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范仲淹岳阳楼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范仲淹岳阳楼记范文1
――范仲淹
如果不是岳阳楼,相信很少有人知道岳阳这个湘北小城,若不是范仲淹,估计岳阳楼也不会名噪天下。
鲁肃曾阅军
他,一个将军,站在新建的阅兵台上,看着浩浩荡荡的水军,表情凝重、威严,他的内心充满了凌云壮志,仿佛统一天下的梦想指日可待,他就是鲁肃。
那是三国纷争的时候,群雄奋起,各霸一方,形成了鼎足之势。周瑜病死后,鲁肃接管了水军,为了西御关羽,北防曹操,公元215年,鲁肃在长江的咽喉之地建造了巴丘,也就是今天的岳阳,并修筑了用以训练和检阅水军的阅军楼。此楼高数丈,气势昂然,不同凡响,登楼远眺,湖中一景一物尽览眼底,它就是岳阳楼的前身。
唐开元四年,张说被贬到岳州,在鲁肃阅兵台旧址上修造了“天下名楼”。一座三层、四角、五梯、六门、飞檐、斗拱的楼阁高耸湖岸,从此,“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尽享“览物之情”。
大历三年(768)腊月,因为兵乱,杜甫漂泊到岳阳,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面对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他写下了“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句子,但是想到国家的战乱,他又发出了“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感慨。1962年,在中国最艰难困苦的时候,登上岳阳楼,书写了杜甫的《登岳阳楼》,挂在岳阳楼的三层。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这副名满天下的岳阳楼长联是清朝的窦所作。他在京任职的时候,正值时期,加之风暴,刚被擢升为监察御史的第三天,他就上书改革,但是并没有被采用,失望至极的窦以母亲生病为由,辞去官职,回归故里,途径岳阳楼,触景生情,写下此联。
在岳阳楼里有两块几乎一模一样的“岳阳楼记”的雕屏,一个在一楼,一个在二楼,一假,一真。关于这两个雕屏,还有一个传闻。
清朝道光年间,岳阳来了个姓吴的知县。他一上任就看上了“岳阳楼记”雕屏,便用重金请一个民间雕刻高手,花了17个月的时间,秘密仿制了雕屏赝品。两年后,吴知县趁着调任的机会,偷梁换柱,携带家小和真的雕屏逃走。没想到,路上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吴知县的船被风浪掀翻在洞庭湖的九马嘴段,雕屏也随波逐流。后来,湖水干涸,“岳阳楼记”雕屏才被当地渔民打捞上来,当岳阳楼再度整修时,雕屏才完璧归赵,挂在了岳阳楼的二楼。
历史上,在岳阳楼留下赋诗题对者可以说不计其数,而最有名的当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要说《岳阳楼记》,还得从“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说起。
滕子京妙法集资
当年,滕子京被贬到岳州(岳阳古称)做知州,他个人能力很强,到任的第二年就“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了。于是,着手重修岳阳楼。重修没有经费,他就在岳州城贴了一个布告,如果谁欠了你的钱不肯还的话,你就来上告,之后,欠债的人就把钱拿来,去修岳阳楼。结果集了很多资,大家也都挺乐呵,欠债的人感觉反正钱你也没捞着,都给国家了,债主还感觉,钱是自己捐的,留下个好名声。
据说,楼修好了之后,有人去祝贺滕子京,他却说:“有什么好庆贺的?我真想大哭一场。”搞得祝贺的人一鼻子灰,没趣地走了。可见,滕子京一直对被贬一事耿耿于怀。因为心情抑郁,楼修好的第二年,他就死了。
重修后的岳阳楼着实壮丽、雄伟。楼高三层,全部由紫色的楠木造成,没有一颗铁钉,楼里有四根柱子支撑整幢楼的重量,楼顶是层叠相衬的“如意斗拱”托举而成的古代将军头盔式,远远看去,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鹏鸟。重修岳阳楼算是滕子京的政绩,所以要请人“作文以记之”。范仲淹和滕子京是大学同学(同年考中进士),又是好朋友,所以滕子京请他作文。
空想造名文
但是,范仲淹在作文的时候,并没有去过岳阳楼,只是凭着一纸《求记书》和《洞庭秋晚图》,想象而作,关于这一点,历史学专家李伟国在《岳阳楼之谜》中给了我们依据。
首先,范仲淹年谱中,没有他去过岳阳楼的记载。其次,当时范仲淹身在邓州(河南境内),离岳阳楼有700里,而当时的范仲淹已经年老。还有就是从《岳阳楼记》文章本身看,全文400多字,没有一个字是形容岳阳楼模样的,更没有写岳阳楼是怎么建的,周围都有什么,要是去过的话,怎么可能只字不提呢?另外,从《求记书》的内容看,滕子京已经告诉了范仲淹岳阳楼里有什么东西,什么格局,还随书附上了《洞庭秋晚图》,意思是告诉范仲淹要是没空来的话,可以照着画来写。
然而,凭空作文的何止范仲淹一人呢?
