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商管理学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商管理学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范文1
就中国而言,培养对象即入学人员条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大学大专或本科毕业,具有相应年限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更多的管理知识,力求成为务实型、复合型和应用型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另一类则集中在大专或是本课选择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主要专业的人群。比如我现在的学生,他们高考时之所以选择该专业大部分是看中了工商管理专业每一类学科都会涉及,从而拥有广泛的就业面,这也算是为毕业之后做考虑。但是据我了解,这类学生虽然每一个科目都有涉猎,像会计、管理学、人力资源等等,但是他们并不是都精于每一科,相对每科专业毕业的学生他们还是处于弱势竞争状态。所以对各科的专业学习技能还需要加强。在国外,例如一些英联邦国家,他们的工商管理专业基本是设置在大学本科或以上的教育水平。也就是说,大部分人选择工商管理专业,都是直接攻读的是工商管理硕士,即我们通常所说的MBA学位。因为大部分攻读工商管理硕士的人都已经有一份不错的工作,相对于没有基础知识的普通学生,他们拥有更多的实践经验,可以把自己工作中的很多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对课题的研究与数据收集分析中。所以他们能够更好的接纳和运用高级的管理学的知识。或者说,还有少部分人为的只是拿到一个MBA的学位,这样可以便于在以后职业道路上使自己更有竞争力。
二、课程设置
工商管理作为一门涵盖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内部行为管理两大方面的学科门类,他的主体课程范围也就十分广泛,包括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市场营销、企业战略管理等等,其中经济学就被细分为微观、宏观、西方经济学三个方面。就国内的高校而言,因为需要学习的科目繁多,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学到的只是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在类似一些欧盟国家,他们是以修学分的形式来完成整个学业。举个例子,研究生毕业要求修满36个学分,每科4个学分,那么需要学生自己选择12门课去学习。这个选择当然会有专业的老师根据你的能力、时间安排和学科的难易程度为你提供方向性的意见,但是起码这个学起来自由度相对较高,程度由易到难,还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做调整,这也就会比国内高校广开课、门门修的效果要好。一般来讲,管理学、会计学、市场营销、企业战略管理、项目管理是作为主要科目,也就是必选科目,特别是项目管理,它按照难易程度可以被分为两个等级。就我的个人经历而言,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欧盟国家对工商管理专业课程选择的这种模式,首先,他会有一个难易程度的安排,可以先学到基础的东西再到深入的理解,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吸收知识。其次,以修学分的方式来学习更为灵活,学生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比如,比较轻松的课程可以选在同一个学期修完,较难的一点的或者自己比较有兴趣的可以单独用一个学期来修完,当然也会有一定的年限,一般是本科3年内、硕士2年内修满相应的学分。
三、教学模式
中西方教学模式的差异一直都是人们热议的话题。因为人口的原因,中国无论从小学到大学都是采用的大课堂的方式,40~50人一个班,人多就会有“浑水摸鱼”的现象,偌大的教室老师只能尽可能的使愿意听课的学生认真听课,如果用更多的时间去纠正小部分学生的纪律就会耽误正常的上课时间。就工商管理专业而言,外国的课堂,一般皆为不超过30人的小班教学,这样老师可以认识、顾及到每个学生的状态及程度。所以,这就是硬性规定课程的大班教学的弊端之一。一直以来,中国学生理论知识一直强于实际动手能力,中国的课堂也缺乏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的机会。在各高校中,因为管理的原因,假如要外出进行社会调查、社会实践,需要经过层层审核批准同意,手续复杂繁琐不说,带队老师的责任也是相当重大,五六十个学生外出的安全问题确实必须要引起重视。因此这一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则鲜少在国内高校中频繁开展。但是,在相当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西方国家当中,频繁展开社会调查、数据收集活动是很普遍的。具体而言,就是老师对一个要讲授的题目,是以指导性的提问去引导学生探讨这个专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老师除了要求你做好文字性的叙述之外,更看重的是来自真实数据与背景材料的支持与分析。作业和考试内容也不会是单纯的单选多选题,都是实际案例分析或是对一个问题的分析描述。充分体现了“教育个体经验的累积、发展与改造”这句话。比如某“项目管理”的作业是关于某航空公司的项目计划,乍一看,连这个航空公司的名字都不认识,因为都是真实的案例,所以还需要自己去搜集有关这个航空公司关于这个项目的所有的数据,查找相应的资料,甚至是走访到这家公司做详细了解。最后相当于把整个航空公司和这个项目全部深入了解了一遍,最后一步才是进行数据分析并提交作业。对条款的细致把握和复述可能中国的教学模式更能出成效,但是对于将条款运用在实践中去分析,这则是中国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弱项。到毕业论文的时候,中国学生更多的是文字性的精彩描述,但是在国外老师看来这些缺乏实际性。他们要求学生进入真正的公司去做实践,每周反馈、交流信息,在经过反复修改、数据统计之后得到毕业报告,当然,最后面对着校长及各科老师做现场演说这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就国内的学生而言,我更多看到的是对书本的背诵,校园内并不充裕的实训室、鲜少的实训机会。不过,国内有一个不可多得的优势,则是毕业之时会有很多企业提供实习岗位供学生选择,这给学生们减少了求职的压力,另一种程度上这也可以算是为学生提供了一次校外实践的机会,对提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就就业前景来说,中外的工商管理毕业生可谓是大不相同。在中国,要求这种技能的职位通常都是普通文员或是教师,很少会运用到学到的各种团队管理技巧与职能。但是,在国外,更多的是将工商管理这些知识、技巧、问题分析解决能力运用到公司的具体实业当中,将领导、管理职能发挥出来。从而更根本地贴合了工商管理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的经营决策,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宗旨。
