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闹海的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哪吒闹海的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哪吒闹海的故事

哪吒闹海的故事范文1

创设静心倾听环境

新课改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带来崭新变化。为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教师教学中常常为学生设计学习活动,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涨,课堂发言踊跃,合作学习热烈,但仔细观察发现,学生对其他同学的发言常常是充耳不闻。课堂教学气氛呈现表面繁荣景象,很显然,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低效的。教师要注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更多培养学生倾听意识教学环境,摒弃浮躁和形式,提升课堂教学品质。可以让学生重复教师的原话,也可以让其他学生复述发言者的意思,这些举措能够强化课堂倾听意识。

在学习《西湖》时,一位教师分析课文是这样操作的:让学生朗读课文,然后逐段逐句进行分析,利用多媒体播放西湖画面、视频,并根据相关内容提出思考问题:为什么说西湖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月下的西湖有什么样的景色?对西湖美景描写时,哪些句子写出了山美?为什么说西湖是人间仙境?学生争先恐后地抢答问题,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情况进行总结,给出积极评价,课堂内学习气氛异常热烈。从这个案例中不难看出,倾听环节被严重忽视了。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西湖风景图片视频,学生看得过瘾,回答相关问题时,也是趋同教师要求的“标准答案”。教师只是对照答案看对错,其他学生则是为获得教师表扬去抢答问题,至于学生回答什么内容,并没有引起多少重视。课堂教学气氛虽然热烈,但这是标准的“假繁荣”。一节课下来,学生不知教师提示内容,更没掌握其他学生感知,其学习收获当然不丰厚。

激发学生倾听兴趣

小学生思维活跃,有好奇心和好胜心,教师要针对学生心理特点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平时学习交流中提升倾听兴趣,激活学习思维。首先,教师倾听习惯培养,教师言行给学生带来的是榜样作用。我们要求学生课堂上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在学生发言时,教师却会产生厌烦感。特别是学生言论存在缺陷时,教师会武断中止学生发言,这当然是不合适的做法。学生将表达内容展示出来,是非曲直自有公论。教师要给学生尊重,让学生感觉放松和公平,这样可以有效保护学生发言积极性。其次,学生倾听习惯培育,学生在听取其他同学发言时,常常会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轻视同学言论的积极意义。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课堂发言进行分析总结,提出不同看法,展开课堂大讨论,这对提升学生倾听意识有帮助。

在学习《哪吒闹海》时,教师设计了“哪吒闹海”故事会,让学生根据教材文本,或者是其他渠道获取的哪吒闹海的相关信息,讲述这个故事。要求有生动描写和完整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要做出客观评价。学生开始讲述故事,课堂气氛显得很静谧,因为大家都想听听学生个性版本的哪吒故事。一个学生讲述完成后,教师都要找几个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倾听意识不断加强。教师让学生讲述哪吒闹海的故事,而且让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评价,实际上是敦促学生学会倾听。因为每一个人讲述的哪吒故事都会有细微差异,教师针对学生讲述特征展开多元评价。这是让学生进行互动学习,培养良好倾听学习习惯。

整合互动,提升维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成为基本形式,教师喜欢用小组讨论形式对众多语文问题展开讨论。在具体实施中,很多学生会自说自话,并不关心其他人说什么。教师要对合作学习进行针对性改革,不仅要让学生敢说话,还要注意倾听其他人的意见。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责成小组对成员发言进行记录,各个小组要将全体成员发言形成统一意见呈现到班级教学中,甚至可以将小组成员发言形成音像资料呈现给教师,这样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维度。教师要时时对小组学习进行监控,发现问题及时矫正,为学生创设更多说话机会,敦促学生学会倾听,让倾听成为重要学习资源。

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非常盛行,教师要注意进行个性设计,培养学生倾听意识。在学习《卧薪尝胆》时,教师设计了一组辩论问题:正面论题是越王勾践念念不忘报仇复国,值得称颂。反面论题是越王勾践为报家仇,复辟失去的王位,不值得称道。小组自选论题,然后由教师指定辩论对手。这虽然是一场大辩论,但学生需要关注对方言论才能获得论辩的契机,这样自然离不开倾听。教师设计组间辩论竞赛活动,极大调动了学生参与积极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认知和见解显得异常深刻。

哪吒闹海的故事范文2

今天,妈妈、爸爸带我去观花灯,我一蹦三尺高。

很快到了凤凰广场,这里的花灯让人应接不暇,有:吉祥灯、喜羊羊与灰太狼灯,水晶宫等都是最精彩的花灯。可以说这里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

