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范文1

“虽然我们的女儿没了,但我们帮她完成了心愿,我们很欣慰!”在演播室,何?的父母从走上舞台的那一刻起,就几度泣不成声。

去年4月,何?即将小学毕业之时,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9月初,她的病情突然复发,肿瘤扩散至脑部组织。在听说生命只剩3个月时,何?做出了父母亲人都难以理解的决定……

那天,何?对刚打工回家的父亲说的第一句话是,“爸爸,我想把器官捐出去,行不行?”吓了一大跳的父亲把何?骂了一顿,因为按桂林老家的风俗,人死后尸体被剖开无异于大逆不道。何?哭了:“我希望能尽自己的能力给别人生的希望。”最终,爸爸妈妈含泪同意了。11月17日凌晨0时10分,小何?在医院里走完了短短12年的人生路。凌晨4时,她的两个肾被送到解放军第181医院捐给了两名患者,她的肝也救助了需要的病患。

在旁人眼里,何?一直是个品学兼优有爱心的孩子。家里满满一面墙贴着“三好学生”之类的荣誉奖状。2008年汶川地震时,她曾让父母捐出一个月的工资。被查出脑瘤后,学校为她捐钱,她却要把钱捐给更需要的人……

为了给小何?治病,何?父母已经欠下了10万元的债务。但为了完成女儿的遗愿,他们拒绝了器官捐献的补贴,也从未主动找过接受何?器官救助的患者。他们想以最美的方式,实现女儿的“最美愿望”。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范文2

2013感动中国观后感400字

看过了《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我的心潮澎湃,留下了感动的泪水,他们愿意付出,却任劳任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最喜欢黄旭华爷爷、刘盛兰爷爷、格桑德吉老师与刘佩兰奶奶。

第一位,是一位退休潜艇职员黄旭华,他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三十年来没有回过一次家,他曾说过:“我献出了一生,我无怨无悔!”他这一生完全是不曾悔过的,值得我们学习。第二位是一生都在捐助别人的刘盛兰爷爷,他曾捐赠了五十元,每月只有三百元,这笔钱算是很大的费用。为了能捐助更多的孩子,他只能从自己的生活费里扣出钱,20年来共捐助孩子十多万元,他和格桑德吉老师一样伟大。格桑德吉,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文化,放弃了去城里的梦想,来到乡下当老师,女儿8岁了,但她生下来只见过4面,每到寒暑假她就会劝学,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文化,共劝学成功四十多名学生,成功把二百多名学生送出大山。她,一切为了学生!胡佩兰奶奶,让病人少花钱治好病,有家庭条件不好的患者自己会为患者垫付医药费,一直工作了三十年,她曾说过:“活一天,有一天,直到死。”这么伟大,确实让我们心服口服。

这几位感动人物,确实让我们感动,她们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他们这种无私奉献精神!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范文3

一般说来,作文教学之所以困难,效果不明显,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一、学生们兴趣缺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谁都知道,可问题是没兴趣,那也就失去了老师。从一二年级的写话开始,我们就都忽略了孩子真实的感受,不去问孩子你想写什么,而是你应该写成什么,怎样写才能得高分数。作文应该是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记录,是学生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认识、感悟诉诸文字的一种自由的创造过程。孩子按你的要求写上来,早已不是自己当初想写的东西,又怎会有兴趣?又怎会有真情实感?

二、 素材积累匮乏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然而,学生的阅读量真的很有限,特别是农村学生,大部分的孩子除了学校内的书籍外是没有自己的课外书的,再加之,孩子生活的圈子小,很少有机会可以出去旅游,外面的世界对他们只能是一种向往。一次我教《秦始皇陵兵马俑》一课,我问有谁去过,50个孩子只有四五个举手的,要知道,这是离我们所在地区最近的世界奇迹了。上课时我找了很多关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视频资料,孩子们看得很认真,眼里满是期待和向往。写“奇迹”这个主题的习作时,好多孩子都写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因为我让他们看了,他们有东西可写。

三、缺少感恩的心

一次听了一个讲座,中心观点是:“写不好作文是因为缺少感恩的心。”讲座中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次,老师作文的主题是“感动”,一个学生写的是自己在公交车上丢了500块钱,有人捡到后经过各种周折终于送还给了他。老师给的批语是:“不真实,虚编乱造,你一个小学生上学来带那么多钱干嘛?”老师非常生气,因为这个孩子家里几天前刚刚发生过一件事,而这件事老师是知道的。事情是这样的:这孩子的妈妈是个公交车售票员,一周只有一天休假,刚好休假这天,孩子的作业忘到家里了,孩子就给妈妈打了电话,妈妈乘坐了好几站的公交车冒着酷暑给孩子把作业送到了学校。这本是件很感人的事,老师都觉得这位妈妈做得很称职,原想着这孩子作文里会写这件事,可让她大失所望。良好的生活环境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可父母的一味地付出,也让孩子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看不到别人的付出,漠视周围的事物,体悟不到生活中细小的感动,这些也就进不了他们的素材库。

