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间故事有哪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间故事有哪些范文1
关键词:回族;爱情故事;文化
一、研究意义
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回民族文化非常有特点,它是一种既古老又新颖的文化,古老的是回族传统文化,新颖的是回族民族文化。回族民间爱情故事的研究首先能够丰富中国民间爱情故事研究的更多的素材和内容形式,爱情故事,在民间文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学术界对它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它的起源、它在人类不同社会形态中有何发展变化等,这些基本问题的研究,对于整个民间文学的历史和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回族民间爱情故事的研究也为整个民间爱情故事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素材。其次,回族民间爱情故事的研究对于中国民间比较文学作出相应的贡献,研究回族爱情婚恋观就会发现回族人的婚恋观爱情观与其他民族有着很大的关联性,从回族民间爱情故事所反映出的类型来看有着很大的共性,列如,以“田螺姑娘”、“青蛙王子”、“灰姑娘”等为原型的回族民间爱情故事。最后,对回族民间爱情故事的研究可以更好的认识今天的回族爱情婚恋观有哪些传承以及那些变化。
二、回族民间故事概况
回族民间故事,是指神话、传说以外的那些幻想性较强或现实性较强的口头创作的故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狭义概念的民间故事。
回族劳动人民创作的这类故事内容非常丰富,它反映了回族劳动人民从古代到现今的各个时期的各种生活与斗争,表现了他们精神世界和思想风貌的各个侧面。
回族民间故事与其他民族民间故事的相互交流影响的特点也是比较明显的,一些阿拉伯民间故事也对回族民间故事有一定影响。回族劳动人民正是通过吸收这些民间故事的精华,不断丰富和繁荣本民族民间故事的创作,虽然回族民间故事受到了一些其它地区民族民间世俗文化的影响但是回族民间故事的母体还是来源于传统的中国民间故事体系。
三、从回族民间爱情故事的类型来看
(一)友情型爱情
在共同的劳动、生活、斗争中缔造友谊,最后结成美满的姻缘,这是许多回族爱情故事所表现的内容。这类故事的意义在于:共同的社会生活是爱情的重要基础,在这种基础上产生的爱情才是互爱的也才是可靠的。流传在新疆地区的《薛大和银玲》就是这样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
幸福的爱情并不是一帆风顺就能得来的,它要经过严峻的考验。在《白云山上的金枝里》,放羊娃笛青得知金沙江畔的白云山上有一只金凤凰,名字叫金枝,谁能找见她,她就是谁的媳妇,笛青便下决心找到这只金凤凰。他爬了三十里陡坡,下了四十里鸿沟,用青铜剑杀死猛虎,斩了大蟒,终于找到了金枝。且听听他们见面时的一段对唱。金枝唱:客人生在金沙江,千山万水登橄榄,途中斩虎杀大蟒,英雄本领动心房,借问君来为哪样,肺腑之言说端详。
笛青对唱:我家世代为奴隶,泪水淌成金沙江,光阴似箭多少事,孤苦伶仃难成双,白云山上金枝叫,橄榄山上寻凤凰。
勇敢和正义铸成了爱情,笛青和金枝结伴成双,成为幸福的一对。
(二)忠厚老实的“青蛙王子”式男主人公的爱情
回族民间爱情故事中所描述的青年女子对青年男子的考验,除了考验其是否勇敢忠诚外,还有一些故事是考验男子是否心地善良的。介绍者往往把女子说得很丑(实际女子很漂亮),以此试试男子的审美标准和心肠。《要口唤》这个故事就很有意思。它讲述的是:青年农民哈三从财主家跑出来,在路上他偷吃了路边人的一个果子,还等着主人来给他口唤,为了要到口唤,他答应了主人提出的条件,其中有一条是娶了主人家残疾的女儿,哈三没有犹豫就答应了,结果这个女儿却是一个如花似玉的美女子。这类故事也反映了古代回族劳动青年选择配偶的标准。
(三)“田螺姑娘”式回族民间爱情故事
