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基与基础工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基与基础工程范文1
场地位于昆明呈贡新城行政中心东北侧,属洪积台地地貌。场地原为一个浑圆低丘,地形略有起伏,最大相对高差9.26m。根据地勘报告,场地属于中软场地土,Ⅲ类场地,勘察钻孔控制深度范围内,按场地地基土成因类型、岩性与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划分为5个单元层、16个亚层,其间展布11个层间透镜体(见表1)。
2基础选型
本工程±0.00相当于绝对标高1925.30m,地下室基础埋深在-6.90m~-7.60m之间,因上部结构楼层及荷载差异较大,且多高层之间以纯地下室及下沉式花园衔接,如果在多高层间设置沉降缝,将大大影响建筑功能的使用,因此在不设置沉降缝的情况下,通过合理调整基础形式,达到减小两部分之间的沉降差异以满足规范要求[2],是基础设计的重点。结合上部结构布置,荷载分布情况及土层情况,高层部分采用桩基,多层部分采用天然地基,多层部分以④2层粘土及④3层粘土层作为基础持力层,高层部分以⑤7层粉质粘土及⑤8层粉土作为高层部分的桩端持力层,该两层土均为密实的中等压缩性土,强度较高,厚度较大,是较为理想的桩端持力层。桩型选择高强混凝土预应力管桩,桩长为35m,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为3800kN。由于本场地地基不均匀,桩基摩擦段及持力层、下卧层段夹较多的透镜状土体,各土层空间分布、厚度变化较大,容易导致不同部位同等长度的桩承载力存在较大差异,各基桩沉降量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为减小多高层间的沉降差异,基础和桩基设计采取变刚度调平设计[3],具体措施有:加大高层部分基础刚度,选用厚板筏基,底板厚度取为1500mm,跨高比不小于1/5;对于高层部分应力较大部位及多高层衔接部位采取适当增加桩数等措施强化桩基刚度;多层部分基础适当弱化,采用梁板式筏板基础;厚板与梁板筏基衔接部分通过逐步渐变式处理的方式(见图2),减小因刚度变化引起的应力集中;在底板变化处设置沉降后浇带,并要求待高层部分结构封顶后,根据沉降实测值判断多高层基础的沉降是否稳定,且沉降差满足要求后方可封闭;桩基设计时通过对上部结构—筏板基础(承台)—桩—同工作进行分析。
3沉降分析
基础分析选用PKPM系列的JCCAD软件,按单向压缩分层总和法进行桩筏有限元计算,计算时将多高层的基础、高层部分的桩基及下沉式花园处的独立基础建于同一个模型下,筏板有限元的网格划分以结构构件(墙、梁、板带)的网格线及桩位为依据,桩顶与筏板按铰接,沉降计算经验系数取1.0。准永久荷载下的基础沉降分布如图3所示,呈现内大外小的形态,多高层衔接部分沉降差也控制在规范要求的容许值内。
4沉降观测数据分析
本工程的沉降观测期从2011年10月~2013年10月为期2年,按照《建筑变形测量规范》[4]的要求,沉降观测点布置于建筑物的角部、核心筒等荷载分布较大处,特别是多高层衔接部分,高层部分共布置了20个观测点,多层部分共布置了55个观测点。沉降观测数据表明(见图4,图5):高层部分最大沉降出现在核心筒下,整个高层部分的累计沉降值在19mm~24mm之间,沉降差异较小,多层部分整体沉降较为均匀,累计沉降值在11mm~14mm之间。2013年4月~2013年10月高层部分的日均沉降量为0.02mm,多层部分的日均沉降量为0.01mm,已达到沉降稳定的要求。沉降观测数据表明,基础的总沉降量及多高层间的差异沉降均满足规范[3]要求,进一步验证了基础方案的合理性。
5结语
地基与基础工程范文2
关键词:施工现场管理工程项目
前言
工程现场是施工人员施工创造的一个最主要的场所,这里是施工人员从事建筑施工活动的主要阵地。在施工现场管理地基与基础工程的施工是一项非常细致和关系重大的工作,它将会在最大的的基础上将建筑的结构的优化,并且让建筑的美感更强烈,是一项能够保证全部建筑工程施工的有效的手段和重要的依据。除此之外地基和基础工程施工的现场管理还将监理人员的工作和施工管理人员的工作融合发展成为一项综合的工作。
它加强了建筑施工的现场管理,保证了整个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质量水平,为企业降低成本从而获得最大的效益提供了保障,同时可以将整个工程项目的整体效益提升,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将社会的整体环境提升了很多,所以地基和基础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是非常有意义的一项工程项目,能很大的提升企业、社会的形象,为社会的稳定和谐创造了合适的条件。但是如果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不严格,导致了整个工程项目工作的混乱,管理效果不能令人满意的现象已经成为了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所以对地基和基础工程的现场管理已经成为了现在建筑行业的一种大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施工现场管理的基本原则
