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问题应用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相遇问题应用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相遇问题应用题

相遇问题应用题范文1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校教育技术;影响;

在20世纪80年代,多媒体教学有所发展,主要是通过投影、幻灯片、录音等形式进行辅助教学,但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实践应用过程中不断完善,计算机、网络各类应用软件、仿真软件也逐步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在此背景下,各大高校为了切实提高教学效率,确保教学质量,大力引进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与现代教育思想的有机融合为高校教育创设了全新的教育环境、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模式,同时还为高校教育体制的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

1、多媒体技术对高校教学的影响

1.1、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在高校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突破以往传统、单一的教学弊端,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集声、视、画于一体的特点,将原本枯燥乏味的文字内容转化成为形象、有趣的音视频,通过图文并茂、动画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记忆[1]。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化。比如高校英语教师在开展英语口语训练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美式发音与英式发音两种不同的对话片段,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英语发音,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与听觉器官,培养学生地道的英语发音,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又比如在电子机械化等专业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直观地展现模具形成的过程,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机械设备原理。可见,多媒体技术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在提高教学效率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1.2、教学资源获取途径更广

通常情况下,高校教育资源包含视频、文字、图片以及音频等,然后随着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师生对教学资源的获取途径变得更加广阔,同时对教学资源的处理形式也更为加多样化。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对文字类的资源进行编辑创新,将其转化为图文并茂的教学素材。比如,可以将教材中的精典案例通过多媒体编辑成为电子课件,还可以借助各种软件对图片资源进行处理,而对于视频资源而言,教师还可以利用视频编辑器对该项资源进行剪辑、组合等。同时,在资源处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不同的资源进行重组优化,当然在重组优化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教学设计,甚至于借助计算机编程等手段,确保教学资源的整合符合教学要求。

1.3、课堂教学手段更加多元化

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育领域的应用,突破了以往传统模式的束缚,使得课堂教学手段更加多元化,从而使得课堂教学过程更加丰富有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进行知识探究,从而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环境单调,学生主体地位未彰显出来,往往出现教师在讲台上唾沫横飞,学生在底下却一头雾水。究其根本,主要是由于学生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根本没有思考的机会,只能机械式地将老师所讲的重难点记录下来,然后在课后再花更多的时间去理解记忆,一旦学生在课后不加大学习力度,将会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教学效率始终得不到有效提升。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后,整个课堂以生动有趣、直观形象为主,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进而促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渴求欲望[2]。同时,多媒体教学还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课堂教学手段不再仅仅是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这一模式。计算机与多媒体、动画技术、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等都具有集视听、图文等为一体的特点,能够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体验,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减轻教师的工作量,还能够利用部分时间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使得学生学习水平整体提升。

1.4、教学媒体更加丰富

在高校教育技术中教学媒体是具体应用,是教学方法中极具活跃和积极的因素。教学媒体的发展能够促进教育方法的提升,进而为实现教学改革奠定基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现代教学媒体的变革,让高校课堂教学在选择上拥有了更多的空间。所以说,多媒体技术使得高校教学媒体变得更加丰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多媒体技术促进了高校教育技术的多样化发展;(2)在高校开展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改变了以往固有的教学模式,比如投影仪、电视等教学技术将不再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能够在任何时间、地点进行回放,这对于案例教学法而言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5、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高校相较于中小学教学而言,是技术应用的前沿,许多新的技术产生于高校,更多地要应用于高校,这样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高校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更多,具体而言,就是当前高校在教学软件的使用上,教师在借助软件开展适应于本专业教学,从而推动了教育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能够将课本文字资源转化为教学电子资源的软件有很多,教师在教学资源的利用以及制作过程中,可以利用本专业的技术设备解决一些传统课堂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电子工程专业的教师利用多媒体制作PPT课件,利用flash制作动画展现半导体中载流子运动的过程,将本来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同时教师在家里就能够完成课件的制作,突破了教学空间的束缚,越来越多的教师都尽量将课程安排在多媒体教室中进行,这也就间接促进了多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来看,多媒体教室在高校已经全面普及,网络建设也相对完善,为高校教学创设了良好的环境。

2、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育中应用需注意的问题

2.1、重视教学资源的获取与处理

高校教学资源形式多样,包含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仿真软件等,对于文字型资源,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件制作时,就可以引入一些经典书籍中的案例与理论,并插入一些与之相关的图片,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对于图像类的资源,教师可以插入一些引导性文字或者注解,结合课程特点以及教学内容,制作出符合学生需求的图像资源。同时,在立足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要对所收集的资源进行整合,令其形成集成型的教学资源。

