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灾害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洪水灾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洪水灾害

洪水灾害范文1

关键词:洪水灾害 减灾措施 悬河 潼关高程 渭河下游

1 渭河“2003”洪水概况

2003年8月26日~10月19日,渭河下游出现了1981年以来的最大洪水,渭河临潼站6次洪峰过程的最大洪峰流量为5100m3/s。各站洪水特征值统计见表1。从洪水组成及演进过程看,具体有以下几个特征。

表1 渭河“2003”洪水华县站特征值统计

洪峰时间 最高水位 洪峰流量 最大含沙量 临潼~华县传播历时 月 日 时 分 /m /(m3/s) /(kg/m3) /h 8 29 16 48 341.32 1500 606 53.8 9 1 10 0 342.76 3570 24.0 9 8 18 0 341.73 2290 30.0 9 21 21 0 342.03 3400 28.0 10 4 2 0 340.99 2520 16.0 10 5 6 0 340.99 2810 10 13 7 0 339.73 2010 15.0

1.1 洪峰流量不大,洪峰水位创历史最高 渭河“2003”洪水 咸阳站最大洪峰流量5340m3/s,接近7年一遇洪水;临潼站最大洪峰流量5100m3/s,接近3年一遇洪水;华县站最大洪峰流量为3570m3/s,接近2年一遇洪水。除耿镇、陈村和华阴站外,渭河下游各站均出现历史最高洪水位。华县站洪峰水位比历史最高洪水位“96.7”洪水(Q=3500m3/s)的水位高0.51m,比1981年洪水(Q=5380m3/s)的水位高1.71m,比“54.8”洪水(Q=7660m3/s)的水位高3.95m。

1.2 洪水持续时间长,洪量大 渭河“2003”洪水6次洪峰过程在渭河下游持续时间长达39d。各站流量过程线见图1。典型洪水历时见表2。与典型年同期相比,华县站1500m3/s以上流量持续时间较1981年洪水长38h,较1964年洪水长40h。截止10月19日8时,临潼、华县站洪量分别为56.63亿m3和60.08亿m3,均大于1981年同期洪量,略小于同期历史最大的1964年洪量。典型洪水洪量统计见表3。

1.3 含沙量先高后低,水沙过程不协调 2003年8月渭河1 号洪峰主要来自泾河上游多沙区,含沙量大。泾河张家山站最大含沙量为734kg/m3,渭河临潼站最大含沙量为604kg/m3。洪水过程中沙峰与洪峰不相适应,沙峰在前,洪峰在后。临潼站沙峰与洪峰过程如图2。

洪水灾害范文2

关键词:洪水灾害;防御;策略;措施

中图分类号:TV122 文献标识码:A

1 自然状况

清原县地处辽宁东部辽东山地丘陵区,隶属于抚顺市管辖。其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理位置:东经124°20′06″~125°28′58″,北纬41°47′52″~42°28′25″之间。东邻吉林省的东丰、梅河口市、柳河县;南同新宾满族自治县搭界,西与铁岭、抚顺县接壤,北邻西丰、开原。全县东西长96.4km,南北宽75.3km,总面积3921km2。沈吉铁路、沈吉高速、国道202线贯穿县境,交通十分便利。清原县辖9镇5乡,共14个镇乡,188个行政村,总人口39.9万人,总土地面积39.21万hm2,人均耕地面积0.11hm2。

清原县处于中温带亚湿润区内,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炎热多雨,年平均气温3.9~5.4℃,最冷出现在1月,最热出现在7月,1月平均气温-16℃,最低气温-37.6℃;7月平均气温22.8℃,最高气温36.5℃。

由于清原县地处山区,境内森林茂密,植被良好,下垫面条件比较接近,所以年降水量地区分布比较均匀,全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81.1mm。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年最大与年最小降水量比值一般在2~3之间。降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汛期(6~9月)平均降水量占全年平均降水量的71.4%,7、8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48%,而枯季11月至翌年3月降水量仅占年降水量的9.6%。

清原县主要有4大水系,即清河、柴河、浑河、柳河。其中浑河最大,境内流域面积2350.75km2,占全县总面积的60.0%,其上游第1大支流英额河流经清原县城。

清原县目前已建成后楼、小孤家2座中型水库,金家、前秧、王大堡等12座小(一)型水库,砍椽沟、天桥、六队等42座小(二)型水库,总计56座水库,另建中型水电站1座:红河电站。

2 历史洪水

据不完全统计,清原县自建国以来共发生17次较大级别洪水,分别发生在1951、1953、1960、1964、1971、1975、1985、1986、1989、1990、1991、1993、1994、1995、2001、2005、2010年,平均每3.6a就发生1次。

