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件范文1
关键词:思想品德;信息技术;课堂活动;生活化
现在,很多中学老师虽然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但其实是“新瓶装旧酒”,并没有改变“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初中教育阶段,他们在心理上会感到一些不适应。那么,如何改变传统教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形成健康的人格、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现代所有思想品德的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再加上七年级学生面临青春期的困扰,如果老师无法实施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无法帮助他们解决青春期所遇到的困难,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下面,笔者应用信息技术、科学设计教学活动、实现生活化教学三个方面,讨论七年级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应用信息技术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社会,在这个时代,信息技术成为促进人类发展的最主要科技之一。现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都离不开网络与电脑,因此,老师必须要在七年级的思想品德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增加课堂的信息量,让学生能够直观、生动地学习思想品德知识。首先,老师要提高自己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尤其是在教育中最被广泛应用的多媒体技术,明确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要点。其次,老师要合理整合教材,科学选择适合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避免片面追求信息化教学。再者,老师在应用信息技术的时候,切忌直接将板书挪到多媒体屏幕上。老师需要注意的是,利用信息技术所得到的教学效果应该要优于传统教学手段所得到的教学效果,反之,则没有必要应用信息技术。在《探问生命》一课中,主要是为了让七年级的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但是,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很少有经历生离死别的体验,对生命的感悟不深。于是,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出示了一些自然灾害的照片,营造出比较肃穆的课堂氛围。然后,我再找到Love Life这部与关爱癌症儿童相关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记录了很多末期癌症儿童对生命的渴望,我以此导入课堂,让学生思考“我们的生命是否可以永恒”这一问题。很多学生表示,他们通过观看这个纪录片,能够真切感受到生命的可贵。
二、科学设计教学活动
自从新课改强调要营造“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氛围之后,很多老师片面追求学生的主体地位,“满堂灌”变成“满堂跑”,使这些活动与教学目标割裂开来,导致这些活动流于形式,无法获得优质的成果。再加上很多学生可能并不想参加这些探究活动,老师强迫他们参与进来,无法达到开展教学活动的目的。在设计《探究生命》一课的教学活动时,我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结合思想品德教科书,谈一谈“永恒的生命”这一问题。然后,我在班级中举办了演讲比赛,各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阐述小组观点。一组主讲,别的小组进行补充,然后老师再总结与点拨,从而促进学生理解生命的可贵。
三、实现生活化教学
开设思想品德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初中生能够成为有文化、有素质、有纪律、有理想的公民,使其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需求。然而,现在很多老师讲课时,过于理论化、概念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甚远,不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老师必须实现生活化的教学,将思想品德课程与社会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其变得充实、实际,让学生接受真正需要的教育。在《亲情之爱》一课中,我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述他们与家人之间的故事,并让他们谈一谈他们所认识的家以及对“孝”的认识。然后,我再以学生的故事为基本,引入教材中的知识点,将教材中的语言转化为一些朴实、通俗的语言。
因此,老师必须改革七年级的思想品德课程,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让学生树立关爱他人、尊敬师长等优秀的品质。老师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科学设计教学活动,真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避免活动变得形式化;实现生活化教学,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件范文2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的许多科学家,他们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就是对某一事物具有浓厚兴趣。浓厚的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但思想品德课自身较强的理论性使许多学生学起来感到有些枯燥。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应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
1、音乐导入,开端激趣。