对于施工现场的管理,在很大的一方面是要将企业中的安全规划和指导工作等组织实施,在此同时,还能够确保在企业的生产工作中保证很好的状态以保持良好的生产工作。施工现场管理的内容,大体可归纳为组织管理,场地与设施管理,工程人员的施工控制和施工的技术管理四个方面,对生产中的各个方面和其状态,进行具体的管理与控制。为有效的生产因素的状态控制好,实施管理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各种管理,科学的、合理的管理建筑施工,使工程项目的施工有满足企业发展目标和经营利润的战略要求。
2.1施工现场管理科学合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应当严格的按照科学事实去执行施工,也就是说,施工现场管理的指导思想、组织模式、工作方法和手段都应该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讲究科学管理。例如,在施工现场中的工人们的施工技术方面是否存在问题;材料的使用是否符合各项标准;施工现场人员和各种装备器械的安排是否没有问题;人对于施工中的施工人员的施工热情是否能够充分大的调动。要想在根本上去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认真的研究现代化的管理和科学管理等方面的方式方法的解决:工程工程、、计算机的基础计划技术、价值工程、库存论和行为科学等。因此,地基与基础工程的施工现场管理科学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2.2施工现场管理规范化
对于地基与基础工程的现场施工管理必须要遵循的原则就是施工现场的规范化管理。在施工现场的施工管理是一项复杂且参与人员众多的劳动,它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协作且应当巨额本多工种的立体交叉的施工作业等能力,所以这就要求其应当要规范、有序。为了保证这个工程的顺利进行和其质量安全,应当要求施工者要服从管理人员的工作共同协作、齐心的完成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除此之外还应当严格的按照施工规定和其流程、方法,按照规定的作业方式质量的标准以及建筑施工中的规章制度去办事。所以对于在地基与基础工程的施工现场中的复杂的工作要严格的按照科学的规定和安排,严格按照规范的科学施工方法去制定标准的且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法和流程,从而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坚持规范化管理有利于培养人们“大生产”的思维习惯;有利于提高现场的生产效率和管理工作效率;有利于建立正常的生产和工作秩序
2.3施工现场管理经济效益
施工现场管理要树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向施工现场管理要效益。因为现场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和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转,都要通过施工现场管理才能实现,现场管理混乱就难以保证高质量和高效率。一般来说,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是一致的,狠抓施工现场管理标准化,就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这已为很多先进企业的实践所证实。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优化与完善
建筑施工企业要对地基和基础工程的现场管理进行优化和完善,在优化和完善之前第一步应当要做好管理方案的基础编制工作对其整个地基和基础工程现场管理的工作进行一个整体的规划和安排,其次应当要对管理方案中的管理工作的具体的工作责任做好确认,确保工作的有序进行,最好应当在此基础上做好对现场材料和相关施工资料的管理工作,这样才能够保证整个地基和基础工程的现场管理的优化和完善,从而保证建筑公司的最大效益,保证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
3.1整体管理规划和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现场的管理方案是建筑施工组织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施工的现场管理应当要做好一个完善的方案,这个施工方案要严格的按照施工图纸和施工方案以及施工标准与制度来进行确定。施工组织设计是用以指导施工准备乃至施工全过程的技术经济文件,其内容视工程的性质、规模、结构、施工复杂程度、工期要求和建设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不同而不同,一份好的施工组织设计能指导项目部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最低投入满足合同要求。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至关重要,采用的施工方案不同,所需的费用也不同,甚至相差很大,因此,在施工前应组织包括技术、质量、施工、机械、材料、劳力等相关人员,共同研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在施工过程中针对工程实际情况编制相应的施工方案,反复斟酌,优化方案,更为重要的是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所选择的施工设计或施工方案组织实施。