五、结语
工商管理学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范文2
关键词:本科工商管理教育;市场需求;教育目标与特色;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0013302
1 当前理论界关于取消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相关观点
近年来,有关人士建议应该“取消”高校中的本科管理类专业,其中比较有代表的观点有两类:其一是要将管理学教学全部交给MBA硕士教育和高级企业管理人员进修的EMBA来实现“工商管理高级论”;其二则是强调大力发展“会计”、“营销”、“物流”等“实用型”专业,从而取代“大而全”、“万金油”似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工商管理无用论”观点。
前者认为:“一些学科,比如管理学,在研究生目录中有,但在本科不应该设置。”原因在于,“(学习教育管理、行政管理、工商管理的)本科生刚刚入校只有十八九岁,没有相应的知识背景,没有一定的阅历,对社会对公司都不甚了解,上来就学这方面的东西确实有点空。”对此,有学者甚至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经过50年的管理教育实践,我深深感到,从本科培养管理人才是行不通的,不管是清华、北大、南大还是哈工大,本科毕业生直接到企业或政府部门工作,基本上是不能很快适应的。”这类看法提出,应该将管理学教学全部交给MBA硕士教育和高级企业管理人员进修的EMBA来实现,因此可以称之为“工商管理高级论”。
此外,另一些人士则认为,仅仅通过现行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公司,纯属有点理想化,因为几乎每家学校都只是纸上谈兵?这样的话根本没有必要花四年的时间学习工作后几个月就能掌握的知识。因此,不如突出对“会计”、“营销”、“物流”等“实用型”专业发展,而取代“大而全”、“万金油”似的工商管理专业。这类观点本文则称之为“工商管理无用论”。
2 当前大力发展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是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2.1 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市场需求状况
工商管理专业虽然在我国从引进到现在历史并不长,1982年开始有学校引进欧美的MBA教育,1993年工商管理学科才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一级学科。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在校学生全国大约50到100万,为实现社会主义“科教兴国”伟大战略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一方面,从总体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工商管理人才现实需求来看,自1998年以来工商管理专业连续十年在全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榜上位居前五名,年需求量15-20万。
另一方面,潜在需求量更大。这是因为随着我国企业宏观环境的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外资、国企将被彻底激活,企业总量将呈几何级数增加。同时对管理人才的现实与潜在需求也在裂变。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工商管理专业是有着广阔市场就业前景的热门专业之一。
首先,从外部环境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中国加入WTO必将进一步带动国内市场经济的繁荣,外来资本正全力拓展中国市场,缺乏现代管理理念指导的中国传统企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他们弥补缺陷的唯一出路就是引进人才,实现自我改造,向管理要效益也成了目前国内许多大中型企业的共识。
其次,从国内经济形势看,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经济的发展模式必须从外延式投资主导型逐渐转变为内涵式管理主导型。而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成功转变就离不开大批高素质的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
2.2 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市场需求主体
一般的,社会人才的需求层次是符合“金字塔”型结构的特点,即就整个社会人才分布来说,高学历和高学位人数少,低学历和低学位的人数多;当然,就学习的基本规律来说,从低到高需要经过严格的选拔,因此在数量上也体现出了同样的低多高少的现象,即社会总体意义上的人才层次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型的。
具体从企业的管理层次看,一般管理层从高到低的设置是:总经理(负责全面工作)――副总经理(负责专项工作)――职能部门经理(负责一个职能的专项工作)――部门工作人员(职能的具体工作)。此外,还存在项目管理经理作为中层管理人员。很显然,相应的人员数量配备上也是明显的“基础宽厚、上层窄小”状。
有研究表明,当前我国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一般需要”的占51.9%,“较需要”的占23.1%。因此,其市场需求具有稳定、长期的特点。同时,在企业需要的工商管理人员的类型中,“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沟通能力的中层管理人员”占57.7%;“具有娴熟专业知识的操作层的管理人员”占34.6%,以及少数的高层管理人员。
因此,不难看出中、基层管理人员作为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主要培养对象,其市场需求是非常有潜力的;因此,试图将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资源全部集中于金字塔尖端的“企业高管”,而对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基层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视而不见的看法,实在是舍本逐末了。
2.3 当前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如上文所述,今天我国市场对于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是有着长期而稳定的需求的,且需求的主体对象为中、基阶层的工商管理人才。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工商管理……等11个热门专业连续3年就业难”的现象呢?
