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提问的智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提问的智慧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33-0063-03
纵观中小学数学课程,按题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单纯数的计算。2.数形结合的应用。3.阅读导文推理或猜想并解答。4.阅读文本,提炼数学信息并解答等。前两大类型是基础,在中小学阶段既常见又是学生易得分的题目,学生爱做也有信心做对。后两大类型在小学阶段通常归为应用题或附加智力题。在初中阶段就是学生较为棘手的难题。根据各类型题目的特点,让学生有效地掌握解题技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智慧地起到指导、点拨的作用。优化提问通常会引导学生走上成功之路,教师必须潜心读题、审题,分析学生的学情,抓住“要点”提问。
一、提问要抓思维的触点,有针对性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提问方式“同学们,看计算得数对吗?”“对!”又如“对于计算的结果有疑问吗?”“没有!”等等。这样的质疑方式很单调,学生机械地回答,机械地求解,做对做错都不深究。课改后也有老师这样训练孩子质疑“你为什么这样做?”“你的结果不正确,哪儿出错了?”这些提问较之以前有了很大改进,但在课堂时间的限制下,没等学生究出原因或学生只是简单一讲,就被老师一带而过进行下一题目了。可以看出以上的问答方式,仍表现为教师在课堂中的“霸权提问”。所谓“霸权提问”就是只认定事件的结果正确与否,不顾及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所以,教师在课堂上抓住思维的触点,进行积极有效的提问非常关键,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如,在讲授简便计算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题目:(1)4×125×8×25(2)25×4÷25×4很明显这两道题都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但方法是不一样的。很多学生解答第一题时观察仔细,利用了乘法的结合律很快求得结果100000,而第二道题就会有一半学生解出得数为1。此时我的问题是:“仔细观察这两道题数据上、运算符号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思考讨论之后,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学生说:“这两道题的数据前后相乘都能凑成整百整千,只是第一题运算符号全是乘号,第二题中间有一个除号,两边两个乘号。”有的学生说:“全是乘号时才能用乘法结合律,有除号就不能用了。”也有的学生反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乘除是相通的,为什么不能用乘法结合律?”有的学生开始进一步思考了,他把第二题中的除法改成了乘法,结果变成了25×4×1/25×4,我让他把算式写上黑板。“同学们,再观察算式变成这样,如何计算?”“哦,我会,我会!”在同学们的感悟声中,大家纷纷举手要求上台板演计算过程。25×4×1/25×4=25×1/25×4×4=1×4×4=16。我又追问:“既然这道题已经变成全部都是乘法了,你们为什么不加小括号利用乘法结合律呢?”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看数据1/25×4不能凑成整十或整百了!”
在这节课的教学实践中,学生自然总结出何时才能利用乘法结合律,数据因素、符号因素都是关键。学生在老师的“仔细观察这两道题数据上、运算符号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问题的引导下,思维“一触即发”,对两道题作了整合思考,悟出了“利用乘法结合律”需要的条件。由此看出,找准学生思维的触点是教师有效提问的基础。“由点带面”,学生在遇到类似的简便计算时,都会找规律:“看数据,看符号特点”来判断适用哪个定律。
二、提问要扣思维的放射点有代表性
现在数学课堂出现了一种不良状况,由原来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有时有用的、无用的一连串的发问,让学生感觉一头雾水,应接不暇,机械的回答来不及思考。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正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现实基础,相信学生本身所具有的学习潜能。提出的问题既要精辟,深入浅出,还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有价值的问题一定要切入主题。
例如,王大伯要从家(A点)去村边的小河挑水,然后把水挑到自己家的菜园里(B点)浇地。你能帮他设计一条路线,使王大伯走的路程最短吗?
