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公司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际贸易公司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际贸易公司

国际贸易公司范文1

我们有“英伦·超冀设计中心”,成熟的销售和网络营销队伍和。指定为北京服装学院广东地区实习基地。 管理理念: 公司在管理中的主要特征是奉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从人的需求出发,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在对员工进行相关技术知识培训的同时更注重对员工的道德素质培养。使公司形成一个具有高度团队合作精神和信息沟通一体化的团队。 经营理念:占据市场大分额,市场的需要就是我们所要做的。以名牌批发开发客户群,建立优质的客户关系管理网络,逐步走向名牌专卖,走向我们的最终目的。

以公司总部为基地,以全国为市场,发展特许连锁加盟、和直营模式相结合,展现前卫理念和优质产品的市场统一。 名牌精神: 打破牛仔百年的风格,创造新的牛仔文化;产品结构以女性时尚牛仔为主导方向,配置毛针织、棉针织系列产品,形成独有的即新牛仔文化。—个性的体现、理念的提升,展现出大漠中远远走来靓丽的身影。

二、实习主要工作任务: 在进入公司的前段时间,主要负责规划和制作公司网站(网上销售电子商务平台)。在此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参考了相关网站的框架和模块,并确定了公司的网站风格和模块。与同事分工合作,同事(小潘)负责网站后台程序,由我负责前台页面的制作和美工设计。在×月×号左右基本完成网站筹建工作。由于公司针对××××年夏季服装的广阔市场和公司服装品牌的发展方向,需要面向全国诚邀商和经销商。因为公司峡谷丽影品牌牛仔服装只有短短一年的市场推广时间,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有了广阔的市场,因此今年的市场走向是在巩固原由市场的同时向华北、华南、华中地区大力推广。

由于夏季即将来临,寻求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一个月,并且受到地理区域的限制以传统的方式去诚邀商和经销商已不现实。于是我与同事小潘商量通过互联网信息以寻求商。经过领导同意,由我负责网上销售的工作,于×月×号全面开展工作。经过网上查询筛选我选择了中国服装销售网、中国服装招商网和中国服装鞋帽网做为公司合作的网站并注册为服装企业会员。开始信息的几天,似乎没有什么很大的效益,但是在后来的几天,我的email里面几乎每天都有客户要求公司晶牌的邮件。在短短的10天里,就有近20位客户想加盟公司品牌,并通过电话与他们取得联系,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

三、实习感想:(网络营销路上的感悟) 1.质量是基础。质量是一个品牌的立足之本。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首先要确保企业自身产品的优质质量。我所实习的公司在去年刚开始向市场推广时,对自身服装的质量要求不很严格,在做工和一些精细加工程序不是很规范。虽然在服装刚开始推广的时候凭其大量的广告和时尚的款式占居了东北、西北和西南大部分牛仔服装市场,但不到半年,市场回馈给公司的是质量不过关,许多服装出向了大大小小的质量问题,给企业的品牌形象带来了很大影响。公司吸取了去年的教训,今年在服装质量上下了很大的力度,公司专门成立了具有专业水平的质量检验部门。负责服装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流水线管理。从而在质量上跨上了很大的一个台阶,力求客户因质量退货率为零。服装质量得到了保障,自然顾客对公司产品形成了很好的信誉度和美誉度,从而加强了客户对公司的忠诚度。总之,对于我们这样的服装公司应该遵循这样的品牌(名牌)规以质量赢口碑,以口碑得信誉,以信誉树品 (美誉度) 十 (信誉度) + (忠诚度) = 品牌(名牌) 2.市场推广是关键。

酒香也怕巷子深。因此怎样通过一种行之有效的营销方法去推广企业自身的产品成为企业面临的关键问题,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如何选择推广方法,并且能够发较低的宣传推广成本,使企业能得到更大的回报。以往,我公司的营销人员年龄都在35——45岁之间,算是相对年轻的营销队伍,但是他们采取的营销方式是比较传统的方式,比如要在某省诚邀商时,他们首先是派对该省比较熟悉的营销人员在该省服装批发市场寻找商,他们要对该服装批发市场所有的经销商进行盲目的访问,这样他们到头来取得的成效比较微薄,自然无形中加大了公司的成本,但没有获得回报。在我进公司以来,想在传统营销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公司在互联网上的网络营销。于是我写了一份网络营销投资分析报告给公司领导,并于4月8号正式开展网络营销工作。经过我的精心挑选,我决定选择中国服装招商网、中国服装销售网和中国服装鞋帽网作为公司品牌服装的中介服务商。在短短的10多天以来,就取得良好的效果,想加盟我公司品牌的经销商近20个。

国际贸易公司范文2

一、公司内贸易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积极影响

1. 扩大国际贸易规模,推动国际贸易发展

一方面,跨国公司在进行国际扩张的过程中,在世界范围内开设子公司、兼并收购其他公司、与其他公司组建战略联盟等,之后与海外子公司或者战略伙伴之间开展频繁的内部贸易,以使母公司或者子公司不用通过市场交易便可获取生产经营所需的原材料、半成品、完成品、技术、咨询、信息等资源,这大大地带动了国际商品贸易及服务贸易等国际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使跨国公司各个子公司或者联盟成员之间的生产专业化程度和协作程度向更高更深发展,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涉及更多种类的商品或服务,许多生产要素通过内部贸易在跨国公司内部流通,内部贸易促进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更快地提高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内部贸易的广泛开展丰富了国际贸易的品种以及国际贸易的方式。总之,公司内部贸易扩大了国际贸易的规模,推动了国际贸易的总体发展。

