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天祭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百天祭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百天祭日范文1

周颖介绍自己的家庭时说,在自己刚刚6岁的时候,她的妈妈带着她和继父结合了。那时继父也有一个孩子,是个男孩,比周颖大两岁,是她的哥哥。这个哥哥身体不是太好,有先天性心脏病,并且在他们共同生活了8年之后因患尿毒症去世了。继父原本是一个很开朗的人,但自从哥哥离开后就再也没看到他笑过。

妈妈退休之后自己开了一家公司,继父则在另一家单位工作,而周颖结婚以后就在北京生活。

继父虽然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但一直对周颖很好。周颖对记者说,早在她上高三的时候,当时妈妈在一家单位做领导工作,每天都十分繁忙,根本没时间照顾她。此时继父其实也处于事业的重要阶段,但为了能让周颖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他毅然减掉了很多工作,抽出更多的时间在生活上照顾周颖,让她能够专心考大学。后来,周颖终于如愿考上了中国传媒大学,这里面也有继父的功劳。

爸爸(继父)就是恩人,我病重时没日没夜伺候我一百天

几年前,由于身体劳累等原因,周颖得了重病,不得不换掉整个髋关节。当时她在医院里住了整整一百天,疼得一动不能动,连夏天盖上一条毛巾被都觉得疼得受不了。病情这样严重,必须得有亲人在身边一刻不离地照顾。

这个时候,继父毅然放下自己的工作,从老家兰州来到北京,承担起照顾重病的周颖的重担。继父住在医院旁边的一个宾馆里,全程照顾周颖,那时周颖疼得难受,完全不敢翻身,身体出现了溃烂,继父每天给她擦身,喂饭,给她接屎接尿,毫无怨言。病重的时候,周颖疼得动不动就发脾气,还会哭,继父则一直在她的身边陪着她、安慰她。

有一次,继父给她喂饭的时候,可能是饭有些烫,周颖突然觉得很疼,就不管不顾地发起火来,当时继父什么话都没说,就把碗放下了。后来护士告诉周颖,事后继父一个人蹲在走廊里哭。周颖听了心里很难受,一个劲儿地向继父道歉,但继父说没事,否认自己哭了,说那是护士在瞎说呢。

在住院的一百天里,周颖为了止疼消炎,每天都要打吊瓶,一打就是八个小时。每天都是继父默默地陪伴在她的身边,总是很准时地为她更换需要输的液体,无论多晚从没有耽误过。这么多天、这么多药,继父全都弄得明明白白,从来没有错过一次。

周颖对记者说,如果不是后来提起,医院的护士们都不会相信那是自己的继父,她们觉得即便是亲生父亲,也未必会像她继父这样细心照顾她。她动情地说,是爸爸帮助她熬过了生病后最困难的日子,爸爸(继父)就是她的恩人。希望爸爸周游世界的愿望早日实现

百天祭日范文2

中秋祭月仪式周代:

周代礼仪系统十分完备。两分祭日月,以柴祀日月星辰。建日坛曰王宫,建月坛曰夜明。在南门外祭日、北门外祭月。所用牲和币皆为赤色,祭乐与祭五帝乐相同,以珪璧礼神。

秦代:

秦尚法家,除此外,诸子百家中排在第二位的就是阴阳家了,故极看重自然神祗的祭祀。秦在故都雍城就建有日月祠。秦始皇东游海上祭祀八神,月日分属第六第七神,祭日于成山,祭月于莱山。

汉代:

汉承楚风,楚文化之天地日月的信仰在汉代占有一定分量,武帝时在太乙坛祭日月,黎明之时皇帝走出用竹子建造的祠宫,向东方祭拜,夜晚向西方祭拜。后又简化为在宫殿的庭院中行礼。平帝时,改在合祭天地之日,黎明东向拜日行朝日礼,夜晚西向拜月行夕月礼。

隋代:

祭祀乃华夏文化的信仰表征。隋朝匡扶华夏正统,便重修祭礼。于国东春明门外建坛,每年春分朝日。又于国西开远门外建“坎”,坎深三尺,广四丈,在坎中建坛,坛高一尺,广四尺。每年秋分夕月。牲币采用周制。

唐代:

二分朝日夕月于国城东西,用方色犊为牲。

宋代:

承唐之制,并升为大祀。

明代:

