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匆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文匆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文匆匆

课文匆匆范文1

我们只是一些匆匆过客

我们只是一些忙着赶路

忙着逃避的过客

从来都不会停下脚步

去珍惜所拥有的幸福

而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有时候

当暴风雨毫无征兆来临时

其实

我们已经错过了一个有一个驿站

我们都不属于彼此

鱼儿不属于天空

飞鸟不属于大海

蝴蝶再美

始终飞不过海洋

就像我们

始终走不到一起

我们只能站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徘徊

在地上画了一个有一个圈圈

一起坚守着最初的承诺

渐渐的明白了

是自己的永远不会被抢走

不属于自己的永远不会得到

看着距离变大而无动于衷

等待天使的来临

时间的流逝没有冲淡那些美好

我们只是过客

匆匆的无法看清彼此的过客

一切的美好

将永远定格在那一瞬间

人的一生

要有最朴素的生活

与最遥远的距离

这样才会有意义

即便

我们的未来

将用为追捧的代名词

也要相信自己

相信未来

课文匆匆范文2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持续不断的活动。”那么,课堂上应怎样提问才能促进小学生能力的培养呢?

一、推理想象法

19世纪著名荷兰化学家范特霍夫,曾经就想象这种才能对许多科学家作了调查研究,发现他们中间最杰出的都具有高度发达的想象力。我国教育要培养世界第一流的人才,语文教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读书,弄懂文章内涵,还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神游的天地里任意驰骋,并在神游之中体会读书入境的妙趣,进而培养学生丰富发达的想象力。

请看一个教学实例。有位教师在教《三味书屋》一课时,扣住“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这句话,先引导学生理解“于”、“之间”、“奔走”这些词的意思,接着,要求学生把这些词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然后启发学生想象这句话所描绘的忙碌、辛苦的具体情境:鲁迅天天从家里拿着东西匆匆忙忙赶到当铺,当掉东西拿到钱以后,又匆匆忙忙地赶到药铺去买药,把药送到家里后又赶到书塾来读书。如果,当铺里拿到的钱还不够付药费,鲁迅还得再赶回家里,拿了东西去当……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对照比较:课文中,写上这句话与不写这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从而,使学生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以及这句话在这段文章中的作用。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理解这句话意义的过程中,就进行了分析综合、想象比较、判断推理、概括抽象等多种思维活动,提高了分析理解句子的能力。

二、想象求证法

现代教育十分重视想象能力的培养。教师运用想象求证法教学,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创造性阅读课文中获得一种情趣,产生一种学习热情。

想象求证法,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当课文出现新问题时,既不马上将答案告诉学生,让他们记下来,也不是急于让学生直接从课文中找答案解决问题而是启发学生自己动脑先思考一番,凭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猜测和想象,对新问题做出判断,然后引导、启发学生阅读课文,寻找理由,证明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例如,在教学《小猴子下山》时,我们可以提这样的问题:“小猴子下山来了,他看到了玉米、桃子、西瓜、兔子。回家的时候,小猴子会带去什么呢?”先让学生猜测想象。因为学生的想象是五彩缤纷的,因此,对“小猴子回家带去了什么”的判断也各有“秋色”。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求证问题。在总结课文时,教师又可提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小猴子为什么空着手垂头丧气地回家呢?”从而有利于学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的培养。

三、“错导”法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 错导”法是根据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教学中教师故意和学生唱反调,引起学生争论,以明辨是非,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并以此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方法。“错导”法应用得当,往往能造成一种争相发言、各抒己见的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有主见,不随众的良好个性品质。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寓言《南辕北辙》时故意说:故事中那个到南方去的楚国人,赶着马车向北走,他虽然方向错了,但也还是可以到达南方。对此,学生马上各抒己见激烈地争论起来。经过争辩,逐步明确了课文表达的思想:这个故事不是告诉我们怎样到南方去,而是要我们懂得做事情行动和目标要一致。

