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论文

旅游论文范文1

(一)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概念

想要做好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下的旅游产品开发,那么必须要对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概念予以掌握,以达到针对性、全面化的设计开发。目前对于旅游文化产业的定位,欠缺一个精准化的定义标准,仅能为其赋予一个较为广义的概念。国内外专家,针对旅游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方面,也存在着颇多的争议。

1.国外学者对于旅游文化产业概念的认识。从旅游文化产业概念的发展来讲,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国外文化经济研究学者便提出了开发旅游文化创新产业,能够广泛地向人们提供来自艺术、文化及娱乐消费层面的产品和服务,这种类型的文化、艺术服务,可能是书籍、视觉创意产品、艺术表演形式、影像文件制品,也可能是时尚的游戏及玩具等,存在着明显的经济消费特征。至上世纪90年开始,西方学者开始将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真正付诸于开发设计,并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概念,做出了更为细致的划分诠释,将旅游产品的开发纳入到了旅游文化产业范畴之内。其中包括旅游产品的文化结构差异、旅游传递功能、舞台真实层次、旅游文化标志等。对旅游文化产业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的归纳,并指明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目的,即是通过不同的、恰当的方法与符号系统,对旅游产品展开研发设计,以传递地域文化特征,凸显旅游产业社会地位作为根本目的。

2.国内对于旅游文化产业概念的不同观点。国内学者对于旅游文化产业的概念标准分类相对多元:大致为下述几类观点:(1)旅游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的旅游类别,现实中能够将该产业分为古代遗迹旅游产业、人文节庆旅游产业、建筑遗址旅游产业、商品旅游产业四大类别。(2)旅游文化产业,是消费者个人所具有的一种旅游文化产品消费目的的旅游行为的表现过程。(3)旅游文化产业即是民俗旅游产业。(4)旅游文化产业是旅游景区为了实现经济发展的目的,向游客提供旅游产品,促使其在旅游的过程中,对所游览景区的文化进行了解。直白来讲即是对传统文化及历史民俗文化的一种现代营销手段。(5)旅游文化产业是对游客异质文化渴求憧憬的一种满足,将虚化的文化转变为了具象的产品,令游客自觉进行消费,促使游客内在的文化介入心理、参与冲动及占有情结在消费的过程中得以满足。从以上国内外经济学专家学者对于旅游文化产业概念所持的不同观点,能够看出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并非是固化的,其具有极强的动态化特征,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衍生出不同的文化载体。

(二)国内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背景分析

目前国内重视旅游业发展已近逾30余年,所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对于扩大内需,提升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这一点从旅游业1998年被列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即可窥得一二,同时国家为了促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政策及发展环境上均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但是在这一宏观环境之下,旅游经营者猛增,在景区人文景观的营造及旅游文化产业构建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也出现了大量雷同的建设。诸如在杭州西湖被颁定为国内首批自然风景文化遗产之后,全国各地陆续涌现出近50多处名为西湖的景点,这些景点有本来名为西湖的景区,但更多的是模仿改名后的景点,导致景区混淆,各地区景点之间产生了不同层次的恶意竞争,阻碍了特色旅游文化产业的形成。客观而言,各旅游区域内均存在着不同的优秀人文资源及自然环境优势,只是在开发层面未曾做到精准定位而已,如果站在长远发展的视野进行规划,开发出系列并具备文化推广意义的旅游产品,那么景区寻求发展的目的自然会得以较好实现。在这一理念促使下,诸多景区开始意识到构架品牌的重要性,纷纷开始打造自身对外的旅游品牌形象,这也是国内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背景。但若想取得持续化的发展,单纯依靠品牌的创新并不现实,还需要开发属于自身景区的人文产品,才最稳妥,这也是多数景区管理者深刻体会到的一点,由此旅游文化产业链条才能在发展中逐步形成。

(三)旅游文化产业及旅游产品开发的关系

旅游文化产业是通过多元的文化产品予以构成,假定一个旅游文化产品是一个单位,在多个文化产品单位聚集成为一个集合的情况下,便形成了旅游文化产业。旅游产品是旅游企业及个人,为了满足旅客游玩过程中的需求,向游客展开的产品销售及服务的行为。旅游产品开发则是指旅游单位在综合游客需求下,对产品及服务所展开的市场分析、产品调研、设计创新、产出过程。对于旅游文化产业中旅游产品服务功能的划分,能够从食、住、行、购、娱、游六大因素予以展开,这六大因素是一种综合性的人文产品,贯穿于游客整个旅程之中,是保障地域旅游经济产业发展和品牌文化塑造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产业内的各类文化产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每一个地域的旅游产品均不相同,往往因为一个旅游产品的瑕疵,将影响到整个产业集合内产品的声誉。因此在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之中,必须要制定出一整套开发的原则和标准,有针对性开展对每一项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避免因个体产品的失误,造成整个旅游文化产业链的形象受损。

二、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旅游产品开发基准原则之探讨

(一)旅游产品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对于旅游产品开发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具体是以生态经济学及社会伦理学作为根本理念,是为了保证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既能够保持产品资源的现代化需求,又不危害到后世的发展所需,所提倡的是一种人类和谐化协同发展的关系。此理念的提出遵循了社会人文视野下“和”的观念,是对日益消极发展的旅游消耗模式提出的警示。因为现代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很多旅游企业为了谋取利润,而过度地对产品资源予以消耗。诸如目前多数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并不是依赖新型的媒介技术进行设计开发,而是通过传统的文化资源进行旅游产品开发,但是从可持续发展视角而言,众多传统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频繁地开发会导致生态结构的破坏。例如,目前景德镇瓷土资源、浙江嘉兴紫砂壶泥料、新疆和田玉籽料,均在频繁的开采中挥霍殆尽。这种为了利益不惜一切的资源开发方式,可以称之为极不理智的行为。所以当前通过可持续发展原则在现代旅游产品设计中的贯穿,能够进一步促使人类文化活动同生存环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深化提升旅游经济效益。

(二)旅游产品开发的系统化原则

旅游产品的系统化开发,提倡的观点是在旅游产品开发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从一个方面着手,应坚持整体发展的原则,从旅游文化的大局着手予以开发。因为系统作为若干个体的有机组成,具有整体性的显著特征。旅游行业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游客活动涉及各个方面,上文中所论及的六点旅游产品要素即是良好的证明。完整的旅游产品服务系统,是由客源系统、目的系统及文化产品系统予以构成的。客源系统是来自于不同地域的游客所组成,目的系统则是由景区所在地各方面资源及服务主体所构成,文化产品系统即是通过不同的文化资源衍生产品所组成。三个系统各自独立却又彼此关联,在效能作用上存在着关联性。游客系统是主体,目的系统是服务客体,而旅游文化产品系统则是支撑二者的基础。所以在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整体系统的需求,对主体系统与客体系统予以烘托支持,以此达到全面综合的服务。尤其是在旅游六大要素层面,必须践行全面兼顾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循环共赢的目的。