首先我们来看看红黄相间的吉祥灯,上面画着一家人幸福平安地度过新年,这让我想起了年三十一起吃年夜饭的情景。喜羊羊与灰太狼灯,寓意家人一年喜气洋洋或表达人们与动物之间的和谐与美好。

当我迫不及待地来到水晶宫的时候,我发现那四条龙王栩栩如生,好像飞到了人间一样,而且这又让我想到了《西游记》中的哪吒闹海的故事。好像我现在正和四条龙王面面相觑。还有许许多多的花灯让我赞叹。而游人们看到自己喜欢的灯都情不自禁地点头夸赞:“这个真好,要是它能留下来该多好啊!”

我爱花灯展,更想让社会永远和谐。

哪吒闹海的故事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素养培养;有效教学策略;构建与运用

现代认知学认为,人的能力素养主要包括“智能素养”和“人文素养”两个方面,两者犹如一体两翼、缺一不可,而且二者存在一种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分则互损、合则共荣。理论和实践表明,就小学语文课程来说,只有本着“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始终坚持以主体性、情趣性、生活化、自主性、激励性、个性化等策略为战略指向和战术指导,做到与时俱进、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才能在循循善诱和潜移默化活动中赢得有效性教学效果。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试对此作出一些简要性阐述。

一、以主体性策略为指向积极开展小学语文有效教学

新课程理念鲜明确立了“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新型教学关系,并倡导开展以能力素养为核心的“三维目标”教学活动,为新形势下素质教育发展既奠定了基调又指明了方向。众所周知,衡量有效教学的上位标准,并不是指“花最少时间教最多内容”,而是在于“历经主导教学后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正因为如此,教师要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努力把“教师”角色转化为“导师”角色,把“教学”行为转化为“导学”行为,以切实尊重和突出主体学习地位,为培养学生的自我进取意识和主体学习能力提供最大化发展时空,从而为促进其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

因此,无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还是课后巩固环节,无论课程主题还是拓展延伸环节,无论授业解惑还是课程评价环节,都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对象,以学生的进步或发展为根本标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赢得“化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的教育教学目标。否则,一切都是徒劳无益或事倍功半的。

二、以情趣性策略为指向积极开展小学语文有效教学

“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没有情感的教育是不成功的,至少不是一种完美的教育。”“成功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些与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异曲同工之妙。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以兴趣和喜好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活动,对于“唯情趣一族”的小学生而言,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和依赖性。比如《长江之歌》,这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曲歌词。只有心中有情、胸有意境,才能感悟其气势宏伟、舒展起伏的旋律之美,反之亦然。如果光靠教师的语言描述,难以获得令人满意的预期效果。

鉴于此,教师应通过多媒体技术音像和谐、直观形象的独特优势,一边演示长江滚滚东流、奔腾不息的磅礴气势,同时播放其声情并茂、激荡人心的优美旋律,为学生传递并铺设一种身临其境的美妙心境,从中赢得寓教于乐且事半功倍、不容忽视且无可替代的“情绪智力”效应。前后两相比较,其效果孰优孰劣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三、以生活化策略为指向积极开展小学语文有效教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正是以生活化为主的开放性教学的魅力和活力所在。积极开展生活化语文教学活动,既可为学科内容及其课程实践提供丰富涵养和有效滋补,又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用结合与知行统一。

以语文读写教学为例:首先要立足校园生活,能让小学生在童真童趣感悟中有效促进个性化读写。如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喜闻乐见的大课间活动,精彩纷呈的文体娱乐PK,趣味浓郁的班队活动,丰富多元的课外“悦读”等。第二要立足家庭生活,能让小学生在亲情温馨感悟中有效促进个性化读写。第三要立足社会生活,能让小学生在时事热点感悟中有效促进个性化读写。第四要立足自然生活,能让小学生在妙景奇趣感悟中有效促进个性化读写。如春光明媚之中,与鲜花媲美,为小鸟搭窝;骄阳似火之际,听金蝉高歌,享绿荫送爽;天高云淡之时,赏落叶纷纷,品硕果香甜;雨雪翩然之日,感天地之气,吟落红之美。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自然是一部“绿色的课本”。

四、以自主化策略为指向积极开展小学语文有效教学

“授人以鱼,可供一餐之用;授人以渔,能保一世无忧。”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教学相长来说,开展自主教学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绝对是一项“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战略战术之举,也是新课程素质教学的应有之义。