频发的大洪水给清原县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例如,1995年,全县遭受了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灾害,全县72小时平均降雨量达340.0mm,全县21个乡镇346个村全部受灾,冲倒房屋1.8万间,死亡2人,受伤1500人。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2.89万hm2,冲断沈吉铁路大桥2座,公路中断34条,冲毁桥涵1227座,受损中小型水库35座,冲毁塘坝65座、拦河闸108座,堤防决口135处,损坏堤坝347km,冲毁机电井704眼,直接经济损失16.1亿元;2005年8月13日,清原县出现强雷暴和强降雨天气,全县平均降雨115mm,其中清原镇2小时内降雨164.4mm,为清原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的一次降雨过程。暴雨洪水使全县14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19.5万人,死亡、失踪8人,转移安置人口3.07万人,直接经济损失9.55亿元;2010年,全县年平均降雨量1241.9mm,为清原县有资料记载以来最大值。整个汛期,连续发生6次较大洪水,其中,以7月31日暴雨洪水为最大,由于此次降雨历时短、雨强大,造成灾情尤为严重,直接经济损失达2.05亿元以上。

3 洪水防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河道堤防

在浑、清、柴、柳4大流域的干流及主要支流上,河流堤防工程防御体系已多有建立,堤防结构大多数为土石坝加毛石护砌。但由于多数堤防工程的建设年代较长,又经历了多次大洪水的破坏(被冲毁堤段多数都在当年汛后恢复)和冲刷,堤防的防洪能力和标准都不高。其中,县城部分近20km堤段仅有不足10km堤防防洪标准可达到50a一遇洪水标准,其余堤段及其它主要河流的干流堤段防洪标准在10~20a一遇洪水标准之间,而其它各主要支流及更下一级支流的堤防的防洪标准一般都在10a一遇洪水以下,甚至有部分河道堤段处于无河堤防护状态。因此,总体上看,全县河流堤防的防洪标准普遍偏低,防洪能力和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不能完全相适应。

3.2 水库工程

水库工程是开发利用水资源以及防御洪水灾害的硬件工程性措施,承担着洪水防御主力军的作用。新宾县境内有中、小型水库(电站)57座,具有较强的水力调节能力。在抵御洪水侵害的过程中,发挥着蓄洪、削峰,调节洪水泄量,延长洪水下泄时程的巨大作用,是防汛抗洪的第1道坚实屏障。

水库硬件设施的完好性与可靠性、水库覆盖区域水雨情信息收集的及时性及水库防洪调度预案的科学性是水库能否充分发挥其洪水调节作用、为下游防汛抗洪带来保障的3大关键因素。

截止2012年末,在清原县57座水库(电站)中,先后有2座中型水库、11座小(一)型水库、10余座小(二)型水库完成了除险加固工程,尚有近10余座小(二)型病险水库未进行除险加固。

目前,小(一)型以上水库及部分小(二)型水库覆盖区域已经通过水文报汛站网建设工程及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建设工程建立了自动化的水雨情收集系统,而各级别水库的防洪调度预案也已经基本建立完成,因此,从水库防洪的角度看,各项准备措施是比较充分的,这也是切实发挥水库防洪功能和效益的基础。

但从实际管理方面看,全县水库的防洪工作仍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还有多座小(二)型病险水库未进行除险加固工程,水库因年久失修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个别小(一)型及多数小(二)型水库由于管理体制及所处地点过于偏僻等诸多原因尚不能在汛期实现24小时不离岗值守;部分水库由于受地理环境因素影响,通讯手段单一,暴雨洪水期间通讯中断而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恢复,造成防汛指挥中心因与其失去联络而无法进行防洪调度指挥的窘境;由于部分基层防汛工作人员多为村民承担,其基本防汛知识及技能缺乏,再加之全县防汛系统中各部门之间缺乏日常联合防汛演练,因此,存在着人员或部门之间因为协作不到位而影响防汛抗洪信息传达和执行的隐患。

3.3 县城的洪水防御现状

清原镇是清原县城所在地,常住人口近10万人。清原镇城区堤防始建于1954年,设计防洪标准为10a一遇洪水。2009年4月,抚顺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完成了《清原县英额河河道整治工程初步设计报告》(清原县城市防洪工程),提出整治清原镇城区10km河道,左、右岸修建河堤20km,堤防设计防洪标准为50a一遇洪水。但到目前为止,实际只完成了左、右岸共计不足10km堤防,其余部分堤防尚未修建。现状城区右岸未新建段堤防防洪标准较低,仅为20~30a一遇洪水标准,且堤防年久失修、淘刷破坏严重;左岸未新建段堤防防洪标准仅为10a一遇洪水标准,且无明显工程防护;另外,镇内低洼易涝区没有排水泵站,排水管道年久失修、设施老化,镇内时常发生内涝。

