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职业道德与人格魅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职业道德与人格魅力范文1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专业性 师德 建设
一、目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是人们从事某一职业最基本的条件。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简称师德。教师职业道德是对教师整个群体普遍性要求,是对教师群体的一种约束。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具有教师职业道德的人数毕竟占多数,是教师队伍的主流,并且不断涌现出优秀教师,连续两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就有中小学老师,他们师德高尚,堪称典范。但是,也有一些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表现有失规范要求。本课题所做的一个西安地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及生存状态问卷调查显示:希望变换职业的教师人数占25.99%;投入职业精力90%―70%的教师占44.05%,投入职业精力70%―50%的教师占6.17%,投入更少职业精力的教师占1.32%;以教师职业为谋生手段的教师人数占5.73%;偏爱优生、忽略差生教师占9.25%;不喜欢这个职业的教师占4.41%;对于体罚学生行为认为很有必要教师占7.93%,认为没必要的教师占43.61%,视情况而定的教师占48.46%;在压力下不能坚持职业操守的教师占4.85%,在压力下不一定能坚持职业操守的教师占12.78%; 6.61%的教师持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对待工作;认为讽刺挖苦学生是一种必要教育手段的教师占3.52%,生气时难免出现讽刺挖苦学生的情况、这是情有可原的教师占3.52%。
广西中小学教师师德现状调查显示,45%的教师认为“每一门课、每堂课都贯穿思想教育是非常困难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每一门课,每一堂课,都具有教育的因素,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一些中小学教师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存有不正确的认识,一些教师的行为有违于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师德建设工作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的影响
1.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理想化,影响教师职业道德的践行。
传统中国是一个以道德教化在先的国家,很重视培育公民道德伦理素养,教师又是培养中国精英人才的职业,自然对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很高。其结果造成社会对教师的职业要求由理想化走向神圣化。公众心目中的教师总是:呕心沥血,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并为此忘却了自我、家庭和个人健康。教师职业是“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样的教师才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教师。这种思维定势,作为对教师职业神圣性的褒奖,作为教师个人道德追求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以此作为对每一位师的道德要求则显然是不合情理的,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要求,如果教师们都只求付出,不求索取,教师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从何而谈。教师职业道德的崇高境界,恰恰忽略了教师作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和生活幸福感的追求。
所以,现有的教师职业规范中的有些内容已经成为教师沉重的精神压力,给教师带来了焦虑感,和对职业道德追求的无望感。其结果使许多人对这个职业望而生畏,影响社会公众对教师职业的选择,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度以及对教育事业的投入精力,进而影响教育质量。所以,需要对教师职业道德重新进理性思考。
2.较高社会期望与较低社会地位的落差,影响了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表现。
教师群体是一个文化素养较高的群体,职业历练了他们有思想、有个性,有创造力,不断追求自我理想的实现,自我的价值体现。但是,社会收入制度,分配制度的不完善,使得“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怪现象依然存在。许多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收入与许多行业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中小学教师的福利待遇也偏低,在住房、子女就业、福利待遇等方面都有一定局限性。
这种情形之下,不少教师受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影响,不愿意承担默默无闻地教书育人的角色,不甘心成为“蜡烛”、“铺路石”这样的角色,他们认为自己的生存状态与社会对他们的职业要求以及为取得这一职业资格所付出的代价极不相称,希望社会能更多的重视其自我价值的实现。每个教师的价值体系和职业理想追求各不相同,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与素养也就千差万别,良莠不齐。
3.现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的局限性。
现有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笼统、模糊、抽象,难于在实践中操作。例如,师德规范中规定,教师要关爱学生――保护学生安全,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可是具体怎么做是达到了这个要求呢,没有具体说明。而美国全国教育学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规定,当学生的学习、健康及安全受到危害时,教师应为保护学生做出恰当努力。美国的这个规定就更具体和切合实际。我国的师德中教师关爱学生的要求是尊重学生人格,怎么做是尊重学生的人格,没有说明,美国教师职业道德中就说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表现在:在学生的求学过程中不应无理限制学生的独立行动,不应该无理阻止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观点,不应故意隐瞒或歪曲有关学生进步的主题内容。
由于师德内容的空洞虚无,这些条款不够清晰,缺乏条理化,没有建立起不同行为冲突时的优先顺序,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使得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评价难以进行,也影响到教师行为表现。
(二)教师职业压力过大造成了教师行为失范