四、赏析教学法

赏析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它以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目标,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着眼点。赏析教学的教学结构一般为:初读课文――理清思路――鉴赏分析、逐步探究――交流体会――巩固提高。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鉴赏分析、逐步探究”上。赏析活动是深入理解课文,丰富语文知识的重要阶段,也是锻炼和拓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例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课文结尾,小女孩悲惨的死在大街上,可为什么还要写“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呢?学生联系上下文深入分析,各抒己见。其实这里作者是借描写太阳暗示读者,冷酷的大年夜已经过去,新的一天、新的一年又来了。这一天是温暖的,然而社会却是寒冷的。小女孩生前挨饿受冻,现在,她小小的尸体仍孤零零的躺在这大街的角落里。穷人的命运并不因新年的到来而改变。

课文匆匆范文3

——题记

轻轻的来,轻轻的走,曾经也试着把我的想法写进沙滩,却被海浪无情的冲刷真心的付出,得到的只是美好的回忆。不忍心不甘心。可生活便是如此,我无可奈何,当清风再也吹送不来你的消息,才知道你已离我远去。当路灯把你的身影拉长逐渐消失在夜色里,才明白,我只是你生命中的匆匆过客。

于是拥有的时候就好好珍惜,是我唯一要做的,而无意间也为彼此的路途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请笑着度过生命的每一天,风浪过后,谁都一样,一个走了另一个来了。在我的生命里总少不了关心我的人,每个到来的人都会陪我走那么一段路途。

虽然不算很远,但是在那段不算长远的途中并不缺少任何色彩。

一片记忆随风过……

当我们的交叉点就此消失,过客擦身而过,那瞬间,你是否会转身?心里告诉自己:走吧!迈开自己潇洒的脚步,既然只是过客,就不该如此留恋。我已走远……感怀飘零……何需忆我……我尝试在天空找一处住所,才发现天空那么充实,没有一处属于我;我尝试将自己变成风筝,才发现风筝是那么轻,我只会成为那里的另类;我尝试永远和他一起,才发现我们总有自己的世界,我只是她永远的过客。我的到来并不能给他带来太多快乐,我的离开……也不会带走她一点思念,傻傻的看着他离开。

——后记

风从云的身边悄悄走过;

鸟从霞的身边轻轻掠过;

蜜蜂从花丛中翩翩飞过;

课文匆匆范文4

[关键词]星巴克;霍华德・舒尔茨;文化自信;管理文化;营销文化

当前,咖啡受众群体的年龄层范围正在拉大,这无疑给咖啡的消费市场带来无限的潜力,而星巴克便是整个咖啡行业中不得不提及的一个,其创造和树立了极高的品牌价值、品牌形象,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它的企业文化,包括它的自身文化内涵、管理文化和营销文化,不仅仅是一杯咖啡的企业文化,而这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人们慢节奏生活中最有代表性、最具典型的一种消遣方式,潜移默化地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1星巴克的蜕变到文化建立

星巴克的文化自信,首先表现在它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第一,《大白鲸》中的Starbucks是一位极具人格魅力的大副,喜欢喝咖啡,这与星巴克所处的咖啡行业相关联;第二,星巴克的标志象征,是来源于一幅15世纪纳维亚的双尾美人鱼图案,代表对咖啡内涵的执着追求,该标志由最初的棕色变成了现今的绿色,更呈现出星巴克休闲、安静与放松的特质,同时也放弃了标志原有的文字,显得更加自由。

星巴克的文化自信,不仅仅表现在它本身所具有的内涵,还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一无二的品牌文化形象。1971年,第一家星巴克店坐落于西雅图市中心的鱼市派克市场,主要用于出售高质量的咖啡豆和咖啡器材,而在1987年霍华德・舒尔茨收购星巴克之前,星巴克在西雅图仅有的6家店铺也只卖咖啡豆,由此来看,霍华德・舒尔茨的到来,给这个原本经营形式单一的企业注入了新的创造力和管理模式,重新定位了这个企业的核心价值:那就是企业文化品牌的树立。1994年,霍华德・舒尔茨聘请莱特・梅西对全球的连锁店进行重新设计,力图把星巴克做成美国版的意大利咖啡屋,致力于向顾客提供具有休闲性质文化的“星巴克体验”,它所标志和销售的已经不仅仅是一杯简单而又普通的咖啡,更是一种体验式的文化。对于文化的本身,星巴克依靠其独有的“咖啡宗教”特质,轻易突破了全球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界限。

