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伯牙绝弦翻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伯牙绝弦翻译范文1
一、小学文言文教学现状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为例,虽然选入教材的数量极少(共四篇),但是从目前教学上来看,误区很多。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课程标准中没有对文言文的教学提出明确的要求。因此,在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会出现以下情况:1.教学过深,即教师将所有的东西包括语法在内都统统教给学生。2.教学过浅,即只是读读背背而已,学生连最起码的朗读节奏都不知道。
那么,小学文言文教学目标到底应该如何定位呢?再次翻开课程标准,我们看到的只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不过,细细品味,我们不难发现,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只是与初中阶段文言文的合理过渡,让学生知道这种文体即可。也就是说,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是给学生“启蒙教育”的。所以说,积累语感是小学文言文教学的首要目标,其次则是通过文言文教学,了解一下古代文化。这些即可定位为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目标。
(二)文言文教学形式过于呆板
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都是一个模式:读课文认识生字,再根据注释逐字逐句翻译。教法可谓呆板至极。因此,课堂氛围也就沉闷,学生也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但也有个别教师扩大拓展,无限制地“挖掘课堂资源”,结果虽使课堂无比活跃,但内容偏离了,学生自然也没有收获。在课程标准中,我们读出了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应该把两者结合起来,作为工具,让学生学到方法;侧重人文,则让学生懂得道理。教师应让学生抓住古文的韵味,品味其独特的魅力,从而使学生乐于接受。
二、小学文言文教学方法
文言文该如何教,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从汉字入手,抓字形和渊源
文言文教学,首先得明确字义,这样才能准确理解内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就是一个故事。了解了汉字之美对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伯牙绝弦》时,为让学生理解“绝”字的意思,我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师:“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生:伯牙把琴弦弄断了。
师:那好。我们不妨把课文换一个题目叫《伯牙断弦》,如何?
生:不好。仿佛一百个“断”也不如一个“绝”字。就好像我和你“绝交”了,就是永远不好了。而“断交”,仿佛还有和好的可能。
师:(出示繁体字“絕”)看,“绝”字有一把刀,将左边的丝全部割断了,一点都不剩,所以叫——
生:绝弦。
通过分析“绝”字,学生的理解更深刻了,这比单纯的讲解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文言文教学一定要趣味十足
文言文离我们的语言较远,小学生读起来很困难。很多小学生都会对其“望而生畏”,在还没有学习时就开始产生畏惧心理。因此,消除小学生的畏惧心理很重要,而让我们的课堂趣味十足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我再以《伯牙绝弦》这课为例进行说明。
师:摆在老师面前的是一架钢琴,我要弹琴了。但在古代不说弹,而说“鼓”。用古代的话来说,现在老师要——
生:鼓琴了。(大笑)
师:说话,在古代是“曰”,老师要——
生:曰——了。(大笑)。
……
教师在教学时创设一个情境,注重文言文与现代文的联系,可以让课堂在趣味中展开。这样,学生不仅对所学知识记忆深刻,更重要的是乐学。但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不可放开大脚步,脚步一定要慢。这样,学生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也不会产生过度的压力。
(三)文言文教学一定要在读和背上多下工夫
我们知道,古诗教学重在朗读与背诵。其实,文言文更应该如此。入选课本的文言文篇幅短,特别适合朗读。说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文言文课上,我们要让学生追寻古人读书的姿态,寻其韵味,抑扬顿挫地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仅如此,小学时期是学生记忆的最佳时机,多积累一些经典的文言词汇对学生语文素养和良好的语感都是大有裨益的。所以,文言文课上,我们应倡导大声读、反复读、多种形式朗读,从而使学生熟读成诵。
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初读,抓读音。只有先把字读正确了,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文言文的韵律美。复读,把握节奏。文言文都有优美的韵律,指导学生读准节奏,方可读得更通顺、更流利。再读,想象画面。我还以《伯牙绝弦》一课为例进行说明。
师: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伯牙静坐,志在高山、流水,钟子期静心倾听,能说出他的想法。
师:把画面想象还原成书面文字。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文言之美,用画面展现,不仅能还原语境,还能更好地记忆和背诵,可谓一举两得。
最后,学生对内容无比熟悉了,教师再让学生背诵,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学生背诵下来的不只是单纯的文字,还有其中的画面,以及其中的情感。
(四)言意兼得
学习古文和现代文一样,不仅需要理解意思,更需要学习句式。如我在《伯牙绝弦》一课中的应用。
仿写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 ,子期曰:“ !”