(三)切合旅游市场发展趋势的开发原则

旅游产品市场理论是三项理论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因为对于产品的开发,需要面对旅游消费市场而展开,如果旅游市场对于旅游产品不予接纳和认可,那么上述两项原则践行再为标准也是徒劳的。对旅游产品市场理论进行分解可得出如下结论:旅游市场的构成包括了游客消费行为、旅游市场类型和旅游市场预测调查、产品营销管理策略、市场开发、价格机制等因素。其中旅游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习惯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根据旅游消费者的行为习惯,可以将产品市场进一步细分成不同的销售市场,就目标市场进行确定,制定相对明确的产品营销体系,以最少营销资金投入,攫取最大销售利润。所以在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首先要遵循的原则即是切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践行人本消费原则,一切以消费者的需求作为根本,在不违背可持续发展原则理念及系统化发展原则之下,构建具体的市场分类导向,结合市场特色需求及创新原则,以前瞻性的视野拓展市场方向,激发游客的认同感,满足其消费需求,从而从文化层面带给游客以更深的知识内涵体验。

三、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下的旅游产品开发方法策略分析

(一)充分发掘文化资源,做好旅游产品的开发定位

针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各地区旅游单位必须以全面发展的视角研究开发定位,深入理清本地具有的旅游文化资源,综合市场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依据合理的表现方式转化成为可直接投放于市场的旅游产品。另外在整理出的诸多文化精品中,需筛选出具备文化代表性的产品,进行前期市场的投放,观察市场效果,市场反响较好的便能够继续进行后续产品的投放,以此形成梯级化产品结构,提升旅游文化品位。而在市场效应相对薄弱的情况下,也能对后续产品做出暂停市场投入的行为,认真分析前期产品投入市场所获效益较低的原因,了解产品是否存在文化代表性不足、产品形态美观缺失、抑或载体选择不当等问题,在确定具体的原因之后,展开进一步的变化整合,重新进行文化定位和市场定位,以此避免盲目开发产品,导致品牌形象受损及经济效益流失。

(二)准确定位旅游文化载体,突出产品文化主题

在旅游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开发旅游产品,必须把握好对于旅游文化载体的选择,因为旅游产品开发并非单纯停留在纪念品开发的角度,其能够依托的载体及表现形式极为丰富,上文中也曾提及旅游文化的外在表现和传播,能够依托书籍、音像制品、艺术表演、视觉产品等形式进行扩散。所以在文化载体的选择上,必须慎之又慎,以免因为选择的失误,导致优秀文化资源被糟蹋,影响地方旅游品牌。在针对旅游文化载体的开发方面,古徽州旅游局所展开的定位即尤为精准,众所周知古徽州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宏村、西递、南屏等诸多旅游胜地的烘托下,徽商文化、古徽派建筑文化被广泛推广至全国各地,乃至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化资源。但是如何就这类文化主题,通过合理的文化载体予以表现,则是徽州旅游部门所需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在综合文化资源表达效果及文化载体经济投入的前提下,徽州旅游局选择了以地方丰富的竹资源作为文化表现的载体,古徽州境内气候湿润,极为适合竹子的生长,将竹子作为文化的载体,徽州旅游局所看重的首先是取材方便,开发生产旅游产品简单,能够极大地节约开发过程中的经济投入。但是最为主要的因素还是竹子本身所具有的文化象征。众所周知竹子属于古代文人喜爱的物品,代表着刚正不阿的品格,本身即具有文化的内涵,将其作为文化资源表现的载体,可想而知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也是其他文化载体无法媲美的。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地选择旅游产品载体,对于旅游文化产品开发的经济性与人文性,均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贴合旅游消费者心理需求,注重文化审美与市场的完美结合

旅游论文范文2

【关键词]旅游意象;文化旅游;可持续

旅游是指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审美和愉悦的重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短暂经历。旅游是文化的形和体,文化是旅游的根和魂。从主位视角看,旅游作为一种以经济为外壳,文化为内涵的社会现象,与文化是不可分离的,各种文化资源要素组合能产生不同形式的旅游产品。文化是决定旅游目的地总体魅力的重要因素,文化资源始终是各国旅游业在国际市场上最具优势的资源,文化旅游产品也是长盛不衰的产品。旅游地的开发规划过程中,怎样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持文化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既继承传统文化,将其打造成精晶,又能融入时尚气息,不断提炼出新的内容,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1.文化旅游略论。文化是文化旅游资源产生的源泉,研究文化旅游资源就不能回避对文化的研究。目前,在囤际上影响较广并具有代表性的是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的定义,他指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之个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泰勒描述的基本特点,是将"文化"概念限定在人文社会科学的范畴内,即精神文化领域,这是文化学的传统理解。

文化旅游是近几年才流行的名词,是指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地的行为过程。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逸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

2.旅游意象。城市的旅游意象研究则是基于城市意象的基础,形成的城市的旅游者对城市的意象。具体而言就是游客通过对城市的整体风貌、城市景观、城市历史文化、城市的风土人情等等旅游吸引要素的观察、感应和认知过程,形成的一个城市的旅游印象。换句话说,城市旅游意象就是旅游者对一个城市的旅游要素所表达出来的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城市特称所形成的公众感知和综合评价。

所谓旅游意象(Image),简单来说就是从"意"与"象"互动生成理论的角度进行思辨。旅游意象具有形神兼备的特征,是外在的"象"与内在的"意"之结合体。从美学角度审视,其实是一个诉诸感官的以物质属性为基质构成的"有意味的形式"和由诉诸理性的以精神属性为基质的文化内蕴相结合的统一体。它是物质和精神的结合、理性和感性的结合、形式和内容的结合。

3.基于旅游意象的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本文从旅游意象(Image)"意"与"象"互动生成理论的角度进行思辨。旅游意象具有形神兼备的特征,是外在的"象"与内在的"意"之结合体。从美学角度审视,其实是一个诉诸感官的以物质属性为基质构成的"有意味的形式"和由诉诸理性的以精神属性为基质的文化内蕴相结合的统一体。它是物质和精神的结合、理性和感性的结合、形式和内容的结合。

3.1文化旅游开发的核心。在明晰了文化旅游的概念后,则要明确的是"创意"是文化旅游的核心。创意的本质就在于寻找特色,寻找差异。这与一般的旅游创意有很大的区别,一般的旅游创意是在现有的旅游资源基础之上,挖掘出本地的旅游特色。