根据新浪教育频道和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显示,80%的被调查教师压力大、近40%的被调查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另有资料显示:有30.2%的教师认为教学任务繁重,有25.3%的教师认为科研任务繁重。
现在社会流行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于是,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是教师的责任,孩子不爱学习是教师的责任,学生道德水平下降也是教师的责任。现在家庭教育非常重视智育,忽视德育,把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推给了学校一方。社会的苛求对教师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有些老师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讽刺挖苦、恶语相向,有些老师歧视差生,有些老师体罚和殴打差生,出现了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现象。
中小学教师教学任务重,工作时间长,新课程改革之下,教师也要不断学习进步,教师聘任制的实施,教师岗位竞争加剧,导致教师人人自危,以上种种原因,使得教师都忙于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忽略了对自己职业道德的培育与提高。有些教师在重重重压之下,出现职业倦怠,出现职业道德行为失范。
(三)教育管理制度的影响
虽然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但现有的中小学依然是应试教育为主,以升学率的高低评价学校、以学生的成绩好坏决定教师个人的晋升与奖励。许多地方的教育管理部门将学校统考成绩排名向社会公布,有的学校将教师和班级成绩排名在校内公示,作为激励教师进取的手段。这种外在的强大的功利性评价与管理,导致教师内驱力扭曲,只看到自己的经济利益,忽略了自己的社会职责――教书育人,忽视了自己职业道德要求。
三、构建教师职业道德的对策
(一)以专业的角度,重新审视教师职业,建立多赢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教师职业道德内容要有层次性。
职业道德标准多元化,代表了不同企业可能具有不同的价值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既要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学生利益等角度出发制度,也要考虑从事教师这一行业人员的需求、感受与利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应该是既维护这个行业的社会效益,又有利于从业人员的可持续性发展。
目前师德建设中,过度关注师德的最高要求,忽视了对师德底线的规定。所以,教师职业道德内容,既要考虑崇高理想,又要考虑教师的现实处境,教师的个人利益。例如,公正、公平、民主的对待学生,应是师德对教师的基本要求,献身于教育事业,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理想境界。在师德规范中明确基本要求和崇高境界,使教师清楚最低要求和发展追求目标,以利于教师实践操作。
2.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多关注具体的教育实践当中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追求的目标是建立最基本的教育教学秩序,维护教育行业中各方利益。我们现有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内容与实施方面都过于笼统化与,不利于教师实践。所以,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要所涉及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而言,是调节各方利益的具体的行为规则。例如,关爱学生方面,可以细化到如下内容:不应故意使学生处于尴尬或受贬低的处境中,批评学生时不应使用侮辱性的语言,不应利用与学生的职业关系谋取私人利益;在爱岗敬业方面,可以细化到如下内容:上课不接听电话,认真回答学生的问题;在爱国守法方面,不出具不符合事实的专业资格证明,等等。
(二)建立合理的教师职业道德激励机制
1.加强职业道德宣传。
职业道德兼有强烈的纪律性。纪律是介于法律和道德之间的一种特殊的规范。它既要求人们能自觉遵守,又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就前者而言,它具有道德色彩;就后者而言,又带有一定的法律的色彩。因此,职业道德有时又以制度、章程、条例的形式表达,让从业人员认识到职业道德又具有纪律的规范性。
社会和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加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宣传。通过定期学习师德文件、办师德板报、张贴标语、师德先进事迹报告会、媒体报道等形式,让师德教育深入人心,让社会公众有条件监督教师的品行,让教师们时时牢记自己的职业职责。
2.把师德表现纳入教师考核体系中。
将教师职业道德表现与教师的聘任、奖惩、培训、辞退以及教师职务晋升、工资晋升相结合。对师德败坏、社会影响恶劣的教师坚决取消教师资格,清理出教师队伍,纯洁教师队伍,并由此引起教师内心深处对师德规范的敬畏感,促进师德建设。
(三)注重教师职业道德培训
职前师德教育和职后师德教育相结合。一个教师良好的师德形成,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时间,它需要教育实践,需要道德体验,需要在道德意志和道德习惯的养成,才能把外在要求内化为个人素质,体现于行动中。师德的形成与发展始终是动态渐变的过程。所以,师德建设是伴随着教师职业生涯于一生的工作。现实中,师范生在校期间为了取得教师职业资格证而进行为时有限的师德课程,在教师继续教育中,几乎没有职业道德教育。
所以,经常性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基础和前提,同时把师德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之中,才能使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深入与强化。
在职业道德上适度提高进入教师行业的门槛。要挑选人品好,热爱教育事业、人格完善、心理健康、不断追求上进的人进入教师队伍。
(四)教师不断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师德主要通过教师的内心信念而起作用,要依靠教师的自我意识和自律行为。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只有真正在内心乐于接受师德规范,自觉以此来规范与约束自己的言行,并由行为后果引起情感反应,才能使师德规范由外在强制性要求转化为内化自律机制,真正提高教师个人职业道德修养,使教师人格走向成熟,绽放出诱人的人格魅力,教师职业道德也才真正具有其生命力,实现师德建设的目的。教师要用积极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工作,经常从自己的努力中获得成就感和乐趣。
参考文献:
[1]王晓娜,丁莉.从为人师表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8.1.
[2]陈学风.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3]崔素芹.对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思考及建议[J].德育纵横,2009.12.
[4]毛艳.教师道德反思.天津市教科院学报[J]. 2008,8(4).