2. 深化国际分工,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

通过跨国公司内部市场调节的国际分工得到更加深入的发展,在此条件上的国际分工更加精细,表现在对产品的一个部件、零件或者工序的专业化生产。另一方面,促进国际交流合作与协作的开展,使国际分工更加深化,公司内部国际贸易的发展促使国际分工的深化。另外,越来越多新产品的生产要求来自多方面的科技力量的通力合作,并且产品在世界范围的市场上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完善,在技术设备先进、技术水平较高的部门中,分工必然会越出国界,部门内的国际分工会广泛开展,在此基础上的国际贸易日渐频繁。为了更好地生产只有通过多个国家的企业的联合研制才能顺利开发的产品,客观上要求各国政府创造良好的贸易环境,减少贸易限制,以使各国生产要素或产品在国际自由流动。因此,公司内国际贸易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

3. 推动了国际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发展

跨国公司进行公司内部贸易的一个主要动因就是为了防止自身技术优势的丧失,为了保持公司在技术领域的优势,获得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跨国公司往往选择通过内部贸易来转让技术或者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国际技术贸易中最活跃的力量来自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如果通过内部贸易来转让技术,不仅可以降低泄密的风险,还可以获得技术贸易的倍数效应,即由于技术优势而带来的数倍于技术自身价值的收益。内部贸易获得的巨额效益会刺激跨国公司不断开展研发、追求最新科技的热情,也为跨国公司从事研究和开发提供了优渥的资金,为国际技术贸易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公司内贸易对国际经济和贸易的消极影响

1. 影响国际贸易中商品的地理流向,改变贸易差额意义

公司内贸易出现之前,国际贸易的商品流向一般是先在母国生产,然后通过国际市场流向世界各地,但是公司内贸易改变了这种商品流向结构,通过母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协调安排,各个子公司的分工配合,原材料、配件、技术等通过内部贸易流向最具有成本优势的子公司,生产成半成品或者成品后再流向其他子公司或者母公司,这使得国际商品的流向发生了变化。

因此,在国际商品流向发生变化的基础上,母公司和子公司的账户情况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例如母公司的利润可以通过子公司产品回销额的增加而增加,由此造成的国家外汇的顺差或者逆差已经与传统的贸易差额所代表的意义发生了偏离,传统的贸易顺差是外汇的净收入,而在公司内贸易参与的国际贸易中,造成的外汇账户与实际贸易情况并不严格相符。比如美国贸易状况显示出巨额逆差,一定程度归因于美国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产品跨国公司安排海外子公司生产,然后将半成品或制成品通过内部贸易回购,造成美国进口增加。

2. 国际贸易关系复杂化,促使世界市场结构变化

首先,跨国公司设在不同国家的子公司之间的贸易表现为国际贸易,实际上买卖双方是同一家公司,这样的贸易行为常被统计为一般市场贸易行为;其次,跨国公司内部贸易通过转移定价等方式逃避东道国税收,转移巨额利润,对东道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破坏,并且一些跨国公司转移的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会对东道国经济、环境、资源等造成掠夺性损失;另外,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各地的子公司的贸易往来,会表现为东道国的进出口,而实际上与东道国经济体并没有多大关系,对外贸易统计上表现出的漂亮数据也许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而一些发达国家却借口贸易逆差等问题向贸易伙伴施压,这会导致国家间贸易关系紧张。

3. 阻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干扰正常国际贸易秩序

公司内国际贸易属于拒绝市场这“看不见的手”的调配,价格机制的配置受到限制,而是人为地进行资源配额,并且将优势资源等垄断在公司内部,不利于市场竞争的开展,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市场进入者的积极性,不利于经济活动的繁荣开展。虽然跨国公司的公司内贸易是以全球战略调配资源,但这只限于跨国公司内部,在全球范围内跨国公司的人为配置资源也许并不是最优化的。国际贸易秩序的正常形成需要市场化的自由配置,有利于优胜劣汰,促进市场竞争的开展,推进技术升级换代,为国际贸易各方面的进步提供良好的环境,而公司内贸易的开展干扰了正常国际贸易秩序的建立,有可能导致畸形的贸易秩序。

三、小结

国际贸易公司范文3

关键词:产品生命周期;技术生命周期;核心技术;技术创造链条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4-0195-02

一、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综述

1966年,弗农以《产品周期中的国际贸易与投资》一文奠定了国际产品周期理论的基础。该理论以美国为例对企业跨国经营的动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美国经济发达、技术先进、人均收入高,但劳动成本也高,其既有产品创新的强烈动机,同时也面临劳动成本上升的压力。这一特点就决定了美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特点――本国创新、国际化生产。但究竟何时在国内生产、何时出口以及何时何地在国外生产,这就取决于产品的周期。他将产品周期从该产品进入市场时起划分为三个阶段:成长阶段(即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第一阶段是创新国(比方说美国)对某一种产品的出口垄断时期;第二阶段是其他发达国家生产者开始生产这种新产品的时期;第三阶段是外国产品在出口国市场上进行竞争的时期并最终成为该产品的净进口国。由于技术模仿时滞的存在,以及各国比较优势的差异,使得各类国家在新产品的生产以及市场占领方面出现了时间上的差距。

但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跨国公司战略目的的全球化和信息的全球流通,以及科技的进步使研发速度加快,也就是说产品的生命周期变得越来越短了。在这种情况下,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似乎有些过时了,跨国企业越来越以全球市场为导向,在日益缩短的产品生命周期中对资源进行有预见性的开发,以产品为导向的、被动式的跨国经营理论,已走到了尽头。