从客位视角看,旅游是一种提供人们高质量生活经历的社会活动。在进入体验经济时代后,企业提供给消费者的不再仅仅是商品或服务,它提供的是最终体验(或者说是经历、阅历),给顾客留下难以忘却的愉悦记忆。魏小安所说:"我们旅游所作的是提供给客人各种各样体验的工作。"也有学者指出:"旅游是向游客提供~种离开常居往地的新鲜经历,一种以一定物质条件为依托的服务,旅游者得到的是游览过程中的印象感受和体验,而不是具体的资源和设备"。因此,体验就成为开发文化旅游资源的核心问题。

3.2文化创新的原则。任何一个旅游景点都涵盖着丰富的历史渊源和淀积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历史、文化都是旅游景点的宝贵财富,也是作为游览的"主心骨"。因此,一个旅游景点除了具备强盛的综合实力外,还必须要利用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将潜在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产品优势,进而转化为经济优势,并保持长盛不衰,其关键在于文化创新。

3.3文化旅游发展策略。政府主导是基础。从管理体制到景区建设、从旅游环境到市场开发,政府的主导基础不可动摇。企业是主体。旅游区经营管理上由粗放型经营转向精致化经营,突破思维定式,在"参与性娱乐层面"和"文化性生活层面"上进行旅游吸引物的策划和营造,根据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制定计划,每月都有活动主题、都有节庆活动。文化旅游着重做了两篇文章:一是做深节会文章,打响整体品牌。二是做好联合文章,拓展海外市场。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应该联合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新的跨区域旅游组合产品,以确保文化旅游产品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总之,旅游景点在改革开放20多年的辉煌成就已经证明,不管是处于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的形势下,自主创新在旅游景点中越来越凸现它的重要性,已成为旅游景点持续发展,热烈追棒的核心。其核心就是要充分体现一个"新"字,反映着时展的新主流和新方向,展现和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新精神,摒弃没有文化、没有历史、没有品位以及低级趣味的东西,从现在起,要突出旅游景点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强化自主创新主体意识,形成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决策主体,让文化创新、管理创新、活动创新、经营创新等做实做透,为中外游客提供一个既有集中领略历史文化、特色文化、自然山水风光,又有陶冶精神情操物质的新场所。这样,才能折射出旅游景点的无穷无尽的魅力,同样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魏小安.旅游热点问题实说[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马波.文化旅游学[M]青岛:青岛大学出版社

旅游论文范文3

【关键词】旅游产业化/条件/素质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世界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以年均7.5%和12%的速度增长,远远超出了其他产业的发展速度。从发达国家旅游业的发展情况看,已经完成了由初级向高级的产业升级,实现了旅游产业化。如果我们把视角转向中国的旅游业,可以说,其旅游产业化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与现代旅游业还存在较大差距。相应的,我国对旅游产业化的理论研究也有许多空白。本文拟就旅游产业化的基本涵义、旅游产业化需具备的条件及我国旅游产业素质进行分析,以期对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化的进程作一理论探索。

一、旅游产业化的涵义

旅游产业化涉及到诸多复杂的问题。首先其涵义问题关系到事物的本质属性,用现存的研究成果确定其三维空间颇费思量;其次是旅游产业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交织关系错综复杂;三是旅游产业化还受到文化背景、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人才、宏观体制和微观机制待多重因素的制约。但是,旅游产业化涵义的研究应当承担两个重要使命:一是描述现代旅游业的业态;二是描述中国旅游业和加速向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业势;为研究问题起见,可将现代旅游业“冻结”在特定的时空中作为抽象化了的静态比较标准,对发展中国家尤其象中国这样拥有丰富旅游资源、极具发展潜力、旅游业又相对落后的国家,旅游产业化则表现为一种动态进取行为——由初级产业向高级产业发展,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进军的产业进步过程。

日本学者富永健一曾把产业社会划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为开展产业化的社会(IindustrializingSociety),后期为实现了产业化的社会(IndstrialiadeSociety)。他认为,实现了产业化的社会是高生产和高额大众消费的社会。(注:〔日〕富永健一:《经济社会学》,南开大学出版社,302页,1984。)日本学者是将产业化社会按时间维进行阶段研究,本文尝试对旅游产业化按空间维进行对比分析,应属同一时间序列中的横向比较。

从上述研究角度出发,旅游产业化便内涵着静态与动态两种表现形式,包容着结果和过程两种客观状态,贯穿着业态和业势两大研究取向。由此,可以用简要的两句话为旅游产业化下个定义:旅游产业化是一个复合性的概念,一是指现代化、国际化、规模化和市场化的现代旅游业的业态;二是指相对落后的旅游业向现代旅游业发展并最终步入其中的业势。

二、旅游产业化的基本条件

实现旅游产业化的条件是旅游业的现代化、国际化、规模化和市场化。

1.现代化——旅游产业化水平的标志

现代化既是一种与近代工业革命、技术革命相适应的时代观念,又是包含着十分丰富、复杂的社会内容的社会经济体系。旅游现代化涉及到经济现代化、社会服务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三个方面。

按人均收入可将经济分为贫困型、温饱型、小康型和豪华型。根据美国人口统计局、美国旅游资料中心等机构的调查分析,美国旅游临界点在年收入1.5万美元,超过这个收入的家庭比低于这个收入的家庭外出旅游的可能性大两倍。年收入在2万至5万美元的家庭,其作出旅游的可能性则更大。因此,现代旅游业是在“小康型”向“豪华型”发展的时空之中展开其腾飞的产业翅膀,旅游现代化的经济基础是经济现代化。

社会服务现代化既是旅游现代化的外在条件之一,又是旅游现代化的内生条件。作为外在条件包括:便利、快捷的国际旅游通关、签证服务,旅游人身保险和医疗服务,旅客社会安全保障体系,整洁清雅的旅游环境等。作为内生条件包括旅游六大要素的多层次服务:现代化的交通服务、通讯服务、购物服务、导游服务、线路及客房的预定服务及娱乐设施和发达的酒店服务。

文化现代化则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旅游现代化。中国传统文化崇尚静态的审美观,是封闭性文化,在其文化基础上很难垒起现代旅游业的殿堂。现代文化是一种涌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开放的、动态的文化,形成一种独具时代价值的文化格局,从而对旅游现代化产业深远的影响。现代社会的工作制度、休假制度及利用闲暇时间去旅行都是现代文化价值取向的结果。

文化现代化在一国之内不是对异质文化的否定,而是对异质文化的探索、借鉴和融合。对文化差异进行探索的价值情趣,是引导现代旅游业客流走向的神奇的魔棒。

文化现代化的核心是科学现代化,一切现代科学都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在观察、实验、整理、分析等冷静的客观手段之中,包容着人类追求发展、探索自然的激情和渴望。因此,以求知为原动力的探险旅游、科学旅游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样,具有现代文化潜质的人,并未见得收入有多高,但在其精神追求、情操陶冶、视野开拓、价值实现等文化动力驱使下,会视旅游为自我发展之必需。离开人类文化现代化的动力,旅游现代化便成为无源之水。