明初在南京建日月祭坛,迁都后在北京朝阳门外建“朝日坛”,在阜成门外建“夕月坛”。坛制区分日月。朝日坛的护坛地100亩,夕月坛的护坛地36亩。朝日无从祀,夕月以五星、二十八宿、周天星辰共一坛。春分祭日,在春分日的寅时(大约在凌晨3点到5点,古称“平旦”)迎日出。秋分祭月,在秋分日的亥时(大约在21点到23点,古称“人定”)迎月出。朝日迎神四拜,饮福受胙两拜,送神四拜;夕月迎神饮福受胙送神皆再拜。东郊以甲、丙、戊、庚、壬年,西郊以丑、辰、未、戌年,天子车驾亲祭。其它年份遣文大臣摄祭朝日坛,武大臣摄祭夕月坛。如果正祭遇风雨,则设小次于坛前,天子驾就小次行礼。

中秋节祭月原因郑玄曰:“王朝日者,示有所尊,训人事君也。王者父天而母地,兄日而姊月,故常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况人得不事耶。”帝王自命昊天上帝之子,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以日为兄以月为姊,天子祭天地日月,既是敬畏、祈求护佑,也是向天下臣民示范“孝悌”之义,即祭天地以示孝,祭日月以示悌。

日月之祭的时间,自周代就定在了春分和秋分,即所谓“两分”。为何要定在这两个日子呢?这要从天文与二十四节气说起。

每年夏至之后,太阳就从北回归线逐日南移,到每年公历9月23日前后(22-24日),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此时,太阳几乎直射赤道,再往南,北半球的秋季就将结束而迎来冬天。这一时刻,二十四节气中称为秋分。先民认为,日属阳之精,月属阴之精,“天地至尊,故用其始而祭以二至。日月次天地,春分阳气方永,秋分阴气向长,故祭以二分,为得阴阳之义。”郑玄也说,“君子履端于始,举正于中,故本二分也。”因此,春分和秋分就分别成了祭祀太阳和月亮的日子。

祭日,称“朝日”,祭月,称“夕月”。“夕月礼”就成为了祭月之礼的特有称呼。

虽然《周礼》中就已经确定了“两分祀日月”之制,但日月之祀在历代的时间并不绝对固定(波动主要发生在比较短的王朝),不过,总的来看,春秋二分仍然是天子祭日月最基本的日期选择。

中秋节民间祭月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先为朝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的祭月礼仪,也逐渐流传到汉族民间。礼仪式的皇家祭神行为变成了大众化的功利性民俗活动,并逐渐形成了一种风俗沿续下来。同时,祭月的日子,也由秋分日移到了离秋分最近的满月日----中秋。

宋代起秋祭月习俗开始成为求月神赐福,男人求功名利禄,女人则求貌美如仙。宋代金盈之《新编醉翁谈》卷四“八月”中记载:“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官,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颜如皓月。”

明清时期,中秋祭月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祭拜仪式。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记述了明朝北京的中秋风俗:“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花。纸肆市月光纸,绘满月像,趺坐莲花者,月光遍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纸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纷。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描述的是中秋节夜世人面月出方位设祭案,案呈月饼月果等圆形供品,对月拜祭。而后焚毁月光纸,分食祭祀供品。

祭月活动在民国期间仍然风行,只是四九年后才因形势的变化而逐渐消失,所以现代人中秋节只知吃月饼而不知祭月。然而,近几年来又重新开始出现由官方或汉族民间组织的祭月活动。

百天祭日范文3

郎毓秀退休后,想到最多的就是父亲郎静山。那相隔三十多年而重逢的镜头,不时出现在脑海。1981年,正值郎静山90岁,郎毓秀赴美为父亲祝寿。

郎毓秀的妹妹是一位歌唱爱好者,就策划举行姐姐的独唱音乐会来庆贺父亲90大寿。郎毓秀每天练唱,还和妹妹练了两首女声二重唱。沉醉在练唱之中,不觉时间过得很快,父亲来美的日子到了。此刻的郎毓秀坐立不安,心中激动不已。记得与父亲分别是在1948年的上海,33年前的父亲正处壮年,精力充沛,举止潇洒,在艺术界已颇有影响,为迎接女儿留学归来举办茶会,竟把梅兰芳大师也请来了。