二、分析框架以及理论前提

弗农教授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是本文研究的起点。本文的分析框架是相对于弗农教授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而设定的。弗农的理论是以不同国家的比较优势存在为理论前提。基于当代的经济生活中国家地位的下降以及跨国公司操纵地位的形成,我将分析框架设定为以跨国公司的个别投资行为为理论背景。因此,首先需要提出几个相关的假定:第一,国际市场是由若干跨国公司竞争而形成的寡头垄断结构,其他小公司被纳入跨国公司全球组织生产、采购、销售的链条;第二,各家公司尽管实力不同,但都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比方说研发、生产、营销等方面;第三,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国际化,跨国公司子公司的多国分布和本土化,国家间的技术模仿时滞趋向于零(在跨国直接投资发展迅猛的时代,波斯纳的技术模仿差距理论不再适用);第四,国际贸易全部由跨国公司之间完成。

三、理论模型以及经验实证

在上述假设前提下,笔者认为,可以从单个跨国公司以及跨国公司集团的角度来理解技术生命周期,而不是从国家背景出发来考虑新产品在不同国家阶梯生产的现象。下面再分成几个部分来阐述:

1.跨国公司的三大层次

按照跨国公司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层次,当然,这种分类并不是说这公司仅仅是在哪一方面出色,而是说明相对于其他领域在该领域更具有优势。第一层次是具有R&D比较优势的企业,这一类型的公司大多分布在高科技领域。第二层次是具有生产环节比较优势的跨国公司,多分布于传统领域,要么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要么是市场需求不大容易变化的钢铁和能源行业。第三层次是具有营销环节比较优势的跨国公司。这类公司主要是在流通领域和服务领域。这三类公司之间的关系是:第一层次为第二层次注入新的技术、新的高科技设备,因而促进二三层次公司的发展;第二层次的公司提供的是一三层次公司发展的基础设备,提供的是必要品;第三层次的跨国公司是为一二层次的公司提供指导意见。

2.国际贸易中的技术生命周期

弗农的一个假设是国际技术转让市场是不完美的,因此,不能进行完全自由的技术转让。但笔者的假设是随着国际经济的日益自由化,生产要素组合在跨国公司之间的流动也趋向于自由化,在这里,假设国际技术转让市场是完美的,转让双方对于技术的全面信息了解也是完全对称的。

第一阶段是新技术的研发阶段。第一层次的公司拥有R&D的比较优势,由于全球大部分R&D费用是由这一类跨国公司提供的,这类跨国公司也因此拥有了大部分的先进技术。由于开发新技术和使用新技术都存在着风险,大部分研究结果可能是无用的,因此,新技术的研发往往呈现规模收益递减的现象。因而第二层次的公司不愿意投入巨额资金到R&D,它们更愿意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愿意提高生产率。第三层次的跨国公司大部分是利用一二层次的设备,并依托专业理论运作,不加入技术创新链条,因而不需要大规模的R&D。相反,第一层次的公司处于技术创新链条的顶端,而且竞争异常激烈,由于世界消费市场的趋同,寡头之间的技术研究高度重复,迫使每家公司都有自己安身之本的核心技术。而且核心技术必须不断更新。

第二阶段是新技术的水平扩散阶段。这又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第一层次公司之间的相互模仿。由于每家公司的新技术推出往往会激起市场份额的激烈变动,因而其他公司只能跟进,跟进有两种方法,一是在同一水平上研究另外的技术与之抗衡,二是选择模仿。因为技术研究的周期比较长,有时候等你研究好这个跟进技术时,别人已经在更高水平上推出了更为先进的技术。因此,很多公司选择的是模仿,这样的成本比较低。第二阶段是技术的转让阶段。新技术拥有者依靠新技术得到了短期的垄断利润后,很快意识到模仿者的威胁,以及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希望快速通过技术转让一次性回收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下一回合的新技术开发的竞争中。而很多模仿者也希望得到这样一个技术,以利用它维持目前的市场优势,并以此为基点加入到下一轮的新技术研究。由于国际技术转让市场是完美的,因此技术转让总是能快捷的进行,这以为在新技术转让中其他各家公司接受转让是没有时间差的,而且机会是均等的。因而新技术以很快的速度在同一行业中扩散开。

第三阶段是新技术的垂直转让阶段。即新技术从第一层次向二三层次扩散。这个扩散的途径有很多种,可以是由于技术的外溢性,对相关的二三产业产生带动作用;还可以是通过技术转让和产品的交易,使新技术扩散到下两层次的公司。下面具体说明:对于第二层次的公司来说,它们倾向于吸收第一层次中对自己有用的新技术。其中有一些是可以通用的,还有一些是具有专用性的新技术。这也是第二层次的公司加入技术创造链条的方式。对于第三层次的公司来说,它们对于新技术的接收比较被动。由于自己不加入技术创造链条,所以它们往往不大愿意对新技术投入经费。但是由于出于指导第一层次与第二层次公司的客观需要,它们必须对新技术有一定的了解。由于国际贸易全部由跨国公司之间完成,因此,在与一二层次公司的合作过程中,它们能够更好的服务其他公司,促进一二层次公司的发展和技术的创新。新一轮的技术创造又开始了。

四、基本结论与中国跨国公司对策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得出几点基本结论:第一,国家贸易已经不是由国家主导,而是由若干层次的寡头跨国公司来操纵;第二,技术创新是由跨国公司主导的,是由具有R&D比较优势的公司主导的;第三,技术扩散仍旧有一个周期,首先在同行业之间和同层次跨国公司之间水平传播,然后才是向其他层次扩散;第四,第一层次的公司处于技术创造的顶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第二层次的公司参加技术创造环节,但是,比较专一和落后,一般依赖第一层次的技术垂直转让。第三层次的公司虽然不直接参加新技术的创造,但对于一二层次公司的发展意义重大,除了必要的服务与融资外,还提供很重要的信息咨询和发展指导;第五,三大类型的跨国公司相互依靠,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现代全球化经济的主体,是推动经济进步的主角。

中国跨国公司在这样的条件下,应该积极做好自身定位工作,在处于绝对劣势的条件下,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专注于自己所具有比较优势的环节。由于R&D处于技术创造的顶端,所以,政府应该支持一些具有这方面比较优势的公司,加大R&D投入力度,这样才能保持在国际贸易条件下,技术创造与技术扩散领先于国际水平。此外,处于第二层次的中国跨国公司比较多,这一类型的公司应该注重对资源的占领,并且积极接受上游的技术转让,结合自身生产实践,改革新技术。中国第三层次的跨国公司基本上还没有,这是一个不平衡,也不利于一二层次公司的发展壮大。目前,对于服务业的限制还过多,如果不赶在外国大公司大举进军之前培育国内的公司,并发展成为跨国公司,则在这一领域将毫无优势可言。

参考文献:

[1]雷蒙德・弗农.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J].经济学季刊,1966,(1).

