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白居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采莲曲白居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采莲曲白居易范文1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3、《赠荷花》李商隐: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4、《采莲曲》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5、《曲池荷》卢照邻: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采莲曲白居易范文2

【关键词】诗词教学 唐人绝句 鉴赏能力

情中觅诗趣,日渐长涵养。在农村普通高中执教的十余年中,笔者发现,适量选取一些短小精悍、诗味隽永的唐人绝句辅助诗词教学,可以克服农村高中学生的诗词畏惧心理,进而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一、移情之诗趣

诗人饱蘸情思的画笔点染泼洒处皆是情采。若将主观感情移入自然景物,即“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黑格尔《美学》第一卷),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物色带情”,也即“移情作用”。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诗人把依恋之情依在柳、藤的缠系中。不说自己情系旧家,难舍难弃;却说柳藤牵扯难分,黄莺频啼惜别。在诗人充满纯情的眼中,久相处的柳藤、“浑相识”的黄莺也像他一样痴情绵绵、离情依依。诸如移情入物见诗趣者还有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杜牧的《赠别》(其二):“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二、细节之诗趣

诗短情浓,描写典型真实的细节是最佳的选择,它最能因细而传神,由小而见大。工匠出身的胡令能身手不凡,其《小儿垂钓》一诗以细节传神而脍炙人口:“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蓬头”为其野态,“侧坐”为其姿态,“遥招手”为其神态,“怕得鱼惊”为其心态。前二句绘其形,后二句传其神。“遥招手”是让人拍案叫绝的精彩细节,他将小儿全神贯注盼鱼上钩的心情写的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在小儿钓得鱼儿之前,诗人已用他的生花妙笔钓得了满篇的童趣。捡拾细节显诗趣者还有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于鹄的《江南曲》:“偶向江边采白,还随女伴赛江神。众中不敢高声语,暗掷金钱卜远人。”

三、曲写之诗趣

诗文忌直贵曲,更见情趣。由于“言此意彼”,读者可以驰骋丰富的想象,发掘诗中的含义,得“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于是诗歌便添得无限丰富的审美情趣。朱庆馀《闺意上张水部》是一首令人称奇的言意遥远而又贴近实情之作:“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此诗“言此”为“闺意”,意彼是“张水部”。就“闺意”讲,极富诗趣。一句,昨夜成婚;二句,今晓拜见;三句,先问夫婿;四句,装扮如何?新妇的惶恐心情、微妙心理如在目前。就“张水部”而言,“妙和无垠”。水部郎中张籍为文坛名流,与韩愈其名,时人并称“韩张“,喜擢拔后进,朱常得其教诲。临近考试,奉诗求教。新妇自喻,夫婿比籍,姑舅比主考,“画眉深浅”比自己的诗歌。比附无不关合,构思新颖独特。当然,张籍展读朱诗之后的和作《酬朱庆馀》也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张籍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此次考试担心。

四、对写之诗趣

诗从对面写来,可收一石二鸟之效,能够极大地增加诗歌的审美容量和艺术情趣。罗邺《雁》:“暮天新雁起汀州,红蓼花疏水国秋。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红楼。”“愁为心上秋”,在这令人思、令人愁的秋的夜月,“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人拂拭不去思乡、思家、思亲之情,但诗笔偏不落在自身,而落在故园红楼的亲人对自己的思念。这种“心已神驰到彼,诗人对面飞来”(浦起龙《读杜心解》)的手法要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最深入人心了。与此相似的还有白居易“想得家中深夜坐,还应说着远行人”(《邯郸至除夜思家》)、高适“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除夜作》)等。

五、比喻之诗趣

比喻的妙用在“其言浅,其情深”。写人咏物,一旦以比喻出之,诗趣可谓妙不可言。王昌龄《采莲曲》(其二):“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写采莲女的衣着相貌实际是比:碧绿的罗裙像荷叶一样鲜艳流碧,美艳的笑脸像荷花一样迎风开放。但诗人却以叙述和描写出之,新颖别致。第三句又将荷叶和罗裙抹上一层翠绿,荷花和脸庞涂上一抹粉红,让你在浩淼的荷湖上分不出人和荷。正在你细心辨认之际,一曲采莲歌悠然飘起。循声望去,那亭亭玉立的一株艳荷正是身着罗裙的采莲女子。

