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街市作者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天上的街市作者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天上的街市作者

天上的街市作者范文1

师:同学们学过唐代诗人杜牧的《七夕》吗?能背吗?

生: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师:面对美丽的星空,怎能不让我们浮想联翩呢?90年前,年轻的诗人郭沫若面对美丽的星空想到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天上街市》。谁来介绍一下作者

生:(读注释1)

师:下面由我带领大家一起神游“天上的街市”(范读),请大家思考:

1. 在天上的街市,你看到了什么?

2. 你认为天上的街市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在文中找一个词语概括一下。

生:我看到了街市、陈列的物品和牛郎织女。可以用“美丽”来概括。

师:天上的街市美在哪里呢?让我们再读课文。

生:点着无数的街灯。

有世上没有的珍奇。

师:这是写的景,还有呢?

生:牛郎织女在天上相会。

师: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代替相会吗?

生:闲游。

师:用你们自己的话描绘一下他们在街市闲游的场景。

生:他们边走边聊关于月亮的对子。

他们在跳舞。

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甜蜜。

师:在传统神话中,牛郎织女是怎样的?

生:牛郎织女被分开了,一年只能相会一次。

师:在诗人的笔下,牛郎织女是怎样生活的?齐读3-4节。

生:骑着牛儿来往,在天街闲游,提着灯笼在走。

师:为什么诗人笔下的牛郎织女和传统故事里的牛郎织女不一样呢?

生:郭沫若向往自由的生活。

师:读诗不忘读背景。我们一起来找一下写作背景吧。

生:1921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五四退潮,诗人对现实不满,向往自由幸福。

师:由此可见,诗人在诗中带着怎样的感情?

生:向往、渴望。

师: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吧。

诗人满怀激情地创造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在诗人看来,这个世界能实现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能、定能。

师:一起读,读出信心。

师:哪位同学有办法让老师也去看一下美丽的街市呢?

生:请老师闭上眼睛,在我的朗读中想象美丽的街市吧。

师:好,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来想象美丽的街市。

诗人是怎么想象出来的呢?齐读第一节。

生:由地上的街灯到天上的星星,由星星到街灯,再由街灯到街市。

师:这种手法叫联想。街市上的物品,还有牛郎织女是作者创造的,这种手法叫想象。

诗人艾青说过:“没有想象力就没有诗。”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抢答:

蜜蜂在花丛中穿梭。

生:像小精灵在飞舞。

像骑着摩托车在奔跑。

师:还很现代化呢!

美的语言需要我们去积累,下面我们比一比谁先把这首诗背熟。

(音乐响起)

感情是诗歌的灵魂,让我们跟着音乐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好吗?

(下课)

【点评】

浅文要深教

――简评《天上的街市》教学

我们教师在平时处理教材的时候,常常会遇到两类文章。一类是文章篇幅较长,文字晦涩或寓意深刻、修辞华丽,如《故乡》《海燕》《雪》《孟子二章》等。这类文章看起来内容丰富,知识点众多,无疑都是些难文,但它们并不难教。因为这样的课文处处可讲处处能讲,老师有话可说,学生也有东西可学。还有一类文章倒是文字浅显、故事简单、感情直接,这样的文章宛如白开水一般,淡而无味,学生一读就懂,老师反而感到棘手了。因为学生的人生经历和生活阅历的欠缺,要让他们品味出“平淡中的不平淡”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余映潮老师在《阅读教学五十讲》一书中,介绍了一种教学方法――“浅文趣教”。他说:“浅文趣教是一种教材处理的方式,也是一种教学方法的设计。我们不可忽视语文教材中的那些浅显的文章,将它们集合起来看,那是一个带有明显文体特征的‘群体’。研究这些文章的教学,无疑地,既会有文体教学研究方面的突破,又会使我们的教学技巧与教学艺术得到升华。”我认为,对于《天上的街市》这样的文章,要做到“浅文深教”。

什么是“浅文深教”呢?我们所说的“浅文”,一是篇幅较短、文字浅显,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认知经验去阅读,没有文字、语句上的障碍;二是主题思想单一,作者的思想情感容易把握。“浅文”之所以能被选入教材当中,其中定有其精妙之处,教师上课若不予以合理而深入的挖掘,学生未必能体会到。所以说“浅文深教”即从阅读教材本身挖掘文章蕴涵的丰富内容、思想感情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思索,培养学生透过文字捕捉更多信息的能力,让他们读出生活,读出社会,也读出自我。

如何做到“浅文深教”呢?