针对以上问题,我尝试了以下方法:

一、降低要求,从模仿开始

对于那些本来就对写作不感兴趣的孩子来说,一定要降低要求,我的做法是——模仿。但我是有具体要求的,比如,我要求以“乐趣”为主题进行习作,写之前你告诉我准备模仿本单元中的哪一类?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确定了这两个问题,好,你去写,写完后拿来我们再对照:“你觉得你哪里写得不错,哪里不行?”对于孩子觉得还不错的地方一定要鼓励、赞赏,写得不行的地方,指导学生看看课文中又是怎样写的,指导他修改。一般来说,这样写上来的习作都不会太差,班里几个孩子模仿老舍的 《养花》写的《养猫》、《养狗》都不错,还有模仿《爸爸带我去爬树》写的《我和妈妈去爬山》、《学游泳》等都不错。我大肆表扬了他们,还在班上读了他们的习作,对于他们可是上学以来破天荒头一回,别提多高兴了。我说:“看来,我们班还有未来的老舍、冰心呀,虽说你们是模仿,但我告诉你们,著名作家都是靠模仿走上写作道路的,你们也可以……一听这话,他们更得意了。

当然模仿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因此老师一定要在模仿中指导写作的技巧,让孩子循序渐进,一点点体悟、掌握,最后脱离模仿。

二、提供素材,寻找源泉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优秀的作家,如果没有好的素材,缺乏灵感,也是写不出好文章的。面对农村孩子生活圈子小、眼界狭窄的情况,老师一定要帮孩子寻找写作的源泉,帮他们积累素材。一次,学到了“英雄”这个单元,要求写观后感,通过几篇课文的学习,孩子对于英雄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做过轰轰烈烈大事的人,明白了平凡人中也有英雄。可真要让他们写关于英雄的观后感还是很难,草稿交上来,全班几乎90%的人都写的“小兵张嘎”。因为这方面的影视剧他们看得实在很少,有几个孩子知道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但了解的也不清楚。于是我用了半天的时间让孩子看了“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以及电影 《雷锋》。这下,孩子脑子里有东西了,也有真实的体验,写起来容易多了。尽管有些孩子写得不深刻,把握不是很到位,但很真实。而我想看的正是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所以作文指导,不能只局限于方法、技巧的指导,不能只告诉孩子怎么写,还要告诉孩子你可以写什么,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学会感恩,为他们提供较为丰富、宽广的素材供他们选择,让孩子“有米下锅”。

三、及时反馈,重视讲评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范文4

【关键词】语文;生活化;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2-0021-2

语文与生活结合强调的是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语),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要实施语文教学与生活结合,关键是探索语文课堂教学与生活链接的途径,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走进学生的生活,同时又让学生进入作者的心灵。加强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另一关键是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的教师,树立语文与生活结合的理念,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将这种理念转化为自觉的教学行为,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两个方面,促使语文教学与生活结合的实现。

下面将结合一些成功的教例,来探讨语文与生活结合的具体途径。

一、联系时事,燃情激趣

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活动,2010年5月上海世博会全面开启,她在“课前五分钟”环节中把世博展馆介绍给同学们,并向他们介绍了世博的意义、作用,然后设置了一个情境:假如你想去世博会当志愿者,你该如何最完美地表达你的想法。学生们纷纷陈述了各自的想法,不仅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燃起了一种爱国之情,学生的参与兴趣极高。

再如世界杯期间一位老师见许多同学对世界杯热情高涨,经常在课后讨论他们心中最完美的球星,而且常常争论不休,该老师因势利导,在课前布置请说你最喜欢的球星,要说出他最精彩的一次传球或射门,要说出他身上除了球技之外最吸引你的东西。在第二天的交流会上,同学们十分踊跃,连平时最不爱说话的同学也有精彩表现。这不能不说是老师善于利用生活资源的结果。

二、关注生活,情感共鸣

被选入教材的文章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名篇佳作,人文内涵丰富。一位老师在教授圣埃克絮佩里《在沙漠中心》时,透过文本对飞行员身上所表现的奉献精神予以深刻剖析,但这位老师并没有就此而止,而是引入了《感动中国》人物李剑英的英勇事迹,再一次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期间许多学生都不觉潸然落泪,学生的灵魂又一次得到了洗涤。不难发现这节课的成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找到了文本与生活最佳的契合点。