[2]胡鞍钢.科技与发展[R].上海科技论坛上的综合报告,2002.

[3]唐任伍,王宏新.国际产品生命周期与企业跨国经营[J].经济管理,2002,(23).

国际贸易公司范文4

关键词:内部贸易;形成机制;跨国公司;对策分析

一、跨国公司内部贸易

(一)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定义

跨国公司逐渐替代国家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力军。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产生原因即在于外部市场风险性强而内部市场风险较低且能够产生足够利益。内部贸易,顾名思义是指一个经济主体内部进行的贸易活动,贸易双方归属同一个主体,因此无论是会计确认还是管理核算都有不一样的操作模式,对主体本身造成的影响也就不同。内部贸易概念的核心在于定义内部贸易及跨国公司,并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科学有机的理论体系以说明其出现的原因、运作机制。

从贸易商品看,内部贸易可以分为两种:其一,有形商品贸易,是指实货贸易,即贸易商品物流会穿过国境或关境的内部贸易。其二,无形商品贸易,是指贸易商品为知识产权、互联网产品、劳动服务等没有贸易商品实体物流穿过国境或关境的内部贸易。

从贸易模式看,内部贸易可以分为两种:其一,两地模式,是指跨国公司从高税率地区低价购买原材料并向高税率地区高价销售商品,从而将大量利润留在低税率地区的牧师。其二,三地模式,是指跨国公司的生产和销售分部都位于高税率地区,而通过在低税率设立第三家公司进行低买高卖的贸易将利润截流在低税率地区的模式。目前,跨国公司多采用三地模式,而开曼群岛、巴拿马等避税天堂则是跨国公司产生主要账面利润分部的所在地。

(二)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特征

1.标的物的最终所有权未改变

跨国公司各经营分部的最终控制权(所有权)都是归属于同一母公司的,因此标的物在各个经营分部间流转时,只是从母公司的一个分支转移到另一个分支,虽然名义上所有权发生了转移,但是其最终归属仍是母公司。

2.全球统筹资源分配

跨国公司是指,在一个决策经营系统中,在不同国家或地区拥有实体企业,并且企业之间因所有权等控制力因素而相互之间产生影响而能够形成有机整体的集团公司,目的在于利用跨国的内部贸易代替跨国的外部贸易以实现资本在国际间优化配置。但是并非所有参与国际经营的都是跨国公司,其决定性因素在于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程度。

3.信息透明程度低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虽然信息革命给内部贸易带来了巨大优势,同时也导致跨国公司信息透明程度低的优势日渐消失。政府通过会计准则等规范要求跨国公司披露内部贸易的相关信息,而竞争者也可以更加有效地整合散落的信息以窥视跨国公司的贸易信息。

(三)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运行机理

1.影响价格要素

价格如何确定是转移定价机制的核心问题,从跨国公司的经营目的看,影响价格的主要有三个要素:第一,从跨国公司自身来看要谋求通过最小化成本、税收以实现最大化收益,比如通过会计计量将价格大幅增长部分做到位于较低税负所在国的子公司;第二,从跨国公司所处行业来看,协调各公司目标最终实现绩效考核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当一个公司横跨多个不相关行业时,内部贸易的考核目标应当以每个行业分开计量;第三,从外部市场看,跨国公司始终出于世界经济大环境中,必须适应各国政策规定及世界经济形势,因地制宜才能使得定价最符合跨国公司自身利益。

2.转移定价机制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需要建立相关贸易制度及机构以支撑内部贸易。比如,发起制度,当某一子公司需要其它子公司或母公司产品时应当如何申请;仲裁机构,当内部贸易双方或多方发生争议时的内部处理机构。其次明确该次内部贸易的目的,如上文所述,内部贸易可以实现很多目的但不能全部兼顾,每种目的的实现手段也不一样,因此在内部贸易开始时就要明确目的以便于后续操作。再次,构架价格转移体系。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不是一朝一夕更不是一锤子买卖,发起人需要调研各环节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并进行平衡,制定出令多方满意的价格方案。然后,经营层据方案审定价格政策。价格政策主要依靠财务报表进行体现,是各项商品如何确定、计量、录的企业政策规定。最后,转移定价的检验及评估。公司要定期对内部贸易价格政策进行检验,并结合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修正或改变。在资产负债表日之类的核算期间对已实行的转移定价进行评估,明确其实际效果。

3.内部贸易形式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形式有三类:一是纵向贸易形式,优势在于母公司可以有力控制贸易过程;二是横向贸易形式,既各子公司抛开母公司,各自之间进行内部贸易,优势在于能够调动公司活力提高贸易效率;三是混合贸易形式,既纵向与横向都有的贸易模式,其可以兼顾纵向和横向贸易形式的优势,但是需要更加高超的管理技巧。

二、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动因

(一)内部贸易出现的内部动因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据。企业决定采用内部贸易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自身的需要。企业采用内部贸易方式的内在动因如下。