范仲淹岳阳楼记范文2
很多地方,不仅仅是为景色而去,你把它当成是放松和减轻压力,看景色、学知识,品味当地的美食和风土人情,那么你到任何一地都是非常好的。
对于旅游这一行,有一句老话形容:“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其一,是增长知识,,这是大家的共识;其二,旅游能够结交很多的朋友,就是这两点,致使我们一直在坚守。
23年前,我由公安转到了石化系统做接待,在石化做了3年接待后,发现旅行社的运作挺有趣,于是就申请做了旅游,一直做到现在足足有19年。正是因为喜欢这一行,所以一直在执着地做这一行。如果你作为游客到其他的城市去,总是会觉得自己不是这里的人,永远只是来欣赏一阵子的,你永远只是一个过客。但是做旅游给人的感觉确是一切尽在掌控中。
我是岳阳人,因为做旅游,所以对岳阳君山、岳阳楼的感情格外的深。
每上一次岳阳楼,每讲解一次岳阳楼,我的感受就更深刻。古人尚且如此,我们现在社会上的官员、文人、愤青应该该怎么去做,实际上先贤已经告诉我们了。我记得非常清楚的是,原来有一位石化的老领导过来,等我讲解完《岳阳楼记》,他部下的夫人就跟我说,“我教了三十年的语文,现在才知道《岳阳楼记》是这么回事,到今天真正才知道《岳阳楼记》应该怎么教了。”
当时我所了解的关于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意境,有说法说范仲淹没到过岳阳楼,也并没有看到岳阳楼,但是之前见到过洞庭湖的景色。只是因为滕子京写了一首诗,然后画了一幅《洞庭秋晚图》,请求范仲淹为岳阳楼作记。根据当时的这个背景,范仲淹并没有写岳阳楼楼高三层是什么状况,而是登楼看湖,“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由登楼看湖的心境以及两种天气的不同,来描写迁客骚人们的际遇,劝诫人们,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胸襟。这一下,他的心境豁然开朗,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气魄和心胸,而不是局限在楼里。
我认为,人文环境更加增长知识,但是,有很多人文环境的地方,就有些曲高和寡。比如说敦煌壁画和五台山的佛教文化,只有很高的讲解水平和广博的知识,才能够讲得动人,吸引游人。所以为什么有这样一句话,“祖国山河美不美,全凭导游一张嘴”,人文景观更需要导游用自己广博的相关知识来传播,用抑扬顿挫的语言来吸引游客。所以,我说的那些名山大川,实际上,深究下去更加增长知识。它不仅是对眼球的刺激,更可以震撼你的心灵。
范仲淹岳阳楼记范文3
好了,请大家看门前这副“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楹联,其下句为“谁为天下士,饮酒楼上头。”今天各位就来当一当天下士,以洞庭为酒,开怀畅饮,一起品位博大精深的岳阳楼文化和岳阳的壮丽山川吧!兴许您也会像诗仙李白一样“醉煞洞庭秋”!
登上巴陵古城墙,穿过“南极潇湘”、“北通巫峡”的牌坊,进入眼帘的就是江南三大名楼之冠的岳阳楼。为什么说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冠了,有哪位朋友知道吗?好的,就请大家听小X慢慢道来吧!一,历史悠久。大家看看眼前这楼是不是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岳阳楼创建的具体时间已不可考,只知在公元220年前后,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初唐时,称为“南楼”,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所以说咱这岳阳楼面子可不小哦!要由我们的诗仙李白来亲自命名!大家看看横匾“岳阳楼”,这三字是由郭沫若先生题写的,现以编入《中国名匾》一书!