2星巴克发展中的管理文化

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说过: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们在群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的目标。随着企业的发展,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管理体系,便是企业本身的一种管理文化,星巴克的管理文化中最突出的就是“人性管理”。对于舒尔茨来说,童年特殊经历培养出一种平和、从容、成熟的心态,使他在企业员工管理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更加注重人性化的管理,把员工放在第一位,以员工为上。

2.1全员医疗计划

在霍华德・舒尔茨关于童年的记忆中,是一名卡车司机的父亲,由于一时疏忽,在工作中摔伤了自己的脚踝,而且在当时根本就不存在工伤赔偿这一医疗保障制度,让原本经济条件就不好的家庭一下子陷入了窘境。正是这一特殊的童年经历,让舒尔茨在管理星巴克的员工时为他们提供了医疗福利保障,除此之外,他还建议将医疗保险覆盖给那些24小时工作的兼职员工。自1988年以来,星巴克已经实施对所有的兼职人员支付医疗保险费用。

从长远上看,星巴克的全员医疗计划对于企业本身来说算得上是一项“投资”,毫无疑问地,对于员工来说更是一项巨大的福利。全员医疗计划是企业关于员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优惠政策,其大大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了员工对于企业文化的认识和对于它的热爱,最终的结果使得星巴克员工的工作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员工的潜意识里形成了属于星巴克的管理文化形象。

2.2“豆股票”计划

由于父亲的贪婪酗酒,原本对他没有多大好感的霍华德・舒尔茨,在1953年父亲的离世之后,开始对他的看法有所改变,逐渐明白是当时的工作环境和社会保障促使父亲走向衰颓,这也给他在管理星巴克员工过程中带来了启发:一个企业的精神面貌,绝大多数取决于员工本身,而员工的积极性来自于企业带给他们的激励机制和福利分红。

2.3独特的人员管理方式

企业的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就是人员管理,人员管理的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因而,星巴克对于人员管理也是十分注重的。相较于一些人员管理机制还不是特别成熟的企业,星巴克的人员管理模式便从中脱颖而出,并成为咖啡行业乃至世界所有企业的代表。在当时,身为星巴克CEO的舒尔茨,不惜花费大价钱去培训新来的员工,比起其他公司只是表面上的形式流程,星巴克对于员工的培训工作落实到每个细节,可以说得上是一丝不苟。到目前,星巴克的分店已经遍布全球,员工数量也随之不断大幅度增加,但这并不影响它的管理效果,针对这现状,星巴克公司的内部设有独立的星巴克监察委员会,用来确保各个分店管理人员将公司秉持的爱护员工、尊重员工的理念贯彻落实。

3星巴克崛起中的营销文化

营销,是指企业通过销售手段把产品提供给具有需求欲的消费者,并从中获取自己应得的经济效益。但是,对于星巴克而言,把香醇的咖啡出售给消费者仅仅是一种物质上的提供,更多的是要做到带给顾客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这才是它创办的理念所在。舒尔茨的“将心注入”说的就是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了解他们内心的真正需求,尽可能给他们创造一种美的享受,使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后能有放松的场所,而正是因为这一特点,星巴克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品牌文化逐渐深入消费群众的心里。

3.1“第三空间”的定位文化

星巴克的人性关怀,是对企业员工的关怀,更是对消费者的一种关怀,俘获了消费者的内心是成功的关键之处,它将消费者脑中的情感区域牢牢抓住,对准了他们的心理需求,致力于为他们提供第三个生活的场所,放松和闲谈的场所,这就是“第三空间”,一个感性的空间,吸引顾客长久光顾的真正所在之处。