1.交易成本控制

为应对市场不完全的问题,企业多采用“熟人贸易”,而最熟悉的肯定是“内部企业”,因为最终经济利益相同,因此双方贸易时可以节省许多不必要的外部成本,如营销成本、监督成本等。同时,因为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集群效应也会相应发挥作用,企业的单位商品生产成本也会降低,而且物流方向固定,其成本也必然降低,跨国公司甚至可以成立自己的仓储物流企业来降低相关成本,保障总体利益而不是单位利益。此外,内部贸易整合能力强,可以将各种资源整合到一条供需生产链条上;同时还能充分利用各国政策,合理避免税费。

2.提高交易效率

首先是贸易的效率,内部贸易各方同属于一个利益集体,彼此熟悉因此不需要许多客套的程序,并且因为利益的一致性更容易导成贸易条件。其次是沟通的效率,内部贸易中的各方更容易了解其它企业的需求,能够提高商品的适应性,确保产品物尽其用。最后是共享的效率,内部贸易各方能够共享技术、商标、专利等,借助建立内部网络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共享的效率,并有助于提高贸易和沟通的效率。

3.控制风险

内部贸易因其可控性远高于外部贸易,因此风险程度更低,更有利于企业稳健经营。同时,通过构建完整的商品供销链,降低外部依赖,企业可以有效抵抗负外部性。

4.增强对外实力

企业规模增大以后,可以拥有更强的实力进行外部沟通,甚至提高其它企业进入相关行业的门槛,形成垄断或寡头垄断。同时,因为企业能够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并辐射周边,所以企业能够在与政府或者其它企业的谈判中获得更优势的地位。此外,当企业到达一定规模的时候就会出现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现象,政府为了社会稳定就会授予企业“免死金牌”。

5.组织自身结构合理

内部贸易作为以“合同式指令”代替外部市场竞争的一种贸易方式,对于跨国公司自身结构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首先,内部行政成本低,因为行政成本将用于替代竞争成本,如不够低廉则企业不会采取内部贸易的方式;其次,母公司对子公司控制力强,如果出现几个“逆子”,则内部贸易无法顺利开展,各公司将自行其是;最后组织信息系统健全,近代组织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就是组织内信息(沟通)系统,只有建立健全信息系统才能更好做出决策并实现上传下达不出现纰漏、误解。

(二)内部贸易出现的外部动因

1.外部市场交易成本高

导致外部贸易费用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其一,市场自然形成的垄断企业对于价格的掌控;其二,政府等不以经济产出为衡量标准的市场主体对于市场经济的干预,导致价格的非理性化;其三,广袤的市场造成企业要找到适合的交易对象需要付出相应的“信息成本”、“谈判成本”等。

2.外部市场不可控

外部市场对于公司的不可控主要体现在:第一,其它企业对于跨国公司来说不可控。国际贸易的本质是不完全信息博弈,博弈各方都不知晓所有的信息,当公司依赖于外部企业提供的商品或服务来进行生产活动时,一旦这个不受控制的企业出现问题就会大幅拖累公司。第二,市场环境的不可控。外部贸易比例越高,外部市场对于公司的影响力就越强,公司也就更容易受到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出现世界性经济危机时。因此,公司即便做好自己能做的一切也只能保证外部贸易出现最不坏的结果。

3.外部市场准入门槛低

该外部市场的进入门槛低,或环节利润高,企业才会选择一次性投入进入成本来将其纳入自身供需链条而不是在市场中通过竞争获取相对廉价的产品,尤其是上市企业需要在每年的财务报表中保证利润的前提下。

三、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对我国的影响

(一)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对我国的积极影响

跨国公司逐渐替代国家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力军。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产生原因即在于外部市场风险性强而内部市场风险较低且能够产生足够利益。内部贸易概念的核心在于定义内部贸易及跨国公司,并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科学有机的理论体系以说明其出现的原因、运作机制。跨国公司之所以会选择内部贸易模式就是因为内部贸易能够在跨国公司的运作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积极作用,甚至可以说在跨国公司的各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只是侧重不同。

1.内部贸易在跨国公司结构方面的作用

正如亚当斯密所说,跨国贸易的根本目的就在于理论各国不同的生产效率。现行的结构调整主要是将加工生产的各个阶段甚至是各个部件设立专门的加工厂以利用所在国的比较优势,同时保证该加工厂可以深耕细作精研深化比较优势;同时,科研团队、管理团队和营销团队也分别设立在相应的国家或地区,实现物尽其用,使得跨国公司的结构科学而高效。

2.内部贸易在跨国公司在成本管理的作用

内部贸易是管理层在全球视野内的战略管理,因此公司可以通过转移定价的价格控制降低税负较高国的纳税基础。而如果采用上文所说的预约式定价,则可以有效降低当地企业的管理成本,目前我国海关就有自己的价格库并拥有相应的自由裁量权与企业协商。此外,跨国贸易还可以利用汇率攫取利润或规避风险。从这些方面不难看出内部贸易是跨国公司弥补外部市场缺陷并从中牟利的重要工具。

3.内部贸易对于计划管理的作用

内部贸易产生的重要原因就是外部市场的不可控性。组织管理者的日常工作就是制定计划并检查计划执行情况,但是外部市场具有很强的不可控性,国际贸易的本质是不完全信息博弈,博弈各方都不知晓所有的信息,当公司依赖于外部企业提供的商品或服务来进行生产活动时,一旦这个不受控制的企业出现问题就会大幅拖累公司。同时,内部贸易则更受管理者控制,也就更有利于制定并完成计划,实现管理目标。

(二)内部贸易在跨国公司中的消极影响

1.价格的指导作用消失

在市场条件下,供需关系决定价格高低,可以为公司决策提供有力的指导。但是。内部贸易的定价方式则是以行政方式决定的,即便是OECD认可的以交易或利润为基础的或预约式定价也是如此,削弱了市场的信号作用,且内部贸易对外部市场的反应速度较慢,因此内部贸易的价格很难体现市场现状。