首先,从教学体系来看,目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为传统的单一知识传授的课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征表现为:培养出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由于理论课程中缺少有针对性的实习、实践环节,致使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较低,缺乏创新精神。
其次,从教学内容来看,学校教授的理论知识往往脱离工作实际,这些专业知识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这个问题在人才市场需求上体现十分明显。在人才招聘会上,用人单位对管理岗位人才往往要求很具体,如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然而,在现行的培养模式中,重基础、宽口径、知识结构全面一直是专业培养强调的重点,很容易导致专业学习没有侧重,结果导致专业纵深方向知识钻研不够深入,学生只能了解一些理论的皮毛。最终反映到毕业生实践应用能力没有形成,导致就业竞争力不强。
3 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与特色
当前,我国高校现有的培养方案中已经开始注重暑期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教学安排,但由于时间短、资源少,难免流于形式。本文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困局,理论与教学界首先必须从根本上重新定位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并认识清楚自身的特色与优势。
3.1 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目标在于“从青少年时代
就开始培养高素质的创业人才与企业管理中坚队伍”首先,未来中国的企业家(大部分为自我“创业者”)应该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培养。
教育的一般规律告诉我们任何学科的教育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递进式发展过程,完全指望某一专业领域的人才全部或大部分依赖于“半路出家”的形式来供应是不切实际的;恰恰相反,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大量管理人才,必须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培养,最佳的培养时机当然是本科阶段的学习。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MBA教育,即大学本科毕业后到企业先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再回来读书”的意义,这的确是管理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的是:
第一,今天,管理学的基础专业知识是近百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对其的充分学习绝对是有利于工作者的实际工作的;甚至可以说,越早了解相关的理论,就越能够在实践中避免不必要的弯路。
第二,如“管理伦理道德”等教学内容,如果在学习者工作若干年后才进行“回炉”的话,对于思想认识早已固化的成年人而言,其效果不外乎“对牛弹琴”了。
第三,管理学知识是“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而国际上对于“创业教育需要趁早”的观点,早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如哈佛商学院、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等著名高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纷纷设置本科创业教育课程,以适应社会经济变革对教育的冲击。
其次,我们应该正确理解“培养高素质的未来企业家与企业管理中坚队伍”中“高”的含义。
现行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大致表述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理论的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工商管理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素质的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在这一培养目标提出的时期,本科生在我国被认为是“天之骄子”,因此那时的本科生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将在单位或企业中承担高位的“高级人才”。
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转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早已得到了缓解,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除了一定数量的研究型人才外,毕业生的流向更多是在公司或企业的中层或基层部门,而非高层部门。因此从毕业生就业趋向和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来看,“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的定位显然不切实际。
问题的实质在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理解这一“高级”的表述。本文认为这里的“高级”应该是指“高水平、高素质”――即理论方面的“高水平”与实践能力上的“高素质”;而不是理所当然地把这个“高级”误等价为是“高职位”。所以本文认为本科工商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工商企业培养高层次(即指“高职位”)管理人才――已经不再适合,需要进行相应调整,把培养目标定位为“具备高水平、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中、基层应用型人才和创业人才”。
3.2 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就是“一专多能”
1998年由教育部颁布的新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把管理学从经济学中分列出来,将“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级学科对待。目前,我们大体上可将该学科的内涵体系分成四个领域,并将这些学科的关系用图1来表示。
图1 工商管理学科的体系宽泛的学科特点使得在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国家设置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旅游管理等六个本科专业。其中“工商管理专业”要开设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会计学、财务管理、生产管理、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核心必修课程。
本文认为这正是工商管理专业优势与特色。首先,有广阔的知识面是每一个管理者所必备的基本条件;其次,从经济学、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学到管理伦理学。这种宽幅的课程设置,对充满求知欲望的大学生客观地说是件好事。当然,在对各种管理基础学科均有涉猎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从所学的课程中进一步找到自己的真正兴趣,从某个自己兴趣所在、相对小而实际的切面入手,集中精力攻读相关课程,让自己在毕业前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这样工商管理专业相对于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培养某方面“专才”的专业来说,它培养的是具备优势“一专多能”的“通才”。
4 对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发展的建议
4.1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是“金字塔”型的人才培养层次结构中的“塔基”部分
本文认为从企业管理的层次和职能来看,任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都分三个级别:高层管理者――把握战略全局,要求知识和经验技能必须全面;中层管理者――分管某一职能部门或具体项目,要求同时具有专业技能和整体视野;基层管理者――作为中高层的后备,执行具体职能工作,应有扎实过硬的具体专项工作知识和能力。
其中基层管理人员的主要来源,或者说,对企业初级管理人员的教育,应该由我国高校的工商管理类本科教育来承担。实际上有一个观点必须转变,很多人一谈到“管理”,首先想到的是“管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因为管理不仅仅是管人,对于大多数基层的管理人员而言,“管理”其实是“管事”。