3.2对管理职责进行准确安排
对于地基与基础工程的管理工作要严格的落实管理制度对各个岗位的管理职责要正确的安排,这样才能保证在建筑施工现场中的管理有效、有序的开展和实施,从而对建筑工程的顺利施工提供基础保障。在建筑工程中的各个岗位人员中,普遍存在着素质不同等问题,他们之间的管理能力也是参差不齐,所以在这些人中就难免存在着责任心不强,管理财务上不认真不严格,这些都会造成企业的财务资金流失严重,导致工程的成本高于预算降低公司的利润。同时,项目管理人员经济观念不强,在项目内部,搞技术的只负责分工技术和质量,搞施工的只负责施工生产和工程进度,搞材料的只负责材料的进场点验工作,表面上职责分工明确,各尽其职,但实际上当合同价款确定后,唯有成本管理才是增效的有效途径,而这些分工却不约而同地回避了成本管理这一核心。因此积极推行项目经济责任制,不断完善项目内部的岗位责任制,树立全员经济意识,建立起一套责权利相结合的项目成本管理制度,对于加强成本、降低造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3加强对施工材料的管理
建筑工程中材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它在整个建筑环节中占着很大的一部分,如果能对建筑材料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保障材料高效、有序的利用,那么就会对工程的造价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地基与基础工程中对工程所需要材料来源进行调查并且对可能的供货信息进行筛选,尽可能的的作为施工单位寻找货和价的最佳结合点,并且要在预计算设计中对所需要的材料的数量和设备的数量进行正确的计算做好需求计划。在施工中做好旬、月计划,要充分考虑资金的合理运转和现场场地实际情况以及工程进度需要,合理安排施工所需机械的进退场,对于材料的保管更要做好必需的管理措施,以免出现如水泥在保管中因违规堆放出现受潮及底层结块、钢筋未垫好而出现锈蚀导致不能使用等现象。制定合理的材料采购、保管制度,提高采购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尽可能的对材料进行筛选,购买性价比最的材料,在不影响工程质量的同时又保证了企业的利润。
3.4严格对资料的管理
在建筑施工中,对施工资料的管理是绝对不容忽视的。每一个建筑的验收都必须要有竣工资料这一项,否则就会被认为是不合格工程,竣工资料包含的材料如合格证、检验报告、竣工图、验收报告、设计变更、测量记录、隐蔽工程验收单、有关技术参数测定验收单、工作联系函、工程签证等等,这些都说明对施工资料的严格管理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4结语
对建筑施工的企业来说,加强地基和基础工程现场施工的管理工作是非常必要的,这些管理工作不仅能够有效的对施工成本进行控制,还可以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提供基础保障,为提高施工效率,保障工程的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于地基和基础工程现场施工的现场管理是一项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是未来发展的大趋。
参考文献
地基与基础工程范文3
【关键词】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变形分析;加固
0.序言
建筑工程地基处理需要一个逐步改善的过程,主要从建筑工程中的地基抗渗漏能力和地基承载能力这两方面来进行改善,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技术,目的就是改善地基条件,实现建筑地基的稳固。建筑地基的处理以及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同整个建筑工程安全质量息息相关,必须正确处理建筑地基的基础质量,防止建筑地基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时,注意建筑工程中桩基的设置和深基础的建造,防止建筑工程中问题事故的发生,避免可能出现的倒塌、倾斜等,也能够更好的保证建筑工程的上部建筑结构,确保建筑地基的长久性,彰显探讨建筑施工的技术意义。
1.建筑地基基础变形的原因分析
地质条件是影响建筑地基基础变形的主要原因之一,地基基础容易发生沉降,尤其是在竣工后,发生沉降的范围过大,超出了建筑结构构架的许可范围,就会自然的损坏建筑结构物。建筑地基多数是在软土中,软土变形的过程比较缓慢,在建筑施工的一定时间范围内,还不会给建筑物带来严重的影响,所以,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引起施工上的注意。因此,这给建筑施工完成后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在建筑竣工后,建筑物会逐渐暴露出问题,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利用淤泥层的变形规律十分重要,从物理学上来讲,影响淤泥的力学性质的因素中天然水含量、孔隙比、渗透系数以及压缩系数要达标,如果淤泥层的压缩性不够,就会导致渗透性变差,在这两种因素的影响下,会导致淤泥层沉降的可能性加大,而且沉降的速度不会很明显。根据地基基础沉降速度,要相应的采取措施,避免建筑结构物的工程质量问题的发生。