教师职业道德与人格魅力范文2
依法执教作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一部分,是做好教育工作不可忽视的。在世界教育日趋法制化的当代,依法执教不仅具有职业道德意义,同时也是教育自身得以更好发展的内在需求。这是因为教育是造福于人类的事业,其存在和发展不只是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且与人的发展、与人的主体价值的实现密切联系在一起。教育对社会需要的满足总是以人的发展、人的主体性增强来实现的,即人是教育过程的主体,强调教育过程对人的发展性,对人的关心、爱护,对人格的尊重,反对教育过程对人的压抑,反对对人的精神和肉体的中伤、对人格的污辱和伤害,认为污辱、折磨、体罚无疑是对学生精神和肉体的摧残,是一种非人道的教育。教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法制化的时代,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者,而且是教育内部的一个重要的执法者。只有依法执教,才能争取教育社会地位的保障,才能自觉维护和保障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培养出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建设人才,推动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社会上的每一个行业都提倡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教育也不例外。教书育人一事,看似简单,实则繁难。要使一个自然人完成社会化,要把一个平常人造就成一个有用之材并使之学会创造幸福、享受幸福,需要经过复杂的过程。因此,教育过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教师的担子非常艰巨。这就要求教师应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着力雕塑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自我发展,勤奋努力。正如许多有经验的老教师所说的,教坛无小事。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通过大是大非问题的处理来体现,而往往是于“小事”上显风格,于细微处见精神。教师在具体细致、甚至琐碎繁杂的事务上的工作态度、工作方式,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反映是否敬业,是否热爱本职工作。另外,教师的爱岗敬业不单是对本职工作有一个积极的态度,更表现在对学生的爱上。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师是培养人的专门劳动者。如何对待所培养的对象,是教师这一行业古今不尽的话题。千百年来,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衍生出一种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这就是热爱学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道德要求已被视为当代教师应具备的职业品质。正像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所说的那样:“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热爱学生作为一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它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所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而且包含了教师对学生的一种深厚关怀和期待,反映了我国教师在师生关系上所具有的高尚精神境界。
二、团结协作,为人师表,是新时期教师的必备素质。
现代社会工作的复杂性、要求的精确性及日益增强的效率意识,都向人类提出了一项新——合作能力。团结协作一直是中外教育史上普遍被关注和倡导的一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它是处理教师个人与集体、同事、家长等各方面关系,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教师的劳动方式从微观上看是个体式的脑力劳动,从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到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从教学工作到教育工作,从每一门课到每一节课,都是每个教师单独进行的,体现出教师劳动的鲜明个体性。而从宏观看,教育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的成长,需要许多人从多方面、多角度、多侧面实施全方位立体交叉式的教育。就学校教育内部而言,任何合格人才和劳动者的培养,都是教师群体劳动的结晶,都是教师群体共同协作的结果。群体性和协作性是教师劳动的又一基本特征。因此,新时期的教师必须要具备团结协作的能力。在与同事相处时,要真心相待,平常时相敬,困难时相帮。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妄议他人是非短长,善以他人之长补己所短,不以己长非人所短。善于心理沟通,勇于自我批评,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坦诚持重,平等待人,从而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除了在校内搞好团结外,教师在校外也要搞好团结,尤其要注意与家长搞好团结,平常与家长建立经常广泛的联系,以便能经常通过家长,审视到学生的思想、言行和学习状况,并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教育好学生。
教师被称作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以自己模范的品德去教育和影响学生,可以说教师的人格品行一直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因素在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作用。作为文明信息的使者,在新的历史阶段,教师更应注意为人师表,严格要求自己,从思想作风到生活作风,从言行到举止,从心灵到外表,都应体现教师应有的文明风度和良好精神面貌,以带动社会对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这也是从师立教的根本前提。
三、自励自强,开拓创新,做新时代的弄潮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拥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才是最具发展力的民族。我们的教育必须努力把“创新”两个字注入到学生的精神内核,培养其创新意识,启迪其创新思维,发展其创新能力,进而培育出创新性的人才。陶行之先生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同样,要想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就必须具有创新型的教师。如今素质教育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正是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不仅仅是教师需要有创新能力,应该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未来每一个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要求,如果说工业经济时代能够按照规范完成任务就算合格工作者的话,那么,在知识经济时代,还要求工作者有新思想、新创意、新建议,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这也进一步说明了教师肩负的创新责任多么艰巨和紧迫。因而,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应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从自身的教育和发展入手,自励自强,开拓进取,做创新型教师。教师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须从更新观念着手。所有的教师都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经历的科技革命正带来一场知识革命,知识结构发生了变化,知识更新速度一日千里,知识总量急剧增加。据查,现在知识更新的周期已经缩短为二至五年,网络技术的更新周期更是从十八个月缩短为八个月,而且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周期也相应地缩短了。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式,要想不被时代的车轮辗于轮下,教师必须不断的学习,及时接受先进的思想,从多方面充实自己、改造自己,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教师来说,师德修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时展了,社会进步了,教师的道德修养也要随着发展和进步。今天,教师处在了新的历史环境中,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会不断地遇到和提出新的问题。每一位教师只有努力地克服所有问题,加强师德修养,才能与时俱进,登上一个个新高峰。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指出:爱岗敬业精神是师德的核心内容。爱岗敬业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是做好教育工作和履行其他教师道德规范的思想前提,教师只有具备了爱岗敬业精神,才能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爱岗敬业既是教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是所有教师实现自我价值,获得个