4 洪水防御策略及措施分析

科学完善防汛抗洪减灾系统的建设是提高减灾效益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针对前述分析结论,结合清原县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会有效地提升防汛抗洪体系的应变能力与科学组织能力。

4.1要使村(屯)、 乡(镇)、县3级防汛组织机构设置常态化,人员、设施、设备配给充足,尤为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无线、卫星通讯网络,保证非常规事态下的通讯畅通,使已经建立起来的自动化水雨情监测系统收集到的水雨情信息、各类防汛指挥决策信息及灾情信息等能够及时有效的上传下达。

4.2在县级防 汛抗旱应急预案、洪水防御方案的基础上,细化乡(镇)、村(屯)及各类水利工程等的专项洪水防御方案,加强对各类预案的审核,突出预案的可操作性与科学性,避免形式化、空洞化,力求做到符合实际、指导得力、行动有序。

4.3在防汛抗 洪过程中,应遵循有工程防御地区以防御为主,避险为辅;无工程防御或工程防御能力偏低地区以避险为主的防御策略。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以确保人民生命安全为最高指导原则。

防汛期间,各个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要加强工程管理制度和人员培训机制的建立。做到人不离岗,岗不离人,加强巡查,遇险及时排除,力保工程在防洪设计标准内不出现垮坝、溃堤等恶性事件,切实发挥出水利工程的防洪效益来。

同时,在河道防洪中,要加强河道行洪障碍的检查与清除工作,使河道行洪通畅,提高河堤防御洪水的能力。

4.4在县城的 洪水防御中,要做到防洪、防内涝两手抓。建立专业的汛情、涝情监测及抢险队伍,建立科学的巡防机制,加强水文分析工作,在可预见范围内,确保城市堤防不溃堤,城区内涝不成大灾。遇超历史洪水,城池不保时,全体居民能安全撤离。

4.5加强防汛 抗洪演练与培训,提高防汛工作人员的基本技能,及时发现并解决防汛抗洪指挥系统存在的上下衔接不畅通、指挥信息不能及时传达、工作人员未尽职守等问题,确保机制体系顺畅,指挥得力,防患于未然。

4 结语

洪水灾害范文3

【关键词】灾害分析 防治措施 安全生产

按照省河道管理局的统一工作安排,从2010年至2012年辽宁省水利部门在蒲河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形成景观区。在河道内相继修建了8道橡胶拦水坝,来调整河道水位。沈阳油田上游总蓄水量为1300万立方米。在美化了河道景观的同时,也增加了洪水对沈阳油田安全度汛的威胁。一旦橡胶坝出现故障,洪水就将不受控而突然加大泄流量,对沈阳油田位于河套内的岗位员工和油井生产的机泵设备都将是损坏性很大的打击,人身和财产都面临巨大损坏。因此,沈阳油田的防洪、减灾,保安全的工作艰巨而重要。

1 蒲河洪水对沈阳油田的灾害分析

依据近10年的洪水数据统计计算后,按其不同地面流量与降雨级别相结合,将洪灾预警分为三级。小~中雨及蒲河流量小于70m3/s时为三级预警,此时河水对沈阳油田油井生产及人身安全基本无影响。特殊情况下,如张屯乡下游泄洪不畅可能造成205队25号计量站的J73-553井、J75-51井井场上水0.2米,进井路面上水0.5米,此时将不启动防汛应急预案,日常生产正常组织。中到大雨及蒲河河水流量在70m3/s~90m3/s时为二级预警。此时,河滩水深0.6~0.9米,有12口井井场上水影响原油产量26.8吨。洪峰到达沈阳油田需7小时,岗位员工人身安全不受影响,可以在站内正常值班,原油外输不受影响,原油及动力液加热不受影响,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油井在夜间不要去巡回检查。暴雨及蒲河河水流量为90m3/s~150m3/s时为一级防汛预警,其中90m3/s~120m3/s时河滩水深为0.9m~1.5m,有92口油井上水,水淹井产量为238吨,洪峰到达沈阳油田需5小时,此时计量站将撤离女职工和年龄大于45岁的男职工。计量站的原油加热及外输不受洪水影响。当洪水流量为120m3/s~150m3/s时,有142油井关井,关井产油370吨,河滩水深1.5m~2.0m,此时员工全部撤离到7座计量站内停止一切站外巡检工作。当出现极端的洪水流量200m3/s及以上时,河滩水深1.5m以上甚至2.0m以上。此时河套内全部油水井关井,7座计量站关站,关停全部机泵设备,值守人员在高架站内原地待命。