“田螺姑娘”式母题的民间故事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民间故事题材,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生活方式各不相同,而且中国从有人类生产生活的那天开始就产生了男女,而到了今天男女间的故得更加多彩丰富,因为男女间产生了爱情这样的情感,但是自古以来男女之间就存在一种门第观念,直到今天也是穷人家的男子娶不起媳妇,但是爱情却是不分门第和金钱的,如此之多的爱情也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很多以“田螺姑娘”为母题的民间故事,但是在回族民间故事中这类母题也是非常之多,然而不同于其它民族的是回族分布地域辽阔,在中国大地上几乎都能见到回族的身影,从习俗上来看回族民间“田螺姑娘”式故事的题材更加的丰富多样,来看这样一则回族民间故事。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叫哈桑的琴师,因为海龙王的邀请去给龙王的女儿教琴,龙王为了感谢他送他一枝牡丹花,这朵牡丹花却幻化做人形成了哈桑的妻子,虽然后来经历了一些挫折,但是他们还是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则故事,也可以说是回族民间故事里流传的关于田螺姑娘式的民间故事和“田螺姑娘”极为相似,从某种程度上看也是一个田螺姑娘的典型。
四、回族民间爱情故事的特点
(一)内容特点
回族民间爱情故事在内容方面有这样一个特点:在平凡的爱情故事中蕴含和反映了深刻的主题,它不仅让人们了解到回族古代人的爱情生活,而且还可以从中看到回族的历史风貌。《曼苏尔》是近年来人们比较熟悉的一个回族民间爱情故事,它最先发掘于宁夏银南地区同心县的回族聚居区,其主要情节是这样的,回族放羊娃曼苏尔救了一条小白蛇,这条蛇却是龙王女儿,很自然,曼苏尔和这条小白蛇在一起了,但是却遭到了本地财主的阻挠,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他们最终终于走到了一起和三公主从此过上了好日子。这个故事固然反映了回族劳动人民向往爱情和幸福、同邪恶势力坚决斗争的一个侧面,但是它还表现了更广泛的内容,歌颂了回汉民族团结。回族并不信龙神,曼苏尔成为龙王的三女婿的故事反映了回汉之间血肉相连的历史事实。还有像《青蛇和白蛇》、《樱桃仙女》等故事,都多侧面地反映了回族劳动人民的社会生活。
(二)艺术特点
回族民间爱情故事在艺术上也有自己的特点,尤其在一些故事中穿插以回族人民所喜爱的“花儿”,既连贯发展了情节,又突出了人物性格,起深化主题的作用。如在《金口弦》里,后生们向哈旦姑娘求婚,唱起了“花儿”。
这些“花儿”在故事中穿插运用,既新鲜活泼,又增添了故事的民族特色。还有像《阿里和他的白鸽子》、《穷秀才和富秀才》等都具有这方面的特点。尤其需要说明的是:回族爱情故事冲破了封建社会的婚姻道德标准,这些劳动者的爱情以互爱为基础,妇女和男子处于平等的地位,甚至妇女处于更受尊敬的地位,显示了进步的意义。而这种真挚的爱情,只有在劳动人民中才有可能产生。正如恩格斯所说“当事人双方的相互爱慕应当高于其他一切而成为婚姻基础的事情,在统治阶级的实践中是自古以来都没有的。至多只是在浪漫事迹中,或者在不受重视的被压迫阶级中,才有这样的事情。”
丰富的回族民间故事并不是几则故事就能说完,那些流传着的活着的爱情故事才是回族人真正的爱情,经久不息,但是历史流传下来的回族爱情故事对于今天的回族青年来说具有很大的精神作用,不论人类如何发展,对婚姻爱情的观点和看法总是逃不过历史的积淀,昨天的历史就是今天的现实,只是换了另外一种存在方式,对回族民间爱情故事的研究还有很多工作可做。(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树江,王正伟.回族民间故事选[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12.
[2]李树江.回族民间文学史纲[M].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10-01.
[3]马学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10-01.
[4]毕D.民间文学教程[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7-01.
[5]马晓琴.回族民间故事研究综述[J].回族研究,2001年第2期.
民间故事有哪些范文2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及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复述课文,初步感受复述课文的不同形式。
3.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教学重点:
1.通过人物神态动作变化,感受人物心情,体会舍己为人的大爱精神;
2.传说故事与现实结合,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3.理解故事内容,说出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件事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创造性复述故事
教学准备:
预习卡.预学单.ppt
教学过程:
一.