比如《哪吒闹海》教学:首先通过多媒体演示影视或动漫情境,以重新唤起小学生对自己偶像级人物形象的学习情趣和崇敬意识;其次出示自学目标――1.哪吒为什么要闹海?是自己闹着玩的,还是有什么想法的呢?2.哪吒如何“闹”海的?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示哪吒英勇善战动作的词语来体会。3.哪吒闹海的结果怎样呢?再次,让小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元,可通读全文后合作探究,也可边读边讨论。教师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状态下给予适时适量地引导、启发和点拨。最后在集体流中逐一完成上述所提问题,师生进一步梳理、总结和提炼。整个过程中学生“不用扬鞭自奋蹄”,既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又增强其进取精神和成功信念。

五、以激励性策略为指向积极开展小学语文有效教学

有人说:“给学生一次机会,他就会给你一个奇迹。”“赞美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丰富养料。”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有许多个性鲜明、生动活泼的学生所组成的一个群体,他们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个性化差异。有鉴于此,作为备受信赖的“教父教母”,我们不能“拒绝”“淘汰”和“选择”,而是应当本着“众生平等、整体推进”的责任意识和职业精神,一方面积极有效地开展因材施教活动,另一方面给予因人而异的激励性评价,切不可采取“普通话套讲八股文”的教学模式,也不能“用一根尺子量人”,否则非但谈不上教学“有效”,很可能会因此而挫伤部分孩子那“幼小稚嫩的心灵”。

比如,对于上文《哪吒闹海》中的几个问题,有的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来全面甚至精彩地回答,而有些学生只能借助“课本语言”来回答部分。对于前者理当褒扬,后者也应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才是完全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六、以个性化策略为指向积极开展小学语文有效教学

哪吒闹海的故事范文4

不用担心,孩子们与生俱来的独特本领能够带领他们探索精神世界,比如:对外界的好奇心;他们能够相信那些眼睛看不到的东西;有些时候,他们可以让自己活在某一个特定时刻,不顾时间流逝……小孩子们对世界有着难以置信的感觉―― 他们是天生的精神动物。当然,这个时候,严肃地和宝宝谈论精神生活显然有些拔苗助长,但是妈妈们可以用不同办法从侧面培养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今天,你可能只是教宝宝要对别人好一些;明天,当他问你世界有多大的时候,你给他讲讲自己的精神信仰――不要小瞧你现在迈出的小小步伐这将帮助他们在以后的岁月里建立自己的人生基础。研究表明:当人们面对危机的时候,他们会转向从小熟悉的人生信仰、精神力量――这些从小时候起就陪伴我们的东西,能让我们平静下来,让我们试着去解释那些本来无法理解的东西。

1、学习是相互的

允许孩子问问题,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和你一起讨论问题。如果他问你:神仙们住在哪里?你就先问他“你觉得呢?”让他们独立表达自己的意见,或者可让他画一幅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精神世界永远是相互的,如果你仔细倾听孩子的想法,很可能你会发现一些你从来没有考虑过的东西和让你惊喜的回答。

2、不要假装自己知道所有的答案

举个例子,当孩子问你:“人死了后去哪里了?”你的回答应该是诚实的:“没有人真正知道。但是呢,有一些认为他们死了会去天堂,还有些人认为他们会重新出生,也有一些人认为人死了就什么也不再知道了。”

不可避免的,你的孩子会追问那妈妈是怎么想的呢?如果你有非常强烈的信仰,拿出来与孩子分享;如果没有,也没有关系,只要承认这些是很多人要花一辈子去寻找答案的问题,而妈妈正在努力寻找当中。

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体会一种开放的态度,并且他能够从中明白很多事情不一定有答案,很多事情没有答案也没有关系。

3、越有趣越好

对于孩子们来说,无论传统文化还是精神信仰,都应该是有趣的。所以,你可鼓励孩子给神仙画个像;编一个故事,讲讲关于世界是怎么来的;简单想象一下天上仙境究竟是什么样子;或者一起演一出小话剧、手指木偶戏之类的,一起创造一个你们的新故事。

对了,不要忘记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啊,那是数百年来所有精神世界丰富的人们一直做的事情歌唱和跳舞。如果你自己并不知道什么传统的歌曲和舞蹈,不妨买来CD或者DVD,和孩子一起学习。学得不像没关系,高兴就好。