2 蒲河洪水灾害的防治与应急措施

2.1 基础性的保障措施

以生产运行机构为核心的防汛应急协调机构,负责具体协调指挥在防汛抢险过程中车辆、物质、通讯、电力、后勤等保障性工作。有科学、高效、切实可行的应急防汛预案和具有强大战斗力由50人组成的应急抢险队伍。在极特殊的情况下对人员或管网原油泄漏进行抢险救助以人为本,每年汛期来临之前对全体员工进行防汛度汛全员化安全教育,在全员思想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没有人的第一安全,其它一切安全工作都是零,都没有意义,同时为河套内井站 配备充足的防汛应急自救器材,每个井站配备一条橡胶船,8件救生衣,6个救生圈,6个警界带,20根竹竿,200米棕绳。

2.2 机电设备的保障措施

依据近10年来的洪水侵害情况,为最大限度的保障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输。目前河套内的全部油水井的电控机电设备都统一安装在距地面1.6米~2.1米的金属制一体化平方上,平台为金属管材与板材焊接制成,每个平台装容面积为16平方米,可同时安装3台不同用途的机泵控制柜,平台支柱埋于地下1.1米,完全可抗击洪水冲击。

河套内全部用电器的供电电缆均由完好的铁铠电缆供电,抗外力冲击,防水不漏电,具有内部短路漏电自动断电保护功能,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对人员造成电击伤。

2.3 警示引导语和实时监控措施

为保证汛期河套内的行车安全与员工巡检安全,全部公路与进井支路两侧都有高度为2.5米,间距为30米的水泥制水位警示标志杆,上面有警示反光标志和水位深度标志。在汛期标志杆以外严禁车辆人员进入。充分发挥监控器材的作用,在蒲河桥头、沈3计均有24小时监控拍照设备,并带有夜视红外功能。在人员无法到达现场的条件下,可以实时将现场洪水变化情况传回防汛指挥中心,为下步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2.4 科学预警,为防灾减灾提供充分保障

为了给油区提供充足的启动防汛应急预案,做好迎击洪水的准备工作。首先在蒲河上游唯一的控制性水库棋盘山水库设立24小时畅通的联系点,时时掌握棋盘山水库的库容及水位变化。准确掌握棋盘山水库出库流量的变化。换算出出库流量与油区内蒲河水位变的关联曲线。既棋盘山水库出库流量每增减10m3/s,油区内蒲河水位相应增减的海拔高度及绝对高度。其次在蒲河中段设立裕国水文观测站。水文观测站可为油区提供5-6小时的预警时间,水文站的蒲河断面流量及流速对油区预警提供的水文数据更准确,更有指导性。蒲河断面的水流量Q=棋盘山水库出库流量Q1+沿途62Km地面径流Q2(既实时降雨量产生的地面径流)。

2.5 统筹大局,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油区的蒲河上游有8道调控蒲河水位的橡胶坝,每道橡胶坝间的库容都高达50-80万立方米。如发生垮坝等不可控的洪水下泄,那对油区将是毁灭性的打击。为此,专门设立油地水利协调机构,全权负责与沈阳市于洪区河道部门协调汛期水位管控工作。按照协议规定,在每年7月18日至8月20日,蒲河橡胶坝原则上按库容下线运行,尽量降低橡胶坝内水位。

2.6 科学调配电网控制,提高油井生产时率

通过调整电网分线路控制,在河坝外加装控制闸刀。将地势基本相同,河水绝对高度相对一致的油井统一由一条高压线路供送电。进而杜绝统一送停电,进而最大限度的提高油井生产时率,最大限度的减小因洪水造成的经济损失。

3 结论

通过科学管控,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汛应急预案,做好充分的度汛准备工作。人的主观意识高度重视防汛工作。在物资上充分的保障工作,科学调度。洪水对油田生产造成的灾害损失可以减少,甚至是避免的。减灾防灾工作时可以做到万无一失的。

参考文献

[1] 向立云. 洪水管理的基本原理[J]. 水利发展研究, 2007(07)

洪水灾害范文4

关键字:暴雨;洪涝灾害;城市排水系统

Abstract: Flood disaster is th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in the most serious losses caused by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loss caused by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and the loss of influence at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concern, is also the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s face a major task. In Xiaoxian in 2010 September rainfall triggered a series of problems, combined with the city flood project construction practice, the city waterlogging reason and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easy to guide subsequent practice.