直接导入(1分钟)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经典的民间故事。(课前板书课题)请齐读课题。(ppt1)读得很响亮,不要拖长音,再读课题。
二.了解学情(3分钟)
1.检查字词
课前,同学们已经借助预学单预习了课文,看一看这些词语会读吗?(ppt2)我们来开火车读一读。生读。评价语:读音很正确,有个地方需要大家注意。当词语中最后一个音是三声时,发音一定要饱满,如后悔、叮嘱、听懂。再来齐读一遍。
评价语:同学们认真朗读的样子真美。
2.字义、写字指导
同学们,生字表中有一个字在文中并没有出现,你知道是哪个字吗?(生:僵)。评价语:你真善于发现。(ppt3)僵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个字的演变。僵是一个形声字,左侧单人旁表示人的身体,右侧三道横将两个田分隔开,使他们互不相连。造字本义是身体由于受冻而变得硬,各部分不灵活。
(ppt4:书写)(ppt4)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一写这个字。这个字在书写的时候注意左窄右宽,右侧中间横最长,两个田基本对称。请同学们在田字格本上仿写两个。(坐姿、握笔姿势榜样,动作)写完后同桌两人相互评价一下,看看哪里还可以改进。再写一遍更好的。
僵字在文中没有出现,请你根据它的意思,大胆猜测这个僵应该与哪个情节有关?(预设:海力布变成了僵硬的石头。)评价语:你想到了故事的结果。
三.
整体感知(4分钟)
海力布变成了石头之后,人们有没有忘记他呢?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人们世世代代纪念海力布。读了这句话,你想知道什么?(预设:人们为什么会世世代代纪念他?他做了什么?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同学们,让我们带着问题到文中寻找答案。
小组合作:课文主要写了海力布的哪几件事情?请同学们拿出预学单,小组合作交流这个问题。
(第一件事:海力布救了龙王的女儿小白蛇;第二件事:海力布得到了龙王的宝石;第三件事:为救乡亲们,海力布变成了石头。)你能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一下吗?(相机板书:救白蛇,得宝石,劝乡亲,变石头)(孩子不会简练概括师可以示范第一件事)
四.
精读点拨
1、同学们,海里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1-5段,找到相关的句子,把你的体会批注在旁边。
(预设1:他热心帮助别人,每次打猎回来,总是把猎物分给大家,自己只留下很少的一份。)你体会到了什么?(预设:热心助人)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了他的热心助人?(每次、总是、只、很少等)你非常善于分析。你能抓住这些关键词,再来读一读吗?(生读)
我听出了海力布的热心助人,让我们带着体会再来读一读这一段。
(预设2:海力布想,珍宝我倒是不在乎,能听懂动物的话,对一个猎人来说,实在太好了。)你体会到了什么?(预设:海力布不贪图财富,他想通过劳动来帮助更多的人。)是呀,你真善于思考。
2、同学们,除了热心助人、不贪图财富,海力布还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呢?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深入理解。自由朗读第六段,你能体会出小白蛇的心情吗?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朗读,你通过哪些词语体会到了什么?(预设:我通过再三叮嘱体会到小白蛇非常关心海力布。)你是抓住了小白蛇的动作。生活中,有没有人再三叮嘱过你什么?(生答)可见,你的老师/家长真的特别关心你。
还可以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生:无论···都···中体会到事情很严重。)你是抓住了关联词。还有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事情真的非常严重?(生:马上、永远)
同学们,抓住关键词体会,这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谁再来读一读?老师也想来读一读。齐读一遍。
3、海力布有了这颗宝石,打猎方便极了。他牢记小白蛇的叮嘱,就这样平静而幸福的过了几年。有一天,他忽然听到了一个可怕的消息——生:这里的大山要崩塌,大地要被洪水淹没,不知道要死多少人呢!)小鸟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应该是什么样的神情?(预设:慌慌张张)你能再来读一读吗?生读。听到这样的消息,人们通常会怎么做?(预设:逃跑)是呀,但是海力布是怎么做的呢?
3.品读第八段,感受“焦急”(5分钟)
请同学们默读第8段,找出听到消息之后,海里布是怎样做的,请把相关句子划出来。(预设:你回答很全面,先来看这一句。)
(预设1:他急忙跑回家对大家说:“咱们赶快搬到别出去吧!这个地方不能住了”)此时此刻,海里布的心情是怎样的?(预设:着急)你从哪个词语中感受到?(预设:急忙)他的心里可能在想什么?(预设:我要快点把这个消息告诉大家。)你能带着这种体会再来读一读这段话吗?(生读)
(预设2:尽管海力布焦急地催促大家,可是谁也不相信他。)文中没有具体写明怎样催促,只是一句话带过。你可以想象一下吗?(预设:海里布说:“快点走吧,我说的是真的······)你想到了海力布的语言,谁还能加上动作或者神态再来说一说?(预设:海力布抓住一位老人的胳膊着急的说······)你真有想象力。尽管海里布焦急的催促大家,可是谁也不相信他。
他接下来又是怎样做的呢?(预设3:海里布急的掉下了眼泪,说:“我可以发誓,我说的话千真万确。相信我的话吧,赶快搬走,再晚就来不及了!”)此时此刻,海里布的心情怎么样?(预设:焦急万分)你从哪里看出来的?(预设:急的掉下了眼泪)
同学们,通过海里布神态的变化,你感受到了什么?(预设:他越来越焦急了。)为什么会这样?(预设:因为灾难那上要来临,而乡亲们却不相信他说的话。)是呀,灾难马上到来,再不走必死无疑。如果用上一个成语来说明当时的危急,你会想到哪个词?火烧眉毛,危在旦夕……
你能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第三段话吗?(生读)
同学们,入情入境的朗读是体会人物情感的绝佳方法。老师对这一部分进行了简单创编,让我们小组内分角色来读一读吧。(大屏幕出示分角色朗读、配乐)
你们读得这么认真,我可以加入吗?