正沉浸在甜蜜的回忆里,突然门口喇叭响了,大家都蜂拥而出。郎毓秀看见父亲,面容苍老,身材消瘦,举止迟缓与当年相比判若两人,惟独目光还是炯炯有神。郎毓秀满含激动的泪花高喊一声“爸爸”,上前紧紧抱住父亲。

父女团聚的音乐会就在附近一个免费的教堂里举行。音乐会开得热烈又亲切,近三百名客人赴会,郎毓秀演唱了中外歌曲。有舒伯特、亨德尔等外国名家的作品,又有《绣荷包》《摇篮曲》等中国歌曲,特别是唱到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时,触景生情,台上台下热泪盈眶,无不为之动容。

郎静山激动地说:“想不到90岁还能听到63岁的女儿唱歌,心情像小孩一样高兴,又很凑巧,今天是我父亲140岁冥寿的日子,小女的嗓子,可能是我父亲爱唱京剧遗留给她的细胞。她的成功是经过不少磨难的。”事后,美国的中文报纸还刊登了“艺术摄影家郎静山父女相会”的消息。

郎毓秀和父亲在妹妹家相聚了一周,她深知自己顺利地走上音乐之路,全靠父亲的奔波、扶持,没有父亲就没有自己的一切。想到这里,恨不得在这短短的几天之内,把对父亲几十年的歉疚全给补上……

时间一晃,父亲去世已五年整,但郎毓秀愧对父亲的内疚依然搁在心头。以什么方式来寄托对父亲的怀念呢?她想到了父亲生前的遗愿:将毕生的摄影作品献给祖国。郎静山的作品,对于国内老一代几乎是家喻户晓,1986年,在上海举办过一次个人影展,而后,1990年在北京故宫举办过《摄影大师郎静山百龄百幅作品展》。但远在四川的人民却很少见到过他的作品。郎毓秀找出父亲的摄影照片十数张,再请上海的哥哥增援,86岁高龄的郎毓祥,不辞辛苦,专程从上海赶来成都,并带来一百余幅郎静山的作品,一起开始准备。

4月13日是郎静山老人的祭日,展览会就在这一天开幕。这是一个别开生面的展览会,帷幕拉开,先是由郎毓秀上唱《静山大师赞》。这是一首发表在台湾杂志上,纪念郎静山的作品,由李中和作曲。

百天祭日范文4

1、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2006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中元节。在这天有许多人都会上坟。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死亡超过三年的称老亡人。烧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

3、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百天祭日范文5

节候表征

秋分是古人最早创设的节气之一。在古人的生活中,春、夏、秋、冬4个季节并非是同时确立的:商和西周早期先有了春季和秋季,西周以后又有了夏季和冬季。四季之后,节气的创设也有先有后,最早为古人确立的节气是“二分二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4个时间点,至迟在西周时就已出现。 秋社日

在二十四节气中,秋分是农历八月的中气。因此,元人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秋分,八月中”。由于人们习惯上概称节气、中气为节气,因此,秋分也被看作是八月下半月的节气。

据《逸周书・时训解》记载,秋分有“三候”:“秋分之日,雷乃收声;又五日,蛰虫培户;又五日,水始涸。”意思是说,秋分这天,打雷不再发出声响;5天之后,冬眠的动物开始培固洞穴;再过5天,地上的积水就会干涸。在古人看来,如果上述“候应”不能如期而至,则相应地就会出现诸侯放荡、百姓没有依靠、有甲壳的动物就会成灾等异相。

秋分节气的“三候”在《礼记・月令》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是月也,日夜分,雷始收声,蛰虫坏户,杀气浸盛,阳气日衰,水始涸。”“坏”本读pēi,是指未烧过的砖瓦、陶器,此处通“培”;“杀气”,此处指阴气。

秋分的节候也出现在古人的诗文作品中。宋代词人谢逸有《点绛唇》词,其中有“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金气”指秋气,“凉蟾”指秋月,词人寥寥几笔便铺陈出秋分时节凄冷的景色。唐代诗人元稹有诗《咏廿四气诗・秋分八月中》:“琴弹南吕调,风色已高清。云散飘u影,雷收振怒声。乾坤能静肃,寒暑喜均平。忽见新来雁,人心敢不惊?”古人以十二律配十二月,南吕配在八月,故以南吕代称八月。全诗先布景,后陈情,一句“忽见新来雁,人心敢不惊”,既呼应了白露节气的“鸿雁来”,又抒发了秋天将逝的怅然之情。