4、建立你们的家庭传统

一个家庭的深厚传统,将是孩子们生的精神支柱,也是他们在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里能够寻找到的温暖依靠。家庭的纪念日,祖父相册里发黄的照片,妈妈每次做饭时用的老日银汤匙还是曾祖母留下来的东西……告诉孩子关于家庭的历史,和孩子起触摸那些先辈们留下采的物件,给孩子讲讲那些你在童年时代就听母亲讲过的故事。这将是他们永远的温暖记忆。

5、灌输对自然的欣赏与感激

即使是我们成年人,也通常会被大自然所展现的奇妙现象而折服,更别说是孩子们了。对于宝宝来说,自然界是一个绝妙的地方,能够发现众多美丽和神奇。通常,孩子们是通过他们的感官来学习的――他们喜欢捡起一块石头,或者跳过一滩水洼,再或者追逐蝴蝶。帮助你的孩子接近自然、了解自然、尊重自然。

当全家一起出去野游的时候,无论你们登山,还是在树林中漫步,又或者是在草地上野餐,活动结束后,一定将活动周围的环境打扫干净,甚至还要带着弦子替那些匆忙离开的粗心人打扫。而且,当你带着孩子在野外活动的时候,要留心不去打扰动物们的生活习惯。这样的行为,可以培养孩子对生命与环境的尊重。

在家里的时候,可以和孩子一起种种花草,并且每天都固定一个时间带着孩子一起看看你们的植物今天有什么新变化。

6、讲故事

流传了数百年的老故事几乎包含了人们对世界的所有思考,包含了人们各种情感与传统,是最宝贵的心灵泉源。这些老故事解释了各种问题:从世界是如何被创造的,到人们为什么会死,为什么会有好人,为什么好人也会做坏事

给你的孩子讲讲这些故事吧,可以讲夸父追日、女娲补天,也可以讲上帝七天造世界、玉皇大帝、哪吒闹海,甚至印度神话、佛教传说,当然也有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各类民间故事、传说。当然,在讲的时候,要简化一些,让孩子能听懂。讲述故事的时候,给孩子机会去提问,并让他自己慢慢消化思考。

7、安静的时刻

每天一次,或者一周一次,和孩子一起,在一分钟的时间里完全安静下来。这个安静时间无需任何解释,仅仅是在繁忙和吵闹的天中一个简单的安静时刻。无论孩子用这个时间去思考,或只是在休息充电,都能帮助他们去接触一个“大”的时空概念。

8、更多的社交活动

带孩子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和公众场合,比如教堂、寺庙。让孩子了解世界上有不同的人信仰不同的东西,大家可以在同个世界里友好相处。长大后,当他们面对不同宗教和信仰的人时,他们会更宽容,更自在。

哪吒闹海的故事范文5

一筹莫展之际,教研室给我们指明了具体方针,即:名曲萦绕园、欣赏名画、欣赏名著、欣赏名片、欣赏民族特色。围绕这样五句话,我们如邯郸学步,开始一一对照,逐个尝试。

在一年的摸索和实践中,我们发现:越是唯美的东西,越不能用语言去支撑和解释,所谓不可言语传说,只可用心感悟。而“五名”的内容,放眼望去,皆是大“美”。所以,只有电化教学能诠释“五名”,让孩子得到心灵的震憾和灵魂的洗涤。幼儿园开展“五名”的突破口,无疑就是电化教学,脱离了电化教学,“五名”在幼儿园的开展犹如纸上谈兵,步履维艰。

一、名曲萦绕园

音乐本身属于电化教学的范围,所以这一点无须多言。

我园在备课班期间,就把放广播的任务责任到人,并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开学第一天早晨7∶30,贝多芬的《欢乐颂》就如期在幼儿园四周响起。边实践边改造,为了让这一活动搞得更合理,让孩子们真正受益,我们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最后确定了播放“名曲”的方案:幼儿来园时;午餐前、中、后;离园时都播放名曲,并且一月一换。就曲目来看,刚开始播放的名曲大多是“渗透式”领域课程的配套录音磁带,这无疑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我们鼓励教师到网上收集更丰富的“名曲”,编辑成我园特有的“名曲大全”。学期末,我们还筹划用名曲代替小学的铃声,来提醒各班集体活动的开始和结束。

一年来,幼儿园成了神话中的音乐宫殿。孩子们沉浸在音乐中,聆听着父母或老师不经意间的简单介绍,知道了贝多芬,知道了阿炳,唏嘘着他们的悲惨遭遇,感叹着他们的“身残志坚”,对这些原本“陌生”的名曲有了全新的认识。