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来看,由于各高校办学层次不同,生源质量不同,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上,学校必须通过对社会需求的科学分析,结合自身办学实力的估价及各种教学资源的优化和合理配置,制定出既能适应环境变化,又符合自身实际的层次化人才培养目标。
应该说,国内许多高校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水平层次化上已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明确了工商管理专业各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本科生――实践就业导向,即注重工商管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硕士生――应用和研究能力,即侧重工商管理研究能力和应用水平的提高;博士生――研究和创新能力,即重点在于工商管理理论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激发。
4.2 以市场需求为向导建立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计划体系
首先,市场对基层管理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一专多能”的“通才”上。
根据中国管理教育报告课题组在2000年9月所做的调查显示,54%的企业需要全面型管理人才,而需要专才型和技术型管理人才的企业分别为35%和10%。因此不难看出,“工商管理无用论”所认为的,应该大力发展“会计”、“营销”、“报关”等“实用专业”以“取代”工商管理专业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
但是,如何解决市场对于“拿来就能用”的人才引进要求呢?本文认为关键在于实现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化”转变――即工商管理教育必须根本上改革教育模式,建立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计划体系。
其次,建立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计划体系。
“管理”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之树易枯竭,而现实之花常青”,大学里是没法培养出企业家的。因此,与其它学科相比,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教育若只注重理论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以实践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运用这些基本原理、方法的实践技能。
一方面,要在学生一、二年级完成基础专业学习后,积极引导学生尽早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并锁定自己的职业目标。
同时,另一方面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贯穿大学四年教育),在市场中广泛寻求合作伙伴,建立多个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发展企业界与学院的良性互动关系,既有利于教师积极参与公司和商界的运作,从而不断通过实践来充实教学,又可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好的实践条件。
最后,高校应重视模拟实验室建设。例如可以引进反映企业运作的仿真模拟软件的学习,如企业资源计划(ERP)、企业动态建模(IRP)和人力资源测评系统等。实验以及实验教学是提高工商管理类学生学习与实践能力,训练并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力地缩短学生知识运用与实际工作间的距离。
参考文献
工商管理学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范文3
关键词:工商管理;质量管理;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1-0031-02
改革开放以来,国企和各大民营经济企业对产品和产业的质量管理要求越来越高,质量管理水平也都较以前有了质的飞越,这也促进了公司的质量管理部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1]。就我国现在发展前景的规划而言,已经把提高质量水平放在了一个更高的地位,质量的发展已经成了国家的一个战略问题[2]。现阶段高校基本上属于人才的发源地,科研成果也成为促进国家进步的动力,得到国家的重视。为增强南京邮电大学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适应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我们进行了在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增设“质量管理”专业的研究。
一、质量管理专业设置的理论来源
希腊预言家伊索曾说过:“美好的东西在质不在量。”因此国外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了关于质量管理的“革命”。20世纪初由泰勒发起的科学管理运动在美国一触即发,目的是通过优胜劣汰对产品质量进行筛选,并严格把关,自此后质量管理开始受人关注。随后的革命得追溯到20世纪30―60年代,现代质量管理奠基者休哈特开启了将统计与质量融会贯通的先河,这促进质量管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而20世纪60―90年代开始孕育全面质量管理理念,重视行为科学的发展,提倡人全方面参与到管理的活动中去。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空想基本落实到行动中。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了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并陆续颁布了面向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的ISO 9000系列国际标准。该标准的制定与颁布,强化了质量管理在本国的重视程度。此外,国内对于质量管理这一研究也在不断探索并取得了许多成果。著名国有企业海尔也正是运用了质量管理体系当中的六西格玛管理将原本陷入破产危机的海尔引入正轨,并实现如今的辉煌。
如今,质量管理在高校中的地位已远不像早期那么微乎其微。质量是企业发展的命脉,企业要发展就必须有专业质量管理人才,因此如何培养质量管理方面专业人才成为了当前高校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质量管理属于工商管理体系中的一个大类别,我国许多高校已逐步开始重视质量管理专业。此外,大型跨国公司很注重QA的培养管理。质量于产品而言是根基,其重要程度无可非议,但熟知其相关知识并能很好的运用相关理论进行管理的人才则远远满足不了企业需求。
二、质量管理课程体系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一)实践方向
当前我们通过对现代企业对质量管理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进行调研,获知现代企业对各类质量管理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并结合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特色,归纳总结出质量专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各项专业素质和能力。对我校在质量管理专业方面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软硬件设施以及相关教学文案进行调查,结合质量管理课程特点,从学习理念、学习方法以及教学手段上对质量管理课程进行设计和研究。
(二)创新特色
建立质量管理专业是一项建立在国外成熟的教育基础之上,并符合国内主流的教育改革大潮的创新活动,且当前我国正需要大量针对质量改革与质量管理的全方位人才。质量是推动国民生产力的奠基石,而重视质量则是促进国民经济的决定性因素。质量管理属于工商管理体系中的一个大类,在南京邮电大学增设质量管理专业,既可借鉴南京邮电大学为邮电学校的教学特色与优势,又可丰富学生学习内容。
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设有专门的管理学院科研室与管理学院机房,更加方便学生们对质量管理课程的学习与资料的查找。
此外,南京邮电大学作为邮电大学,在通信方面的领先优势也能为质量管理专业的开设增添不少优势特色,在学校工商管理系下增设质量管理专业可以紧密结合社会信息化尤其是信息与通信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筑学院核心竞争力,努力创建信息与通信行业中管理学院的强势品牌。
三、质量管理专业课程设计体系的策略