2.2、教师需提高多媒体技术应用技能

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高校教育理论的变革,使得部分高校教师一时间难以适应这一变化,从而制约了高校教育改革功效的发挥。为了能够很好地适应时展,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对多媒体技术技能的掌握,确保多媒体技术的教育价值最大化发挥出来[3]。对此,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多媒体技术以及现代教学设备使用的培训,规定教师在每学期必须使用多媒体教学达到一定课时,同时还可以分专业举办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将获奖结果纳入到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中。当前,可用于制作课件的软件平台较多,比如PPT、Flash、Authorware等等,教师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多去学习了解,推动教学能力的提升。

2.3、注重多媒体视听效果的呈现

人类在信息接收过程中,视听所占比重较大,因此,高校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电子课件时,需要教师结合课程需求,融入更多的创意,将各种教学素材转变成为更加直观的表现形式,并利用多种形式来进行视听表达,让原本枯燥、抽象的事物生动、直观化,让繁琐、复杂的过程能够得以简化,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知识。值得注意的是,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教师必须立足教学实际,结合教学内容与目标,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开展知识探究,指导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

3、高校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中的广泛普及,人们对多媒体技术的掌握日益完善,同时对多媒体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发展前景广阔,主要表现在:一是多媒体资源化。与传统的教学资源相比,多媒体资源保存时间更长,查询更为方便;二是人工智能化。当前多媒体技术在信息处理过程中依旧需要依靠人力完成,但是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在今后可能会实现多媒体人工智能化,能够根据预先设定的目标和需求,对多媒体信息进行智能化整合处理。

相遇问题应用题范文2

关键词:学术用途英语;通用英语;大学英语教育

1 学术用途英语的定义

学术用途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llrposes,简称EAP),是指专门用于学术目的的英语。Hutchinson & Waters(1987)提出。学术用途英语是一种语言教学模式,其目的是教授学术英语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和技能。鞠玉梅(2006)将其定义为以帮助学习者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与开展学术研究为目的的英语讲授模式。袁巧琦(2007)对学术用途英语的定义为:“学习者进行理论学习和学术研究所需的英语语言和相关的语言技能”。对比分析以上定义,我们发现其内容是大致相同的,即学术用途英语是集学习者专业知识与英语语言学习于一体,侧重讲授学习者专业所需要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

2 学术用途英语的发展历程

Dudley-Evans and St John(2002)提出了学术用途英语在其理论研究趋势、语言分析方法和教学资源发展方面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语域分析,该阶段始于20世纪60~70年代。教学注重分析科技英语写作教学中语法和词汇应用规律的技巧(张玲:2007);第二阶段是修辞和话语分析,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该阶段的学术用途英语教学重心在于修辞和话语分析,即注重语言运用的研究;第三阶段是学习技能和策略分析,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开始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该阶段所关注的是培养学习者的学习技能与策略,将语言学习的技巧与语言知识有机接合起来,使学习者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第四阶段为学习需求分析,该阶段出现于20世纪末,学术用途英语的学习被认为是动态过程,通过直接观察、问卷调查、咨询访谈、审查日志的手段分析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过程,根据需要适时调整教学内容;第五阶段为体裁分析,在近10年得到发展,其教学内容侧重于与学习者期望融入的社会环境相关的体裁教学。

鞠玉梅(2006)将学术用途英语的形成与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始于20世纪50-60年代,1964年Halliday,McIntosh与Strevens出版的《语言科学与语言教学》(The Linguistic Sci-enees and Language Teaching)一书对语言学与学术用途英语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Halliday等在本书中提出语域分析(registeranalysis)这一概念;第二阶段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该阶段学术用途英语研究的内容包括对口语话语的研究和对句子层面之上的研究,如对衔接与连贯的研究,另外,该阶段还出现了新的学术用途英语研究方法:体裁分析法。

总之,学术用途英语教学经历了从注重语言形式到注重语言运用,然后发展到注重语言学习过程。

3 学术用途英语的归类及其分支

根据学习者学习目的的不同,Hutchinson & Waters(1987)将学术用途英语与EOP划分为ESP(专门用途英语)的两大分支。EOP指职业英语,即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实用性较强,其教学目的是为学生的就业做准备;学术用途英语则学术性较强,其课程设计目的是为帮助学习者进行研究(鞠玉梅:2006)。但是Hutchinson等(1987)还指出,学术用途英语与EOP之间的区别不是很明显,人们可能会边工作边学习,或者在很多情况下学习者在学习环境中学到的知识以后会用在实际工作中。

袁巧琦(2007)对ESP进行了划分:①有关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课程(如会计学英语、工程学英语等);②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做准备的课程(如会计师英语、工程师英语等)。学术用途英语与EOP是相互依赖、紧密联系的。