上思想品德课的新课伊始,恰当地运用形、音、色俱佳的现代教学媒体,不仅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还能为课堂教学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如:教学人民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我的朋友圈》中《朋友挨个数》一框时,上课伊始,我播放了周华健的歌曲《朋友》的Flash,一开始教室里安静极了,而后有的同学开始小声的跟着吟唱,再后来是全班同学一起唱。欣赏完之后,我不失时机的提问“你想知道你的朋友吗?”“你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吗?……”这种视听结合一下子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兴趣盎然的进入本课的学习。
2、形象欣赏,讨论激趣。
《思想品德》课程追求的品德教育,不是追求德育或道德规范知识的严密体系,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以学生的经验为起点,在进行生活教育的同时自然地进行品德教育。因此,教师就要联系学生的实际去引导学生讨论、辨析
二、多媒体展示,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理解
1、联系社会生活。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具有理论性强、概念多等特点,如果采用一般的教学手段,往往会变成空洞说教,使教学枯燥无味,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采用多媒体教学,能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把内容呈现给学生,使抽象的思想观点、道德规范、道德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例如在讲人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手足情深》中《五十六朵花》一框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并配以优美动听的解说,使学生在欣赏中犹如身临其境,乐而忘返,使学生感受到了我国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这些形形、林林总总的文化,把这个泱泱中华大国装扮成一个百花盛开的大花园。这样使学生在愉悦中既掌握了知识、培养了想象力,又进行了美的心灵陶冶,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联系时政背景。
初中思想品德课与时政联系比较紧密,为此在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时可联系当前的时政背景材料进行教学。如本人在上人民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飞天梦想》中《神舟五号》一框时,如果讲神舟五号就显得有点过时,不能体现与时俱进,为此我就在网上下载了神八飞天的视频材料,播放给学生看,使学生获得生动直观感受。
3、联系现实生活。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由于受到学生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及实践经验缺乏的制约,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计算机辅助思想品德课教学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通过展现图、文、动画、视频等资料,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这就为教师解决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我在教学时政热点科学发展观时,学生对这个概念不是很理解,于是本人就联系现实生活,从网上下载了一个视频材料,这个视频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某地招商引资,引进了许多企业,于是乎经济大干快上。但是这些企业都没有上环保设备,最后导致该地大气和水污染严重,群众意见很大,最后企业不得已,只得投巨资安装环保设备,这就是先污染后治理,没有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典型例子。学生通过观看这个材料后,教师再联系郧西的环保实际加以适当讲解,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如果没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辅助,学生是不会理解的这么快的。
三、课件制作科学美观,符合学生感知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许多教师的制作的PowerPoint本身素材很不错,但在制作时忽视了色彩搭配,字显得过小,严重影响了教学较果。为此,我们在思想品德课课件制作中,要坚持科学美观,要注意课堂结构,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讲究美学,注意色彩对比,特别是文字呈现要醒目,易辨认,注意背景色,冷暖色适宜,字特别是不能过小,但也不能过大,若过小,学生远距离看不清;若过大,使媒体板面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同时,要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在媒体“板书”(不是黑板板书)设计方面也应着重体现四点:一是选择板书的形式要准确,体现教学意图;二是板书的内容要精,概括准确,详略得当,能够画龙点睛,特别是操作步骤要层次分明、一目了然;三是板书文字精美,色彩协调,布局合理,给学生以较好的视觉感受;四是注意板书的易操作性,辅以适当的音响、动画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件范文3
关键词:给力;思想品德;课堂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75-02
目前,广大农村中学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尤其在课堂活动的开展方面,存在的问题突出,亟待给力。如何有效开展思想品德课堂活动,使其真正“动”起来,笔者针对自己多年的实践,进行了探究和思考,认为有必要从以下方面给力。