人满足,完成人格升华、实现个人利益的有效社会途径。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把“爱岗敬业铸师魂”作为加强师德修养的一个重要主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时代需要,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
一、热爱教育,热爱自己的学校
教师职业道德与人格魅力范文3
[关键词] 高校教师 思想修养 礼仪形象
为人师表与言传身教都是公认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其实质强调的是教师礼仪的重要。高校教师作为高层次教育人才,不仅要提高个人素质,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和专业知识,还应运用公关礼仪的知识和技巧,塑造个人的良好形象,提升人格魅力,在言谈、举止、精神方面成为学生的楷模,成为社会的优秀人士。维护和体现人的尊严是礼仪的价值所在,教师礼仪的核心是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是教师向学生表达爱的具体形式。一句亲切的话语,一张洋溢着微笑的面庞,对学生都是一种莫大的激励和鼓舞。所以,礼仪不仅是教师自身道德修养的良好表现,更重要的是,礼仪使教师职业道德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和教育要素。
毋庸置疑,高校教师应注重礼仪。关于教师礼仪应该注意的方面也有很多很好的论述,然而现实生活中要真正做到良好的礼仪形象并不容易,往往在新教师礼仪培训时大家都非常重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就谈忘了,不知不觉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一些与礼仪要求不符的现象又表露出来。可见要做到长期的良好礼仪形象,靠培训或是靠外界的强行要求,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作为高校教师,肯定也希望自己有良好的礼仪形象,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笔者认为必须从内在的修养做起,结合外在的技巧,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礼仪形象。
人的思想决定其价值取向,爱好取向,言谈举止。在这方面有许多很好的见解,如着装反映人的个性、文化素养和审美品位等。所以,外在的表现受到内在思想的指引,我们应该以提高内在的修养为根本,以外在的礼仪技巧为辅助,从而达到良好的礼仪形象。如果教师能够做到良好的礼仪形象本身就是其自然的形象,而不是刻意修饰而来,那么这样的教师无疑是真正最具魅力的。
在培养得体优美的着装方面,我们首先应热爱生活,爱美,求美。我们应多看到生活给予我们的,心怀感激,不断追求,这样我们有了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才会有良好的心态,乐观的情绪。再将自己最纯洁、最美好的愿望和理想寄予服装上时,人们会惊异地发现,服装本身似乎也存在着灵性,它会与以人对它的态度同等的态度对待有生命的人,它使人在它身上看到了人的文化轨迹;同时它还能以生动的式样、丰富的内容使人似乎能触摸到它跳动着的脉搏。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与情感是密不可分的,有效的认知往往伴随着肯定、赞许、羡慕等积极的情感,而厌烦、不满、轻视等否定的情感难以产生积极的认知。情绪、情感具有感染性。教师的可亲可敬、宜人的容貌能给学生营造一个美的、外在的教学氛围。
在与他人交往、交流方面,我们应做到尊重他人,宽容平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处事让一步为高,待人宽一分是福。”宽容是为人处世的较高境界,也是有较高修养的表现。我们教育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作为教师,就要拥有宽广豁达的胸怀,多容忍他人,体谅他人,理解他人,对非原则问题不斤斤计较,不咄咄逼人,求全责备,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管仲曰:“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害于戈兵”。我们要求学生以礼待人,平等待人,作为教师,对待前来办公室办事的学生,对待身边的同事,对任何交往对象都必须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程度的礼遇,不因对方的身份、地位、则富而厚此薄彼,区别对待。敬人者,人恒敬之;尊人者,人恒尊之。尊重是礼仪的核心宗旨,尊重他人是自身良好品质和素养的体现,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我们教育学生要尊重别人,作为教师,与人交往时,要学会给人留而子,不有意伤害别人,挖苦别人,嘲讽别人;在与人交谈时,就应学会耐心倾听,不随便打断对方,不随意插话。
语言是人们交换思想、联络感情的工具和手段,俗话说:“言为心声,语为人镜。”“语言是人们心灵的窗口。”对于教师来说,语言是其工作的基本手段,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媒介,语言文明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在培养好的言谈方面,我们首先应做到积极面对社会,热爱事业,孜孜以求。只有这样,教师的语言在内容上才能做到正确、健康、高尚、积极。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不断追求语言艺术的人。加强语言修养,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语言水平,应该是每一位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标。可是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却太随意,太散乱,让学生费解。比如出现污言秽语、说话刻薄伤人、自吹自擂、随意指责社会、指责他人等,这些语言的大忌说到底都是与教师自身的思想修养不到位有关。
在举止表情方面,培养自信大方,真诚谦和的修养。举止是指人们的仪姿、仪态、神色、表情和动作,可以体现人的思想和感情。教师在人际交往中要使自己的举止得体,以高雅的举止展现自己良好的礼仪形象,需要做到举止得体、符合身份、举止适度、大方潇洒、保持风度。这要求无论是站姿、坐姿、行姿还是手势都要大方、美观、规范,符合时间、场地的要求。表情是指眼睛、眉毛、嘴巴、面部肌肉以及它们的综合运用反映出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信息。做到这些必须有自信大方的心态,不卑不亢,真诚坦荡。如果一个见到上级就卑躬屈膝,见到下级就颐指气使,那么,这样的人实际上要么是不自信,要么是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赞赏和尊重呢。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是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与良好智力的主要因素。在交流中教师的表情对激发学生的情感有着特殊的作用。构成表情的主要因素是微笑和目光。只有自信大方,真诚谦和的人,才能自然做到大方正视对方的目光,进行表情的交流。教师还应依靠渊博的学识、精湛的教学艺术赢得学生的敬佩,同时以真诚的微笑、谦和的态度来融洽师生感情,因为只有当学生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在课堂上,目光接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窗口,目光是教师赖以与学生沟通的特殊语言。教师亲切真诚的目光能带给学生愉悦、温馨、鼓励或慰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无视学生的存在,甚至低眉垂眼不敢正视学生,或用打量、恼怒、不屑一顾的眼神注视对方,或无精打采、睡眼朦胧地看人,或东瞄西看,目光游移不定,或者仰望天花板,或者俯首盯教案,神情漠然,这些都是极不礼貌的,同时也反映了教师可能对所讲内容缺乏信心。
总之,高校教师要塑造良好的礼仪形象,应该从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着手,这样,良好的礼仪形象才会成为一种自然人格的流露,成为一种习惯性的行为和内在需要。这样,辅以必要的礼仪技巧,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才会成为一位教师终身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万棣.谈新时期教师素质的特性[J].教育探索,2009,(3).