此设计不仅丰富了课文内容,还激起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与文本的对话,实现了写话训练、语言积累的有机统一。
伯牙绝弦翻译范文2
一、在“情境创设”中激趣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情境,将情感纽带抛向学生,并把作者、老师、学生的情感世界连通起来,创造一种既和谐又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沉浸在情境中,学生的兴趣自然提高。
1.有机插入故事
文言文内容大多可以与生活轶事、处世哲学、历史典故联系起来,因此可从文言文的本身特点着手。教学“伯牙绝弦”时,我让学生搜集与“伯牙绝弦”有关的故事、典故。“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何为知音?”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准备好的故事,然后引进“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述说故事梗概:春秋战国时,晋更上大夫俞伯牙至楚国修聘。于水路返回,途遇风雨停于荒山断崖之下。因触景生情,萌发琴兴……琴罢遂摔琴谢知音。学生听了故事,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为课文理解提供了背景,让学生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更深入了解,整个课堂被赋予更多的人文内涵。
2.尝试角色体验
在创设情境时,角色是最为活跃的一个因素,充分利用角色互换体验当时的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入学习的情境,角色体验促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了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学生体验不同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杨氏之子”时,我有效运用了角色互换的接话游戏。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读读这两个句子,想想他们当时的心境?……师:听了杨氏之子的回答,再想想他们当时又会怎样表达自己的心境?分角色体验:(让学生自由说,教师点拨、补充)孔君平感叹道:“真是后生可畏啊!”“不简单”“汝乃聪惠之极也!”“吾本戏儿,反为儿所戏。”杨氏之子笑着答曰:“惭愧,惭愧。”“多谢夫子夸奖。”“见笑!”“请夫子多多包涵。”
寥寥几行字所蕴含的内容却非常多,教师带领学生沉浸于具体情境中,让学生设身处地依据当时的环境、气场,想人物之所想,悟人物之所悟,达到“神与物游,心与理合”之境界,实现读者与文本中人物情感交流的和谐共鸣。
3.多媒体辅助教学
文言文教学有时会比较枯燥,恰当运用形象直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课件能弥补不足。音乐图像它能将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到课文情境之中。我在带领孩子们学习《伯牙绝弦》时,以古典乐曲创设情境,当学到“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之时,哀婉的音乐一响起,学生的情感被调动渲染起来,静静地沉浸在哀婉的乐曲里,师问“知道为什么音乐变得如此忧伤了吗?你从文中的哪个句子感受到的?”学生体会,课件再次播放琴声,悠扬低沉的音乐缓缓响起,或抑或扬,或急或缓,忽然琴弦中断。师问“你从伯牙的琴声里听出了什么?”……古色古香的音乐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素雅哀怨的氛围,古典乐曲的妙用,起到渲染情境的作用,在余音缭绕中,老师和学生共同领略伯牙的悲喜之情,见证了伯牙对友谊的忠诚。
二、在“吟咏诵读”中积淀
课标中明确提出“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对文本语言的涵泳、体味上,强调学生对文本的熟读、记诵。”熟读和背诵能使学生逐步积累起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对古汉语的用词、造句以及某些特殊的表达习惯也逐渐熟悉起来。吕叔湘先生一直强调文言文教学“要从根本处做起”。这个“根本”就是“读诵”。
1.范读引导
文言文由于句读及生僻字等,学生较难读准读通,因此教学时教师的范读就显得很有必要。教师范读要抓住重点、难点:如,“杨氏之子”学生诵读中出现问题最多的是最后一句:“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特别强调不能诵读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因为停顿的位置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截然不同。“伯牙绝弦”中,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文中“兮”“若”的连接、停顿的地方不能错位。对于上述难以读准的句子,教师可以进行领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掌握文言断句、句读的规律,学生就会在跟读过程中,对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以及文意的感悟逐渐加深,感受到文言诵读的魅力,进而产生自己诵读的愿望。
2.情趣诵读
此外,教学文言文时,还可以根据文本的自身特点展开有情趣地读。“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很适合“争辩读”,于是教学时我安排同桌同学一起“辩日”。同桌甲:“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同桌乙争辩道:“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同桌甲不甘示弱:“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同桌争辩之后,接着指名学生“辩日”。此时安排朗读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目的是给其他同学做好示范,最后师生“辩日”。教师通过语速变化(加速)、增加词语(非然、非然也)等不断点拨、激发、感染,随着辩论的激烈,学生的情绪高涨,辩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一遍一遍地读的过程,不知不觉中,学生理解了内容,熟读成诵。
三、在“推测猜译”中辨析
在阅读教学中人们遵循科学规律摸索出一种有效的方法,即由已知猜测未知,通过合乎逻辑的推测揣摩,最终理解所读材料的意义的一种阅读方法叫“猜读法”。引用至文言文中称之为“猜译法”。教学时即让学生联系所学的知识,借助一定的提示注释辨析猜译探究学法,这种方法召唤学生的阅读期待,能够激起学生思辨的情趣。
1.联系语境分散猜译
一些字词在文言文中比较活跃,同一个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截然不同,因此要根据上下语境细读品味,分别猜译方能知其意。“学弈”中“之”字出现六次之多,如果把每个“之”的答案都摘抄到黑板上,花不了多少时间就了事,但是这样做学生很快就会忘记,而且毫无挑战可言。教学时我让学生先大声朗读,后默读并猜一猜每个“之”的意思有何不同,特别提醒“之”字是在不同的语境中,要充分联系上下文,知道大致的意思。学生通过比较辨析,猜测“之”的用法。这种猜译学生是主动去完成的,记忆特别深刻。久而久之,猜多了,学生就敢猜,习惯猜,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呢?