二、欣赏名画

名画欣赏是本学期“五名”的一个侧重点,也是我园一直深感棘手的内容。记得我们带着重重疑惑,在合兴幼儿园第一次观摩“名画欣赏”活动,那“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让人激动不已。尔后,我们又如愿多次领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 “名画欣赏”活动,切实感受了 “名画欣赏”的独特魅力。

纵观所有成功的名画欣赏课,无不以穿插着合适的音乐,或者用大篇幅的音乐作为背景。如大班的名画欣赏《蒙德里安的格子画》,教师就巧妙地加入了与画面有异“名”同工之妙的爵士乐,让在座的师生由视觉切换成听觉,体会到了画面的节奏感。再如大班名画欣赏《小鸟的天堂》,教师先带幼儿由近及远、由整体及局部来欣赏画面,然后分别放了两段音乐,《二泉映月》和《小步舞曲》,让幼儿选择哪一段音乐更像画面中小鸟的心情?继而跟着《小步舞曲》一起来学习小鸟在树上快乐地跳舞。通过音乐,渲染了静态画面的气氛,让幼儿感受到了作家当时愉悦的心境。还听过一节大班的《绕毛线》,教师为了让幼儿感受画面祥和温暖的意境,虽反复引导,效果却不尽其如人意,因此在评课中大家提出如果选择合适的音乐作为背景,孩子们一定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三、欣赏名著

幼儿园的孩子正在积累早期阅读的经验,对图文并茂的图书很感兴趣。我园开设了阅读长廊,让幼儿茶余饭后可以自由选择。但我们发现自主阅读中,孩子们更感兴趣的是一些篇幅简短、内容单一的小故事,对《海的女儿》《辛巴达航海》等更多的名著无人问津。即使有孩子看了,也是一知半解。(不排除不少孩子对《西游记》《哪吒闹海》津津乐道,当然,那也是受了电视剧的影响)课堂中,单纯地让孩子们看看说说,活动效果也是大打折扣,孩子们不会太感兴趣,更无法完成目标中要求的感情方面的体验。

多年前听过一位资深前辈上的语言课《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次活动通篇采用了动画片的欣赏,先整个看一遍,再分段看一遍,最后再在理解的程度上欣赏一遍。这个凄美的故事在动画和教师及孩子的语言互动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学生理解得比较透彻,情感也激发得比较到位,受到了大家一致好评。尔后,这种模式也曾风摩一时,大家竞相模仿。

四、欣赏名片

毋庸置疑,名片是深受孩子们喜欢的。如动画连续剧《聪明的一休》《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动画大片《宝莲灯》《冰川时代》等,这不光因为孩子对动画片强烈与夸张的色彩和声音有着天生的敏感,更因为动画片情节那丰富的想象,超乎寻常的变化,鲜明的人物形象……每一个特点都是孩子们忘记吃饭的理由。把影视作品作为一种优秀的教育资源在课堂中利用或者借鉴,让影视作品在课堂中精彩再现,其效果一定是皆大欢喜的。

我园按照上级精神,制订了相应欣赏名片的计划:每周看一大片,零星时间看小片。一学年下来,我园幼儿观看过的名片有《米老鼠和唐老鸭》《蓝精灵》《巴巴爸爸》《名侦探柯南》《天线宝宝》《海底总动员》《加菲猫》等……这样,使幼儿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面,发挥了想象力,闲暇时关于影片的谈话更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

五、欣赏民族特色

哪吒闹海的故事范文6

关键词:凯尔特神话;创意动画;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1-0086-03

神话一直是动画创意的主要来源之一,《大闹天宫》《埃及王子》和《阿拉丁》等作品都改编自神话传说。狭义的神话指原始公社时期的先民进行的语言艺术创作,是一种无法重复创造的原始文化。袁珂先生提出的广义神话则认为,神话与传说虽可在理论上区分,实际中却无法截然划分,在各个历史阶段及各种社会形态中,不断有新的神话和神话因素的传说产生[1]。在动画研究中多使用的是广义神话的概念。原始神话、宗教神话、文学神话(如哪吒闹海出自《封神演义》)、民间神话(如牛郎织女、日月潭)等都被称作神话。

如何从神话中提取创意、以动画为载体讲述符合当前社会发展与观众审美需求的故事是本文试图探究的问题。以爱尔兰动画电影《海洋之歌》为对象进行研究后发现,在重写当代故事时,创作者遵从媒介和艺术规律,选择了普适性价值的主题,在保留神话精神内核的前提下对神话资源自由取用,将凯尔特文化用现代语言重新表达。既提升了影片的文化价值,又通过文化再书写,实现了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一、动画电影《海洋之歌》的借用方式