(大屏幕内容:
海力布(老师)乡亲们,咱们赶快搬到别处去吧!这个地方不能住了
村
民(男生)我们住的好好的,为什么要搬家呢?
海力布(老师)一两句话说不清楚,请大家相信我,赶快搬走,快一点!
村
民(男生)海力布,你今天是怎么了?说话稀奇古怪的!
海力布(老师)我可以发誓,我说的话千真万确。相信我的话吧,赶快搬走!再晚就来不及了!
老
人(女生)海力布,你是我们的好邻居,我们知道你从来不说谎话,可是今天你让我们搬家,你总得说清楚哇。咱们在这山上住了好几代啦,老老小小这么多人,搬家可不容易呀!)
尽管海里布焦急地催促大家,可是没有人相信他。
4.品读第九段,感受“镇定”(6分钟)
在这危机万分的时刻,海力布的神态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同学们默读第9段,划出相关句子。
(预设:他想到这里,就镇定的对大家说:“······”)为什么会由“急忙、焦急、急得掉下了眼泪”变成“镇定”了呢?(预设:海力布知道着急也没有用,不把为什么要搬家说清楚,大家是不会相信的。再一迟延,灾难就会夺取乡亲们的生命。要救乡亲们,只有牺牲自己。”)面对着乡亲们的不相信,面对着即将到来的灾难,牺牲自己成了拯救乡亲们的唯一选择。谁能饱含深情再来读一读这段话——(生:他想到这里,就镇定地对大家说:“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大地。你们看,鸟儿都飞走了。”接着,他把怎样得到宝石,怎么听见一群鸟议论避难,以及为什么不能把听到的消息告诉别人,都原原本本照实说了。海里布刚说完,就变成了一块石头。)
5.
诵读第十段,感受乡亲们的心情(大屏幕出示)
师:望着已经变成了石头的海力布,
生:望着已经变成了石头的海力布,
师:乡亲们内心无比后悔
生:无比悲痛!
师:他们眼中含着泪水,不停的呼唤着——
生:海力布海力布······
师:那位老人这样说——
(生随机,预设都怨我,如果我们早点相信海力布就好了!
师:一位乡亲这样说——
(生随机,预设:海力布,感谢你!)