质量管理专业是应对社会需求在工商管理系下产生的新专业。设置这一专业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在当前社会经济状况下能够从事企业质量管理方面的相关工作的管理人才,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技术以及优秀的组织才能的适应市场需要的公司管理人才,因此,我们对“质量管理”专业课程的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厘清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质量管理相关业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质量管理各环节实际运作的能力,能够适应当今市场和企业对质量管理人才的要求、了解并熟悉计算机相关软件的应用及现代信息管理技术,面向基层、面向业务的一线实用型高等专业人才。
(二)优化课程结构
在进行质量管理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上,继而可以再带领学生拓展专业知识和业余知识面,条件允许的话还应提供实习机会,以检验学习成果。
第一阶段应首先进行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如“哲学原理”,通过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主要学习方法论,提高道德修养,加强法律观念,为进行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政治思想基础。之后,可以安排通识教育类的学习。比如可以开设“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基础课程,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外语交流能力。第二阶段则要学习专业基础课,坚实的基础是以后顺利进行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石,是根本,包括例如“统计学”、“概率论”、“企业管理学”、“质量经济学”等的学习。除此之外,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也必不可少,至少要熟悉计算机相关应用“试验设计”和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通过专业基础课和基础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为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创造良好而扎实的基础条件。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时要学会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评价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接下来就要进入第三阶段专业方向的学习了,例如“质量规划理论与方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课程学习,通过对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现有的质量管理课程群的参考、补充和修改,并结合南京邮电大学通信教育特色,例如“现代通信技术概论”等开设质量管理专业课。
(三)强化专业学习指导
质量管理专业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的,学生在平时的课程学习过程中要把握知识的关键点,在考试的时候把所学的能很好地答出来,要鞭策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考试之外能通过对课本内容阅读来拓宽自己的视野。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善于把课本中条条框框的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实践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在学习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并能够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提高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最后能通过团队的合作解决问题。南京邮电大学还会在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周的学习活动,可以趁此机会提升学生理论和实际结合的能力。此外,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应该查阅一些课本书之外的书籍、论文、报刊等,掌握质量管理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这样才能弥补现有质量管理学科相关知识的不足,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时代和市场变化对质量管理人才的最新需求。
四、质量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
为构建经济发展的质量管理思想素材和分析工具,需要有明确清晰的理论观点和决策主张,也要有检验这些发展理论的客观条件。因而在我国高校进行质量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已刻不容缓,市场和企业也必须认识到质量管理人员对质量管理工作和企业的长期发展的关键性,只有企业和高校结合起来,相互配合,才能促进质量管理事业的蓬勃发展。所以在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下开设“质量管理”专业,培养高质量的质量管理人才已成为一种适应市场发展的主流以及必然趋势。只有打好理论基础,才有可能培养出能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贡献出自己的创新质量管理发展理论的优秀人才。
就像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所说的那样:“要有勇气抛弃那些庞大的、没有意义的、不相干的、有时显然是不适当的教条结构和理论方法, 通过研究自己的需要和问题产生新思想。”开设质量管理专业在我国高校中已不是先例,但在国内将其发展得出众的高校则是少之又少。因此有必要在我国将其发展开来,根据我国的教育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需要,在我国大力开展相关教改和教学工作,共同描绘质量管理学科发展壮大的蓝图。当前南京邮电大学开办质量管理课程体系,应以强大的师资力量为奠基,教学硬软件设备为辅助,强化其更好的发展。既然要做就要做到最好,针对现阶段国内质量管理专业的稀缺,从点滴做起,首先逐步完善该专业的教学体系,其次需将南京邮电大学通信特色和质量管理更好地融合起来,比如设置相关通信基础课程,并在该专业中设置手动实验项目,类似于机器人质量评定大赛等,于此我们既能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又能将通信特色与质量管理融会贯通。
科技时代,相信将类似的科技项目投标参赛,南京邮电大学能更好地将该专业在国内发展成为特色专业。国家及省市也可为学校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从而支持鼓励学校更好地实行质量管理教育。将构建质量管理教育视作学校中高等教育努力的方向之一,培育更多的质量管理专业人才,促使我国的质量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工商管理学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范文4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意度;调查
吉首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创办于1999年,2006年被评为湖南省重点专业,2008年又被评为湖南省特色专业,现有在读学生四个年级共432人。基于学校办学定位,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系统掌握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服务西部民族地区,面向全国,具有创新能力和务实作风,具备职业经理人潜质,能够从基层管理工作做起的务实型、应用型、创新型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然而,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之中,学生、教师均反映存在一些问题,使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难以完全实现。因此,本着整体上了解本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目的,吉首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教研室于2009年底组织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三个年级学生(2006、2007、2008级)就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一次调研。本次调研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60份,收回有效问卷60份,回收率100%。基于对调研数据的归纳分析,作者提出了一些改进本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