2.国际化——旅游产业化的空间跨度

旅游国际化的表征是一国国际旅游的比重不断上升。没有国际旅游的发展,旅游业很难成为现代产业。法国的罗贝尔·朗加尔左他所着《国际旅游》一书中指出:20世纪50年代之后,才开始真正进入大众化的国际旅游繁荣时期。随着旅游国际化的进程,其左经济层面上的影响愈来愈明显。旅游国际化不仅成为旅游产业化的基本条件之一,而且被视为一国社会与文化进步的重要象征。它有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文化交流,促进各国乃至国际经济的发展。

旅游国际化的结果,使国际旅游成为旅游经济中的高级层次,从而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作为持久发展本国经济的战略良策来考虑。作为旅游客源国来说,客源输出的结果,使其在世界上的经济和政治、文化的影响得到强化,在国际贸易和国际交往中保持心理上的优势。作为旅游接待国家来说、国际游客进入的结果,使其持续稳定地获得外汇收入,增加就业机会,旅游设施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

3.规模化——旅游产业化的发展基础

根据美国人索尔斯坦·维布伦在其所著《休闲阶级理论》一书中的分析,从1936年起,西方发达国家实行“付薪假期”社会法,旅游才由富人所特有的活动开始进入劳动大众阶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旅游活动在全球获得巨大的进展。1990年国际旅游人数达41500万人次,比1950年的2350万人次增加了16.7倍。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到本世纪末,全世界每年外出旅游的人次将达30亿之多。

旅游业规模化的集中表现是大众旅游(MassTourism)的形成。大众旅游一是指旅游参加者的范围已扩展到普通大众,旅游也不是少数人的奢移行为;二是指现代旅游开始形成的有组织的包价旅游为代表的规范化旅游模式。即旅游者在旅行社的组织安排下,按预定时间、路线和活动内容,有计划地完成旅游全程活动。

在经济发达国家中,并非所有家庭都有条件外出旅游度假,还有相当数量低收入家庭无力承担旅游的开支。对此,有些国家采取由政府、雇主、工会或社会团体提供赞助或补助的办法,组织外出旅游度假。这便是所谓“社会旅游”(SocialToursm)。这一做法,也大大推进了旅游的规模化。

既然规模化是旅游产业化的基本条件,那么规模收益理论如何解释旅游经济问题呢?在旅游需求为一定的前提下,旅游供给生产要素的增加(如星级饭店的增加),只能在客观上对原有客源市场份额进行“再分配”,这就会产生规模效益递减,并造成业内过度竞争,如削价倾销等,加剧了规模收益递减的走势。在旅游需求方面,其规模经济问题就会有很大不同。客源规模的扩大,对旅游供给形成两大效应:一是对景区、景点和饭店、购物、餐饮等,增加的旅客会产生“帕累托效应”,促成规模效益递增;二是可刺激旅游供给数量的扩大,使规模效益不变或递增。

4.市场化——旅游产业化的运作方式

旅游市场化的落脚点要体现在下述四个方面:(1)市场规模,即一定的大众旅游市场的基础,并且这个基础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2)市场需求,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旅游经济严重格讲是需求导向型经济,不能离开旅游市场需求去考虑旅游发展问题;(3)市场取向,即彻底告别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接待型旅游”的观念,按市场规则引导旅游活动;(4)市场真实。旅游市场化并不是凭主观臆愿去“制造市场”,如各种低劣粗俗的人造景观,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这个“节”那个“节”等。旅游经济是立足于地方旅游资源的一种特色经济,将旅游资源按市场需求转化为旅游产品应当持科学的态度,严格按市场规律办事。

三、我国旅游产业素质分析

通常来讲,产业素质是某一产业的技术能力、产出能力、市场能力、管理能力和获利能力的综合体现。旅游产业化,在外部要受国民经济产业素质的影响;在内部是由其自身素质高低所决定的。

1.旅游产业技术能力

旅游产业中的“技术”,既包括物质形态的硬技术,也包括智力形态的软技术。硬技术一是指旅游业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吸收与应用,二是指旅游业本身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水平。如美国的迪斯尼乐园、未来宇宙城,日本的高山游览索道等,其硬技术的应用与开发,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另外,科学技术本身也会成为旅游以光产品。美国航天基地、机器人工程,中国的三峡工程、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等科技成果吸引着众多的游人前去观光。事实上,由于旅游业涵盖了食、住、行、游、购、娱六个要素,这些行业对现代技术的应用,都表现为旅游业技术能力的提高。

旅游业的软技术,是指旅游业的管理技术,包括行业管理技术、企业管理技术和环节管理决窍等。在一定意义上,软技术比硬技术更显需重要,更具价值弹性。一项硬技术水平很高的旅游产品,由于软技术跟不上,会导致亏损甚至失折。相反,一种技术含量并不高的旅游项目,由于管理得法,营销有术,会赢得市场和顾客。

从总体上看,我国旅游业技术能力不强,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如旅游装备落后,科技含量高的旅游产品少、管理水平低等其原因除了我国整体技术水平低之外,与把旅游业看作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无需提高技术的错误认识不无关系。如果说科技在旅游业广泛应用受到客观局限的话,管理落后的层面是可以扭转的,软技术的优先提高是完全有可能的。

2.旅游业产出能力与市场能力

旅游业产出能力是指旅游业能提供的全部旅游产品(包括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产出有力在旅游业是一种待消费的“库存商品”,产出能力转化为市场能力则是一种飞跃,进入不了市场的产出能力是毫无价值的。从一般意义讲,产出能力与市场能力达到均衡状态为最佳,即供求平衡。但旅游业供求的特殊性,使其供求规律有特别的表现。当旅游业的客房供不应求时,在短期内不可能象加工业通过加班加点赶制出来。因此,旅游业拿出能力的事先储备是由行业特殊性决定的。其产出总量和结构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旅游市场的需求增长总量,二是政府的“行业准入”行为。而这两方面的约束,都应当根据产出能力的存量和市场能力的实现率来确定。1996年我国涉外旅游饭店的床位出租率为55.2%,这表明旅游饭店的产出能力过剩及市场能力不足。因此,对饭店新增产出能力的宏观控制以及饭店自身努力扩张市场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此外,旅游产品的丰富性是扩张产出能力的又一途径,增加特色旅游项目、开发新型旅游产品,可增添游客的兴致,延长逗留时间,从而提高产出总量。