六、白描之诗趣

采莲曲白居易范文3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感能力;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2-0060-01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所谓语感,就是读者或听者通过听人讲话或阅读直接感知语言,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语感能力的强弱,也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运用新的课程理念,做了一点尝试。

1.建构良好的语感图式

语文教学从根本上说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能力建构。语感教学注重在语言训练中学得语感,形成认读经验和认知结构,这种认读经验和认知结构,我们把它称为“语感图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语言实践和语言分析活动,积累了语言材料,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语感图式,形成了语言的“格”。在阅读文章中,不是作品对头脑作单向的注入,而是必然用已有的语感图式贮存的经验去感知。在感知理解时,既有同化现象,即选择和语感图式相似的语言块,纳入到自己的语言信息库中去;又有顺应现象,即碰上与语言经验不相适应的语句,也能调整图式从而适应新的语言现象。同化和顺应又形成新的建构,使语感图式处于生生不息的变动之中,愈趋完善。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应着重解决学生在知识结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学习方法,对课文的关注重点角度等方面的不足。

2.激活生活体验,完善语感图式

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良好的语感图式建构,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水潜藏的思想与情感,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富个性与创造性。

如《我选我》这篇课文内容浅显,而且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是孩子们学校生活的一个片断,一个缩影。因此,在教学中,我便从孩子们那丰富多彩的生活入手,唤起他们生活与情感的体验。教学片断导入:

师:同学们,学校要求我们每个班设立二名环保小卫士,你们会推荐自己吗?

生1:我会,因为能为班级服务,这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

生2:我会,因为我这人做事细心,工作负责,我想这个职位比较适合我。

生3:我也推荐我自己,因为我平常比较放松自己,贪玩,我想用这个工作来约束自己,修炼自己。

生4:我也想,因为上学期我没被评上三好生,其中原因就是工作不够投入,我希望老师能给我这一次机会……。

师:同学们说得多好啊。理由充足,感情真实。瞧(幻灯片出示,课文情境图),有一个班级的小朋友也正忙着选举劳动委员呢。他们又是怎么选的呢?让我们进入课文中一起去看看。

学生通过联系切身的生活体验,话匣子一下子被打开,激起学生心灵和情感的共鸣,引发了学习的兴趣,良好的感知图式很快被建构。

3.通过对课外优秀作品的品评、鉴赏,培养语感

对语言材料的品评、鉴赏,是培养语感能力的高层次活动。对语言材料进行品评、鉴赏,需要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生活体验的沟通,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通过品评、鉴赏,学生不仅能充分领会语言文字的字面意义,还能领会语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抒发自己独特的情感。如能反复训练 ,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发生质的飞跃。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如果单靠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得多了,了解得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注意语言材料尤其是对诗歌的品评、鉴赏,对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更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对诗歌的品评、鉴赏,可以鉴赏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如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

采莲曲 采莲曲

王昌龄 白居易

荷叶罗裙一色栽, 菱叶萦波荷风,

芙蓉向脸两边开。 荷叶深处小船通。

乱入池中看不见, 逢郎欲语低头笑,

闻歌始觉有人来。 碧玉搔头落水中。

【注】

[1] 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

[2] 风:在风中摇摆。

[3] 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经过品评、鉴赏,学生认为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不同的是,王诗中的少女美丽、欢快,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的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这样品评、鉴赏,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还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讲究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一定能得到提高并终生受用。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6