建筑工程中的承重墙体地基要依据地基性质来,若是采用粉喷桩基础,就要求粉喷桩在打穿淤泥层的情况下,进入砂质粘土层,如果忽视地质的勘察,让基础桩成为没有打穿淤泥层的悬桩,就会使地桩成为问题桩。打穿淤泥层必须按照设计要求来实施,要求具有一定的地基承载力。若发生差异沉降,那就是存在严重问题,按照设计要求,桩基通过淤泥层进入强风化才层,沉降就是因为桩本身的压缩以及桩端头下持力土层的压缩变形。淤泥层中的悬桩的沉降也会因此产生压缩变形。根据淤泥层压缩性大和层土厚的特性,导致桩的沉降量也会变大,较大的沉降差异会使墙体逐渐裂开。
建筑工程中,桩基较好则发生的沉降很小,建筑地基的土面发生沉降,是由于淤泥层的压缩变形所致,地梁和地面之间的沉降差异明显,地面结构位于地梁和地面之上,发生沉降会使地面结构层首先发生变化,当沉降到一定程度时,地面结构就会逐渐开裂。
2.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变形处理的方式
地基是最后承载所有建筑物的荷载的,建筑物的特性决定所有的建筑物的上部结构强度高,但是,地基的性质确实强度低以及压缩性较大,因此建筑工程的地基很容易就发生变形沉降。要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和使用的长期性,就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加固方法对变形地基加以处理。
建筑工程地基有两种,主要是基础工程措施和岩土加固这两种,工程建设过程中,若一般工程对改变地基性质无效,就需要借助基础工程的措施,也有的建筑工程需要对岩土措施和地基两者进行同时加固,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改善建筑工程的地基性质。天然地基是不需要对地基性质进行改变的,是直接就能够满足建筑要求的地基;人工地基则是已经经人工加固后的地基。在建筑工程中,受制约的因素很多,建筑工程的地基问题就是重点问题,要选择科学的地基处理方法来满足建筑工程的需要,这对建筑工程人员来说是巨大挑战。
在地基处理方法中,挖出天然的弱土层地基部分,分层次换填材料,要求填补的材料具有低压缩性、高强度性,填补的砂石、灰土等具有抗腐蚀性,然后在夯实材料,夯实后成为建筑工程中的地基垫层,这样的一种地基处理方法称之为换填垫层法。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不均匀地基,作用在于浅层处理膨胀土、季节性冻土和淤泥土质等。建筑工程中经常用到的就是砂垫层,材料砂一般是中砂或者是粗砂,不能选择细沙,进行配比时要按照相关要求来,地基的砂垫层采用的则是使用推土机配合摊铺,摊铺过程中注意均匀摊铺,不能采取较大集中的荷载作用摊铺。
强夯法就是在建筑工程中,利用起重机器的夯实能,将大吨位的夯锤上升到七到三十米的高度,自由落体,夯打地基,缩小建筑工程的地基密度,稳固地基。被夯实过的地基表面比地基内部坚硬,能够提高建筑工程地基表面的承载力。这样的夯实法主要使用于处理的地基特性是碎砂石和低饱和度的粘性土和粉土等,目的是降低地基土的压缩性,增强地基土的强度,改善地基抗震能力和液化能力。
挤密桩法是地基的处理方法之一,处理对象是处于地下水位之上的黄土、素土等,建筑施工时,根据设计好的方案安插孔桩,将事先备好的材料分别填孔,然后进行夯实,达到设计要求。挤密桩法形式多样,有灰土挤密桩法、土挤密桩法等,用于提高建筑地基承载能力,增强水的稳定性的主要是灰土挤密桩法;土挤密桩法就是在建筑工程中,消除建筑地基的湿陷性。
采用砂石桩法处理地基的条件是在建筑工程中,地基变形和承载能力要求较高的情况下,砂石桩法的作用在于能够增强地基的抗剪度和密实度,促使建筑工程的地基变均匀、密实,软土地基使用砂石桩法,挤密效果较差,主要是采用置换,若流塑地基土饱和,前期的预压处理恰当,也可以达到效果。地基是砂土和杂填土等就主要是采用砂石桩法,建筑地基的承载力会有所提高,建筑工程地基的压缩性会相应降低,液化地基能够被处理,。将粘土地基用砂石桩法来置换,使粘土地基和砂石桩融合,形成复合地基,实现地基的加固,提高建筑工程的地基承载力。
3.结论
我国建筑行业今年来虽然在科技的促进下突飞猛进,但是也受地质因素的影响,在广阔的中国土地上,存在很多软土地基,这就是对建筑行业的考验,需要建筑工程的技术人员针对软土地基做出处理。建筑工程面临巨大的地质环境挑战在建筑行业发展的同时,有针对性的技术方法也在不断涌现,本文就是针对建筑工程的地基变形做出了原因分析,然后就加固地基的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处理地基变形进行的处理原理分析,介绍了几种地基的处理方法,如夯实法,挤密桩法和砂石法等等。
【参考文献】
[1]赵彩飞.某高层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的研究及FLAC3D软件对加固方案的模拟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2.
[2]陈卫.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的地基基础设计方法体系及实用软件研究[D].同济大学,2006.
[3]王雪浪.大厚度湿陷性黄土湿陷变形机理、地基处理及试验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2.