一、满意度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满意度调查,主要用于测量学生对专业培养条件的满意程度,从学生的角度评价本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各项条件是否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满意度调查部分共设计了10个问题(其中,第3个问题又分为4个小问题,所以总共包括13个问题)从教学硬件、软件及教学成效等方面测量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办学条件。调查采用李克特五分法,其中5分表示学生对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办学条件非常满意,1分则代表很不满意。
根据对三个年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调查数据分析,三个年级被调查学生对这些专业教学硬软件条件的评分均值均处于2-4分之间,即处在“不满意”至“满意”之间。按照13个问题的先后顺序,三个年级被调查学生对专业教学硬软件条件评分的均值如下:2008级:3.4000,3.3000,2.8000,2.9000,2.3500,3.4000,2.2000,3.6500,3.2000,3.2000,2.8000,2.5500,2.5500;2007级:3.3684,3.1053,2.2105,2.3158,2.7368,2.6316,2.0526,3.2632,3.0000,2.8421,2.8421,2.2105,2.5789;2006级:3.7727,3.5909,3.1364,3.0909,2.9091,3.4091,2.7273,3.4091,3.0455,3.5455,3.2727,2.8636,2.5455。这表明,学生对本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总体办学条件的满意度一般。尤其是对“运动场面积、体育设施”、“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联系的教育效果”、“就业指导与培训措施”、“对自己从学校所获得的职业技能”等四个问题的评分都处于“2~3”区间中,即处于“不满意”至“不确定”之中,特别是“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联系的教育效果”的评分非常接近于“不满意”,这表明学生对当前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不太满意,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更多实践性强的训练,以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但对“院系领导对教学工作的重视情况”、“教学管理部门人员的服务质量”、“曾给你任课的教师整体水平”、“学校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等指标的满意度较高,均处在“不确定”至“满意”之间。这表明学生对本专业的教学管理、师资水平的满意程度较高。另外,从整体评分情况来看,2006级学生的满意度明显高于2007、2008级学生(表1),这可能是由于2006级学生就读于新校区,办学条件相对更好所致。
二、事实调查分析
满意度调查测量的是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办学条件的评价,反映的是整体上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办学条件的满意程度。但是,具体来说,这一评价会对学生的学校、专业选择产生什么影响?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的满意或不满意?以及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如何改进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这些则是由事实调查部分进行调查。事实调查部分共设计了14个问题。
在“学校选择”问题上,学生的回答对学校敲响了警钟。有高达38.3%的学生选择了不会选择本校,还有46.7%的学生表示“不确定”,仅仅只有15%的学生选择了“会”。而在“专业选择”问题上,学生中肯定的回答占了多数。有高达55%的学生选择了“会”,还有18.3%的学生表示“不确定”,但有26.7%的学生选择了“不会”。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尽管学生整体上对本校工商管理专业办学满意程度不是很高,但是相较与本校其它专业,工商管理专业的办学条件、教学水平还是具有一定的优势。
问题3和问题4则分别对本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工作的肯定和否定方面进行了调查。学生充分肯定了本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对其认知程度达到了35%,对师资力量、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也给予了肯定。但强烈要求增强就业培训,对师资力量的进一步增强和校园风气的改善也提出了要求。
问题5调查的是学生对本专业与社会需求结合程度的判断。63.3%的学生对此评价“一般”,20%的学生持肯定态度,还有16.7%的学生持否定的观点。这表明我们的工商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授课内容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社会的衔接。
问题6、7调查的是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喜欢程度及原因。我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中很喜欢和比较喜欢本专业的学生占到了88.3%,这表明学生们对本专业的选择是基于自身偏好的结果,这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而专业喜欢原因的调查则表明兴趣占了很高的比例(53.3%),同时本专业实用性强的特点也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也就对我们进一步在办学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学生分析、解决实际经营管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要求。
问题8是用来调查学生的课余学习实践安排。调查结果显示,本专业学生课余学习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放在了应对外语考试上(35%),而在专业知识巩固(15%)和扩大知识面上(23.3%)的时间明显不够。而后者恰恰应是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其分析、解决实际经营管理问题所必须的。当然,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一定程度上与国家英语等级考试有关。
问题9是调查各种老师在本专业学生培养中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任课老师、班主任、本专业外聘老师成为学生认为的对其启发和帮助最多的前三类老师,但认为“这样的老师很少”的比例也达到了23.3%。这显示本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任课老师认真负责,教学水平较高;而我院实施的班主任制度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很有帮助;第三,专业外聘老师的作用非常突出,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外聘老师的聘任,充分发挥专业外聘老师的作用;最后,由于近四分之一的学生认为老师在其培养中的作用很小,今后需要我们所有老师进一步强化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积极主动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甚至生活中的各种难题,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
问题10调查的是学生对本专业的信心。调查表明,对就业前景表示忧虑(忧心忡忡+有点担心)的比重很大,占到了66.7%,而表示“信心十足”者仅仅有8.3%。这一调查结果表明,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和就业压力的增大,本专业学生对就业前景普遍表示担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感觉本专业有点像“万金油”,适用面很宽,不像理工科专业一样学习一门专业的技术,不知道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与实际企业的接触,不了解具体管理岗位需要什么能力,需要做什么?因而表现出对未知事物的恐惧。针对这些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强化实践、实验教学,加强校企联合,多渠道创造实践、实习的机会,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提升学生分析、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