Keywords: Rainstorm; Flood disaster; Drainage system

中图分类号:P333.2

1.萧县2010年内涝情况简介

2010年9月6-8日,我县出现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强降水主要出现在7日下午,全县境内普降大暴雨,平均降雨量100㎜以上,其中,孙圩孜乡达到186.8㎜。全县境内多数乡镇降雨量在130㎜以上。特别是7日15~16时,1小时之内降雨量达到91.2㎜,这是造成短时积水,诱发灾害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以萧县内涝为例,对城市内涝的原因和对策进行分析。

民政部统计,截止9月9日,萧县所辖23个乡镇均受灾,受灾面积46.67万亩;因灾倒塌房屋251间,损毁房屋387间,其中,形成危房116间;因灾受伤人员1人,被水围困自然村2个,围困群众3520人,转移安置群众756人;全县基础设施损失严重,冲毁大小桥梁45座、水闸1座。

住建部2010年对351个城市的专项调研显示,2008年~2010年,有62%的城市发生过内涝,其中内涝超3次的城市有137个;57个城市的最大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

2.城市内涝形成原因

2.1极端天气增多

宿州市以平原为主,地面平缓,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由于本市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多雨的年份易发生洪涝,少雨的年份易发生干旱。年最大和最小降水量相比,相差3倍左右。降水量年内分布不均。萧县6~9月份降雨量占全年平均降水量的70%,时间主要分布在6月中旬至8月下旬,这个时期是产生洪涝灾害的主要时段。多年来暴雨经常引起洪涝灾害,给城市社会经济和居民生活造成极大的危害和损失。

2.2城市排水系统建设不完善

从目前暴雨造成的灾害情况初步分析,主要原因是暴雨雨量多、雨强大、范围广,超出了排涝体系的标准。城市排水系统管道老化,排水标准比较低,排水设施不健全、不完善。另外,城市大量的硬质铺装,如柏油路、水泥路面,降雨时水渗透性不好,不容易入渗,也容易路面积水。大量沟塘的消失,原有自然水系遭到破坏、切割、萎缩,使得区间产生暴雨的径流无法及时下泄,导致自然排蓄雨水、径流的能力大力减弱,造成县城大面积严重内涝。

3.城市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我们很多城市缺乏规模大的排水体系,所以面对50年甚至百年一遇的暴雨时,显然是无能为力的。

3.1城市规划建设不合理

近年来,城市大拆大建,高楼大厦、硬底道路越建越多,对雨水吞吐不及,消化不良。排水设施不足,自然就容易发生淹浸。

3.2排水系统功能不完善

城市的排水管道不成系统,破损严重的老城区道路排水系统建设较早,设计标注低,排水能力差,城市的地下排水管道口径小,管道老化、年久失修,形成严重的“肠梗阻”。使得管道排水能力下降和丧失,随着城市发展,城区汇水面积及排水量不断增大,原有管道已经不能满足要求。

3.3排水系统建设标准低

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最低排水标准,基本上是一年一遇。而所谓一年一遇,是指每个小时可以排36毫米的雨量。面对暴雨,这样的标准显然过低。

3.4不规范建设影响排水设施功能

一些城市道路建设排水系统时,由于某些原因,未能按照设计和施工标准实施建设,存在排水井中穿管及排水管道平坡、反坡等现象,排水能力差。由于设计不合理、不规范,建设后甚至无人进行维护和保养,年久失修,淤堵更为严重。

4.城市排水系统合理规划建设

按照2011年最新修订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的要求,城市一般地区排水设施的设计暴雨重现期为1~3年(即抵御1~3年一遇的暴雨),重要地区3~5年。但在实施过程中,大部分城市普遍采取标准规范的下限。调查显示我国70%以上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设计暴雨重现期小于1年。城市排水设施和排水能力决定了积水的程度,目前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希望将最低排水标准从最低一年提高到最低3年,达到3至5年一遇的标准。暴雨造成道路积水是城市排水系统通病,积水的主要原因是道路排水不畅,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制约,该问题在一定时期内还难以彻底解决,本人结合自身实践,对城市排水做简要分析。

4.1保留、恢复和增加雨水的入渗

由于城市范围扩大,城市不透水面积不断增加,雨水入渗到地下的面积不断减少。其结果是城市地表的径流系数加大,排水管渠的负担增加。所以,城市规划的时候必须规定保留绿化地应占的比例。有些城市绿化不是种植在土地上,而是把花草种植在混凝土基础板上面的覆盖土上,只有美化环境的作用,对生态环境、特别是雨水入渗作用不大。寒冷地区的城市,花草难以生长,为了保留土质地面维持雨水入渗,在土层上面铺装碎石子也很美观,而且保护了表土不会扬尘。有些城市研究建造地下水库蓄水,既可以充分利用雨水又减少了排水量,值得提倡。