一位老师在教学《我与地坛》一课时,赏析作者描写母亲在地坛找儿子时那焦急的步伐,以及儿子的任性和颓废时,问题涉及到了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理解与误解,包容和任性,承受与忍受,为了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生活相似的体验,使学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布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想想你在家里有没有过和作者一样叛逆和任性的时候,而那时你们的父母又是不是和作者的母亲一样忍受着,包容着呢?在片刻沉默起来,同学们陆续起来说了自己的在家的表现,如对父母不存感恩心理,同父母讲话简单粗暴不耐烦,对父母的关心和爱置之不理等等,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能用自己的生活去感受文中母亲的爱,不仅能更好地体会这种感情,还能对他们自己起到教育意义。可见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已有的体验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感知能力,还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从而更好地面对自己的生活。

三、抓住“流行”,绽放热情

流行文化在大众传媒的渲染和现代科技的包装下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和冲击力,它们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社会价值观念,可以说,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时代进步的一种表现。但是,这些文化良莠不齐而学生对这些流行文化缺少辨别能力,语文老师有必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引导他们想办法把学生生活中的优秀的流行元素引入语文课堂,为我所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

引入流行元素进入课堂的方法很多,如流行歌曲中的歌词用于写作实践,四大名著翻拍的观后感,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观后感,进行讨论热门系列节目“百家讲坛”等等。

流行歌曲中虽有许多糟粕,但也不乏励志经典,有的还借用各种修辞手法,形式灵活。另外学生关注度也高,还易学好记,因此将流行歌曲引入语文教学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如作文教学中有的学生以“借我一双慧眼”“年轻的战场”等为习作标题,角度独特,概括新颖。还有学生借用歌词“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来表达面对挫折失败时乐观的人生态度。学生写到坚持梦想即引用“让鲜嫩的春花长成秋实,让缤纷的梦想步步成真。”“我知道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来表达自己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意志,这样的句子出现在作文中无疑是非常形象鲜活的,既丰富了语言,又不乏深刻内涵。为作文教学找到了一个新的突破口。

还有现下正在热播的四大名著的翻拍版电视剧,抓住这个时机,同学生们进行交流,新、旧版的比较,哪一版更接近原著,还可以就其中具体情节人物展开讨论等等。由此必然激发学生对原著阅读的热情,课外阅读岂非水到渠成?

可见,贴近学生的生活空间,让时尚成为有效的语文课堂资源,使学生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兴趣和激情,师生共同努力,敢于探异求新,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这样课程目标得到很好的落实。

四、牵手网络,别样精彩

如今网络已深入生活,想要避免已是不可能的,同时新课标也要求学生要有信息检索能力,而未来社会的教育发展趋势也必将是走向终身化,所有这些也必然依赖于网络,所以对待网络必须要有选择的引导学生加以利用。如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将写作背景,作家作品介绍交给同学,让他们去上网查资料,热情高,主动性强,自主地去学习,所获资源也不再限于课堂,对作品的理解也更易深入,学生的主体性自觉性得到很好的发挥。

利用网络进行写作教学效果同样很好。许多学生因网络文学的宣泄性、随意性、文本的开放性,突显个性而在网络上发表日志,写博文。据此可开展精彩博文交流,因网络写作的自由性,学生的写作热情会极大提高。

五、重视风俗,文化回归

学习语文,更是在学习文化。我们的端午节被他国申请为文化遗产,这不能不令我们汗颜。许多学生对传统节日知之甚少,而一味忙着过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洋节。身为语文老师,我们也是文化的传承者,必须要承担起这份责任,且节日文化也一直是语文教学的活教材,以它与生活的特殊关系有效地丰富语文课堂。

可以结合具体节日,让学生收集资料(节日来历、传说、诗文等)教师可以帮助;其次,进行课堂交流(听、说资料)教师可以指导;最后,进行延伸写作,活跃思维。这样就可以从听、说、读、写四大方面锻炼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又使这一过程不枯燥乏味,从而很好地完成语文知识的教学任务,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又使得传统文化获得了很好的传承,文化资源得到开发。

语文课程与生活结合即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让教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寻找教材与生活的结合点,充分利用语文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加强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广泛汲取生活的营养,使他们了解生活、热爱生活、学习生活、学会生活,进而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澜,陈艳.对生活化语文的思考及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05(2).

[2]李鸣.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11(6).

[3]徐会荣.链接生活点击语文[J].当代教育科学,2005(2).

[4]郭元祥.生活与教育[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6]金荣乾.切近生活走大语文教育之路[J].三峡大学学报,2001,8(23).

[7]林良富.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宁波万里国际学校办学探索文丛[M].宁波出版社,2004.

[8]周艺婉.“大阅读”与“语文生活化”[J].陕西教育,2003(9).

[9]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上)[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10]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6卷)[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11]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