[2]拾景欣.论教师的谈吐礼仪[J].教育与职业,2005,(7).
教师职业道德与人格魅力范文4
关键词: 教师;教育良心;培育;感召力
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257-010引言
教育是人类最崇高的职业活动,教师以其特有的职业秉性,使人类的智慧与文明世代传承。师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行为准则,是教师知识修养与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教育良心是教师对师德规范的自觉认知,是教师在践行师德要求时体现的社会责任心。作为人类道德职业性与自律性的凝聚,教育良心能使教师主动完善教育行为,自觉内化职业信念,更好履行教书育人的责任。
1教育良心是一种高尚的职业情感
教育良心是教师职业道德转化而来的内心机制,是教师对师德规范的自觉认知,是教师履行教育职责的社会责任心。师德作为从教者的基本从业道德,并非个人道德的孤立显现,而是随着职业的社会化进程,随着职业日渐丰富的时代内涵,不断地从人类道德文化中汲取营养,从其他行业中采集生动、合理与进步的道德因素。回首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广大教师以其特有的探索精神与求实品质,体验、丰富着人类多彩的道德生活,继承、完善着人类多样的道德文化,他们博文强志、遵从礼仪、弘扬道义、关注民生,以其优良的德行创造了以教书育人为模式的教师道德,以其“亲其师、信其道”和“人之楷模”的示范作用,成为引领职业活动的榜样人格,成为净化社会风气的中坚力量。教育良心作为教师对师德规范的自觉认知,,更多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善的坚守、对真理的热爱、对德高身正的躬行实践。在教育理念上,教育良心强调了德的自觉性,在教育行为上,教育良心强调了德的示范性,在教育效果上,教育良心强调了德的感染性。
2教育良心是教师对师德规范的自觉认知
首先,教育良心使教师自觉内化师德规范。教育活动是特殊的个体劳动,教师劳动的知识性、示范性与创造性取决于教师的职业信念,取决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坚守。教育良心作为教师对职业责任的自觉意识,会强化教师内心对善的认知,对教书育人的守望,对教育对象无私的奉献。
其次,教育良心使教师自觉完善教育行为。教师教育行为的好与坏、优与劣,在很多情况下是无人监督且很难评价的,尽管教师的劳动也可以在数量上、实物形态上、甚至人为指标上作出有形的考核,但课堂教学讲解的深度、课后辅导影响的广度、对每个学生关心耐心的关怀程度,都是借助教师的职业良心默默付出,都是在教师职业良心支配下产生的自觉自愿行为,教师个体劳动的职业特征,决定了教育良心在教师教育活动中有特殊的意义。
最后,教育良心使教师自觉坚守职业信念。教育良心能引导教师的自我认知,提升教师的内在价值,激励教师的使命追寻。在教师选择教育事业时,教育良心给予认同和激励,支持教师的选择并使其无怨无悔地坚守教职;在面对挫折、委屈和诱惑时,教育良心借助荣辱心、责任感、使命意识引导教师达到心灵的净化与信念的升华。正是教育良心的内心驱使,广大教师才能不计得失、无私奉献,甘作“红烛”和“园丁”,甘守“寂寞”和“清贫”,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业绩。
3教育良心最具社会精神感召力
教师作为传播知识的载体,作为弘扬道义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体现的师德离道德榜样人格最近。从古至今,教育活动始终反映出人类思想与行为的最佳选择,教师也成为常人的表率、父母的替身、生活的样本、道德的楷模,教师的人格作为师德的有形体现,高尚而富有魅力,最具社会感召力。教师的感召力体现在“三心”,即仁爱心、责任心和公正心。教育是爱的传递,教育本身就凝结着人类最美好的爱的情感。一个教师热爱学生,会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了解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成长,走近学生的心灵,爱心使师生平等互敬,使师生共享知识、智慧、快乐与崇高。
4注重教师教育良心的培育
首先,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国家应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教师法》,不断改善教师的经济条件和生活品质,保证教师收入的稳定、职业的安定、社会声望的不断提升,使更多的人关注教育,投身于教育事业中。同时要营造安心从教、乐于从教的育人氛围,要注重教师群体对个体教育良心的影响力,全社会要广泛传扬师德标兵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通过言传身教,通过潜移默化,增强榜样的感染力,净化教师的从业环境,激发教师的育人热情,促进教育良心的形成。其次,突出为人师表的规范教育。师德规范要求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教师的角色地位决定了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强化为人师表的规范教育,就是把教师道德的基本准则转变为教师自身的道德品质与现实行为,我国自古就有注重教师身教的传统,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青少年学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教师的一言一行常常是学生行为的先导,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品行和发展,对学生起着润物无声的感染作用。
教师职业道德与人格魅力范文5
关键词:健康职业人格;职业人格魅力;中职生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4-015-2
教师职业人格是指教师作为教育职业活动的主体,在其职业劳动过程中形成优良的情感意志、合理的智能结构、稳定的道德意识和个体行为的倾向性,它是思想道德、行为举止、气质风度、知识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简言之,教师的职业人格魅力就是教师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以人格培养人格是最简单、最明了、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教师高尚的职业人格魅力直接影响中职生正确的职业观、良好的职业性格、积极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社会能力等健康职业人格的形成。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1.正确理解职业观。职业观就是人们对某一特定社会活动的认识、态度、看法和观点,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反映。教师要以自己崇高的职业观引导中职生根据市场需要、自身条件和个人兴趣进行择业。让学生明白,“职业不分高低贵贱。”“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一旦选择了某个职业,就要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履行职业责任,遵守职业道德。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使它变成一种充满乐趣的活动,从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优异的业绩。
2.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教育学生爱岗敬业,教师必须能爱岗敬业,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教师学习钻研,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和业务水平;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对教师的认真度满意;认真听课、检查教案作业、开展教学基本功大赛等,学生在自觉或不自觉中,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坚信只有敬业才能更好地工作。此外在学生中营造出一种爱学、比学的氛围,这样,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必然对学生起到示范和感染作用,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促进中职生健康职业人格的形成。