其一,要知人论世。知人论世不是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而是要引导学生“将心悟心”,用一句时尚的话就是“穿越时空的隧道,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李镇西说过:“我不追求我讲了多少,而追求我引导学生自己悟出了多少,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钻研课文,进而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所谓‘把自己的心摆进去’,或者说‘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然后,各自谈自己从课文中的所悟所得,分享各自的收获。不要老想着把自己对课文的‘深刻领悟’‘精彩分析’‘独到见解’灌输给学生,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哪怕学生只领悟出了五分,也比老师灌输给他的强。”张磊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就有这样的做法:

师:在诗人的笔下,牛郎织女是怎样生活的?齐读3-4节。

生:骑着牛儿来往,在天街闲游,提着灯笼在走。

师:为什么诗人笔下的牛郎织女和传统故事里的牛郎织女不一样呢?

生:郭沫若向往自由的生活。

师:读诗不忘读背景。我们一起来找一下写作背景吧。

生:1921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五四”退潮,诗人对现实不满,向往自由幸福。

师:由此可见,诗人在诗中带着怎样的感情?

生:向往、渴望。

其二,要美文美读。叶圣陶先生也一向重视语文课中的美读。他指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深处相通,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充分地吟咏诗歌,是走进文本、鉴赏诗歌的必要前提。吟咏越自由,感受越真切;品味越充分,则体验越深刻。因此读是诗歌教学的关键。它作为诗歌教学的一种基本的方法和策略,应该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始终。不足之处是:如果老师也加入到朗诵的环节,与学生一起吟咏诗歌,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第一重魅力。

第三,因材施教。这里的“材”指体裁。诗歌有几个特点:

1.语言凝练。浙师大的王尚文教授说:“学语文关键是品味,语言要认真听听它的声音,辨辨它的色彩,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体温。”诗歌语言不同于日常口语,也不同于普通的散文化的语言。诗的语言精练、浓缩、字少意多,有极强的表现力。我们引导学生读诗,通过对诗的用词的研究、鉴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价值,还可以为学生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提供经验。好的诗常在炼意、炼字、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因一词一字而精神尽传。可以在“一词”上精当讲解,在“一字”上进行“点拨”启发,学生认真地思考和体味,就能获得独有的感悟。上课时,可以试着让学生从词语、修辞、内容、情感、标点、表现手法等角度,用换一换、改一改、比一比等方法品味体会诗文。让学生在诗歌中的某一句或某几句话中把握一个关键性的词语反复体会,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品析诗歌语言对于入景、入情地感知诗歌非常重要。其实,默读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我们把课文默读一遍,边读边想哪些地方值得我们细细地读、细细地品、细细地思考。用笔画一画,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都可以。这些词语都不是孤立的,请你把这些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读一读,感受作者的情绪。接下来我们就给诗歌中的语言把把脉。

2.形象生动。要分析意象。从某种意义上讲,意象就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作家要表现的思想、抒发的感情,在诗中往往通过一些具体的事物来表现,这些具体事物也就是意象。抓住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快速了解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同时如果没有对中国“五四”过后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的了解,没有对郭沫若当时极大的愤怒、苦闷与感伤的了解,学生就很可能只读到诗中表层的美丽,而很难从诗中解读出他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品读全诗,读出意象的魅力,加深对诗文的理解,自然能引出作者所寄寓在诗歌字里行间的诗情。通过《牛郎织女》这一民间故事的结局和本诗牛郎织女幸福生活的对比,设置矛盾冲突,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激起思维的火花,明白作者这样改写的原因,从而自然地带出了本诗的主题,使学习难点轻松解决。那么面对神秘的夜空作者看到了什么?描绘出了什么?

