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医学生毕业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护理医学生毕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护理医学生毕业论文

护理医学生毕业论文范文1

关键词:PBL教学 大班口腔 医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013-01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PBL)是一种自我指导以及小组独立的教学方法,该方法主要是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在医学教育过程中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1]。PBL的特点是将大班的学生分为小组,以小组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并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PBL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具有鼓励学生、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同时,能巧妙地将原来学习的知识与新学习的知识有机结合,并能为团队合作、相互沟通、相互尊重提供了良好的锻炼机会。为此本文将对口腔科的学生采用PBL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并与传统教学方式教育效果进行对比,现对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本院口腔科的医学生12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医学生68例,女性医学生52例,医学生年龄为18~22岁,平均年龄为(19.5±1.8)岁。随机将学生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60例学生,其中观察组学生实施PBL教学方法,对照组学生实施常规性教学,两组学生基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教学

对照组教员按病种对学员进行讲课,理论课程结束后,让学员在医院各科临床上进行实习,实习结束后让学员完成实习报告,并完成毕业论文,并做相应的临床技能考核。而学员在医院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困惑,包括医学上、心理上及社会上的问题则由学员自行解决。

1.2.2 PBL教学方法

观察组教学法主要分为如下几个步骤进行:(1)由教师向学生提出相关病例,病例并不是临床简化的情景,而是被设计为提问的方式开展,并让学生模拟患者病情作为病例让学生参与到病例的诊断及学习中,同时让学生根据相关病例提出疑问,并解答学生的疑问。(2)组长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组长通过对他人及自己提出相关的问题,从而调动每个组员学习的积极性,并由助教向小组成员提出随机提出相关问题,并以他们遇到的问题作为方向性指引,在每个病例讨论结束时应向对组员提出课程相关的内容,并做简短总结,然后根据本专业知识回顾性分析课程重点,包括自我学习过程中遗漏的内容,并最终做出相应的评价。(3)阅读-讨论:阅读:让学生根据提纲进行阅读,并将疑难问题记录待上课时向老师提问。讨论:让教师筛选其中较为集中的问题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并通过讨论让学生得以启发,使得问题更加明确。小结:教师根据涉及的问题及内容对学生进行正确表述,使得问题变得明朗。(4)病例分析:通过演示-分析等,通过对学生演示多媒体课件、录像等向学生展示病理、生理现象,从而引导学生对理论进行分析,并揭示现象本质,最后对病例分析进行总结及表述。

1.3 统计学分析

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均值的比较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学生期末理论考试的成绩、实验操作能力、病例诊断能力、医学论文撰写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由于医患关系的日趋紧张,原有的口腔科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医学教学模式,口腔科教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选择一种新的口腔科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医学专业知识非常重要[3]。PBL教学方式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的,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研究中观察组学生期末理论考试的成绩、实验操作能力、病例诊断能力、医学论文撰写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护理医学生毕业论文范文2

1.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2.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加强实验教学中心内涵建设               

3.如何提高本科生基础医学课程的课堂注意力 

4.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 促进基础医学实验设计课程建设 

5.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6.基础医学师资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7.长学制医学生基础医学教育PBL教学体会与实践 

8.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创新 

9.转化医学理念下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 

10.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改革初探 

11.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的建设与思考 

12.PBL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13.实习护生对基础医学课程设置评价的分析  

14.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5.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6.基础医学专业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体会与反思 优先出

17.网络环境下PBL模式在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18.用创新思维引领基础医学课程的系统整合——以循环、消化系统整合课程为例 

19.以问题为中心的基础医学教学模式“本土化”的探讨

20.我国部分医学院校基础医学考试试题分析 

21.高校扩招对基础医学教学质量的影响及其对策 

22.基础医学教育改革与实践 

23.改革与构建基础医学实验课体系的思考 

24.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建议 

25.创新为导向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优

26.地方医学院校基础医学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7.提高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对策 

28.PBL教学在基础医学免疫与感染模块教学中的实施及效果评价 优

29.编写基础医学PBL案例的体会 

30.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 

31.“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研究初探 

32.八年制医学院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网站现状调查与分析 优

33.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34.医教协同模式下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优

35.我国高等院校基础医学研究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视角的讨论 

36.地方本科院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尝试 

37.理工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基础医学知识的教学模式探讨 

38.以“运动系统”为例探讨基础医学课程整合 

39.临床实践渗透于基础医学教育与培养大学生探索和创新能力的研究 

40.提高基础医学实验技能的探索与实践 

41.以能力提高为导向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 

42.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效果分析 

43.基础医学实验的构建及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44.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综合考试的问题及对策 

45.以终生学习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基础医学教育改革思考

46.临床医学生培养目标分析与基础医学教育阶段考核评价方法思考 

47.基础医学实验技能竞赛的实践与体会 

48.以职业技能为中心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的整合与实践 

49.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国际化建设的研究与探索 

50.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 

51.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52.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实践 