夕月与秋社

秋分是古代帝王祭月的日子,节气前后又有传统的秋社日。

据文献记载,先秦时天子有朝日(祭日)、夕月(祭月)的礼俗:祭日于东,时在春分;祭月于西,时在秋分。至于天子为什么祭日月,《周礼・春官》的疏文中说得很清楚:“王者父天母地、兄日姊月,故春分朝日,秋分夕月,以王者至尊犹朝日夕月,况民得不事君乎?”帝王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礼俗一直传承至后世。明初洪武三年(1370)新建夕月坛,高六尺,四丈见方,以白石为阶;清代顺治八年(1651)后正式恢复夕月典礼,并立夕月坛于西郊,也即今天北京阜成门外之月坛。

帝王祭月的同时,嫦娥奔月的神话也一直在坊间流传。1993年,湖北江陵王家台秦墓出土秦简《归藏》,其“归妹”卦辞中就记录了嫦娥神话:恒我偷了西王母的不死药,服食之后奔向月亮,化作蟾蜍。“恒我”即嫦娥,后世之所以易“恒我”(也作“娥”)为“嫦娥”,是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到了《淮南子》中,嫦娥奔月的神话则增加了“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娥窃以奔月”的情节。东汉高诱解释称: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得不死之药,被他的妻子娥偷吃了,娥吃了仙药,得以飞向月亮,化作蟾蜍,成了“月精”。此后,嫦娥窃食不死之药以奔月的神话便传承了下来。

帝王祭月,民众则拜月、赏月。在宋代的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从孩童到十二三岁的少年皆穿成人服饰,或登楼赏月,或焚香于庭拜月,各有所期:男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意为科考得中),女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在明朝时的北京城,人们先在市场上买一种月光纸,上绘月光菩萨像,旁有玉兔持杵捣药造型;中秋之夜,家家设月光菩萨神位,以果、饼、西瓜等供奉,夜间在月出的方位向月献祭、叩拜;之后,将月光纸焚化,全家人分食供品。

社日是古人祭祀土地神的日子。“社,地主也。”土地上能生长出五谷,具有神秘的力量,因此人们祭祀它,“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以为社而祀之”。当然,社祭所封之土又并非是普通的土,而是一种特别的五色土。汉代之前只有春社,汉代始有秋社。汉代之后又确定了立春、立秋之后的第5个戊日(春分、秋分前后)为春社和秋社的时间。春社、秋社的设置契合了古人“春祈秋报”的观念:“春祭社以祈膏雨,望五谷丰熟;秋祭社以百谷丰稔,所以报功。”

传统社祭有官社与民社之分。官社有一套规范而肃穆的祭祀仪式;民社又称“里社”,相较于官社,民社则更为灵活和热闹。如《淮南子》的记述:“夫穷乡之社,扣瓮拊瓶,相和而歌,自以为乐也。”社日祭祀传承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兴盛于唐宋时期,成为内容丰富的节日。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秋社》记载:“八月秋社,亲戚间以社糕、社酒相馈送,已婚的妇女归宁娘家,到晚上才回来。这一天,外公姨舅还要送给外甥新鲜的枣、葫芦,认为这些对外甥有好处。”

宋代之后,社日活动逐渐衰微,但仍有存续。据近人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在安徽贵池一带,“秋社前数日,各家预备做会一切之物品。除香烛纸马外,每家必须做些糯米粑。迨至社日,均携香烛,捧米粑,在社令位前行礼敬神,名曰社令会”。

相较于秋分和秋社,中秋节的起源晚近得多。中秋节的记载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由于秋分日和秋社日基本上是按太阳的运行轨迹来确定的,因此它们在农历中的时间每年并不固定,也不一定逢月圆之时。而处于三秋之半的中秋节,因为节期固定,夜里又有圆月出现,由此逐渐取代秋分和秋社,成为秋天里中国人最为看重的节日。秋分和秋社的一些习俗,有的被整合到中秋节中了,有的则已湮灭不存。 嫦娥奔月(汉代画像石)