学术用途英语还可进一步分为普通专业用途英语(EGAP)和特殊专业用途英语(ESAP)(Jordan:1997)。EGAP是一种超越专业性质的英语教学,旨在培养“学习技能";ESAP则强调某一特定专业所涉及的英语语言以及文化的教学(姚兰:2001)。总之。E-GAP是基础,而ESAP则是更高的形式(Jordan:1997),学习者在掌握了所需的学习技能之后,可以顺利通过英语这一媒介开始专业知识的学习,最终实现学术用途英语的学习目标。

4 学术用途英语与EGP以及双语教学的关系

4.1学术用途英语与EGP

基础阶段的大学英语讲授的是EGP(Englishi for GeneralPtrrposes),即通用英语,主要训练的是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功,学生需要掌握的英语语言不受地域、社会地位、职业、话题的制约,在词汇、文体、句法方面的差异也不大(韩金龙:2007)。

目前的问题在于,教育部高教司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稿)与教育部基础司制定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几乎相同的教学目标和能力标准(蔡基刚:2004),《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把高中英语分成六、七、八、九4个级别,达到九级的优秀高中毕业生英语词汇量将达到4500,一般高中毕业生也要求达到八级的3 300词汇量。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稿)规定的词汇量也只是4 500单词;不仅如此,《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还采用了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相同的课程安排和课程设置,这就意味着,大学阶段的基础英语教学目标在高中阶段就已经基本实现了,大学英语这门课程似乎要失去生存空间(韩金龙:2007)。

学术用途英语是“大学英语基础阶段教学的延伸和改革的方向”(韩金龙:2007)。学术用途英语的语言有其自身的特点(袁巧琦:2007)。①词汇使用上客观、真实、准确、简洁等;②行文正式严谨;③时态上,现在时的使用频率高于通用英语(雷秀云:2000),过去时使用频率低;④与通用英语比较。学术用途英语较多使用主从复合句,特别是非真实条件句和被动句;⑤学术用途英语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模糊限制语的使用(skelton:1988,Chart-nell:1994)。

从学术用途英语的语言特点可以看出,学术用途英语教学与专业挂钩,有助于学习者掌握其专业理论学习和学术研究所需的英语语言,比EGP(通用英语)更实用,有可能成为未来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发展方向(韩金龙:2007)。

4.2学术用途英语与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是以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的专业课程教学,主要教学目标是教授专业知识,帮助学生学习本学科国外先进的前沿性知识,以打破知识的语言隔离,缩短知识语言间转换的时间差(韩金龙:2007)。双语教学的侧重点在于通过英语这一媒介来习得专业知识,这需要有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

与之相比,学术用途英语则注重学术和科技英语的词汇特点、篇章特征,目的在于提高学习者用英语完成作业和课堂讨论的能力等(ibid)。学术用途英语教学是双语教学的基础和辅助。有人提议由专业课教师与英语教师共同来上双语课程,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英语基础。

5 启示

社会在发展,大学教育在发展,大学英语教学也在发展。虽然大学基础英语教学短期内还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但其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已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亟待改革,而学术用途英语教学已经成为将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之一。正如刘润清(1996)所说,将来的英语学习是越来越多的与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某一个学科结合起来。这就对外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文化知识,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相遇问题应用题范文3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问题导学;正向激励;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1992-7711(2017)01-0030

英语教学是一个科学系统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利用问题导学、正向激励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问题导学创设主动学习氛围,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问题导学的目的是创设主动学习氛围,建立起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师的态度。民主、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每一个教者梦寐以求的期待。问题导学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是与学习氛围息息相关的,创设和谐的英语学习环境,实现问题导学,达到学习效果,对英语课堂教学效率而言会事半功倍。

1. 问题导学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主人翁的作用

在教学中,问题导学必须明确清晰,让学生去思考、探究。在教学中通常可采用三维联动模式。即学生――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小组――学生小组之间的互动模式。学生之间分成小组互相提问、答疑,小组之间进行竞赛问答等形式都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让学生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创新,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质疑,并将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有机地组织到教学中,授课结束前让学生总结本课的收获,这样学生尽管层次不同,却各有收获,教学的针对性强,学生就会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2. 问题导学的前提是建立和谐的师生感情

要想顺利完成问题导学,其前提就是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首先放下教师的架子,主动接近学生,从而形成新型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是完成问题导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教师要在语言实践中采用鼓励性语言和手势,尊重学生的自尊,使学生对教师有亲近感、安全感。从而大胆而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体验学习乐趣。为问题导学教学程序的顺利实施铺好路。