问题11、12、13是对本专业学校教育对学生品质和能力提升,以及与同类学校同专业学生能力比较的调查。通过调查发现,通过学校教育,学生们的“求知欲”、“抗风险能力”、“合作精神”、“社会适应性”等品质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目前本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自感“创造性”改善的还不够(11.7%)。这要求在今后的专业教学中,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品质。而在能力改善方面,最为学生认同的是其“人际协调能力”的改善,达到了53.3%;而“经营管理能力”改善者仅仅占到了6.7%。这一结果正是本专业缺乏实际经营管理实践的反映。最后,在与其它同类学校同专业学生的能力比较中,认为“差不多”的占到了53.3%,认为“没有优势”的达到了40%,认为“优势明显”的仅仅占6.7%。这一比重表明学生认为相较于同类其它高校,本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处于弱势。
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只有23.3%的学生表示自己积极参加,偶尔参加者占到了63.3%,还有10%和3.3%的学生分别表示“没兴趣”和“没条件”。这一局面要求我们在校园文化活动的策划和组织方面应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可以考虑结合本专业的特点,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参与各种校园文化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三、措施建议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学生对于本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尤其是在强化教学管理体制,积极改进教学设施,引进现代教学手段,提升教师素质等方面做出的努力是认同的。同时,对于进一步提升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也提出了很多合理的建议。归纳起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进一步改善本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针对学生迫切要求提高实践教学在整个专业教学中的比重的要求,建议学校在加大学校自身硬件投入的同时,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学校与企业、学生与企业的互动。学生应该在校期间,就到专业对口的公司进行实习,帮助自己定位,认清并发挥自身优势,为今后顺利进行工作定位打好基础。学校应把专业实践环节提高到与理论教学同等的地位,通过各种培训机制培养学生的课题研发等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2.优化课程设置
一方面,应适当控制公共基础课程比重,重点改进“两课”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考虑设置更多的选修课程,以便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点进行更加深入的专业学习。
3.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针对学生反映的“创造性”品质和“经营管理能力”改善不够的状况,在今后的专业教学中,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品质,同时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逐步提高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另外,还需要在教学中进一步注意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抗风险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挫折适应能力。
4.适当实行“双导师”制度,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专业学习和提升实践技能
针对学生对自身发展的迷茫和对专业学习方向认识的不足,以及缺乏专业知识运用机会的现状,我们可以适当地实行“双导师”制度。首先选聘部分专业知识扎实、工作认真负责的教师作为学生的学习导师。帮助本专业学生在大一阶段就对自身发展进行规划,同时在平时学习中给予辅导,从而提升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其次,从外部企事业单位聘任部门优秀的管理者作为学生的实践导师,通过与学生座谈、工作实践等方式给予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经营管理问题的指导,从而提升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举办更多的与专业相关的活动或讲座
学院专业教师应定期结合当前社会热点经营管理问题或者自己研究的课题给学生开设讲座,从而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另外,也可以积极地邀请企业高级管理者或者有所成就的校友给学生作讲座,帮助学生理清专业学习的方向和提高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学院应积极鼓励学生举行各种与专业相关的活动,以活动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专业学习。
工商管理学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范文5
一、专业定位
首先,运用SWOT方法对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了组合分析,目的是找准专业定位。
(一)外部因素
1.外部机遇(O)
(1)未来的管理职位中,人力资源管理依旧是黄金职业。(2)5个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等建设正在进行,就业机会更多更广。
2.外部挑战(T)
(1)各大学扩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数逐年增加。(2)学校的优势专业不是管理类专业。(3)重庆高速发展,外部人才吸引力加大,就业压力将更大。
(二)内部因素
1.内部优势(S)
(1)专业办学时间较长。(2)师资较好,教师专业背景具有可塑性。(3)具有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国家课题,部分老师科研实力较强。(4)部分老师与企业合作比较多。(5)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比较高
2.内部劣势(W)
(1)专业方向还没有凝练。(2)学生随机应变能力不强,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有待加强。(3)教师责任心有待加强。(4)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比较少。(5)实践实验教学滞后。(6)专业特色不明显。
(三)优势—机遇(SO)从毕业生考察,专业的就业领域比较宽广,学生职业发展空间良好,重庆地区对此专业需求旺盛。
(四)优势—挑战(ST)面临兄弟院校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企业用人标准越来越严格。
(五)劣势—机遇(WO)招聘单位都要求人力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个人素质,而我校该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其他能力还不够。还缺乏必要的培训手段,即使就业前景很广,找工作也有难度。
(六)劣势—挑战(WT)造成学生就业压力大,学校属于一般性本科院校,必须特色立专业。
通过对专业定位的分析,明确了市场需求决定专业办学,根据内外部条件设置专业特色模块,加强产学研合作,面向就业与应用进行培养方案设计等重要原则,目的就是培养专业基础加特长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