明确:(1) 作者看到了街灯、明星、缥缈的街市、珍奇的物品、浅浅的天河、闲游的牛郎织女;(2) 描绘出了天上牛郎织女的生活。

语文教学的“深”,还应指在看似浅显处挖掘出深意。

如:课文中出现的4处“定然”与“定能” 都表示肯定的语气,所描绘的事物明明都是出自想象的,作者却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加以肯定,这表现了诗人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也同样受到鼓舞和感染。

加达默尔说:“阅读是一项无终极的活动。文本意义绝非一次性解读能够完成的,它在动态的发现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意义。”张磊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有这样一处细节:

师:天上的街市美在哪里呢?让我们再读课文。

生:点着无数的街灯。

世上没有的珍奇。

师:这是写的景,还有呢?

生:牛郎织女在天上相会。

师: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代替相会吗?

生:闲游。

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辨一下“闲游”和“相会”的不同,学生就能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了。

“深”与“浅”本是一对矛盾,但在语文教学中是可以统一的。语文教学的“深”,当指教师指导的深入透彻,学生思维的深刻全面,决不是简单地将知识深化,那种深不在点子上。语文教学要正确理解并处理好深与浅的关系,挖掘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深意,用浅显的方式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天上的街市作者范文2

教学目标①引导学生讨论:可不可以删去第一小节的街灯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为什么?②学生讨论:举例说说,这首诗的语言好在哪里,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②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③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①有感情地朗读。

②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投影仪、录音机、磁带(提琴曲《梁祝》、钢琴曲《星空》)

学生:了解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有条件的查阅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天上的街市》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今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朗读课文,先从整体上了解诗歌内容

①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读节奏与重音),播放背景音乐:提琴曲《梁祝》部分,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带)

②学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a.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

b.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

③全班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所以很快老师可以明确:

a.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四节是写想像的。

b.诗人想像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想像过程(板书):

街灯

}天上的美丽街市一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明星

探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这个环节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讨论时老师可以通过提示帮助学生,如讨论为什么要对传统的神话故事情节加以改动时,可让学生想,神话中的牛郎织女被分隔天河两岸不得相聚的悲剧是谁造成的?王母娘娘为什么硬要拆散他们?王母娘娘象征的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让学生了解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了。

结合小组代表的发

言,教师可以明确:

a.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b.上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呼唤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没有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但是诗人没有因此而放弃希望。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c.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另外,在讨论中也可以穿插介绍一下郭沫若的生平及1921年前后的时代背景,但是要简略,不能涉及得过多过深。

②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诗歌,注意声音不要太高,语气舒缓,要带出轻松神往之意。

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

①引导学生讨论:可不可以删去第一小节的街灯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联想与想像的手法。如,第一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就是联想,这种联想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基础。

第二~四小节,诗人描绘天上街市的美丽,街市上陈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幸福,都是诗人想像出来的。这种想像,又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以上内容,学生讨论时可能说不全面,教师可以提示,要帮助学生明白产生联想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有可以产生联想的那个相接点,而想像则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②学生讨论:举例说说,这首诗的语言好在哪里?

学生可以从任意角度说,如,a.诗句押韵、和谐。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b.用词准确。例“珍奇”、“浅浅的”;c.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d.表达信心很坚定。例“定”、“定然”。不要对学生多限制,也不要要求多么理论化,学生能结合诗歌把体会说出来就行了。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

小结

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布置作业

①背诵这首诗,会默写。

②发挥想像,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要注意具体情节的描写。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静夜》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与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遨游仙境。今天,我们再面对月光淡淡的《静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产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朗读课文

①教师范读,可配背景音乐:钢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读节奏、重音。

学生边听边注意老师朗读的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和语气的轻松舒缓。

②学生模仿,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再集体朗读。

探究学习

①讨论,理解内容与写法。

a.这首诗哪部分写实?哪部分想像?写实与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b.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c.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d.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

a.诗的第一小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小节属想像。无论写实还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b.第二小节开头的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叫咱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像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海雾,想像着有“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留下串串珠泪……多么奇瑰的想像。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c.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

d.第4小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如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可扣住写景的细腻形象,像“笼罩”一词,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漏出了几点疏星”的“漏”,写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星星。如喜欢第二小节的诗句“天河何处”,则可以抓住诗人跳动的思绪,由普通的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但紧接的“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飞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欢后两句的则又可以把思维转换到想像的角度,为什么流珠?喜极而泣?伤心落泪?抑或无穷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②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a.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牵牛花开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这个练习很简单,是学生学习联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础性练习,学生说的答案合理即可。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轻柔地、舒缓地、带点神秘味的反复朗读最后两句,再讨论翻译“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的想像世界。可让学生对鲛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选择《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部分,用自己的话加以描绘。