农事与其他

秋分是农事秋收、秋种的节点,为我国南北方民众所重视。在浙江一带,农谚说“秋分在社前,斗米换斗钱;秋分在社后,斗米换斗豆”,这是讲秋后收成的。在河北一带,有句流传颇广的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麦子正当时”,这是讲冬小麦种植时间的。

在秋分节气里,古人也占验天气和农事。清人陈B子在《花镜》中说:“秋分日天晴,主有收;微雨或阴天,最吉,来年大熟。”江浙一带传说农历八月二十四日为稻生日,雨则稿秆多腐烂,谚语说“烧干柴,吃白米”。

在江苏苏州,秋分又有所谓的木犀市。木犀,即桂花。据清人顾禄《清嘉录》记载:“俗呼岩桂为木犀,有早晚二种。在秋分节开者曰早桂,寒露节开者曰晚桂。将花之时,必有数日鏖热如溽暑,谓之木犀蒸,言蒸郁而始花也。自是金风催蕊,玉露零香。男女耆稚,极意纵游,兼旬始歇,号为木犀市。”

有些地方还有秋分送秋牛图的习俗。秋牛图以红、黄纸印制而成,上绘全年节气和农夫耕田图样。送图人每到一家,即景生情,口诵吉利话,以博得主人欢心,得些赏赐。此举俗称“说秋”,送图人则被称为“秋官”。

与立春一样,秋分也有竖蛋的游戏,俗语说“秋分到,蛋儿俏”。传说秋分这一天鸡蛋最容易立起来。竖蛋之戏应该与古人“秋分秋分,日夜均分”的观念有关。《礼记・月令》中就有昼夜相等之时校正各种度量器具的记载。

在广东开平,有“春分吃春菜,秋分吃秋菜”的习俗。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地里采摘秋菜。采回的秋菜一般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俗语说“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百天祭日范文6

在“阳光心语”活动中学会爱自己。爱国要有积极、阳光的心态。如果个体缺少对生命的认知,遇到挫折就轻生,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不懂得与人分享,就算腰缠万贯,也不会快乐……多年来,学校坚持开设团体心理活动和沙盘游戏,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引导学生接纳并悦纳自我,进一步提升心理耐挫力,形成积极、阳光的心态。

在感恩活动中学会爱父母。通过“我是准妈妈”“我带蛋宝宝”等体验活动,让学生深切体会母爱的伟大;通过“妈妈的手”“我和妈妈的合影”,让学生在观察与拍摄中感悟母亲为了自己的成长所付出的辛苦。“信中表深情”让学生和母亲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礼物寄恩情”让学生明白感恩要从现在开始,从身边的点滴开始。每一项活动都让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播种下感恩的种子,我们相信,这颗种子定会茁壮成长。

在重要节日及重大事件中感受祖国的脉搏。学校抓住重要节日的教育契机,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政治性节日及党史、国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发扬传统美德。开学典礼上,校领导、教师和一年级新生一起种下梦想的种子;教师节,召开优秀教师表彰会,为师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国庆节,安排教师参观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国家公祭日,观看国家公祭日仪式……2014年12月12日,我国“南水北调工程”正式通水,学校专门与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办公室取得联系,在全校开展了“南水北调工程普法进校园惜水护水节水”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水文化”系列活动中感受南水北调工程的伟大,树立惜水、节水意识。

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体会爱他人的快乐。红领巾志愿者服务队自从成立以来,一直活跃在校园、社区、菜地、光荣院……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担任过图书管理员、文明礼仪值勤员,擦拭过鼓楼大街的栏杆,在社区宣传过节水、禁毒、环保等知识,活跃在各个社区、临时血站……如今,这支队伍发扬近20年的光荣传统,继续活跃在市、县的许多地方,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根与芽”的环境教育活动中亲近大自然。学校成立了“幸福成长根与芽小组”,让学生在“水地图”项目中认识湿地及周边的动植物,在一次次的体验游戏中,感受湿地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绿色阳光行动”让学生围绕社会关注的环境问题,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在燕山学堂的日子,他们学会了叠床单、晒被罩、扫院子、做饭洗衣。“心田计划”让学生一同探究餐桌上食物的来源,引发对自然、食物与人的关系的思考。在学校的小菜园和小花园中,也开展了植绿、护绿系列活动,从选种、育种开始,让学生亲自照顾,浇水、施肥、捉虫,记录植物成长日记,观察并感受植物的成长,感悟生命的珍贵,从而懂得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