采莲曲白居易范文4

江南,一个令人怦然心动的字眼,一个的地方。那里的山有峻秀的仪表,那里的水柔柔的,泛起圈圈涟漪。大自然对江南情有独钟,把人间最美丽的杰作赋予了江南。

梦中的江南是一幅溢彩的画卷,是一阕隽永的词,一曲从琴弦幽幽流淌出来的音乐。

不知道自己究竟梦见了江南几回,不知道为何有那个维系心灵与江南的情结。许是那悠悠荡梦的水乡,许是那杨柳岸多情的俊男倩女,许是那在波心荡漾的载满浓浓客愁的枫桥,许是那静谧神美的廿四桥的明月夜……

悠悠的流水载不走昨夜小楼的影子,沐浴了唐风宋雨的雕栏玉砌仍静静地守侯着天空那轮皓月,守侯着历史和岁月的积淀。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来不及遗忘的惟恐就是这巧夺天工的结晶。青石板铺成的路在脚下弯弯曲曲地从远方向未来延伸,似是在延续着一个未曾述完的故事。那拨弄着丝竹的纤纤玉手,那余音绕梁的乐声,令你的心禁不住要飞扬。乌蓬船载着江南人的恬淡安静在江面上悠悠地行驶,惟恐击破了停泊在水中的青山的安静。那在水边凝思的人儿,不知他们凝思的是江南如水流淌的过去,还是那闪耀着光芒的江南的未来?

这一块令人神往,令人流连的地方呵,曾醉倒几多才子佳人!白居易一首“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的绝妙好词曾被无数人吟咏。江南,的确是一个令人眷爱的地方。这里的水是柔情万千的女子,这里的山是伟岸俊拔的男子,山与水的和谐融合便是一个完美的绝唱。而红胜火的江花,澄绿的江水正是江南最好的点缀!江南呵,本身就是一幅自然美丽的画,这怎不叫人情动,怎不叫人魂牵梦萦?

斜晕脉脉,江水悠悠。独倚江楼时,推开古老的窗儿,吟一首李煜的词,不知李后主是否还会感慨春花秋月何时了?他伤今忆往的愁绪是否仍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历史犹如滚滚向前的车轮,辗过秦时明月汉时月,辗出开元盛世,辗过国破山河碎的年代,辗进了江南新的辉煌。若是李后主在天有灵,今天他恐怕也会舒颜一笑,另作一阕欢快的词了。

采莲曲白居易范文5

关键词:咏莲赋;莲花;意象;意蕴

莲花,又被成为荷花、芙蓉等,是一种多年生宿根水生花卉,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同时又具备一定的实用性。本身又具有较强的文化内涵,广受自古以来的中国文人墨客的钟爱。他们在诗文中表现莲花的意象,借用莲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怀。从自古以来一系列的咏莲赋中,就能够看出莲花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意象。

一、咏莲赋中的莲花意象

莲花作为中国十大名花,因为其自身的形态特征等而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自古以来,不计其数的文人墨客借用莲花的意象来表现某种思想与情怀。莲花意象最早是被作为爱情的象征,在我国汉代就有大量的咏莲的辞赋,在汉乐府《江南曲》中就有典型的对于莲花的描绘;“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就是通过民歌的形式来表现莲花这一意象,鱼儿戏莲,比喻一种比较坚贞的爱情。莲花意象最初也与女性形象有着一定的关联,很多咏莲赋中都借用莲花来刻画女子的容貌,同时也用来表现女子的纯洁美好的心灵,在《诗经》早就流传,就是将莲花比作美女的记载。《国风・陈风・泽陂》中就提到:“彼泽之波,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寝寐无为,涕泪滂沱。”描写的就是将男人将莲花比作自己倾慕已久的美女,很长时间没有见到,内心的伤痛。无论是是睡着还是醒着,眼泪和鼻涕就像下雨一般情不自禁的流出来。盖莲花也叫芙蓉花,也叫云水芙蓉。“芙蓉”,“夫容”也。又白居易《长恨歌》云:“芙蓉如面柳如眉”。因此莲花常用来象征爱情,而并蒂莲尤其如此。二莲生一藕的图画,叫“并莲同心”。