这个练习也属于开放性的,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说,互相补充,培养学生联想与想像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总结课文

①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②教师小结。

“鲛人在岸,对月流珠”的故事,激发了我们多么精妙的幻想。它启示我们,多关注身边的生活,热爱生活吧,你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美好!

布置作业

①熟练背诵两首诗,会默写。

②想像练习。

天上的街市作者范文3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是借助于语言媒介,依靠形象的力量,通过想象和联想以美陶冶学生的性情,启发学生的心智,净化学生的灵魂,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强化审美教育呢?

1 加强“美读”,发现美

美读是在传统朗读的基础上带有审美欣赏性质的朗读,是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象,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进而发现美。美读既指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也包括学生自己掌握朗读技巧有表情的朗读。优美的散文、诗歌,动人的小说,戏剧最适宜美读。如在指导美读《海燕》时,让学生从神态、乐观、动作三方面体味作者如何塑造海燕,表现海燕的勇敢、坚强、自信。全文基调深沉有力,朗读时声调宜过高,应张驰相间,时而沉抑低缓,时而昂扬激越,速度加快,表现革命者迎风而上的革命气概,体现一种精神之美。其次,在美读的过程中,要讲究仪态和声音美。美读时昂首挺胸、潇洒自如,给人自信、有神采又悦目舒心之感。如《敬畏生命》和《热爱生命》两篇短文,都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意义和本质的冷静思考,深刻感悟,前文认为生命是“豪华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应读出深沉、凝重、理性的思考;后文认为“生命受到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应读出欢快、高扬、感性的愉悦,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之美。

对于诗歌的美读,要有更高的要求,要建立在比较深刻,细致地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了内容,也就能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感情,然后试着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自然就有抑扬顿挫。比如《天上的街市》和《静夜》这两首诗,写的是夜空景色,手法也相近,但在情调上还是有细微的差别。《天上的街市》写的是繁星满天的夜空,作者引发出的联想和想象是牛郎织女在天街上闲游,这个景象给人的感觉是自由、轻松、令人愉悦的;《静夜》写的则是天上飘着团团白云,月亮不甚明亮,天河被云遮掩的夜空,引起的想象是皎人在天河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这首诗给人的感觉是静谧、辽远、朦胧。所以,朗读时就要读出两者所表达的感情的不同来,体现出不同的美感。美读是加深对诗歌意思和感情的体会,并直接感觉到诗歌的音乐美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故教学时要加强美读训练。

2 借助形象,感召美

(1)作品人物形象美: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如魏巍《我的老师》中的蔡老师,她外貌温柔美,心地善良,爱孩子,关心孩子的甘苦,及时为弱者排除痛苦悲伤,是老师的美好形象,使人受到美的感召和净化心灵。再如《背影》中的父子情,《回忆我的母亲》中母子情,《七根火柴》中的战友情,《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情,均是通过生动而丰满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这些都是课文审美鉴赏的关键。

(2)作者形象美:其实,更有审美感召力的是千百年来给中华乃至人类文化缔结了灿烂成就进步的思想家、文学家、爱国爱民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们以各自的感人事迹和流传的精美篇章,放射出太阳般的光辉,哺育着华夏儿女几千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良知、心灵品格和美学理想。开堂讲课的孔子;对山河雪日放怀歌咏,深厚感情流露的李白;胸怀天下苍生忧乐的范仲淹;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这些光辉的形象是我们精神文明的家园,时时刻刻以震撼人的力量培育着我们民族的审美情操。