53.高等医学院校创建基础医学实验平台的探索 

54.提高基础医学学科青年教师教学质量探讨 

55.构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新体系 

56.在医学院校非临床专业中实施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探索与实践 

57.基于卓越医生培养的基础医学教学改革探索

58.基础医学与临床结合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59.整合基础医学课程在非临床医学专业应用中的体会 

60.提高基础医学英语阅读能力探讨 

61.基础医学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方法与价值 

62.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在药学职业教育中的实践  

63.在高校基础医学教学中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探讨 

64.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对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探讨 

65.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66.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一体化融合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  

67.以创新教育理念构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和实践 

68.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69.PBL教学法在我国基础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 

70.数码互动系统在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整合的应用 

71.情景式模拟教学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 

72.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对接问题的研究 

73.基础医学教学方法的浅析与改革思考 

74.构建现代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75.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的基础医学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76.“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77.培养应用型医学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研究  

78.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79.TBL模式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实施的可行性探讨 

80.某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方案的构建与实践 优

81.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在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应用体会 

82.基础医学教育中研究生自主实验设计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83.对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84.开展综合性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提高医学研究生科研技能 

85.现代医学教学理念:比利时基础医学教学分析 

86.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初探 优先出

87.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8.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模式的整合与教学设想 

89.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90.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在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中的建设与效果评价 

91.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与教学调查分析 

92.关于我国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93.对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94.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6年总结 

95.PBL教学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讨 

96.综合性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构建 

97.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98.改革基础医学教育理念,促进转化医学发展 

护理医学生毕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PBL教学 儿科 临床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066-01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PBL)是以学生为中心,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讲座及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教学方式[1]。PBL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主解决问题,并在学习资源中寻找学习依据及线索,因此需要学生课前大量收集学习资料,并对遇到的问题开展小组讨论。因此课前充分阅读,课堂中积极思考是PBL教学的特点[2]。通过让学生课前大量阅读资料,并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对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医学院临床实践学习一般放在毕业实习前,由于与理论知识学习相距的时间较远,因此,导致部分学生对知识学习出现脱节。为此本医学院于2012年对胃肠科学生临床实践带教中应用PBL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并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级1班儿科专业85例学生为研究对象,均来自同一学校,其中男性45例,女性40例,学员年龄为19~24岁,平均年龄为(22.5±2.5)岁。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教员按病种对学员进行讲课,理论课程结束后,让学员在医院各科临床上进行实习,实习结束后让学员完成实习报告,并完成毕业论文,并做相应的临床技能考核。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学生接受PBL教学模式,具体方法如下:(1)对带教老师进行培训:对培训老师进行PBL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理论、学生思维培训、案例分析等。教学老师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基本资料、课时数、上课日期、学生学习情况等。(2)PBL教学过程:制定教学提纲,课前根据教学大纲将教学内容分为几部分进行讨论,将医学生分组进行预学习,每5~6个月为1小组,同时对提纲中问题进行预习,课堂中集中讨论,并对各讨论进行代表性发言,同时引导教师进行教学。课前让学生预习:教师课前应将学习内容的提纲、要求告诉学生,让学生对学习知识及内容有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对曾经学习过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如对胃肠疾病的外科治疗时,可先让学习对胃肠道生理解剖结构、临床常见病例进行分析。课前向学生进行提问,并对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分组讨论,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分组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让学习彼此指出不足的地方。教师点评:教师分阶段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并讲解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了解胃肠科中常见的疾病类型,并鼓励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

1.3 教学效果评价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及教学效果调查(教学效果包括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兴趣、操作技能、理论知识、学生知识综合利用、学生问题分析及判断能力、临床实践与课题教学的距离等方面),每个问题共设同意、中立、反对等选项。

2 结果

教学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观察组学生共有82例(96.47%)认为PBL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操作技能,81例(95.29%)认为有利于PBL将有利于缩短学生临床实践与理论教学差距,见表1。

3 讨论

PBL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师生地位平等[3]。PBL是以构建学习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是基于问题学习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开发性问题,并让学生参与讨论。通过这种开放式的学生可以让教师与学生处再同一平等位置中,老师可以给学生提高专业的意见,而学生则能从外界中获得其所需的知识,通过不同的讨论方式可以让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能更好地分析及判断[4]。本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行为考评、操作技能、理论考试成绩均得到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孙晓敏,余克强,赵晓山,等.中医内科临床带教中应用PBL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7):263-265.

[2] 陈国花,赵艳华.浅谈PBL教学法在临床带教中的实践意义[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6(5):241-243.