师:忽然乌云密布,狂风怒号,接着就是倾盆大雨。
生:半夜里,听见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
师:大山崩塌了,地下涌出洪水,把他们住的村子淹没了。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预设:舍己为人)同学们,平日里热心助人的海力布,在面临灾难时他义务反顾地选择了舍己为人。这是一种大爱的精神。所以,人们世世代代纪念这位英雄。
齐读最后一段。
五.复述课文(5分钟)
这里为什么为什么会用据说呢?(预设:不是真实的)“据说”这个词也正好说明了民间故事流传至今主要依靠人们的口耳相传。
在复述故事时要注意哪些问题?(预设:讲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还要注意什么问题?(预设:详略得当,重点内容略微详细一些。)哪位同学能结合老师的板书和同学们刚才讲到的来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听了你的讲述,老师也禁不住想来讲述这个故事。(配乐)(ppt16)
一个伟大的民族,流传着一个故事。猎人名叫海力布,善良有爱又热心,
勇敢救下小白蛇,白蛇感恩送宝石。晴天噩耗传耳中,为救乡亲变石头。
舍己为人真情在,英雄故事永流传。
孩子们,老师刚才复述故事用的是什么方式?你看,复述课文只可以有多种方式呢
六.拓展延伸(1分钟)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
3月30号,四川省凉山突发森林大火,着火点海拔约3800米。31位失联的消防队员无一生还。为了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安全,他们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噩耗传来,举国悲痛。孩子们,我们的幸福生活离不开许多像海力布的人们的付出。少年强则国强,身为小学生的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预设:好好学习,报效祖国,学习海力布热心助人的精神。)
七.课后作业(半分钟)
同学们,让我们再回到课题。这是一位平日里胸怀如大海般宽广、竭尽全力对乡亲们施恩布德,遇到危险又舍己为人的猎人——海力布。让我们一起再亲切地叫他一声:猎人海力布。
这是一则民间故事,也是一种文学体裁。它之所以能够一代又一代口耳相传至今,是因为故事中主人公都具有美好的品质。不管时代怎么变迁,人们一直向往和追求的真善美永远不会改变。
民间故事有哪些范文3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劳动人民直接创造或在劳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艺术,体现了人类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民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意思是说,民间艺术是植根于劳动和劳动者的。民间艺术教育是在民间艺术的众多门类中筛选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幼儿学习民间艺术能充分体验到感知美、理解美、创造美的愉悦,如:民间文学(童谣与童话、神话、寓言故事、谚语与谜语等),民间音乐(歌曲、舞蹈、乐曲等);民间美术(绘画、年画、手工、刺绣、剪纸、泥塑等),都可以用在幼儿各类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本土文化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特性为幼儿教育提供了丰厚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资源。我园的幼儿教育就是要将这些传统的文化综合起来,通过幼儿活动进行整合,使之成为传承历史文化发展与变迁的载体,在幼儿幼小的心灵传播,以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
1、生动有趣的教育教学活动
幼儿园民间艺术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民间艺术教育设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幼儿学习的活动,是班集体或小组性的学习活动。如在“欣赏陶泥作品”活动中,我们首先将各色各样陶泥艺术品的呈现在孩子们面前,让他们摸一摸、看一看、玩一玩之后,再提出“你看到了什么”、“陶泥是什么样的”等问题,充分发挥幼儿的观察力、艺术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接着,我们积极引导幼儿讨论陶泥作品的色彩、造型、动态及制作材料等,如启发幼儿讨论陶泥作品的色彩、造型、动态及制作材料等,如启发幼儿思考“陶泥有哪些颜色,它们是怎样制作的”“有什么形状”等问题,感受民间美术作品大胆、不拘一格的表现形式,了解色彩的装饰性,图案的对称性等特点;此外,我们还提出“陶泥可以制作成什么”等问题,让幼儿通过观察分析,感受陶泥艺术品的形态特征。由于历史的沉淀,每一件民间艺术品都有丰富的含义,或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寄托对朋友、亲人的衷心祝愿等等。在活动中,我们设计了“陶泥制品与瓷器有什么不同”、“人们为什么要做用陶泥制作物品”等问题,让幼儿思考作品背后的社会意义,从而提高其审美活动的质量。最后我们请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在这个阶段,我们引导孩子避免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判断,也不要引导孩子异口同声地说“喜欢”等语句,而是鼓励孩子发表不同的意见,提高了孩子的价值判断水平和审美能力。
2、丰富多彩的区角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幼儿的知识是在操作与探索中通过自身的活动获得。现在的许多幼儿园都开有区角活动区,区角是一个没有局限的地方,幼儿可以在里面尽情的活动。现在幼儿园里的区角活动有很多种,如游戏区、美工区、表演区、图书区等一些活动区域。
在游戏区,可以运用家长、教师收集大量的民间玩具放进游戏区,并且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安全因素等进行例如陀螺、沙袋、风车、木板、降落伞、冰棒棍等适合游戏的材料。这些材料可塑性强,可以千变万化,来源于一代又一代有的生活,所以深受孩子的喜爱,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可以一物多玩,充分发挥了孩子的创造力。在美术区可以放进橡皮泥、彩色纸、彩带、碎布头和大量的农村自然材料,让幼儿通过画、剪、贴等进行简单的工艺操作,在这里进行民间艺术教育活动,让孩子渐渐流露出对民间艺术的迷恋,在活动过程中让幼儿尽情的享受民间艺术美的熏陶。
3、融入幼儿一日生活当中
一日生活皆教育,幼儿园的生活环节也是民间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老师应该把民间艺术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使幼儿在每天的幼儿园生活活动中,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民间艺术,让民间艺术教育更加生活化。例如在幼儿入园时,播放一些琅琅上口的民间艺术童谣以及婉转流利的民间艺术儿歌等给幼儿欣赏,让幼儿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幼儿园;饭后散步时给幼儿讲述民间故事;午睡后,民间音乐伴随着幼儿起床、穿衣…… 课间操时让幼儿在民乐、民歌的伴奏下做韵律操、武术操等。让民间艺术教育与幼儿的一日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情景化、生活化。