此题需要一些几何知识做基础,小学、初中阶段都出过此题,求解方法一样,但考查的知识点侧重不同。
小学生会想:随意在河边找一点C,量出AC长度加上BC长度就是王大伯走过的路程,多找几个C点,多量几次,找到最短的一条路不就行了吗?这是一种直觉的印象,但实际操作起来太麻烦了,需要找多少个C点呢?学生这时的知识储备中应有:点动成线。一条直线上有无数个点,要找到最合适的一个点,不能随便量一量,凑巧得到,应该有一定的方法。所以,老师此时应把问题化解成学生易理解的一个个小问题:“有了A点、B点,我们需要找的C点肯定是在岸边,而且是A与B之间,才有可能最短,是吧?那么想一想三点怎样排列才能达到经过三个点的线段最短呢?”小学生只知道两点之间直线段最短,如
因为他们接触过类似的题。(中学生就已经领会了两点间线段最短的涵义了。)经过老师这样一问,学生顿悟:找C点必须让A、B、C三点在一条线段上,还必须让C点在岸边。怎么办?我进一步开导:“此时问题化解成了如何让三点连在一条线段上,简单地说A与B两点的连线只要经过岸边这条线就好了,是吧?”学生说:“不可能,A与B都在同一岸,连线怎么能经过岸边呢?”另一个学生说:“若能让A或B移到另一岸就好了!”老师马上赞扬学生:“真是个好主意!A点到岸边的距离是固定的,不应改变,怎么让A点移到对岸呢?”学生答:“把岸线当成对称轴,对称过去就行了!”老师鼓励说:“好方法!我们试一试。”结果自然引出了对称点A′,再与B点连接自然交出了C点,那么C点就是要找的最合适的点了。此时AC=A′C,AC+BC最短。(初中生会利用两直角三角形全等证明AC=A′C,AC+BC最短。)
这样一点点地把问题分解,直到最后解决问题,学生会领悟每一步的构想和道理。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做,这样解决问题就好像逆向思维,由结果退着做题求原因一样,把学生带入了深层的理解。正如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的,“还原论的方法,即培根的科学研究哲学 。这个方法把一个问题进行分解,如果觉得还大,再 分解,一点一点地分解下去,直到问题的解决。对于认识客观世界的许多深层次的问题,是需要这样解决的 。”[1]
三、提问要注意思维的延伸,有开放性
提问技能是教师利用提出问题的方法,通过师生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类教学行为方式。
技能在教学心理学中被解释为:“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它是通过练习获得的。”[2]
解决数学题若能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便能使问题简单化,从而提高解题效率。如,在讲授《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节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求面积练习题:一块长方形(或正方形)绿地,长30米,宽20米,内有两条小路如图,小路宽1米,求绿地的面积有多大?
此题一出,学生思路广,解题方法有很多。如一生说:“先求出长方形的总面积,再减去两条小路的的面积。”我称赞道:“思路简捷,很好。如何求小路的面积呢?”学生答:“两条小路的面积中间有重叠部分,只能减去一次,这是关键!”我鼓励他:“非常好!能列式吗?”生板书:30×20-30×1-20×1+1×1=551(平方米)。我给予肯定后再次提问:“谁有不同的方法?”有学生抢答:“可以利用分割法,把绿地看作四块,一块一块求出面积再加起来。”我鼓励说:“目标明确,很直接,列式吧!”学生板书时遇到困难:“我不知道每一小块绿地的长和宽。”我点点头,引导学生:“如何能直接找到绿地的实际长和宽呢?”学生动脑筋想:有四块小绿地,每一块的长和宽不一定相同,这怎么办?我进一步引导他们:“图形平移后形状和大小有何变化?能不能把小路移一移,自己画图摆一摆。”学生开始动手,摆来摆去,一致认为把小路摆到靠边的位置最合适。此时他们会发现:“老师,这时绿地变成一大块了。”长(30-1)米,宽(20-1)米,面积(30-1)×(20-1)=551(平方米)。这种方法太好了,列式计算更简便了!