一、教师要在学生敢问、想说方面给力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敢问想说,这是思想品德课堂活动真正动起来的基础。要实现这一目标,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结合学生实际,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生座位,组建课堂活动学习小组。在教学班级中,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掌握好第一手资料,尽可能根据学生的性别、兴趣、性格及学习成绩等不同类别,编好学习活动小组,要力求使各小组都有不同类别的学生,而各学习小组间的学生综合素质又基本均衡,达到优化组合的最佳状态,这样在开展课堂活动时,更有利于学生在本组中发挥以优带差、优势互补的作用。因此,要根据便于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原则,慎重安排学生的座位,切忌把“优生”集中在某几个组,“学困生”又集中在另几个组。否则在开展课堂活动时,“学困生”组的学生将失去探究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自信与热情,容易把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视为“优生”组的专利,而产生依赖性和自卑感,不利于培养全体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真正做到敢问、想说的氛围。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树立民主平等的教学观,使学生特别亲近自己的老师,有道是“亲其师、信其道”。作为教师要想建立起真正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要象爱护子女那样爱护学生,象尊重领导那样尊重学生,象理解恋人那样理解学生,象宽容父母那样宽容学生。教师要从根本上勇于革除歧视、嘲笑、挖苦、讥讽学生等不良意识,尽可能多给学生微笑、鼓励、欣赏、包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的老师可亲、可爱、可信、可敬的人格魅力,从而,使学生以轻松的心态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想说时就大胆说、想问时就主动问。
3.培养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是学生敢问、想说的前提,而兴趣是促使学生发问、交流的关键。培养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首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学会赏识学生。教师在组织开展课堂活动时,要善于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用赞赏的口吻评价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价值,在学习中体验自己成功的喜悦,充分培养自信心。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在学习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二、教师要在学生善问、能说方面给力
教学中学生善问、能说,这是思想品德课堂活动真正动起来的关键,而培养学生的这种素质,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学习是由预习、上课、复习、作业四个环节有机构成的。预习是学生善问的前提。凡是学生经过认真预习的课堂,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也将更加活跃,并显得尤其自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很好地依据课前预习时所掌握的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也能依据课前预习时所掌握的重难点及预习时产生的知识疑惑,在课堂活动时更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的问题,达到教学活动中学生善问、能说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要加强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从布置学生预习提纲、上课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做起,只有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才能掌握科学合理的预习方法,尝到课前预习的甜头,自觉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2.课堂活动的设计要客观、实际。教师在进行课堂活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切忌追求假、大、空。要多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使学生善问、能说。例如:在授七年级《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时,笔者设计的课堂活动:活动一,想一想,我心目中的重要他人。要求学生介绍曾经呵护与关爱过自己的人。活动二,辨一辨,这些行为好不好。让学生针对教师课前设计的多种校园常见的不尊重他人的行为表现(通过多媒体课件在课堂展示)进行判断。活动三,看一看,你有类似经历能怪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例举的四种不尊重他人的行为受到非礼待遇的图片,引发讨论交流:1.如果你有类似经历你能怪谁?2.你是如何尊重周围的人?你的言行曾给他人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活动四,忆一忆,你有尊重他人的经历吗。要求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经历过的至今难忘的尊重、关爱他人的体验。活动五,演一演,我对同桌说句尊重的话。引导学生对身边同学互相说一句尊重的话。笔者设计的这些活动都比较客观、实际,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开展这些课堂活动时,学生自然就说得活跃、悟得真实、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件范文4
一、用歌曲营造课前氛围
上课前一、二分钟,打开课件,音乐响起,学生随着音乐走进教室,多媒体播放出与课堂内容有关的优美图片、动情的朗诵,或是老师温馨的提示语……学生的心情会慢慢平静下来,课间的躁动、上节课遇到难题的困窘、犯了错挨老师批评的难堪等都会被优美的旋律所代替,轻松愉快而又神情专注地走进新的课堂。例如我在教七年级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第一课时,选取《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歌曲作为背景音乐,伴着音乐,我给同学们讲述了这个真实的故事:一个美丽的女孩,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滑进了沼泽地而失去了花儿一样的生命。在这样的氛围下,同学们的嬉闹平息了,走进教室的同学脚步放轻了,翻动课本、作业本的同学动作幅度变小了,有的同学眼里甚至还闪动着泪花。就这样,同学们在课前背景音乐的伴随下,走进了课堂,进入了角色。
二、用自己的歌声导入新课
利用歌曲导课,是常用的教学技巧之一。我用歌曲导入课题,从不播放歌曲录音,而是自己唱,我觉得这样更有感染力。例如我在教七年级第三单元《相逢是首歌》的第一个专题《友情伴我同行》时,采用卡拉OK的形式,多媒体播放音乐,出示歌词,我把歌词的重点内容作了标识,音乐响起,我放声歌唱,歌声落下响起的是一片掌声。“老师愿意做你们的朋友,而且期盼着能成为你们永远的朋友,不知道你们愿意吗?”学生们非常激动地高喊:“愿意。”“那么,谁能帮老师把今天要探讨的话题写在黑板上?”学生们反应积极,有位学生主动跑上去,写出了“让友谊天长地久”。多有创意的课题,况且还是一首歌曲的名字。