大家再仔细看看这楼,有没有发现其特别之处?这位朋友好棒哦!居然小X知道想说什么。对了,岳阳楼第二个特点就是文物珍贵。在江南三大名楼中唯有岳阳楼是保持其原址、原貌,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国家级文物!咱们这岳阳楼楼高21.35米,可以用十个字来概括其建筑特点:“四柱、三层、飞檐、盔顶、纯木”!大家可看清楚了?咱这岳阳楼可是未用一砖一瓦,一颗铁钉的!在建筑上是不是一个奇迹啊?说到这,小X就想和大家说一故事:相传在建楼时,人们怎么也无法把楼层很好地建成,这时来了一七旬老者,手拿一尺,对大伙说,让我试试看吧?大家别无它法,只好让老者试试,不曾想老者三两下就把大家一直解决不了的问题给轻松地解决了!大家正想酬谢,却只见地上一把尺,不见老者的踪影,拾起尺子一看,居然写着“鲁班尺”,所以在我们岳阳一带有“鲁班助楼”的传说!再看看这“飞檐”可是咱老祖宗聪明才智的体现!其便于采光,减少笨拙感,同时节约了用料!大家看看这屋顶像不像古将军的头盔?对了,这就是“盔顶”,这种建筑方式并不多见,据说是现在仅存的啦!威武雄壮的“盔顶”,配以飞檐,曲线流畅,给人势欲凌空之感!再看“盔顶”下的如意斗拱,它形似蜂窝,层叠相衬,饰以龙头、凤头、云头纹饰,既承托盔顶重力,又使整个建筑更精美、庄重、和谐。屋面的宝顶、脊饰、翘首等构件都是清中叶遗留下来的陶制精品。因此,岳阳楼的建筑在美学、力学、建筑学和工艺学方面都有惊人的成就!因而自古就享有“岳阳天下楼”的美称。
大家不禁要问,既然是天下名楼,为什么只建了三层呢?有朋友说,在古三层就为高楼了,话是如此,但更重要的是封建迷信,据说当时修建者是为取天时、地利、人和之意!
古建筑都与风水学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大家看看这四根通天金柱。这四根楠木大柱自楼底直贯楼顶,表的就是一年四季,作为内圈的12根大柱就象征着一年的12个月。大家再数数看,在这周围有多少柱子啊?这位朋友数的可真快,一下子就数出来是20根了,这20根柱子有什么含义吗?大家想想,可以参照小X刚刚的讲法!
大家来看看这幅雕屏,哇!是大家神驰已久的《岳阳楼记》的雕屏的哦!其由12块紫檀木组成,黑底绿字!当年滕公子京接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后,喜出望外,请大书法家苏子美书写,著名雕刻家邵竦将它雕刻在木匾上。于是,楼、记、书法、雕刻合称“四绝”。可惜雕刻毁于宋神宗年间大火中。我们无缘得见啦!现在的雕屏是由清干隆年间著名大书法家、刑部尚书张照书写的。干隆称其为“王羲之之后的第一人”,其字字型方正、笔力雄浑、技法多变、独具匠心,为传世精品!但请大家张大眼睛瞧仔细了,待会到二楼,我们还将看到另一副雕屏,其中一真一假,哪副才是咱们张大人的真迹了?请大家自个瞧仔细呢!
大家可记下了这幅雕屏?好了,我们一起去二楼看看另一幅吧!
各位朋友,请看这中堂的雕屏,与一楼的有什么不同吗?仔细瞧瞧!对了,一楼是黑底绿字,而这幅是金字!为什么在同一栋楼里会同时存有两块一样的雕屏呢?就让小X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清道光年间,岳阳来了个姓吴的知县,他一上任就看中了岳阳楼上的《岳阳楼记》雕屏,便用重金贿赂一个民间艺雕高手,花了十七个月时间精心临摹,秘密仿制雕屏赝品。两年后,吴知县趁调离岳阳楼之机,偷梁换柱,携带家小和张照的雕屏真迹,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出逃。没想到船行不久,风雨大作,船被风浪掀翻在洞庭湖的九马嘴段,雕屏也随波逐流,因是紫檀木制成,全部沈入了水中。后来,湖水干浅,《岳阳楼记》雕屏的真迹才被当地渔民打捞上来。打捞时,不慎损坏了三个字,当地一文士吴敏树花了三年时间临摹张照的手迹才补上。各位现在可以看到,这雕屏上还有明显的修补痕迹,所以我们现在看见的这幅才是张大人的真迹!至于一楼那副,虽是赝品,其也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也是文物了。两副雕屏一真一假,正像一张功罪表,昭示着后子孙!