3.旅游产业管理能力与获利能力

旅游产业管理能力包括宏观管理能力和微观管理能力两个层面。宏观管理主要体现在旅游业法律法规的约束、旅游产业政策的导向及行业管理的协调上。宏观管理能力的有效性体现为市场竞争有序、利益主体行为合法、旅游区域合作广泛等。微观管理能力是旅游企业自我管理的状态和水平的综合反映。企业组织设计、人力资源配置、业务流程安排、服务质量控制、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立、市场开发与促销、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应用等等,均是旅游业微观管理能力的应有内容。

旅游论文范文4

到目前为止,由于研究角度的差异,学术界对旅游文化概念及其内涵表述不尽相同。JenniferCraik(1997)认为,旅游文化来源于两种行为:为旅游与旅游者而模塑文化,以及为文化而模塑旅游与旅游者。前者通常指通过利用博物馆、画廊的展示和设施,服务等来开发特种产品(如旅游艺术品),或是设计旅游节事;后者指改变旅游吸引物与潜在旅游目的地,以整合或突出文化特征[1]。沈祖祥(1999)在其《旅游文化概论》中认为“旅游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系统”[2]。马波(2001)在《现代旅游文化学》中认为“旅游文化是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消费或旅游经营服务过程中所反映、创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3]。通过对比不同学者对旅游文化的定义,笔者认为旅游文化是指旅游发生过程中的文化现象或过程,它产生于“主—客”双方对文化的供、需互动。相对于旅游文化,国内外学者对于旅游文化创新概念的探讨与研究尚未开展。笔者认为旅游文化创新指不同于固有旅游文化形式的新思想、新行为和新事物,具体包括旅游文化理念、旅游文化形象、旅游文化产品、旅游文化营销、旅游文化环境以及旅游文化制度等要素的创新和旅游产业业态的创新。

2贵阳创新旅游文化内容体系初探

依据旅游文化学、旅游人类学、文学等相关领域的理论,贵阳旅游文化的创新,应注重旅游主体、客体及介体文化的创新。

2.1创新旅游主体文化

第一,更新旅游者观念。旅游文化创新的程度取决于旅游者所具有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改变游客对于旅游文化的传统观念与认识,让旅游成为市民最基本的生活方式;构建喀斯特生态旅游文化、阳明修心旅游文化、民族民俗旅游文化、红色旅游文化、避暑旅游文化、山城休闲文化等贵阳旅游文化物质体系,实现回归自然、寻找灵魂、寻找自我的精神文化追求。第二,提高旅游者文化素质。旅游者和市民的文化素质决定着一个区域旅游质量和旅游规模。贵阳市的科技软实力与教育水平较其他省会城市,尤其是东中部省会城市还有一定差距,使得实施旅游教育与人力培育、旅游标准化建设与管理、旅游服务提升三大工程成为提高旅游者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第三,更新游客消费文化。旅游者的消费文化涉及城市公共服务、交通、住宿、餐饮、景区以及购物等方面。更新游客消费文化,一方面要加强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快旅游企业服务向“质量型”旅游服务转变。在这两个方面内容的实施上,可以建立提升游客满意度长效机制,实施景点免费、打折等惠民政策;统筹协调涉旅部门,特别是公共交通、商业等行业提高服务水平;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为散客旅游提供有用和有效信息。第四,提高游客审美及鉴赏能力。通过用现代旅游的知识与理念改造旅游者的思想,挖掘、展示贵阳旅游文化的科学类别、发生和发展的科学性、保留的科学性、设计的科学性、用材的科学性等科学性内容;反映历史的面貌和演变、历史的差异、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典型的历史遗存等历史性内容;以及诗词歌赋、散文、游记、戏曲、小说、楹联、传说等文化性内容,提升旅游者的素质,实现创新旅游文化中主体文化的发展。

2.2创新旅游介体文化

旅游介体文化是连接旅游主体文化和旅游客体文化的纽带,它既包含旅游行业文化与旅游企业文化所蕴含的文化,也拥有承接旅游者与旅游客体之间作为连接者的文化特点。首先,创新旅游企业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建立健全贵阳星级饭店、A级景区、等级旅行社等旅游企业诚信评价体系,积极开展旅游企业“游客最满意旅游”评选活动,评选出贵阳的游客最满意“酒店、旅行社、景区、旅游车、导游、旅游商品”等一系列旅游企业产品。大力设计和推广“爽爽贵阳旅游优质服务”标识,方便消费者辨别和选择,从而引导旅游企业争创优质服务品牌。其次,树立贵阳旅游发展新形象。目的地行业文化是旅游介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树立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低碳旅游、智慧旅游的“爽爽的贵阳”,实现贵阳旅游发展新形象的创新。为此,应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支持发展以自然生态、原居环境和历史文化遗存为依托的原生态体验旅游,鼓励提倡低碳出行和绿色消费。加强旅游行业,特别是景区、餐企、酒店的节能减排工作。发展碳汇旅游,申请启动碳汇试点项目,成立碳汇计量和监测研究机构,申请成立碳汇交易所。第二,构建以“爽爽的贵阳网”和“爽爽手机网”、贵阳旅游官方微博为主的贵阳智慧旅游运行框架,使其成为贵阳旅游形象宣传的重要途径或平台。第三,挖掘旅游行业文化,提升自身服务质量,树立旅游良好形象。第四,实施“贵阳礼物”旅游商品品牌工程,力争在贵阳市50个景区以及街头建立多个“贵阳礼物”旅游商品形象店,提高旅游者对贵阳旅游形象的新认识。再次,打造贵阳特色旅游品牌。贵阳特色旅游品牌的打造,一方面,立足特色旅游资源,以“爽爽的贵阳”为核心,布置度假、避暑、疗养、商务会议、户外体育运动等服务设施,构建漂流、温泉等“亲水爽”,山地户外运动、高尔夫等“运动爽”,山水观光的“清新爽”,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的“体验爽”等“爽爽”体系。另一方面,立足品牌宣传,出版发行一本针对贵阳特色的旅游时尚杂志“爽客行”、评选一首旅游品牌宣传主题歌曲、组织开展一次贵阳旅游摄影网络大赛、制作一本自驾游手册、设计制作一个贵阳旅游宣传卡通形象标识、制作一批贵阳旅游宣传品。