根据对原始文本使用的角度、程度不同,神话改编为影视作品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其一,完全忠实于原作,或在不影响故事主题与走向的前提下进行细节的增删;其二,保留故事框架,虚构背景和人物,表现另一个时代的生活;其三,从神话中取用各类元素(人物、故事、节日传说等),重编故事。《海洋之歌》中使用的是第三种方法,导演汤姆・摩尔称之为“将真实化解到虚构中的电影手法”[2],具体表现为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发展、时间等设定背后都有一定历史、文化渊源,但根据需要进行了更改。通过这种手法给故事赋予文化内涵,向观众传递了民族文化符号,又超越神话原本的故事背景和框架,简化信息,降低了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接受难度。

(一)自由取用神话元素

影片中,歌唱的塞尔奇(selkie)指居住在苏格兰奥克尼郡和舍尔特兰岛上的海豹人。在凯尔特神话中,他们一直生活在大海,褪掉海豹皮变成人类来到陆地。人类藏起他们的海豹皮,海豹人就会成为人类的伴侣,甚至与人类育有孩子。如果他们找到自己的海豹皮,就会重返大海。影片中父亲康纳出于对母亲的信任,没有藏起她的衣服,最终她回到海里;父亲为了不重蹈覆辙,把女儿西尔莎的海豹衣锁进箱子。影片中反复强调“必须找到海豹女的衣服”,这个创意就源自神话传说。传说中海豹人不会受尘世束缚,无论有多少羁绊都必须回到海中,片中西尔莎走入大海、跳入泉井以及用花洒弄湿了奶奶的大衣这些情节,都出自海豹女天性中向往大海的本能。

为了与现实世界中的父亲和奶奶对应,影片虚构了《巨人和猫头鹰女巫》的故事:巨人麦克・里尔因为一个悲剧整日哭泣,他的母亲女巫玛查为了化解他的痛苦,派猫头鹰拿走了他所有知觉,把他变成了石头。巨人的原型是海神玛南那・麦克・里尔(Manannan Mac Lir),他曾有两个妻子,与第一位妻子育有四个孩子,他对孩子的疼爱引发第二任妻子的嫉妒,她用巫术把四个孩子变成了白天鹅,并对他们施以诅咒,他们至死也没有回到父亲身边[3]。巨人深陷痛苦的原因无益于故事讲述,影片对此进行了省略。

猫头鹰女巫玛查(Macha)的神话原型是战争女神“红发玛查”。而猫头鹰在早期凯尔特文化中是一种神圣的动物,常与女神的形态方面相关,在高卢-罗马时代猫头鹰丧失崇拜的意义,与一位代表生育的凯尔特女神相关联(是否是玛查不可考)。在受凯尔特文化影响的威尔士传说中,女神阿丽安罗德(Arianrhod)化身成巨大的猫头鹰,她能看透人潜意识与灵魂深处的黑暗,扇动着翅膀给追寻者送去精神抚慰。这些神话因素共同杂糅成影片中“玛查”这个角色:与猫头鹰类似的外形,身着深红色外袍,操纵猫头鹰拿走人的知觉。

又如片中储存记忆的精灵肖纳吉(Seanchai)是传说中的故事讲述者或历史学家,麦克・里尔的狗源自玛南那的马Enbarr,它可以在山川、海面、沼泽、天空中游走,如履平地。影片对这些神话元素进行自由取用,为故事服务,建构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奇幻世界。

(二)保留神话精神内核

神话不是一个简单虚构的故事,它包含了古代族群的世界观、历史、宗教等内容。随着时展,旧神话不断被重写,同一个故事范本以不同时代的人物被讲述。在神话重写的过程中,外在表现为人物、故事等元素的取用,内在表现为神话精神内核的保留与延续。《海洋之歌》在神话的借用方面,既不是脱离现实的神话视觉化,也不是借神话原型讲现代故事,而是置于现代背景,保留了凯尔特传说中万物有灵、人与自然密不可分、交流连通的精神内核。

凯尔特人是自然界的崇拜者,在他们的信仰体系中,神秘力量无处不在,神灵充斥于世间各处,住在森林、山川、湖海之中,凯尔特神话因而呈现出一种根植于自然的想象力。神话传说中,人界与神灵世界彼此关联,常有仙人来到人间或人误闯仙界的故事。拉塞尔认为,凯尔特精神是与超自然相沟通的独特方法[4],这在影片多个方面都有体现。