3.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意识。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的综合,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培养正确的职业意识是形成健全职业人格的核心。要加强正确的职业观教育,增强中职生“业无尊卑,贵在奉献”的意识教育,明确有奉献意识就会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从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要强化学生的职业竞争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开拓创业精神,增强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安排一些需要学生之间互相协作、共同劳动才能完成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协作意识。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性格
1.以匹配的职业性格塑造学生。职业性格是一定的职业对从业者在性格上的要求。特点,是市场经济社会要求每一个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性格特征。而每一种特定的职业又要求从业者具有适应职业特点的职业性格。如服务行业要求从业者具有耐心、礼貌、热情大方等性格特征,如果缺少了这些性格,或与这些性格格格不入,就很难胜任这项工作。所以,培养良好的职业性格对从业者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教师要现身说法,让学生知道自己很喜欢也很适合做教师这个职业,引导学生不断分析、评价自己的性格,找出与未来将从事的职业不相适应的性格缺陷,扬长避短,不断完善。
2.以高尚的心灵善待学生。爱心是教师情感魅力的核心体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爱心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生活细节上的关心、学习进步的肯定、学习退步的激励、激动时的理解、错误时的宽容等。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要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绝不是粗暴的批评,更不可示众惩罚。引导学生包容他人、善待他人。荀况在《劝学》中说:“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就是说近君子而习其说,则可养成尊贵的人格,获得普遍的知识,而普遍于世用。可见,教师的高尚品格对学生的影响非常之大。
3.以温暖的话语滋润学生。语言是人际交往的主要途径。教师富有理性和人情味的言语必能让学生愿意接受,达到教育的目的。课堂内,教师要发挥高超的语言艺术魅力营造教学情境,启发诱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外,教师要和学生成为朋友,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天凉了,别感冒了。”“生活学习上有什么困难,尽管告诉我。”教师对学生说一些温暖的话语,使其深深地感到教师真诚的关爱,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有利于学生职业人格的塑造。
4.以端正的行为举止示范学生。教师的行为举止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日常生活和班级管理中,教师的行为举止最易成为学生的楷模。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意思是要求做教师的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自己要以身作则,要为人师表,因为身教重于言教。如管理班级卫生时,教师能做到自己衣着整洁,办公室整齐干净,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杂物,走进教室习惯检查桌子是否排的整齐,随手把讲台上的粉笔盒摆好,看见地上有垃圾便随手捡起等等。只要教师处处做好表率,就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此外,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在细节上注重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心、团结协作、认真细致、勤奋好学、坚毅自信、严于律己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激发学生积极的创新意识
1.善于求知,激发好奇心。学而创、创而学是创新的根本途径。教师要具备勤奋求知的精神,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影响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不断学习新知识。教师要对自己接触到的现象保持旺盛的好奇心,敢于在新奇的现象面前提出问题,不要怕问题简单,不要怕被人耻笑。引导学生将蒙昧时期的好奇心向求知时期的好奇心转化,培养他们的好奇心。
2.大胆质疑,激发创造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及最佳方法。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励他们创新。鼓励学生提问,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教育学生不要满足于现成的思想、观点、方法,更不要迷信权威,要经常思考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创新发明、推陈出新。中职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独立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新见解等就是一种“发现”、一种“创新”,教师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这种创新。培养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中职生健康职业人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提升他们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
1.以渊博的学识丰富学生。具有渊博知识和高尚人格的教师,可以在教书育人中享受人生的乐趣,以自己的真诚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人性的美好去描绘学生人性的美好,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去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以胜不骄、败不馁的形象去感召学生追求卓越。事实证明,一个知识贫乏、水平低下、表达不清、课堂教学气氛沉闷的教师不可能受学生尊重。教育是“一切艺术中最渊博、最复杂、最高的和最充分的艺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要具有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一个博学多知的教师必须具有演说家的口才和艺术家的风采,让学生从语言到行动上都羡慕他,模仿他。如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的学识越多,业务水平越高,综合素质越强,他在学生中威信就越高,学生就越容易被他吸引,听从他的教诲。因此,只有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学识渊博、专业精深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学生,才能赢得学生及家长的尊敬,也才能激励学生刻苦攀登科学高峰。