4.2关于城市排水管渠设计标准

现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的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是0.5a至5a。有不少人建议提高标准,我认为不必。雨水管渠和城市排涝设计重现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可类比。雨水管渠的排水范围很小,越短时间暴雨出现的范围也越小,因此出现超过设计标准造成的损失也小。所以雨水管渠比城市排涝设计重现期短是合理的。如果提高标准会增加很多城市建设投资(不光是管渠本身)。希望多着眼于解决本文提到的其他问题,而不要匆匆提高设计标准。

4.3核实排水管渠的汇水面积

城市排水管渠设计的主要指标是雨水管渠汇集降雨的面积。下雨的时候市区的雨水过于集中,很容易出现淹浸。一般设计都是分区排水,排水管渠设计的汇水面积都不会太大。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房屋道路或其他公共与私有建筑的增加和改变,特别是建设穿越原有地面的下沉式立交、隧道等工程,使原有排水管渠的汇水面积产生变化,但是没有重新调整或扩建排水管渠,势必造成排水能力不足。因此有必要对城市排水设计进行一次复查,从核实排水管渠的汇水面积开始,如果排水能力不足就要考虑排水系统的改建、扩建。

4.4排洪与排水标准衔接问题

城市排水是解决较小汇流面积上短时暴雨产生的排水问题,采用的是暴雨公式,暴雨时段控制在5~120 min,选用暴雨样本是年超大值法;而排洪考虑汇水面积大,目前多采用水文公式(也是暴雨推理公式),使用某重现期(如10年一遇)24 h暴雨量为基本数据,其选用暴雨样本是年最大值法。因此进行防洪排洪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排洪与排水重现期标准衔接问题。排洪规划重现期应根据城市重要性以及排洪流域面积的大小因素综合考量后确定。排洪汇水面积越大,重现期标准越高,大中城市排洪标准不宜小于20年一遇(防洪标准gb50201—94)。

5.结论

城市内涝既有气候变化,暴雨强度加大的客观原因,更有城市规划统筹考虑不周,防洪标准确定不够科学,基础设施系统性不强等主观因素。要改变城市内涝频发的现象,我们首先必须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统筹规划好城市竖向及防洪排涝系统,加强雨水的综合利用,加强排水设施的建设管理,留足生态空间,减少洪涝隐患。城镇不允许长时间积水,道路积水将影响城镇正常运行。因此,有条件的地区应规定城镇排涝系统的建设,确定排涝标准,保证城镇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城市规划应该重视让城市与雨水和谐相处中国青年报 2010.8.5.

洪水灾害范文5

关键词:非工程防洪措施

一.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是一个舶来的概念,一般意义上,目的在于改变洪水天然运动特性的措施称为工程措施(Structuremeasure),而辅助工程措施发挥功能、协调人与洪水之间关系、缓解洪水灾害影响的措施称为非工程措施(Non-structuremeasure)。

防洪水库、堤防、分洪道、蓄滞洪区是主要的防洪非工程措施,洪水风险区内高出地面的道路(公路、铁路)路基、围墙等线状结构物,其初衷虽不是防洪,但在洪水泛滥时具有明显的改变洪水运动特性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作为工程措施考虑。

非工程措施侧重于规范人的防洪行为、洪水风险区内的开发行为和减轻或缓解洪水灾害发生后的影响,此外,习惯上,辅助工程措施和上述非工程措施制定、实施和充分发挥效益的有关技术、方法和手段,例如对洪水特性、洪水灾害特性的认识、洪水预报技术、洪水风险图等,通常也被纳入非工程措施的范畴。

非工程措施的提出和日益得到重视的原因是工程措施有其局限性。

二.工程措施的局限性和面临的困境

控制洪水,消除洪水灾害是人类千百年来的共同追求,进入20世纪,随着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对自身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能力充分自信,世界各国相继开展了以控制洪水、消除洪水灾害为目标的大规模防洪工程建设,随后又相继认识到,工程措施难以完全控制洪水,洪水灾害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而不可能消除。

我国控制洪水的实践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半个世纪后,与其他国家一样,工程防洪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逐步凸显出来。

1、水灾绝对损失仍呈攀升趋势

尽管经历了50多年的以控制洪水为目标的持续不断的防洪工程建设,形成了庞大的防洪工程体系,使河道洪水年均淹没面积减少了70%以上,但水灾损失绝对值仍在上升,其中除了因河道洪水淹没区经济发展、资产增值,导致单位面积损失值增加外,内涝成为水灾损失增长的主要因素。