民间故事有哪些范文4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训练与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②品读诗歌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②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③通过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教学方法]
教法:采用三学一反思教学模式
学法:自学 研学 反思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黄河相关的知识。
导学过程:
一、导学
1、导入激趣(学生看《黄河颂》歌曲视屏,老师导入激趣)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挥洒激情赞美过它。可以说,与黄河有关的诗句数不胜数,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背诵的诗句多。时期,诗人光未然向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让我们共同倾听吧。
2、作家作品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诗人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
3、写作背景
1938年,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的。诗人光未然奔赴延安,随八路军将士在黄河两岸抗击日寇。雄奇壮丽的山川,英勇抗敌的战士,强烈的感染了诗人。激动之余,光未然于1939年初写下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传唱全国,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豪情。
4、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澎湃 狂澜 宛转 哺育 一泻万丈
二、自学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①听读:倾听视屏朗读,注意节奏与重音。②练读:反复自由朗读,读出气势和感情。③赛读:每组一人参赛,展示个性和风采。
2、精读课文,思考下列各题:①题目《黄河颂》中,哪个是关键词?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②本诗可以分几个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③序曲部分和尾声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三、研学(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习、讨论后,各组选派代表到黑板前展示学习成果。
1、朗读“主体”部分,思考:可以分成几部分?重点在哪里?概括它们的大意。
2、“绘黄河”的部分由哪个字来统领?诗中是怎么描写的?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3、朗读“颂黄河”部分,思考: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
四、反思(检测作业)
学法提示:自己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并将小组交流的结果展示出来。
1、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下列问题。①歌词中“颂黄河”部分反复出现“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②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③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
2、学完本诗,你有哪些收获与疑惑,请你列出清单。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②你还有那些疑惑?
3、假如你是当年的随军记者,有幸与《黄河颂》的作者光未然面对面,你准备向他提出哪些问题呢?请你拟写一份采访提纲。
五、总结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我们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为振兴中华奉献自己的力量!
六、课外作业
1、搜集积累与黄河有关的:诗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俗语、谚语、成语。
2、黄河的水源和周围的植被正在遭受着巨大的破坏,请你拟写一至两条标语,呼吁社会各界都来打一场新时代的保卫黄河的战役。
民间故事有哪些范文5
关键词:龙都文化;开发;利用;创新;实践;情感
地方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是其延绵不尽的精神内核,更是其永葆青春焕发迷人魅力的本质所在。在世界文化已经越来越趋于多元化的今天,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对自己本土文化的保护,并且都努力在学校的教育中引入地方文化教育,以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鲜明。《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同样十分重视文化育人的作用,要求“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因此高中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具有浓郁地方文化气息的文学作品来感染学生进而教育学生。
本文指的是周口地区的龙都文化。所谓龙都:六千多年前,东方夷族著名首领太昊伏羲定都宛丘(今淮阳),教民结网捕鱼、狩猎、饲养牲畜、烤煮食物,开创了中国原始畜牧业,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状态。又正姓氏,制嫁娶,以龙纪官,把龙作为华夏民族的图腾,自此,宛丘称龙都,中华民族始称龙的传人。伏羲死后,葬于淮阳。其妹女娲首领。继伏羲兄妹之后,炎帝神农氏称王,定都于此,故曰陈(淮阳自此称陈)。当时野兽渐少,人口渐多,常常食不果腹。神农就领导先民尝百草,种五谷,开创了中国的原始农业,华夏民族的生活由游牧过渡到定居。夏代,陈属豫州。周封舜后裔妫满于此,称陈国。西汉,高祖十一年,刘邦封儿子刘龙为淮阳王,陈称淮阳国。三国魏太和六年,著名诗人曹植被其侄曹睿封为陈王。以后的各个朝代淮阳都是郡、州、府建制,一直是豫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周口建专设市,淮阳一直是周口的属县,周口从此为"龙都"。它文化厚重,太昊伏羲氏在这里定姓氏,画八卦,织网罟,以龙纪宫,是农耕文化发祥地和龙文化发祥地。它又是儒家思想的发祥地,孔子三次来陈,讲学四年,形成了《论语》的核心思想。还有民间故事《包拯陈州放粮》《岳飞三复淮宁府》等灿烂的文化。要将这些灿烂的根文化,自然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并使之成为学生成长的养分的课程,无疑承载着发展和传承这种地方文化的重任。