大家请随小X一起登楼,同看那范公笔下的“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洞庭湖。呵呵!我们的这位朋友好聪明哦!知道小张接下来要给大家讲岳阳楼为三大名楼之冠的第三个原因了,那就是风景独特。岳阳楼的胜景由江、湖、山、城构成。有诗云:“楼前十分风景好,一分山色九分湖”,就是对岳阳楼地理形胜的绝妙赞美,岳阳楼是得水而壮,得山而妍,形胜江南!世人只知范公的《岳阳楼记》,不知滕公子京也为骚客,其有词,云:“湖水连天,天连水,秋来分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气蒸云梦ze,波撼岳阳城。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微闻兰芷动芳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短短59个字写景抒情,却很有气势!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是幅木刻雕屏是主席手书的杜甫的《登岳阳楼》,其书法笔意奔放,布局严谨,雄健挺拔,形神兼备,笔触与唐怀素的狂草相似。在雕屏两侧的楹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落款为“长庚李白”,也就是我们的诗仙李白了,一楼同存诗仙、诗圣和和主席的真迹实在是不简单啊!由此可以看出咱岳阳楼的深厚文化!这就是小张要说的第四点了,岳阳楼文化的深厚!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在此留下了足、笔,而真正使岳阳楼闻名天下的是北宋范仲淹作的《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全文虽只寥寥368字,但其内容之博大,哲理之精深,气势之磅礴,语言之铿锵,真可谓匠心独道,字字珠玑,千秋之绝唱也!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成为传世名句,成为中x民族优秀知识分子崇高人格文化的沉淀!
请大家放下心中杂念,凭轩远眺,看着那浩淼的八百里洞庭,是否会与范公产生共鸣?当年范公未曾登临这“天下楼”,却作了不朽的《岳阳楼记》;今日你我同登这千古名楼,可有一种超脱世俗之感?
范仲淹岳阳楼记范文4
(2011年·四川广元)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登上市郊南山,举目远眺,只见青山如屏,绿水如带,令人心旷神怡。
B.自从校长提出“读书工程”以来,全校师生趋之若鹜,读书蔚然成风。
解析:B 。心旷神怡,指心情开阔舒畅,精神愉快,用在这里符合语境。趋之若鹜,比喻很多人争着去,含贬义,此处用来修饰“读书工程”,显然是不恰当的。
【溯源释义】
语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心旷神怡:旷,开阔;怡,愉快。形容心胸豁然开朗,精神十分愉快。
【相关链接】
岳阳楼在现在湖南省的岳阳市,也就是原旧县城的西门城楼。该楼高三层,向下可看到波光粼粼的洞庭湖。此楼初建于唐朝初年,到北宋年间又加以重修。
滕子京和范仲淹是好朋友,他们两个都在公元1015年考取进士。公元1044年(宋仁宗庆历四年)滕子京担任了岳州太守,次年就重修岳阳楼,并请好友范仲淹为他写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范仲淹就欣然接受了好友的请求,写成了《岳阳楼记》这篇传诵千古的文章。文中写到了在不同的时令、气候条件下,登上岳阳楼所看到的景色和不同的感受。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写的就是在春风和暖、阳光明媚的时候登上岳阳楼时的心情感受。与上一段“若夫雨霏霏……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形成对比。这时,你就会觉得心胸开阔,豁然开朗,精神十分愉快。这时,所有的一切荣辱得失都会忘记得一干二净,你再端起酒杯,在阳光的沐浴下,清风的吹拂下,举杯畅饮,这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
最后范仲淹抒发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向。
【结构分析】并列短语
【感彩】褒义
【近义辨析】“赏心悦目”与“心旷神怡”都形容心情愉快,但用法有点不同。“赏心悦目”,多指因欣赏美好的情景而心情舒畅,可作谓语、定语;而“心旷神怡”,多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可作谓语、状语。
【运用示例】
蓝天,白云,远山的淡紫色的影子,一切都令人心旷神怡。
范仲淹岳阳楼记范文5
1.下列各项中黑体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潜形(qiǎn) 骚人(sāo)
薄暮冥冥(mǐng)
B.霏霏(fēi)皓月(hào)
岸芷汀兰(zhǐ tīng)
C.霪雨(yín) 谪守(zhé)
朝晖夕阴(huī)
D.怒号(háo) 舟楫(jí) 心旷神怡(yí)
2.下列各句与“微斯人,吾谁与归”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子何恃而往?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D.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3.按要求默写课文。
①范仲淹在文中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中从空间上写洞庭湖胜境的语句是___________,从时间上写洞庭湖气象万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
③文中抒发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指出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古今义有什么不同。
①增其旧制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②至若春和景明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③而或长烟一空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④连月不开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5.“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三句话因其文质兼美而脍炙人口,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岳阳楼记》全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体会。
6.解释下面句中的黑体词。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②是进亦忧,退亦忧( )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 )