3.2营销中的广告创意

文化和精神上的体验已经成为星巴克咖啡品牌直抵消费者内心的关键要素。与其他公司不同的是,星巴克并没有花大价钱请明星来为自己的品牌代言,而是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由其发展成为自己的广告特色之一,来吸引大众的眼光。其中,不得不提及的一个广告要素就是由星巴克公司自己开发、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音乐传播模式。音乐是作为一种最没有沟通障碍的世界文化,星巴克通过它来传递一种轻松、舒适的经营理念,触碰了消费者的内心需求,从而达到心理上的共鸣更是吸引了大量的顾客。由此可见,星巴克在营销过程中的音乐广告创意是一种成本低但效益高的方式,也是它在营销的过程中形成的特有文化。

参考文献:

[1]任健.“全方位植入”:星巴克文化营销的内在逻辑[J].现代企业文化,2010(3):48-49.

课文匆匆范文5

1.问在重点处

每节课都有它的重点,只有把重点逐一攻克,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才算基本完成。因此,我们要在教材的重点处设计有坡度、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解惑除难。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其重点是归纳、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观操作,得出==,==后,可围绕教学重点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1)这两组分数,分子、分母变化了,为什么分数的大小不变呢?规律是什么?(2)从左往右看,分数的分子、分母怎样变化,分数的大小不变?(3)从右往左看,分数的分子、分母怎样变化,分数的大小不变?(4)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0可以吗?为什么?(5)谁能把刚才的两个结论用一句话概括出来?(6)“分数的基本性质”里哪几个词非常重要?(7)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学过的商不变规律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明确、具体,既抓住了重点,又富有启发性,遵循了学生的认识规律。

2.问在关键处

众所周知,有的老师上课,问题提了不少,但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学生往往一下子就能作出判断“是”“对”“错”,这样的提问随心所欲、想问就问,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精心设计问题,要在教学关键处提问,给学生指明思维方向,巩固所学的新知。如在教完求平均数的解决问题后,学生的作业中出现了“老人的平均年龄为7.6岁”。于是,在讲评作业时可说:“同学们,明天你们上学时和爷爷一起来,让爷爷也来听课,为什么呢?因为你们的爷爷平均年龄才7.6岁。”这一说,全班学生哄堂大笑,意识到列式错了。求平均年龄,应该用总的年龄数÷总人数。这样的提问抓住了关键,给学生提出了思维的方向,从而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3.问在难点处

教材的重点是知识的障碍点,是教学的主攻方向,在此处恰当地提出问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难点的突破。例如,学生建立分数概念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单位“1”代表一个整体是“分数意义”这一节核心内容,学生不易接受。这时教师可配合教科书主题图出示下面的问题:

(1)观察直观图,想一想这里把谁看作单位“1”。(2)部分占了整体的几分之几?为什么?

4.问在衔接处

抓住知识衔接点,沟通知识联系,创造迁移条件,从本质上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避免知识间的混淆现象,在此恰当提出问题能化难为易,以简驭繁。例如,学习异分母加减法,先复习整数、小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明确计数单位相同才能加减的道理。然后结合例题提问:(1)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减?(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5.问在疑难处

在新知的练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学生这样或那样的思维错位,教师应抓住这一时机,分析错误原因,摸准疑点,巧设问题。这样不仅可以纠错,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开启心智,暴露思维,有利于及时占据和调控。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当学完三角形的分类,可以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后,可拿出三个纸袋,里面各装着三角形纸片,并且露出一个角问学生“纸袋里装的各是什么三角形?”学生很顺利地判断出①、②号分别装的是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但是第③个纸袋答案各不相同,这时我们可以这样设问:(1)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2)观察这三种三角形中各有几个锐角?(3)能根据“一个角是锐角”这一条件来判断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吗?这样一问,学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最后教师从第③个袋中分别拿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进行验证,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6.问在深度处

为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在知识的深化拓宽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理解知识,探求新的思路,建立新的知识系统。如练习课中出示下题:“要修一条15千米的公路,头3天修总长度的60%,照这样计算,剩下多少天可以修完?”针对这个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提出下列问题:(1)分析数量关系,根据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规律,你有几种解题方法?(2)比一比哪种思路的解题方法较为简便。

成功的课堂提问能恰当地调节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但失败的提问会扰乱授课的秩序,甚至造成师生对立。那么提问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宽松的情境

首先,教师应当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情境。特别是对那些胆小内向、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更应该给他们撑腰鼓劲。只有心情愉快,大脑思维才最活跃。如果只是为了揪出不会的学生让其出丑,则学生害怕都来不及,怎样集中精力思考呢?