3 放飞想象,欣赏美

(1)情境美:在这里,我们把文学作品中描绘的环境称为情境。而这种情境往往是美的,情境似画,情境如在眼前。如杨朔散文《荔枝蜜》写的美峰酿蜜的生活情景,这种生活情景与作者心里由此面萌发出来的浓郁诗意融合在一起,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这样一种情境:辛勤的劳动者,正如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的蜜蜂一样,也是酿蜜——为了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着生活的蜜,从而激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和对劳动人民的由衷的敬意。在教学这篇美文时,要引导学生透过文章优美的语言去体会情境之美。

(2)意境美:一般来说,诗歌的意境都是很美的。在《天上的街市》的第一节诗中,诗人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由现实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又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地上的街灯。街灯像明星,明星像街灯,通过“星空”构成了诗有意象;回环往复的互喻,又相映成趣,从而创设出一个充满幻想和诗情画意的美妙意境。同样,冯至的《我是一条小河》则通过丰富的想象,新颖的构思、柔曼的语句,构建出一种缠绵的意境,整个意境中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喜与忧,把似水的柔情表达得婉转而有情致。

4 学以使用,创造美

天上的街市作者范文4

一、 重开讲

良好的开端便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一个好的开端,就能先声夺人,扣人心弦,将学生渐渐引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中。 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以奇妙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出天上美丽的街市。但今天的学生对这首诗的主题却不易理解,为了使学生明白作者借联想、想象的手法描述天上美丽的街市,表达自己对理想生活向往的写作意图,笔者联系诗歌的内容,选用了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故事导入新课:传说在很久以前,贫穷而善良、勤劳的小伙子牛郎很有福气地娶到了天上王母娘娘勤劳、善良、聪明、美丽的女儿织女。可他们毕竟不是“门当户对”的,王母娘娘就想尽一切办法要拆散他们,并最终分开了他们,两人只有到每年的农历七月七,靠好心的喜鹊们搭桥,才能跨过天河相聚一次。夫妻不能团聚,骨肉分离,多么可怜,多么不幸!而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诗中牛郎织女的命运有了怎样的改变?为什么这样写?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认真思考。通过相关的传说故事的开讲,把学生的感受、理解、鉴赏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了诗中的世界。

二、巧导读

优化教学方法实际上是优化教材处理。一堂课的成败得失常常取决于教师对教材处理的优劣。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创设各种阅读情境,让学生带着好奇进入教材。

1.巧设主问题情境——挈领全文

一堂成功的课,必然有一至两个关键的主问题。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采用评价性主问题导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供创造思维的空间,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培养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进行《斑羚飞渡》教学时,笔者根据全文主题,重点设计了三个主问题:

(1)你认为镰刀头羊是一个怎样的首领?你欣赏这样的首领吗?

(2)帮助年轻斑羚飞渡的过程中,中、老斑羚的想法、行动都是一致的吗?

(3)斑羚成功飞渡山崖,挽救了种群,将本不可能做到的为现实,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这三个问题的设计引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促使学生去阅读课文,积极讨论,实现了学生的高效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2.巧设活动情境——突破重、难点

例如教授《观沧海》一诗,重点教学目标是通过朗读诗歌,理解诗歌,领会诗人曹操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开阔的胸襟。

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根据诗意绘画”的四小组竞赛活动:

(1)个人自由朗读诗歌。

(2)四人小组讨论:曹操观沧海,“观”到了哪些景物?

(3)每小组推选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曹操“观”沧海之景。

(4)评论后再补画或删除诗中没有的内容。

通过读、议、画、评等活动方式,形成了人人参与的氛围,尤其是平时不爱发言、成绩平平,但爱画画、会画画的学生,更是不放过这一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他们以高涨的热情,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3.巧设比较情境——扩大阅读量

我在教授文言文《三峡》时,提前引进课文《与朱元思书》进行比较阅读。

(1)布置预习任务:①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的音义障碍,仍有不懂则留待课堂解决;②熟读两文。

(2)课堂上反复朗读《三峡》、《与朱元思书》两文。

(3)分四人小组讨论。从文章内容、写作方法、其中蕴藏的情感等去寻找两文的异同。

把近似的两文放在同一课堂学习,两文具有可比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易被激发,他们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能够迅速找到答案,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善收尾