莲花的最初内涵与莲花与女性的关系十分亲密,这就使得文人对莲花爱不释手,这样就出现了很多与莲花有关的文学作品,其中大部分作品都是用莲花来描述女子的容貌,通常把莲花比作美丽纯洁的女子。王昌龄的《采莲曲》就有描述,将莲花比作魅力的女子,是对美妙美好的象征,也是文人的千古绝唱。哪吒也是生与莲包,死后又复生与莲花,这都是蕴含这贵人生贵子的吉兆,所以自古至今莲花都是一个美好的吉祥的征兆。

二、咏莲赋中的莲花意象的文化意蕴

莲花是佛的象征,具有一定的宗教意蕴。出淤泥而不染的圣洁,象征着菩萨与佛的超脱红尘,四大皆空;莲花的另一个特性就是花死根不死,来年又发生,这就象征人死魂不破,在不断的轮回中。在佛教中,他们把莲花看作最圣洁的花,以莲喻佛。象征菩萨在生死烦恼中出生,而不为生死烦恼所干扰。佛教有宝伞、双鱼、宝瓶、莲花、白螺、如意、宝幢、金轮八种吉祥宝物,释迦牟尼把莲花放在最崇高的位置。由于莲花在佛教上的神圣意义,佛经中把佛教圣花称为“莲花”,把佛国称为“莲界”,把袈裟称为“莲服”,把和尚行法手印称为“莲蕖华合掌”,甚至把佛祖释迦牟尼称为“莲花王子”。莲是百花中唯一能花、果(藕)、种子(莲子)并存的。象征我佛“法身、报身、应身”“三身”同驻。

在佛教哲学体系中,莲花是至关重要的象征物。莲花生长的泥塘,象征未开化人类所处的混沌之中。泥塘同时代表着生与重生之转轮。当花茎出水面,此时生出的莲花象征佛教的核心思想:人类通过提升自己,可以超越较低本性。当花苞于手面徐徐绽放,这一幕被视作纯洁的象征,而盛开的莲花,则代表人类已经得到启迪和教化。

与此同时,莲花意象也象征着高洁的人格内涵。周敦颐在名篇《爱莲说》中也表达了自己对荷花的喜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具有”花中君子”的美誉,从以上就可以看的出来各个时代的诗人都是以莲花自喻,学习莲花本身的高贵品质。另外,从大诗人李白的诗句中也能看出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都表明了荷花的自然之美。荷花的象征意义也很多最主要的就是:清廉。青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荷花,即“清廉”之意也有谐音,就是因为这个也被比作做官清廉,不与世人同流合污。例如,一幅由青莲和白鹭构成的“一路清廉”图,就被很多仕途的官员放在自己的书房,来告诫自己要像荷花一样清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荷花更代表吉祥,在其它的传统文化中荷花也被很多地方作为吉祥的象征。

采莲曲白居易范文6

村子宁静祥和,还沉浸在午后小憩的悠闲里。

顶着炎炎烈日,我们走进了钢城区辛庄镇赵家泉村,在村人的指点下,我们沿着一条弯曲的羊肠小道,跨越沟沟坎坎,穿越一片低矮的玉米地和花生地,走进了它的怀抱。

这里,是春秋战国时期牟子国古都城的遗址。

莱芜素有“嬴牟大地”之称,史料载:“嬴牟之疆,索泗汶交流,籍岱沂为屏垣,千嶂夹峙。”

悠悠上古,厥初生民。远古时期,就有东夷部落在此躬耕稼穑,安居乐业。然而,人类文明的进程往往会在人的贪欲和浅薄面前驻足。战国时期,风云突变,诸国卷入战火,在战乱中,这些小国,或新生,或衰落,这片土地也没能幸免。纷纷战国,漠漠衰周。嬴国,因反周朝,被周朝东征军所灭。牟子国,在鲁国被楚国所灭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48年灭亡。