7.文中“古仁人之心”指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联系全文看,古仁人与______________形成了对比。
8.“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对理想境界的认识。
二、能力拓展
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林正大(宋)
欲状巴陵胜,千古岳之阳。洞庭在目,远衔山色俯长江。浩浩汤汤无涯际,爽气北通巫峡,南去极潇湘。迁人与骚客,览物兴尤长。
锦鳞游,汀兰郁,水鸥翔。波澜万顷,碧色上下一天光。皓月浮金万里,把酒登临对景,喜极自洋洋。忧乐有谁知?宠辱两皆忘。
1.联系本词内容,解释下列各句中黑体字“胜”的含义。
①欲状巴陵胜()
②高处不胜寒()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
④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2.从体裁上来看,《岳阳楼记》一文是____________,而这首《水调歌头》则是______。
3.《岳阳楼记》中与本词中的“迁人与骚客,览物兴尤长”这句相对应的一句是____________。
4.请比较“锦鳞游,汀兰郁,水鸥翔”和“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5.请找出本词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句话。
参考答案
《〈岳阳楼记〉课文精练与能力拓展》
范仲淹岳阳楼记范文6
【关键词】以 常见用法 格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107-01
“以”字在文言中使用频率高,出现次数多,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文言词之一。我粗略统计了一下,在初中文言课文里,“以”字出现了110多次。可见,掌握好“以”字的用法,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极其重要,对翻译的准确性有很大帮助。
我们知道,文言“以”字既可作实词,又可作虚词,其应用范围广,表意也较复杂。在教学中,想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它的用法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学生在学习中,如果方法不当,又不仔细阅读课文,不认真去体会文意,就很难辨析它的用法。那么,怎样使学生较好地去理解和掌握它呢?相信每个老师都有不同的方法,我这里总结了“三种格式”,能比较快地辨析文言“以”字作动词、介词和连词时的基本用法,但愿对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文言“以”字进入“以+名(句)”格式的,“以”字作动词用,可译为“认为”、“以为”或“用”、“使用”。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诸葛亮《出师表》)
愚以为宫中之事。 (诸葛亮《出师表》)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郦道元《三峡》)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司马光《孙权劝学》)
吴广以为然。 (司马迁《陈涉世家》)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墨子》之《公输》)
皆以美于徐公。 (《战国策》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上面“以”字,表示“以为”的意思,解释为“认为”或“以为”。有的“以”字表示“使用”的意思,解释为“用”或“使用”。如: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墨子》之《公输》);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然。(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二、文言“以”字进入“[以+名(代)]+谓”或“谓+”格式的,“以”作介词用,可译为“拿”、“用”、“凭”或“因”、“由于”。
如:徐喷〈以烟〉。 (沈复《童趣》)
咨臣〈以当世之事。〉 (诸葛亮《出师表》)
徒暴起,〔以刀〕劈狼首。 (蒲松龄《狼》)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蒙辞〈以军中多务。〉 (司马光《孙权劝学》)
或〔以钱币〕乞之。 (王安石《伤仲永》)
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蒲松龄《山市》)
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周密《观潮》)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上面“以”字表示某种行为以某种事物为工具或凭借,可译为“拿、用、凭”。
又如:夫不能〔以游〕堕事。 (袁宏道《满井游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军。(司马迁《陈涉世家》)
上面“以”字表示引进原因,可译为“因”或“由于”。
三、文言“以”字进入“动以动”或“形以形”格式的,“以”字作连词用,可译为“来”、“而”、“以致”等。
如:东临竭石,以观沧海。 (曹操《观沧海》)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蒲松龄《狼》)
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司马迁《陈涉世家》)
属予作文以记之。 (范仲淹《岳阳楼记》)
挟泰山以超北海。 (孟子-《梁惠王上》)
不敢出一言以复。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上面“以”字连接两个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表示时间一先一后的两种行为联系,可译为“来”。
又如: 近岸,卷石底以出。 (柳宗元《小石潭记》)
俯身侧耳以请。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夫夷以近。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上面“以”字可译为“而”。
再如: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诸葛亮《出师表》)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范仲淹《岳阳楼记》)
上面“以”字连接因果关系的两个分句,可译为“以致”。
“以”的用法还有很多,如作助词、名词、通假等,但作动词、介词和连词是“以”字最常见的用法。学生学习时只要认真去体会,反复练习,用以上三种“格式”加以区别,就能熟练掌握“以”字的基本用法。
参考文献:
[1]雷廷滨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初中生辅导》2006年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