2.恰当的提问

所提问题要明确而简洁,让学生有清晰的思维方向。要避免模棱两可或冗长繁复的提问,因为课堂上的思考时间本来就短促,再加上学生多数都会紧张,如果还要在记忆问话及理解题意上费精力,是不太适当的。同时,课堂提出的问题也不能太难,在短时间内不宜提出思维链过长的问题。

3.广泛的动员

提问是为了每个学生都积极思考,所以应面向所有学生。应当首先向全班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留一段时间,然后再点名学生回答。这样虽然是个别同学回答,可参与思考的是全体学生。

4.明确的总结

课文匆匆范文6

偌大的厅堂,布满青纱白幔,灵堂前青烟弥漫,外公的照片就挂在最醒目的地方,笑着。外公今年九十多了,那爬满皱纹的脸上,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外公的前半生很是劳苦,家里有一群孩子要拉扯,从十几岁开始,凡是他那个年代的人所可以干的,能干的,他都干,上山入海,无所不做。后来,几个儿女长大,嫁的嫁,娶的娶,他劳碌了大半辈子,直到六七十岁,走不动了,才得以安享晚年……

这就是外公在我脑海里的全部印象,是平时偶尔从妈妈的唠叨里听来的。外公,对我来说,近乎只是一个概念,因为我拥有着一个完整的家庭,从小玩着长大,在我的生活里,外公的角色基本上是缺失的。

慢慢地,孩子们个个都长大了,外公也逐渐衰弱,老去。他的晚年没得什么老人病、富贵病,感冒咳嗽也少,最后的几年时光,还是过得轻松自在的。简单的人生中,没有太多的波折,历史的变迁,在这个平凡的老人身上,几乎找不到痕迹。他就这么睡着,睡着,躺在床上,睡过去了,没有痛苦,也没有未了的夙愿,走了。

这,应该就是大家所说的寿终正寝吧。是他的福气。也是晚辈的福气。

因此,外公的去世,在我看来,好象并不是太大的悲伤……

音乐起,妈妈说要起身了,儿孙子女们要绕外公的棺材转圈,送他最后一程。于是,在一个比较空旷的地方,一圈披麻带孝的,开始绕着转……

鞭炮声,吹打声,哭声,围观的议论声,齐响……

好熟悉的场面……

记得五六年前,是我大二那年,我赶来参加奶奶的葬礼。当晚,来到灵堂,看着奶奶表情安详地躺在冰柜里,我没有恐惧,伫立许久,那一刻,心里出奇得平静。

生与死,一直是困扰每个活着的人的精神枷锁,一辈子该怎么过?生或死,到底该怎么对待?史铁生,那个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作家,在满目苍凉的地坛,终日思索:人为何要承担苦难?而他为何偏是上帝选中的一个?死到底是怎样的一件事?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一个失魂落魄的人,用一生,阐释,终得解脱。

从那一刻开始,我似乎明白:或许,死也应该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庄子之妻亡,他击缶而歌。死生契阔,人间常事,所以,生者不必悲伤,死者已无牵绊……

“妞妞,阿太走了,你知道去哪里了吗?”

“天上。”三岁的小侄女用胖乎乎的小手指着天空。

“天上?”我迷惑不解。

“天上,那里,‘多美丽’。”

“多美丽”是小侄女平常最喜欢去也最想去的地方。在小侄女纯粹的小脑瓜里,人没了,就是到一个好吃好玩的地方去了。

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