2.3创新旅游客体文化

旅游客体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面对的对象,是一切旅游活动开展的基础,旅游客体也可称之为旅游活动开展所依靠的旅游资源。在创新旅游客体文化过程中,要力争充分挖掘现有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提炼和提升已经挖掘出的旅游资源文化内涵,重新定位一批旅游资源文化的内涵,孕育和培养缺少文化底蕴的旅游资源文化。如天河潭景区、南江大峡谷景区、红枫湖景区等都是在依托其丰富的喀斯特旅游资源基础上建立的。通过这类自然景观形成与发展过程的科学性内涵的开发与揭示,不仅使游客体察领会其发生的历史渊源,又可使旅游者悟出各类事物的演变规律,增大和深化对喀斯特的认识。喀斯特自然与文化景观在地貌、地层、岩石、矿物、气候、江湖、土壤、植被、花卉、社会、民俗、民居、雕刻等各有其类别,通过识别各事物、趋同辩异,以提高游客的观赏鉴别能力。喀斯特旅游区内游路的设计,亭、台、楼、桥的配置,洞穴中灯光系统的布置,喀斯特库区堤坝、电站的设计等不仅以其实用、壮观等吸引游人,而且其造型、色彩、取材、格局等设计的科学合理也应深刻地反映其喀斯特生态特征和对喀斯特旅游资源的保护功能,在吸引游人观赏的同时,也使游人悟出其主题。贵阳人文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人文旅游资源文化需要用诗词歌赋、散文、游记、戏曲、小说、楹联、传说等文字和古迹、遗址、古人类、古城镇等实物来证实、展示。

3贵阳创新旅游文化对策可行性分析

3.1贵阳旅游文化营销模式创新

贵阳旅游文化营销模式创新要把握好市场、需求、产品三大构成要素。其文化营销要以本土特色文化为出发点、以市场为核心,旅游文化产品营销模式的确定要洞察市场、创造市场需求,把握主流文化未来发展趋势。同时,旅游产业积极向节庆会展、娱乐文化服务业、创意文化、文艺演出业、影视广播等相关行业渗透,推进文化产业的产业化进程,提升文化产品的文化、商业市场价值。

3.2贵阳旅游文化开发模式创新

贵阳市是贵州省的省会城市,也是旅游城市,旅游文化开发模式的创新,应注重发扬山城、景观城、低碳生态城的特色和优势,注重夜郎文化、阳明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避暑文化、养生文化等的开发建设,锐意创新,确立以“市场导向+资源导向”为主线的旅游文化整体开发模式。通过直接利用型开发、主题公园型开发、文化创意型开发、转换价值型开发,解读贵阳旅游文化与景区的内涵,加快旅游与文化产业、农业、水利、工业、商业、教育等融合,以喀斯特旅游文化、夜郎文化、阳明文化为载体,打造出集花卉种植、水果种植、茶叶栽培、蔬菜种植为主的农业业态与水果加工、茶叶加工、旅游商品生产、陶艺加工为主的工业业态以及观光、休闲度假、体育设施、地产、影视拍摄、动漫产业、教育、养老等第三产业业态共同发展的多位一体的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园,从而为贵阳旅游文化产业的转型提供较为强劲的助推力。

3.3贵阳旅游文化产业业态创新

旅游文化产业业态是涵盖旅游文化产品组织形式、运营模式、产品特色的一个综合概念,是旅游文化业以产品创新为竞争内容的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组织方式和经营形态的结合。旅游文化业态创新是通过围绕着旅游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和流通等各环节上的具体方法和过程的创新,贵阳旅游文化业态创新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第一,创新旅游文化业态发展思路。应打破就旅游文化资源论产品、就产品论市场的传统发展思路,积极转变贵阳文化旅游发展方式,在生态建设中提升旅游文化业发展质量,在文化繁荣中丰富旅游发展内涵,在区域统筹中优化旅游发展布局,在改革创新中增强旅游发展活力,推动旅游文化业转型升级。在旅游文化产业基地的建设中,要用夜郎文化、土司文化、阳明文化、屯堡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等贵阳文化的魅力,发展乡村第二居所、休闲地产、自驾车营地等新业态,提高旅游产业的生命力;以非物质文化的丰富内涵提高旅游吸引力,创新表现形式,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使其成为具有民族特色和市场效益的文化旅游演艺节目;以文化要素来提升旅游景点的综合服务力。特别是用文化要素来充实旅游业的娱乐、购物功能,延长产业链,以多彩贵州城、贵阳数字动漫科技产业示范基地、花溪“高原明珠”生态文化旅游园区、修文阳明旅游文化产业园、清镇体育休闲运动度假基地、开阳南江喀斯特山地休闲度假基地、白云老龄休闲度假旅游基地和国家旅游局帮助贵州打造全国最佳避暑度假基地、新型国民休闲基地、特色乡村旅游基地、养生与老龄度假基地、原生态民族文化体验基地、山地户外活动基地、自驾车与自行车自助旅游基地7大基地为核心,创建集旅游、文化、购物、娱乐、体育、休闲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度假区和文化旅游主题公园。

第二,创新旅游文化业态结构。在传统旅游“六要素”的基础上,大力开发农业旅游、工业旅游、三产旅游等新产品,推出一批具有贵阳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精品、文化演艺产品和旅游文化活动品牌,开发符合地方文化特点和满足市场需求的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加快推进以要素、产业、空间深度融合的综合性开发,以休闲度假为方向、以文化品牌为引领、以健康生活方式为取向、以深度体验为特征,充分发挥政府在旅游文化规划指导、产业引导、管理机制的转变等方面的组织协调作用和市场执法监督作用,加强旅游文化市场与其它产业市场的研究,促进旅游业与文化产业或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从而完善贵阳旅游文化产业业态结构。

旅游论文范文5

民俗旅游文化的含义,也是如同文化一般,具有多样性。民俗文化的本真性是相对性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其真实性和还原性,注重于文化以后的发展方向和保持文化的传统性和连贯性以及自身的传承性。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主要是对某一地区的文化结合自身的旅游特色来宣传与弘扬和保持本地区文化自身的特性而言的。

二、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体现

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主要体现在不同人群对民俗文化的评判依据上。第一,当地的居民是依据自身的生活习性和生活地区的经济、文化以及思想的变动来体会到民俗文化的本真性;第二,专家是从一个区域民俗文化的保存自身的“本真性”来考察的,主要关注一个地区的民俗文化变化的动态过程,依据文本和史料以及对实地的考察来评判;第三,就是旅游者们,主要从自己的习性来对旅游地区地民俗文化来进行感受,注重自我本身的感受。

三、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的多维度思考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现在人们更加关注的是生活的质量,由于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使得工作者的压力巨大,这也就需要换个环境来舒缓心情,此时外出旅游,尤其是对民俗风景文化的出游是很好的选择。对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的多维度思考,我个人认为应该集中在以下叫几个方面:

(一)民俗文化当中的旅游契机——从旅游当地的角度思考

旅游的风景必须和风俗文化相结合才会显得有人文的底蕴。把民俗文化与旅游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一来既弘扬了文化业又促进了当地的旅游业的发展。第一,首先需要对当地的民俗文化进行深度的挖掘和编纂,把民俗文化归结成为一系列的旅游特色产物,形成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产业,把自然风光与民俗文化相连,把自然景色与人文知识有机的结合,例如把当地的节日和风俗人情与旅游的时节相连,做好宣传工作;第二,对有形的和无形的民俗文化进行保护,比如皮影戏、捏泥人、剪纸等等手工艺文化,还有昆曲、河北梆子、京剧等等这些无形的口传艺术形式以及其他的形式的民间艺术,形成艺术展示区,可以定期组织会展或者交流大会,来发扬民俗文化旅游当中的本真性。