地基与基础工程范文4
关键词:高职;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课程改革;建筑工程技术;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042-02
课程改革与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理论教学应依据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不需要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需注重其针对性和实用性。《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整合课程,体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就业岗位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原则,按照建筑工程实际施工过程,将原有《土力学》、《地基基础》、《施工技术》等课程内容进行重组、整合,并增加“四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的管理模式)内容,使得课程开发紧紧围绕职业性和实用性并反映现代科技水平和职业岗位需求。
课程实现“工作过程”模块化教学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课程打破传统的先土力学基础知识、后地基基础施工的课程安排,围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岗位“施工员岗位”的能力需要,按工作过程系统化要求重新整合教学模块。
本课程的“模块化”教学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课程教学就以身边某建筑工程的地基基础施工这一综合项目为主线展开,涵盖岩土的工程分类和鉴别、地基勘察、土方工程施工等7个项目,各项目下设具体的子项目,如土方工程量计算及土方调配、基坑降水方案设计、桩基检测与验收等。各个子项目的具体实施需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土方调配子项目需要学生分组确定挖、填方区土方的数量和调配方向,编制出土方调配表,从而实现土方机械和运输车辆效率的充分发挥,达到缩短工期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在训练学生土方调配能力时,需要数学计算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绘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作为支撑,经过反复训练后,学生可以掌握各单项能力,再经串联、并联、融合后可以逐渐形成综合能力。
调整教学组织方式,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
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配合 打破传统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三个中心的教学模式,努力按 “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授课,突出学生的能力本位。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分实验、校内实训、校外实习三部分,在教学中以实验教学为先导,让学生先通过实验将认识由感性高度上升到理性高度,进而顺理成章引出理论部分;而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紧随理论教学穿行,使学生及时训练、分步巩固、加强应用。
为学生构建立体化的学习环境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工程案例、工程场景、原理模型和实验的模拟动画;通过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工程实训环境,并在课外向学生开放实验室;通过共享教学项目的视频、重难点解析、学生自测题等课程资源并安排课程指导教师在线答疑。使理论巩固与实践能力提升齐头并进,为学生学习构建一个课内课外结合的立体化学习环境。
工程案例导入 以学生为主体 原先本课程的土力学部分理论繁多、内容的连贯性相对较差,但理论知识多与解决实际问题有关。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中,采用工程案例导入教学主题、学生参与案例讨论、教师引入土力学理论、再转入理论应用的课堂模式。教学中强调基本原理、弱化公式推理,最后重心落在工程应用上,培养学生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工程计算和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例如,引入意大利“比萨斜塔”案例,让学生思考并讨论:(1)为什么斜塔会“斜”,分析可能的原因。(2)如果你是一名项目经理,将对斜塔进行怎样的地基处理?(3)如果你是一名工程师,将对斜塔进行怎样的地基处理?在此过程中通过引入某基坑坍塌事故的照片、技术资料等让学生分析原因和提交解决办法。通过一个个工程案例导入有关地基与基础的问题,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引入理论,最后结合实际工程加以应用,通过教学实践,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辅助”的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突出实验和实训的地位
本课程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对原有实验项目进行了改革与调整,减少和压缩验证性的实验,增加与生产实际联系密切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并将学生职业资格培训的相关内容融入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顺利获取施工员、材料员、监理员和质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奠定基础。