2.内部贸易对于企业竞争的负面影响

当企业选择内部贸易方式后,会存在一个选择――是否需要内部竞争。跨国企业内部贸易在内部消耗部分资源,实际能节约多少成本有待检验。如果企业不采用内部竞争的方式则可能使企业缺少进取心,阻碍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垄断企业中如果没有内部竞争,一旦出现问题还可能遇见找不到替代品的尴尬。

参考文献:

[1]M.Rugman.Inside the multinationals,The Economics of International Markets[M].Croom Helen Ltd,1981,P.4

[2]王孟山.科斯理新解(之一)――交易成本的界定及其与价值理论的关系[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02:132133+140

[3]王稳,王东.企业风险管理理论的演进与展望[J].审计研究,2010,04:96100

国际贸易公司范文5

关键词:跨国公司;非贸易售付汇;资格审核

中图分类号:F83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2008)07-0013-02

自2004年《跨国公司非贸易售付汇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式实施以来,天津滨海新区已核准7家跨国公司非贸易售付汇资格(以下简称资格,不含保税区),核准企业无需外汇局审核,就可直接到外汇指定银行办理向境外支付由其境外总公司或关联公司代垫的或本公司分摊的各类非贸易项下费用,非贸易售付汇手续的简化,为跨国公司营造了便利、宽松的经营环境。

一、 跨国公司非贸易付汇情况及特点

2004至2007年跨国公司非贸易付汇共支付各类代垫、分摊费用1601.98万美元。具体特点如下:一是付汇规模先增后降。2005-2006年跨国公司非贸易售付汇快速增长,年增幅分别为66.69%、102.48%。2007年较上年下降28.54%,主要因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减少以及个别企业2006年集中支付前两年拖欠款增大了基数,从而造成2007年付汇较上年有所下降。

二是总量占比小。2004-2007年跨国公司非贸易售付汇约占辖区银行非贸易售付汇总额的0.6%,约占辖区代垫、分摊总额的20%左右。

三是享受政策优惠的企业数量少。截至2007年末,仅在天津开发区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就有4485家,《财富》500强公司中有62家在开发区进行了投资。与辖区数量众多的跨国公司相比,享受政策优惠的跨国公司数量极小。

四是核准企业产业集中。目前滨海新区依托港口经济、地缘优势已经形成了电子通讯产业、机械制造及汽车产业、生物医药化工产业、食品饮料产业、国际物流等多项支柱产业。而已核准资格的7家企业主要集中在设备制造与电子通讯产业。

二、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核定标准较高,新区企业难达标

通知规定,在境内拥有一家行使投资管理职能的关联公司是申请跨国公司非贸易付汇资格的必要条件。但从滨海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跨国公司的投资性公司与其境内的关联公司之间是投资和被投资的关系,在法律地位上都是独立的法人,公司的具体生产经营行为均由公司董事会决定。投资性公司传统意义上的管理职能淡化,更多的转向为所投资公司制订经营战略与管理标准、培训人员、协调经营计划等服务项目方面。因此,区内跨国公司在申办资格时一般不能提供投资性公司对其行使投资管理职能的证明材料,这就出现了区内跨国公司众多,但符合通知规定条件的公司较少,优惠政策落实空间小的局面。

(二)集团内关联公司需求不一,新区企业需求难实现

由于投资性公司往往只负责对所投资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员工培训等服务,一般不直接与境外关联公司发生非贸易项下业务往来,因此其申办主观意愿不强。这就形成了境内投资性公司未申请资格,而其在滨海新区内企业需要申请资格的需求却难以实现的局面。

(三)个别条款规定笼统,具体审核难操作

通知第十六条规定“经常项目外汇收支规模较大,在当地具有重要影响的单一外商投资企业(外商实际出资比例不低于25%)经所在地外汇分局核准,可以比照规定办理非贸易项下的售付汇手续”。此项规定实质上是如在境内未设投资管理公司的大型外商投资企业享受政策优惠提供措施。但该条规定中的“经常项目外汇收支规模较大、在当地具有重要影响”既没有规定“经常项目收支规模”的考核年限、具体金额或占比,也没有明确“影响程度”的评定部门,在实际工作中难于操作。

(四)数据报送要求未明确,后期监管难实施

通知对于资格申办条件、非贸易售付汇项目以及付汇时所需提供材料作出了明确规定,但对跨国公司与境外关联公司关联关系真实性的监管却更多的建立在跨国公司自律的基础上,对跨国公司取得非贸易售付汇资格后相关数据和业务情况的统计、报送未做明确规定,后期监管缺乏依据和必要的手段与措施。

三、政策建议

(一)降低核定“门槛”,扩大政策受惠范围

为了加快实现滨海新区非贸易售付汇便利化,加快区内跨国公司非贸易售付汇与国际接轨,提高非贸易项下外汇资金运用效率,建议进一步降低核定“门槛”,简化核定手续,新区内跨国公司无需提供其投资性公司行使投资管理职能的证明材料,并且可以先于其投资性公司申办跨国公司非贸易售付汇资格。

(二)细化有关条款,深化政策内涵

一方面,明确经常项目收支总额考核标准与考核年限;另一方面,与地方政府协调,由地方政府提供对本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企业名单,对于既符合经常项目外汇收支总额考核标准,又是地方政府核定的具有重要影响的企业,应核准其比照通知规定办理非贸易项下的售付汇手续。

(三)加强后期监测,实现跨国公司非贸易售付汇动态管理

对于取得非贸易售付汇资格的跨国公司,应对其取得资格以后的非贸易售付汇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实施动态管理。一是建立定期核查制度。在明确核准企业报送相关数据情况要求的基础上,依托现有国际收支申报系统、服务贸易非现场监管系统,筛选大额、高频付汇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二是强化可疑数据的现场核查。对于可疑数据应及时向付汇银行调取付汇凭证或对该跨国公司实施现场检查。三是加大违规处罚力度。对恶意违反本通知规定的跨国公司应立即停止其跨国公司非贸易售付汇资格,并依据现行法规给与相应处罚。