影片将故事设定在万圣节,这是此世与彼世相通的日子。古凯尔特人称其为“亡人节三夜晚”(他们以夜晚计算时间),在10月31日太阳下山后举行祭拜仪式,感谢掌管冬夏轮回的太阳神和召聚亡灵的死神。当晚阴阳两界的大门将敞开,亡魂将归来与亲朋重聚。在凯尔特神话中,当晚尘世和神界之间的障碍将消除,神祗和精灵们将来到尘世[5]。在这个特殊日子里,主人公本(Ben)通过树洞、泉井、陵墓通道(神话中的入口)不断在神灵世界与现实世界间穿梭,与精灵一起歌唱,精灵为主人公提供帮助或设置阻碍。另外,在场景设计上,精灵的仙堡隐藏于城市车水马龙间,入口的泉井位于人造教堂里,远离城市的自然中也有人造物(冰箱、电视)的痕迹。影片营造了一个人类与精灵、神祗相互交流的世界,保留了传说中人们对自然的美好想象,以及人与自然密不可分、和谐一体的关系。这是凯尔特神话的精神内核,根植于凯尔特人的信仰中,在影片中极好地传达了出来。

二、动画电影《海洋之歌》叙述的方式

神话是人类最早的故事,原始先民把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理解幻化为创世神话和英雄史诗,基于当时人类的思维模式和认知能力。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各个时代的人依托各种媒介对神话进行重述,以符合该时代人的认知和审美需求。《海洋之歌》以动画电影为载体,遵从了动画电影的创作规律,从凯尔特神话中汲取创意后,讲述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在救赎中成长”的故事。

(一)选择普适性价值的主题

“救赎”与“成长”都是动画电影的常见主题,如《千与千寻》《宝莲灯》《海底总动员》等。救赎主题下的主人公通过努力使自己或他人摆脱最初的负面状态(身体束缚、心理创伤等)走向正面,这个过程往往伴随着主人公的成长,最终主人公于外在与内在双重压力的推动下,同时实现拯救与成长。救赎与成长主题具有普适性价值,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话题之一,容易引感共鸣。

《海洋之歌》续写了海豹女的传说:当海豹女重回大海之后,她的亲人会怎样?表面看来这是个“救他人”的故事,影片讲述了主人公本(Ben)被带离小岛后,为了和妹妹返回故乡,经历各种冒险,最终成功拯救妹妹和精灵世界的故事。这段旅程,内在隐含的是“本”的自我救赎之路。对妹妹西尔莎的敌意、对贝壳的依赖、对大海的恐惧、妈妈的剪影都源于“本”深藏内心的痛苦。“本”脑中妈妈的形象在影片中以剪影的形式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确信海豹女真实存在后,第二次在存储记忆的精灵肖纳吉的山洞中。在山洞,“本”找回了关于妈妈的记忆,意识到内心的痛苦,之后用个人意志战胜了女巫玛查的考验,做出了与父亲不同的选择。贝壳这个重要的物件细节反复出现,在影片中与“玛查的瓶子”“奶奶的药”“爸爸的酒”类似,都用于抚慰受伤的灵魂,在“本”明确对西尔莎说出“这不是你的错”之后成了碎片。“本”从害怕大海到跳入大海,在为西尔莎寻找海豹衣的段落中,实现了个人成长和心灵救赎,获得了内心的自由。

(二)采用经典电影叙事结构

与许多迪士尼、皮克斯等公司出品的动画电影不同,《海洋之歌》并未使用不间断对话和激进的动作推进剧情,整部影片节奏相对缓慢,呈现出沉静的美感。这种独特风格之下,它在叙事上却与许多美国动画电影类似,采用了在商业电影中占据主流地位的经典大情节模式和三幕架构。这种叙事模式和框架在影视创作中历经检验,符合媒介特性和大众心理审美倾向,对《海洋之歌》故事的讲述助益良多。

经典大情节设计[6]指主动主人公“本”为了追求自己的欲望(救妹妹、救精灵、救自己),在一段连贯而有因果关联的虚构现实中,与主要来自外界的对抗力量(女巫玛查、父亲)抗争,直到一个不可逆转的变化(成功救赎)而结束的闭合式结局。影片结构上符合西方电影经典的“三幕架构”(即开端、发展和结局),并且在时间分配时接近剧作家悉德・菲尔德提出的1/4-1/2-1/4的原则[7]。