我趁机又出示了几幅图题,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找方法解决。学生很快悟出道理:可以利用刚才平移小路的方法解决。这样既易于理解又便于解题,这就是掌握了解题的技巧,这种能力的培养是经过多个练习获得的。老师的提问技能和引导技能也是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中摸索出来的,在帮助学生提高认知素养方面确实透射出了智慧的力量。
关于优化提问,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备课和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并总结经验,既需要老师智慧的引导,也需要学生智力的支撑。师生双向参与和感悟,才能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发挥高效能。
参考文献:
提问的智慧范文2
关键词:有效;提问;智慧;金钥匙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3(C)-0124-02
作为语言知识传授的英语课堂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学生单纯接受的过程,而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课堂有效提问是指能引发学生产生积极的心智活动并作回答反应的信号刺激,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合适的课堂提问,也是一门艺术,它往往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和途径,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得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一、优化案头设计,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的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有了学习的原动力,就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初中英语教师必须牢牢把握这一规律。为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地、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去积极思维。如在讲到《Go for it 》九年级Unit 6“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导入第一课时,采用先让学生听一首学生非常熟悉的音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问:Do you like this piece of music?然后陈述自己的观点,I like music that is gentle.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论,在很浓的学习兴趣中转入正题。积极的学习容易使学生尝到劳动和收获的快乐。而学习的进步是进一步积极学习的有力的强化物。
二、明确提问要求,把握提问时机
教师提问时只有分阶段、分时机提问,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中学生有时对学习的知识指向目的不太明确,所以有些问题可以在学前提问,即在讲授新课之前,问一些引导性、启发性的问题或者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起他们强烈的兴趣,使他们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习。例如在教九年级Unit 5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时,我先收集一些学生的学习用品,如notebook,dictionary,pen,backpack,etc.用我自己的钱包问学生:What’s this? Whose is it? 学生回答:It’s a wallet. It is yours. 然后我引出新的句型:Yes, it belongs to me. 接下来用学生的物品来问:Whose is this notebook?导入本节新的内容:表示猜测的词must, can, may, can’t. 通过这种问答形式,学生很容易进入状态。有些问题要在学中提问,即在讲授的过程中提问,可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比较难的语言现象。在阅读课中尤为可行。如在教九年级Unit 6的Reading 中,等新课导入之后可以先问学生两个问题找出Main idea:How many people are talking in the passage?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然后read again完成下列表格。
再读第三遍,做以下True or False题目:
(1)Peter prefers too much fried food.
(2)Tony doesn’t eat sugar.
(3)Some types of oil are bad for us.
(4)Laura eats meat.
(5)Burnt barbecued meat might cause cancer.
通过教师的课堂指导和评论,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阶段,所以一些需要进行归纳概括的抽象问题要在学后提问,如九年级Unit 8 Section A 3a教完后,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Do you like to be a volunteer? Why? What can you do? 可以帮助学生对课文进行归纳和总结,加深印象,巩固知识。
三、把握问题难度,满足个体需要
维果茨基关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见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所以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易,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起不到发展学生思维的作用;问题太难,学生思考不出,就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让比较聪明的和自信的学生回答稍难一些的问题;让缺乏自信的、需要鼓励和帮助的学生回答稍容易的问题。比如在学习《Go For It》八年级上的Unit 1时,可以为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Will people have robots in their house in a hundred years?(适合中下学生)What will robots do in a hundred years?(中等学生)What will robots be like in a hundred years? What will happen if there is a robot in every house?(适合中上学生)。这样,程度好的学生会对英语越来越感兴趣,认为还有很多知识要学习;程度差的学生会对英语的学习越来越有信心,更加努力地学习英语。
四、鼓励学生提问,促进师生互动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提出了“读书须有疑”的观点,他主张读书要善于提出问题,要穷根究底。他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由此可见,学习就是一个从“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增长了,能力也就加强了。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勇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如教学《Go for it》九年级Unit 7 “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 ?” section A 第一课时,通过展示各地迷人的风光图片,创设去各地旅游的情景,直观地呈现新词,让事先预习好的学生有展示自己的平台,教师在阐述自己的预测之前,让学生有充分的空间去猜测,给他们真正的“说话权”和“提问权”。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一个明智的老师不但要把“释疑”作为天职,更要善于激发学生思考,多思善想,质疑问难,从被动的“哑巴英语”转为主动的用英语交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促进了学生会参与、会发现、会运用、会创造,使学生全面、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作者单位:黄岩新前中学
作者简介:王君玫,女,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新前中学,本科,中学一级,从事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保罗・D.埃金(美).《课堂教学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7.