在对专业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参考国内50多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咨询相关专家意见后,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梳理,专业培养目标为: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以及法律基本知识,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技能,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富有创新精神,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中担任人力资源管理及相关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对重庆地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去向及未来趋势,以及师资情况、专业学生规模、生源质量与专业设置的匹配性方面进行分析,确定了两个专业方向:一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向,培养面向大中小企业以及事业单位就业,从事实际操作的人力资源管理(招聘、培训、薪酬、绩效、人力资源规划)等具体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二是劳动与社会保障方向,培养面向政府部门、政策研究部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就业,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从而解决了专业发展长久以来定位不明确的痼疾。
二、培养规格
培养规格解决的是培养的学生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的问题。对此,我们结合学校标准、企业标准以及专业标准(教育部工商管理教学委员会《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规范》)进行了认真的制定,最后形成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规格,为课程设置奠定了基础。学校标准与专业标准都是非常明确的,但是企业标准尤其是地区企业标准一直以来都不明确,需要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我们选择了重庆地区50多家公司的HR(HumanResource人力资源)经理或者主管进行访谈或者问卷调查,其比例是按照上届毕业生所选择的行业以及企业进行分配,目的在于调查企业对HR毕业生的素质需要,被调查企业所属行业中比例最大的是制造业占21.44%,其次为管理咨询业占7.14%,还有通信交通、房地产、医药、物流等行业(如图1);企业性质方面,国有企业占23.49%,私营企业占11.23%,还有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如图2)。通过对调查问卷分析可知,重庆地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如图3所示:从图3看出,重庆地区用人单位最看重HR员工的素质是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办事能力以及协调关系方面,这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职能不谋而合;其次是个人品质,要求会做人,正直,守信;专业知识素养排在第五位,这说明专业成绩只能说明是否具备HR的基本条件,能否做好则取决于多个方面。说明我们在专业课程之外,必须设置大量的素质培养课程,通过综合教育计划及第二课堂、学年论文、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
三、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能否实现。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应该考虑三个因素:
第一,调查本专业学生对课程的认知。主要分为本专业高年级在校学生以及毕业生的调查,其目的在于了解以前的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以及知识结构是否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求。通过调查发现,在校生的意见主要集中在理论教学方面,反映部分课程没有实际作用,例如《社会学》,还有数学的课程不够专业、社会调查没有开等,说明课程设置内容必须务实。毕业生意见主要集中在实践教学方面,认为要加强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尤其是企业实习效果不理想,应该加强实训教学改革力度。
工商管理学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范文6
[关键词]文化产业;信息产业;产业融合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5042
1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被认为是最具发展前景和发展意义的产业。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率远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为了开拓文化产业的市场,我们通^运用高科技的手段,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使文化资源得到更好的宣传、推广,实现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上海市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地区,上海与我国其他城市比较,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情况更好,更值得研究。
2实证设计
21数据来源与变量定义
本章首先对上海市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上海市1998―2014年文化产业和信息业的融合程度进行测度。数据均来源于《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等年鉴。
对文化产业,确定发展规模及潜力、人力资源及投入、市场需求3个一级指标,以及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文化市场经营机构营业收入(千元)、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就业人员(人)、平均工资(元)、固定资产投资(亿元)、文化事业费增长(亿元)等11个二级指标。
对信息产业,确定发展规模及潜力、人力资源及投入、市场需求3个一级指标,以及增加值(亿元)、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利润总额(亿元)、产业增长值增长率(%)等11个指标。
22实证研究
对耦合协调度进行等级划分,见表1。
另外,根据学者对相关产业的融合的研究,本文对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的一级指标发展规模及潜力、人力资源及开发投入、市场需求的权重分别设定为035、035、030。通过计算,得出表2。
表2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程度年份耦合关联度耦合协调度年份耦合关联度耦合协调度
从整体趋势来看,1998年至2014年,上海市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的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表明两产业的融合不断加深,相关性及相互依赖度不断提高。说明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的融合已经摆脱失调的限制,逐渐走上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发展道路。
3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31结论
1998―2009年,两产业一直处于失调阶段,但是失调度不断降低。2010年至2014年,这个阶段为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协调阶段,处于低度协调阶段。因此,整体看,上海市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的融合程度不断提高,且已经摆脱了相对失调的状态,逐步进入两产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环节。
32政策性建议
本文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发展上海文化与信息产业融合促进文化产业升级提出建议:一是政府应结合当前产业的发展形势和特点,取缔一些不利于产业融合发展的规制和壁垒,建立一个文化企业和信息企业共用的信息交流平台;二是政府应鼓励高校开设一些以产业融合为导向的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打造一个产学研一体化的学习交流平台,培育出具有高水平的综合性人才;三是搭建一个产品批量生产、产品销售等各个层面的信息平台,最大化地利用所得数据,改善产业融合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服务的满意度,实现两产业融合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振华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