三、巧用歌词,优化学生的记忆方法
我们一直追求“教师快乐地教,学生快乐地学”,在教学实践中,构建生活化思品课堂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思品课中有些理论,学生不好理解,也不好记忆,课堂上为了让学生降低记忆难度,我就巧用歌词,把要记忆的内容融进歌词里。如我教《让友谊之树常青》时,就把交友的原则融进了歌曲《让我们做个朋友》的歌词里:“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让我们做个朋友,平等、尊重、真诚,关爱、帮助、宽容,朋友间要讲原则,友谊之树才能长青。”转贴于 简单明了,易懂易记。再如我教九年级第二单元,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时,就利用了歌曲《越来越好》的歌词:“房子大了,电话小了,感觉越来越好;假期多了,收入高了,工作越来越好;商品精了,价格活了,心情越来越好;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环境越来越好;婆媳和了,家庭暖了,生活越来越好;孩子高了,懂事多了,学习越来越好;朋友多了,心相通了,大家越来越好;道路宽了,心气顺了,日子越来越好。”通过歌词,学生们体会到中国的发展,不仅经济发展了,而且文化教育也发展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养、精神素质也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也增强了。巧用歌词,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了学生的记忆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机智选歌展示收获,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思品课的每节课都有一个让学生展示学习收获的环节,叫收获平台,设置要求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诗歌、名言、小故事、一首歌、一段话……)来展示这节课的收获。学期刚开始时,学生一般都用文本中出现的资料,像课本中的名言、诗歌或者是文中的标题来说。随着歌曲积累的增多、教师思想情感引导的加深,很多学生都学会了用歌曲来表达自己的所学。谈友情时,一位学生声情并茂的一首《思念》引来同学们羡慕的目光和热烈的掌声;说师爱,《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老师和我手拉手》;爱家乡、爱亲人、爱国家,学生们找到的歌曲更是丰富多彩。这样,同学们不仅学会了思品知识,而且还提高了学习能力。
五、用歌曲情感感染学生,让学生的品德升华
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件范文5
第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实际的需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进行有机整合。创设与讲解内容相适应的环境气氛和特定的教学情境,通过鲜明的画面构图,逼真的形态色彩、美妙的音响效果,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和节奏,提高课堂实效。如在讲授七年级《唱响自信之歌》这一课的时候,我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歌唱祖国》片段,同时配以改革开放30年来人民生活变化的画面及“神舟七号”升空的场景,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探究引起变化的原因的兴趣。
第二,利用多媒体,增强动感,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手段最大局限在于不能动态地表示运动变化的事物,而动态的事物往往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则能化静为动,化枯燥为有趣,化无声为有声。有效地诱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双方处于“活化”的状态。例如:教学八年级《世界文化之旅》这一课,课本仅有的插图是静止的,无法表现“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教学时,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剪辑了几大文明古国的风采。
通过视频画面,生动形象地播放了各国文明发展史,引领学生浏览了非洲、欧洲、美洲的风土人情,使学生如身临其境。通过图像的渲染,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很快就掌握了本课的重点知识。
第三,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多媒体的运用,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不足。如教学七年级《人生当自强》这一课,教师不用板书或者声嘶力竭地讲大道理,播放一段题为“当代大学生洪战辉”的新闻报道就可以作为最好的教育材料。多媒体的这种教学手段以其形、声、色、意相统一的优胜,产生一种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视听,体会材料的真实性,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展示了知识的海洋,刺激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第四,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知识学习与品德修养,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适合课文内容的动画片,影像资料等,把课文单调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富有生机的立体场面,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通过对形象具体的事例、情景等的感知,激发起良好的道德情感,领悟道德知识,接受道德观念,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情、景、理”的相互交融之中明白道理,升华情感,指导行为,自觉履行社会所要求的道德义务。
第五,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件范文6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统一的状态。后被借用到教育教学的相关研究中。“生态课堂”就是运用生态学的理念和方法来研究课堂教学现象。从这一视角看,课堂其实也是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教师、学生、环境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多元互动的关系。