好的开讲能够先声夺人,而精彩的结尾也会令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令课堂学习进一步深化。

1.迁移式

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到知识,更应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例如,教授《故宫博物院》一文,可用这样的结束语: 故宫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它的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雄伟壮丽。除了象作者黄传惕那样以广播稿的形式介绍它之外,同学们还能以其他独特的形式介绍故宫吗? 这样可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新的感悟。

2. 探究式

天上的街市作者范文5

    整体来说,这节课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原因主要是流程设计缺少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板块是割裂的,文本解读难以到位。我不由想到了“主问题”这个关键词,应该说,上述板块式教学能简化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条理清晰,只不过,互不相连的问题不能称之为“主问题”。余映潮老师提出,在阅读教学中要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提问或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思考。这是针对课堂上的随意连问,简单追问和习惯性碎问而言的。“主问题”指的是阅读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提问或问题。阅读教学中设计“主问题”,我们的课堂才精彩纷呈,活力四射。那么,如何设计“主问题”呢?

    一、深入解读文本,优化主问题设计

    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决定着课堂教学的高度,教师只有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从而收获到课堂教学的美丽风景。

    主问题设计需要教者精细阅读课文和精心思考教学。阅读教学要“潜心会本文”(叶圣陶语),于永正老师也说:这法那法,读不懂教材,没法。教师要依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揣摩解读文本的每一个细节,预想学生阅读文本时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从而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进行主问题设计可从如下方面入手:扣住课题,因为标题能概括中心,往往是内容的浓缩,情感的出发点;找准文眼,品味、体悟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感悟作者的情感;根据文章结构,任何文体都有一定的行文思路,教学时若能抓住作者思路自能悟出深意;联系文章背景,有助于深入地解读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

    比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我从标题入手设计了如下问题:

    1.我的叔叔于勒是什么样的人,请做于勒的简历;

    2.对叔叔于勒应持什么态度?我们一家对叔叔于勒是什么态度?

    3.菲利普夫妇对亲兄弟于勒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揣摩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变化的语句,说说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这样的设计改变了传统教学一律从小说三要素入手,概括情节,分析人物、明确环境描写作用的不变教法,设计有递进性,由浅入深,问题之间有逻辑性,可以激发出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揣摩教学目标,优化主问题设计

    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必须讲求教学效率,所以,每一堂课必须围绕明确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面面俱到式的教学,只能导致教学目标不明,课堂教学没有重点。

    一位老师这样设计教学铁凝的《生命与和平相爱》。设定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分析文章所描写的戴维这一人物形象,探究其具有优秀才能的根源,从而了解犹太民族珍惜生命,祈祷和平的感情及犹太民族重视文化教育,重视培养生存能力的情况。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了这样几个主问题:

    1.犹太民族中的优秀青年戴维是怎样的形象呢?请捕捉有价值信息为戴维设计一份全面、别致的小档案,档案中必须包含评语这一项。

    2.如此优秀的犹太青年,其优秀才能形成的根源是什么呢?请阅读课文,并结合对犹太民族的了解,探究其中的原因。

    3.有人认为,本文题目“生命与和平相爱”可以换成“个人——家庭——民族”,也有人认为不能换,因为这三者之间相距甚远。你认为呢?请结合课文内容,具体阐述理由。

    这几个教学问题,目标指向非常明确,第一问解决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而设计小档案及评语的形式,比形象分析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第二问探究“优秀才能形成的根源“,旨在揭示戴维这一形象背后蕴含的社会意义,引导学生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民族精神等方面分析,从而达成“了解犹太民族珍惜生命,祈祷和平”这一目标;第三问解决对文章主题的理解,通过设置对矛盾问题的选择回答,巧妙地把教学引向深入。

    这几个问题成了支撑此课的骨架,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到对文章思想内涵的把握,逐渐达成教学目标。

    三、考虑学生学情,优化主问题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说:“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战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所以在课堂问题设计上应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以学定“问”。

    有位老师为《天上的街市》这样设计课堂问题: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人描绘出的“天上的街市”;诗人是通过怎样的写法创造出这样美好的境界的?你能分清哪些是诗人的联想,哪些又是他的想象吗?课堂至此晦涩不畅,气氛沉闷。