3. 问题导学与情境学习

在实施问题导学的过程中,要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创造出令其感兴趣的情景。例如:在人教版选修6 unit4 Global warming 一课中,我们可以设置问题如谈谈对pm2.5的理解来引起学生对课文Global Warming 的好奇。兴趣爱好比智力技能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尤其是外语学习,兴趣显得格外重要。我们可以通过问题导学使课堂成为具体而微小的社会,设计各种语言环境,带领学生置身其中,诱导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触景生情、表情达意。

4. 科学备课是问题导学的保证

一节好的备课要做到“三备”。一是备教材。无论教学内容如何千变万化,教师在处理教材时都应紧扣大纲,真正了解该课的重点、难点及教学目的,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备教法。一节课能否吸引住学生,取决于它的设计是否灵活,教法是否新颖。三是备学生。课堂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这项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状态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

二、问题导学、正向激励并用,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问题导学解决了学生学习的方向性,而正向激励解决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两者的有效结合至关重要。

1. 问题导学、正向激励要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教师必须游刃有余地驾驭教材,给每个学生定位,设计出不同层次学生参与的情景问题,调动起每个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他们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有意识地让差生多开口,多表现,使其具有成功的喜悦。因人施教不仅能提高英语成绩,更能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了其学习英语的信心。

2. 问题导学、正向激励要多赞赏表扬学生

正如教育家马卡连科所说:“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个积极、乐观、进取、好学、聪明的自我,所以,教师要用好激励学生成长的催化剂,一定要学会表扬学生,赞赏学生,用放大镜来关注他们的优点,并公诸于众,从而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自信心。

三、问题导学、正向激励的实施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1. 根据问题导学、正向激励理念科学设计有启发性的课堂导入

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贴近学生生活情境的课堂导入,从而让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探究、分析、讨论、操作等一系列活动解决问题。在新课导入的方法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直观导入法、话题导入法、复习导入法、游戏导入法、歌曲导入法、情景导入法、故事情节导入法和悬念导入法等。

2. 问题导学、正向激励与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相结合

教育中最可宝贵的精神是探究精神。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的作用就是要组织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并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并给予及时的激励和表扬,在师生的合作研究中使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教师要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加以引导。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3. 导学、正向激励与精讲精练相结合

“精练精练”是指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时讲解要精,不必面面俱到。精讲就是要讲重点、讲难点、讲疑点,给出的例句要精炼、实用,而且具有代表性。“精练”是指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精心设计问题导学训练习题,并且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互动。真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实际能力。

相遇问题应用题范文4

关键词:向量;高中数学;解题应用

向量在数学中的定义是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存在可移动性。作为高中数学中重要的知识点,不仅可以给学生带来新的认识,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新的解题方法,更可以加强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实际数学问题中,加强对向量的应用研究尤为重要。

一、向量的内涵

向量进入数学领域是在二十世纪,但其在十九世纪就已经被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进行了研究应用。我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将向量的相关知识纳入了高中数学,成为了高中数学的重点。向量中集合以V表示,V构成了向量的加法换算群。在V中,运算出向量的数量积就可以表达向量的长度,在向量长度具有实际意义之后,(V,R)对向量相关的运算构成了线性范围。其是数学建模的基础,也是其别类别代数的主要研究对象。因此,向量可以解决多方面的数学难题。向量具备了形和数的特点,将数和形联系成一体。其可以表示物体的位置,也可以反映物体的面积长度等基本性质。对于一些抽象性的问题,向量更可以将其具象化,形成直观的模型,便于问题解决。

二、向量在高中数学问题中的应用分析

(一)向量在平面几何中的应用

向量的大小和方向可以反映相关线段或点之间的长度关系以及位置关系。向量根据不同的性质还可以分为平行向量、共线向量和零向量等。在平面几何中,利用向量知识来解决相关问题,比运用几何知识解决问题要更加方便。

举例来说,已知三角形MOA的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M(-3,1),O(2,0),A(0,-2),线段AO、AM、OM的中点分别为B、C、D,求解相关直线BC、CD、BD的方程。对于这个问题,运用向量知识可以轻松解决。首先可以得出点B坐标为(1,-1),点C坐标为(-1.5,-0.5),点D坐标为(-0.5,0.5)。再求解BC直线方程,设点H(x,y)为BC上一点,则向量BH和BC平行且共线,通过平行关系即可求解出BC的直线方程。同理可解得直线CD、BD的方程。通过将线段转化为向量,再利用向量的相关知识,就轻松解决了问题。在平面几何问题中运用向量时,一定要将点和线之间的关系对应清楚,否则会导致结果错误。