2、兴建控制性防洪枢纽的坝址告罄

近期黄河小浪底枢纽、珠江飞来峡水库、长江三峡枢纽、嫩江尼尔基枢纽建成后,我国各大江河流域可有效控制干流洪水、保护重要地区的防洪枢纽的坝址已基本用完,大型防洪枢纽的建设将告一段落。

3、防洪水库的建设所面临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虽然在个别大流域的干流及其支流以及中小流域上仍有建设防洪水库的自然条件,但在现阶段,由于其经济、移民、公平性及对生态环境影响等问题,使得许多水库的兴建变得不可行。

4、堤防建设面临着经济、技术、环境因素的制约

我国现有堤防约26万km,是防洪工程体系中最主要的成分。据分析,目前我国江河洪水年均损失250亿元,若通过提高堤防标准减轻洪水灾害,可行的投入如表1所示。

例如,对长江流域而言,若要加高堤防防御1954年洪水,土石方量约需76亿m3,挖压耕地约10万hm2,迁移百万人口,还要改造上万座各类涵洞、泵站、桥梁,成本将超过1000亿元,减少的年均损失约为12亿元,远低于年均成本(约80亿元)。其他流域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我国江河堤防,尤其是主要堤防,已经较高,多是经数

十、数百年不断加培而成的,堤基、堤身皆存在许多缺陷和隐患,在堤内外水头差不大时,经过抢险,通常可以渡汛,但若进一步加高,则在更高的水头下,隐患大量暴露,有可能出现抢不胜抢的情况,安全难以保障,即所谓增加高度而未提高标准。

洪水的泛滥不仅塑造了广大的洪泛平原,而且有补充地下水、维系湿地、保持生物多样化等功能。目前我国主要流域,除松花江外,湿地已消失殆尽,堤防建设是主要原因。面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海河流域已提出有控制地引导洪水进入平原地区,回灌地下水,承受一定的淹没损失,以使洪水的资源和生态功能得到实现。

洪水灾害范文6

一、大力提高人民群众防洪减灾的责任意识

洪涝灾害的后果最终是以居民生命和财产以及社会各种公用设施的被害程度来体现的。目前我国的防洪重任主要是交给水利部门修堤筑坝,并依靠在汛期进行抢险救灾来确保社会的安全。近年来由于注重宣传水利建设成就,对于我国70余万km2的广大洪泛平原所存在的洪水风险宣传不够。除江河沿岸的广大居民对洪水灾害的严重性有一定体验外,大多数地方领导及群众对洪水风险认识不足。在地方的经济发展中没有考虑足够的防洪减灾对策。比如,在低洼易洪易涝地区建设经济开发区;由小城镇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对洪水不设防;城市地下建筑物没有防洪涝设施;大量病险水库下游的城市及居民区没有对应大坝失事的预警系统;蓄滞洪区内安全建设不足,居民安全缺少充分的保证;对易洪易涝地区的房屋建设没有明确的安全要求;…。以上种种都充分说明,我国在发动全民投入防洪减灾方面存在严重缺欠,宣传不足。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存在着严重的麻痹思想,又缺少足够的防洪减灾知识,面对突然发生的自然灾害束手无策,成为防灾弱者。在洪涝灾害发生的过程中不但不能成为防灾减灾的积极因素,反而成为需要救助的对象。因此加强对防洪减灾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使广大洪泛区内的群众面对洪水能够自救、互助,确保个人、家庭及身边公用设施的安全,应当是今后动员群众的一个主要目标。为此需要加强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普及洪涝灾害风险教育,灾害情报向全社会公开

2.各级政府认真抓好洪泛区域的管理

尽管我们已修建了许多防洪工程体系,但由于标准较低,隐患较多,发生溃坝、溃堤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因此应当让广大群众准确地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可能发生的洪涝灾害风险。即一旦现有防洪工程不能抵挡洪水而溃决后,洪水会淹没多大范围、自己所在位置会淹多深,持续多长时间,洪水水流流速有多大,应当采取什么样的自救措施,如果需要避难应当在什么时间,通过哪条路线向何处避难等。为达到这一目的,需要编制洪涝灾害风险图并向社会公开发行和销售,并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实时公布每次洪水所发生的灾害过程和受灾情况。无论是公布灾害风险图也好、公布受灾害情况也好,无非是为了提醒广大群众注意自己身边可能发生的灾害情况,使大家更好地防范洪水,对洪水灾害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只有当广大群众充分掌握了灾害情报时,在洪水灾害发生时整个社会才会冷静而有序地开展防洪减灾和自救。这样就可以增强整个社会对洪水灾害的防御能力。因此灾害情报公开是防洪减灾的首要条件。