提问的智慧范文3
【关键词】逆回归;职高政治;课堂提问;有效策略
一、“逆回归”的提出――源于对课堂提问“学生主导”普适性的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无疑则不思,疑为思的动力。古人云:学则带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即疑惑,是现有知识与思维之间的矛盾,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起点或开始,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探究新知识的源动力。课堂提问包含教师提问与学生提问。基础教育领域,以教师提问为主导的课堂提问模式,受到越来越多教育者的质疑,以学生提问为主导的新型课堂提问,受到广泛关注。无论是Carr和Ogle提出的K-W -L训练学生提问的模式,还是St. John提出的W.A.S.H.模式(即We All Speak Here)都是立足于挖掘学生提问的潜力,而并非教师。在课堂提问领域掀起“学生主导”风潮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学生主导”的适用性问题,即什么样的课堂适宜采用“学生主导”的方式,教师需要怎样引导才能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同时又能完成课堂教学的目标。面对职高的学生,我们如何实施课堂提问,忠于“学习主导”的风潮,这会使课堂走向无序与混乱;走“逆回归”路线,我们又将如何操作?
二、“逆回归”的界定――源于对职高课堂提问“教师主导”的解读
(一)“逆回归”的理解
本研究中指的“逆回归”是指将课堂提问中教师提问与学生提问的关系进行重新理解,将教师提问与学生提问的权重关系进行互换,进一步强调教师提问在课堂提问中的作用。提出这一思路,主要基于职高学生的现实情况,现有学生基础薄弱、课堂调动困难、知识基点低,由此我们认为,对该类学生开展课堂提问应突破课堂提问模式,坚持以教师提问为主导,强调教师提问的重要性,要注重对教师提问的频率、问题类型、问题呈现方式、教师回答等开展研究。
(二)教师主导型课堂提问
提问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互动交流的重要方式,是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手段,也是对教学过程的具体落实。教师主导型课堂提问,强调教师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有效地调动和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主动性,巩固和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知,促使其知识的内化迁移,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塑造学生的良好品质。教师主导型课堂提问是实现职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充满哲学智慧。采取恰当的提问策略,可以有效地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扫除疑点,纠正误点,并能实现各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顺利达成教育教学目标。
三、“逆回归”的操作――提高职高政治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实践
(一)课堂提问模式的分析与诊断――以职高政治课堂一次教学为例
课堂提问研究源于课堂,并将回归课堂。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必须走入具体学科的真实课堂。研究以职高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三节:多彩的消费为例,进行分析与诊断。本研究通过录音笔记录下课堂教学的所有音频资料,通过事后重放对职高政治教学课堂提问的频率、问题呈现方式、问题类型、学生回答、教师理答等内容进行整理与分析。
1.课堂教师提问频率
在实施课堂提问的时候,我们需要把握课堂提问的最终目的――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内容的意义建构。过于频繁的课堂提问,有时会抑制教学目标的达成。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支配影响着其他矛盾的解决。这就要求教师提问要根据教学内容,抓住重点,在“节骨眼处”巧妙设置问题,让提问成为提高课堂效率的助推器。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在实践中,不少教师把开放互动简单地理解为大面积的提问,以为提问的面越广、提的问题越多,课堂越热闹,师生的互动就越成功,结果是大量的无关紧要的提问冲淡了主题,淹没了重点,学生缺少思考,貌似气氛热烈,实质效率低下。
提问应做到“因材设问”。这里的“材”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指“教材”,要针对教材提问,在教学的关要处设置问题,使问题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和重点展开;二是指“学生实际”,包括学生的身心特点、生活环境、知识储备等,设计具有个性特点的问题。教师的引导作用大多是通过提问来实现的。“布卢姆―特内教学提问模式”把教学中的提问分为由低到高的六个水平,即知识水平、理解水平、运用水平、分析水平、综合水平和评价水平。每一种水平的提问都与不同水平的学生思维活动相联系,都有其独特的思维发展价值。新课程标准对不同知识的掌握要求不一样,教师应针对不同的要求,兼顾各种类型、层次的问题,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少
教师提出的问题还比较单一,绝大部分属于较低水平的认知问题,而且其中多数是回忆性或识记性的问题,“是不是”、“对不对”,“行不行”成为便用频率最高的设问词,不仅扼杀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有时甚至还会把学生引入歧途。
2.问题呈现方式
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基本方法则是一种归纳的或诱导的、分析的、回归的、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一位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位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就是说,教师不仅要传授书本知识,而且要在讲授知识过程中,重视问题呈现方式,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直接呈现问题虽然能较快完成教学任务,但对学生而言,它缺乏铺垫、缺乏变式,容易造成课堂气氛的紧张,不利于师生互动,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新课程在呈现方式上提出:要力求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贴近现实生活,强调学生自身的观察、感受和体验。这样教师才能促使学生进入问题思考者的角色,才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热情,从而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会心、专心地去学习。而这一切关键就是要创建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设置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通过历史材料、时事热点、故事、音乐等来创造情境。