(二)向量在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

证明条件不等式或者不等式,经常需要通过一些技巧对不等式进行变形处理,否则会很难证明。此时运用向量知识来进行相关变形处理,则会令问题简化,容易证明结果。

举例来说,有等式(a2+b2)(m2+n2)=(am+bn)2,其中mn不等于0,求证a/m=b/n。对于这个问题,只要细心观察等式就能发现括号中的部分与向量的模以及数量积是一样的。因此可以设向量P=(a,b),向量Q=(m,n),通过式子可以看出P和Q之间是平行关系。所以,通过平行向量的特点可以得出an-bm=0,再进行变换就可得a/m=b/n的结果。所以,在不等式证明中将相关数字转化为向量,可以将抽象的关系转化为具象的向量的关系,从而轻松得出结果。在不等式证明中应用向量时,一定要仔细观察不等式的基本特点,找出向量的切入点,再加以运用。

(三)向量在解方程中的应用

方程解析在高中数学中也是很常见的问题,对于某些方程而言,直接通过技巧变形很难解出方程,这时就可以考虑使用向量法来解决问题。

举例来说,已知x,y,z可以同时使方程2x+3y+z=13和4x2+9y2+z2-2x+15y+3z=82成立,求实数x,y,z的值。对于这个问题,若直接用方程解析的方法很难解出答案,这时就可以运用向量法来简化问题。首先将两个方程相加,再对方程两端进行配方可以得到(2x)2+(3y+3)2+(z+2)2=108;仔细观察式子就可以发现该式与向量模一致,则可以设向量P=(2x,3y+3,z+2;,向量Q=(1,1,1),经过计算可得P的模值为6[3],Q的模值为[3],向量PQ=18;又因为PQ≤|P||Q|=18,并且只有当2x=3y+3=z+2>0时,该不等式才成立。根据这些条件就可以得出方程的解。

(四)向量在三角函数中的应用

三角函数是高中数学的重难点内容,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通过向量数量积,可以将向量与三角函数有机结合起来,为三角函数相关问题提供便利的解决方式。

举例来说,已知cosa+cosb-cos(a+b)=3/2,求解a,b的值。根据相关三角函数公式,可以对原式进行变形,可以得到(1-cosb)cosa+sinasinb=3/2-cosb。仔细观察该式就可以发现其与向量数量积一致,则可以设向量P=(1-cosb,sinb;,向量Q=(cosa,sina),将两向量相乘可得PQ=3/2-cosb,|P||Q|=[2-2cosb];再根据相应关系可得|3/2-cosb|≤[2-2cosb],相应可以得出cosb=1/2,即角b=600,再将其带入原式,可以得到角a的值。在三角函数的问题中应用向量法,可以简化三角函数的变形步骤,具象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将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向量,大大提高了解题的效率。

结束语:

向量在高中数学中来说,具有极大的实用性,从平面几何到空间几何,从三角函数到方程不等式,都可以应用向量的相关知识来简化问题。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当以向量的实际应用方法展开相关教学,不断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朱音.例谈向量方法在高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J].长三角:教育,2012(07)

相遇问题应用题范文5

【关键词】建筑法;部门规章;问题;对策

一、建筑行业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存在的问题

1、特种作业人员管理管理分工不够明确

建筑工程种作业人员需要通过国家统一的考试,并且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现阶段广泛存在的问题是建筑法中规定的管理标准可以达到,但施行监管权力的部门过多,使得现场质量控制混乱。法规中对特种工种划分不够详细,工程建造过程中会涉及到大量的特种项目,由于科目划分时存在模糊的情况,监管工作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现行的特种作业监管法包括《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则》与《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不同部门出台的法规对作业要求不同,在对现场进行核查时不同标准使得技术人员思绪混乱,不知该依照何种标准开展施工。管理部门的特种作业资格证规格存在差异,并且互相之间存在不通用的情况,体制中的矛盾在现阶段广泛存在,是困扰建筑法律法规进步完善的首要原因。若监管部门执行标准得不到统一,下级单位很难给出具体的施工方案,对工程安全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

2、总包资质覆盖专业承包资质不明晰、专业承包资质范围不全

由于建筑工程规模庞大,施工团队会将总工程划分为多个小项目进行分包。现有的法规对分包团队监管不够严格,缺少对资质经验的审查。团队为获取更多的利益在建筑过程中不按照规定添加原料,导致结构强度达不到要求。确定建筑工程后会召开招标大会来选定承包团队,在确认期间需要签订各项承包合同,双方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建筑法中对合同拟定内容进行标注,却忽略了对承包方资质的审查。造成很多不具备大型施工作业能力的团队混入其中,为工程留下巨大的安全隐患。为提升建筑工程质量,国家了《建筑业企业总承包资质覆盖专业承包资质对照表》。但这份文件中并没有对详细的资质以及承包能力进行介绍,并且对总包与分包之间的规定不够详细。工程团队在开展项目时缺少明确的参照标准,法律法规也丧失了应有的威严性,造成建筑市场混乱,缺少统一的监管整治。施工细节处存在法律漏洞,不利于广告位安放、建筑表面清洁,对其安全标准缺少规定,盲目开展很容易出现安全问题。