实验项目 要求学生分组完成下列实验项目:(1)采用环刀法测定土的密度;(2)采用烘干法测定含水率;(3)采用液、塑限联合测定法测定液、塑限;(4)筛分实验;(5)采用直接剪切仪测定抗剪强度指标——内摩擦角和粘聚力(快剪条件下);(6)采用固结仪测定固结度指标。完成上述实验项目是为了进行土的工程分类,让学生制作出简单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校内实训 为了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本课程安排4周时间实训,教师带领学生分组形成某简单框架结构或砖混结构的基础施工资料及完成相应的技术实操。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我们必须教授的事物”。设置的仿真式实训项目安排及训练成果如表1所示。只要教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环境、充足的资料、耐心的指导,任何水平的学生都会有能力的提高。通过近一年的实践,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
校外实习 校外实习是学生提高并巩固能力的良好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在教师的带领指导下,进入有关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建筑工程浅基础、深基础施工的实地调研学习;(2)邀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学校进行基础施工的专题讲座,便于交流教学;(3)将学生分组在学校的合作企业进行基础工程施工的专项实训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习报告。
课程改革无定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需要职业教育工作者不断尝试、探索、总结和提高。我们应转变教育观念、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课程教学模式以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雷云涛.高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5(4):27-32.
[3]宁亚瑜,孟凡静.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09(5):9-10.
地基与基础工程范文5
关键词:建筑 工程地基 基础现场 施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191-01
施工人员主要工作都是在建筑施工现场进行,因此工程现场是实现和创造工程价值的重要基地,所以必须对施工现场的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是一项细致且具体性的工作,只有在有效的管理制度下才能够保障建筑工程有条不紊的进行。
1 工程地基与基础现场施工中常见的问题
1.1 对地基不进行仔细认真的勘测
在进行设计地基基础的前期阶段,需对相应的地基进行研究和勘察工作,唯有对地基进行仔细认真的研究和勘测之后,才能为工程设计提供有关地质、承载压力情况、水位的高低、土层分布情况、是否有局部异常情况等基础资料。但是我国近些年来有很多建筑工程设计队伍在没有对地基进行仔细的勘测的情况下,就擅自设计基地,最终导致工程隐患,返工浪费情况也比较严重。比如我国某城市水泥厂就采用定型图,建立了两座高度为11.5 m和直径为6 m的生料基地,建筑不就后便因为地基承载能力太弱,最终沉陷且倒塌,如果在施工之前对地基情况进行仔细的勘测,类似这样的情况发生率将大大降低。
1.2 在设计基础前期不调查、不计算
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中重要的指标就是地基的承载力。万丈高楼平地起,打牢地基是非常关键的一步。而地基的建设必须要有科学依据,地基施工之前,首先要确定基础底面的尺寸,这一尺寸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地基的位置、土质、地基的深度及承重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基础底面应力和地基土变形值在地基土的容许承载力和容许变形值的范围内,因而才能保证建筑物上部结构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在我国近几年以来,有些建筑物的基础设计在建设之前并没有经过计算和设计,在出现严重的问题之后才知道是基础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不够。
1.3 地基基础施工缺少有效措施
进行地基基础施工应该防止在雨季季节进行,不得以在雨季施工时,需采用相应的措施,避免地面的雨水流入地基中,对于已流入地基中的雨水要做到及时排除,不然地基遇到雨水浸透后特别容易引起质量事故的问题。比如:某一个厂房是檐高为25 m的钢筋框架结构,其地基是在湿陷性比较严重的黄土层上进行建设的。其原设计人员要求对地基重新进行锤击,以使其表面夯实,来降低透水性和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但是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却仅仅在柱子下面增加了一些混疑土来作为垫层。在地基基础施工过程中,没有任何防水和排水方法,导致地基多次被雨水浸泡,填土时也没有进行分层夯实。每次试车过后,又将生产中大量的脏水浸泡到地基中,最终导致塌陷,厂房不久后就出现下沉,其墙体和地面都出现大量裂缝,其最大的裂缝宽度竟然达到42 mm,加固返修费就将近花费了30多万元。
1.4 不进行有效规范的施工
如果地基处理的不好,那么上部结构再牢固最终也会出现质量等问题。所以必须要选取质量方面优良的地基施工方式。不但测量和设计部门要做到谨慎对待,而且施工部门也要特别注意地基的施工质量问题。近些年来我国有些施工企业在进行施工时,不按照图纸进行施工,又不按照规范行为执行,私自粗制滥造和偷工减料。比如:某市油库工程设计,其设计是钢筋混合制作的,其桩长应该是10 m,设计强度等级应该是C30。但是施工单位却私自将桩长减少1.5 m,混凝土强度等级降低成C20,桩身也不配置钢筋,最终导致打桩时桩顶大部分被打烂。
1.5 盲目加层 导致地基失稳
近些年来,由于生产和生活用房的需求,大多数单位在征用土地比较困难的境况下,就采用了在已有的建筑物上不断加层的方法来增加经济效益。虽然这方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下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但是仍然有一些单位还在盲目的进行加层,因加层所导致的坍塌事故持续发生。比如:某县政府办公楼本来是二层小楼,没有经过任何研究和计算就无缘的增加两层。因为原先的地基基础已经没有承载力余额了,所以致使加层后建筑物外墙严重倾斜,内墙和外墙连接后便出现很多裂缝,其中最大一条裂缝宽度已达到15 mm,而且目前加层状况还在持续中。经过科学调查研究分析,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加层后地基的承载力与基础底面的压力严重超出设计值而产生。
2 建筑中工程地基与基础现场的施工管理措施
2.1 正确测量 对建筑物场地条件要做到充分了解