3.教师理答的技巧
理答是教师在课堂上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行为。简单地说,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更重要的,它还是一种评价行为。它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的即时评价,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可以说,理答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对话,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下一步的学习进程,也影响到学生对一堂课甚至一门课的学习兴趣与态度。
本政治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对理答的处理不够到位,对许多提问的等候时间不够,对问题处理不够深入,对学生的引领不够到位。我们认为,理答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尊重学生出发。其次,理答要以鼓励为主。再次,理答要体现多样化。教师正确、恰当的评价,能激励学生积极思维,但长期使用一种方法,就会失去其作用。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多样化,恰如其分,不断推陈出新,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感到新奇,乐于接受,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逆回归”的策略――“教师主导”型课堂提问的技巧
(一)优选问题,注重问题设计
1.明确目的,提高学生思维的科学性
在问题设计时,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使每一个问题既为活跃学生思维服务,又成为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问题的设计可以从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等几个方面入手,使提问具有较好的启发诱导性、清晰的层次性和较好的时机。
2.创造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在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但不是没有问题出教室,而是带着更多的问题出教室。设置教学情境,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利用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矛盾和困惑制造冲突来提出问题,可以利用目前国内外热点的时政来提出问题,也可以通过典型的事例来提出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经常表现出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
(二)合适提问,把握问题时机
准备好问题以后,教师需要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找准提问时机,适时提问。从教学过程来说:课始,当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时,要及时提问,应多提一些回忆性问题,通过提问,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课中,当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时,多提一些说明性、分析性和评价性的问题,有助于分析和理解所学知识的内容,进一步强化兴趣,课中,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产生偏差,或受到思维定势干扰时,要及时提问,以便排除障碍,使课堂教学按计划顺利进行;当讲授时间较长,学生产生麻痹、倦怠心理时,也应及时提问,以便重新振作精神,积极投入学习。当学生的思维处于由转入低潮时,多提一些强调性和幽默性问题,这样可以重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防止学生非学习行为的出现。
(三)智慧理答,有效解决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需要对其作出反应,这种反应可以给学生提供反馈信息,从而对学生的学习与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可巧用四问,即追问、探问、转问、反问来引领学生新的思考。追问是当学生就某一问题回答后,为了引领学生深入思考,而创设一些问题。探问,就是课堂上当学生由于知识欠缺,问题本身模糊或有一定难度等原因无法回答问题时,教师变换角度,或化大为小,或化难为易,或化虚为实,让学生换一个路径接近问题的答案。
善用评价,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正误之分,问题回答有完整和零碎之分。通过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引领提升,提高课堂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可采用回应式,当学生回答正确或很精彩时,老师毫不吝啬地送上恰如其分的表扬,既是对学生的肯定,更能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如果学生的回答总是比较零散的,或是没有一定的深度。这时就需要老师进行梳理,并通过评价进行反馈,帮助学生对所提问题有一个全面的深入的理解。当学生的回答语言有问题时,老师可以通过修正式评价语把学生的语言纳入更准确的轨道。
课堂提问由教师主导或由学生主导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我们认为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提问导向,与教师自身的掌控能力,以及学生的整体情况密切相关。在职高政治课教学中采用“逆回归”的教师主导型课堂提问方式是我们对教学一线实践的反思性探索。通过实践,我们总结出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三方面策略。我们希望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找寻适合职高政治课堂提问模式,并力求能对职高课堂教学具有一些普及的价值。
【参考文献】
提问的智慧范文4
(高级会员及管理员的问题)
我是一个刚入小荷不久的会员,可是,这里的总总现象让我看到小荷管理的黑暗。
随着小荷的人越来越多,难免会出现几个混蛋,他们被推为高级之后。就随意评点别人的作文,甚至把他们删掉,然后找一个借口“你的文章是抄的”瞒天过海。这样对那些没有受害的人来说也许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你们可曾想过那些作文被乱评被删掉的人他们的心有多么沉重,这可是一个孩子智慧的结晶啊!,你们这样做不觉得可耻吗?