防洪减灾实际上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防洪和减灾。防洪是指用防洪工程体系,加上洪水预报、调度等手段,使洪水顺利下泄,不致泛滥成灾;减灾是指通过对洪泛区域的日常管理,加强洪泛区应对洪水灾害的能力,一旦发生洪水泛滥也会将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压缩到最低程度。目前我国在防洪方面所做的工作较多,但在减灾方面工作还很薄弱,甚至是空白。比如美国在进行洪泛区管理时,将100年一遇洪水的淹没范围定义为洪泛区。在该区域内的一切建筑都要取得许可证。建筑物要达到一定的耐水要求,达不到要求的不能取得政府贷款,不能参加洪水保险。在该区域内的建筑物多次被淹或淹没一次其修复费用超过房屋产值50%以上的国家要强行收购,住户向其他地方迁移。同时政府要求在该区域内的城镇必须达到1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在此基础上开展洪水保险工作。对于达不到上述标准的不准参加洪水保险,…。对于所划定的洪泛区域,是不允许自由开发和发展的,其发展是受国家设定的各种条件限制的,这些条件能够充分保证在洪水泛滥时,该地区是相对安全的,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失。通过这样的管理,大大提高了地区自身防御洪水灾害的能力。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对防洪工程的依赖和压力。

二、加强和完善流域管理机构建设

目前我国已设立了七大流域机构。按水法规定流域机构是由国家授权的水行政管理部门,代表水利部行使水管理权。但目前各流域机构主要是管理河道水系的规划和开发治理,而对流域内各种对水系有影响的行为,不利于防洪减灾的各种开发行为没有干预能力。目前的流域管理机构只管理水系而没有管理流域。可事实是流域内的许多不合理开发活动都会影响到水系的管理,如水土流失、水质污染、水资源的无序开发利用、洪泛区内人口和财产的集聚等。为了让流域管理机构真正管好水系必须授予流域管理机构更广泛的权力。让流域管理机构能参与流域内各种开发保护规划。对流域内各种不利于水系管(下转第70页)(上接第66页)理的开发活动有干预权和否决权。如对有可能造成水系污染、淤塞、危及水利工程安全、计划外引水及在高风险区内等的开发项目,流域管理机构应当有权制止和否决。因为流域机构代表的不是某一地方的利益而是整个流域的利益。

从防洪减灾的角度来讲,流域管理机构除了制定江河的防洪规划之外,还应当制定流域洪泛区减灾规划,负责编制洪泛区的洪水风险图,对不同风险区内的防洪减灾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制定洪泛区管理条例,对洪泛区内各种开发活动提出控制原则。协助地方行政部门开展防洪减灾知识的普及,对地方防洪减灾社团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流域管理机构从水系防洪管理跨向全流域的防洪减灾管理也是实现全民防洪减灾体制的重要条件。

三、完善防洪减灾体系的措施研究

面对日益增强的洪涝灾害,需要逐步改善我国的防洪减灾体制,建立全社会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增强全社会的防洪减灾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防洪减灾能力,共同迎接洪水灾害的挑战,应当是我国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目前制作洪涝灾害风险图的技术已趋成熟,建议由国家防办指定编制单位,首先编制各流域洪涝灾害风险图。之后,再指定各省、市、自治区的防洪主管部门在流域洪水风险图指导下编制各省、市、自治区的洪涝灾害风险图。各地、市、县可根据地方特点决定是否有必要根据省级洪涝灾害风险图编制本地方的详细洪涝灾害风险图。编制风险图所需费用可在防洪费用中开支,但要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成果由指定专家验收。风险图完成后要广泛地宣传和提供给居民使用。

由于我国各流域防洪标准较低,洪涝灾害频繁,而作为承灾体的广大洪泛区不能盲目发展。应当根据洪涝灾害风险制定或调整本地区的发展计划。建议国家防办应尽快着手制定《洪泛区管理条例》,对广大洪泛区实施风险管理。(注:目前我国将未破堤情况下行洪的淹没范围称作洪泛区。而将破堤后可能淹没的广大洪泛区称为堤防保护区。此种提法有许多弊病,值得商榷。)

鉴于流域管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保证流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开展以流域为单位的国土综合整治。防洪减灾也要由单纯的水系防洪工程建设扩大到洪泛区的减灾管理。我国现行的流域管理机构职能难以胜此重任,因此需要扩大和明确流域机构的职能。同时现代流域已不再是封闭的系统,为协调流域圈与行政圈、经济圈、供水圈的关系,需要有《流域管理法》尽快对流域管理机构的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上一篇社会发展

下一篇论文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