逸虬绕云,奔鲸骇流。千亩良田变成了陈兵之地,一时战马嘶鸣,旌旗猎猎,无数将士在这里抚剑风迈,显兹武功。古老沧桑的厚土下,埋葬了无数英雄的尸骨、铮亮的箭簇和一个个躁动激昂的灵魂。千百年间,金戈铁马的铿锵之声和刀光剑影都凝固在眼前这堵衰败破落的土墙里。曾经高大坚固的城墙,在经历了一场场腥风血雨的洗礼之后,变得苍凉、幽静、肃杀。如今,它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苟延残喘地趴伏在这片绿地里,以一种无奈凄婉的低调姿态,叹息着,向后人诉说着古国曾经的辉煌。

它曾经是骄傲的。牟国有两三千年的建国历史,“邾人牟人葛人来朝。”被载入《春秋•桓十五年》,鲁桓公十五年,即公元前697年。《汉书•地理志》:“泰山郡有牟县,即春秋牟国。”明《嘉靖莱芜县志》载:“牟城在县东二十里。”千百年来,牟族人跨越了历朝历代,傍依着美丽的汶河河畔,就在这“南索泗水,北至龟山”一广阔疆域中繁衍生息。

据村里八十五岁高龄的老人赵功朝讲,当年的牟子国古城是建在一片高台地上,北西临汶河,东南接平地,占地五百多亩,城墙高八至十二米,底宽十米,顶宽五米,墙顶可以跑马,城墙上架满笨重的五子炮,壁垒森严,保一方平安。原城墙有东、南和西北三个城门楼。如今,城门楼已无迹可寻,城墙也仅剩眼前这一截二米多高、几十米长的土围子了。围墙上荒草摇曳、藤蔓倒悬。扒开草丛,可见它那残缺的躯体上,墙皮斑驳陆离,城墙断面里那乳白色的沙粒土质与耕地中的黑褐色土质截然不同。有人说城墙是用齐国国都临淄烧制陶瓮的粘土与当地的黑土掺和一起筑成,也有人说是用河中的淤泥、沙、干子土等筑成。在残破的墙体里,我们找到了几块青灰色的墙砖和不知哪朝哪代的碎瓦残片。沉甸甸的古老墙砖,沾着千年的泥土,氤氲濡湿,散发着醇厚浓郁的历史气息。

历史,是时光老人留给人类的记忆,历经岁月的漂洗,历经千百年的沉淀,或已褪色模糊,甚至湮灭,但总会残留下吉光片羽,引人追寻,令人遐想,令人沉思。站在这残垣断壁下,触抚着各个朝代的战火在它身上留下的累累伤痕,我们浮想联翩,唏嘘不已。

远古的战火狼烟洗劫过它。

土匪的大刀长矛刺伤过它。

的子弹洞穿过它。

革命烈士的鲜血浸染过它。

的浩劫摧残过它。

它历经磨难,残败没落,但它依然挺立着,在嬴牟大地上,它已经成为一种象征。

历史在延续,时代在变迁。历史的车轮,碾过商周秦汉,碾过唐宋,碾过元明清,驶入二十一世纪。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古城在新时代的和煦春风的召唤下,正慢慢苏醒。春风从东来,好雨与之俱,润物无声,惠和千里。不知不觉间,几百个蔬菜大棚从它脚下竖起来,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一个充满希望的新钢城正在它眼前悄然兴盛。

古老的城墙,见证着古国的衰落也见证着新城的崛起,见证着野蛮也见证着文明。

离开赵家泉村,我们沿着逶迤的山路攀登上了盘踞在村外的虬龙山。虬龙山连绵几十里,山峦起伏,势若游龙,顶平坡缓,绿草如茵。站在山巅处,放眼四望辛庄古镇,旧貌换新颜,簇新的楼宇和平坦的街道掩映在一片苍翠之中,一派生机盎然。那堵古老的土墙,披着一身的翠绿,仿佛也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古老的牟国大地,在新时代的和风细雨的滋润下,正走向新的征程。

好想找个人陪我散步(外一章)

文婧

身着丝织大红旗袍,撑一把古色古香的花折伞,扮作江南淑女的模样,踩着青灰色的石板,用黑色高跟鞋嘎登嘎登地丈量悠悠长长的小巷……难道这就是梦回无数次的江南?