(二)民俗文化旅游的广阔性---从民俗文化的多元性来考虑

文化是无界限的,同样的民俗文化也没有严格的空间限制,文化之博大精深的,需要我们积极宣传民俗旅游文化的多样性和的多元性。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最重要的体现之一就是当地的民俗文化具有自身的特色,需要我们发扬民俗文化的自身优势结合旅游来发展,比如说各个少数民族自己的节日,维吾尔人的开斋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傣族的泼水节以及彝族的火把节等等,要把这些独居特色的民俗文化节日形成规模与市场来发展旅游,积极在开展旅游的同时弘扬和传播各种不同的优秀的民俗文化,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在实地的旅游当中了解民俗文化的本真性以及加强不同优秀文化的传承。

(三)民俗文化旅游本真的思考角度多样性---从当地居民和专家以及旅游者的角度思考

我们之所以评定民俗文化是具有生命的活力的艺术,就基于民俗文化具有传承性和继承性以及创新适应时代的变迁能力。文化是人为创造出来的,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区的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这也就注定了民俗文化的本真性评判的多样性。从当地居民来说,民俗文化就是自身文化的特性,明显区别与其他地区的风俗习惯;从专家的角度出发,就是一个地区带有区域色彩的文化,例如具有特色的服饰、节日、文字、各地的传说等等。带有明显的民俗特色的文化;对于旅游者来说,就是不同于自己日常所接触的风土人情,这三个角度虽说区别不是太明显,但是专家是专业的,带有学术研究的特性;当地居民是最有发言权的民俗文化的传承者和继承人,他们主要把民俗文化与时代相融合;而旅游者主要把民俗文化的本真性进行弘扬和传播。

四、结语

旅游论文范文6

有关乡村旅游的概念和内涵,国内外专家学者尚无定论。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有乡村旅游目的地说、乡村风光和乡村活动内容说等。乡村旅游的概念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地说,乡村旅游包含所有在城市市区以外、乡村地域范围以内、以其有旅游价值的各种自然和人文因素为对象开展的旅游活动。狭义地讲,乡村旅游指在乡村地区、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农业生产及其环境为基础进行的旅游活动。本文采用广义的乡村旅游概念,对乡村旅游的内涵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和分析。在现阶段发展乡村旅游是破解“三农”问题的点睛之笔,对农村及周边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农业转型,扩大就业机会,减轻社会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加速农村基础设施的改造的进程,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提高农民素质,促进观念更新,缩小城乡差距。

二、环大明山旅游带发展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

环大明山旅游带的范围是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大明山为中心的环大明山辐射区域,包括武鸣、马山、上林、宾阳等4个南宁市辖县及位于环带上的部分市域范围。环大明山旅游带的建设是以大明山景区为旅游吸引物,通过环大明山周边四县,以及南宁市区部分处于环大明山旅游带上高品质的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和相互补充,构成一个具有山、水、林、泉、洞、文化、民俗资源相辅相成的品位旅游带。

(一)优势

1资源优势。环大明山旅游带地处亚热带,生物类型多样,一年四季绿树成荫,再加上广西所特有的喀斯特地貌,使得地质、水文景观十分丰富。其中著名景点有上林的三里洋渡、马山的金伦洞、武鸣的明秀园、宾阳的民居群等。乡村生态环境保存良好,传统文化积淀深厚,民俗风情独具特色,土特产品种类繁多,乡民乡风敦厚纯朴。优良的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使环大明山旅游带发展乡村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2区位优势。环大明山旅游带属于南宁大旅游圈,最远的地区距南宁只有28公里。南宁作为首府城市,近几年随着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召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经济圈的建立,旅游客源呈上升趋势。2005年,南宁市全年接待人境旅游者83317人次,国内旅游人数1623.47万人次,南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环大明山旅游带的开发提供了充足的客源。

3政府的支持以及相关的优惠政策。在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号召下,使得“以旅促农”成为带动农村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乡村旅游成为我国发展旅游的一个重要的类型,国家旅游局把2006年定为乡村旅游年,2007年旅游主题又定为“中国和谐城乡游”,可见国家对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作用的肯定。

环大明山旅游带处于少数民族地区,享受民族政策,加上旅游带又是广西南宁市重点建设的区域,政府给予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南宁市委、市政府近年来多次召开旅游业发展工作会议,先后出台了《中共南宁市委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南宁市加快旅游业发展实施方案》和《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等一系列关于加快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为南宁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保证,同时对加快旅游业的发展也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劣势

1形象劣势。旅游地形象决定了其市场吸引力的大小,这种形象是人们在头脑中形成的、综合的印象,具有稳定性、可识别性、依托性、文化性、可感知性等特征,是影响旅游者对旅游地选择的关键因素。环大明山旅游带资源丰富,具备发展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民俗民风旅游的有利环境优势。但经过多年的开发,没有充分了解客源市场的需求,环大明山地区各个村落的乡村旅游产品没有得到有效整合,没有一个统一鲜明的主题形象,对外宣传的形象定位处于缺失状态。

2产品结构不合理。目前,环大明山旅游带的旅游产品主要是观光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乡村会所、运动休闲等旅游产品缺乏,产品单一,导致旅游活动内容少,游客逗留时间短,参与程度低,综合消费少,产品结构不合理,不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经济效益不大。

3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不完善。环大明山旅游带的开发处于起步阶段,各项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受交通条件制约,虽然旅游带距南宁较近,但乘车时间仍然比较长,需要两个小时以上,造成环大明山地区的可进人性比较差,各种公共的宣传标语和设施也缺失。

作为广西和南宁重点建设的项目,目前环大明山地区的配套服务设施还没有形成规模,餐饮、住宿、购物等仍不能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制约了环大明山地区旅游产业链的整体性发展。

(三)机遇

1政策机会。从全国范围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为乡村旅游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广西区内,南宁市政府预计投资44亿元来打造大明山旅游带的旅游品牌,对环大明山地区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各地方政府对此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2节事机会。从2004年南宁成为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城市,至今已经有四个年头,各地商家企业聚集南宁,给南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其他节庆活动,如横县每年的茉莉花交易会、武鸣的壮族三月三歌圩节、宾阳的炮龙节和上林的油葵花文化旅游节等也都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源。

3旅游者价值观念的更新。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更多的城市居民更愿意选择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农家乐”休闲度假形式的出现,可以使人们更多的参与和体验乡村生活。因此,环大明山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对于南宁市区的城市居民具有比较大的吸引力。