首先,应该做到在进行充分了解工程地质情况的基础上,来进行悉心的设计和施工。依据建筑物对地基的需求情况,进行不同的地基基础设计。地基和上部结构是一个大的有机整体,在设计中应做到充分的统一考虑和研究。要认真仔细分析地基变形情况,以及正确评估施工后的下沉情况。还要做到依照设计资料和施工规范要求做到精心施工。另外,还要根据对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做到每一项施工要求都在控制之中。
2.2 悉心计算 掌握建设中关键指标
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中最关键部分的就是地基的承载能力,各领域的地基承载能力的基础都是有一定限度的,一旦超出这个限度;必然会致使地基土整体滑动或者快速下沉,导致房屋严重受损或者坍塌,从而必然会带给工程很严重的灾难,这一问题,应急需引起建筑设计技术人员的高度注重。
2.3 材料质量方面应严格把关
采购建筑材料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所以在基础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严格把关材料、构件、设备等物资的质量,以便不断提高建设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材料使用前必须按照先检查后使用的原则,层层分解任务,确保责任到人,分工明确,出现相应的问题找相应负责的人,不但方便管理,而且也能大大提高施工质量。
2.4 科学施工 提高施工质量
技术人员和施工方案编制人员要彼此理解对方的职责,工作中应做到相互配合。制定有关现场管理的规章制度,加强对搅拌站和计量器具的管理工作,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操作和控制,所有的材料都要进行推重比,并且计量工作要做到十分精确,对需要试配的混凝土、砂浆等泥状物必须实行试配,融合在一起达到所需要的强度再确定调试比例进而施工。
2.5 防止质量通病问题的产生
在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做到避免发生质量通病问题,其基础轴线偏离、基础标高存在偏差、基础防潮层失效等一系列小问题,都是施工过程中常常遇见的问题。如果想要提高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那么就一定要防止这些质量通病问题的产生。
3 结语
总而言之,加强研究对工程地基和现场施工管理的工作,将变成建筑界发展刻不容缓需要讨论的重要问题,应该引起建筑施工企业的高度重视,并且不断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提升工程建设的质量。
参考文献
地基与基础工程范文6
关键词:水利水电 基础工程 地基处理
中图分类号:TV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b)-0041-02
我国经济的稳步前进带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进步,三峡工程等一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竣工势必为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提出新的课题。基础工程与地基处理技术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重点也是基础,关系着整个工程的顺利实施。因此必须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对其相关技术绝对不能马虎。
1 水利水电工程概述
水利水电工程是能源工程的一种,水利水电产生的电能属于可再生能源,因此水利水电工程也是一种环保工程,该工程所需要的技术和资金都比普通能源工程更高。因此,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可以说是我国经济和技术进步下的产物,是我国飞速发展的象征之一。
水利水电工程通常具有技术难度高、规模大、经济效益长远等特点,而技术是一切的根本。技术保障不仅关联到工程中众多子工程的施工建设,更直接影响未来的水利水电效益,只有灵活应用,努力创新,才能将高新技术有效注入到工程建设中去,令水利水电工程在未来发挥最大的作用。
2 国内水利水电基础工程与地基处理技术的现状
2.1 水利水电基础工程与地基处理技术发展状况
(1)全新的工程需求。
有需求才会有进步,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速度在这二十年来明显加快,工程数目的激增使得可选择的施工区域大大减少,许多工程被迫在复杂或不良的地质环境下施工。这些环境对基础工程和地基处理的技术要求非常之高,原有的技术很难达到,这种情况促使我们的技术人员加快了对新技术的开发与引进。
(2)更大的工程规模。
不同于旧式小型工程,一些超高型大坝与大型水电站在近些年开始投入建设。这些工程由于规模巨大,所以为了确保安全稳固和力学性能,对基础工程和地基处理的要求极高。
(3)更短的工期要求。
水利水电工程对工期有严格的要求,要求基础工程和地基处理能实现快速施工。举例来说,当在江河中筑造围堰对江河进行节流时,只有迅速构筑出防渗体系才能进行围堰内的干作业施工,当这类工程在长江、黄河等水流量极大的水系进行时,在快速施工方面的要求就更高了。
2.2 水利水电基础工程与地基处理技术存在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的基础工程和地基处理技术主要受外部地质条件影响,复杂恶劣的地质环境会形成不良地基,最终导致地基无法承重,引发严重后果。常见的不良地基问题主要有如下三种:
(1)抗滑结构面强度不足。
这种问题通常由恶劣的地质条件引起,当抗滑结构面强度不足时,其承压能力就会下降,相应的抗滑能力与地质稳定性之类的设计指标就难以满足,最终导致地基上的建筑物抗滑性和稳定性过低,不能满足施工要求。
(2)土质强度不足。
有些地基的土层土质相当松软,有些则是软硬分布不均,还有些强度薄弱的部分会在土层中突然出现,以上三种情况都会引起地基土层的强度不足,这种地基受到上部建筑物的重压会引发极其严重的不均匀沉降现象,导致建筑物的变形。
(3)渗水透水现象。
在地基结构松散的地形往往会有大量的渗水透水现象产生,这现象会使得工程最终的渗漏量大大超标。一般来说,砾石层与构造碎带等容易透水的地质环境比较容易出现这类问题。
3 水利水电基础工程与地基处理中的方法与措施
3.1 地基加固技术
(1)挖除置换。
在面对薄弱的软土层时,挖除这些软土,以无侵蚀材料(粗砂、石屑、水泥等)换填。
(2)排水固结。
通过人为施工的手段,在地基的内部做出垂直的排水道,这样一来外荷载的作用会完成排水与加压,令软基内的水排出,固化剩余固体部分。
(3)振动水冲。
这项措施需要使用专门的振动机械,利用这种机械在土层上打出振冲造孔,然后在这些振冲造孔中填入碎石,以这种方法对地基进行加固。
3.2 地基防渗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与水密切相关,水利工程建筑难免有渗透变形的危险,为了应对这种状况,通常采取高压喷射注浆或者建造防渗墙的方法来进行防渗处理。高压喷射注浆的过程是先用钻机钻入土层,然后通过特制喷嘴和喷射管道高压高速喷射水泥浆液,将射程内的土层击碎。防渗墙则是在透水地基外部的水下淤泥上打出圆孔,插入钢筋,然后浇筑混凝土建造的地下墙体。