2.结合注释整体猜译
结合注释,整体猜译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如,教学“学弈”,首先让学生读,通过大声朗读,读通弄懂其内的节奏,然后要求学生静思默读,一边读一边思考:“请你借助课后的注释,猜猜看,这篇文章大致说了什么意思。”尽管学生说得并不全面,也没有把关键的字词翻译出来,但是此时获得的成果是他们自己创造的,学生获得了成功后的欣喜。学生觉得自己的猜想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能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猜译”不仅涉及文言新知与旧知的关联汇通,还涉及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区别与联系、个体经验与新概念之间的差异,课堂气氛活跃,激起思辨。并且当同学们积累到一定量的文言文基础知识以后,即使遇到没有注释的文言文,他也敢于尝试着去猜,而非束手无策。
四、在“随机拓展”中提升
小学期间,教材安排的文言文内容只有4篇,仅靠教材中的几篇文章的教学保持学生长久的兴趣是不现实的。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需适时、随机地出现文言文,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早起步,积少成多。
如,选取原文的文言文对比阅读。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是来自于古代的故事和名人格言,但又以现代文的形式出现在教材中的。这些文章的内容浅显易懂,学生一读就会。此时若选取原文的文言文进行对比阅读,则既提早让学生接触了文言文,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在教学第八册“寓言两则”中的“扁鹊治病”,读懂了现代文的故事内容之后,我在大屏幕出示“扁鹊治病”的文言文: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伯牙绝弦翻译范文3
我国古代文学,博大而精深,源远而流长,是一笔优秀、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充满着民族智慧的结晶。如何通过课本中短小的古文片断来了解吸收,并认识我们的祖先,懂得民族的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优秀的文化,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新的课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文言文不仅难读,而且难懂。对于老师来说,文言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一直是一个难点。面对没有一丁点儿文言文基础的小学生来说,如何教好小学文言文就更非易事。
我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初步有了一点认识,面对这个课题,也颇有感触。因此,在这里想就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谈一点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和大家予以交流。
1.借助成语故事,徐徐引导
小学生从开始学习语文课,每册都有古诗。这些古诗的学习,已经使小学生初识了古代文言文的一些肤浅知识,只不过是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深刻地点破这一点。同时,还有很多成语故事的学习,如:“掩耳盗铃”、“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等。教师在讲解这些故事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出课文中出现的古文内容。如本学期六年级语文课中有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我就讲“高山流水”的成语,通过成语故事的讲解,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以激发他们学习了解文言文的好奇心,从而使之比较快的进入学习状态,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学生主动要吸收知识的内在动力。
2.狠抓朗读,初步铺平学习道路
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属于启蒙阶段,初次接触文言文,文字生疏,没有文言文语感,其最大难点在于按文言文的节奏读顺课文。同时,在文言文中,有一些字古今字音已发生较大的变化,字意也发生了转移。因此,我把引导学生读准、读通课文作为教学的一道重要环节来抓。
新课标中提出“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文言文中,文言文和古诗都有相近之处,在此,我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一千百年来古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方法并未过时,同样适用于我们今天的古文教学。教学时,朗读、背诵的环节绝不能马虎、或缺。我在初次引导学生自读时,先把其中的生字读音告诉他们,扫清阅读中的障碍,使其结合生字注音,能粗读下去。然后,我又反复的进行范读,一句一句的读,一段一段的读。让学生结合老师的读法进行比照,通过比照,知道自己读古文时与老师的读法的不同之处。初步感悟文言文的音韵、重音、语气、节奏、句逗。待学生听熟了老师的读法后,能自行读通文章时,我开始进行教读,学生跟读。让学生在准确的反复跟读中加深音韵、语速、重音、语气、节奏、停顿等的感悟。使之读出的文章有古文的韵味,这样也有助于其理解文意。接下来,让学生单个试读,并对其读法进行纠正、指导、肯定。再后,让学生自己齐声朗读,其目的是让读的比较好的学生能带动差一些的学生。最后,我让学生自已反复自由朗读,让他们读的自然上口,这样可以强化学生个性化朗读,入情入境地读,读到文章自然地脱口而出,读出“之乎者也”的韵味。从而既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又为领会课文语音、字、词、句意、内容、思想,培养学生全面感悟文言文语言文字的能力打下基础。同时也注意引导学生,在学好课本上的文言文之外,还要能自己选择一些课外短小的古文,进行自学,扩展文言文学习的范围。
大凡稍有文学爱好的人,都能背诵几篇乃至几十篇古代优秀文章,所以,我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特意强调要求学生必须能背诵课文。这是一个机械动作,不管其理解这种要求与否。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自然能感悟到其好处,理解老师的初衷。
3.养成查阅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揭开文言文学习的神秘面纱,让学生充分地理解文言文,学好文言文,必须掌握参阅注释,查阅字典这一重要的学习方法,同时,这也是以后学习文言文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小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学习时,就要有意识地将其对学生进行渗透、培养、灌输。因为这是受用终生的好方法,也正如古人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