分严重,并有逐年增大的趋势,其中仅采掘工业,包括煤炭、冶金、有色、黄金、化工、建材、石油、天然气、铀矿等历年破坏土地面积已超过400公顷。
三、退化土地的生态重建理论与方法
近几十年来,人口急剧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的高强度开发等引起的人为干扰胁迫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土地生态系统的退化。为此,有关学者提出了以下两种解决方式:①自然恢复或人工复制出破坏前的土地存在状态(生态恢复);②借助人工支持和诱导,在自然条件的许可下,重建一个符合代际需求的不完全雷同于过去的甚至是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针对我国的基本国情,不可能或不需要再现土地生态系统原貌,只能选择意义更为明确而且更加现实可行的后一种方式,即生态重建。
针对我国分布广泛的荒漠化土地,应从调整农业结构,特别是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内部结构入手,切实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作,采取封沙育草、种草固沙、灌木固沙、营造农田防护林网等改善环境的措施,应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别是降雨量来确定植树造林、种草和灌木以及草田轮作等方式,选择培育适应当地生境条件下的荒漠植被,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理化性能,以达到较好的生态重建效果。当然开拓新的水源供给,特别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对重建土地生态服务功能也至关重要,为此必须充分合理利用大气降水,做到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推广免耕法和发展免灌植被,种植耐旱植物,采用滴灌或渗灌等手段,大力节约农业用水。
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在侵蚀退化的陡坡地上,选育或引进适宜的植物品种,采取相应的育林措施和生物工程技术措施,增强蓄水保墒能力,进行人工造林与更
新,以重建侵蚀退化土地生态系统。而侵蚀退化缓坡耕地恢复重建的常用方法是复合农林业。当生荒地开垦成农地时,常常在开始的头十年,其土壤质量会迅速下降,而之后,合理地增加有机物质,使系统投入大于产出,并采取保护性耕作和作
物轮作及种植豆科植物、作物残茬管理、连续种植(减少夏季休闲)、侵蚀控制
(例如覆盖种植、深播、等高种植、修筑梯田)和修筑地下排水系统等措施,可使土壤质量得以维持甚至提高。
工矿区的土地退化问题,主要包括水土流失、地面塌陷、滑坡、土地污染、荒漠化、盐渍化等,而生态重建的根本工作和基础工程就是造地和改土,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大都可以复垦为耕地、林地、牧草地、建设用地或水产养殖用地等,同时还可以达到绿化美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稳定的目的。比如在部分大型露天采矿区,采用充填复垦等工程措施和一些生物复垦工艺,如种植一些先锋植物后种植绿肥牧草以达到快速培肥的效果,同时辅以接种微生物(豆科植物接种接种根瘤菌,禾本科作物接种非自生固氮菌、磷细菌和钾细菌等),可在数年后恢复成地表稳定、水土流失轻微、土地生产力达到或超过当地水平的耕地。
【参考文献】:
[1]史学正,史德明.综合利用我国红壤资源防治水土流失[J].水土保持学报
,1992,6(1):33~39.
[2]左寻,白中科.工矿区土地复垦、生态重建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土地科学
生态资源范文6
1森林资源不断减少
当前伊犁州森林保护中存在森林资源不断减少的问题,而且呈加剧趋势。每年都有大量的林地资源在减少,减少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森林病虫害、不合理采伐和毁林开荒等。基本建设和工业生产也占用大量的林地。
2林业产业效益低
林业产业效益低是森林资源保护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伊犁州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林业企业趋同,资源分散,重复生产,长期经济效益不高。伊犁州的林业产业与国家规定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建立健全的森林工业体系,实现林工结合的发展,实现了以工养林的发展,森林工业才可以反哺森林资源。而伊犁州森林工业不可能实现对森林资源的反哺,因为它正在不断萎缩,不断下降。
3自然灾害频发
森林资源保护中自然灾害频发的问题日益突出。我国长期遭受水旱风沙等自然灾害,尤其是在我国西部。我国每年都有大面积的农田遭受旱涝灾害。全国水土流失的面积也在逐年扩大,荒漠化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伊犁州的个别地区土地盐碱化、草场退化等问题比较突出。频发的自然灾害对保护森林资源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二保护森林资源的措施
1做好勘察调查
做好勘察和调查是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前提。必须对森林资源现状进行勘察和调查。对森林资源的勘察和调查必须全面、科学,同时勘察和调查应该是动态的,不能有一劳永逸的思想,要时时掌握森林资源的新情况。勘察调查之后,根据实际情况对森林资源保护进行统筹规划,制定出一套有效的保护方案。
2完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
完善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是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保障。针对森林资源保护,国家要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健全,对相关的政策制度进行完善。对于滥砍滥伐过量采伐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毁林开荒行为要进行严厉的处罚。要有计划地使用森林资源,减少资源浪费。同时要做好种植工作,有计划地造林。
3加强宣传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