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人才成长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地方文化进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水平,充分发挥语文教学育人的功能,增进学生爱家爱家国的思想情感,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可以达到以下几点功用。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当前多元环境影响下,文化泛滥的现实环境中,青少年对以娱乐性,刺激性和商业性为特征的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趋之若鹜,面对传统的东西却采取漠视和鄙薄的态度,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对国家和民族感情的衰减。所以通过整理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乡土情怀与爱国主义情操。因此,加强对青少年创新思想的培养就显得尤为紧要和迫切。加强对青少年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就需要改变过去传统的只重知识传授不重能力培养的教学手法,在语文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的人文色彩,注重情感教育的力量,通过实现与学生的心灵沟通、情感共鸣,带动他们的思维进入无限的想象空间,而一旦学的想象空间被打开,各种奇思妙想也就接踵而至,各种创造性才能也能淋漓尽致的发挥。而地方文化正是承载这一功能的最好工具,由于地方文化源自我们身边,贴近我们生活的实际,是我们的情感之根、成长之基,学生整日里耳濡目染。因此,极易触及他们心中最敏感的情感之弦,所以如果在教学中能够结合地方文化的核心要素,引导学生走进它们,这样就可以把学生带向更深远、更广阔的文化空间。如《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名篇,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浓郁的乡土风情、淳朴善良的人性美在这部作品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展现。整篇文章就像是一副描绘湘西的风景画――优美、引人入胜。在讲授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小说中所展现出来的地域色彩引导学生发掘我们的地方文化。如作品描绘了美丽的湘西特有的婚俗文化,在写到翠翠关于爱情的美丽遐想时都出现了一种植物――虎耳草。第一次是情窦初开的翠翠听外公讲父母的浪漫爱情故事时,不由得联想到了自己的感情。她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耳草。第二次是翠翠梦中听见傩送的歌声“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可见,虎耳草在这里已经成为了翠翠真挚爱情的象征,因此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教师可以在有了整体感知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当地有哪些独具特色的婚俗文化”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驰骋其想象的翅膀说出诸如要彩礼、三金、哭嫁歌、回门等婚俗来。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让学生当场表演甚至加入自己的创意,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其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揭示地方文化资源所折射出的当地人们的生活习俗和价值观念,以及地方文化资源的功能、形态、色彩、材质以及制作方法等。进行地方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和课程的整合,总结地方文化资源的教学案例和课例,使地方文化资源得以传承和发展,以此来提高同学们对美的感受和鉴赏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平台,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质。
周口的淮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文化厚重,太昊伏羲氏在这里定姓氏,画八卦,织网罟,以龙纪宫,是农耕文化发祥地和龙文化发祥地。它又是儒家思想的发祥地,孔子三次来陈,讲学四年,形成了《论语》的核心思想。还有民间故事《包拯陈州放粮》《岳飞三复淮宁府》等等,要将这些灿烂的根文化,自然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并使之成为学生成长的养分的课程,无疑承载着发展和传承这种地方文化的重任。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人才成长的需要。所以要想在课堂之上,充分发掘我们当地的民族文化,有限的时间肯定是无法做到的。必须要将其延伸到课堂教学之外,同时单打独斗的搜集方法也是不行的,必须要借助同学们之间的相互合作,可以考虑将学生以10人为一组,双休日、节假日深入到某个具体景点之中,通过走访、观察、实地考证的办法,让学生亲身体验该地区的文化,并在探究过程中,增进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体协作能力。
三、有利于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地方文化教育,可以使学生对于自己家乡历史、文化有更清晰的认识,增进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引入地方文化教育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自己家乡值得骄傲的一面,就显得十分重要。仍以《边城》为例,教师介绍沈从文的时候,可以追问一句“沈从文是湖南人民的骄傲,那么我们周口又有哪些令我们感到骄傲的人呢”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转到对自己家乡名人的思索上了。他们会想到西华的女娲、淮阳的伏羲、鹿邑的老子、项城的等。随后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家乡还有哪些令全世界都为之瞩目的文化现象呢”,在学生讨论回答过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向学生讲解我们这儿是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我们的伏羲文化在世界历史上都是悠久的,它是农耕文化发祥地和龙文化发祥地。现在每年都有大批华人从世界各地来到淮阳认祖归根。同时它又是儒家思想的发祥地,孔子三次来陈,讲学四年,形成了《论语》的核心思想。老子的哲学思想更是博大精深,通过这些地方文化的教育,使同学们认识到我们的家乡是多么的美好,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还可以抚今追昔,缅怀先烈,体会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坚定努力学习、报效国家的意志。
总之,地方文化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悠久的历史积淀,美妙的表达形式必将引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共鸣,促使他们努力学习,增进他们献身家乡建设的理想信念。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地方文化的教育,使之成为整体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1]《周口地域文化十二讲》