“生态课堂”包含生命的、生活的、生成的三个层面的内涵,旨在调动各种课堂生态因素通过相互作用达到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在课堂教学中促进人的生命完善发展以及生命质量的整体提高。这是课堂教学功能从认知领域到生命领域的完善和发展。
本文将结合实际教学中的案例,探讨如何建构思想品德“生态课堂”。
一、构建自然和谐的“生态课堂”环境
课堂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开放系统。教师必须构建自然和谐、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发展,具体可从设置良好的物质环境、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创设现实生动的教学情境三个方面入手。
1.设置良好的物质环境
课堂的物质环境包括声音、颜色、光线、教具、挂图、媒体演示等。这些外在的物质环境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向受教育者发出信息、构成刺激。课堂环境的设置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具有潜在的重要意义。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教学环境的合理布置。教学环境过分单调容易产生学习疲劳,过分华丽又会分散学习注意力,课堂物质环境的设计,应该让学生感到舒适、安全。比起以往一支粉笔一本书以及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融合了文本、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素材的多媒体教学显然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课件的制作也要考虑到课堂环境的平衡,尽可能选择典型的材料,幻灯片不易呈现过多的文字内容,也不能过于花哨,影响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同时,在傍晚、阴雨天等光线较暗的时间段上课时,应打开教室的电灯,改善教室的光线。上课时教师的语调也要抑扬顿挫,避免同一基调的平淡讲解,要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甚至教师在换了发型、服装时也要提前在学生面前亮个相,不要带与教学无关的物品进教室,以免学生对不该感兴趣的事物感兴趣,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新学校,新同学》的教学中,教师如果是第一次和学生见面,一定要注意自身的形象和言行,各方面都要得体。在座位的安排上采用U型座位法,让学生相互之间都可以看到,有利于学生通过非语言的交流方式认识彼此。课件制作则以暖色调为主,用以烘托温馨的氛围。在了解新学校的环节中,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学校各个地理区域以及相关历史事迹(比如获得的各种荣誉)、优秀毕业生事迹及学校教师的图片文字或视频材料,和学生一起欣赏,加深学生对学校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之情。
2.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
课堂的心理环境包括课堂氛围、人际关系等。“生态课堂”是民主平等的课堂,是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师和学生是两个平等的生态要素,在教学关系上要合作对话,伦理关系上趋向平等,情感关系上达到理解信任。在课堂中,教师应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多一些赞赏,少一些否定,多一些唤醒,少一些压抑。课堂管理要超越“课堂纪律”,不能片面地强调整齐划一,在这样的课堂氛围里,学生体验的是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能够增强对教师及学科的情感认同。同时还应打造团结协作的生生关系。让学生构建和谐温暖、相互信任、相互赞赏的人际关系,养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学习新知识、探索新方法、研究新问题。如此,课堂教学便会充满人文关怀的温馨,焕发出生命与人性的光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思维处于活跃、流畅的状态,更有利于自主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各种观点表达才能自由畅通,为个性的发展提供最为广阔的空间。
比如,在《新学校,新同学》一课的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先说说自己与同学初次见面的感受,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创造融洽轻松的课堂氛围,然后引导鼓励学生也来谈谈面对新学校、新同学、新老师的感受。但是要注意给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或者让学生在纸上写出来,帮助学生在放松的心情下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避免部分学生因发言时紧张而不能顺利表达,或者一些内向的学生不敢发言而造成在课堂中的“缺位”。
3.创设现实生动的教学情境
生态课堂必须坚持教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喜欢新鲜、活泼的学习任务,所以活动和体验是思想品德课不可缺少的部分。其实思想品德新教材已经不再以学科知识为系统,而是按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矛盾,把心理、道德、法律、国情四方面的学习内容有机整合为统一的整体。内容呈现方法也更加新颖、活泼,主要采用问题(基于生活)、情境(基于案例)、体验(基于活动)等多种形式。这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创设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教学情境,以利于学生掌握知识,陶冶情感,还有利于发展能力,提高觉悟。比如:在七年级下册《挫折面前也从容》的教学中,可以安排学生自己来谈谈遇到过的挫折及挫折对自己造成的影响,然后让其他学生做心理辅导专家,分析同学遭遇挫折的原因,并帮助他想出战胜挫折的有效方法,写在事先准备好的“专家意见书”上。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中学生挫折应对手册”的汇编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收集整理中学生常遇到的挫折及应对方法,汇编成册,作为小组的一项成果进行展示、分享。