3、对施工人员的准入门槛设置较低

建筑行业的兴起使得包工团队数量也随之增多,人员组成较为随意,基层工人多数是社会上的闲散人员,并没有接收过系统的建筑知识培训。建筑法律法规中对团队技术水平的规定标准低,并且缺少详细的要求。一些工程方并没有建筑过大项目,为获得利益提升市场竞争力盲目承接工程,由于缺少这方面的经验,很容易出现质量安全问题。政府管理部门对建筑行业入门标准制定过低,这种现象在县级城市最为常见,使得地方的工程水平长时间得不到提升。部分团队自身资质欠缺,为提升同行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力,只能在人员组成上下功夫。花费高新聘请工程师,挂牌顶替,但实际施工时现场的指挥人员仍是原版人马,工程质量很难保障。此类现象屡见不鲜,政府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团队入门的控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建筑行业技能进步。

4、法律法规针对行业乱象的规定和处罚力度弱

建筑法规中对工程质量以及作业标准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但现实却存在不能被落实的现象。施工现场监理人员与团队成为一体,发现违规现象并不举报,而是从中获取更多的私人利益,对质量的控制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工作中。工程涉及到转包与分包更是混乱,不能开展有效的控制,完全由团队自主决定。建筑施工中的违法现象屡见不鲜,虽然管理部门一再强调,还是存在不服从条款的团队。这些现象都是由于建筑法规落实程度不足导致的,对违规现象的处罚力度不足,并没有在市场中形成严谨规范的风气。处罚停留在表面并没有落实到个人,这对地区的建筑行业的管理并不具有威慑力,选用的方法也不够科学,缴纳罚款并不能解决建筑团队水平不足的问题。应实施动态管理的方案,对工程进展的各个阶段进行不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后立即停止修筑,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则应该吊销团队的资格证书,避免同类问题再次发生。

5、现行建筑行业法律法规体系仍不完善

法律法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市场以及社会的发展会在内容上不断做出优化,使之更好的为广大人民服务。现有的法规中,多数是针对施工过程的监管,对于工程前期准备、场地测量、使用时对绿化区域的影响等并没有涉及。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同行业之间竞争也逐渐走向白热化阶段,其中法律法规的影响是巨大的。科学完善的法规可促进行业良性竞争,提高工程质量。但由于这一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大部分地区建设情况不能及时上报至政府部门,相应的统计工作并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最终造成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脱轨。对建筑团队基本信息的完善监管不严格,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形成稳固的信息共享系统,工程确立后在承包阶段不能全面了解各竞标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度不完善衍生等问题众多,并且随着时间的增长向更严重的层面发展,不能得到及时的整治。团队应该有自身擅长的项目,并且在竞标时依据能力来选择,法规中并没有将这部分管理细则纳入其中,竞争局面也随之混乱。

二、建筑行业法律法规建议措施

1、加强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

管理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应加强各单位之间的沟通,明确各自的工作任务。在开展工作前要将任务落实到个人头上,避免出现重复监管或者遗漏的情况。在沟通过程中将工作内容进行划分,将施工种类作为参考,并对不同阶段容易发生的质量问题详细考察,并整理在工作资料中。进行监管时可参照这部分资料,使工作开展更顺利,避免工程现场秩序混乱。总包与分包项目虽然在施工阶段相对独立,但建设完成后还是会进行总回合,建筑管理部门要处理好这之间的关系。在沟通交流过程中将规章制度统一,通过对执行时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可帮助确定最科学的管理制度。与建筑相关的规定应该随着行业发展而做出改变,勇于面对体制上的欠缺,并不断的优化,更好的为建筑工程行业服务,充分发挥监管功能,促进结构安全质量的提升。沟通可改变原有僵持的局面,促进体制向科学严谨的方向发展,同时对解决内部矛盾有很大帮助。紧密配合的工作环境必然是严谨的,不会发生脱轨现象。

2、加速建筑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

在沟通的基础上对体制上的漏洞进行整理,结合对建筑行业的考察,制定出一套完善全面的建筑法规。在已有的条款中,并没有对细节进行规定,对此方面的制度要加快完善速度,并且在短时间内完成复杂的规划工作。法律规定的范围必须做到科学全面,在前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并且设定一段试运行阶段,在此基础上开展全面的实施,保障建筑工程行业有法可依。建筑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国际接轨,技术也进步明显,建筑法更应该做好带头作用,加快法规的完善速度。在借鉴先进方法的同时不能忽略总结经验的重要性。在补充法律制度时,可借鉴发达国家的条款,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做出整改。建筑法涵盖范围广,可同时进行多个部门的改制工作,可有效减少完善制度所用的时间。对建筑团队进行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帮助明确各项建设的注意事项,避免出现违规操作。法律的健全不单体现在内容上,更重要的是在基层的落实,需要各部门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促进我国建筑行业高效发展。