第一幕“建置”在交待背景、人物关系后,“西尔莎发现海豹衣”成为把故事转向另一方向的情节点,打破了主人公“本”生活中各种力量的平衡,导致西尔莎和本的离岛,并引发出后续一系列情节。第二幕“对抗”是为主人公的目标需求(回岛)设置障碍,在进展中引发主人公新的需求(救妹妹、救精灵),主人公逐渐克服障碍,把故事引向第三幕和结局。第三幕“结局”是各种需求的解决,“本”的外在需求(拯救妹妹和精灵)与内在需求(化解内心痛苦)在这一部分全部解决,最终抵达一个不可逆转的幸福结局。

(三)视听语言营造可信环境

动画作为一种视听艺术,把神话中的人物以及他们的传奇搬上银幕,将抽象的文字描述转化成可见、可听的具体形象。《海洋之歌》逐帧手绘的每一幅画面都宛如艺术品,丰富的色彩、完美的构图、平面化的艺术风格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凯尔特民谣与爱尔兰音乐使用,提供了听觉上的满足。影片借助动画超越时空的想象力与表现力,构建了一个带有魔幻色彩的空间,为故事讲述提供一致的、可信的环境。

影片从凯尔特文化中取材,大量使用图腾用于装饰,并且图案绘制时也遵循凯尔特艺术风格。早期凯尔特艺术重视秩序与对称,多用圆形、之字形和几何图形。随着外来文化引入,拉特尼文化形成,呈现出根植于自然界的想象力,表现为线条飞扬、扭曲、旋转的形态。单螺旋、双螺旋、三螺旋印记在影片中频繁出现,不仅用于山石、贝壳、箱子等表面空间的装饰,在角色设计(如肖纳吉的头发)、自然天象(如乌云、浪花、气泡、瀑布)、动物植物(如水母、树根)等方面也广泛使用。

场景设计方面,玛查的屋子参考了凯尔特笆泥结构建筑,是一种建造于湖上的圆形土堡,采用立柱篱笆和泥巴建造而成。小岛的场景中加入一种爱尔兰石阵“通道陵墓”,几块立石上覆盖一块巨大的盖顶石,是两个世界的通道,妈妈离开的时候便从通道穿过。在表现城市生活时,加入了莫莉・马隆雕像,建于1987年是都柏林的标志性建筑。配合由凯尔特民谣改编的音乐,这些因素共同营造了一个奇妙、玄幻的神话世界,令人神交流的故事真实可信。

三、动画电影《海洋之歌》的创作方式值得借鉴

《海洋之歌》改编神话不是因为创意匮乏,而是一种在文化责任感驱动下的自觉创作。导演汤姆・摩尔目睹被屠杀的海豹深受触动,令他想起凯尔特神话中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描述。他认为如今人与环境对抗或放任不管的态度源于传统信仰体系的消失,而这种信仰存在于传统神话中,期望通过《海洋之歌》重新唤起人们对神话的记忆。

爱尔兰的历史充满了侵略与征服,英国的殖民者摧毁其文化根基,宗教迫害和使其语言濒临湮灭,长期的奴役与压迫造成文化传统断裂,使爱尔兰人丧失了民族文化认同。19世纪末爱尔兰的文艺复兴运动通过回归盖尔传统、复活凯尔特文明重建了爱尔兰的文化认同之路。20世纪90年代爱尔兰经济快速发展(“凯尔特之虎”),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结构和文化方面的震荡,外来文化侵占本国土壤,导致本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集体失忆。影片把故事背景设置于“凯尔特之虎”之前,试图在动画里重现那个田园牧歌的神话世界,借用动画载体主动表达和书写,以此保存民族文化。

反观自身,全球经济一体化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水土不服,当前人类面临着文化转型的共同课题。要把本民族文化有的东西用现代语言表达,让本土甚至全球的人们了解,是一个普遍的共识。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如何利用现代媒体再编码、再书写传统文化,《海洋之歌》提供了成功的范本:遵从媒介和艺术规律,选择普适性价值的主题,对神话自由取用又保留其精神内核,将凯尔特神话融入现代故事中,实现文化的创新与传承。就像影片中海豹女布罗纳所说的那样,尽管我不得不离开你,但我会在你的故事和歌声里长存。

参考文献:

[1] 袁珂.从狭义的神话到广义的神话――《中国神话传说词典》序(节选)[J].社会科学战线,1982(4).

[2] 马建中,索晓玲.动画影片画面赏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3] (爱尔兰)托马斯・威廉・黑曾・罗尔斯顿.凯尔特神话传说[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 何树.从本土走向世界――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研究[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2.

[5] 荷兰时代生活图书公司.史前英雄[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八字真言

下一篇中学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