2.以较强的社会能力培养学生。学生的能力培养主要包括专业技能和社会技能。社会能力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社会行为能力,如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是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中职生不仅要练就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一方面要用自己扎实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更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与人们广泛接触,捕捉、筛选对自己工作、学习、生活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和知识,改进思维方式,丰富和发展自己的个性,不断提高社会能力,以适应不同岗位的需要。
[参考文献]
教师职业道德与人格魅力范文6
关键词:师德师风建设;职业道德;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B822.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1(C)-0089-02
为师者,需传道授业解惑。高校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学生文化知识,引领学生走进神圣的科学殿堂,还需用高尚的品格、德行去感化学生,影响学生,从而使之全面健康地发展。因此教师需要学识渊博,更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重视师德的修养,从内到外地体现出一个教师的高尚品质,做到师风师表的结合,如此才能真正地担负起教书育人地重任。为此,高校就需要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从而从整体上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1]。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从师德师风的定义及其关系、师德师风的建设内容、高校在针对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措施的思考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师德师风的定义和关系
师德属于道德范畴,是作为一名教师所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具有高度的责任性,是公民道德在教师这一特殊职业中的独特表现,而师风是师德外在的表现,是一名教师的总体精神风貌,包括作风等。从而可以看出师德与师风是有区别的,同时又具备相应的联系。区别所指师德与师风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两种不同体现,师德从内而发,关乎一名教师的品格灵魂,师风则是外在表现,是教师的外在言行举止。联系所指师德引领师风,师风促进了师德。
在教学过程中,师德需贯穿其中,要积极地影响学生,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它关乎于情感、意志、认知等方面,如此教师积极地提高师德师风修养,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专业人才。
二、师德师风建设内容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在全球经济步伐的大背景下,我国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我们知道理想可以说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与动力,高校教师在走向岗位的那一天开始就要为自己定下奋斗的目标,有明确的理想。教师这一职业被称之为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该热爱自己的职业,要把教书育人作为目标,踏踏实实地向前努力。从而就有了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才能严格地把握自己,树立良好的形象,积极地鼓励学生,影响学生,达到为人师的基本要求。
(2)要自信自强,自信自强是一种精神和气质的外在表现,要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要敢于奋进,要不怕辛苦[2]。而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就必须要培养这种素质和精神。要努力地学习科学知识,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正确地认识自身,充分地发挥自身优点,更要对自身的优点有充分的肯定,这是自信的表现,同时也要对自身的不足做到足够地重视,要有决心和毅力去克服,面对教育事业,要有奉献自己的决心,不断地去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积极地发展自我,如此才能充分地发挥出自身潜能,才能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前行,从而影响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
(3)要积极地与人沟通,要焕发自身人格的魅力,当下社会人与人之间除了合作还有竞争,教师的职业也存在这样的特点,要知道高校的教育对象身处十分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背景,时时地受到了各个方面的影响,而教师就需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使得学生能够走上健康发展道路上来,这就需要教师拥有很好的沟通能力,这种沟通能力来源于人格魅力这一品质。用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去影响学生,通过相互合作,相互协调,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教育力量,因此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该重视这种品质。充分地发挥出教学育人的作用。
(4)要培养良好的创新品质,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为了培养出全面发展型人才,就必须要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进步,日复一日地保持一贯的教学方式,只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将来走进社会埋下不可估量的隐患,止步不前在当下就是一种可怕的瘟疫,要想改变必须从教育入手,因此高校教师要力争适应时代潮流,不断地求索,不断地创新,提高自身对这种品质的修养。
(5)学海无涯,这不仅是对学生来说,对高校教师亦如此,一名高校教师只有不断地充实自身,勤于学习,才能够成为一个师德高尚,吸引学生的优秀教师。目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经济大爆炸的时代,一名高校教师要想成功地培养出品质兼优的专业人才,就要随时随地准备好“一桶水”,而不是满足于眼前的“一碗水”。
(6)对于高校教师来说,要应该热爱自己的职业,更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应该具备强烈的责任感。要知道教学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要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帮助学生树立起积极的生活态度。教师应该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命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明白为人的品质要比知识更重要,这也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与灵魂。