3、引用信息化技术

建筑监管部门应将信息化技术引入工作岗位中。对各施工团队进行调查登记,将技能水平与人员组成依次整理到资料中,可避免挂名顶替现象的发生。工程招投标阶段可快速了解各团队的技术情况,作为项目承包的硬性衡量标准。同时建筑行业的进步也可以在平台中体现出来,政府部门在对区域建设情况进行统计时可通过查阅信息来完成。在信息化平台中可将国内各区域的建筑执行标准汇总,可促进建筑质量控制得到统一的标准,并且面向公开透明化发展。信息平台的建设在现阶段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可借助已有的计算机系统来完成,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地区的建筑工程进行全面考察,若存在违规现象在此阶段可以帮助发现。由此可见应用信息化技术具有多重优越性,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起到促进作用。建筑行业进步与规章制度的完善有着必然联系,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完善这一体系。

三、现存问题的解决对策

1、维护建筑市场的秩序

与建筑活动有关的法律法规出台后,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加强了对建筑工程活动的监管力度。如《招标投标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活动在法律制度的轨道上,进入到了一个更加规范、更加公平竞争的崭新局面。采用招标投标方式进行交易活动,将竞争机制引入交易过程中,减少或杜绝了行贿受贿等腐败行为以及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在工程资金的使用上更加节省、合理,最为关键的是,关于招投标的相关法规的出台,更好地保证了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此外,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还加强了市场准入管理,对于建筑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实行建筑许可制度,如《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管理办法》、《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以及法律法规中对于从事建筑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执业资格许可的规定,对没有达到要求的建筑企业严格依法清理,禁止参与到建筑活动中,同时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和管理。通过建筑法律法规,不仅使建筑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素质得到了整体提升,也有效地减少了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的出现,为建筑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规范、指导、保护建筑行为

人是社会人,人在社会中的每一种行为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只有在合法范围内,我们做出的行为才会被国家承认,从而得到国家的保护。建筑活动作为社会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行为同样要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与规范。《建筑法》的颁布与实施,使我们国家的建筑行业步入了依法治业的新局面。其中,《建筑法》对某些建筑行为进行了命令性规范、禁止性规范、授权性规范。正是有了这些法律的规定,参与建筑活动的主体才更加明确自己必须做、不能做、可以做的建筑行为的范围,从而接受相关法律的指导与规范。而建筑法律不仅仅能指导规范建筑行为,它也为合法的建筑行为提供保护,对不合法的建筑行为进行处罚。这些都对我们建筑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促进我国建筑企业适应国内外市场的竞争的要求,我们应综合吸取国际立法和市场管理经验,促进并完善建筑法规体系,加快部分法律法规的立法速度。

3、建筑法律法规可以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安全水平

建筑生产活动具有人员流动、产品固定等特点,其中的不安全因素较多,为了加强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安全水平,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国家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两法三条例”,即《建筑法》、《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这些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了各建筑主体在建筑工程中的质量责任,在监督管理过程中,对工程质量与工程安全加强检查与巡视,发现问题不放过,及时上报、处理。在法律法规的实施下,大家对工程的安全与质量问题越来越重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建设不断加大力度,对安全检查不断强化,全国的建筑安全与质量水平不断提高。总之,随着全球一体化经济的加快和加深、市场经济机制的发育和完善,我国的建筑法律法规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体系,为我们的建筑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尽管如此,建筑法规在实际工程的实施中,仍然有很多的问题,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建筑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与前进提供更加强大更加有力的法律基础与法律保障。

结束语:

建筑法规和部门规章对建筑市场有很强的规范作用,但是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不完善、不一致同样会对建筑行业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引发行业内的各种乱象。研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的适用性、规范性,加强法律层面的顶层设计,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当然完善法律法规只是第一步,最终还是要将法律精神落实在实处,并不断在法律实践过程中将法律法规进行持续改进,让建筑业为国民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红娜.浅谈建筑法律法规及其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J].城市地理,2015(03).

[2] 张丽.浅析建筑法律、法规在建筑领域的重要性[J].科技与企业,2013(12).