“烟花三月下江南,雨如美酒柳如烟。”我把江南写进了我的歌《梦回江南》:“一叶乌篷船,载我回江南,船儿摇过杨柳岸,门前桃红一点点。啊,梦回江南……”瞧这水灵灵的江南,一步一诗,两步一画;小桥流水,花格小楼;浓妆淡抹,无不撩人心弦。游走在云山雾海之中,非仙似仙,怎不恋江南?

逗留江南的短短几天,独自细数脚下的青石板,远望着盈盈一水间的乌篷船,好想找个人陪我散步,慢慢陪着我走……任吴侬软语如清风细雨,似涓涓细流;特色小吃如满汉全席,似宫廷盛宴;琴棋书画如金银珠宝,似玛瑙翡翠;温馨我多愁善感的江南,如诗如画的江南,梦里梦外的江南。

妩媚的夏天,总是赋予江南诗情画意般的浪漫。那飞来飞去的红蜻蜓,是画家笔下的贵客,它娴熟地擦过荷花粉红的脸颊,一路偷笑着越飞越远。

采莲少女,粉衣绿裙,如花似玉,貌若仙子。划着小船,唱着采莲曲,荷塘里若隐若现……那粉荷嫩面,那碧叶绿裙,一遮一藏,一躲一闪,真是脸如花,花如脸;叶如裙,裙如叶,融汇成了一幅流动的画卷。我心悠然,不自觉地吟诵起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诵读这样的诗句,优美的意境翩然而至,恍若眼前映。

烟雨朦胧,琼楼玉宇,出水芙蓉,荷塘漫舞。小荷才露尖尖角,那亮晶晶的露珠,滚动在碧绿色的莲叶上,俨若无数把绿色的小伞,缀满了晶莹透亮的水晶。

采莲小船,划到荷塘深处,采莲少女偶遇俊朗少年。欲言又止,含羞低眉,谁料戴在头上的斗笠、如蜻蜓点水落入了池塘,少年一见,纵身一跳,潜入池中,快速地游向斗笠……不一会儿,少年用嘴衔着湿漉漉的斗笠,径直游到采莲小船,送给了花容娇羞的少女。然后,如鲤鱼翻身,跃上自己的小船,含笑挥手,渐行渐远……“菱叶萦波荷风,藕花深处小舟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诗魔”白居易大概也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吧,否则,他怎么就给世人留下了这样一首动情的《采莲曲》来呢?

穿行在幽静的小巷里,独享这天堂人间,未免太奢侈了点,好想找个人陪我散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踏着夜色,月光如水。真想“舀一勺月光,煮一壶龙井。饮一杯香醇,品一盘点心。”让愚笨的脑瓜变得聪明一点,让倦怠的目光变得清亮一点,让沉重的脚步再迈得矫健一点……听,邻家阿妹的琵琶,又轻轻地弹起了《春江花月夜》……

春的爱恋

携着夏的浪漫,穿过秋的河堤,走过冬季白雪皑皑的山岗,我来看你,来看我曾经在梦里无数次相遇过的你。

远远地,你乘着歌声的翅膀来了,踏着《知音》的旋律,我听见了你轻轻地脚步声,还有你那柔柔的笑语。渐渐地,你近了,我看清了你的容颜,还有你那素洁的裙衣。你是那么的飘逸,好像天使飘落到了人世。

《知音》的旋律流进了心底,我怀着万分的惊喜,一步步地走近你。你羞涩的望着我,绽开了满脸的笑意。伴着音乐的旋律,你我敞开了心扉,谈天说地话人生,好像有说不完的话题……随着时光的流逝,你我暗生情愫成了知音。终于有一天,你在一片皎洁的月色中,如一只美丽蝴蝶,扑进了我的怀里。我抚摸着你如瀑的发丝,仿佛听到了你心跳的呼吸,领悟了《知音》的奥秘。你我是如此的自然,如此的和谐,好象前世,我们就已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