三、师德师风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校师资队伍新鲜血液的加入,教师队伍的活力有所提高,科研力量增强。但与此同时因为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变化,许多高校的年轻教师在师德上有所欠缺,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这是一个潜在的隐患,年轻教师是高校教育未来的希望,而师德又关乎着教育质量,没有好的教育质量,如何为社会培养全面的发展型人才,如何应对发展迅猛的经济社会,这是值得重视的。因此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使其跟上时代的步伐,是目前我们应该思考和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1)在教师队伍中有一些教师,只重视教学知识,忽略了道德素质修养,育人信念动摇,意志不够坚强,敷衍塞责,为教学服务的精神与奋斗精神逐渐薄弱化,甚至有些教师对社会的许多改革产生了质疑,思想个价值观上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这与利益关系,和当下选择多样化导致的。
(2)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懈怠,淡化了敬业精神,不能很好地把自身投入到教学中去,受社会浮躁之气的影响,过于看重个人利益得失,把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当成了摇钱之树,精力上不能充分地利用,于是出现了教师从事第二职业现象,再无心钻研教学业务,在教学中进行敷衍了事,对教学内容不进行深入地探讨和研究,甚至出现不写教案,就匆忙上岗现象[3]。因此也就出现了学术浮躁和急功近利思想的现象。
(3)严重地缺乏与学生的沟通,部分教师缺乏爱心,完成了课堂任务就是最终目的,忽略了课后与学生的沟通,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闻不问,对于学生的缺点,基本上视而不见,育人意识过于薄弱,导致了师生间的良好沟通出现断层,影响了道德教育的发展。
(4)教师育人,首先就要提高自身修养,否则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思想?无法起到表率作用,部分教师出现上课自有散漫现象,缺乏自尊自爱,举止粗俗,上课吸烟,在学生心目中造成了极其不良印象。还有部分教师看待社会的观点偏激,把这种思想也带到了课堂上,造成了严重影响。
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措施的思考
(1)务必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关键所在。同时我们要赋以新的内涵并给与延伸[4]。这是目前我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前提要求,如今面对全球经济化、网络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等现象,我国高校教育面临着一个十分严峻的挑战,在这个新时期的大背景下,如何搞好师德师风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知道道德建设应该以人为本,同样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也应该以此为前提。
(2)对于高校的师德建设,教师育人职责是重中之重。高等人才掌握过硬的知识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人。由此高校教师的首要任务就应该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有德之人,有为之人,大学生若没有良好的思想教育做指导,或者出现无法掌握过硬的文化知识,或者掌握了过硬的文化知识,却不能为社会很好地服务,甚至于用来危害社会,因此育人应以教育做人为先。
(3)必要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这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有力保障。要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仅仅注重教师的个人修养是不够的,高校还应该重视起师德制度的相关建设。加强管理,完善其制度,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对教师的教育行为进行规范,充分地发挥法规的约束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师德的目的。
结论:总之师德师风建设是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否能够提高关乎素质教育的进程,更关乎科教兴国这一战略的实施步伐,因而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切实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如此才能够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从而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全面建设所需要的合格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综上所述,在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全面深化的新时期,由于国家对新时期大学生要求也越来越全面,不仅要掌握好现代化的科学知识,更要有符合新时期需要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所以,与之相适应需求的教师在各方面也应有相应的改变。全面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努力实现以德治校,以德治教,以德修身,以德育人,并使得师德师风建设,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思想保障。通过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使得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使得广大教师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使得广大教师勇于创新、奋发进取,使得广大教师真正做到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全面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为国家的发展为高校的自身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广州医学院党委历来十分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在多次组织全校范围内广泛的大讨论后,结合医学院校的特点(包括医德医风),形成了比较明了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坚持不懈,深入人心,特别是近年来,在广医大学精神的熏陶和鼓舞下,广大教师牢记自己所肩负的重要责任,争做遵纪守法,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积极奉献,爱护学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求实创新,团结协作,关心集体,言行一致的表率。师德建设成果丰硕。涌现出像钟南山、陈敏生、冉丕鑫、王家骥、罗键东、张珊莉等一批师德高尚的模范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成为广大学生学习的楷模。现在广州医学院广大教师安居乐业,广大学生勤奋好学,师生员工如沐浴在春风般的师德师风、教风学风校风中,各项事业均呈现出一派积极向上,奋发向前,文明和谐,科学发展的良好态势,十分令人鼓舞。我们在这样的校园环境和分围中学习生活工作,深感荣幸。
作者单位:广州医学院从化学院
作者简介:陈金城(1953― ),男,现任广州医学院从化学院党委书记。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冯相红.关于加强师德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