(四)加大管理创新力度、进一步简化跨国公司非贸易售付汇手续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创新跨国公司非贸易售付汇管理模式,便利境外代垫工资等代垫关系明晰、风险较小的非贸易项下费用对外支付。一是允许一些近几年内财务收支正常,资产负债比率合理、非贸易售付汇总额占全年对外付汇总额较大的跨国公司,在尚未取得税务证明等付汇凭证的情况下,仅需提供外籍人员全年工资概算清单、护照、签证等材料即可在年初对外一次性预付全年代垫工资等非贸易项下费用。二是跨国公司须按月向外汇局报送外籍人员实际工资清单与税务凭证,在全年业务终了后,对预付金额与实际应支付金额进行核对。若预付金额多于应支付金额,跨国公司应在20个工作日内向境外关联公司收回多出部分金额,并向外汇局提交收(结)汇水单、国际收支申报单原件,外汇局经办人员在收(结)汇水单上签注“已冲减预付代垫费用”,并加盖非贸易外汇业务审核专用章,同时在出口收汇监管系统中完成水单注销操作。反之,跨国公司可向外汇局申请对外支付少付金额,经外汇局审批后,跨国公司凭外汇局核准件及相关凭证在外汇指定银行办理对外付汇手续。

课 题 组 组 长:付连元

国际贸易公司范文6

论文摘要:模拟公司是人为创造的经济活动仿真模拟环境,是比较理想的校内实训教学平台和组织形式。模拟公司教学模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习团队相互合作以及教学内容的阶段性安排,实现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的双向转化,使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获得单纯课堂讲授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将模拟公司教学模式运用于国际贸易实训教学,有助于学生提前体验到国际贸易工作岗位的内涵,进一步了解和熟悉工作岗位所需的各种专业理论知识,增强了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

我国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着重培养掌握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具有较强国际贸易实践能力,从事进出口业务与管理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强调应用性知识的掌握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要达到此教学目的,学校除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之外,还需将学生置身于真实或虚拟的外贸环境中进行系统的强化训练。近年来,虽然高职院校十分重视学生顶岗实习,从时间、经费和指导教师配备等方面予以支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这样的实习时间和实习效果毕竟有限。要培养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较强国际贸易实践能力的学生还得很好结合利用学校的实验实训条件,让学生在虚拟的外贸环境里进行学习。采用模拟公司教学模式进行实训教学就能较好地实现这样的目标。模拟公司教学模式通过创设一种仿真商务环境进行课程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商务沟通能力和商务实践能力,能弥补学生实践教学的不足,进而能有效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一、模拟公司教学模式的理念和特点

1.模拟公司教学模式的理念

模拟公司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德国,是指人为创造的经济活动仿真模拟环境,作为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场所和组织形式。根据产品和服务项目的不同定位,学生在此可以进行贸易、营销、财务、金融、储运、税务、海关、保险、证券等业务过程的模拟活动。模拟时,除货物是虚拟的并且不发生实移外,其他如票据、账册、操作方式、核算办法等均按照现实经济活动中通行的做法设计和运作。这是一种在商业赞助和真实公司帮助和指导下建立的教学和培训公司,使受训人员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进行模拟商业活动的培训模式,学生在该模式中可经历全部业务操作过程,了解和弄清其各环节之间的联系,而又不必承担任何经济活动风险。该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长足发展。

模拟公司教学模式是模拟教学法的典型代表,它结合专业背景与行业特色,给学生创设直观的、模拟仿真的工作场景,按实际的工作内容设计好课题(案例),让学生模拟职业岗位角色,根据实际工作的操作程序和方式方法具体行事,使学生在模拟操作过程中巩固并扩大专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素质。

模拟公司教学模式的理念是创造教与学和师生互动的社会交往的仿真情境,产生一种行为理论的假设,从而形成有助于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参加学习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学生通过反复操练,进而形成自然的、符合现实经济活动要求的行为方式、智力活动方式和职业行为能力。

2.模拟公司教学模式的特点

模拟公司教学模式具有系统性、仿真性、自主性、团队性、知识性、竞争性、阶段性等特点。

模拟公司教学的基本方式是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学习,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主线,在收集信息、制订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反馈控制、评估成果等教学环节中学生都是主体和参加者,教师只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

二、实施模拟公司教学模式的意义和作用

1.是一种经济、安全的实训教学方式

在实际的经贸活动中,各项业务的开展不仅涉及各部门间的联系,而且还涉及业务活动所需要的商品、资金等。若每项业务活动都采用真实操作那将是一笔巨额开支,对学校和学生本人都是不现实的。实施模拟公司教学,学生可以通过在模拟公司的学习,经历全部业务操作过程,了解、熟悉各环节之间的联系,而又不必承担任何经济活动风险。

2.能弥补实习时间和场地的不足

模拟公司教学可以解决学生实习时间和实习场地不足的问题。学生的实习时间有限,但一项国际贸易业务活动费时较长,比如从建立关系业务洽谈签订合同开出信用证缮制单证交货结汇等过程,持续的时间往往要达数个月,让学生在企业待这么长时间以便做完整个业务流程是不太可能的,而模拟公司教学却可弥补这一缺陷,进行集中强化训练,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就可经历整个进出口业务流程。同时,模拟公司教学是在学校的实验室里进行的,还可弥补学生实习场所不足的困境。