相遇问题应用题范文6

多媒体教学有以下两大特点:

首先,多媒体教学使学习更加方便,受教育者不受时空限制,受教育的机会增多,并且多媒体感官刺激效果好,沟通便捷,便于合作、协商、求助,有利于开展发现式和协同式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其次,网络是信息社会最为有效的信息获取工具,开展多媒体网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加工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在学校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然而,多媒体教学在乡镇中小学存在以下不足:

首先,许多乡镇中小学的多媒体教学活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存在着装备的多媒体教室利用率很低,资源闲置的现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推广和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多媒体辅助教学( CAI )在大、中城市和县城中、小学已逐渐普及, 许多教师都已经能娴熟地运用这一新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制作高水平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用于教学中,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对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众多的乡镇中小学教师,也渴望着掌握和利用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广大的乡村中小学学生也殷殷期盼着享受这一现代教育技术的成果。在教育行政部门、各地电教馆(室)的积极努力下,目前,在乡镇中小学也已开始逐步装备多媒体教室,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却发现,在目前基础教育投入不足(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财力有限的条件下,花大量资金装备起来的多媒体教室利用率很低,闲置在那里,无论如何也是一件令人惋惜的事情。

其次,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乡村中小学,计算机的普及率低,乡镇中小学教师自身计算机技能不高(大多数还是电脑盲),虽然有着满腔的热情和愿望,终因水平有限,不能熟练地制作CAI课件,限制了他们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也抑制了他们的热情。毕竟,要制作一个比较好的课件,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尤其是计算机技能水平,而且,单独完成一个课件的制作,也是一件耗时耗力的工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何迅速提高广大乡镇中小学教师的计算机技能,使乡镇中小学得以迅速普及开展多媒体教学,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再次,多媒体变成新的灌输工具。多媒体教学不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师生交流的机会减少,缺乏感情沟通。师生交流变成人机交互,多媒体教学变成新的灌输工具。

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 广大教师在利用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同时, 已逐渐尝试和利用计算机手段辅助教学,为了帮助、促进乡镇中小学开展多媒体教学活动,使乡、镇中小学多媒体教学迅速普及开展,我认为有以下具体的应用策略:

一、提高多媒体设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设备处于良好状态是提高多媒体设备利用率的关键。众所周知,多媒体设备既复杂又昂贵,并且由于设备多,设备之间的连接点也多,所以发生故障的概率也很高。这就对管理维护人员提出了较高的处理突发故障的能力和要求,多媒体设备维护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关系设备利用率的高低。

二、加强乡镇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培训,普及计算机教学。同时利用一线教师自行开发CAI课件,兄弟单位、同行间的相互交流。通过“一对一”的“传、帮、带”活动,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的作用,使兄弟乡镇学校的多媒体教学活动得以迅速普及开展,也减轻了县(市)电教室在培训教师方面的负担和压力,提高了培训效率,使乡镇中小学教师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一定的技能来进行多媒体教学,提高设备的使用率,使乡村中小学生受享现代教育技术的成果。

三、教师可以“注重教学设计,注重课堂教学实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以“适时、适度、适当”为原则发挥多媒体教育的最佳效果。“适时”即运用多媒体时要选择最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要点,并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的时机,“适度”即多媒体的运用要做到既不喧宾夺主,也不能因噎废食而全然不用,“适当”即多媒体要用在有利于学生内化教学内容之处。

多媒体教学在乡镇中小学开展的时间并不长,在发展水平、普及率和教师的计算机业务水平上,和城市相比较还有着一定的差距,如何在乡镇中小学迅速普及开展多媒体教学,在理论研究和组织实施上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探讨,但只要我们坚持努力,大胆探索,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多媒体教学在乡镇中小学也能够得到迅速的普及、开展,使广大农村中小学生也能享受到现代教育技术的成果。

“小老师”――帮带后进生的新尝试

尹景辉

吉林省集安市第一小学 (134200)

通过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班集体能够形成“团结向上”的班风比什么都重要。培养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集体主义观念,营造你争我赶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是抓好班级管理,不断提高学生成绩的“法宝”。同时,也能够帮带后进生,促进后进生成长进步。

从上学期开始,我感觉我们班已经形成了团结向上的班风,同学之间有困难都能主动伸出友爱之手,同学生病了能够自发的去看望,大家学习积极主动,普遍有着较强的进取心,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可我在欣喜之余,也看到了我们班还有几名后进生,学习成绩始终提不起来,特别是一名叫王慧的女同学和一名叫王旭的男同学。这两个同学思想品质好,热爱劳动,关心集体,就是学习方面很吃力,眼看他俩在学习上明显掉队,他俩在班级中也慢慢的变沉默了,在同学面前说话声音越来越小,变得越来越不自信,甚至有些“离群”,孤独了。看到他俩这样,作为老师真为她们疚心,着急。