护理医学生毕业论文范文4

2004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构建了大学非计算机专业“1+X”的计算机课程设置方案,其中的“1”表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X”则是指Visual Foxpro、Access、Visual Basic、C等程序设计语言。经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在取得不少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不少棘手的问题。

1 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因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导致学生计算机基础差距大,尤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教学形式设计单一,不能很好满足全体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抹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未能很好地与专业紧密结合,为专业服务。

当前绝大多数院校仍沿用传统的计算机课程和教学模式,由于缺少岗位需求调查分析,造成教学内容与社会脱节,与专业结合不紧密等问题突出,导致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岗位需求不匹配、职业能力低下的现状日益突出。

3)课时压缩使教学内容无法深入

近年来,课时压缩普遍存在,如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由原来的64课时压缩为32课时。面对计算机系统组成、操作系统、Office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多媒体、网络等诸多内容的教学任务,一般只教学各内容的表层浅显而简单的内容,即便是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office软件也不存在做深入介绍的课时条件。经常有专业老师向我们抱怨,毕业生连毕业论文排版都排得乱七八糟,究其原因是,目录、样式、引用等诸多高级排版操作确实没有学习过。

4)程序课程的开设不符合学生实际

开设编程类课程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达到编写高级程序的能力。但是随着生源的不断下降,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数学底子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难以接受编程类抽象的课程。所以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低:上课玩手机,睡觉,逃课等现象时有发生,浪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

事实上,以上的共性问题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都有受过困扰,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我校计算机教学团队自2014年下学期以来,在校内开展了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经问卷调查发现,有超过96%的学生认为我们SPOC环境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方面获得了一定的突破。虽然自2014年起取消了成建制的湖南省计算机等级考试,给了各高校更灵活的课程设置空间,但是,有限的课时一直是我们课程发展的瓶颈,我们经常一起讨论的问题是:为了适应社会和学生自身的发展,第二学期的“X”该由程序课改为什么?什么课程最合适?开设什么样的后续选修课程?

2 问卷与反思

在我们曾经开展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超过47%的医学专业毕业生认为,在校所学计算机知识技能不足够应付工作需要,必须经过后期自学、单位培训等方式才能适应工作岗位。[1]他们认为,尤其需要加强Office软件中的Word编辑排版、幻灯片的制作、Excel知识模块的教学,比例分别占70.06%、57.96%、50.95%。[1]显然,随着计算机在医学领域应用的广泛和深入,必然要求不仅能利用办公软件够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能利用其进行数据的收集、分析、挖掘和利用。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由此可见,Office办公软件的教学有待加强。取消程序课程的教学,新增《Office高级应用》课程已经是形势所逼。

3 基于岗位需求的医学高职院校计算机模块课程设计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合理设置计算机课程体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政府的指导和模块课程设置理论给我们指引了方向。

3.1 政府的指导思想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文件明确提出,高职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应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同时,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指导思想,以及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把“提高卫生队伍信息技术水平,推进各类医药卫生院校普遍开设卫生信息化相关课程”列为八个重点建设任务之一。

3.2模块课程设置理论

模块课程是指教学内容以模块为组织形式、围绕学生能力或技能的形成、不从学科体系出发, 而从职业对从业者素质实际要求出发组织教学内容的课程模式[3]。模块课程设置灵活,课程内容能快速适应岗位技能需求的变化,能较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教学的需要,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2]。

3.3 具体实施计划

在上述内容的指导下,我们的整体设计思路是,从需求调查出发,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开发。

首先,进行中医专业方向的工作任务中所需计算机应用技能调查研究,以此掌握中医专业方向的工作任务中所需要的主要计算机应用技能。其次,设计通用模块课程和专业拓展模块课程,开发出与岗位对接的两门通用模块课程《医学计算机应用》和《医学Office高级应用》,两门专业拓展模块课程《电子病历》和《临床信息系统应用》。最后进行各模块课程项目的设计和教学素材的开发,并付诸实践,通用模块课程和专业拓展模块课程分别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同时,通过教学效果分析和和毕业岗位适应能力跟踪调查,不断调整和完善该课程体系。

3.4 具体实施路径

1)需求调查:调查分析中医专业方向的工作任务中所需要的主要计算机应用技能。形成主要的计算机应用技能表。

2)课程开发:根据计算机应用技能表建立与之对应的计算机课程知识体系,以目前国内高职医学院校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为框架形成通用模块课程,包括《医学计算机应用》、《Office高级应用》两门模块课程;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与岗位技能水平息息相关的专业拓展模块课程:《电子病历》、《临床信息系统应用》两门模块课程。同时,实现通用模块课程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对接,并建立专业拓展模块课程与全国医疗卫生信息技术资格认证的衔接。

3)课程设计:通过建立各模块课程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和构建各模块课程的学习和教学质量考评体系。将通用模块课程内容设计成岗位所需的计算机应用技能、知识和素质的真实情境项目。

4)教学实施:基于能力进阶规律构建课程开设路线。在一年级开设通用模块课程,二年级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专业拓展模块课程。

5)跟踪调查:课程方案实施后,调查临床专业毕业生对工作中所需计算机应用技能的适应能力情况,比照实验组与参照组的数据,总结方案实施效果,并实时调整模块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