4 方法与措施实施后的作用与效果
4.1 地基加固技术的作用与效果
(1)挖除置换。
通过将软土部分置换为硬质结构,使地基层的强度硬度获得了显著提升,不仅满足了施工标准,保障了工程质量,而且对防渗工作有良性影响。
(2)排水固结。
将软基内多余的水分排出,令剩余的固体部分硬化加固,这种技术手段能提高软基强度,有效控制软基导致的地基失衡与不均匀沉降现象。
(3)振动水冲。
这种技术的实施前提是地基具有足够的初始抗剪强度。因为采用碎石对整体结构进行了补强的缘故,所以能达到很高的力学性能。
4.2 地基防渗技术
高压喷射注浆可以令喷射出的水泥浆和冲破的土体相互混合,二者硬化后形成的固结体具有极高的强度和防渗性,而防渗墙的建造则等于为透水地基提供了额外的一层防渗保护。二者都能起到保护原地基的作用与效果。
5 水利水电建设项目中基础工程与地基处理技术的重要性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基础工程和地基处理的作用主要由三方面决定,分别是其自身的功能、所占的投资比重和在项目中的重要性。
在自身功能方面,基础工程和地基处理承担着满足多项工程技术需求的重任,这其中包括了对建筑物地基物理性能与力学性能的改善,对整体性能的补强,对防渗能力的提高等,这些功能都是工程整体建筑安全运行的保障。
在资金投入比率方面,无论是基础工程还是地基处理都需要极为庞大的资金注入,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原因:其一,这两种工程都需要在地下进行施工,因此需要专门的技术和专业的设备;其二,地基施工难度很高,施工环境危险,包括了露天、洞内、边坡、水下等各种危险系数极高的环境,因此必须使用安全设施以确保施工人员安全;其三,需要防备各种大型自然灾害引起的损失;其四,施工地域的地质条件往往很复杂,施工难度大,且难以确定施工方案。从以上四点可以看出,基础工程和地基处理不仅所需投资比率高,而且具有很高的风险性。
基础工程和地基处理的安全运行影响着水工建筑物的实际运行效率,甚至关乎其整体的安危,一旦基础工程出现缺陷导致无法发挥作用,水工建筑物甚至有可能整个损毁。因此,基础工程和地基处理在项目中是基础重点,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
6 水利水电基础工程与地基处理技术的展望
我国在水利水电的基础工程和地基处理技术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获得了相当的发展,但仍未可比拟国际先进水平,因此还是有相当大的成长和发展空间的。而成长的关键就在于技术,只有技术进步了,总体水平才能获得有效提升。
(1)探索和开拓技术新应用空间及使用范围。
不能把基础工程与地基处理技术当成单纯的水电工程建设,因为这项工程中同时牵扯到环境工程、矿业工程、石油工程等多个领域,具有很大的技术拓展空间。其中在环境上主要的问题有:第一,工程中工程垃圾的处理问题;第二,工程造成的空洞对石油和矿业开采安全的危害问题。这两项问题都可以学习国外已有的先进解决方案。第一个问题可以利用防渗墙与高喷灌浆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则可以使用充填灌浆的技术方法对地下的各处空缺进行填充,以防止在石油和矿产的开采过程中出现垮塌现象。
(2)开发工程与技术的新材料、新工艺与新设备。
积极学习国外已有的先进相关技术是快速获得进步的有效手段,比如:学习国外的TRD防渗墙技术,令软土地基施工中可以在原位将水泥连续搅拌成墙;学习国外的新型防渗墙接头技术,在新式插接式接头的材料上使用遇水即可膨胀的某种橡胶;学习新型的灌浆控制方法,利用计算机对灌浆进行设计与控制;学习新型的混凝土灌注桩制造技术,使用振冲器造孔来进行制成等等。这些新技术、新材料的学习和研发都是建立在旧有技术的基础上的,对整体工程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3)适应水利水电基础工程与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新要求。
水利水电工程目前越来越向大型化发展,施工条件相应地越来越复杂,因此施工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基础工程和地基处理技术都要向新的施工要求看齐。例如:坝基在整体性能、防渗性能、承载能力上都要具备更高的水准,这样才能适应超高大坝的工程需求;使用地下连续墙工艺来支撑锚锭结构并构筑围护体系用于防渗,这样才能实现特大型的跨桥梁施工;钢管桩与大型的钻孔灌注桩可以完成特大型跨海大桥的桥墩基础建设;要建造出抗侧向变形能力和承重能力更强的基础,才能满足超高速铁路在桥墩上的质量要求。这些新工程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工程质量要求都比以往的更高,只有开发相应的新技术、新工艺才能适应它们的建设。
另外,施工环境的日益严峻也成为不得不注意的问题,这一问题主要由过快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引起。城市化的高速进程大大缩小了可选择的施工空间,迫使许多工程不得不在地质条件相对恶劣的区域内进行。而工业化则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比如地下水抽取过多使得地面沉降,工业垃圾的堆积占用大量空间并污染土地等,这些都会对施工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为了克服这些难题,更先进的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
7 结语
水利水电工程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程建设规模大、耗资高、工期长,因此,作为工程顺利进行的前提基础工程和地基处理技术一定要进一步完善化。基础工程和地基处理技术的进步关系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整体水平,更进一步关乎我国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会绵延后世的重要工程技术。
参考文献
[1] 黄晶纯.水利水电工程中地基施工的新技术[J].科技创新导报,2009(27).
[2] 陶忠平.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不良地基基础处理方法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07(12).
[3] 李海波.试论水利水电基础工程施工技术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4).
[4] 张其斐.水利水电基础工程施工技术创新探讨[J].商品与质量 建筑与发展,2013(5).
[5] 夏可风.地基处理新技术在水电工程中的应用[J].水利水电施工,2012(3).
[6] 夏可风,赵存厚.地基与基础工程技术新进展[J].中国水利,2004(5).
[7] 张季超.地基处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