    究其原因,在于问题设计背离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状况。初中生兴趣广泛,思想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课堂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但概念定义下的内容理解,对于学生的思维训练意义不大。更何况 “联想”、“想象”的手法是本单元学习目标,直问哪些诗句运用了联想,哪些诗句运用了想象,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难于理解。

    根据学生的学情,相同的内容,不同的问法,效果可能就会大大不同。我们不妨这样设计《天上的街市》:

    1.诗人描绘的“天上的街市”是个怎样的世界,请用一、两个词语概括。

    2.诗人描绘出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与民间故事中的有什么不同?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请圈出体会。

    3.诗人为什么要对民间故事作这么大的改动?他的用意是什么?这种写法叫什么?

天上的街市作者范文6

新课导入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开门见山法

这是一种用简洁、明快的讲述或设问,直接说明学习目标和要求的导入方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文题,往往能起画龙点睛之妙;透过一些文章的题目,我们就可以窥见全文的奥妙所在,领悟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和精巧的构思意图。如在讲授《夜走灵官峡》时,板书完题目后,教师可这样导入:“标题中表示时间的词是什么?表示地点的词是什么?是谁走?从哪儿来?到哪儿去?”这样一问,就牢牢地抓住了全文的线索(走——不走——再走),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温故知新法

这是一种借故求新的导入方法,即利用旧知识获得新知识;温故是手段,求新是目地。如在讲授《茶花赋》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散文家杨朔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他曾奉献给我们北京美丽的香山红叶,请我们品尝了广东甜香的荔枝蜜;今天,他将捧给我们春城昆明的一丛鲜艳的茶花,大家喜欢吗?”学生情绪高涨,异口同声地说:“喜欢!”教师接着说:“《香山红叶》的作者借红叶喻老向导;《荔枝蜜》的作者借蜜蜂赞美辛勤的劳动人民。那么,我们现在要学的《茶花赋》中的茶花又象征着什么呢?”此时,学生已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联想导入法

这是一种由远及近、由此及彼地引导与课文有关的人、事、物,通过教师的联想介绍,因势利导地引出课文的一种方法。如讲授《老山界》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二万五千里,举世闻名。英勇的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什么山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非常险峻,可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了解这段故事吗?那就听一听翻过此山的一位老战士的讲述吧!”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了。

四、寓教于乐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就必须设计巧妙、教学方法新颖,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将知识的传授融合在兴趣盎然的智力活动中。如在讲授《统筹方法》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一般都喜欢做智力游戏。现有甲、乙、丙三人,分别拿一只、两只、三只容积相等的水桶去打水,而水龙头只有一个,如何安排他们的打水顺序,才能使三人所用时间最少?”问题一提出,立即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借势导入新课:“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该如何全面而周密地考虑整个工作进程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统筹方法》这篇课文吧”。以这样的方式导入,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为以后的讲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谜语故事法

把课讲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始终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采取寓意深刻而又幽默轻松的猜谜语、讲故事等方式导入新课,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在讲授《蜘蛛》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今天上课前,我们先猜一个谜语,谜面是‘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开八卦阵,单捉飞来将’。”学生一听猜谜语,兴趣立刻来了,都在积极地思考,谜底很快就出来了。教师接着问:“蜘蛛究竟是以什么为生?它是怎样吐丝的?同学们学完《蜘蛛》这篇课文就会明白的。”学生的兴趣立刻又被转移到课文学习中去了。

六、设置疑问法

这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紧密地结合课文,恰如其分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以此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发学生思维的钥匙;巧妙地设疑,可使学生受到启发与鼓舞,体味到成功的欢乐,并对新的问题产生兴趣。如讲授《天上的街市》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街市,人人都很熟悉,那里,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那里,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异常热闹。但天上的街市有谁见过?试想一想,青天之上、白云之间的街市会是怎样的呢?那里有什么样的物品?有什么样的人物?他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那就让我们来看一看郭沫若先生是怎样写天上的街市的。”这样层层设疑而问,丰富了学生的思维,开拓了学生的智力。

七、创设情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