[2]《 周口历史文化通览》
[3]《周口三皇故都》
民间故事有哪些范文6
一、目的要明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每一次提问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或是为了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让他们开动脑筋,深入思考文章的精髓以及要表达的主旨;或者引导学生突破疑点难点,由原来的百思不得其解而忽然进入柳岸花明又一村、拨开乌云见太阳的明朗。我们在设计问题备课的过程中,应当带着非常明确的教学目的。以《将相和》一课为例,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记述了战国时期赵国的丞相和大将之间的一段故事,文章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故事背景,通过对于完璧归渑池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记叙,刻画了廉颇蔺相如两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过程,赞扬了蔺相如不畏以国家利益为重识大体顾大局的远见卓识,表现了廉颇勇于承认错误有错就改的高贵品质,还赞颂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怀。
在课堂问题设计中,为了使学生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课文内容,可以在指导学生读课文时设计如下问题:题目《将相和》中将和相分别指的是谁?既然是将相“和”说明他们肯定有过一段“不和”,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不和”呢?他们为什么最后又和好如初了呢?你认为将和相分别是什么样的人呢?他们有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呢?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帮助老师尽快地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课文的内涵,掌握课文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做到中心突出目的明确。
二、层次要清楚
在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中,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对于所设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体现出知识结构与文章内容的严密性、科学性和条理性,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吸收,给学生以清晰的的层次感,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步入知识的殿堂。例如在《九色鹿》一课中,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这篇文章选自印度民间故事,情节生动、语言简洁明快、寓意深刻。在设计课堂提问中,我们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发展来设计提问:九色鹿救的那个人为什么要恩将仇报出卖九色鹿?国王捉住了九色鹿为什么又把她放了?是国王不遵守诺言吗?他为什么要把报信人扔进恒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些问题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让学生得到了做人要恪守信誉知恩图报、任何背信弃义恩将仇报都不会有好下场的结论。
三、提问方式要灵活多样
语文科的主要特点就是它是以语言为主要教学手段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在语言的运用与问题的设计上,要灵活多样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导入新课和复习旧课的内容时,可以提一些记忆性的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为了再现所学的知识并把前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例如我们在讲陆游的词的时候,可以设计以下问题:我们以前还学过陆游的哪些诗词作品呢?我们以前还学过宋代那些诗人的作品呢?在学习王维的《渭城曲》和高适的《别董大》时,我们可以提问:我们还知道王维的哪些诗?我们还学过唐代哪些诗人的诗?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时,我们可以提一些探讨性的问题。例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鲁迅那句“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是什么意思?体现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和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根据课文的内容在问题的设计形式上,可设问,可追问,可疑问,可互问,灵活多样的提问方法,可启发学生的思维,反馈教学信息,检查学习的效果,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四、难易要适度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在问题的设计上一定要难易适度。如果问题设计的过难,学生不知从何答起,会感到茫然,甚至有一部分学生会产生受挫感。问题过于简单,学生无需思考脱口而出,就难以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以发展学生思维为主线来设计问题。如果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要精心设计,可以把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由浅入深,以旧导新,由难到易,使学生通过认真的阅读和思考,能一步一步地解答问题。在《祖父·后园·我》这篇课文中,可以设计如下问题:祖父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在你眼里他是一个怎样的祖父?后园是个怎样的地方?它为我的童年带来了什么?通过由易到难的问题设计,学生会逐渐理解课文的内容,一个慈祥可爱的老祖父,一段美好的童年回忆会浮现眼前跃然纸上。
五、要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教学的目标决定了课堂提问必然要面向全体学生。为了让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回答问题,必须让所提问题带有普遍性和全面性。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所设计问题不能只针对一个层次的学生,而是能让好学生稍作思考便能得出答案,中等生在老师的启发下也能答出,差一点的学生虽然有可能答不上来,但通过积极思考,在得到答案后,他们也能尽快地吸收和掌握。
六、角度要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