再举一个例子吧,有些高级会员或管理员,他们很自私,只求分数。他们看到高级的作文就连声说好,尽管作文写得有多么差,可还是被推为精品,他们这样做不就是为了分数吗。这样也许还不太过分,可是,他们不但如此还把初级的作文当作垃圾来看。甚至遇倒不会的作文是,就乱骂。你们可曾想过,为什么会有人来小荷呢,因为他们热衷作文。小荷是他们的天地。写好作文并不是一步登天的,而是要经过长期的阅读写作,刚开始难免出现错误,当你们看到错误时。能否把臭骂变为批评指导,能否把批评指导变为鼓励呢?
鼓励能让孩子们在迷茫的沙漠中看到方向;而批评只会让孩子走向无底的深渊。
【当然,我不是针对全体的会员,有恶的一面也有善待一面】
(初级会员的问题)
初级会员虽然没有什么权利,可他们也能打分。他们一旦受到批评,就会很恼怒。有事甚至会去胡乱地骂人,这样循环下去,小荷迟早会乱的。因此,我对全体会员呼吁——请自觉遵守小荷纪律,请留给人一点自尊心,请不要为所欲为!
提问的智慧范文5
挂职锻炼至今已有二个多月时间,我感觉频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体会:
主动适应,全身心投入挂职锻炼工作。初到统战办,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对象都相对陌生,为尽快实现角色转变和适应工作,我从思想上把自己置身于统战办公室人员,以能为统战宗教工作做一些工作感到无比光荣,很快进入工作状态。二个多月来,我服从县委组织部、统战部、挂职单位的安排,认真履行统战干事职责,严格按照作息时间上下班,尊重统战办单位领导,团结单位同事。上班时,一方面认真做好办公室承担的相关工作,一是按照县委统战部的要求,按时撰写挂职日志,加强理论学习,深入进行统战宗教工作调研和完成统战部安排的其他工作。二是主动熟悉统战办的相关管理制度和学习统战宗教方面的业务知识。提高思想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以自己为统战宗教人的角度,严格按照符合统战办要求的相关制度开展工作,自觉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主动向领导汇报工作学习情况,从未提出不合理要求。
自觉学习,努力做好挂职锻炼工作。统战办作为乡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为了更好做好办公室工作,不至于在统战宗教上说外行话,我主动查阅有关资料、文件,坚
持多听、多看、多学、多记、多想,做到边学习、边交流、边思考。坚持有空就学习统战宗教理论知识,熟悉统战宗教方面的基本情况,学习统战宗教方面的法律法规,了解统战宗教现状以及今后统战宗教工作方向。在做好办公室业务工作时,注意将工作中遇到问题的处理方式对照自己以往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坚持取其所长,补己之短,在对照分析时,结合乡镇工作实际,做深度思考,从中借鉴县、乡、村级部门优良的管理经验,运用到以后的工作中。
锻炼自我,架起沟通的桥梁。挂职锻炼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更是一次难忘的工作经历。挂职作为一种特殊身份,我没有忘记自己代表的不只是自己的形象,更是原单位党委、政府的形象,身负着组织的使命、厚望和期待。二个多月来,我一直注重加强与统战办干部的交流,始终报着学习的态度,虚心向他们学习,加强和他们沟通,诚心和他们交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和友谊,以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给予更多的关注、支持和帮助。
实践是最好的导师,只有亲身实践,行动起来,才能获得知识,取得进步。二个多月的挂职锻炼工作,使我掌握了更多的统战宗教知识,更加清楚了了解了和田统战宗教工作的重要性和宗教现状。同时也使我在人际交往、社会认识等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我感受到了收获,既解放了思想,开阔了眼界,也认识到了差距和不足。感受之余,更多地是思考,如何进一步做好后面的工作,挂职期满后自己将会有什么进步,如何向组织交一份满
意的答卷。因此下一阶段我应做好以下工作:
进一步了解统战宗教工作的情况及统战宗教工作特点,不断做好所承担的工作,积极投身到学习活动,更加主动的学习。积极做好挂职单位组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通过学习和工作的开展,争取得到统战办领导和同事们对我各方面的认可。继续加强与统战办干部职工沟通交流,建立深厚的感情,同时要将在统战办挂职锻炼的情况及时汇报给组织,以便他们掌握我挂职锻炼工作的情况。我们有决心把挂职学来的新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发挥优势,为墨玉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挂职锻炼心得体会范文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能够站在这里代表即将赴任的挂职干部发言,我感到非常荣幸!感谢组织部门给予我们这次宝贵的学习、锻炼和提高的机会!这次选派年轻干部到乡镇挂职锻炼,是我市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是组织对年轻干部关心培养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开阔眼界的大好机遇。能够积极响应号召,到基层一线接受挑战和磨练,这是我们的荣誉,是组织对我们的信任和肯定,也是对我们自身能力、水平和意志的挑战。
在此,我代表全体挂职干部郑重表态:
第一,珍惜机遇,虚心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从看到市委选派挂职干部的文件、个人提出申请开始,我就树立了一个坚定信念,就是学习。我从90年毕业分配到机关,一直在统战系统工作,可以说对乡镇工作没有直接接触。机会难得,我们会抓住机遇,“放下鼠标采民风,潜下身心接地气”,努力学习。学习基层群众踏踏实实、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学习基层干部敢于面对、知难而上的工作方法,学习经过挂职历炼的各位同事的工作经验。通过学习,我们要不断提升加强党建、强基固本的领导能力,提升协调各方、
统筹整合的组织能力,提升凝聚人心、服务群众的实践能力,提升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管控能力,提升发展文化、建设文明的引领能力。
第二,求真务实,大胆工作,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到基层以后,我们将尊重和服从乡镇党委、政府的安排,尽快适应新的角色,及早进入状态。我们要把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带下去,深入宣讲。我们要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为工作着力点,沉下身子,深入基层,真正贴近群众,做百姓的知心朋友。我们要围绕农村工作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乡镇出力献策,力所能及地多干实事、多办好事。
第三,遵章守纪,严格自律,展示良好形象。我们将把挂职锻炼作为党性、党风、人格的一次考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工作原则,遵守工作纪律,找准位置,服从大局,克服离家远、生活不便、环境陌生等种种困难。努力做到:严格要求不放松,生活节俭不奢侈,廉洁自律不违规。力戒“做客”思想,树立与挂职乡镇同心协力,密切配合的大局意识;力戒“歇气”思想,树立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力戒“镀金”思想,树立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宗旨观念,全面加强党性修养和人格修养,展示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同时,我们也希望挂职乡镇的各位领导,能够对我们关心帮助、放手使用、严格管理,希望多指导、多批评,多沟
提问的智慧范文6
新课标在培养语文兴趣方面有些什么要求呢?在课程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又在总目标第三条要求“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在建议中要求教材编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大家已经注意到了新课标中这几个关键词:培育、爱护、激发、培植。它们的直接对象是情感与兴趣。
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学生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我们要在分析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提出我们培养学生语文兴趣的方法。对于没有语文兴趣的学生,我们要在他们身上培植语文兴趣。