(四)威胁

1竞争威胁。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广西各地都在发展乡村旅游,加上地理条件和生态气候的相似性,乡村旅游在环大明山周边地区迅速发展,档次不一。经营者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争夺客源,竞争激烈,客源也就大部分被分流。

2产品生命周期较短。人们在求新求异心理的驱动下,对乡村旅游产品的形式和内容需求日益增加,加上乡村旅游的好多项目更新换代的加快,所以如果不能及时根据市场需求,按照游客的需求生产更本论文

多的新型的旅游产品,那么该地的乡村旅游产品可能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三、环大明山旅游带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环明山旅游带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现状

环大明山旅游带在政府的支持下,目前已经开发了乡村大世界、下渌村、下水源村、花花大世界、三里洋渡、不孤村等旅游景区。

由表1可看出,乡村旅游虽然推进了环大明山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但开发时间短、基础设施薄弱、各种投资形式并存、开发模式雷同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乡村旅游在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环大明山旅游带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类型

1国内有关乡村旅游类型分类的阐述。我国专家学者目前对乡村旅游应包含的内容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比较统一的意见,认为乡村旅游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丰富性;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三是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于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根据这种定义,乡村旅游应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乡村自然观光型、乡村民俗旅游和民族风情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乡村遗产旅游等。

2环大明山乡村旅游的类型。环大明山旅游带的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带内的民俗旅游资源也相当有特色,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相互补充。按照国内乡村旅游资源分类的阐述,环大明山旅游带的乡村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观光型、民俗型、休闲度假型。在目前的开发建设中,因为大部分景区的建设仍处于开发的初期,所以整个产品的体系依然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休闲和民俗型为辅。

(1)观光型。环大明山旅游带主要以山、水、洞等自然旅游资源为吸引物,观光型乡村旅游产品在整个游憩带上的各个村落都有所涉及,其中以上林三里洋渡和武鸣县的花花大世界以及龙山保护区的下水源村最具特色。三里洋渡以特色农业种植带动两岸11个村屯、长约15公里的生态农业观光带的发展,主要种植葡萄、桃树等水果。下水源村因其地处龙山自然保护区,风景优美,森林茂密,云雾缭绕,景色怡人,给人以“世外桃源”的感受。花花大世界园区内有花卉、动植物养殖以及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溶洞等。

(2)民俗型。环大明山旅游带的民间节庆主要有“三月三”歌圩节、炮龙节、河灯节等。目前已开发的民俗型乡村旅游产品以农家乐的形式居多。下渌村已建有戏台、体育设施,种植有龙眼、荔枝等水果。开发农家乐,让游客自己摘果、品果,使游客以一种体验的方式来旅游,从中放松身心,感受到一种劳动的乐趣。

(3)休闲度假型。目前我国整体的旅游产品仍然处于从观光旅游产品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过渡时期,广西作为我国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除了桂林的乡村旅游开发相对比较完善之外,其他地区仍然处于尚未开发的阶段。环大明山地区由于各县经济条件的制约,只有靠近南宁市的一些地区开发有度假型旅游产品,乡村大世界就是其中一个,它主要以会议培训、农业教育示范及推广等多种功能来倡导健康休闲理念的特色生态旅游,服务设施相对比较齐全。

四、环大明山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一)把体验性融入乡村旅游,提高产品竞争力。乡村旅游资源内涵的挖掘是乡村旅游产品更新换代的保障,只有把本地区的特色挖掘出来才能使得环大明山乡村旅游产品有自己的品牌。游客需求的增长,要求参与性在乡村旅游产品中得到更多的体现。这种体验过程,既有利于弘扬乡村地域文化,又有助于创新乡村的地域文化。作为营销者来说,创造不同的场景来供游客参与,可以直接影响到游客对该地旅游的兴趣,进而影响客源的数量。广西其他地区包括环大明山地区的农业种植广泛,但目前仅仅局限于游客摘果、品果,应在这种基础上延伸游客的参与性,可开辟一片空地供游客种植,从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在农家旅馆中可让客人自己动手烹制菜肴等。如何把这种体验性融入整个旅游过程,各个区域可因地制宜。

(二)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开展乡村旅游,类型也都大同小异,重复现象比较普遍。乡村性、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的核心,也是避免乡村旅游同质性的关键。环大明山文化旅游产品主要有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的形式有:“三月三”歌圩、炮龙节等民俗文化,昆仑关、徐霞客足迹等历史文化,宾阳酸粉、马山黑山羊等饮食文化,以及以龙母文化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文化的内涵的深层次的挖掘,是环大明山旅游带乡村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

(三)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树立旅游品牌形象。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品牌体现在乡村旅游的微观层面就是其区别于城市的乡村意象,而这种乡村意想要想要抓住游客的心理,必须对已有的乡村旅游产品进行有效的整合,产品整合既包括地区内同种类型旅游产品的整合,又包含乡村旅游产品和其他类型旅游产品的整合。其一,同种类型旅游产品的整合。例如在环大明山旅游带的乡村旅游产品虽都有观光的类型,但各县深挖其内涵后,还是有所特色,乡村大世界有独具特色的生态园,下渌村突出其壮族风情,下水源村体现户外探险,花花大世界以主题园的形式向游客展示,三里洋渡竹筏漂流、休闲旅游、田园观光,不孤村的农场旅游,应把这些不同的乡村旅游产品结合起来,避免重复,提升本地区的乡村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其二,应与其他地区的旅游资源类型、旅游产品进行整合。比如发挥南宁会展旅游的带动作用,把商务游客通过政府等媒介引入到环大明山地区;或者与周边城市的旅游区进行区域联盟,借助知名度较高的景区来带动环大明山乡村旅游的发展。

(四)加强基于价值链的旅游业各个部分的关联力度。基于价值链的旅游业核心流程系统包括: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产品设计与创新、旅游市场激活与营销、旅游者接待与服务、旅游企业经营与管理、旅游信息收集与反馈等六大模块。在广西乡村旅游的开发与推广中。也应该注重这些方面的关联。作为刚刚起步的一个旅游带,协调发展是必要的。环大明山旅游带应在目前开发的基础上,加强营销的宣传力度和旅游产品的创新,进而构造比较完善的旅游产业链。

(五)引进专业人才,提高旅游从业者的素质。旅游业属于服务业,它的行业性质限定了从业者需要面对面地服务旅游者,所以旅游从业者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旅游者的满意度,影响整个景区的整体形象。环大明山旅游带已开发的旅游区,接待人员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当地的村民组织而成的,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当地应该重视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对从业人员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和培训,从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旅游管理和从业人员队伍。各级有关部门应制定人才培训规划,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