3.能大幅度提高实训教学效果

模拟公司教学模式能促使学生以一种主体参与的姿态进行具体的情景模拟、案例操作,完成从旁观者到主演者的角色转换,能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潜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实训过程中,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把专业知识转化为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学生是真正的主角,每位学生都经历了用心思考、查找资料、设计方案、讨论发言,模拟操作、总结评价等一系列的实践环节,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状态。学生们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亲自体验了进出口贸易认知过程,培养了独立思考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团队学习形式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锻炼了学生交际、沟通、协作的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三、模拟公司教学模式在国际贸易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在学校开展国际贸易实务操作训练,大多在国际贸易综合实验室里进行。该实验室一般都配有计算机、投影仪、影碟机等硬件和南京世格软件、浙科国际贸易进出口模拟教学软件等,方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接受系统训练或自主学习。

1.组建外贸模拟公司

在完成国际贸易实务和与进出口贸易密切相关的其他课程后,就可对学生进行进出口业务实训,将模拟公司教学模式移植于实训教学中,模拟外贸公司各种业务操作。比如,从公司注册、税务登记、公司结构的确定、职位分配、财务决算到与模拟公司的贸易相关部门的建立,如银行、海关、税务部门、物流部门、商检部门、保险公司等,都要按照现实中一家外贸公司的模式以及与外贸相关的业务来开展。

2.虚拟身份,设计方案

给学生设定一个虚拟身份,引导学生从虚拟身份的角度认真思考,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下一步操作打下基础。虚拟身份大致包括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出口地银行、进口地银行、海关、商检局、船运公司等。虚拟身份之所以重要,就在于“身份”不同,不仅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案不同。只有确定了自己的身份,才有可能提出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设身处地考虑问题。学生根据所分配的角色性质制订业务工作方案。

3.变换角色,分配任务

模拟公司教学模式的构思既要考虑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又要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来进行模拟演练,每个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并按国际贸易程序进行模拟操作。以建立国际商务关系为例,在讲课前可让各组学生自由讨论应如何草拟欲与贸易对方建立商务关系的信函,学生们各抒己见,但他们的阐述离实际国际企业间建立商务关系的信函表达有些差距,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想知道如何撰写这种信函的欲望,这时教师给他们讲述该部分内容,接着立即要求各小组以出口商身份向贸易对方发出欲与之建立商务关系的信函。模拟中的每一份信函教师都应及时批改,以便及时纠正问题,接下来的询盘报盘还盘再还盘下订单签订合同催开信用证交单通知交货通知等一系列进出口业务环节均按此步骤进行。这样,通过循环演练,每个小组在这场模拟交易中都同时扮演进口商和出口商的角色,有利于学生学会从买方和卖方两方面来考虑国际贸易问题,为将来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4.模拟操作,培养能力

模拟公司的模拟操作分为阶段性操作及整体操作。通过模拟公司的阶段性操作,培养完成外贸流程各阶段相关理论知识与相应信函写作能力,从教学初期就紧密结合外贸流程各阶段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写作能力的培养。根据国际贸易业务特点,把出口贸易流程分解为若干阶段,如贸易前准备、业务洽谈、合同签订、信用证的的接受与修改、备货、租船订舱、申领许可证和产地证书、报检、货物运输保险、通关、海运提单和装船通知、单据制作、结汇和核销等环节。学生通过商务模拟公司有关部门各岗位的阶段性运作来学习。这时,教师可扮演各部门的顾问参与其中,以便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指导。这样学生不仅能轻轻松松地掌握外贸流程理论知识与各阶段信函写作技巧,同时也能提高学习积极性。 转贴于

接着需使模拟公司各部门各岗位相互配合,通过模拟公司的整体运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次成功交易的所有函电往来,该操作须循环数次,以便每组同学都能体验不同角色,撰写相关信函,使他们对今后将从事的本职及相关工作有一个全方位的强化训练。整体操作比阶段操作更具仿真效果,运作效果更好。

四、运用模拟公司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专业理论知识与实务操作相结合

模拟公司的教学理念建立在做中学理论的基础之上,强调学生通过参与外贸业务实践了解和掌握相应理论知识。在国际贸易实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实务模拟要和专业理论知识紧密结合,可先向学生概述有关专业理论知识,让学生对要实训的业务模拟环节有个清晰印象,再引导学生进行具体模拟操作。只有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才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才会收到更大的成效。

2.注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模拟公司教学组织形式采取自我控制的独立作业、小组制订计划独立作业以及小组作业等多种形式。教师在开展国际贸易实训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学生分好学习团队,要求团队成员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这样可使他们学会如何与他人打交道、如何合作、如何解决矛盾,力求达成共识成功交易。

3.注意教学内容的阶段性

模拟公司教学模式要求内容的设计突出体现阶段性特征,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专题,学习及训练的目标应具体而明确。尽管各个项目的内容不同,然而各自相互关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国际贸易实训教学一般按照国际贸易的整个业务流程进行模拟训练,每个流程环节就是一个实训教学专题。通过模拟训练,学生们既能体验外贸公司的运作模式、业务流程和复杂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拼搏精神,又能逐渐深化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初步形成业务技能。

五、结语

模拟公司是人为创造的经济活动仿真模拟环境,是较理想的实训教学平台和组织形式。模拟公司教学模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团队性及阶段性教学,实现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的双向转化,使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获得单纯课堂讲授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

将模拟公司教学模式运用于国际贸易实训教学,学生所接触到的信息、对问题的分析与判断以及工作计划的逐步实施都是对实际工作的一种体验,使学生提前领略到工作岗位的内涵,了解、熟悉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各种理论知识,懂得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运用中的重要性,增强了专业学习的兴趣与信心,还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红燕.国际贸易专业综合实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1):58-61.

[2]李玉春,石丽媛,倪春丽.模拟公司:一种有效的高职实践教学方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6):42-43.

[3]衣学娟.模拟公司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8,(9):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