我们来研究一下“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这句话,这儿的“培植”一词特别突出和醒目,是我们近些年大纲中未曾用过的一个词语,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呢?查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培植”共有两个义项,第一种“栽种并细心管理(植物)”;第二种“培养(人才);扶植(势力)使壮大。”在第一个义项中,“栽种并细心管理”的“栽种”一词显然有“栽下种子”的意思。新课标使用这个词语,显然是把“情感”当成了种子,考虑到了部分学生对“国语”毫无兴趣的情况。确实,二十七年的语文教育告诉我,在对根本没有语文兴趣的学生身上要培植起语文兴趣,是一件十分困难的工作,教者首先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的耐心,还要有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不见任何效果时的开心。要预见到可能带来巨大效果的喜悦,更要预见到可能失败带来的打击、嘲笑、责难。
要在根本没有语文兴趣的学生身上培植语文兴趣,就要分析学生实际,“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对这样的学生,教者的策略是千方百计培植语文兴趣。培植语文兴趣与培植庄稼一样,需要饱满的种子和适合的气候、肥沃的土壤。
第一,教者要提供语文兴趣的种子。学生对语文没有兴趣与他过去受的语文教育有关系。扮演语文老师角色的最初的人是孩子的父母及其亲人,然后是学校教师及生活游玩的伙伴,这些人中要真正有一个能力特强、语文素质特高、语文习惯较好的人,那么他无形中就成了榜样,成了大家敬佩的、学习的榜样。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无比热爱祖国语言的人,是一个能娴熟的运用祖国语言的人。语文教师对祖国语言的热爱、赞颂、运用会深深感染学生;语文教师能娴熟使用祖国语言所流露出的成功感、自豪感、成就感、自信力,尤其会感染学生;语文教师具有独特的表现力与语言能力会使学生无比心向往之,成为学生学习的模范。能力不能简单传递,情感却能在师生亲合与信赖中不知不觉传递且播种,只要你是个热爱祖国语言,且语言能力极强的人,你就当然拥有无穷无尽语文兴趣的饱满种子。我们会发现语文能力强的老师的班上总有较多对语文感兴趣的学生,我以为这恰好印证了上面的道理。
第二,教师要选择适合的气候。高明的播种者总要选择适合的气候下种,愚蠢的播种者总会错过播种的最佳气候。农业播种要注意时间、温度、湿度等,而语文兴趣的播种要注意全班的气氛或学生的神情、态度。只有学生心情愉快、师生情感融洽时语文兴趣的播种才有更高的收成。怎样营造合适的气候是一门艺术,凡是能有所建树的人都一定深懂这门艺术。根据我的实践,语文教师在刚接受学生时的闪亮登场,就创造了合适的气候;在学段、年段考试后学生的强烈期待中,就创造了合适的气候;此外,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最新表现、根据所学内容、根据校内班内新现象,寻找到合适的气候。对于真正热爱祖国语言且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语文老师来说,他能寻找到播种语文兴趣种子的机会就会更多。因为他们的出色表现,随时可能让学生产生震撼感,从而激发出学生的热情。
第三,教师要培植肥沃的土壤。语文兴趣的种子不能播种在语文学习的沙漠上,而板结了的土地也不宜种子的生长。我们要寻找到肥沃的土地,适合语文兴趣生长的土地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敏感的心灵,他们的心灵中也许原来是沙化或板结的,但为语文老师或其他同伴惊人语文能力的不断震撼而变疏松、肥沃,或者为其他各科的学习不断进步而让语文学习这一块也同化起来变得疏松、肥沃了。肥沃的土壤需要我们不断经营,动员全部力量共同经营,借助语文科的外来力量来协助耕耘。我们要想尽办法,用尽力量培植肥沃的土壤。
如果我们能想尽办法来培植语文兴趣,那么你还忍心让学生心中那点语文兴趣的嫩芽自生自灭吗?你还不想到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的可贵吗?
所以我们既能千方百计地培植语文兴趣,就能千方百计地激发兴趣,更能千方百计地保护和发展学生语文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