因为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形式活泼,所以学生的参与热情比较高。同时,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同时,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讨论、座谈、辩论、竞赛、表演、实验、角色扮演等形式,创设真实的情境,渲染气氛,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自己去感悟,去提升生命智慧,唤起生命的感动。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物种都具有各自的生物特性、生长需求和生存规律。从生态学的角度看,课堂的学生也是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独具特色的“人”。生态课堂强调学生是课堂中最重要的生态元素。长期的被动接受,会使学生产生极大的依附性,进而丧失自身应有的活力与创造能力。因此,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通过领悟、理解、运用等内生态体验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真正拥有的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把课堂变成自己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的生态场所。
思想品德本身就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内容贴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但是因为每个学生身心发展的速度和程度各不相同,所以教师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要关注不同个体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充分的发展。在安排同伴学习、小组合作、情境探究等活动时,要关注学生不同的情绪变化、接受限度、审美习惯,避免学生为“完成任务”而活动,或是游离在课堂之外,也要尽量避免只有几个学生唱主角,其他学生当听(观)众的现象。同时,教师对学生评价要公正、公平,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态课堂”。
例如:七年级上册《自我新形象》一课,在“未来新规划”的环节,由于受时间的局限,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发言介绍。可以改“畅谈未来”为填写“人生规划卡”,让学生设想十年后自己理想的状态,然后按时光倒退的方式来思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八年后、五年后、三年后直至现在的你应该在做什么以及该怎么做的问题,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然后由老师统一保管“人生规划卡”,等过十年以后看看有多少同学实现了自己的未来十年的目标。这样的形式既节省了时间,又保证了人人参与,容易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要实现目标必须从现在开始行动。
三、巧妙利用课堂生成资源
课堂是一个多变、复杂的动态场。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测的。生态课堂离不开自然的课
堂生成,没有了课堂上的种种生成,生态课堂就犹如无源之水。思想品德课程本身就不是一个静止的、完全预设的、不能变更的教育要素,而是需要我们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运用教学机智,动态地生成课程价值。思想品德生态课堂必定是将预设和生成融为一体的课,必定是不同观点交融、多种声音争鸣的课。因此,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广大教师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积极创造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以达到优化整合的目的。既要重视预设性目标的达成,更要关注课堂生成,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思路、方法,和学生一同探讨、分享、创造美好的生命经历。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善于发现每一个新的课堂生成点,在教学进程中,随着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跟着学生认知的发展、思维的发展进行,教师的课堂提问,不再是追求如何从学生那里有效地获得正确的答案,而是为了更深入地挖掘问题的实质。
例如:八年级上册《做诚信的人》一课,学习“诚信的智慧”时,要求学生学会妥善处理诚信与尊重隐私的矛盾。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案例,创设“你的好朋友最近迷上了上网,他让你帮他保守秘密。然而他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老师找你来了解情况”的两难情境,让学生说说“你会怎么做”。教师要保证课堂氛围的宽松,避免学生为迎合老师口是心非,而是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这样就会有不少学生反馈不会“出卖朋友”,选择隐瞒老师。老师要说明这样的选择也是基于对同伴关系的重视,是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消除他们的顾虑。然后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分析帮助朋友隐瞒实情和告诉老师两种情况会带来的不同结果,并反思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再进一步通过小组讨论,一起商讨解决这个矛盾最好的方法。这样自然而然让学生领悟到要结合具体情境,权衡利弊,按实际情况妥善处理诚信和尊重他人隐私之间的冲突,并掌握妥善处理矛盾的技巧和“诚信的智慧”。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好课堂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的关系,转变观念、转变角色、改革教法,构建和谐有序的生态课堂,让学生的生命得到充分的舒展,使思想品德课堂体现出应有的生命活力和学科价值。
参考文献
[1]刘辉.创建生态课堂.云盘小学网站,2007-11.
[2]汪霞.一种后现代课程观关注课堂生态.全球教育展望,2001(10).
[3]蔡明.生态课堂从关怀生命出发.中国教育报,2009-01-02.
[4]包万伦.营造“以生为本”的政治教学生态课堂.考试周刊,20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